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粉丝名怎么取可爱(粉丝名怎么取)

粉丝名怎么取可爱(粉丝名怎么取)

陵回乡 “诗生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诗生南开》的报道。

“1979年,因为李霁野先生一声召唤,叶先生来到南开讲学。2019年,因为叶先生一声召唤,我们决定编这本书。”

“先生和南开有40多年的缘分,但专门讲述这段师生缘的书几乎没有,这本书填补了一个空白。”

坐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捧着这本《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刘学玲和陈焰的语气有些激动。

“很多人都说,你是天津人吗?我说不是。那你是南开的校友吗?我说也不是。那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2016年,叶嘉莹在天津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主题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因缘”。讲座开头,92岁的老人特意提到了几个常被人问起的问题。那天,刘学玲就坐在台下。

几年之后,刘学玲、陈焰和所有参与编写《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的南开人一起,试图从学子的角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的过程绝不轻松,但汲汲骎骎一路走下来,这些编写者本身,也成了答案的一部分。

师生

刘学玲和陈焰是南开大学中文系1982级的同班同学。2019年10月,南开百年校庆,他们班返校的同学,给南开大学文学院时任院长的老同学沈立岩提了个请求,“能不能让我们见见叶嘉莹先生?”

1979年,时年55岁、离乡30余年的叶嘉莹向教育部申请利用假期自费往返大陆讲学。当年4月,叶嘉莹第一次来到南开,讲诗授词,自此扎根。但开始几年,不是每届学生都能赶上她的课,82级中文系就是擦肩而过的那一批。

2019年10月19日上午,返校的近20位老同学,来到叶嘉莹位于西南村的家中。这群多数未曾谋面的“弟子”向她汇报,他们准备做一本82级中文系纪念图集,要把先生鲐背之年依然给在校生讲诵宋词的图片收录进去。

叶嘉莹听后“满怀期冀”地说:“你们出一本我在南开讲学的书给我吧。”

“她特别看重自己跟学生之间的情分。”沈立岩觉得,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叶先生想知道同学们是怎么看待她这段教书历程的,期待给在南开的教书经历“一个文字的归宿”。

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们”放在了心上,“出来就拉了个筹备工作群”。他们将其视为一份“作业”,想用这本书补上那段未能在教室中圆满的师生缘分。因叶嘉莹极爱荷,书名就取自她记写荷花盛开的南开马蹄湖那首诗中的一句,“为有荷花唤我来”。

言及自己与南开大学结缘之始,叶嘉莹曾多次在文章和讲座中感念一位前辈:现代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李霁野教授。李先生是叶嘉莹恩师顾随的同事、好友,叶嘉莹以“学生”自称。“当我于1941年考入当时北平的辅仁大学时,李先生正在辅大西语系任教,而我则只不过是一个才考入学校的国文系的新生。”叶嘉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青年时代她读过霁老翻译的《简·爱》等小说,但直到1949年3月,身在台北的叶嘉莹受顾随先生之托,代恩师探望几位任教于台湾大学的故交,她才第一次见到了李霁野先生。那之后,时移世易,台湾白色恐怖愈演愈烈,霁老返回大陆,叶嘉莹在台带着不满周岁的大女儿被拘捕,自此经历了人生中一段艰苦备尝、天涯飘转的岁月。

一晃近30年过去,已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从温哥华寄出一封回国教书的申请信,没过多久,她又从报纸上看到了李霁野在南开大学任外文系主任的消息。她兴奋地致信李先生,将自己的近况和打算告知师长。1979年,教育部批准了她的申请,安排她到北京大学授课,一段时间后,叶嘉莹收到了霁老的来信。信中老人诚恳地邀约她转到南开。彼时的叶嘉莹对南开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老师的一声召唤,就离开家乡北京,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

接受采访时,刘学玲反复讲起这段往事,编辑《为有荷花唤我来》的过程,好像一种传承和延续——叶先生对师长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敬爱,成为感召南开后辈倾力做书的力量。

