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天》:命运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近期的国产新片中,《七十七天》的票房倒是出人意料地逆势而上,目前已经接近5000万元。
《七十七天》海报
这部由赵汉唐参与编剧及自演自导的处女作,筹备多年,拍摄周期亦长达三年有余,成片效果总算是没有白费心血。不过尽管影片的文本不算弱,吸引观众的主要仍是影片中的羌塘无人区风光。电影的价值也更多是在对藏地糙砺景观的影像留存上,而非对人物命运的投注与烛照。对于一部故事片而言,多少还是意犹未足。
一个巧合是,《相爱相亲》与《七十七天》的摄影指导都是李屏宾。相较于讲述家长里短的《相爱相亲》,《七十七天》留给摄影师的发挥空间更大,也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赏。李屏宾近年来参与摄影的电影作品,佳片不断,从2015年的《刺客聂隐娘》,到2016年的《长江图》,再到2017年的《七十七天》,几部影片中各具魅力的国土风情,足够剪辑出一部《美丽中国》的风景片来。
不同于《刺客聂隐娘》中气韵悠远的中唐气象、《长江图》中滚滚滔滔的千里奔袭,《七十七天》的风景不牵涉进厚重的人文历史,纯以蛮荒之美而惊心动魄。大量的全景式展现和俯拍镜头的运用,强化了自然空间里人的渺小与孤立无援。即使不刻意构图,也足以震撼人心。高饱和度的色彩,层次丰富,倒更显出风光的极致纯净,仿佛隔着银幕也能感受到高海拔地区空气的稀薄与凛冽。
影片倒并不仅满足于如实记录绝美的自然风景。摄影充分利用到在多样的自然环境里,光线随昼夜交替和气象变幻所产生的复杂与敏感的游移和调整,制造出细致精妙的光影效果,配合情节发展,营造情境氛围,丰富了对人物情绪的表意。
《七十七天》剧照
尽管是冒险题材的故事片,影片的叙事并不具备激烈和戏剧化的冲突。电影避免成为冗长沉闷的独幕剧的方法,是采用交错的双线叙事。
男主角杨(赵汉唐饰)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的主叙事线,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字幕提醒观众注意日期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杨进入无人区前,与客栈老板蓝天(江一燕饰)相识相交的副叙事线,则以片段式闪回,穿插在主线叙事的各个叙事段落之间,调剂和平衡影片节奏。
影片片名为《七十七天》,当然不可能如实逐一交代主人公的每日行程——毕竟不是户外真人秀纪录片,何况如此漫长的旅程,势必大多数时间都是枯燥乏味,数日如一日般度过。电影选择呈现的几个情节段落,显然颇有讲究,避免雷同,又不至太过离谱与猎奇。
观众看冒险故事片,诚然是奔着“奇人奇事”、“奇观奇景”而来,也还是只接纳合理范围内的真实与不真实。《七十七天》中,杨独行期间先后遇牛、遇狼、遇熊、遇鹰,以及遇沙尘暴、遇洪水,尽管大部分观众都不会有相似的真实生活经历,还是能够建立起对人物处境的情感认同。不过,电影中杨遭遇龙卷风的一幕,由于并非真实拍摄而以特效制作而成,即使技术足够逼真,也还是多少让观众觉得是在“看戏”,脱离出影片苦心营造的临场实感。
《七十七天》剧照
电影叙事有真人真事打底,在细微处的处理总体算是用心和写实,不至于想当然地美化徒步旅行艰苦困窘的真实面貌。一些看似无心的白描镜头,也绝非闲笔,有助于增进观众对特定情境下人物行事动机的理解。杨试图用金钱“贿赂”上天以求雨的一小场戏,幽默而生动,活现出绝境中人茫然无告又心存希冀的复杂心态。
在重要情节处的故作停顿,也成功制造出小的悬念,留给观众以自我代入情境和猜测人物行为模式走向的想象空间。杨饥肠辘辘多日,镜头给出杨对所收养小狼久久凝视的眼神特写,似乎是在暗示人物的生存本能即将压倒温情怜悯。镜头一黑、一转,观众看到小狼依然活泼如初,自然松一口气,对人物的好感则又增进几分。
《七十七天》剧照
电影的拍摄周期过长,也并不一定严格按片中所呈现的时间顺序拍摄,以致在剧情中长达七十七天的时间维度里,主角身形却未见明显消瘦,面部亦未见明显沧桑。尽管从拍摄制作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多少也还是降低了这个冒险故事的说服力。既然选择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题材,观众也还是有理由期待主创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
对影片的结构来讲不可或缺的副叙事线,虽然并不十分吸引观众,也还是有力地冲淡了影片主叙事线的孤寂冷峻气质,让影片多了一份生活气息与烟火味。不过这一条副叙事线的推进,瑕瑜互见,一些台词的设计也还是有欠琢磨。杨与蓝天两人在雪山下饮酒高喊的一场戏,拍得太过口号主义,给角色和观众灌鸡汤,是影片的自我降格。
电影在叙事的中间段落,安排坐在轮椅上的蓝天情绪崩溃,甚至打算放弃掉与生活的抗争。这一段落写得极见人性,本来是成功的反鸡汤。编剧最后还是忍不住,给人物一个重新振奋下去的理由,但太矫饰牵强。有的台词糟糕得不忍听,更像是在自欺欺人。
《七十七天》剧照
《七十七天》尽管也可以归类到西藏题材影片,但电影基本不涉及少数民族元素。杨与蓝天看上去也都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影片避免过多探讨杨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的动机,人物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始终“在路上”。近乎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虽然有杨一路的絮絮叨叨作为画外音,也还是将人物直接甩给幕天席地的野外,一切“听天由命”。
电影对杨这一角色的冷静与抽离态度,并不意味着影片缺乏人文关怀,目的仍是让观众自行代入情境与判断。相反,电影在对蓝天这一角色态度上的心有不忍,就造成了同情心的失去节制,泄了影片苦心积蓄的气氛。2015年讲述珠峰山难的故事片《绝命海拔》,以悲天悯人的出发点塑造人物群像,也还是不代人物立言,交给人物各行其是,保持了与人物的适度距离。《七十七天》试图进入人物内心,奈何角色本身情绪有余而深度不足,没能跳脱出一般文艺青年自伤身世的调调,格局还是局促了些。
