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扒瓜园唱词(扒瓜园)

扒瓜园唱词(扒瓜园)

六七十年代,我们村里的文艺宣传队,竟然排了几个大戏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充实村民的文化生活,各大队纷纷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或者叫做农村业务剧团。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的大队,大队总人口大约在1200人左右。为了满足文化需求,我们的大队也建立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而表演的地点,是我们大队老祠堂的一间房子,虽然它简陋,但却是我们宣传队排练戏剧的地方。

那时候,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乐队里有十多个人,他们演奏着各种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如板胡、二胡、笛子、笙、唢呐等。而演员们大多是平时在农田劳作的普通村民,他们看起来平凡无奇,但一旦走上舞台,便能唱出流畅的旋律。对于我这个山里孩子来说,这些表演者简直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艺术家,令我深感着迷。但现在回想起来,这只是我的幼稚,因为这些演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与城市里的专业演员相比还有差距。

宣传队刚开始排练小节目,如大合唱、《老两口学毛选》、《逛新城》等。然后他们觉得这些小节目水平不够高,不足以展现演员的潜力,于是开始排练一些小型戏剧,如《扒瓜园》。其中有一段唱词:“三队庄稼被水淹,支委会决定扒瓜园。扒瓜园还要冲坏自留地,我来找爹娘做动员。”这段歌词充分表现了一种舍己为人的情感,讲述了为了帮助别人而自己也遭受损失的故事。

后来,宣传队觉得小节目有些平庸,便决定尝试排练更大型的戏剧。我清楚地记得他们排练的第一部大戏是《朝阳沟》,其中银环的角色由一个名叫玉兰的姑娘扮演。她的表演技巧和歌唱风格让我深深着迷,当时觉得她即使与城市的专业演员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二部大戏是《白毛女》,喜儿的角色由一位叫春霞的村民扮演,她从别的村庄嫁到我们村。她的表演也相当出色,让我对剧中的故事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在看到地主恶霸黄世仁抢夺喜儿的场景时,我对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宣传队接着排练了一部名为《红灯记》的大戏,其中李玉和的角色由一位叫高延春的年轻人扮演,春霞饰演李奶奶,玉兰饰演小铁梅,而饰演鸠山的是贺中民。这部戏对服装和道具要求很高,但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只能凑合使用,所以效果不如前两部。不过,尽管舞台和道具相对简陋,演员们的表演不够专业,但这些演出对于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些简陋的农村戏剧表演也给村民带来了乐趣,充实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之余能够享受娱乐。每次演出之前,村民都会早早地搬来凳子,坐在演出地点等待,当开场锣鼓声响起,观众们会热烈鼓掌。这些简单的演出给村庄的居民带来了快乐,使他们迅速投入到剧情中。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六七十年代,我们村里的文艺宣传队,竟然排了几个大戏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充实村民的文化生活,各大队纷纷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或者叫做农村业务剧团。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的大队,大队总人口大约在1200人左右。为了满足文化需求,我们的大队也建立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而表演的地点,是我们大队老祠堂的一间房子,虽然它简陋,但却是我们宣传队排练戏剧的地方。

那时候,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乐队里有十多个人,他们演奏着各种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如板胡、二胡、笛子、笙、唢呐等。而演员们大多是平时在农田劳作的普通村民,他们看起来平凡无奇,但一旦走上舞台,便能唱出流畅的旋律。对于我这个山里孩子来说,这些表演者简直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艺术家,令我深感着迷。但现在回想起来,这只是我的幼稚,因为这些演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与城市里的专业演员相比还有差距。

宣传队刚开始排练小节目,如大合唱、《老两口学毛选》、《逛新城》等。然后他们觉得这些小节目水平不够高,不足以展现演员的潜力,于是开始排练一些小型戏剧,如《扒瓜园》。其中有一段唱词:“三队庄稼被水淹,支委会决定扒瓜园。扒瓜园还要冲坏自留地,我来找爹娘做动员。”这段歌词充分表现了一种舍己为人的情感,讲述了为了帮助别人而自己也遭受损失的故事。