拜访叶嘉莹几天后,第一条“征稿启事”被发到南开大学中文系校友微信群,沈立岩、陈焰、刘学玲等人组成编委会,工作就这样启动了——既无先期经费、也无固定办公场所,出这本书“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是叶嘉莹这个名字在南开师生心目中的分量。没资金,编委会求助于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你们一定要采访一下校友会的詹会长,是他帮我们募集到了这本书的出版经费,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气。”面对记者,编委会几个成员都提到了詹先华的名字。但接到采访电话,这位南开大学金融系1983级校友不愿居功,“这个事太有意义了,毫无疑问要支持!”他把筹集资金的过程描述得很简单,“一说是要出叶先生在南开讲学的书,我打了一个电话,人家就同意出资了。”他说,“提到叶先生,南开人没有不敬仰的。”

稿件从四面八方传来,其作者也大多是南开人。有人录下叶嘉莹初来南开授课的每一首开课诗和告别诗;有人至今记得老师讲课从不落座、一咏三叹的风姿;有人回忆自己失去亲人、无心听课,如何得到老师开导,“学会了应该怎么面对苦难”;有人提到自己受叶先生为振兴中华诗教奔走呼号的影响,走上传播诗词文化之路……

本书副主编、中文系1978级校友余晓勇联系上自己的老师鲁德才,后者是南开大学古典小说与戏剧领域的资深教授——叶嘉莹第一次来南开,是由鲁德才迎接的;在主楼111教室讲第一堂课,也是鲁德才上台介绍、致辞的。上世纪90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创建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现名“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鲁德才则是为初创的研究所忙前跑后的首任副所长。两位学者、同事间情谊甚笃,叶先生曾赠诗给鲁先生:“襟怀伉爽本无俦,为我安排百事周。”余晓勇觉得,要为叶先生出书,没有鲁先生的回忆是不完整的。

鲁先生当时已经89岁了,眼睛刚做完手术。拨通鲁德才家里的电话,余晓勇还担心太过冒昧,没想到,老人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我们前后去了五次,第一次就聊了两个多小时。”刘学玲回忆说,“鲁先生好像早就在等我们来,听他讲叶先生的故事。”

整本书中,篇幅最长的文稿来自身在日本的1979级中文系校友叶言材,题为《我与姑母叶嘉莹》——他是南开学子,也是叶嘉莹的侄子。作为学生,他听先生“跑野马”直到“熄灯号”吹响;作为侄子,他知道姑母当年腿肿得老高,还执意从加拿大长途飞行回国讲学的坚持。他曾陪年近八旬的姑母到叶赫古城“寻根”,也陪同拜访过陈省身、杨振宁等学者。循着姑母的足迹,叶言材同样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退休前,他在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任教32年。叶先生评价这个侄子,是家族后辈中“唯一一个与我相近和比较能够理解我‘回国教书之志’的人”。

叶言材觉得,他有责任通过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下姑母在传承中华诗教道路上的付出,记录下姑母至为看重的,那些一路上关爱、帮助过她的学界师友。写作过程中,叶先生亲自给他发邮件提供素材,嘱咐他一定要将陈省身夫妇写进文稿里,因为“他们都喜欢诗词……经常来我班上听课。对我极为关爱”。

编书过程中,编委会收到三套当年学生聆听叶嘉莹授课时做的课堂笔记。40年过去,保存非常完整,“可以直接出版的水平”,成为考证书稿时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中一套来自1978级的杨茜萍。老师从左到右写满又擦去的板书和旁征博引的讲授,都被她用娟秀的钢笔字记录下来。40多年间,杨茜萍搬家近十次,藏书的房间也曾被水泡过,这套笔记始终完好。

这让刘学玲想起叶先生保存、整理的顾随授课笔记与文稿。叶嘉莹跟随恩师顾随听课6年,手写下八大本外加许多散页的笔记,她一直视如瑰宝。在飘零辗转忧患苦难的生涯中,从北京、上海、南京、左营、彰化、台南、台北、美国、加拿大一路走来,多数书物都已散失,只有这些笔记一直随身携带,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回国授课后,叶嘉莹将其整理,指导顾随先生之女顾之京辑录,终于在1986年出版了《顾随文集》——那是顾随辞世26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遗著。

跨越数十年的时光,两个埋头抄笔记的学生形成奇妙的互文。“这就是继承老师衣钵吧。”刘学玲说。

“诗生”

