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都有哪些婚礼习俗?六大步骤缺一不可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洞房花烛夜恐怕是每一位男士最期待的了,当然,想要洞房花烛夜首先得先有婚礼吧!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把婚姻看成个人的终身大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婚姻是终身大事,岂可儿戏!“终身、终身”就是一辈子的事,婚姻如此重要,相比现在的结婚流程,那么古代的婚礼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代的婚礼多是中西结合品,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婚礼的形式也会不同,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代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在一些影视剧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亲,也就是下聘礼,然后选定日子,新郎迎亲,拜堂和洞房花烛夜。事实上,古人的婚礼程序要比影视剧上的复杂一些,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分为以下六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和女方合对眼了,想要成亲,这个过程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可以双方商定好然后就可以结婚。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才可以下聘礼。
为什么一定得先请媒人呢?古人讲究明媒正娶,绕过媒人是与礼相背,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会假媒人之口上门提亲,古代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随便要两个人的联系方式约出来见个面,古代媒人则工作量大很多。媒人会全程参与,直到两个人成婚,期间得充当跑腿,婚后如果夫妻不和睦,媒人还得从中调解。
据记载古代媒人有两个工具分别是斧和秤。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自然是衡量,古人崇尚婚姻要门当户对,等级观念严重,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现象发的几率是非常低,即使有,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悲剧收场,良贱不婚似乎已经是铁打的规律了。
除此之外,纳采重要的一环是奠雁,因为雁代表的是忠贞,阴阳和顺,完毕后把雁放生,否则不吉利。
纳采之后就是问名,顾名思义,问名即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八字相合。
接着进入纳吉环节,主要是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并送礼但不是聘礼,下婚书,这个过程也要奠雁。
第四是纳征,所谓纳征,送聘礼也。聘礼贵重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一般都为金、银、娟等之类的。《梦梁录·嫁娶》记载到,条件好的富贵人家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次一点的人家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再次一点的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看来古人结个婚压力也不比现代人轻啊!
钱送完了,接下来当然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即请期。
最后一步是亲迎,简单说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古代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差不多,要说最大区别就是大红花轿变成了汽车。
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反而在婚礼时间选择上选择黄昏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古人的时间掌握的刚刚好,拜完堂,直接可以入洞房,毫不拖泥带水。