后来,宣传队觉得小节目有些平庸,便决定尝试排练更大型的戏剧。我清楚地记得他们排练的第一部大戏是《朝阳沟》,其中银环的角色由一个名叫玉兰的姑娘扮演。她的表演技巧和歌唱风格让我深深着迷,当时觉得她即使与城市的专业演员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二部大戏是《白毛女》,喜儿的角色由一位叫春霞的村民扮演,她从别的村庄嫁到我们村。她的表演也相当出色,让我对剧中的故事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在看到地主恶霸黄世仁抢夺喜儿的场景时,我对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宣传队接着排练了一部名为《红灯记》的大戏,其中李玉和的角色由一位叫高延春的年轻人扮演,春霞饰演李奶奶,玉兰饰演小铁梅,而饰演鸠山的是贺中民。这部戏对服装和道具要求很高,但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只能凑合使用,所以效果不如前两部。不过,尽管舞台和道具相对简陋,演员们的表演不够专业,但这些演出对于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些简陋的农村戏剧表演也给村民带来了乐趣,充实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之余能够享受娱乐。每次演出之前,村民都会早早地搬来凳子,坐在演出地点等待,当开场锣鼓声响起,观众们会热烈鼓掌。这些简单的演出给村庄的居民带来了快乐,使他们迅速投入到剧情中。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声腔艺术溯源:豫剧的压箱底,曲剧的镇舱石

今天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声腔艺术。但是建议不听戏的朋友随时准备撤退,希望戏迷朋友们留下来好好谈谈。不用视频的方式,而是用文字的方式来谈声腔,不禁想说:我好难啊。

这将是一段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文字。

很多不听戏的朋友问:你们是怎么听出来这段是豫剧、曲剧还是越调的?我怎么听不出来啊。简单说就是你不熟悉,还没熏够,从乐器、唱腔都可以分辨出来啊。

但细说起来,这个问题水平很高,不好讲清楚。戏曲演唱中,节拍形式叫“板式”,而某些成型的唱腔可以组成“曲牌”。这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段戏唱的什么板式,用的什么曲牌都是有根据的。我们举个例子。

轻哼几句 “哭阳调”

1.张新芳大师在曲剧《陈三两》中,有一个名段:

陈三两迈步上公庭举目抬头看分明衙门好似阎罗殿大堂好比剥皮厅

2.郑庆恩在曲剧《三子争父》中,也有一个名段:

老天哪你为啥不睁睁眼年老人怎经得这风雪旋

腹内无食气已短身上衣薄人更寒

大家自己哼一哼就感觉出来了,这两个唱腔实际上很像。比如它们过门的曲调是一致的:噔得啦嗒-噔噔噔噔,嗒得啦噔-噔噔噔噔,噔得楞噔-噔嗒楞嗒-噔-得楞蹬噔~

您品出来这个感觉了吧,这就是哭阳调。当然,在这个哭阳调的基础上,具体表演的时候会根据角色需要和演员的自身习惯,对原始唱腔做一点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作曲家、表演艺术家们各自发挥的领域了。哭阳调是曲剧里面十分常见的一个曲牌。再举例如下:

3.海连池在《卷席筒续集》中的唱段:

老伯待我情义重,冒死救我出牢笼

苍娃我大难不死得活命,定要报你大恩情

4.周玉珍在《寇准背靴》中的唱段:

自从你充军汝州境,俺泪洒枕畔湿红绫

天天盼来夜夜等,谁知道盼回来白茬棺木一口灵,破镜难圆大厦倾

5.胡希华在《屠夫状元》中的唱段:

孤苦伶仃无依傍,苦瓜泡进黄连汤

乡绅欺,官家抢,受苦受难多凄凉

如果您可以哼出来的话,估计都快串戏了,不能再举更多的例子了。

下面再给几个串戏的组合,大家过过瘾。

第一组串戏唱腔:

陈三两迈步上公庭俺泪洒枕畔湿红绫

天天盼来夜夜等日后要报你大恩情呐啊

第二组串戏唱腔:

老天你为啥不睁眼年老人怎经得这风雪旋

我死后你买条芦席把我卷挖个坑埋了就算完

我的天,找到窍门了吧,大师们原来也可以唱同一段戏。

一组曲牌,百花齐放

曲剧的曲牌是比较丰富的,据说有200多个。但常用的也就一二十个而已,比如[阳调]、[上流]、[书韵]、[诗篇]、[小汉江]、[满舟]、[银纽丝],等等。我们的曲剧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表演经验中,形成了对唱腔的掌控感,他们和作曲家、演奏家一起,根据角色特点、剧情需要,以及他们的个人条件,对每段唱腔进行设计,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曲牌是要选的。上面所谈的[哭阳调],就是张新芳大师的常用曲牌,特别适合表现悲剧人物,通过她的深情演绎,让这个调独具魅力。而像周玉珍老师、胡希华老师这样通常饰演俏皮角色的,虽然也有哭阳调的唱腔,但更多的是[满舟]、[银纽丝]这样轻快一些的调子。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独到之处。另外,马琪大师在寇准背靴中是以[诗篇]见长,而海连池大师的名段“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则是[书韵]这个牌子的。

然后,曲牌是多变的。选好曲牌以后,唱法就一样了吗?当然不是,前面那几段哭阳调也体现出来了,尽管相似,却没有任何两段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调整节拍数目、调整音高、使用花腔等,还有就是演员本身的音色是不同的。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是,很多基于同一曲牌的唱段,被不同演员演绎之后就有不同的效果了,比如谢禄大师就创造和发展了黑头唱腔。

最后,曲牌是可以组合的。没有人规定说一段唱腔只用一个曲牌,除非他是傻子。[慢垛]加[诗篇],[散板]加[上流]都是有名作的。这一切,使得曲剧唱腔的百花园缤纷多彩。

现在回答一下开头的问题,我们听出来一段戏是曲剧,除了乐器辅助判断(曲胡的音色很重要)以外,听的就是曲牌。万变不离其踪的就是这个。网上可以搜到梁献军老师的相关视频,他的视频资料对曲剧曲牌和曲胡演奏多有涉猎。

和曲剧类似,豫剧、越调的声腔艺术也要从板式(板腔体)或者曲牌(曲牌体)的角度去分析。

神奇的豫剧板式

豫剧的四大板式是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以二八板为例,可紧可慢,变化十分丰富,又派生出了狗撕咬、呱嗒嘴、乱弹、搬板凳、垛板等形式。网上可以搜到豫剧名家张素玉老师的相关视频介绍。

板式是唱腔的根本。而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这些分支都是对各大板式的灵活应用。以表演艺术家个人名义命名的所谓流派(比如常、陈、崔、马、闫、桑等),则是艺术大师个人风格的总结。不会说哪一位大师的流派拒绝某个板式,或者垄断某个板式。个人以为,豫剧传承主要是板式的传承,以及艺术大师钻研唱腔那种精神的传承,而不是对艺术大师本人唱段的传承。只传承唱段是十分狭隘的。举个例子,马金凤大师擅长二八连板,这并不意味着马派只唱二八连板,或者二八连板专属于马派。这道理很简单吧。几位大师都是德艺双馨,从来都是善于博采众长、摒弃门第之见的。

越调声腔面面观

越调原本是曲牌体,但发展过程中随着剧目的变革,除保留少量常用的曲牌外,大部分都被板腔体所替代,新板式应运而生。[铜器调]、[十字头]、[乱弹]等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其音乐之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

毛爱莲大师很多擅长[乱弹],但“句句是[乱弹],句句不重音”;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强就强,要弱就弱,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当然,毛爱莲大师肯定不会拘泥于[乱弹],比如在《白奶奶醉酒》里面的拉马调。有一段毛爱莲大师和作曲家王大卫,一同回忆唱腔创作的故事,参见老艺术家访谈荟萃。

申凤梅大师的唱腔则十分多变,“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收姜维)是[十字头],“莫道这长江水风急浪又猛”(舌战群儒)是[花垛子],“老头子给队里来种瓜”(扒瓜园)是[上天梯]。在唱腔中善用叠词,是申大师的一大创造:“诸葛亮在城楼拱手拱手施礼,仲达兄好不该把俺把俺怀疑,我的情领不领你说上说上一句,恁父子西城下再商议商议。而名满天下的“诸葛笑”就更不用提了。

