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对中国电影创作,到底有什么影响?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在过去的100年里,大概没有一位电影人能够像查理·卓别林那样,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家喻户晓的文化偶像,并且获得不同年代观众的持续喜爱。10月11日,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对话:有关卓别林+电影《淘金记》”在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厅举行。
《淘金记》剧照
《淘金记》(The Gold Rush)是由查理·卓别林执导、编剧及主演的经典无声电影,于1925年公映。1942年,经过导演本人的再次剪辑并配音,该片还曾推出过72分钟的有声版。11日当天的对话结束后,有声版《淘金记》作为本届影展“卓别林电影回顾展”的首部影片做了现场放映。
正式放映前,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马可·穆勒、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程波、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执行院长魏晓军以及演员乔杉共话卓别林的多面人生和电影美学。
活动现场
马可·穆勒介绍说,自己就是看着卓别林的电影长大的。他特别点出卓别林是犹太人的身份,“他继承了舞台上犹太演员的优良传统。”谈及卓别林在世界上的影响,穆勒举例说,曾有美国机构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国家的人们不知道耶稣是谁,但都知道卓别林是谁。“实际上他们都知道‘流浪汉’是谁。我可以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去非洲参加电影活动,不管是法语语系或者英语语系的国家,很多电影院里还在放卓别林的电影。”除了做简要发言,穆勒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查理·卓别林,激进的流浪汉》,在对话环节的最后由翻译代为在现场诵读。
程波在发言时介绍了卓别林其人和作品同上海之间的渊源。“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默片比较发达的时期,作为默片时代的电影大师,卓别林那时在上海就很有名气。虽然他本人1936年才第一次访问上海,而且只待了不到24小时,但他绝大多数的电影在中国的首映,当年都是放在上海。更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后,第一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的19部美国电影,有13部是卓别林的电影。大家非常熟悉卓别林,多是因为默片,实际上卓别林也有四部非常有名的长片有声电影。从他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开始,为他配音的便是邱岳峰老师。”
《大独裁者》剧照
“提起卓别林,对我个人来说可能冒出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伟大’。”魏晓军介绍说,卓别林虽然是以表演、演员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在幕后,他是集编剧、导演、作曲、剪辑、制片、发行,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电影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同样都十分明显。一般谈到喜剧,有时候都会注意避免流入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噱头,但卓别林的电影不止于取悦观众,也更多关注人文,他的作品有社会性,里面更有批判性。在默片时代,美国喜剧电影学派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卓别林在这里面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
“从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起初卓别林是比较反对的。他认为自己的电影已经臻于完美,(肢体)语言的表达和美学观都已经建立起来,再让‘伟大的哑巴’去说话,纯属多此一举,并且对于他哑剧式的表演来说,对话也没有什么必要和价值。”魏晓军以电影《城市之光》中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和失明的卖花姑娘间的互动为例,指出卓别林在个人作品中其实是有声音意识的。“片中必须捕捉一种典型声音,就是关车门的声响。据说他在片场拍了300多条,可见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
《城市之光》剧照
沙丹认为,对影迷来讲最感兴趣的话题,其一就是卓别林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说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点,在卓别林电影的观念里,小人物往往到最后会超凡入圣,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打击,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观众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很多非常可笑的地方,笑完之后又觉得其间暗含悲凉。他是站在底层人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是概括卓别林电影非常重要的维度。反观中国当代电影,比如大鹏执导、出演的很多影片,像《保你平安》,也是一种普通人最后要超凡入圣的模式。很多人喜欢大鹏的电影,就在于他演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卓别林的精神。”
乔杉介绍说,作为影迷,卓别林在表演时丰富的肢体动作对自己日后的表演风格影响很大。“作为一名优秀的喜剧演员,首先你要有编创能力。可能有的演员、观众会觉得演喜剧很容易,逗人笑这事儿还不容易吗?其实不然,你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设计让观众体会到你的表达。对我们演员来说,看到卓别林大师一百年前拍的电影会觉得太厉害了。尤其是《淘金记》,他把人本能的很多东西推向了极致的表达。”
本期编辑 邢潭话说成语|冬日可爱与夏日可畏
【释义】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像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害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敬畏。
【出处】语出《左传·文公七年》:“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说:“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故事】
贾季,即狐射姑,狐偃之子,他为何对赵衰、赵盾父子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实这里面有着两代人的故事。
赵衰和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左膀右臂。在重耳流亡期间,二人一心事主,不离不弃。当与重耳走散时,赵衰无论多饿,也不独吃所管食物;当重耳乞食却遭农人献土时,狐偃劝重耳不杀农人反要感恩上天赐地;当重耳沉湎于齐国安逸生活时,狐偃设计把重耳灌醉拉走;当秦穆公宴请重耳时,狐偃让更有文采的赵衰随同,赵衰在席间唱《黍苗》诗委婉表达回归之意……