其实对于选择黄昏时刻结婚,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晨迎昏行,“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白虎通》上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人选择黄昏举行婚礼据说还来源于上古一个传说,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男子不需要再到女方家去生活,然风水轮流转,女方需到男方家住,女子当然不愿意,软的不行当然只能来硬的,男子便抢人,黄昏时刻,天色渐暗,正是“干大事”的时候,把女子抢过来,强行结婚,从此女从夫居便沿袭下来了。
至于现在的婚礼为什么在白天举行了,那都是帝皇的功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百姓地位卑微,皇帝自然不能与百姓为伍,这就造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皇帝要在黄昏举行婚礼,你百姓就得避开,得选择其它时间,久而久之,婚礼在白天举行的习俗形成了。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娶到一个贤内助,有可能真的“少奋斗二十年,”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更是人尽皆知。古人把婚姻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朱元璋能取得天下,背后离不开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她死后朱元璋泪如雨下,此后在位不再立皇后。
纵然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这与古人的寿命有关。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饭,但也只限于富贵人家,帝皇更是后宫佳丽三千,贫苦人家都是一个妻子,总而言之,古人的婚礼繁琐而又不失庄重。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古人结婚都有哪些婚礼习俗?六大步骤缺一不可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洞房花烛夜恐怕是每一位男士最期待的了,当然,想要洞房花烛夜首先得先有婚礼吧!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把婚姻看成个人的终身大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婚姻是终身大事,岂可儿戏!“终身、终身”就是一辈子的事,婚姻如此重要,相比现在的结婚流程,那么古代的婚礼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代的婚礼多是中西结合品,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婚礼的形式也会不同,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代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在一些影视剧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亲,也就是下聘礼,然后选定日子,新郎迎亲,拜堂和洞房花烛夜。事实上,古人的婚礼程序要比影视剧上的复杂一些,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分为以下六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和女方合对眼了,想要成亲,这个过程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可以双方商定好然后就可以结婚。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才可以下聘礼。
为什么一定得先请媒人呢?古人讲究明媒正娶,绕过媒人是与礼相背,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会假媒人之口上门提亲,古代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随便要两个人的联系方式约出来见个面,古代媒人则工作量大很多。媒人会全程参与,直到两个人成婚,期间得充当跑腿,婚后如果夫妻不和睦,媒人还得从中调解。
据记载古代媒人有两个工具分别是斧和秤。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自然是衡量,古人崇尚婚姻要门当户对,等级观念严重,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现象发的几率是非常低,即使有,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悲剧收场,良贱不婚似乎已经是铁打的规律了。
除此之外,纳采重要的一环是奠雁,因为雁代表的是忠贞,阴阳和顺,完毕后把雁放生,否则不吉利。
纳采之后就是问名,顾名思义,问名即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八字相合。
接着进入纳吉环节,主要是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并送礼但不是聘礼,下婚书,这个过程也要奠雁。
