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九皇大帝是谁(九皇大帝)

九皇大帝是谁(九皇大帝)

天皇大帝、紫薇大帝与北斗七星为何称作“九皇”?

转载自嗣汉天师府

天皇大帝、紫薇大帝与北斗七星统称为北斗九皇大帝,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

天皇大帝又称勾陈大帝,《晋书·天文志》中称:“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龙汉年间有一国王名叫周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国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

紫微北极大帝《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温玉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天皇大帝,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北斗真君又称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据《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卷一《太上玄灵斗斋本命延生经注》卷上记载,北斗真君分别为: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

至于北斗真君的来历,据《北斗本生经》载:古代有一国王名同御王圣德无边。国王有一位爱妃,号紫光夫人,明哲慈慧。夫人许下大愿,要为周御王生下圣子,以辅佐乾坤。一年春天,夫人在温玉池中洗澡,“忽有所感,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徽大帝”。其余七子便是北斗七星。

另外《搜神记》卷三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老子中经》:“璇玑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万二千神,持人命籍。”《真灵位业图》第七位左位“鬼官北斗君周武王”。道经宣称,凡一心信仰北斗者,便能得道成仙,从死籍上永远除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曰:‘凡诸有情之人,即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五七亦称北斗七元君:“能解三灾厄、四杀厄、五行厄、六害厄、七伤厄、八难厄、九星厄、夫妻厄、男女厄、产生厄、复连厄、疫疠厄、精邪厄、虎狼厄、虫蛇厄、劫贼厄、枷棒厄、横死厄、咒誓厄、天罗厄、地网厄、水火厄、刀兵厄”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二还称七元星君“皆道装黄衣,乘黄云,白圭,顶中出玄气”。

重阳节为何是九皇大帝神诞日?九皇大帝是谁?与紫薇大帝什么关系

又到重阳时节,九月初九之所以称为“重阳”,只因“九”为阳之极数得名。此时节又正值秋收结束的时刻,逢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风清之际,就又有了登山望远之情趣。于是在喜悦丰收与欢快的游玩中,感天地祥和、政通民富溢于言表,便固定了这个日子,并传承了下来。

斗姆元君与九皇大帝

而在古代的神仙信仰中,九月九重阳节这一日,还是“九皇大帝”的神诞日。说的九皇大帝,在民间也有称为“九皇大道君”,关于这九皇大帝是谁?是单个神还是“九个神”的说法也不一;同时似乎在民间关于九皇大帝的敬奉也并不如其他神有名,但如果深究一下这九皇大帝的细节,或许人们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

网络供图

首先我们说这个“九皇大帝”,实际上是指“一奶同胞”的九位,这么说有点拟人化,具体的说应该是九个星辰;而关于九皇大帝的神仙传说就来自于古代对日月星辰自然的崇拜。结合来说,九皇大帝就是“北斗星君”加上另外两位天帝的合称,而这些星君大帝的母亲就是“斗姆元君”,据说九月初九也是斗姆元君的神诞日,这九星是她“化育”的。

北斗星辰分布

称为“九皇大道君”是指包括北斗七星里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和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称为“九皇大帝”是指北斗七星君(七明星)和左辅星君、右弼星君(两暗星)。在民间把重阳节称为“九皇大帝神诞日”其实也不是很准确,据说这九位星君大帝的诞辰,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之所以这么纪念,或许是说在初九这天斗姆元君化育九星算是都诞生了,而斗姆元君也算是“涅槃”了,便都认定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了。

潮汕诸神之九皇大帝

(来源:潮人部落2004 ,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潮汕地区的九皇大帝(九皇爷)香火,是归国的东南亚华侨带回来的,习俗上,比如九月初一到初九的九皇斋,均与东南亚地区的风俗一样。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国人传统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与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由于中国人观北斗的历史可远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40世纪,因此中国人观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来遂产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辅星与弼星二颗暗星的说法。反後来道教则解说,这二颗暗星其实是勾陈与紫微二星的分气。

每年农历九月,在马来西亚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庙会及吃素风气,其实源自中国汉代以来道教教徒举行礼斗集会的习俗。九皇诞包括了集体礼斗、拜斗的活动,这是北斗崇祀习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古人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每当北斗一变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阴阳及气候和人间的情况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便以为北斗管理星辰气候,也影响人的福寿命,并由此变化各种以北斗九星名义演变的风水命理学。人们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为消灾解难、增福添寿的方法。

根据道教的北斗经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九皇爷来源有两派说法,道教九皇派和民间九皇派。

道教九皇派源于星宿崇拜。

“九皇”是 古代中国原本是星宿崇拜的产物,和夜间指示方位赖以制定历法的北斗七星有关。古人的智慧认定北斗有九星,七显二隐,与天文考证是共通的。散布于北方天幕的七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被道家合称为天罡,在西方则被称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广泛传播的说法,使北斗成为主掌人寿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传说北斗九星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为龙汉时国王周御的妃。夫人于莲池脱服澡浴,忽有感应,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对北斗众星的信仰将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民间九皇派起源于流传在东南亚的各种历史传说,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却是以香炉代替塑像。爆米花,爆米花论坛,新闻站,贴图区,灌水区,BatuPahat,美食介绍,新闻爆料,柔佛州,中文论坛,免费论坛,烹饪食谱,动听音乐(m5D,I:S3s$M

九皇斋,从礼斗习俗而来,在东南亚久盛不衰,与当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结合,有一整套隆重而严格的庆典仪式。香客持九皇斋,从八月最后一天斋戒至重阳,这种习俗和民间普通虔信的消灾解厄、消除业障病苦、长生延寿的祈求有关。