看到征稿消息,韦承金试着把一篇已成稿投给编写组,标题是《“跑野马”之境——在南开聆听叶嘉莹先生古典诗词讲座札记》。没想到,这成为全书唯一一篇被叶嘉莹批注“全然不需改动一字”的文章。

但韦承金说,自己只能算叶先生的“讲座弟子”。他并非文科出身,是南开经济学系2001级校友,因为醉心诗词与昆曲,20多年来,只要有叶嘉莹的讲座,韦承金几乎场场必到,悉心听记。

他仍清晰记得与叶嘉莹的第一次见面。2004年,南开大学召开“庆祝叶嘉莹教授八十华诞暨词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在经济系读大三的韦承金早早赶到会场“占座”。那天,先生照例“跑起了野马”,从坎坷的人生经历讲起,言及自己从事古典诗词教学数十载而“人生易老梦偏痴”的缘由:“我觉得,我们国家、民族,现在虽然是日臻富强了,可是我常常想,我们在追求物质这方面的成就之外,我们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国民的品质,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追求是永远的,我们诗歌的生命、我们中国文化的那个血脉的源流,这种精神是生生不已的。”

彼时的韦承金正为未来彷徨——眼看就要大四,是在经济专业领域发展,还是遵从内心的热爱和理想,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他在学生时代就是不折不扣的“文艺少年”,虽因各种原因报考了文理兼招的经济系,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却不曾减退。

那段话给台下的韦承金带来巨大的震撼。“你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这时如果有人给你深刻的鞭策,你会更加坚定。”他决定跨专业考研,从事中国美学研究,尽管最终没能考取,但在就业选择中,他还是在入职企业和在《南开大学报》做编辑之间,选择了后者。2006年至今,他已在学报编了近20年的文艺副刊。

“85后”陈凯在南开读本科时念的是商学院,他同样是叶先生的“讲座弟子”。因为大二时听了一堂先生主讲的“大师课”而成为“叶粉”。毕业工作之后,他放不下心中热爱,回到母校在职读研,这一次,他选择的是图书情报专业,“主修课程里有文献学和版本学”。他一边学习,一边通过旧书网等渠道购买叶先生历年出版的各种学术著作,也花高价收集散落在藏家手中的、叶先生的亲笔书信。《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中,陈凯就根据他收集的一封叶先生1991年与时任南开校长母国光的通信,完成了一篇《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一段过往》,那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书稿之一。无论是跨界进修、还是高价收藏,只因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先生的学术生涯,传承大师之风”,陈凯觉得一切都“非常值得”。

执着、热爱,成为采访中的高频词。校友会募集的资金全部用来出书,《为有荷花唤我来》的编委们不拿一分钱报酬,甚至自己贴钱。好几人在采访中不约而同提到南开的“书生气”——他们有自己的内心坚守与价值标准,若置于诗心词意之间,又何尝不是一种“诗生气”。

当被问到跟随叶先生这些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汪梦川的答案既不是论文也不是荣誉,而是自己的诗词、骈文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这个是我最满意的一点”。谈及此,这位南开文学院副教授高兴得像一位仍在求学的学生。

他为这本书所写的文章名为《为己与为人》,出自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为了有所得于心、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则是说做给别人看、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他写道,“一言以蔽之:古人为学,目的是安身立命,而今人则往往是为了外在的各种利益或光环。”而叶先生,则有“今之古人”的风范。

编委们找到一封叶嘉莹来南开教学之初,给李霁野先生的信,她在其中专门提到对这座学府的初识印象,“我觉得南开的老师有一种正直、诚恳、认真的作风”。

今年已91岁高龄的鲁德才仍清楚记得这6个字,这也是他对叶嘉莹的印象。“叶先生回国就是为了讲学,她朴实、真诚、不张扬,就想认认真真搞学问。她真爱诗词,诗词就是她的生命,所以她想把自己的一切都传给学生。她不是回国‘养老’的,也从没想过靠自己的名声得到点儿什么,她就是一个心思纯洁的、有老一辈学人风范的爱国学者。”鲁德才认为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是叶嘉莹晚年选择在南开设立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言材总说他和姑母的性格很不一样,但在刘学玲看来,这对姑侄有着一脉相承的严谨。“叶师兄一再跟我们说,对书稿里的文字、插图,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核对清楚。”而他本人在撰稿过程中,也常常发邮件和姑母确认细节,为了叶家老宅屏门上的“寿”字颜色究竟是红是黑,姑侄俩也会一来一回地“争论”。为什么如此“较真儿”?叶言材告诉记者,他不写便罢,只要写,就要保证事实的准确,那是他对姑母的尊重。

