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评为奇才,却胆小如鼠,愤世嫉俗,最后被废为民!
熟读三国历史,蜀汉的人才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却也不缺乏人才,其中诸葛亮,法正,庞统这类人才,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只可惜庞统不幸战死,英年早逝,法正也过早病逝,无疑给蜀汉沉重的打击。然而,蜀汉却还有一位与庞统齐名的奇才,却最终被废为民?本来人才不多的蜀汉,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这人是谁呢?这人叫廖立,字公渊。诸葛亮是怎样评价廖立为奇才的呢?廖立也算少年得志,二十多岁时就被刘备提升为长沙太守,跟随刘备。这一年刘备进驻蜀中,孙权遣使与刘备通好,期间问诸葛亮蜀中都有什么优秀人才可以和他一起治理政事,诸葛亮只回答了两个人的名字,说道:庞统、廖立,都是荆楚一带的奇能异士,他们能够和我一起共兴治国大业,诸葛亮这评价不可谓不高,这回答说明在他眼中能和他一同治理政事的除了庞统就是廖立!
《三国志·廖立传》记载: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既然廖立如此优秀,为什么要说他胆小如鼠呢?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三郡,廖立见吕蒙来势汹汹,连抵抗都没有,立刻脱身逃走,回到刘备身边后,由于刘备平时一向赏识并礼待于他,于是没有过于责备,还让他做了巴郡太守。
《三国志·廖立传》记载:”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刘备不计较他的过错,还如此赏识并礼待于他,那么他为什么要愤世嫉俗的批评刘备呢?刘备死后,后主刘备继位,廖立被调任长水校尉,廖立觉得官职太小,在李严等人之下,所以心中积怨,常闷闷不乐,甚至批评刘备,一次丞相掾李邵、蒋琬来看望廖立,廖立批评刘备一再失策,说是刘备导致了荆州覆灭、关羽身死、夷陵之败损兵折将还诽谤朝中的大员,比如文恭做事毫无章法,向朗善于和稀泥,中郎郭演长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王连使百姓困苦不堪等,说他们都是平庸之辈。
《三国志·廖立传》记载:立本意……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后丞相掾李邰、蒋琬至,立计曰:……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而作侍中……王连流俗……使百姓疲弊
诸葛亮知道后,写了一份弹劾廖立的奏章,奏章中说到廖立坐井自大,贬论广大朝士,公然指责国家,诽谤先帝,诋毁群臣等。最终下诏废廖立为平民。廖立被流放到了汶山郡。
《三国志·廖立传》记载: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于是废立为民,徒汶山郡。
流放之后的廖立,老老实实的带着全家在汶山郡耕作,自给自足。有趣的是,以廖立这种自大的性格,在听到将他废为平民的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竟潸然泪下叹息的说:““吾终为左衽矣!”意思是我们最终要成为异族的奴役呵!于是郁郁而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优秀的人,如果不懂为人以及处事,过于愤世嫉俗,迟早会被任抛弃。大家是不是这样认为呢?
有这三种特征的人,不要交往
人与人交往,都很看重一个人的品行,有了好人品就能让大家彼此和谐相处,从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的那种美好感受与体验,并有愿继续交往的念想和动力,反之,如果秉性不行,不仅让人在交往中时常感到难受不舒服,难以接受和容忍,而且是种痛苦,令人反感和排斥,让人有此感受的表现有许多种,像以下这三种就是如此,可以说有这三种特征的人,不要交往。
第一、“刀子”嘴
“刀子嘴”,形容一个人说话尖刻、言语阴毒,常出口伤人,我们先看看这种表现带给别人人是何种体验与感受,首先“刀子”嘴,顾名思义就是嘴像利刃,既如此就会随时给人带来伤害,要不何来“恶语伤人”之说,而如果受到伤害就会造成伤痛,让人难受痛苦,无人愿意受伤,更何况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有时语言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其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有形的肉体伤害。
因为语言伤害往往是伤害人最忌惮、最薄弱的地方,伤的是人的自尊与内心,而且这种伤害是无形的、看不见的,造成的伤害后果是不可知的,且难以愈合,有的甚至会陪伴一生,正像俗话说的“身伤好愈,心伤难合”,严重者会造成各种严重后果,要不人们会说“舌是斩身刀”,生活中有种说法叫“软刀子”杀人,而语言伤害就是其中之一。