回归晋国后,在二人的努力下,晋国日益发展。赵衰为人低调,他曾三次拒绝文公的任命而推荐他人。其中赵衰就曾主动把任下卿的机会让给狐偃,最终狐偃成为六卿之一,而赵衰则没有位列其中。
晋襄公执政后,任命赵盾为中军元帅,贾季为中军佐,辅助赵盾。晋襄公去世之时,叮嘱赵盾要扶立太子夷皋为君。但赵盾认为“乱世当立长君,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政”,于是准备改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君。而贾季公然反对,主张扶立公子乐,赵盾断然拒绝,二人矛盾由此而生。赵盾派人前往秦国迎立公子雍,同时贾季也派人前往陈国迎立公子乐。结果赵盾派人在半路杀死了公子乐。随着矛盾的公开化,贾季发现无力与赵盾抗衡,于是便逃亡翟国,赵盾随即派狐氏昔日的家臣将贾季的家人、家产送到翟国去,从而断绝了其重回晋国的希望,使其最终客死他乡。
赵盾虽也有诸如“桑下饿人”的佳话,但他在贾季心里的形象却早已定格……
【品评】
历史上对赵衰父子评价不一,但贾季对赵衰父子作出“可爱”“可畏”的评价,源自他切身的感受,这感受又源于赵衰父子为人处世(特别是与狐氏父子交往)的方式不同。
赵衰与狐偃齐心协力辅佐重耳,使重耳能结束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并最终称霸。为何二人一直相安无事?这得益于赵衰的处世艺术。
“做人宜藏欲,做事须藏锋。”赵衰虽得文公信任,但却从不恃宠而骄,从不争权夺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一直温和谦逊地待人,做人做事都极其低调。这种谦让曾令文公感慨道:“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赵衰善于识别人才,敢于推荐人才,这保证了晋国的竞争力;赵衰乐于逢人说项,甘于位居人后,这使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不正如冬天里的太阳,能给人以温暖而不灼热,能给人以希望而不耀眼吗?
赵衰一生谦让,不仅让晋国得益,更让赵氏得利,而赵盾不就是直接的受益者吗?但很显然,赵盾并没有完全继承父亲处世的智慧。与赵衰相比,他多了一些锋芒毕露,少了一些低调内敛;多了一些急躁冒进,少了一些从长计议。这让他成为夏天的太阳,光芒四射让人无法直视,热浪滚滚让人无法亲近,最终引发政坛的动荡。
到底是年少的冲动,还是仕途的顺畅,让他缺少对人心、世事的深入考量和全面衡量?我们无从得知,但他与贾季争斗的结局却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咄咄逼人的气势只能招致对方更大的反感,顺昌逆亡的选择只能强化对方更坏的打算”的道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怯懦,更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用恰当的方式赢得最大的利益。泰戈尔亦有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赵衰父子的经历不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吗?
贾季耳闻目睹过赵衰的温和谦逊,切身感受过赵盾的严苛猛烈,虽最终仅从自我感受出发,以“冬日”“夏日”作喻来状赵衰父子之特点,但其用语不可谓不贴切,其用意不可谓不深切。
一天一成语:臻于郅治
【成语名字】:臻于郅治
【成语拼音】:zhēn yú zhì zhì、
【成语释义】:臻,至也,达到:日臻完善。郅,通“至”大、极、最。把国家治理到了极好的地步。
【成语出处】:若夫地平天成,大功既毕,则惟慎人纪,以保休嘉,而于是乎时和年丰,百宝告成,宇宙熙皞,臻于郅治。 ——《噶玛兰台异记》
【成语造句】:倘能推而广之,怨声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分字解释】:
臻:意为达到。来到、抵达、齐全、成功意指马到成功、十全十美、功成名就。旗开得胜。用作人名:意指成功,十全十美,功成名就之义。
于:1、介词,后缀2、超过,又,行为时间,如于今。于今、忠于、善于、超过。意行成于思、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用作人名意指超过、思想、道德、引申为有权威的人之义
郅:极,大,盛。本意指最佳、极致,引申寓意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繁荣昌盛。
治:指管理、治理、统治、处理、研究。治强、安定、太平、处理意指治国理政、一统天下、励精图治。用作人名意指才能、专研、足智多谋之义
【成语接龙】:
臻于郅治 → 治乱强弱 → 弱肉强食 → 食为民天 → 天旋地转 → 转眼之间 → 间见层出 → 出乖弄丑 → 丑类恶物 → 物阜民熙 → 熙来攘往 → 往返徒劳 → 劳苦功高 → 高低不就 → 就地取材 → 材薄质衰 → 衰草连天 → 天崩地解 → 解兵释甲 → 甲第连云 → 云开日出 → 出谋划策 → 策马扬鞭 → 鞭墓戮尸 → 尸居余气 → 气竭声澌 → 澌灭无闻 → 闻风而至 → 至高无上 → 上行下效 → 效颦学步 → 步步为营 → 营私罔利 → 利害攸关 → 关山阻隔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第四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一、易读错的字
二、多音字
三、形近字组词
四、近义词
五、反义词
六、词语搭配
七、词语归类
生
八、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九、佳句赏析
十、课文主题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特点: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相互交替,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也是安徒生的作品。
2、《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四次幻景。
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因为小女孩非常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因为小女孩非常饥饿,她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小女孩非常痛苦,她渴望得到欢乐。
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因为小女孩非常孤独,她渴望得到疼爱。
3、理解句子:P71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饥饿和痛苦了。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的含义? )
前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2、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暗示式结尾的好处: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凡卡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16《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部分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突出地表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