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年上起月法掌诀图(年上起月法)

年上起月法掌诀图(年上起月法)

简单易学的小六壬预测法,出门办事起一卦快来get

小六壬预测方法十分简单,预测时只须提取当时的月、日、时信息,按照一定的推算规则,用左拇指在六个掌诀位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掐算即知结果。其法以大安起正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下面详解推算方法。先确定月份在掌诀上的起点(定位),以起点推算月份落点。不管是第几个月,均以“大安”为正月起点,然后按顺时针在六个掌诀定位上按六神次序依次往下数,直至数到求测月份为止。如推算十一月,就从①大安——②留连——③速喜——④赤口——⑤小吉——⑥空亡——⑦大安——⑧留连——⑨速喜——⑩赤口——,十一月就落位在“小吉”上。

以月份落(终)点为日辰起点,然后推算日辰落点。从月份落点上起初一,同样按顺时针在六个掌诀定位上按六神顺序依次柱下数,一直数到天数为止,此掌诀定位即为日辰之落点。如十一月初十,前面已知十一月在掌诀上的落位。初一小吉,初二空亡,初三大安,初四留连,初五速喜,初六赤口,初七小吉,初八空亡,初九大安,初十就落位同你“留连”。又例三月二十三。三月落住“速喜”,二十三就落位“大安”。

以日辰落点为时辰起点,推算时辰落点。原理同此不赘述。

用十二支表示:

(1)子时(23点~1点); (2)丑时(1点~3点);

(3)寅时(3点~5点); (4)卯时(5点~7点);

(5)辰时(7点-9点); (6)巳时(9点~11点);

(7)午时(11点~13点); (8)未时(13点-15点);

(9)申时(15点~17点); (10)酉时(17点-19点);

(11)戌时(19点~21点); (12)亥时(21点~23点)。

六神

依次为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

掌诀定位

①大安定位——食指根部;

②留连定位——食指指尖;

③速喜定位——中指指尖;

④赤口定位——无名指指尖;

⑤小吉定位——无名指根部;

⑥空亡定位——中指根部

掐算顺序按①大安——②留连——③速喜——④赤口——⑤小吉——⑥空亡,此顺序永远固定不变。

六神释义

①大安

身不动时,五行属木,颜色青色,方位东方。临青龙,谋事主一、五、七。有静止、心安。吉祥之含义。

诀曰:大安事事昌,求谋在东方,失物去不远,宅舍保安康。行人身未动,病者主无妨。将军回田野,仔细好推详。

②留连

人未归时,五行属水,颜色黑色,方位北方,临玄武,凡谋事主二、八、十。有喑味不明,延迟。纠缠.拖延、漫长之含义。

诀曰:留连事难成,求谋日未明。官事只宜缓,去者来回程,失物南方去,急寻方心明。更需防口舌,人事且平平。

③速喜

人即至时,五行属火,颜色红色方位南方,临朱雀,谋事主三,六,九。有快速、喜庆,吉利之含义。指时机已到。

诀曰:速喜喜来临,求财向南行。失物申未午,逢人要打听。官事有福德,病者无须恐。田宅六畜吉,行人音信明。

④赤口

官事凶时,五行属金,颜色白色,方位西方,临白虎,谋事主四、七,十。有不吉、惊恐,凶险、口舌是非之含义。

诀曰:赤口主口舌,官非切要防。失物急去寻,行人有惊慌。鸡犬多作怪,病者出西方。更须防咀咒,恐怕染瘟殃。

⑤小吉

人来喜时,五行属木,临六合,凡谋事主一、五、七有和合、吉利之含义。

诀曰:小吉最吉昌,路上好商量。阴人来报喜,失物在坤方。行人立便至,交易甚是强,凡事皆和合,病者祈上苍。

⑥空亡。

音信稀时,五行属土,颜色黄色,方位中央;临勾陈。谋事主三、六、九。有不吉、无结果、忧虑之含义。

诀曰:空亡事不祥,阴人多乖张。求财无利益,行人有灾殃。失物寻不见,官事有刑伤。病人逢暗鬼,析解可安康。

我知道用天干地支如何推算“年、月、日、时”了

“年、月、日、时”到底如何用天干地支推算?我也很是好奇。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要用天干地支推算时间首先要了解“干支历”这个概念。

“干支历”又称星辰历、节气历、甲子历、中国阳历,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干支历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结合构成六十个组合,以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为基本内容。

十天干、十二地支具体内容在之前的文章有写,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翻阅。

60个组合详见图片

干支60个组合

24节气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家对于60组合以及24节气应该比较熟悉,那12月建是什么呢?

12月建是依据24节气划分的“节气月”。

24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对应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

按照这种干支历法,寅月才是正月,才是新一年的开始。

注意:

这里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用到的农历正月算法不同。

农历以干支历为基础,但不完全等于干支历,农历中正月初一为正月的第一天,干支历中立春那天为正月的第一天,农历中的正月初一并不一定是立春。

说完这些就要说一说如何用天干地支推算年、月、日、时了。

这里所有的推算与现在所用农历时间相关,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以立春节气为新月的开始。

干支组合排序参考上图(干支60个组合)。

干支纪年法无论年、月、日、时都是天干+地支,参考上图可以得出甲子年60年出现一次,甲子月60月出现(5年)一次,甲子时60时辰(5天)出现一次的规律。

其实推算时间有很多公式,内容有些复杂,就不在这里展示了,如想了解,直接去网上查找即可。

我个人认为口诀推算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就以口诀推算来举例。

行事历

月干支(年上起月)推算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顺,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遇到年份带“甲”和“己”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丙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乙”和“庚”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戊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丙”和“辛”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庚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丁”和“壬”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壬寅月”的开始;