【九皇爷传说的版本】

九皇爷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欢迎

<传说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诰、尧、舜、禹。论坛

<传说二、九皇爷为秦代革命烈士>

陈胜吴广起义前,九个结义英雄策划起义反秦,事机败露,为秦兵杀害,取去首级,弃其尸身,民怜其义,私下以九个陶瓮,盛其遗体,置于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几年后,汉朝兴起,九瓮残骸,竟漂回原地。烈士无名无姓,事情甚为灵异,当地人民收拾残骸妥为埋葬,为烈士立庙祭祀。后九人显圣护民,地方官从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爷”冥衔,遂演变为“九皇爷”。

<传说三、洪门五祖与白锭香炉>

洪门传说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兵追杀,投奔郑成功后,被派到闽、粤、桂一带推进革命。到了蒲田,被九连山少林寺收留习武,后事情败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毁。他们逃出后,在广东惠州石城县高溪庙住下来。一日近处河中浮起一物,捞起,乃是一只白锭香炉。炉底刻有“看不懂的”四个字,并写明“五十二斤、十三两”。洪门祖宗之一的陈近南知道炉底的四个字就是“汉留文字”的暗号,意思就是“反清复明”。“五十二斤、十三两”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这则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炉”与九皇爷信仰中只拜香炉的习俗吻合。

<传说四、洪门天地会领袖人物万云龙>

在吉隆坡安邦流传很广的传说,九皇庆典是祭典洪门天地会首领万云龙。1734年,万云龙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与清兵交战而战死在湖南长沙,余下部属逃至海南岛,败兵被追杀而由水路逃往暹罗,后被迫在槟城定居。洪门会其中一部分残兵后来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种植为业,暗地里却秘密结社,罗致爱国志士,共襄反清复明义举。

有一次的开香堂(又称开香会,即新人入会仪式),警方突袭现场并严加盘问聚会理由。首领说在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见虽有拜神迹象但无神座神像,追问其故。众人一时语塞,忽然其中一首领急中生智指着身前的一只香炉说:这就是我们拜的神。看着香炉冒出缕缕香烟,警方怀疑地问:香炉是神?他是什么神?一人随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无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为真,就此作罢。自此,吉隆坡华人供奉九皇爷,就以香炉为神位了。

<传说五、明太祖第九代孙鲁王>

这是最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明太祖第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称九王爷,又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后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诞辰,那天早晨有香炉浮海而来,是为神降,即迎接鲁王由水中上岸。坛)D%A)事实于1959年揭开,金门岛发现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记载鲁王死因是哮喘,并非郑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传说六、王爷郑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郑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带积极召集各路江湖好汉于沿海“斗母宫”内商议复明大计,共襄义举。他们利用宫内诸神千秋宝诞为掩饰,一连九天在宫内招兵买马,高举“九皇大帝”旗帜为号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圣像左右两手书日月(即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出海迎接王爷郑成功来主持大局,郑成功乃受朝廷通缉,因此,从落船到晋宫内,需以凉伞遮住,以免身份曝光。农历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郑成功出海以到别处号召义举,准备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粮食等。起义终归失败,伤亡惨重。

樟泉一带乡民为纪念王爷郑成功及众烈士史迹,每年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至九月初九一连九天,祀拜王爷祀与众多牺牲的民族英雄。

传统风俗习惯,九皇爷香火随之来到南洋,相传至今应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斗母宫的九皇信仰仪式中的几个主要步骤都已得到了体现,如“迎神”“请水”“送神归海”“王船”等等。

传说与仪式究竟哪个更早,是为了配合仪式而杜撰了传说,还是因为有传说才刑成了仪式,难以分辨。仪式与传说的相互配合,为信仰的流传找到了某种根据,也为信仰活动抹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习俗:

1)九皇诞是一个信众一年一度集体持素的日子。各人在这9日内持素的日子长短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须讲究身口意三净才是合乎规矩。

讲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锅具和所用的杯盘都不曾染上荤腥。

2)凡是举行九皇诞的地区,必定立起称为“高灯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挂九灯。立灯嵩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用来为天上的神明指路,让神明知道某处举行庆典和醮仪,相约前来同庆共欢。

(二)道教以“北斗灯仪”消灾迎祥。它代表灯仪的简化与形式化。

过去,竖灯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内藏着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铁钉(出丁)、钱币(生财)、木炭(旺盛)、五谷或豆类(丰收),现在,由於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脚架立起,也不讲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庙则仅在坛内燃起九灯。

3)农历九月的最初几天,其实也正好是其他数位神明的神诞,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国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诞。

因此,按民间庙宇的每逢九皇神诞,就会出现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坛前办事与庆贺,使到九皇诞成为颇多神明跳乩集会之日;所以,名为九皇诞,却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带领信徒行仪和表演过火、下锅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銮及乩童护送九皇的绕境游行,非常热闹。

4)南方人喜以“爷”尊称神明,亦因而俗称北斗九皇为“九皇爷”。另外,漳潮也俗称其地区性质的保护神为“王爷”。

村姓“王爷”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们害怕传染疾病之际,又认掌管疾病的神明为祖先和村落的保护神,是一种心理慰藉。

虽然“皇爷”不同於“王爷”,各村王爷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灯仪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最後一晚祈求驱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现了像中国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烧船的仪式。

久之,对信仰认识不周详的人们也把九皇诞穿插“送王船”仪式当成送“皇船”。

意义:

中国人流传了许多称赞北斗的诗词,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认为北斗能护国保民,转移命运。

由於天上的北斗的变化,可以作为人间变化的“指示标志”,因此自古以来它的现象被视为主宰国运,又被认为关系每个人自身的命运。人们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 的传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转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为北斗星,这一星辰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诞辰能流行,其实代表了人们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承继,以及代表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转凶为吉,年年都抱着希望。

由於北斗掌管人间命运,因此,向北斗祈祷是一种盼望改命转运之道。虽然位处中国大陆南方的大马已经不能看见北斗星群,但是这一信仰却随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信仰传统渡海南来、发扬更广。