还是那句话,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不同,但根基都在声腔艺术上,不能说谁垄断了哪个板式、哪个曲牌。有一期《梨园春》栏目上,年迈的毛爱莲大师为申派弟子助威,并清唱了几句“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这时候主持人故作惊讶地说,“毛老师唱申派”。这话听起来那是相当虚啊,明显缺乏基本常识:难道几句[十字头]唱腔被申请专利了?申派以外的不让唱了?其实对毛爱莲大师来说,[十字头]不也算小儿科吗?如此一叹,真是岂有此理。

后记

洋洋洒洒一篇,基本上把河南戏曲声腔艺术的皮毛都聊到了。戏曲艺术传承的本质是声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各大流派的本质是各位艺术家在声腔艺术基础上的个人风格。诚挚盼望戏曲界不再为门第之见所困,而是多花工夫学习声腔艺术、钻研声腔艺术。这里才是根,才是压箱底、镇舱石。

此处声明,本人为戏曲爱好者,但并未接受过专业指导,以上这些东西是基于网友的一些分享知道的。零零散散知道这些东西,而且有字没声,也是一片困扰。我写这个东西很吃力。

如果中间有一些错误,也请大家不吝赐教,尤其是资深戏迷、专业人士多多评说。倘若有某些专业人士不懂这些东西,反而让我这样的门外汉说东道西,这就是自砸饭碗的行为了,应该汗颜。

河南地方戏电影文字资料第一集

前面说明:受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梨园留声机》栏目连续播出历年来河南地方戏电影的影响,我最近注意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说明于下:

(1)本文按时间顺序,分“文革”前、“文革”后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收集了河南地方戏各个剧种的戏曲艺术片共45部,分三集载出。

(2)本文未包含河南省京剧团所演出的两部京剧电影:

京剧《传枪》---------省京剧团吴韵芳、胡芝梅等

京剧《红管家》-------省京剧团吴韵芳、胡芝梅等

(3)资料均来自网络,对其中遗漏或差错都作了补正,错误在所难免,望补充、更正。

(4)前两集中的电影我基本都看过,所以根据我的感觉划了星级(分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这纯属个人意见,若不当可以讨论。第三集多数电影没有看过,不敢妄加划级。

1、《花木兰》(豫剧) ★★★★★

制作厂名: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56年

改编:河南豫剧院编剧小组

导演:刘国权、张辛实

摄影:陈民魂

美工:刘金鼎

演出:河南豫剧院一团

主演:常香玉 赵义庭 吴碧波等

2、《穆桂英挂帅》(豫剧) ★★★★★

制作厂名: 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58年

舞台本整理:马金凤、宋词

改编:崔嵬

导演:徐苏灵

摄影:顾温厚

美工:张曦白

演出:洛阳豫剧团

主演:马金凤 丁桂云等

3、《陈三两》(曲剧) ★★★★★

制作厂名: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59年

导演:王岚

摄影:王雷

美工:刘金乃

演出:河南省开封市曲剧团 根据舞台传统剧目改编

主演:张新芳、刘道德等

4、《穆桂英挂帅》(豫剧少年版)★★★

制作厂名: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59年

剧本整理:周孝武

导演:王琛、应小英

摄影:金威、汪连生

美工设计:何建国

演出:河北省邯郸专区东风剧团

主演:胡小凤 牛淑贤等

内容与1958年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穆桂英挂帅》相同

5、《寇准背靴》(淮北梆子) ★★★

制作厂名:安徽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1年

剧本整理:徐建华、完艺舟

导演:郭筠、乔志良

摄影:程默、张保之

美工:卢雨稼

影片纪录了88岁的淮北梆子著名老艺人顾锡轩演出的《寇准背靴》。

原文说是淮北梆子,实则就是河南梆子,所以我把这出戏归入豫剧之列。

6、《朝阳沟》(豫剧)★★★★★

制作厂名: 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3年

编剧:杨兰春

导演:曾未之

摄影:张翚

美工:王崇

副导演:姜树森

演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

主演:魏云 王善朴 高洁 马琳等

7、《买牛、扒瓜园》(河南曲剧、越调)

制作厂名: 北京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5年

包括(1)《买牛》(河南曲剧)★★★

编剧:冯金堂

导演:伊明

摄影:王兆麟

美工:杨予和

演出:河南省曲剧团

主演:张新芳、张晓凤等(未发行)