第四是纳征,所谓纳征,送聘礼也。聘礼贵重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一般都为金、银、娟等之类的。《梦梁录·嫁娶》记载到,条件好的富贵人家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次一点的人家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再次一点的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看来古人结个婚压力也不比现代人轻啊!
钱送完了,接下来当然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即请期。
最后一步是亲迎,简单说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古代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差不多,要说最大区别就是大红花轿变成了汽车。
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反而在婚礼时间选择上选择黄昏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古人的时间掌握的刚刚好,拜完堂,直接可以入洞房,毫不拖泥带水。
其实对于选择黄昏时刻结婚,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晨迎昏行,“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白虎通》上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人选择黄昏举行婚礼据说还来源于上古一个传说,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男子不需要再到女方家去生活,然风水轮流转,女方需到男方家住,女子当然不愿意,软的不行当然只能来硬的,男子便抢人,黄昏时刻,天色渐暗,正是“干大事”的时候,把女子抢过来,强行结婚,从此女从夫居便沿袭下来了。
至于现在的婚礼为什么在白天举行了,那都是帝皇的功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百姓地位卑微,皇帝自然不能与百姓为伍,这就造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皇帝要在黄昏举行婚礼,你百姓就得避开,得选择其它时间,久而久之,婚礼在白天举行的习俗形成了。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娶到一个贤内助,有可能真的“少奋斗二十年,”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更是人尽皆知。古人把婚姻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朱元璋能取得天下,背后离不开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她死后朱元璋泪如雨下,此后在位不再立皇后。
纵然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这与古人的寿命有关。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饭,但也只限于富贵人家,帝皇更是后宫佳丽三千,贫苦人家都是一个妻子,总而言之,古人的婚礼繁琐而又不失庄重。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您是几年几月几日生?据说很准……
根据个人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分别在后面所附内容中查出出生年的重量、出生月的重量、出生日的重量以及出生时辰的重量,将四个重量相加所得即为八字重量。根据八字重量去查相关的 称骨歌。一般说来,八字重的比较不容易振的住,也就是说不容易被邪物侵扰,当然玩招魂招仙的游戏也不容易成功。显然不是绝对的八字越重越好,轻的也有比较好的,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八字重的普遍比轻的得到的批示要好,所谓一般意义也就是说这里的好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未必是好。
举个例子:1971年正月初一子时出生的人可以查到年的重量为一两七钱,月的重量为六钱,日的重量为五钱,时辰的重量为一两六钱,将之相加:
一两七钱 + 六钱 + 五钱 + 一两六钱 = 四两四钱
然后查四两四钱的称骨歌:
四两四 来事由天莫苦求,须知福禄胜前途,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
出生年的重量(以六十年为一周期,也就是说相差六十年的年份重量相同):
出生月的重量:
出生日的重量:
出生时辰的重量:
鼠 | ||||||||||
甲子 | 一两二钱 | 丙子 | 一两六钱 | 戊子 | 一两五钱 | 庚子 | 七钱 | 壬子 | 五钱 | |