遇到年份带“戊”和“癸”的,该年立春的那一天是“甲寅月”的开始。

时干支(日上起时)推算口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如果这天带“甲”和“己”,子时为“甲子时”;

如果这天带“乙”和“庚”,子时为“丙子时”;

如果这天带“丙”和“辛”,子时为“戊子时”;

如果这天带“丁”和“壬”,子时为“庚子时”;

如果这天带“戊”和“癸”,子时为“壬子时”。

年、月、时的干支比较好理解,日干支稍微有些复杂。

在推算日干支的时候,先给干支编序号。

干支排序

日干支推算需要和阳历相结合,推算哪一年的日干支就需要知道哪一阳历年的1月1日的日干支。

每年的元旦干支即是当年一月的月元干支,每月的月元为当月的第一天。

月元口诀:

二六加一七,三月双减一,

四月加零六,五上零零加,

七月双加一,八加二八齐,

九月双加三,十一双加四,

十月加三九,十二加四十,

闰从三月起,每月多加一。

每句口诀前面的数字是指要推算的日干支所在的月份,加或减后面的数字是指干支的加减数。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二月和六月,天干加一,地支加七。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三月,天干、地支都减一。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四月,天干加零,地支加六。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天干、地支都加零。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七月,天干、地支都加一。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八月,天干加二,地支加八。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九月,天干、地支都加三。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一月,天干、地支都加四。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月,天干加三,地支加九。

推算日干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二月,天干加四,地支加十。

每逢闰年,三月至十二月间的任一月,其月元干支在上述加减数的基础上多加一。

知道了年份中的第一个月的干支,其余月干支按照规律推算就可以了。

知道了一天中子时的干支,其余时干支也可以按照规律推算。

知道了每月的第一天的干支,其余日干支也同样可以按照规律推算。

以2021年2月1日0时为例,推算如下:

年干支,这天为农历十二月二十,还没到农历的新年。上一个甲子年是1984年,按照规律推算现在年份为“庚子年”;

月干支,根据口诀,庚子年立春(202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的那天是戊寅月的开始,按照规律推算,现在属于小寒节气,对应“己丑月”;

日干支,2021年1月1日是己酉日,己酉编号为6、10,现在是2月1日,6+1=7(庚),10+7=17=12+5(辰),现在为庚辰日。

时干支,根据已知日期,可以知道时间为“丙子时”;

所以“2021年2月1日0时”为“庚子年,己丑月,庚辰日,丙子时”。

以上就是“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问题。到底有没有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呢?

答案是现在没有。

因为现在使用的固定历法中,正月都是从寅月开始数起,子月对应农历的十一月。

甲子年只能对应甲寅月、丙子月,所以甲子年中是不可能出现甲子月,那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也就不可能同时出现了。

本篇文章分享到这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粹数不胜数。我想一点一点去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面对这些内容,我是一个初学者。我只能在有限的能力内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更新的内容不尽完善,还望各位见谅。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对本篇内容进行纠错完善。

中国朝代顺序表顺口溜,轻松掌握,快速记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朝代表顺口溜,便于记忆各个朝代的名称。

历史朝代歌口诀: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夏商与西周(指夏朝、商朝、西周)

东周分两段(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和战国(春秋时: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比较著名有郑国、宋国、卫国、晋国、楚国、秦国、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一统秦两汉(指秦朝、西汉、新、东汉,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西汉和东汉之间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新朝,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

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

两晋前后延(西晋、东晋和十六国,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南北朝并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等)

隋唐五代传(隋朝、唐朝、周、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北方一个为北汉)

宋元明清后(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与南宋同时期并存政权的还有金朝、西夏、大理、蒙古等政权。)

王朝至此完(封建社会到清朝结束)。

公元前和公元后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公元1年,属于我国哪个朝代?

历法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历法都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在今天,我们使用的主要是公历,也就是阳历,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制定的。

公历的时间计算是基于回归年的概念。回归年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根据阳历的算法,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就会有一个闰年。这样,阳历的计算与回归年的长度只相差26秒,需要累积3300年才会相差一天,非常精确。

而古代我国普遍使用的是阴历,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制定的。阴历中,一个月的周期为29日12小时44分2.8秒,一年的周期为354天8小时48分33.6秒,与回归年相差约11天。因此,阴历的计算方法中每三年就要增加一个闰月,每19年则增加7个闰月。阴历在我国的农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农业生产。

此外,还有一种阴阳历,它兼顾了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关系。阴阳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计算一个月的长度,并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相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虽然现代我们主要使用阳历,但农历仍然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历除了包含19年7个闰年的规则外,还包括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而得出的,虽然我国大多数古代历法采用阴历,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现代的公历中相对固定。

那么为什么公历被称作“公元纪年法”呢?这是因为公历是由西方基督教中的“无所不能的”基督教主宰基督制定的。为了维护统治,当时的宗教人士制定了新的历法,并将它命名为“主的年代”,意味着这套历法是基督教主宰下制定的。

同时,为了提高耶稣的地位,宗教人士将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1年,并称之为“公元前”(Before Christ),将之前的年份称为“公元前”。这种纪年方式最初只在教会内部流行,随着基督教影响力的扩大,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成为了世界主流的纪年方式。

在公元纪年法推广之前,我国采用的是农历纪年的方式,年份按照国号、年号来计算。因此,公元元年对应的是我国的西汉时期,具体来说是汉平帝继位、年号为元始元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元纪年法的引入改变了我国历法的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与世界历史对应起来。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传统的历法,它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法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安排至关重要,了解历法的原理和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