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观音灵签第八十九签白话详解(观音灵签89)

观音灵签第八十九签白话详解(观音灵签89)

占卜预测:何时放下,何时就会取得一身轻松,观音灵签

《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得如何?有硬伤败笔也有出彩妙笔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以质量取胜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

对于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不能将它和曹雪芹的原作相提并论了。散文家、红学家俞平伯几乎全盘否定了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张爱玲直接称其为“狗尾续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高鹗“补《红楼梦》当在乾隆辛亥时,未成进士,‘闲且惫矣’,故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是以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鲁迅批评续作的突出特点,就是他能够从高鹗当时的思想状况和所处的环境出发,并联系作品的实际,来考察续作的优缺点。

清代研究《红楼梦》续书第一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写道:“此四十回同以前八十回人名事物,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的确,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确有许多“致命”的错误。

一是贾府结局的错误逆转。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通过种种方法,暗示了贾府彻底败落的结局。如第五回曹公《收尾 飞鸟各投林》概括了贾府衰败的结尾:“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巳尽......”

还有秦可卿去世前在梦中给凤姐的托付提示之语“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

高鹗开始续书时似乎也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在续作的前二三十回中,描写了贾府等贵族家庭的败落和人事的衰颓。甄府被抄、薛家囊尽、元春薨逝、王子腾骤亡;紧接着宁荣二府被抄、革去世职,贾赦贾珍被捕充军,贾母、王熙风先后郁郁而死,确实形成了衰败的趋势。

但后来却出现了贾政承袭世职,宝玉、贾兰中举,贾赦贾珍也免罪遣返,薛蟠出狱归正,宝钗有孕,一派“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景象。

这样的结局,不仅在艺术上又落入了曹雪芹所深恶痛绝的大团圆的小说旧套,而且更重要的是违反了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冲淡《红楼梦》的悲剧气氛,减却了悲剧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个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力量。

二是情节描写的悖于伦常。在前八十回中,曹公多次从判词以及六十二回众姐妹抽签活动中,暗示出探春的结局“家里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然而高鹗所续写的探春只是嫁给了镇海总制的公子,这“公子”怎可会是“王子”?

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之后,众人心里都不是滋味。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探春的亲妈赵姨娘却是一派“欢天喜地加上幸灾乐祸”的表现。

“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他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

不知道探春如何挡住环儿“出头”了,也不知道赵姨娘为什么希望探春的婚姻像迎春一样悲惨。虎毒尚且不食子,亲娘在女儿出嫁前为什么会给予这样的“祝福”呢?

再者是探春出嫁的情节本应是小说中的重头戏,然而高鹗却是“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在是令人不解。

三是人物性格的莫名突变。贾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道者,蔑视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是他反抗精神最重要的表现。但在后四十回的一些章节中,续作者把他写成为一个拥护封建礼教和追求封建功利主义的“禄蠢”了。

如第八十五回,宝玉闻贾政升郎中“心中自己甚喜”,以至于“喜得无话可说,忙给贾母道了喜,又给邢王二夫人道喜”。一百零二回,探春远嫁,临行来辞别宝玉,她“将纲常大体的活,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这与在第十六回中的宝玉听说亲姐姐元春封妃时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对于贾府来说,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欣喜”,独有宝玉“置若网闻”,“对于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府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人“皆视有如无”。

另外是宝玉对爱情的“背叛”。在前八十回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坚贞和专一的,“你死了我就作和尚去”。然而在后四十回中,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宝玉“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并且认为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相信“金玉姻缘”有定。

第一百零一回,宝玉、宝钗准备去给舅舅做生日,宝玉“两个眼睛呆呆地看着宝钗梳头”,后来宝玉先走,半路上特地叫焙茗回来传话:“二奶奶若去呢,快些来吧;若不去呢,快别在风地里站着”。凤姐见他们俩口儿这般恩爱,十分羡慕。

还有一个小人物贾芸,在前八十回中,贾琏和凤姐夫妇是有恩于他的,但在后四十回中,贾芸却成了偷卖巧姐的“狠舅奸兄”中的成员。

为了使贾芸成为“狠舅奸兄”中的成员,高鹗甚至在八十八回中作了个铺垫,贾芸再次去凤姐处要“工程”做,巧姐一见到他便大哭不止,此情节似乎在有意模仿曹公的“伏笔”之法,但却不符合贾芸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世事常理。