为了给先生出这本书,“人家说三审三校,我们三十校也不止。”刘学玲说。书中的照片说明都做了一一考证。为确定一张照片到底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80年代末拍的,他们多方核实,最终发现,这张多次被引用的照片时间标错了。

这样的严谨为叶先生称赞。

但也有“挨批”的时候,比如有些第一批征集来的文章被批“没有真情实感”。

在汪梦川的师妹黄晓丹的印象里,叶嘉莹尤其看重一件事——真诚。学生评诗,如果只是搬运别人的观点或赶时髦,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没有关系,不够真诚,先生觉得“不是什么好事情”。

韦承金曾把自己创作的几首诗词发给叶嘉莹审阅,先生肯定了他的才华,却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我读了你的旧体诗词之后,觉得酬唱的作品太多了,把作品的品格降低了……宁可少作诗,但是要作就一定尽力作出好诗来……要在心里面真正有所感动时才写诗。”

现在黄晓丹做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诚实地表达”。

采访中,好几位采访对象特意叮嘱,不要写他们的故事,写叶先生就好,因为不希望夸大了他们的成就,“借着叶先生的光芒抬高自己”。

师·生

“没关系没关系,我要站着讲。”

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一直记得初见面时,叶先生对他说的这句话。那是2011年初,他刚刚赴任,在学校举办的一场春节茶话会上,87岁的叶嘉莹教授坚持起身,向新校长做自我介绍。龚克想让叶先生坐下说,老人不肯。她像上课时一样,站在原地,将自己从加拿大回国来南开讲学的经过娓娓道来。她缓缓吟诵起自己在温哥华向祖国递交申请之时写下的诗句:“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这两句诗一下子打动了龚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先生在独自寻什么?她肯定不是在寻找回住处的路,而是在寻找归国从教的路”。

《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的开篇,是叶先生亲撰的《我与荷花及南开的缘分》一文。她在文中夸赞龚克“每次见面经常与我谈论诗词……有一次开会,他走在我的身边竟然还顺口背了我的一些诗作,我对理科出身的领导能对旧体诗词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修养,实在感到钦佩不已”,龚克却说,自己不会作诗,是叶先生一身“文气”、起身讲诵、兴发感动的师者风范感染了他。

“先生要站着讲”——几乎每个采访对象都会和记者提到这一点,也包括给本书作序的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1979年叶嘉莹第一次授课结束,临行之际,当时还在中文系读研究生的陈洪为先生整理了行李。20世纪90年代,叶嘉莹创立研究所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也是在陈洪出任中文系主任后,与各方合力推动,事情逐渐有了转机。“30多年来陈先生亲眼看到了我所走过的每一步足迹。”叶嘉莹在《我与荷花及南开的缘分》中写道。

作为同行,一路走来,陈洪也对叶嘉莹“年过九十,站着讲两个小时诗词”的风采钦佩不已,他觉得那是叶先生对学生、对诗词、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说起来都惭愧,我一过了七十岁,就总坐着讲了。”

但在南开师生眼中,自叹惭愧的陈洪与叶先生有着相同的师者之风。“陈洪先生给很多届本科生讲过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后来也一直带着我们这些后辈教师讲大学语文,还拿到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说,南开学风鼓励老师以讲台为重,有一种“培育好老师的空气和土壤”,“好像大家都有种使命感,觉得做老师的立足点应该是先把课上好,只做文献是远远不够的”。

张静师从叶嘉莹多年。她在《为有荷花唤我来》中撰写了一篇名为《望日莲》的文章。望日莲是向日葵的别称。叶嘉莹在南开40余载,不只她的学生,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粉丝”,很多都成为老师。他们就像是一朵朵望日莲,无论被栽植到哪一片土地上,都始终望着启迪心智的光芒照来的方向,结出沉甸甸的种子。