接着我们再看这种人的人品,想必大家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人就这样,言语不中听,说话直,你别介意啊”,还有说某人“刀子嘴,豆腐心”,都是说一个人言语恶毒,但人心地不一定坏,果真如此吗?可以断然予以否认!常言道“言为心之声”,你的言语表现就是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反映,没有谁会在言语表达上时时都是“言不由衷”,可以准确的说你是何种人,就会说出何种话。
你总是“恶言”和“毒语”,说明你的内心是狠毒邪恶的,“恶语”才会时时“脱口而出”,其实就是内心恶的释放,说白了,你不是说话直,就是坏,心中全是阴暗和负面的,凡事总看坏的不看好的,而且这种人极度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逞口舌之快,全然不考虑他人感受,不顾及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可以说但凡标榜自己“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其实最坏、也最可怕,根本不值得与其交往。
第二、“蜂窝”心
蜂窝大家都很熟悉,一说到蜂窝,就会自然而然想到那密密麻麻全是孔洞的样子,而生活中人们把那些爱想歪点子、邪主意,常好盘算、善于算计人,称之“心眼”多,我们以物喻人,不妨把这种人比作“蜂窝”心,这种人的特点就是虚伪、奸诈和狡猾,和任何人交往都不实在,并不与人真心相交,只是流露于表面,内心却总有各种想法和打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是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行为表现表里不一,做的和想的不一样,心眼多,爱玩花样,为人极其虚假狡猾,善于掩盖和伪装,从不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图,更不会向别人袒露心声。其次,这种人极度的自私自利,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之所以心眼多、喜欢算计,就是出于自己自私的本能和天性,通过各种盘算,想方设法使自己在各方面处于有利的一面,让利益最大化而不吃亏受损。
由于心眼多,想尽可能的以此糊弄、蒙蔽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满足一己之私,而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必须真诚实在、坦诚相待,不能虚伪、矫饰,缺乏真情实意,还有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在任何时候都要兼顾双方,而心眼多具有“蜂窝”之心的人所作所为恰恰与此相反,这类人无法让人信任和放心,也最难了解,而且还要戒备和防范,所以无法与之交往。
第三、“耗子”肚
“耗子”是我们对老鼠的俗称,说到老鼠大家都知道其形体较小,那么其脏器自然更小,再加之老鼠在人们心目中反感的印象,人们常把人们一些不好品行与老鼠关联,像什么“鼠目寸光”、“胆小如鼠”、“鼠肚鸡肠”等等,在这里我们就说说“鼠肚鸡肠”,也把这类人称之为“耗子”肚,为何要采用“耗子”之称呢?因为这类人的肚量非常小,而且其行为表现非常“耗”人,是典型的“耗子”。
这样的人的性格特征首先是内心孤僻狭隘、疑心大,不相信人和事,心眼小、爱记仇报复,和这类人在一起,不管何时遇到何事他们都是内心偏执,好捕风捉影、疑神疑鬼,喜欢猜忌和怀疑,总喜欢往不好的和负面的地方去想,而且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的的所想所愿或者不利于自己,事情无论大小,就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经常会放弃陈年旧账,与人计较、没完没了,甚至还会伺机报复。
其次这样的人个人意识强烈,什么都只考虑自己而从不顾及和关心别人,不仅如此,这类人都极度贪婪,贪欲很重,永不知足,好处利益面前寸步不让,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挖空心思的想要得到或占有,只占便宜从不吃亏,甚至为此可以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在人与人交往中,人们都追求和期盼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简单轻松、舒心愉悦的体验。
而和“耗子”肚的人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会得到这些,反而让人谨小慎微、处处小心,生怕招惹得罪了对方,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麻烦,还有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算计,让别人只占便宜,亏总让自己吃,和这种人相处很累、很辛苦,也很无趣、无聊和无益,只会觉得和“耗子肚”人在一起非常的“耗人”而已,因此没人愿和他们交往。
有这三种特征的人,不要交往。
胆小如鼠,畏敌如虎,却拥有“巴图鲁”称号的逃跑提督叶志超
巴图鲁是满语,汉语的音译是“英雄”、“勇士”的意思。有清一代,当以顺治朝以前获得该称号人最为尊贵。自努尔哈赤时起到顺治止,三代皇帝一共赐予50个人为巴图鲁,其中清太祖努尔哈赤赐予18人,清太宗皇太极赐予27人,清世祖福临赐予5人。截止到清仁宗颙琰时一共赐予289人为巴图鲁,而冠以该称号者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还是名副其实的。