四是怪力乱神的大量描写。何其芳同志在《论红楼梦》一文中曾指出:“至于求签占卦,闹鬼见怪,这类关于迷信的描写层出不穷,也是高鹗续书的败笔”。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确多处鬼怪中邪之说。

八十七回妙玉坐禅中邪;八十九回水月庵的尼姑疑似“中邪”,半夜满口吐白沫,继而凤姐屋里的小丫头听见空屋子像有人在叹气,半夜凤姐惊醒寒毛一乍;九十五回中宝玉失玉,请来妙玉扶乩;一百零一回,凤姐在凄寂的大观园中遇到陡然出现的大狗,还有秦可卿的鬼魂。

一百零二回,尤氏从大观园中路过,便撞了“伏尸白虎”谵语绵绵,继而贾珍亦病,到大观园中烧纸后方好;一百一十三回,赵姨娘在铁槛寺内,也被“鬼附身”,因为“使了毒心害人被阴司里拷打死了”,还有凤姐梦见了尤二姐,还有疑似自尽的守备公子和女孩张金哥的“一男一女”。

其中的一些描写虽能衬托大观园凄凉荒芜景象和人“做贼心虚”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此大量的篇幅描写鬼怪神灵,让人感受更多地是他在宣扬宿命论和因果报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楼梦》批判旧世界的思想力量。

但是,客观上讲续书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有时甚至比创作一部新的作品还要困难,何况是为《红楼梦》这样一本旷世奇作续写,更是难于上青天。

不理解这种困难,就可能会把续作一笔抹倒。高鹗作为《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能把《红楼梦》续写四十回,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才能的,《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应该是第一功臣。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也是有一些出彩之处的。

一是爱情悲剧的艺术描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情节和主要线索。前八十回,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是萌芽阶段。如何把这个萌芽残忍的“掐掉”,成为了小说的关键。正是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高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高鹗绘声绘色、逼真鲜活地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的冷酷凶残,王熙凤的狠毒阴险,贾宝玉的痴迷,林黛玉的愤恨,傻大姐的呆傻等等。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死去,贾宝玉也终于在苦闷和痛苦中出走。

一对封建叛逆者的爱情,终于以动人心弦的悲剧终结。特别是黛玉香消玉殒与二宝洞房花烛“同步”烘托反衬和强烈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运用艺术对衬手法成功的典范。

二是以小见大的巧妙运用。傻大姐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在前八十回出场捡到了绣春囊,成功引发了大观园抄检风波。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她的第二次出场时无意之间把宝玉与宝钗婚配之事告诉了黛玉,彻底击倒了本已孱弱的黛玉,把黛玉推向了死亡的快车道。

让小人物发挥大作用,这也是高鹗对傻大姐这个智力不健全的女孩的“人尽其用”了。另外,在九十二回中,冯紫英向贾政兜售了以“母珠”为代表的“四种洋货”,连冯紫英都觉得“这四件东西价儿也不很贵,两万银他就卖”,但是此时的贾府却连这一点儿闲钱也没有了,冯紫英“只得收拾好,坐下说些闲话,没有兴头,就要起身”以一颗小小的珠子来衬托贾府的日渐衰败,也是高鹗的巧思。

三是官场丑恶的丰富补充。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高鹗对于封建官僚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正面描写了封建社会中的官场生活。

豪门望族的花花公子薛蟠杀死酒店当槽儿张三,理当偿命,但知县受薛家的贿赂之后,徇情枉法,减免了薛蟠的罪行。复审翻案一场,知县假作声势,要打要夹,对于贪官情状,写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高鹗的这回文字,既揭露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腐化,又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财可通神的丑恶现实。还有“守官箴恶奴同破例”一回,贾政调任江西粮道,原想“做好官”,所以到任之日,就出示严禁,不许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民。

谁知他的长随和家人原是为了发财才跟了他来的,如今见弄不着钱,十分不满,于是合伙磨洋工。贾政因此感到“样样不如意”;后来随从李十儿钩连内外官吏,作威作福,贪污勒索,无所不为,哄着贾政办事,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