牛 | 乙丑 | 九钱 | 丁丑 | 八钱 | 己丑 | 七钱 | 辛丑 | 七钱 | 癸丑 | 七钱 |
虎 | 丙寅 | 六钱 | 戊寅 | 八钱 | 庚寅 | 九钱 | 壬寅 | 九钱 | 甲寅 | 一两二钱 |
兔 | 丁卯 | 七钱 | 己卯 | 一两九钱 | 辛卯 | 一两二钱 | 癸卯 | 一两二钱 | 乙卯 | 八钱 |
龙 | 戊辰 | 一两二钱 | 庚辰 | 一两二钱 | 壬辰 | 一两 | 甲辰 | 八钱 | 丙辰 | 八钱 |
蛇 | 己已 | 五钱 | 辛已 | 六钱 | 癸已 | 七钱 | 乙已 | 七钱 | 丁已 | 六钱 |
马 | 庚午 | 九钱 | 壬午 | 八钱 | 甲午 | 一两五钱 | 丙午 | 一两三钱 | 戊午 | 一两九钱 |
羊 | 辛未 | 八钱 | 癸未 | 七钱 | 乙未 | 六钱 | 丁未 | 五钱 | 己未 | 六钱 |
猴 | 壬申 | 七钱 | 甲申 | 五钱 | 丙申 | 五钱 | 戊申 | 一两四钱 | 庚申 | 八钱 |
鸡 | 癸酉 | 八钱 | 乙酉 | 一两五钱 | 丁酉 | 一两四钱 | 己酉 | 五钱 | 辛酉 | 一两六钱 |
狗 | 甲戍 | 一两五钱 | 丙戍 | 六钱 | 戊戍 | 一两四钱 | 庚戍 | 九钱 | 壬戍 | 一两 |
猪 | 乙亥 | 九钱 | 丁亥 | 一两六钱 | 己亥 | 九钱 | 辛亥 | 一两七钱 | 癸亥 | 六钱 |
1941,2001,… | ||||||||||
6钱 | 1942,2002,… | 8钱 | 1943,2003,… | 7钱 | 1944,2004,… | 5钱 | 1945,2005,… | 1两5 | ||
1946,2006,… | 6钱 | 1947,2007,… | 1两6 | 1948,2008,… | 1两5 | 1949,2009,… | 7钱 | 1950,2010,… | 9钱 | |
1951,2011,… | 1两2 | 1952,2012,… | 1两 | 1953,2013,… | 7钱 | 1954,2014,… | 1两5 | 1955,2015,… | 6钱 | |
1956,2016,… | 5钱 | 1957,2017,… | 1两4 | 1958,2018,… | 1两4 | 1959,2019,… | 9钱 | 1960,2020,… | 7钱 | |
1961,2021,… | 7钱 | 1962,2022,… | 9钱 | 1963,2023,… | 1两2 | 1964,2024,… | 8钱 | 1965,2025,… | 7钱 | |
1966,2026,… | 1两3 | 1967,2027,… | 5钱 | 1968,2028,… | 1两4 | 1969,2029,… | 5钱 | 1970,2030,… | 9钱 | |
1971,2031,… | 1两7 | 1972,2032,… | 5钱 | 1973,2033,… | 7钱 | 1974,2034,… | 1两2 | 1975,2035,… | 8钱 | |
1976,2036,… | 8钱 | 1977,2037,… | 6钱 | 1978,2038,… | 1两9 | 1979,2039,… | 6钱 | 1980,2040,… | 8钱 | |
1981,2041,… | 1两6 | 1982,2042,… | 1两 | 1983,2043,… | 7钱 | 1984,2044,… | 1两2 | 1985,2045,… | 9钱 | |
1986,2046,… | 6钱 | 1987,2047,… | 7钱 | 1988,2048,… | 1两2 | 1989,2049,… | 5钱 | 1990,2050,… | 9钱 | |
1991,2051,… | 8钱 | 1992,2052,… | 7钱 | 1993,2053,… | 8钱 | 1994,2054,… | 1两5 | 1995,2055,… | 9钱 | |
1996,2056,… | 1两6 | 1997,2057,… | 8钱 | 1998,2058,… | 8钱 | 1999,2059,… | 1两9 | 2000,2060,… | 1两2 | |
正月 | ||||||||||
六钱 | 二月 | 七钱 | 三月 | 一两八钱 | 四月 | 九钱 | ||||
五月 | 五钱 | 六月 | 一两六钱 | 七月 | 九钱 | 八月 | 一两五钱 | |||
九月 | 一两八钱 | 十月 | 八钱 | 十一月 | 九钱 | 十二月 | 五钱 | |||
初一 | ||||||||||
五钱 | 初二 | 一两 | 初三 | 八钱 | 初四 | 一两五钱 | 初五 | 一两六钱 | ||
初六 | 一两五钱 | 初七 | 八钱 | 初八 | 一两六钱 | 初九 | 八钱 | 初十 | 一两六钱 | |
十一 | 九钱 | 十二 | 一两七钱 | 十三 | 八钱 | 十四 | 一两七钱 | 十五 | 一两 | |
十六 | 八钱 | 十七 | 九钱 | 十八 | 一两八钱 | 十九 | 五钱 | 二十 | 一两 | |
廿一 | 一两 | 廿二 | 九钱 | 廿三 | 八钱 | 廿四 | 九钱 | 廿五 | 一两五钱 | |
廿六 | 一两八钱 | 廿七 | 七钱 | 廿八 | 八钱 | 廿九 | 一两六钱 | 三十 | 六钱 |
子时 | 一两六钱 | 丑时 | 六钱 | 寅时 | 七钱 | 卯时 | 一两 | 辰时 | 九钱 | 巳时 | 一两六钱 |