(2)《扒瓜园》(河南越调)★★★★

编剧:河南安阳专区范县创作组 陈洁、董鸣鸾执笔

导演:张铮

摄影:王兆麟

美工:杨予和

演出:河南省周口专区越调剧团

主演:申凤梅、何全志

8、《山村新曲》(河南越调)

制作厂名:珠江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5年

包括(1)《夫妻俩》 ★★★

改编: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根据宝丰县豫剧团原著改编

导演:张波

摄影:沈民辉

美工:黎淦、叶加良

副导演:李鸣

主演:毛爱莲、何兰英等

(2)《卖萝筐》 ★★★★

导演:陶金

摄影:姚梅生

美工:张之楚

副导演:林岚

改编:根据河南许昌专区剧目组原著改编

主演:毛爱莲、何兰英等

9、《人欢马叫》(豫剧) ★★★★

制作厂名:西安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5年

编剧:许文

导演:孙敬

摄影:王志雄

美工:胡强生

副导演:安庆云

演出:许昌地区豫剧二团

主演:常香玉、王善朴等

10、《游乡》(河南曲剧)★★★★

制作厂名: 珠江电影制片厂

制作时间:1966年

编剧:河南省项城影剧剧目组赵淑忍执笔

导演:谭友六

摄影:沈民辉

美工:黄炽铭

副导演:罗树琪

演出:河南省曲剧团

主演:王秀玲、耿庚辰、马金蝉等

1950-80年代河南戏曲会演、调演、比赛、展览演

(一)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2年9月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武汉举行。河南省代表演出团82人参加。演出中有豫剧:《柜中缘》、《三回头》、《洛阳桥》、《投衙》、《别府骂相》、《三拂袖》;曲剧:《白蛇传》、《贫郎恨》。

其中《三回头》、《贫郎恨》获优秀节目奖。豫剧演员王若瑜(陈素真)、王敬先、宋桂玲、王秀兰,曲剧演员李金波获个人奖。

李志贞、谢顺明等9人及曲剧音乐获奖状。

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纪念一一观摩证(持证人汪洗系武汉歌剧院总导演、院长)

(二)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6年12月~1957年1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参加会演的有17个演出代表团,1116人。16个省、市和解-放-军共150多人观摩。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亲临指导。

会演期间,举行了剧种、剧目、表演、唱腔音乐等专题座谈会。参加会演的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乐腔、大平调、五调腔、怀梆、大弦戏、眉户、百调子、道情、南阳梆子 (宛梆)、四平调、卷戏、京梆 (河北梆子)、坠剧、花鼓戏、拉呼腔(柳琴戏)、汉剧、蒲剧、京剧、越剧等23个剧种,共93个剧目(其中5个现代戏),名老艺人周海水、燕长庚、张子林、高保太等进行了展览演出。

获奖演员共286人。

其中荣誉奖4人:豫剧演员常香玉、陈素真,曲剧演员朱万明、朱六来。

演员一等奖60人,其中豫剧演员33人: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徐凤云、王秀兰、桑振君、赵义庭、王根保、李斯忠、韦玉庆、吴碧波、张桂花、唐喜成、王敬先、 宋桂玲、王素君、李兰菊、马兰香、李珍荣、陈慧秋、华翰磊、关灵凤、汤兰香、王在岭、渠永杰、刘九来、谢顺明、王韵生、马普生、赵锡铭、马天德、高兴旺、王二顺;

曲剧演员10名:李金波、李玉林、邢金锷、张新芳、蓝辑吾、徐庆生、刘仲杰、王秀玲、耿庚辰、刘卫生;

越调演员5名:张秀卿、申凤梅、张桂兰、毛爱莲、李明玉;

大平调演员2名:申德高、翟德贵;

京剧演员4名;周云昆、吴韵芳、赵虹珠、许振华;

二夹弦演员张素云;

四平调演员邹爱琴;

落腔演员赵文清;

越剧演员王惠芳;

汉剧演员陈化姣;

怀梆演员张树桩。

获演员二等奖的95人;