电影数次让杨陷入险境,而终于在尾声处不再“留情”。看似开放式的结局,其实人物命运不言而喻。影片没有长篇大论地做生死之谈,几个带有魔幻色彩的镜头,斑驳拼贴出这段漫长苦旅的亦真亦幻。
电影片尾字幕打出训诫标语,避免误导不自量力的旅游者一时兴起。其实命运就是不问值不值得。《七十七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观众留存下一段珍贵的影像记忆,从商业角度看或许也并不划算,但也何尝不正如影片中杨毅然决然地踏上旅程,心安处即是归途,穷途坦途,终将成为过往,也尽皆值得。
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读后的感触
每当深夜倚栏眺望的时侯,那一颗颗的闪星都会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是那滔滔长河里的烈士,还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我不知道那些错误是怎样造成的,但时隔几十年的光阴那一封封的阵亡书存在于后人的眼前的时侯,也许历史再也不会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在很早的时侯我印象当中好象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文章,一位老人在一个地摊上看到了那一封封的阵亡通知书,当时的自己没有在意这样的报道,我以为也许只是媒体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而已。但当那样的真实故事通过电视的形式来向我们讲述那一封封阵亡通知书背后的故事的时侯,我才明白,原来就是这一张簿簿的书纸,它代表了一个个烈士想要回家的路,那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时侯想要回到父母身边的路啊。无论当初的历史错误是谁造成的,但时隔几十年的光阴那一封封的阵亡通知书它带给了后人何样的理解与含义呢?就因为这样的错误,那些烈士的家属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那些很多伤害都已造成,也许他们不会怪罪,可这样的错误有的时侯又有谁知是对还是错呢?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的烈士,他们有的或许留下了名字,有的或许就如同那滔滔不绝的江水随风而逝,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因为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解放,比起他们,我的烦恼与那样的忧愁又算得了什么?
在那些战火炊烟的岁月里,他们用身躯筑就了新中国的解放,不是因为不怀念,而是因为他们就如同新中国升起的红旗一样永远的存在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时光的雕刻,岁月的流逝,载不动的依旧那样的情意,当剧中房玉书的妻子以那样的思念写成那样的一本本书的时侯,我看到她的脸上有很多期望,她盼望自己的爱人归来,但她也明白自己所要等待的爱人已经牺牲,那样的生死不离,那样的生死诺言,当最后的她以那样的姿态静静的躺在椅中追随着自己爱人的时侯,我不知该如何诉说,五十多年的等待换来的是一封阵亡通知书,也许她的女儿不明白她,但又有几个能明白她呢?
韩冰清,冰清玉洁,那样的人间仙子是如何熬过这慢慢的五十多年呢?又岂是时光与岁月所能想象的呢?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遗忘和迷失了太多太多,那些所谓的英雄事迹都只是对于我来说的一种遥远的传说,解放了和平,解放了全中国,可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我不知他们是否安息,那一封封阵亡通知书啊,带给了后人如何的评论,你又经历过了何种的烟火岁月而走到今天,又是如何的岁月让你们在这样的岁月里遗忘在那一处无人问津的地方呢?
也许你们不会给我们任何的诉说,但那样的诉说真的只能当年战场上那一张张簿簿的纸所能给予的吗?坐在家中抱着笔记本静静的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侯,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也许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曹立有老人的那一份送战友回家的归程,也许我永远不会明白那一封封的书信带给他们的家人是怎样的处境,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何会有这样的错误所在呢?
它究竟带给了后人如何的评论与故事呢?也许我永远也不会明白和理解,那样的岁月离我真的太遥远,我也许真的只能从历史的那一点点的间隙中才能明白其中的一点事情吧。
和平年代,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和平。
我存在于这个世上,很多事情都会有感慨,不是因为不明白,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太现实,那些所想与所得到的永远只是存在于我耳边的一点点,比起那些,很多事情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又值得了什么,儿女情长,山盟海誓,曾经的誓言也许都只是那一抹抹的情绪,过去总归是过去,就如同那一封封阵亡通知书,无论它带给烈士家人的是如何的痛苦,但我明白他们等待的也许就只是一个答案,一个存在于这个世间亲人的消息,所以他们那样痴痴的等,不是因为不想知道,而是因不他们要确认他们是否平安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