叶言材在日本大学任教几十年,他发现自己为师、为学的风格受到了姑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姑母“偏爱”上大课,他自己也如此。他教日本学生中文,最喜欢上的课是最基础的“会话”,即日常汉语对话。这显然不是一门能出论文、出成果的课,但叶言材不在意,他觉得,“既然他们要学习中国文化,那就必须把基础打牢靠。我是中国人,又是南开中文系出身的,我有责任告诉他们原汁原味的中文是什么样的,要把中国文化真正的魅力展现给这些学生。”

张静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前,在家里“排练”了好几遍,心里始终有个困惑:正式面对学生时,要不要照本宣科?“我们成长路上经历过不同的老师,有的可能就是照本宣科;有的就像叶先生,有充分准备,没有稿子,天马行空,启发学子的心灵。”张静说,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前一种更容易,可她思来想去,还是决心做足准备,放下讲稿。

老师的影响不仅在课堂上。1981年,还在上大三的赵季帮助叶嘉莹整理《论柳永词》的讲座录音。文章随后在《南开学报》发表,成为叶嘉莹在中国大陆学术期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章末尾,叶嘉莹特意署明“整理者:赵季(南开大学中文系学生)”,并托人转交一百多元的整理费,赵季坚决不收。为此,叶嘉莹把他叫到天津第一饭店吃了一顿便饭,郑重地把整理费交给他,“这是你业余时间的劳动,你必须收下”。

“这个场面像照片一样一直印在我脑海中。”72岁的赵季说。

毕业后,赵季留校任教,桃李天下。直到现在,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只要是学生业余时间帮助录入或校对,他都一定按字数或时间付给学生费用。著作出版时,他也一定会在后记中说明哪些学生从事了哪些相关工作。

诗·生

播下种子的人——这是陈洪对叶嘉莹的形容。她一生传承中华诗教,播种师心,也播种诗心。“陈省身先生是大数学家,也在叶先生的带动下提笔写古体诗。”叶嘉莹八十岁寿辰时,常来听她讲课的陈省身为她赋诗贺寿,写下“锦瑟无端八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归去来兮陶亮赋,西风帘卷清照词。”陈洪觉得,这就是叶嘉莹的魅力,“不见得马上就能看出怎么样,但她的影响在那儿。”

“书生报国成何计”的拳拳心迹,早已在马蹄湖畔写下了答案。为激励南开大学的学生学习古典诗词,1997年,叶嘉莹用自己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金的一半设立了“驼庵奖学金”,一年一度,延续至今。考试内容是《论语》《孟子》《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最初一等奖奖金为两千元,近年增至一万元。

奖学金开始只面向中文系学生。赵季向叶嘉莹提议,很多文理兼优的学生,在高考时被动选择了理工科,其实他们的古典诗词水平很高,热情也很高。叶嘉莹欣然同意。现在,“驼庵奖学金”已在南开铺开,许多理工科学生获奖。

2017年,叶嘉莹又在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目前已完成了前期捐赠3000余万元,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沈立岩感到,一种氛围正在形成,“南开从上到下诗学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南开大学图书馆里,叶嘉莹的书不知被“翻烂了”几套。她的讲座或公开课,晚上7点开始,下午4点多就开始排队,讲座每次都安排在最大的主楼小礼堂,还是装不下。迦陵学舍成了学子们的“打卡地”,每年开放日,领票的学生总要排长龙。

“办教育不光是在课堂上讲,要整体形成一种氛围。”曾见证着迦陵学舍从图纸到建成的龚克提起了南开校歌,“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以铸以陶’用什么呢?就是整个校园文化。不是所有南开的学生都听过叶先生讲诗词,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记住叶先生写的每一首诗,但她的到来、迦陵学舍的落成、中国古典文化氛围的兴起,陶冶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不管自己能不能做诗人,都愿意读诗词、欣赏诗词、尊重诗词包含的文化。我们希望能把这个留在校园。”龚克说。

最近,韦承金正着手把自己20年来在南开听讲座的札记、写过的学人散文整理出来,集成两册书,“我没想过能不能出版,只是想像先生传承诗词一样,把南开的学风和文脉,通过这些文章传承下去”。