2)连续9日间,整个社会中有许多个人实行了不杀生、持素以及净口和清心寡欲的行为。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生理健康的调节,也是一种心理自我控制的训练,更是一个人向主宰个人命运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日子。其实,这种风俗协助了个人在一年结束之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实践简朴生活,利用宗教仪式提升心灵、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变,当日也不体验简朴生活,则是把信仰实践得不完全了。

3)各区庙会的举行,以及社会许多家庭及个人参与集体行为,形成了有助社会集体自觉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认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动。这也起着一种有助社区经济的调节作用。

4)送神时举行神明的绕境游行是民俗活动,也是说明神明所位处的社区的“范围界线”以及代表“净化”社区的意愿。

游行队伍的神明到达每处都必与路经地方的庙坛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实是以仪式去显示与巩固不同社区与人群联系,是一种象徵行为。

记得疫情初期轰动一时的“万民庆元宵”吗?“大伯公”居然与介子推有关?

到了新加坡有段时间的新移民和外国人,大概都会听说“大伯公”这个神祗。

就算没听说过大伯公,十有八九应该也听过去年初沸沸扬扬的“洛阳大伯公宫万民庆元宵”事件。

当时,正值春季期间,新加坡已出现境外输入病例。洛阳大伯公宫循例准备在2月7日举行元宵节前夕的“万民善信庆元宵”晚会,但许多网友在网上发起联名倡议,要求停止这类大型活动。后来,活动继续举办,但采取多种安全措施。

不要误会,洛阳大伯公宫不在河南,而是在新加坡东北部一个叫Loyang的地方,寺庙取名则音译为“洛阳”。

洛阳大伯公宫香火鼎盛,它一个广为人们所称道的义举是,曾向慈善机构捐出20辆救护车,总价超过100万新币。

(图源:《狮城道教》)

这是后话。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大伯公。

大伯公这个神祗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相当普遍,是福德正神的俗称,形象与《西游记》中对土地公公的描写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祂兼具财神的神格,故此身形微胖,带有福相,持有物品主要是元宝、银锭、拐杖或如意,头戴丞相帽或员外帽。

大伯公可能是最早的民间信仰神祗。祂既是家庭的保护神,也是社区保护神。

在新马一带,只要是信奉道教或民间信仰的家庭,几乎都供奉大伯公神像或神位;各处坟山和大型坟墓更得要有大伯公坐镇。神庙、公司、单位里供奉大伯公的也很多。通常向大伯公祈求的不外出入平安、祈福、求财三项。

新加坡崇祀大伯公的庙宇很多,且不论大伯公作为配祀神明的,仅仅是主祀大伯公的庙宇就不下二十多所,比较有名的包括客属八邑福德祠(俗称“望海大伯公庙”)、梧槽大伯公庙、福德堂(龟屿大伯公庙)、洛阳大伯公宫、芽笼联合宫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在莱佛士到来之前,新加坡已有华人居住,并从事甘蜜的种植。种植业依赖土地,对于属于地祇的福德正神的崇拜是自然的。

1981年,人们在顺天宫旧址神殿后,发现一块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重建顺天宫碑记》石碑,明确地指出顺天宫建于嘉靖、道光之际。这一年应该是1820年或1821年。假如根据先有神位崇拜,再建庙奉祀的过程,这即是说,不晚于莱佛士1819年开埠,新加坡岛上的华人已经供奉福德正神。

客属八邑福德祠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咸丰十一年(1860年)重修。也有学者考证它创于1819年。之所以俗称“望海大伯公庙”,是因为当年庙宇靠海而建,今因大量填土而不见当年海景。顾名思义,客属八邑福德祠由客家籍贯人士所建,由应和公司(后改为应和会馆)、丰永大公司(后改为丰永大会馆)与客家籍贯族人资助,并由两会馆共同管理。

上述洛阳大伯公宫历史则没那么悠久。它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一些渔人在罗央大道(Loyang Avenue)附近的海滩找到几尊道教、佛教及兴都教的神像,于是便建起一间简陋的木屋加以祀奉,后来毁于1996年的一场大火。经过几年的筹款与建设,2000年新庙落成,取名为洛阳大伯公宫。2007年再次搬迁,迁入现址。洛阳大伯公宫主祀大伯公,配祀的神灵很有特色,除了常见的周仓将军、观音佛祖、齐天大圣、武判官、文判官、包公大人等之外,还有印度象神迦尼萨(Lord Ganesha)和结合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民间信仰的拿督公。

大地是人类生活的场域,以广博久远承载天地万物。中国原本以农立国,重视土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时期,人们由于各种需要,而崇奉土地神明,形成多元、复杂的土地神明系统。

福德正神并不是唯一的土地神。祂是土地神的一种;我们观察到,人们在家里拜伯公,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人们祈求伯公保佑,没有说土地神保佑。在神龛下面或是门外还另外设有土地公神位。这就说明了福德正神作为家庭的保护神,和土地公是有分别的。

在新加坡还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土地神明奉拜:神桌下的土地公、门外的土地公、守墓土地公(厚土、福神)等等。建筑商在建屋、破土时也祭拜土地公。

福德正神属于地祇,是土地神明的一种。人们习惯尊称福德正神为“大伯公”或“伯公”,以致不少人以为伯公即是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即是伯公,其实不然。

实际上,“伯公”是对尊神的泛称,不是对福德正神的专称。同样尊称为“伯公”的,还有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也尊称为“伯公”

现在来说说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神像,造型是白须、持剑、骑虎的雄姿。

从中国广东汕地区和福建临近潮汕的诏安地区的实际情况推测,感天大帝可知的神源有三:伯益、许逊、介之推。

【伯益】《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伯益助禹治水的事。由于治水有功,伯益处受帝舜赐姓嬴,是古代嬴姓的始祖。伯益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徐国王室的祖先。