获演员三等奖的131人。

(三)河南省现代剧目汇报演出

1958年10月16日,河南省现代剧目观摩演出开始在许昌(包括南阳、信阳)、开封(包括商丘、洛阳)、新乡(包括各市)三个地区分别进行。在此基础上,12月10~24日,河南省现代剧目汇报演出在郑州举行。参加汇报演出的演出团13个,有豫剧、曲剧、越调、眉户、京剧、南阳梆6个剧种,演出了《朝阳沟》等共31部现代戏。

(四)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

1959年9月,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参加会演的有8个代表团195名代表,10个剧种的32个剧目。罗戏、百调子、怀梆等剧种的代表,作了展览演出。有115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奖,《掩护》等21个剧目获优秀演出奖,《穆桂英》等10个剧本获优秀剧本奖。

(五)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戏曲演员会演

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戏曲演员会演于1960年6~7月在郑州举行。参加会演的有668名代表(其中观摩代表27人)。演出10个剧种、39个剧目(其中传统剧目26个、现代剧目13个)。选拔出优秀青年戏曲演员61人,乐手41人,编导25人。

(六)河南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964年6~7月,河南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参加演出的有12个代表团,共演出了话剧《瘦马记》、《红管家》,曲剧《好媳妇》,豫剧《李双双》、《人欢马叫》、《刘氏牌坊》,越调《卖箩筐》等24个创作剧目。

常香玉、崔兰田、申凤梅、毛爱莲、高洁、马琳、王善朴、魏云、张新芳、王秀玲、庞建民、郭凤娥等畅谈了自己演出现代戏的经验体会。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中共河南 省委宣传部长宋玉玺作了报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讲了话。

(七)参加中南区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965年7~8月中南区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广州举行。参加观摩会演的河南省代表团481人,演出9个剧目,其中豫剧大戏3个,有《杏花营》、《人欢马叫》和《打牌坊》,小戏6个。在会演中受到好评的《扒瓜园》、《游乡》、《传枪》三个小戏9月赴北京汇报演出。

(八)河南省戏剧创作节目调演

1973年4~5月,河南省戏剧创作节目调演在郑州举行。参加调演的有14个代表团、9个剧种,演出剧目有《红灯记》、《海港》、《百将渡》、《点点红》、《柜台内外》、《前进路上》、《枪之歌》、《风卷红旗》等48个

(九)参加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文艺调演

于1975年3~5月在北京举行。河南省参加演出的剧目有豫剧《战旗永红》、话剧《战太行》、曲剧《柜台内外》以及移植 “样板戏” 剧目等。

(十)“农业学大寨”剧目调演河南省“农业学大寨”剧目调演

于1976年6~7月在郑州举行。参加演出的有地、市演出团和鄢陵、林县两个县剧团,共演出19台节目。

(十一)庆祝粉碎“四人帮”胜利演出

1976年11月,由河南省文艺界联合举办。演出豫剧联唱、表 演 唱等。1977年2月16日,为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河南省文化局、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迎新春庆胜利戏曲演唱会”。

(十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

河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于1979年3~7月在郑州举行。15个代表团共演出25台戏35个剧目。演出结束后,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和曲剧现代戏《逼婚》(原为 越调) 分别组成 “河南豫剧演出团” 和 “河南曲剧演出队”于8月、11月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献礼演出。

牛得草、吴碧波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获剧本、演出一等奖。王秀玲、张晓凤主演的《逼婚》获剧本、演出三等奖。

(十三)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大会于1980年3~4月在郑州举行。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张树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玉玺等出席了开幕式。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常香玉、赵义庭、马兰香主演的《断桥》;陈素真主演的《梵王宫》、《宇宙锋》;崔兰田与其传人张宝英主演的《桃花庵》;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阎立品主演的《秦雪梅》;唐喜成主演的《辕门斩子》、《三哭殿》;李斯忠主演的《打銮驾》;刘法印主演的《黄鹤楼》;陈素真亲授、吴碧波主演的《宇宙锋》;常香玉亲授常小玉主演的《拷红》;刘忠河主演的《打金枝》;金德义主演的《南阳关》。河南豫剧院三团以“豫剧唱腔选段音乐会”的形式,参加汇报演出。 文化部和17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前来观摩指导。大会期间共演出85场。每个流派演出后都组织了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豫剧流派演出和艺术交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河南省尚属首次。