午时 | 一两 | 未时 | 八钱 | 申时 | 八钱 | 酉时 | 九钱 | 戌时 | 六钱 | 亥时 | 六钱 |
时辰还算表:
子时: | 23:00 - 01:00 | 丑时: | 01:00 - 03:00 | 寅时: | 03:00 - 05:00 | 卯时: | 05:00 - 07:00 |
辰时: | 07:00 - 09:00 | 已时: | 09:00 - 11:00 | 午时: | 11:00 - 13:00 | 未时: | 13:00 - 15:00 |
申时: | 15:00 - 17:00 | 酉时: | 17:00 - 19:00 | 戌时: | 19:00 - 21:00 | 亥时: | 21:00 - 23:00 |
袁天罡称骨歌:
二两二 | 身寒骨冷苦伶仃,此命推来生乞人。碌碌巴巴无度日,终年打拱过平年。 |
二两三 | 此命推来骨自轻,求谋作事事难成。妻儿兄弟应难许,别处他乡作散人。 |
二两四 | 此命推来福禄无,门庭困苦总难营。六亲骨肉皆无靠,流到他乡作老翁。 |
二两五 | 此命推来祖业微,门庭营度似稀奇。六亲骨肉如冰炭,一生勤劳自把持。 |
二两六 | 平生衣禄苦中求,独自经营事不休。离祖出门宜早计,晚来衣禄自无忧。 |
二两七 | 一生作事少商量,难靠祖宗作主张。独马单枪空做去,早来晚岁部无长。 |
二两八 | 一生作事似飘蓬,祖宗产业在梦中。若不过房并改姓,也当移徙两三通。 |
二两九 | 初年运限未曾享,纵有功名在后底。须过四旬绕可上,移居改姓始为良。 |
三两 | 劳劳碌碌苦中求,东走西奔何日休。若使终身勤与俭,老来稍可免忧愁。 |
三两一 | 忙忙碌碌苦中求,何日云开见日头。难得祖基家可立,中年衣食渐无忧。 |
三两二 | 初年运蹇事难谋,渐有财源如水流。到得中年衣食旺,那时名利一齐来。 |
三两三 | 早年做事事难成,百计徒劳枉费心。半世自如流水去,后来运到得黄金。 |
三两四 | 此命福气果如何,僧道门中衣禄多。离祖出家方得妙,终朝拜佛念彌陀。 |
三两五 | 平生福量不周全,祖业根基觉少传。营业生涯宜守旧,时来衣食胜从前。 |
三两六 | 不须劳碌过平生,独自成家福不轻。早有福星常照命,任君行去百般成。 |
三两七 | 此命般般事不成,弟兄少力自孤成。虽然祖业须微有,来得明时去得明。 |
三两八 | 一生骨肉最清高,早入黄门姓名标。待看看将三十六,蓝袍脱去换红袍。 |
三两九 | 此命终身运不穷,劳劳作事尽皆空。苦心竭力成家计,到得那时在梦中。 |
四两 | 生平衣禄是绵长,件件心中自主张。前面风霜多受过,后来必定享安康。 |
四两一 | 此命推来事不同,为人能干略凡庸。中年还有逍遥福,不比前年运未通。 |
四两二 | 得宽怀处且宽怀,何用双眉皱不开。若使中年命运济,那时名利一齐来。 |
四两三 | 为人心性最聪明,作事轩昂近贵人。衣禄一生天数定,不须劳碌是丰享。 |
四两四 | 来事由天莫苦求,须知福禄胜前途。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 |
四两五 | 名利推来竟若何,前途辛苦后奔波。命中难养男与女,骨肉扶持也不多。 |
四两六 | 东西南北尽皆空,出姓移名更觉隆。衣禄无亏天数定,中年晚景一般同。 |
四两七 | 此命推来旺末年,妻荣子贵自怡然。平生原有滔滔福,可有财源如水源。 |
四两八 | 幼年运道未曾享,若是蹉跎再不兴。兄弟六亲皆无靠,一身事业晚年成。 |
四两九 | 此命推来福不轻,自成自立耀门庭。从来富贵人亲近,使婢差奴过一生。 |
五两 | 为名为利终日劳,中年福禄也多遭。老来是有财星照,不比前番日下高。 |
五两一 | 一世荣华事事通,不须劳碌自享丰。弟兄叔侄皆如意,家业成时福禄宏。 |
五两二 | 一世享通事事能,不须劳思自然能。家族欣然心皆好,家业丰享自称心。 |
五两三 | 此格推来气像真,兴家发达在其中。一生福禄安排家,欲是人间一富翁。 |
五两四 | 此命推来厚且清,诗画满腹看功成。丰衣足食自然稳,正是人间有福人。 |
五两五 | 走马扬鞭争名利,少年做事费筹谋。一朝福禄源源至,富贵荣华耀六亲。 |
五两六 | 此格推来礼义通,一生福禄用无穷。甜酸苦辣皆尝过,财源滚滚稳且丰。 |
五两七 | 福禄丰盈万事全,一生荣耀显双亲。名扬威振人钦敬,处世逍遥似遇春。 |
五两八 | 平生福禄自然来,名利双全福禄偕。雁塔题名为贵客,紫袍玉带走金阶。 |
五两九 | 细推此格妙且清,必定财高礼义通。甲第之中应有分,扬鞭走马显威荣。 |
六两 | 一朝金榜快题名,显祖荣宗立大功。衣食定然原裕足,田园财帛更丰盛。 |
六两一 | 不作朝中金榜客,定为世上一财翁。聪明天赋经书熟,名显高科自是荣。 |
六两二 | 此命推来福不穷,读书必定显亲宗。紫衣金带为卿相,富贵荣华皆可同。 |
六两三 | 命主为官福禄长,得来富贵定非常。名题雁塔传金榜,定中高科天下扬。 |
六两四 | 此格威权不可挡,紫袍金带坐高望。荣华富贵虽能及,积玉堆金满储仓。 |
六两五 | 细推此命福不轻,安国安邦极品人。文纷雕梁徽富贵,威声照耀四方闻。 |
六两六 | 此格人间一福人,堆金积玉满堂春。从来富贵由天定,正勿垂绅谒圣君。 |
六两七 | 此命生来福自宏,田园家业最高隆。平生衣禄丰盈足,一世荣华万事通。 |
六两八 | 富贵由大莫苦求,万金家计不须谋。十年不比前番事,祖业根基水上舟。 |
六两九 | 君是人间前禄星,一生富贵众人钦。纵然福禄由天定,安享荣华过一生。 |
七两 | 此命推来福不轻,不须愁虑苦劳心。一生天定衣与禄,富贵荣华主一生。 |
七两一 | 此命生来大不同,公侯卿相在其中。一生自有逍遥福,富贵荣华极品隆。 |
快来算算,你娶媳妇前缴的“彩礼”,在古代,能跻身哪个等级?