【许逊】东晋道士,也是名医,是道教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人称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为了探寻感天大帝的神源,南洋学会副会长林纬毅教授在2013年5月6日至11日,到广东省潮汕的汕头、潮安、潮阳、澄海和福建省的诏安作田野调查。

他发现,在中国潮汕,不同地方供奉的感天大帝原型不一,例如,潮州凤塘镇鹤陇村后陇感天大帝庙、福建诏安开山圣侯庙供奉的是介之推;汕头大窖感天大帝庙供奉的是伯益;潮安潮安县彩塘镇宏安寨感天大帝庙供奉的是许逊。

有趣的是,诏安在中国的地方行政划分虽然属福建省,因为地近潮汕饶平,讲的是潮汕方言,在信仰上也受潮汕影响,信仰感天大帝伯公。

潮汕地区传说,感天大帝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王”老虎,让这兽王乖乖听话,便产生了“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这句俗话。由于伯公是老虎的克星,潮汕古代民众为防虎害,确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筑“伯公庙”。

感天大帝的神职包括:在人们开荒时镇压猛兽、保护社区、镇山(义山)。

作为潮州伯公的感天大帝,配合潮州人的习俗,负有地头伯公的神职,即镇义山和接受丧家报地官。

不但在中国,新加坡和印尼的感天大帝也尊称为“伯公”或“大伯公”。

新加坡葱茅园九皇宫原来是供奉宋大峰祖师和感天大帝的庙宇,成立年代不详。1940年该庙已经存在,原址在芽龙士乃。该庙的感天大帝香火是由加冷桥头感天大帝庙请来。1942年日寇占领新加坡后才由凤山宫请来九皇大帝香火,定名为葱茅园九皇宫。

当时当地的乡民家里有人过世,一定来向感天大帝报告,这是当地潮汕人士的习俗。

这个习俗也见于有“小汕头”之称的马来西亚新山和丹绒槟榔大坡三庙(丹市潮人的信仰中心)。

新加坡的感天大帝庙,历史最悠久的是通兴港大伯公庙和加冷桥头感天大帝庙,都是由潮籍先民所创建的,正因此,感天大帝在新加坡被称为潮州伯公。

伯公作为英灵崇拜

林纬毅认为,伯公是英灵崇拜,是尊神的泛称。

例如,槟城珠屿大伯公,相传供奉最早来到槟城的客家人张理(有争论),砂捞越罗芳伯公则是兰芳公司首领罗芳伯。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于兰芳公司,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将来再说。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或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现代学者对海外华人在婆罗洲创立的一个社群或政权的称呼,此社群或政权自称为兰芳公司。

1770年,广东嘉应(今梅州市梅县区)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即公司共和国,但向清朝称臣时仍使用“兰芳公司”。

兰芳共和国组织类似中国的秘密会社,譬如天地会和青帮。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以坤甸或东万律为首都,并将立国之时,1777年当年定为“兰芳元年”。国家元首称“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且“国之大事皆众议而行”,以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传承。

兰芳共和国建立时,第一任总制是陈兰伯,第二任总制是罗芳伯,因此又称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亦有人因第二任总制罗芳伯而称其为“芳伯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前后历任十二位总长。共和国下辖的行政区划为三级(省、州、县),各级领导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兰芳共和国没有常备军,但有一个军事行政管理单位,以征兵制管理民兵。在安定时期,民兵如常从事农业、生产、贸易和采矿等经济活动。

1884年,兰芳公司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击败而灭亡,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兰芳共和国从立国至灭亡,共经历一百零七年。

在历史上,兰芳共和国应该是在中国以外地区唯一的华人政权。

南洋学会12月18日讲座

《新加坡眼》将直播

南洋学会将于本月18日傍晚七点举办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副会长林纬毅教授主讲,评议人是南洋学会副财政梁勇博士,讲题是《伯公:一尊熟悉的神祇,一个混淆的尊名》。

讲座地点是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阁,报名电邮:chuasoopong37@yahoo.com

《新加坡眼》届时直播。

林纬毅博士,南洋大学一等荣誉文学士、文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南洋学会副会长、新加坡儒学会理事、新加坡道教学院学术顾问暨课程讲师;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和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也曾兼职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开放大学、义安学院和马来西亚南方学院。

著有《韩非法儒思想传统的历史考察》《申不害及其学术的研究》等专著及儒学与华人民间信仰论文十余篇,主编《华人社会与民间信仰》《城隍信仰》《别起为宗:东南亚的儒学与孔教》。

南洋学会

南洋学会,原名“中国南洋学会”,成立于1940年3月,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由新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国学者姚楠、许云樵、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李长傅、韩槐准、关楚璞等创办。

学会主要出版《南洋学报》《南洋学会丛书》等,为学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学会也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和研讨会,邀请对南洋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参加。

《南洋学报》已出版七十多卷,历任主编有王赓武、郑子瑜、李廷辉、黄麟根、魏维贤、崔贵强、陈松沾、李志贤、陈荣照、许振义等。

位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南洋学会书库

南洋协会将在本周六周日(12月18、19日)晚上7点进行直播。

关注“新加坡眼”微信视频号、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可以提前锁定!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华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止一次强调,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

(李显龙参加2023年碧山—宏茂桥公园中秋活动。图源:MCI)

昨晚(9月23日),李显龙出席宏茂桥以及德义区在碧山–宏茂桥公园的中秋庆祝活动。

他说:“世界正值多事之秋,在新加坡的我们,要稳固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们的社区也一样重要,不同种族和群体一起庆祝传统节日,凸显我们的甘榜精神。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幸福安康!”