这些描写更说明了封建官僚制度已经完全腐朽,是一个“做清官而不可得”的空前黑暗的时代。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关于官场生活的成功描绘,是对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批判的一个重要补充,增强了《红楼梦》的批判力量。

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对一些次要人物的艺术处理也是得宜的成功的。如司棋和鸳鸯的刚烈结局,袭人的喜逢“昔”人蒋玉菡,金桂的撒泼放刁,虽然都是数笔勾勒,却也逼真传神。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观音灵签 第九签

【签诗】

烦君勿作私心事 此意偏宜说问公

一片明心光皎洁 宛如皎月正天中

【智慧】

大部分人觉得多才多艺好,对单一的技能无法领悟其精髓。功夫要练到炉火纯青,绝非短期内促成,故事中赵普半部论语定天下,即是将所学施展到极致。因此不论何事,先扎稳根基,再经由不断地揣摩练习,才能将所学发挥淋漓,并转变为自身特有且难以撼动的技艺。

【典故】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922年-992年)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城门可走皇上“龙车”正阳门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正阳门具有威天下而昭礼的“国门”地位,在京城的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它成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举行。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处于天安门广场的最南端,每逢国庆典礼均在正阳门城楼北面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9月10日发行的第一套500元人民币,正面就是正阳门的图案。1988年正阳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北京城处于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当时的平均海拔高度越44.2米,也曾称“幽州”。侯仁之先生所著《北平历史地理》书中定论:北京城最早建于周代。还有考证得出惊人的结论:琉璃河商周遗址正是古燕国的始封地及燕都之所在。这无疑把北京的建城史大大地推前了,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辽代(公元938年)在这辽国疆城南部建立陪都,因而称南京,又称燕京。金朝时,第四个皇帝金海陵王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的会宁府,迁移至北京,命名中都,金中都是北京历史上成为真正的王朝首都。今广安门一侧,古蓟都所坐落的位置,建起的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北京建城3000多年历史的纪念标志。

正阳门城楼

老北京城有九个门,九门各有规格和功用,九门走九车,正阳门是走“龙车”之门。九个城门中唯有正阳门箭楼开设了城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开启。

正阳门因位置于紫禁城正前方,又有了“前门”之称,正阳门是明清时北京内城正南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冠。正统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是一座瓮城。曾几毁几修,现在的城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的,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是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的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格局。现在仅留下城楼和箭楼了,且为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对城门。后因修筑交通道路将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城楼在北,南是箭楼。

正阳门,原称“丽正门”始建至今已将近580多年了,自打它建成那天起就成了老北京的象征。作为北京内城正门的正阳门基本处于“国门”位置,既然是“国门”必然要取一个好名字,“正”有“公正、正明公道”之意,“阳”则“明亮、和暖”既有圣主气魄,又有吉祥寓意,正阳门呈现“显赫”的地位。

正阳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帝都以丽正一词,是来自于《周易· 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正阳门是在内城九门南垣的正当中,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

资料载: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为了防范元代残余势力南下的侵扰,以北京为其“龙兴之地”,决议迁都北京,随即下令营造北京的宫殿和城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明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出约二里。建造的仍然是三座城门:(即现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中间为丽正门。丽正门移至现正阳门的位置时仍称为“丽正门”。明英宗正统年间,修建北京垣时,丽正门改为了正阳门。

正统元年(1436年)增修门楼,箭楼,瓮城(辞海对瓮城的解释:为了加强内城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闸楼,城壕,桥闸等,正统四年完工。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的弯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为空场,四个方向都有门。东西设有两座闸楼,在闸楼下开有劵门。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拆除。瓮城城墙和东西两侧的两座闸楼皆无存。

老北京有个“九门十座庙”一说,北京内城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北京内城只有九座城门,那本应为九座庙,多出来的一座就在正阳门的瓮城里。正阳门的瓮城里有两座庙,一座是与其他内城瓮城里供奉相同的关帝庙,另一座就是那“为我独有”的观音庙了。