已经或即将结婚的各位男士们,或许对“彩礼”并不陌生吧?要想把心爱的女子娶回家作媳妇和孩他妈,“彩礼”是万万不可或缺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礼”的内容、数量等,也是不断“与时俱进”。
很多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男子,往往不堪“彩礼”重负,抱怨岳父母“见钱眼开”。甚至,前些年中国大陆房价如火箭般迅速蹿升时,网上就有段子调侃说:中国的房价,就是被丈母娘拉升的!
其实,男子结婚前,向女方家输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是一项渊源甚久的婚姻礼俗。至迟在西周时,男子娶妻成婚的法定“婚姻六礼”中,就有“纳徵”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纳彩礼”。自西周以后,历代皆传承此项礼俗不变。变化的,是不同时代、等级、地域、民族的男子,向女家缴纳的“彩礼”的内容、数量等,不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中国,盘点一下历代的“纳徵”之礼吧。
一、周代“纳徵”礼郑玄画像
纳徵,周代也叫“纳币”。为什么叫纳徵呢?东汉儒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昏礼》时说:“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也就是说,只有男家向女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币”,才可以促成婚礼的确定和举行。
周代贵族阶层中,地位最低微的“士”,结婚前,需要向女家缴纳多少“彩礼”呢?《仪礼·士昏礼》记载是“玄、纁束帛,俪皮”。玄是黑色,纁是红色。束帛,俪皮又分别是什么东东呢?
郑玄注释说:“束帛,十端也。”唐代儒者贾公彦继续解释说,“十端”就是五两。《周礼·春官·媒氏》记载,嫁子取妻,纳币,纯帛,不得超过五两。《礼记·杂记下》也记载,纳币一束,束五两。与《仪礼》及郑玄、贾公彦的诠释吻合。《左传·闵公二年》杜预注说:“三十两,三十匹也。”由此可知,一两帛就是一匹帛。据学者考证,汉代时,一匹帛的价值,大致与720斤大米相当。
当然,有读者会说,现在大米的品类、质量不一样,价格也高低不等。低的几块钱一斤,高的十几、几十块钱一斤。这里提到的汉代大米,是啥品种?今天应该算多钱一斤?说实话,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再说,好像也不能据汉代大米与帛的比价,去推断西周帛的价格。无论如何,西周时,帛的价格相当昂贵,应无疑义。
郑玄说,俪是“二”的意思,皮是鹿皮。也就是说,周代的“士”纳徵的内容、数量是:五两帛,两张鹿皮。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多,但在当时,对地位、家境一般的“士”来说,估计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地位高于“士”,低于“卿”的“大夫”,纳徵的内容、数量,与“士”相同。地位高于大夫、士的天子,除玄、纁束帛,俪皮外,还要增加七寸宽的“谷圭(或称谷璧)”;诸侯国的国君,则增加“大璋”。这两件玉制礼器价值几何?这几件玉器,在今天的收藏界,估计应该是天价了吧?