之前,李显龙曾说,我们必须做好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年轻一代才可以接受悠久历史的熏陶。

他说,对华族文化,新加坡政府一向来全力支持,让华族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前不久,在新加坡厦门公会举办的“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著名文化传播者意公子就以“爱拼才会赢”为讲题,阐述她对华人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闽南人的迁徙与发展。

意公子说,人类迁徙的历史,就是打拼求生存的历史。

无论是中原到闽南的衣冠南渡,或是福建人从闽南下南洋,无不见证了这种打拼的精神。

意公子说,我们必须有拼搏的精神。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意公子: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意公子说,福建北、西、南三边被雁荡山脉、武夷山脉、玳瑁山脉所挡,东边是大海,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农耕时代,易守难攻,是兵家不争之地。

在历史上,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经历了三次衣冠南渡,中原和江浙富庶地方人氏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有一部分进入福建。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河南光州固始将士及家眷近万人,入闽平乱,这些中原移民及其子孙后来成为闽南漳州及泉州、龙岩和粤东潮汕一带的居民主体;后世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包括闽王王审知于909年建立的闽国。王审知注重教育,吸纳中原逃离战乱的人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在研讨会开幕致词中,祖籍福建同安的大会主宾、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指出,维护好文化的根是所有宗乡会馆的使命,才能对母族文化有更好、更深的认识,而也能加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厦门公会会长汪家裕说,我们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那么,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创新,更上一层楼。

从宏观历史和文化说起

本次研讨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主要讨论相对宏观的闽南历史和文化,下半场则聚焦语言、民俗、饮食、峇峇娘惹等相对微观的课题,同时也谈厦门公会的历史与演变。

柯木林是上半场第一位主讲人,他的讲题为“我对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认识”。

柯木林先从闽南文化的定义和特性说起,认为闽南文化有五个特性,即海洋性(开拓、创造、冒险)、开放性(广阔空间的文化体系)、多元性(闽南语是借用外来语词汇最多的方言之一)、兼容性(本土化)、商业性(闽商精神)。

(柯木林)

柯木林接着介绍新加坡传统上的“闽籍概念”,即漳泉文化圈人氏。

他说,早年来自漳泉地区的华人,在新加坡闽帮鼻祖薛佛记的领导下,先是建立了恒山亭,后有天福宫,再之后又创立了福建会馆以及其他闽南属地的会馆,如永春会馆、金门会馆、晋江会馆、厦门公会等。

经多年观察,柯木林认为,要成为新加坡华社领导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素质,其一是有钱,其二是舍得出钱,这是由于族群的一切公益善举,皆以他为“缘首”,也是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鉴定的。

柯木林随即从六个层面介绍闽南文化在新加坡的概况——民俗信仰、会馆宗祠、文化教育、闽帮行业、美食文化、峇峇语言。

柯木林总结认为,南来移民从祖居国带来的文化在新加坡萌芽壮大,融入本地文化,成为另一类型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不仅是新马中华文化的主流,也是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新马华人史,无异于研究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人的学校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以“十九世纪新加坡闽南学校”为题,讨论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地位与意义。

许源泰说,在新加坡开埠之前,已有马来古兰经学堂,也有不少华人私塾。在开埠之际,牧师弥尔敦(Samuel Milton)在勿拉士巴沙路创办一间学堂,供华族、马来族儿童就读。

(许源泰)

后来,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祖籍福建永春的马六甲峇峇陈金声(1805-1864年)登高一呼,在新加坡创办第一间闽人义学,即崇文阁。

陈金声以身作则,慷慨捐出叻银八百八十元,他的义举深受当地闽商的支持。当时闽籍富商如洪浚成、黄崇文、章二潮、曾举荐和许丝绵等各捐巨款以响应。陈金声此举共筹得叻银七千五百零四元。陈金声的教育善举,除获得闽籍富商支持外,潮帮领袖佘有进也概捐二百元以囊助。

1854年,陈金声再办学堂,即萃英书院。他办萃英书院与办崇文阁的手法相同,即以身作则,慷慨捐地,充当新义学校址,然后赢取另外十二位富裕闽商的支持,包括著名的华社领袖陈明水,捐得六千三百四十五叻元以供建筑费;除此十二人外,陈金声又向当地闽商和店主筹得三千八百四十八元,充当萃英书院的开办费和维持费。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萃英书院每天有一百名学童上课,学校雇有两名老师负责。

许源泰认为,崇文阁与萃英书院的创办,标志着当时新马地区闽人教育已向前大大跨进一步。毫无疑问,义学比私垫进步,同时教育的收效也比较高。义学雇有较多名老师,可以收容更多的学童,可以按学童不同年龄和程度分班教学。由于义学是公立的,在经济上获得全体闽侨的支持,因此闽帮在办学和管理方面可加以指导和约束。

他总结说,早期新马的闽人义学如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由于得到新加坡闽帮的支持和监督,学生的成绩优秀。华文报章与清朝驻海峡总领事也参与,鼓励学生争取更佳的成绩,同时也在新马华人社会中制造良好的风气以发展华文教育。

闽南人的九皇大帝信仰

继许源泰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丁荷生(Kenneth Dean)主讲,讲题是“新加坡的九皇大帝信仰网络”。丁荷生是加拿大人,通晓英语、华语、闽南语方言。由于丁荷生人在国外,因此以播放录像的方式参加研讨会。

(丁荷生)

丁荷生说,九皇大帝又称九皇爷、九皇,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星宿神明,盛行于新马泰等地,信仰起源不明,有古代帝王、北斗星君、郑成功和天地会等等多种起源说法,众说纷纭。

他说,在新马泰华人聚居的地方,流行“九皇斋”节,活动包括连持九日斋戒,不屠不杀,俗称“九皇斋”。信徒身穿白色素服,祭神祈福,有神明游街、过火炭、过平安桥等仪式。

新加坡的九皇大帝游神过街,保佑合境平安,虽然没有泰国普吉岛盛大祭奠有金两千名乩童神灵附体,以铜钉、铜棒贯穿脸颊展示神威,但全岛十多所九皇大帝庙宇同步进行九天的游神盛宴,也形成庞大的九黄信仰网络,属于宗教、政治和经贸领域的人士都积极参与这个年度盛事,其中意涵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闽南人的南音