到清穆宗载淳时,由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其他起义军的需要,对有战功者多赐予巴图鲁的称号,其中一次赐予百人以上者就达六次之多。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个人物就是同治年间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然后同百人一起被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称号的直隶提督叶志超。
同治年间,湘军与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时由于拥有战功者太多,朝廷又没有空余的职位可安排,所以两军中拥有记名提督、记名总兵者竟达千人以上,叶志超能够出任直隶提督这个要职,固然有李鸿章提携的因素,但同时也是朝廷对他战功的认可。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是,这个在内战中勇猛善战、杀人无数的额尔浑巴图鲁,并用自己同胞染红自己顶子的所谓英雄,竟然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成了胆小如鼠、畏敌如虎,一气狂奔500里的逃跑将军。就其所作所为来讲,这个家伙堪称是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祸首之一。
叶志超,号曙青,安徽庐州人(今肥西),绰号“叶大呆子”。这个家伙因自幼父母双亡,但幸亏舅父收养。寄人篱下,又帮舅父放牛,难免受人白眼。太平天国运动兴,生得高大威猛的他没加入了当地团练,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倥偬的生涯。
自加入团练始,叶志超为了早日出人头地,所以他打起仗来属于不要命的主。据史料记载,叶志超第一次上阵时,时在团练任伙夫的他主动要求出战,结果他在进攻太平军时被火铳击中腰部,幸亏是打在他的腰刀上,否则就没有日后的逃跑将军了。
自以此后,大家都认为叶志超是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从此每逢战事,团练头目皆让他打头阵,他也因此立下无数战功。
同治元年(1862年),打出名声的叶志超加入淮军。随后他在攻克太平军所据的常州、太仓等战中表现优异,又在平定东西捻之战中屡立大功,而被朝廷赐予了额图浑巴图鲁的称号。
东西捻平定以后,因李鸿章正在办理北洋军务,从此叶志超便被李鸿章留用军中。
光绪元年(1875年),叶志超以署正定镇总兵的身份率部守天津新城。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叶志超又以镇压朝阳金田道道教民起义之功,得以实授直隶提督之职,继而又赏穿黄马褂,授世职。
如果不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叶志超当以清王朝的功臣得以永传史册。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要求派兵进入朝鲜协助平乱。而不怀好意的日本政府亦想借机染指朝鲜,从而实现他们称霸东亚的狼子野心,因而他们亦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并表示自己必无他意。
李鸿章在得到日本政府“必无他意”的信誓旦旦的保证后,于五月底派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清兵2000人入朝。日本政府见阴谋得逞,随后便以保护侨民为名,派第五师团的一个混成旅由仁川登陆,准备伺机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
时叶志超年近六旬,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斗志,又听闻日本军队战斗力强悍而且装备精良,只想一味的避战,对聂士成的完美建议置若罔闻。
按聂士成的建议,他准备与叶志超联手趁日军立足未稳之机,和叶部一起夹击日军,但就在聂士成伏击成功并歼敌多人时,叶志超却早已带人逃回平壤城了,气得无法扩大战果的聂士成只能仰天长叹数声。
更令人不耻的是,叶志超在损兵折将逃到平壤城竟然向朝廷谎报战功,声称自己所部歼敌2000余人,而清军仅伤亡20人。这弥天大谎李鸿章还信以为真,当即为其请功,并由朝廷赏银2万两,同时还任命叶志超为在朝诸军总统。
这样的统帅焉能率军战胜日军,结果叶志超在平壤一战中,只因主战的左宝贵的战死,便不顾日军亦已经战至精疲力竭,而且他们的弹药与粮食都已经到了用尽的关键时刻,先是在城头上遍插白旗,接着又率部一路狂奔500里,直到过了鸭绿江方才住脚。
主帅一跑,余军均失去斗志亦一起遁去,日军遂占领了朝鲜全境,从而使日军乘胜进军辽东半岛。
战后朝廷追责,叶志超革职革世职,并下刑部审迅,定了个斩监候之罪。后经李鸿章力保,叶志超得以在坐了几年牢后遇赦出狱。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这个逃跑将军在遇赦的第二年病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