圭和璋
二、汉代“纳徵”礼两汉时期,婚嫁、丧事,皆崇尚奢靡。汉代人的“纳徵”数量、内容,完全取决于婚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
汉代皇帝娶皇后的聘金最高,一般是黄金2万斤,折合货币2万万钱;皇帝娶嫔妃,聘金约为4千万钱。诸侯王娶王后,聘金一般为数百万钱。公主的嫁妆费,多者,可达百万、千万钱;少者,一般不会低于二、三十万钱。按照现在黄金价格(作者写文时,黄金交易价格,报价为360元左右/克),则汉代1钱,购买力大约折合今天人民币28.8元左右。
高官与豪富娶妻聘金数,一般在数十万至百余万钱之间。如东汉末董卓娶妻,聘金是:辎车百乘,马20匹,奴婢钱帛无数。按照汉代物价推算,折合货币约160万钱以上。女子的嫁妆,多数为20、30万钱,高者可达数百万钱。
《三国》董卓剧照
中、小富豪、官吏,聘金数大概在二、三万钱至十万钱之间。西汉东方朔娶妻,聘金10万钱左右,可能是当时这一阶层男子娶妻聘金的上限;东汉议曹史展允娶妻,聘金为二、三万钱,或许是当时这一阶层男子娶妻聘金的下限。这一阶层女子的陪嫁,通常为二、三万钱左右。
东方朔剧照
家资或在数万钱至10余万钱间的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男子娶妻的聘金,当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女子的陪嫁,大约为二千钱左右。
三、魏晋南北朝时“纳徵”礼曹魏时规定,诸侯王娶妃,聘礼是皮、马、大璋、绢190 匹。
晋朝时规定,诸侯王娶妃,用绢300 匹。一般官员的聘礼,还包括酒、羊、雁、缯、采、钱、米等。
升平元年(357年),东晋穆帝娶皇后何氏,纳徵是玄、纁皮、帛,另有马、羊、钱、璧。
北齐时,进一步依据即将娶妻男子的地位、官品,制定了详细的,等级特征鲜明的纳徵礼。
皇子封王者,纳徵时,按玄3纁2的比例,用6匹黑色、4匹红色的帛,共计10匹,及大璋1枚。皇子王以下,纳徵,用羔羊1头,雁1只,酒、黍、稷、稻、米、面等各1 斛。流外官及庶人,再减一半。
一品以下至从三品官,有璧、玉;四品以下,无璋、璧。
兽皮:一品以下至从五品官,豹皮2张;六品以下至从九品官,鹿皮2张。
彩锦;一品官40匹,二品官30匹,三品官20匹,四品官杂彩16匹,五品官10匹,六、七品官5匹。
绢:一品官140匹,二品官120匹,三品官100匹,四品官80匹,五品官60匹,六、七品官50匹,八、九品官30匹。
羔羊1只,羊4只,酒、黍、稷、稻、米、面,各10斛;
一品至三品官,牛犊2头,羊2只,酒、黍、稷、稻、米、面各4斛;四、五品官没牛犊,酒、黍、稷、稻、米、面各2斛;六品官以下,酒、黍、稷、稻、米、面各1斛。
四、宋代“纳徵”礼宋代人称“纳徵”为“下财礼”。男方的聘礼,依家境、地位差异,而有不同。仕宦人家送给女家的彩礼,有各种衣服,如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素罗大袖段,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等首饰,上细杂色彩段、花茶、果物、羊酒等物品。富贵之家,给女方准备金钏、金鋜,金帔坠,谓之“三金”。
男方如果家境普通,提供不了金器,可用银镀器物代替。家境再穷的人,无论是拼凑,还是借贷,也要尽量送给女家一些帛、银、鹅、酒、茶饼等,作为聘礼。女方若家境贫困,无钱陪嫁,男方就要准备一些首饰、衣帛、钱财,交给媒人,送给女家,谓之“兜裹”。将来作为女子的嫁妆,再送回男家。
五、金朝女真人的“纳徵”礼女真人最初虽然将男方给女方送聘礼叫“纳币”,但实际上送给女方的是马匹。《松漠纪闻》记载了女真人纳徵时的具体过程:婿牵马列于妇翁面前,少者十匹,多者百匹。妇翁若说“塞痕”(好),就留下;若说‘辣辣’(不好),就退还男家。大多数情况下,女家留下的马匹,不过十分之二、三。如果妇翁“挑剔或”,婿送来的马,皆不满意。那么,婿所乘坐的马,也要留下充数。在女真人观念中,妇翁留马少,对女婿来说,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金朝铸造铜钱
后来,女真人逐渐放弃以马匹为聘礼的传统民族风俗,改用钱币;还制定了不同等级者纳徵钱币的数目:一品官,不得超过七百贯;三品官以上,不得超过五百贯;五品官以上,不得超过三百贯;六品官以下,及上户庶民,不得超过二百贯;中下户庶民,不得超过一百贯。宋代一贯钱(1000文),约折合今天人民币465元。
六、蒙元“纳徵”礼蒙古人的聘礼,最初用马或其它财产,盛行厚聘。以至于西方传教士曾误认为,蒙古人婚嫁是在“卖姑娘”。据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厚聘之俗,是比较抵制的。