南音是闽南地区的经典艺术之一。上半场第五位主讲人是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湘灵音乐社是新加坡南音界的代表团体之一,丁宏海自1994年便执掌湘灵至今。

(丁宏海)

丁宏海以“南音传承点滴谈”为题,回顾湘灵音乐社传承南音、从业余团体转型为具备国际水准的艺术团体的道路,并展望福建南音在新加坡的未来。

他说,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丁马成1977年加入湘灵音乐社;翌年,主办亚细安南乐大会唱,与东南亚各国弦友探讨南音传承的新出路,获得成功。1978年,丁马成开始改革南音,与卓圣翔共同创作了三百多首创新南音,与时代接轨,与时并进。

丁马成也开始培育南音人才,以梨园戏带动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成功吸引一批年轻人前来学习南音。

1992年,年轻社员王碧玉接任为社长,当年年底丁马成病逝。许多人对新班子有误解,后来新班子努力团结老中青三代,同舟共济,并形成以丁宏海、王碧玉为正副社长的班子,逐渐重新步上轨道。

后来湘灵音乐社继续创新,把佛教故事改为大型梨园戏,场场爆满。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0年至2008年之间,湘灵音乐社培养人才的计划两次受挫。到了2006年,湘灵财务陷入困境,几乎被迫停止教学和演出。之后把部分会所出租,缩减人员开支,在“怕输先生”刘夏宗的帮助下,重新包装南音,终于起死回生,从南音社团逐渐转为专业艺术团体。

之后,湘灵音乐社派年轻人到福建向南音大师蔡维镖学习南音,几年之后终于成才,“湘灵终于自己造血,无须再靠他人输血了”。这批年轻人现在已经是湘灵音乐社的新生代,建立了系统化的艺术管理体制,以现代教学方法培训学徒。

丁宏海说,湘灵以包容创新的姿态,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团体合作,每年都有新作品,包括在中日美法等国演出,例如《启程》《费特儿》《新不了情》等。

(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博士主持对话会)

新加坡眼小结

在新加坡,既有几代以上根深叶茂的本地人,也有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新加坡是我们安生立命、繁衍生息的家园,祖籍地则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传统的祖籍文化给我们扎下深厚的根基,可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成为无根的飘萍;创新的本地文化则像是茂盛的枝叶,努力伸展得更高、更远,吸收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回过头来滋养民族文化的根基,相辅相成。

(“闽南文化在新加坡”主讲人与主办方合影)

本次“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半场主要谈一些较为宏观的层面,下半场则聚焦较为微观的课题。

我们下一篇文章将介绍下半场的主要内容,包括前政务部长、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公司首任总裁曾士生的总结。

新加坡华社下一场较大的活动是南安会馆为期十天的“新加坡福建南安文化节”。

系列活动包括美食展,有红龟粿、大芥饭、番薯粿,以及南安书画展、高甲文化、李贽文化、木偶戏艺术和圣公文化等传统宝藏。

文化节还有“世界视角下的圣公文化”研讨会,有全方位文化体验的艺术长廊,包括指画、泥塑、剪纸、茶艺、书法和国画,有灯笼绘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还有多场文化讲座,包括前政务部长曾士生和“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的讲座。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丨来源

新加坡丨图源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农历九月的神仙文化,30多位神仙的诞辰,你熟悉哪一位?

在一些信仰的文化中,数字9被认为是神圣的,因为它是完美和完整的象征。所以农历九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在这个月份有一众神仙的诞辰日,一起来看看。

九月初一到初九北斗九星降世辰。道经中载,元始天尊之先天阴气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气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实为先天之大神,而世传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便为北斗九皇降世圣辰。

九月初一:南斗星君诞辰、飞天大圣诞辰、南斗下降

九月初二:北降九星降世;北降九星降世是古代对九的尊崇,北斗七星在道教文化中称为北斗九星,其中两颗星分别叫洞明星和隐无星。

九月初三:昭灵夫人降;“昭灵”是个很崇高的名号,曾经被汉高祖用来尊自己的老妈。

九月初四:农历九月初四,曾志静真人坐化,宜:放生、扫舍、祭祀。

九月初六:孟盛子升仙;汉武帝遣其入武当山采药,乃弃官学道,号孟盛子。曾经受法于西汉清灵真人裴元仁(前178年—?)的传授,得到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

九月初七:西斗下降;西斗星君(白虎七宿,西斗星君主掌纪名护身)下降人世间,来考校视察。

九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九月初八在佛教是个特别隆重的日子,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佛教会举办庆典来庆祝。

农历九月初八,民俗中的龙神朝玉皇,墨子的诞辰。

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不仅是九九重阳节,而且是一众神仙的诞辰日。张道陵升天、火神爷爷诞辰、祭奠陶渊明、重阳帝君诞辰、酆都大帝圣诞日、孔圣文启圣王圣诞、关帝君飞升诞辰、临水夫人李姑诞、忆水李奶夫人诞辰日、琉璃光佛圣诞、中坛元帅圣诞、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威道、九皇大帝圣诞、斗母元君圣诞。

九月初十:药师佛,农历九月初十是药师佛的生日。

九月十一: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众生、超离苦难、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复圣颜夫子:儒门四圣人之一,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鲁人。

九月十三:孟婆尊神千秋、天水圣母飞升、孟婆诞辰。

九月十五:吴三王圣诞、女娲娘娘圣诞、紫阳朱夫子诞辰、赵大元帅诞辰。

九月十六:刘助真人升仙、盘古氏圣诞。

九月十七:先锋诞辰、金龙四大天王诞辰、洪恩仙真诞辰、增福神诞辰。

九月十八:显应祖师圣诞、仓颉先师千秋。

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也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佛同称“西方三圣”,也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并称为“四大菩萨”。

九月二十:农历九月二十是弘一法师诞辰日!