他将编订好的目录转呈给叶先生,先生非常开心,提了八个字:学者有师,斯文有传。

叶言材几乎每年都会在姑母庆祝生辰时送上一份礼物。今年,他用自己的退休金,为姑母塑了一座白铜制的全身像,凝筑她回国40余年,站在三尺讲台传承中华诗教的风采。铜像参考了叶先生最为大众熟知的形象——长身玉立,一条轻盈的素色纱巾垂在身前,右手自然地向外挥到一侧,手指微伸,动作神态像是在讲解板书,传授诗词。

2022年《为有荷花唤我来》出版。“这本书是我跟南开的老师,跟所有听讲的南开同学之间的一个纪念。”叶嘉莹专门为此录了一段视频,她披着荷花披肩,又诵起自己那首诗:“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编委会的成员们,看到这里几乎落泪。

他们想起叶先生在书的开篇写下的一段话:“记得多年前我曾读到过一篇考古的文章,文章记述在一座汉代古墓中发现几颗千年以上的莲子,经人们尝试种植以后,竟然也生长出来了新一代的莲叶和莲花。夫禅宗有传灯之喻,教学有传薪之说,则我虽老去,而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岂不正在于是。”

来源: 新华社

娜扎的粉丝名,虞书欣的粉丝名,看到郑爽的:不一样的烟火

娱乐圈中每一位明星都有很多粉丝喜欢,那么这些粉丝他们都有专属的名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娱乐圈中女明星她们的粉丝名,看看哪一位的让你比较意外吧。

首先这一位是古力娜扎,古力娜扎是娱乐圈中很有气质的一位美女,而且最近这几年她还演了很多影视剧作品,所以人气还在不断的提升。她的粉丝名字叫做维娜丝,这个名字听着给人一种特别洋气的感觉,而且粉丝名字里面还有一个和娜扎名字一样的字,看来她也是一位很宠粉的女星。

这一位是虞书欣,她虽然出道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因为和其他娱乐圈中的女明星相比她特别的直爽。虽然在节目以及一些影视剧角色中特别的做作,但是她的这种做作依然被人们喜欢。那么她的粉丝名字叫做小石榴,这个名字听着就特别的可爱,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这位是鞠婧祎,鞠婧祎因为长得很漂亮,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而且自从她出道之后一直都在特别低调的提升自己,现在她的演技越来越好了。鞠婧祎粉丝的名字叫做蜜橘,不仅她本人长得特别的甜美,粉丝的名字也很甜美。

娜扎的粉丝名,虞书欣的粉丝名,鞠婧祎的粉丝名,看到郑爽的:不一样的烟火!最后这一位是郑爽,喜欢她的人应该都知道她和娱乐圈中的其她女星都不一样,一些其她女性不敢说的事情,她都可以在公众面前说出来,这也是她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喜欢的原因。那么郑爽的粉丝名字叫做正版,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想起人们一脸懵吧,果然是娱乐圈中不一样的烟火。那么喜欢郑爽的人快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正版这个粉丝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小孩子出生起名

小孩子出生后,新生命给家庭增加了幸福与快乐,但是想要给孩子开启一个美好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起个好名字,名字是父母给的,父母对小孩子长大后的期望,从名字上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果你小孩子是女孩,为女孩取一个一听就很美的名字,能够很好的突显女孩的气质形象,也能够让人心生好感。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现体现女孩长大后亭亭玉立,知识渊博,可以将美的内涵和智慧结合体现在女孩名字上。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女孩一听就很美的名字:

可爱的小女孩

婉青“婉”字含有生肖牛起名宜用字根“宀”,还自带有婉约之气,给人以温柔之感;“青”字入名,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好寓意。因此,“婉青”两字相连作名,

婧菲 古之“婧”者,身姿曼妙、有才有能之女子也;部首为“艹”的“菲”字是生肖牛起名喜乐字,本义指的是花草之美与香浓。将二者搭配作为女宝宝的名字,既契合其生肖命理,还有着才貌双全、美名远扬的好寓意。