80年常香玉汇演剧目《断桥》

陈素真《宇宙锋》剧照

崔兰田《桃花庵》剧照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剧照

阎立品《秦雪梅》剧照

李斯忠《打銮驾》剧照

刘法印《黄鹤楼》剧照

豫剧名家汇

(十四)河南省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

河南省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大会于1981年12月在郑州举行。参加演出的有商丘地区豫剧团演出的 《小白鞋说媒》、新郑县豫剧团演出的《引凤图》、常香玉参加郑州市豫剧团主演的《重返柳河湾》、洛阳地区豫剧二团演出的《洛河儿女》、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的《人的质量》、河南豫剧院二团演出的《老拳新传》等。

(十五)河南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

河南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于1982年12月~1983年1月在郑州举行。参加会演的有650余人,21台戏,79个节目 (折子戏和小戏),其中现代戏13个。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京剧、二夹弦、四平调、道情、宛梆、大平调、柳子戏、花鼓、地灯等。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张树德等出席开幕式。共评选出一等奖36名,其中豫剧28名:李金枝、陈淑敏、王香萍、崔玉荣、党玉倩、柏青、张立、马丽君、管爱姣、杨喜梅、金德义、魏建新、李松根、路艳菊、小香玉(陈伯玲)、李广海、陈贞、张蓓、姜晶玉、李莉、武惠敏、周建宜、崔小田、张小霞、李锦莉、牛志红、汪荃珍、牛玉花。曲剧4名:乔杏娥、黄巧红、孙玉香、赵迎新。越调2名:马兰、杜朝阳。河北梆子1名:李秀荣。京剧2名:张正春、何青贤。四平调1名:崔太先。二等奖73名,三等奖131名。

(十六)河南省1983年现代戏调演

10月18日~11月9日,河南省1983年现代戏调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参加调演的有豫剧、曲剧、道情、柳琴戏等6个剧种;河南省豫剧三团、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京剧团、郑州市话剧团、南阳地区曲剧团等14个剧团,演出了《倔公公偏遇犟媳妇》、《双美赞》、《冯玉祥政变记》、《劳资科长》、《儿女传奇》等15个剧目(13台戏)。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杰、省长何竹康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观摩了部分调演剧目。中共河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韩劲草发表了讲话。

王秀玲《双美赞》

(十七)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

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于1985年10月20日在新乡、洛阳同时开幕。参加初赛的有20个代表团,演出20个剧目。11月20日“大赛”复赛在郑州进行,12月4日举行发奖大会。获演出金牌奖的是开封市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十五的月亮》,获银牌奖的有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的《拾来的女婿》、许昌地区豫剧团演出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十五的月亮》编剧李林、杜征远获剧本一等奖,《拾来的女婿》导演陈新理获导演一等奖。获表演一等奖的 10名:有《拾来的女婿》中扮演女主 角常丽君的张月婷、《西湖公主》中扮演男主角陈允明的江团结、《秦香莲》扮演女主角的张宝英、《倒霉大叔的婚事》中扮演男主角常有福的任鸿恩和扮演女

主角魏淑兰的汤玉英、《越王负荆》中扮演季婴的孙丙辛、《流星—— 寻找它失去的轨迹》中扮演宋福明的金世驯、《情断状元楼》中扮演王魁的王希玲、《斩御史》中扮演汉景帝的谢启顺、《齐桓公之死》中扮演齐桓公的兰文祥。

《拾来的女婿》的音乐设计者朱超伦、安之语获音乐设计一等奖。《倒霉大叔的婚事》舞台美术设计者柯仲齐、杨振玲获舞台美术一等奖。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侯志英在会上讲话,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观看了演出。12个省、市自治区派代表观摩了演出。

(十八)赴香港参加新华社香港分社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地方戏展

1986年10月,河南省豫剧团(以河南省豫剧一团为主组成)一行45人赴香港参加新华社香港分社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地方戏展。参展剧目有轩玉亭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汪全珍主演的《香囊记》以及小香玉 (陈伯玲)主演的常 (常香玉)派专场折子戏《拷红》、《大祭桩·打路》一折,演出受到香港观众热烈欢迎。

“中南四大名旦”:左起:尹曦、陈伯华、常香玉、红线女

轩玉亭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

汪荃珍主演《香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