九月廿一日:恭迎地藏王菩萨节日,祈愿众生悟道解脱,佛日增辉,正法久驻。

九月廿二:增福财神诞辰;增福财神又称文财神,财帛星君,福善平施公。是中国传统信仰的一位财神。姓李名诡祖,淄川人。神诞是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成道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道教称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居福禄宫。

九月廿三:一元无上萨翁真君圣诞,农历九月廿三,恭贺“一元无上萨翁真君”圣诞,萨真君,即萨守坚,中国道教信仰的神仙之一,也是道教公认的四大天师之一。

农历九月廿三,为道教祖师萨守坚天师的圣诞之日。天师是道教修行者的一种称谓,天师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的意思。

阴历九月廿四,南路财神柴王爷诞辰。柴王爷(柴荣) 被认为是交通运输业的祖师和保护神,矿工和穷人的保护神,属于文财神序列。

九月廿五:南斗下降,天蓬下降;

九月廿六:五显灵官诞辰;

传说五显华光大帝原为唐朝福建福清人氏,姓马,名胜,号灵耀,受玉皇大帝敕旨,镇守南天门。

九月廿七:北极北斗下降、清源真人诞辰、虞舜诞辰;’

虞舜诞辰(农历九月二十七)。 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九月廿八:华光大帝圣诞;

九月二十八日为华光大帝五显灵官马帅圣诞,马帅在道教中尊称为正一灵官五显华光大帝太乙雷声不动天尊,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

九月廿九:五王诞辰

以上便是农历九月诸神诞辰日和重大节日,你还知道有哪些神仙的节日呢?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华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止一次强调,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

(李显龙参加2023年碧山—宏茂桥公园中秋活动。图源:MCI)

昨晚(9月23日),李显龙出席宏茂桥以及德义区在碧山–宏茂桥公园的中秋庆祝活动。

他说:“世界正值多事之秋,在新加坡的我们,要稳固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们的社区也一样重要,不同种族和群体一起庆祝传统节日,凸显我们的甘榜精神。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幸福安康!”

之前,李显龙曾说,我们必须做好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年轻一代才可以接受悠久历史的熏陶。

他说,对华族文化,新加坡政府一向来全力支持,让华族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前不久,在新加坡厦门公会举办的“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著名文化传播者意公子就以“爱拼才会赢”为讲题,阐述她对华人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闽南人的迁徙与发展。

意公子说,人类迁徙的历史,就是打拼求生存的历史。

无论是中原到闽南的衣冠南渡,或是福建人从闽南下南洋,无不见证了这种打拼的精神。

意公子说,我们必须有拼搏的精神。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意公子: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意公子说,福建北、西、南三边被雁荡山脉、武夷山脉、玳瑁山脉所挡,东边是大海,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农耕时代,易守难攻,是兵家不争之地。

在历史上,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经历了三次衣冠南渡,中原和江浙富庶地方人氏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有一部分进入福建。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河南光州固始将士及家眷近万人,入闽平乱,这些中原移民及其子孙后来成为闽南漳州及泉州、龙岩和粤东潮汕一带的居民主体;后世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包括闽王王审知于909年建立的闽国。王审知注重教育,吸纳中原逃离战乱的人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在研讨会开幕致词中,祖籍福建同安的大会主宾、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指出,维护好文化的根是所有宗乡会馆的使命,才能对母族文化有更好、更深的认识,而也能加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厦门公会会长汪家裕说,我们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那么,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创新,更上一层楼。

从宏观历史和文化说起

本次研讨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主要讨论相对宏观的闽南历史和文化,下半场则聚焦语言、民俗、饮食、峇峇娘惹等相对微观的课题,同时也谈厦门公会的历史与演变。

柯木林是上半场第一位主讲人,他的讲题为“我对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认识”。

柯木林先从闽南文化的定义和特性说起,认为闽南文化有五个特性,即海洋性(开拓、创造、冒险)、开放性(广阔空间的文化体系)、多元性(闽南语是借用外来语词汇最多的方言之一)、兼容性(本土化)、商业性(闽商精神)。

(柯木林)

柯木林接着介绍新加坡传统上的“闽籍概念”,即漳泉文化圈人氏。

他说,早年来自漳泉地区的华人,在新加坡闽帮鼻祖薛佛记的领导下,先是建立了恒山亭,后有天福宫,再之后又创立了福建会馆以及其他闽南属地的会馆,如永春会馆、金门会馆、晋江会馆、厦门公会等。

经多年观察,柯木林认为,要成为新加坡华社领导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素质,其一是有钱,其二是舍得出钱,这是由于族群的一切公益善举,皆以他为“缘首”,也是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鉴定的。

柯木林随即从六个层面介绍闽南文化在新加坡的概况——民俗信仰、会馆宗祠、文化教育、闽帮行业、美食文化、峇峇语言。

柯木林总结认为,南来移民从祖居国带来的文化在新加坡萌芽壮大,融入本地文化,成为另一类型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不仅是新马中华文化的主流,也是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新马华人史,无异于研究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人的学校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以“十九世纪新加坡闽南学校”为题,讨论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地位与意义。

许源泰说,在新加坡开埠之前,已有马来古兰经学堂,也有不少华人私塾。在开埠之际,牧师弥尔敦(Samuel Milton)在勿拉士巴沙路创办一间学堂,供华族、马来族儿童就读。

(许源泰)

后来,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祖籍福建永春的马六甲峇峇陈金声(1805-1864年)登高一呼,在新加坡创办第一间闽人义学,即崇文阁。