凤欣“凤”即指凤凰,是祥瑞与高贵不凡的象征,又是生肖牛起名宜用字;“欣”字则是开心喜乐的意思。

若萱 若萱 二字均是生肖牛起名喜用字,其中的“萱”指的是一种传说中可以让人忘掉烦忧的仙草。

琳娜 琳娜 这个名字读起来有些像linda,是一个常见的好听英文名,通过与英文严办而来的女孩名字,自成一股洋气新颖之感,让名字富含时尚文化的潮流气息。同时琳这是指美玉,寓意女孩的珍贵。娜有美好的含义,形容女孩风姿卓越。

朵漫 朵漫读起来便觉得新颖,有一种洋气的韩国女孩的气质于其中,显出女孩名字的不凡之处。朵又是花朵的意思,表达女孩娇嫩柔美漫有着声势浩大的气势,用于人名表达财源滚滚、心地纯真之义。且二字包含“木、氵”字根,是牛年取名吉利的字。

佳敏 佳敏二字,给人的感觉变是很洋气的,佳指美好的事物,用于人名指女性的美好品德。敏指聪明机灵,反应迅速,是有文采学识的含义。读起来轻灵快速,余韵动人,让人联想到聪敏的女孩子,洋气有好听,寓意女孩敏而好学,有天赋。

芷婷 给女宝宝起名为“芷婷”,二字的声调由上声转为阳平,读来宛转悠扬、娓娓动听,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其中,“芷”是生肖牛起名喜用字,契合女宝宝的命理;“婷”字则暗喻亭亭玉立。

安雅 将“安雅”作为女宝宝的名字,给人一种大家闺秀之感,彰显出了女宝宝落落大方、优雅不凡的特点,读来平仄有变,很有韵律之美,颇为好听。

还有以下常用的女孩名字:

萍倩 紫怜 思雪 燕惜 映波 曼莹 尔海 媛瑶 甜倚 烟絮 璐裳 书芸 昕烟 丽燕 蝶缦 叶婉 寒欢 缦琦 璇令 慕玲 熙柔 彤馨 幽倚 琪依 妙柳 佩靖 竹凤 晓绮 叮丹 问岚 瑶荷 沁丽 乐绿 晴可 晓夏凝双 婷梦 润洁 芷幽 馨兰 海亦 雅琳 昕琳 夏卿 洁家 蕾英 曦芙 虹卉 香云 波鸣 寒菊 桐怜 熙旋 寒睿 鸣恬 桂盼 绿榆 倩欢 蕾问 壁姿心敏 钰熙 傲琪 琪榆 瑾柔 秋若 嘉青 瑛旋 思路 丽淑 依彤 蕊妮 雪娥 玲瑛 冰兰 姗敏 采龄 忆妍 恬珍 蓓虹 莉姿 璇瑶 茹影 慕儿 梦依 楚萱 倩影 静滢 钰嫣 若影 诗淇、徐欣怡 嫦曦 昕怡 伊馨 雅静 靖瑶 影冉 乐萱 娴冉 思欣 雅嫣 玥婷 语姝 梦璐绮兰 优璇 欣妍 婧甯 雨薇 紫涵 君娜 玥卿 梦洁 澜彩 紫俪 沛诗 傲蕾 听姿 慧筱 映滢 熙璐 卿辰 蓝瑶 桐熙 蓝雨、徐采泉 静涵 欣梓 冰爱、欣菱 甜映 若恩 紫滢 妙华 涵蕾 紫影 恬润、依兰 婉兰 琼莹 丽媛 芊婉 姗媱

如果你小孩子是男孩,要有内涵的洋气的好听的男孩名字,体现他阳刚之气,顶天立地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帅气小男孩

还有以下常用的男孩名字:

书轩男孩名字语出——清▪黄遵宪▪《杂感》--“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字义书:指作品,表示文雅;轩:意为高昂、气度不凡;有俊男孩名字语出——唐▪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字义有:意为存在、含有;俊:寓意为容貌秀丽、才智出众;轩瑞男孩名字语出——唐▪张说▪《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朗朗神居峻,轩轩瑞象威”字义轩:意为高昂、气度不凡;瑞:意为吉祥、好预兆;树山男孩名字语出——成语--“拔树撼山: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字义树:意为栽培;山:寓意为安稳如山;义阳男孩名字语出——明▪王直▪《题山水赠杨熙节》--“山阳义士真好奇,平生脱略谁得羁”字义义:意为正义、仁义、公正;阳:意为阳光、向阳;泽远男孩名字语出——宋▪赵长卿▪《醉蓬莱(春半)》--“自是君家,庆流泽远,降生申崧岳”字义泽:泽字的本义是指水汇聚或水草丛生的地方,又引申指恩德或恩泽。;远:意为距离长;鸣远男孩名字语出——唐▪张九龄▪《酬通事舍人寓直见示篇中兼起居陆舍人景献》--“飞鸣复何远,相顾幸媞媞”字义鸣:表示鸣唱、鸣奏、鸣谢;远:意为距离长;

嘉恩男孩名字语出——唐▪司空图▪《漫书五首》--“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字义嘉:出色、美好、喜庆、赞美;恩:意为恩惠、有情有意;明翔男孩名字语出——宋▪廖行之▪《水调歌头(寿长兄)》--“ 挈明月,翳翔凤,驷飞虬”字义明:意为明亮、公开、清楚、深明大义;翔:意为飞翔、翱翔;

家辉 家诚 国宝 陌境 枝潭 曲容 清世 展振 翔楷 迪勇 钧耿 修明 质安 冰菲 依瞻 尊唯 勤余 佑量 镇顷 银谨 翱庆 胜固 永运 伯韵 宏昭 游生 洋伦 织奇 远宏 漾祖 信传 施晟 善挚 漾靖 超悟 懿聚 菲川 雨锐 桦伯 来超 文霖 松阳 钦文 柏云 少文 昌奇 浩磊 浩鸿 文风 弘翔 松德 鸿江 浩君 秀琪 旭颜 俊国 羽晨 哲远 健豪 韵欧 哲舟 涛韵 晋刚 玮诚 晋月 桦盛 鸿普 新豪 博进 松瀚 祥林 倚启 炫雁 锦倚 龙刊 元攀 万阜 乐昆 苑晖 彬笃 福宜 勇志 复修 熙逸 含柳 昂虎 音文 良扬 谷叶 青民 涛任 千鼎 满凌 浪观 神健 神保 康杭 神全 栋杰 慈铁 敬如 飘勋 瑾晨 里宇 倚国 欢勉 昌祥 宜信 神昊 峻理 修懿 任疏 清阳 尚宵 煊易 标辰 兼恭 琪智 影均 浦靖 聪泽 昊浪 尊峰 际沙 彦潭 鸣岸 傲治 圆千 征里 凡至 嘉庆 坤江 龙辉

小孩子起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谐音

名字专门指代一个人,往往代表了这个人的形象,如果名字和某些物品成了谐音,淘气的小孩子很容易把人和物品做联想,然后取笑。因此家长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孩子的名字和一些物品谐音,否则孩子被其他人取笑很难为情,会变得自卑、自闭,感情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2. 别和别人重名

重名也是要避免的,尤其是不要和明星重名,娱乐圈的明星虽然颜值高、有人气,但是也有种种花边新闻,年轻的明星更是有争议。如果家长给孩子起了明星的名字,在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被卷入粉丝的争论中,也让别人觉得孩子父母太轻浮不稳重。

3. 避免敏感字词

给孩子起名,最好不要使用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敏感字词,正如"潘武庆"这个名字会让人对文学中有名的故事产生联想,而且这个故事不是什么好事,一般人比较忌讳把这几个字一起使用。再比如一些出了名的大奸大恶之人"秦桧""高俅"等等,他们的名字一般也没有人使用,否则很容易被别人议论,给予负面评价。

4. 别用生僻字

古代名人的名字中经常含有生僻字,这是因为古代人对于国学的追求和造诣更高,但是不适合用于现代生活。 给孩子起名可以追求美好的意境,但是不要专门采用生僻字,很多生僻字的意境很美,但是认识这些字的人很少,平时人们也不怎么使用,这就导致大多数人无法正常念出这样的名字。

给孩子起名字,家长最好还是选用比较常规的普通名字,这样的名字看似普通,但好听,好写,有意义。绝不会给孩子带来麻烦,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的名字追求独特性,反而可能自作聪明,给孩子起了一个饱受非议的名字,让孩子备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