正阳门瓮城内有两座庙,西侧为道教寺庙关帝庙,东侧为佛教寺庙观音庙。内城的九座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供奉着真武大帝外,其余几座均供奉着关帝,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当属正阳门翁城内的关帝庙。瓮城被拆除后,那里成为开阔地,关帝庙和观音庙就独立显露了。这两座庙曾经香火不断,求签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关帝庙,它的影响力超过旁边的观音庙。这两座庙已在1967年被拆除。

原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大刀、关帝像、白玉石马。关帝庙内的一尊关帝像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传说早期的关帝像尺寸较小,嘉靖皇帝特命木工制作了一尊大的关帝像。

庙内 “三宝”非常珍贵:《三柄大刀》最大的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柄分别为60千克和90千克,均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马国镒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铸。每到农历五月初九,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届时将刀抬出,请三元刀铺的工匠举行仪式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关帝画像》据说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德兵掠取。《汉白玉石马》雕刻精细,是明代遗物,在历次拆修正阳门时,石马不知何时丢失。

明代刘侗、于亦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对正阳门关帝庙有详细记载。清《宸垣识略》:这两座庙内均有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朝初年,有明朝六座石碑,“有董太史书焦太史所撰碑记,时称二绝”,还有:万历年间加封“神威远振天尊”碑,万历癸丑张桥撰、耿志炜书碑;万历丁丑赵瑞庭撰、白绍经书碑:天启元年义圣中王四个字碑;天启七年礼部定典碑。

石碑曾一度遗失。2008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民宋振启在改建自家房基时,发现了两座石碑。经考证:这正是正阳门瓮城关帝庙的著名石碑。一座石碑是明朝书画家、南京礼部尚书、翰林董其昌书的《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另一座碑是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沈荃书《正阳门关帝庙碑》。据当时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上级曾动员各公社、大队进城拆城墙砖,运回来建集体房屋,那时也拉回来一些条石,两块石碑也就顺便拉回来了。

正阳门多次被毁,据史料记载: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建成至今,历经许多次磨难,也多次毁于大火。其中明代两次被焚毁,清代经历了3次火灾,而以第五次被毁最为惨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放火。火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同时烧毁了正阳门箭楼。几个多月后,在瓮城内驻扎的“八国联军”中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筹划修复。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修复这个工程,要求各省“捐资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资料,工部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再将正阳门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对正阳门又有修缮,主要是对平台栏板、箭窗上的白色华盖和东西两侧的浮雕、登城马道台阶、墙体的裂缝进行了加固。其整体建筑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筑风格,而其高度也没有改变。

现正阳门城楼南侧前,正中的位置的地面上镶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的标志》,是由交通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设置,2006年9月24日上午安放的。这用青铜合金铸造、造型古朴庄重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东西南北四个铜字,在铜字的内侧是朱雀、青龙、白虎、玄武中国古代四种神兽的图案,标志的中心则是一个车轮。用古代车轮的形象代表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中国公路网。

《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的设计有解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达是中国传统的星宿名字,象征着四极,被誉为“四方神”,也称之为“四灵”,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征方位可溯源至夏商周,所用的‘四神’图案就取自四块著名的汉代瓦当。此外,标志图形内还有中英文,其中“东西南北”以篆字形体特点为基础,东西南北的为英文缩写。标志中间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围绕零点加上《中国公路零公里点》中英文全称,可以让世界各国游客都可准确的理解标志的内涵。标志外环是64个标志点,代表了传统文化的64个方位,标志中有放射线背景,暗示:中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先例。

正阳门的传说

《北京的传说》一书中介绍的北京是座八臂哪吒城,而特别指出:京城正南的门,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瓮城的东西门是耳朵,正阳门东面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半面四臂;而西面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外四臂;北面的安定门、德胜门就是哪吒的两只脚了。

北京城是如《北京的传说》书中是明朝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的 “八臂哪吒城”吗?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1403年燕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元皇宫旧址上开始大规模重建,新皇宫1420年建成,称为“紫禁城”……直至1553年,外城城墙才最终建成。” 刘伯温在世是1311-1375年,也就是说,当1406年永乐皇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之时,刘伯温已经去世整整31年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当作正史!对正阳门还有一些传说:

一、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没钩儿。

正阳门上刻的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当时要把门字刻成这样一个不带钩的门字?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民国时由书法家邵伯炯写的,只是沿袭了明清时的传统,并不能作为门额的门字无钩的出处。

传说其一:皇上乃天之骄子,龙也!龙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皇上路过的地方有钩儿那是犯忌!所以那“门”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直的。

传说其二:马扑《谈误》卷四记载:“太祖初命詹希原书太学集贤门。门字右直微钩起。上曰: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而以粉涂其钩。”詹希源是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相传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称帝的朱元璋到国子监集贤门视察,看见那门字最后一笔上有一个上挑的钩,就问这匾是谁写的。随臣说是詹希源写的。朱元璋大怒,说:“我正想集天下之贤士,他却为我关门塞贤,其罪可诛!”当天就把詹希源给杀了。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口头文学中,无论哪种说法成立,反正门字上的钩成了皇家的禁忌。其中也包含着老百姓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对于城门匾额地“门”字没有勾,还有其他的不同说法。

二、前门楼扎彩的“假门楼”。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随从护卫,跑到西安躲了起来。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便要回宫了。走的时候得很狼狈,回来了就要显赫得风风光光的,毕竟是皇太后和皇帝嘛!

随行官员立即给留守北京的大臣门传达旨意,同时也为回宫得事发愁。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八国联军烧得只剩下残存的城台,不可能在慈禧和光绪皇帝回京城前修好。不能让太后和皇帝看到两座焚毁后城楼,太后和皇上怎么面对这样得残酷场景。慈禧老佛爷要是动了怒,大家得脑袋就保不住了。回京城得大队人马就这样得提心吊胆的进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时,只见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北京前看到的那个楼子一摸一样,而且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慈禧看了也十分开心,和光绪皇帝一行人耀武扬威地回了宫。

正阳门楼子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太后和皇上以及一起回来的大臣们看见的正阳门的城楼并不是真的,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至于百姓们对正阳门的一些传说,还有“前门楼子九丈九”以及“摸门钉”的故事。

正阳门箭楼

《辞海》对箭楼的解释:古代城门上的楼,辟有洞户,备发箭防御之用。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阳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有探出的小房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有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有对开铁叶大门。明清两代,箭楼曾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瓮城。

正阳门箭楼的千斤闸,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名城中最大的。闸门为铁皮包实木,上面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国民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正阳门箭楼从建成时起,就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的箭楼外是护城河,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是一个,且京城九门也只有正阳门护城河桥建有桥牌楼。“正阳桥”牌楼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在京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再往南便是前门大街,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山现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往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大量洋货涌入北京,致使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箭楼进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将正阳门箭楼修饰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正阳门箭楼的传说

传说明朝建造正阳门箭楼时,永乐皇帝亲临视察(实际箭楼是1439年建造,永乐皇帝1424年已辞世),发现正阳门箭楼的楼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雄伟高大,不由得内心发怒,当即指责工部,限他们一个月内要将正阳门箭楼楼顶建得高大气派,如期未完成就治罪。

工匠们吓坏了,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管事工匠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时间是一天天迫近,没办法只能等待治罪。一天,一位衣着破旧的老人到工地讨饭,得到饭和咸菜后,还要工匠师傅为他再给咸菜加盐。就这样,这位讨饭得老人接二连三得到工地讨饭,每次讨得饭菜后仍然向工匠们给他的饭菜加盐。

这个举动终于被一位聪慧得工匠得到感悟,加“盐”!再加“盐”?是不是“檐”呀!他突然的反应过来,加盐不就是给箭楼楼顶加“檐”吗!重工匠们一交流,没错!箭楼加檐不就解决现在样式的不够高大吗?重工匠欣喜若狂,按照依照这个的思路,为正阳门的箭楼添加了周圈的飞檐,加檐后的箭楼楼顶立刻变更得高大壮观了。皇帝看到加檐后箭楼,夸赞了工匠们的神思妙想。

工匠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高兴之余准备去感谢那位乞讨的老人。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再也没有来工地讨饭了。工匠们立即感觉到:一定是鲁班爷显灵化身成乞讨老人来点播他们的思路了,这个点拨不但让种工匠们躲过了这个惩罚,还造就了正阳门箭楼的壮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