陈金声以身作则,慷慨捐出叻银八百八十元,他的义举深受当地闽商的支持。当时闽籍富商如洪浚成、黄崇文、章二潮、曾举荐和许丝绵等各捐巨款以响应。陈金声此举共筹得叻银七千五百零四元。陈金声的教育善举,除获得闽籍富商支持外,潮帮领袖佘有进也概捐二百元以囊助。

1854年,陈金声再办学堂,即萃英书院。他办萃英书院与办崇文阁的手法相同,即以身作则,慷慨捐地,充当新义学校址,然后赢取另外十二位富裕闽商的支持,包括著名的华社领袖陈明水,捐得六千三百四十五叻元以供建筑费;除此十二人外,陈金声又向当地闽商和店主筹得三千八百四十八元,充当萃英书院的开办费和维持费。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萃英书院每天有一百名学童上课,学校雇有两名老师负责。

许源泰认为,崇文阁与萃英书院的创办,标志着当时新马地区闽人教育已向前大大跨进一步。毫无疑问,义学比私垫进步,同时教育的收效也比较高。义学雇有较多名老师,可以收容更多的学童,可以按学童不同年龄和程度分班教学。由于义学是公立的,在经济上获得全体闽侨的支持,因此闽帮在办学和管理方面可加以指导和约束。

他总结说,早期新马的闽人义学如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由于得到新加坡闽帮的支持和监督,学生的成绩优秀。华文报章与清朝驻海峡总领事也参与,鼓励学生争取更佳的成绩,同时也在新马华人社会中制造良好的风气以发展华文教育。

闽南人的九皇大帝信仰

继许源泰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丁荷生(Kenneth Dean)主讲,讲题是“新加坡的九皇大帝信仰网络”。丁荷生是加拿大人,通晓英语、华语、闽南语方言。由于丁荷生人在国外,因此以播放录像的方式参加研讨会。

(丁荷生)

丁荷生说,九皇大帝又称九皇爷、九皇,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星宿神明,盛行于新马泰等地,信仰起源不明,有古代帝王、北斗星君、郑成功和天地会等等多种起源说法,众说纷纭。

他说,在新马泰华人聚居的地方,流行“九皇斋”节,活动包括连持九日斋戒,不屠不杀,俗称“九皇斋”。信徒身穿白色素服,祭神祈福,有神明游街、过火炭、过平安桥等仪式。

新加坡的九皇大帝游神过街,保佑合境平安,虽然没有泰国普吉岛盛大祭奠有金两千名乩童神灵附体,以铜钉、铜棒贯穿脸颊展示神威,但全岛十多所九皇大帝庙宇同步进行九天的游神盛宴,也形成庞大的九黄信仰网络,属于宗教、政治和经贸领域的人士都积极参与这个年度盛事,其中意涵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闽南人的南音

南音是闽南地区的经典艺术之一。上半场第五位主讲人是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湘灵音乐社是新加坡南音界的代表团体之一,丁宏海自1994年便执掌湘灵至今。

(丁宏海)

丁宏海以“南音传承点滴谈”为题,回顾湘灵音乐社传承南音、从业余团体转型为具备国际水准的艺术团体的道路,并展望福建南音在新加坡的未来。

他说,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丁马成1977年加入湘灵音乐社;翌年,主办亚细安南乐大会唱,与东南亚各国弦友探讨南音传承的新出路,获得成功。1978年,丁马成开始改革南音,与卓圣翔共同创作了三百多首创新南音,与时代接轨,与时并进。

丁马成也开始培育南音人才,以梨园戏带动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成功吸引一批年轻人前来学习南音。

1992年,年轻社员王碧玉接任为社长,当年年底丁马成病逝。许多人对新班子有误解,后来新班子努力团结老中青三代,同舟共济,并形成以丁宏海、王碧玉为正副社长的班子,逐渐重新步上轨道。

后来湘灵音乐社继续创新,把佛教故事改为大型梨园戏,场场爆满。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0年至2008年之间,湘灵音乐社培养人才的计划两次受挫。到了2006年,湘灵财务陷入困境,几乎被迫停止教学和演出。之后把部分会所出租,缩减人员开支,在“怕输先生”刘夏宗的帮助下,重新包装南音,终于起死回生,从南音社团逐渐转为专业艺术团体。

之后,湘灵音乐社派年轻人到福建向南音大师蔡维镖学习南音,几年之后终于成才,“湘灵终于自己造血,无须再靠他人输血了”。这批年轻人现在已经是湘灵音乐社的新生代,建立了系统化的艺术管理体制,以现代教学方法培训学徒。

丁宏海说,湘灵以包容创新的姿态,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团体合作,每年都有新作品,包括在中日美法等国演出,例如《启程》《费特儿》《新不了情》等。

(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博士主持对话会)

新加坡眼小结

在新加坡,既有几代以上根深叶茂的本地人,也有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新加坡是我们安生立命、繁衍生息的家园,祖籍地则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传统的祖籍文化给我们扎下深厚的根基,可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成为无根的飘萍;创新的本地文化则像是茂盛的枝叶,努力伸展得更高、更远,吸收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回过头来滋养民族文化的根基,相辅相成。

(“闽南文化在新加坡”主讲人与主办方合影)

本次“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半场主要谈一些较为宏观的层面,下半场则聚焦较为微观的课题。

我们下一篇文章将介绍下半场的主要内容,包括前政务部长、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公司首任总裁曾士生的总结。

新加坡华社下一场较大的活动是南安会馆为期十天的“新加坡福建南安文化节”。

系列活动包括美食展,有红龟粿、大芥饭、番薯粿,以及南安书画展、高甲文化、李贽文化、木偶戏艺术和圣公文化等传统宝藏。

文化节还有“世界视角下的圣公文化”研讨会,有全方位文化体验的艺术长廊,包括指画、泥塑、剪纸、茶艺、书法和国画,有灯笼绘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还有多场文化讲座,包括前政务部长曾士生和“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的讲座。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丨来源

新加坡丨图源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