成吉思汗剧照
如果男子入赘,那么,新娘要以生母的名义,备办礼物,赠给婆婆,蒙古语称之为“失惕坤勒”。
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朝廷制定“纳徵”礼。聘礼包括衣物、首饰、宝钞。上述钱、物,可由婚家商议,用牲畜折充。至于纳钱数目,取决于官品及户等高低:
品官:一品、二品,五百贯。三品,四百贯。四品、五品,三百贯。六品、七品,二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三十贯。
行“纳徵”礼,确定婚约后,年满15岁的女子,无任何理由,五年内不与未婚夫成婚;或者未婚夫逃亡,五年不归家。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婚约作废,女家无需向男家退还聘财。
大德八年(1304年),元廷鉴于以往所定“纳徵”礼近乎停废,重新制定如下:
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段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
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段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
下户:银三两,彩段二表里,杂用绢十五匹。
七、明清时期“纳徵”礼明代,天子纳皇后,纳征礼遵循《周礼》、《仪礼》等儒家经典记载,用玄纁束、帛,六马、榖圭等物。
清代,皇帝“纳徵”叫做“大征”。皇帝与皇后正式定婚后,皇帝赐给皇后父母的礼品(就是“彩礼”)有: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金茶器1具、银茶器2具、银盆2个、缎1000匹、具鞍辔文马20匹,冬、夏朝服、朝衣各两套,貂裘两件,以及甲胄、弓箭等。
清代民间称“纳徵”为“过大礼”。定婚后,男方要再给女家120块银元、6至8身绸缎衣料、一对戒指、一对耳坠、一套头饰、一条勒子,及数块各色内衣料等。
文史君说从《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来看,周代“纳徵”的钱物种类、数量,已有明确的等级差异。秦汉以后,婚丧诸事,崇尚奢靡,“彩礼”也日益繁重。家境贫困的男子,因无力承担沉重的“彩礼”负担,而终生单身!如东汉有一名叫展允的郡府小吏,因负担不起2-3万钱(约折合今天57.6万—86.4万元人民币)彩礼钱,快50岁了,还没有定婚!以至于连他的上司,郡守(相当于今天的省级领导干部)李膺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为展允助婚教》,贴在郡府大门上,为他“众筹”。“公务员”尚且如此,更遑论一般的贫困平民百姓了。统治者有鉴于此,往往制定政策,明确各等级需承担的“彩礼”数目,遏制女家“漫天要价”。
一些游牧民族,如女真、蒙古人,最初流行以畜养牲畜作为“彩礼”的传统民族风俗。不过,随着他们汉化程度的加深,这种传统民族风俗,逐渐被摒弃,改用汉族通行的钱物等。
时至今日,很多狠心索要“彩礼”的女方父母,除少数确系见钱眼开、贪得无厌外,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借助这一传统的婚俗,既考验未来女婿的经济负担能力,也给女儿未来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毕竟,独生子女时代,老两口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还不是由女婿、女儿来继承吗?越来越多通情达理的女方父母,对女婿倒没有多少钱物的索取。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女婿能庄严地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真心疼爱、呵护他们的女儿,自己的妻子。让她在今后的生命旅途中,幸福顺遂、无忧无虑!
参考文献1. (春秋战国)佚名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 陈绍棣、彭卫等:《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