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任正非八字解析及预测(任正非八字)

任正非八字解析及预测(任正非八字)

消失的马云,走上神坛的任正非,两人的命运在十年前就已注定

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罚款、支付宝花呗额度被下调,以往风光无限的“马爸爸”正在急速跌落神坛。

01 跌落神坛的马云

说到马云,中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前首富的名字。

再加之马云高调的作风,“最后悔的事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我对钱根本没有兴趣”,一系列金句的爆出使得中国对于马云更加深刻的印象。

曾经的马云没有与阿里巴巴进行切割之时,一度是阿里手中最佳的宣传名片,那时候提到马云的名字就代表着热度和流量。

加之马云本来就有想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想法,于是被各种舆论左右的人们又多了一个“马爸爸”。

其实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崇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阿里巴巴的崛起正好踩在了这个关键的节点上。

彼时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这个时代,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电商的优势愈发明显。

不过在早期我国相关电商发展的规定并不完善,阿里旗下的淘宝迎来一段野蛮生长时期。

所以说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与中国的政策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是有很大关系的。

马云对于电商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做出的贡献和颠覆是不容磨灭的。

此时的马云还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而对于国家来说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来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互联网的建设当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民间对于马云的宣传往往都是正面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的马云也更容易赢得普通人的好感。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马云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呢?

不知大家可曾记得一段马云内部演讲视频的流出,当时的马云在对自己的员工强调996是这一代人最大的福报。

不过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也就是现今的“打工人”,大部分人都对996工作制有一种天生的抵触。

其实996工作制对于整天坐在电脑前的年轻人身体健康危害的是极大的,但是这在我国的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内却是普遍的现象,不过像国内的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加班费等福利给的比较到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俗话说一个行业的龙头会决定一个行业的下限,,马云的一番话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像996这种工作制虽然存在,但是一般都不会放在明面上来说,结果马云公开说了之后,国内的众多小型互联网企业将其奉为经典,纷纷写进的规章制度中。

但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在提倡这种工作制后却没有对应的福利支撑,让一众打工人苦不堪言,所以这时马云的风评自然会下降。

再后来蚂蚁集团暂停上市,被曝出以几十亿的资金撬动几千亿的杠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马云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名声实现变现。

但是在这背后透支的是年轻人的未来,在削弱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

02 马云比任正非究竟差在哪里

马云曾评价任正非是一个遗忘的高人。

最近在阿里巴巴的一系列风波背后,“少几个马云,多几个任正非”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在网上取这样标题的文章会在一瞬间成为爆文的存在。

尤其是今年为了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下作的手段,而像国内手机芯片等技术就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风险。

这个时候国人对自主创新的期待尤其强烈,盼望着有一个企业能以英雄般的方式降临,进而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而马云一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阿里也一直以互联网科技企业自居,所以对于马云人们一直是存在期待的。

但是在经过与马斯克、任正非进行对比之后,人们发现此前的期待完全落空了,马云也就此成为互联网科技巨头在创新上的反面教材。

马斯克在美国已经可以发射火箭了,而任正非则带领华为研发出了让美国人都垂涎三尺的5G技术。

反观马云则忙着借贷公司的上市以及在菜市场和小商贩抢生意,就连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痛批,提醒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不要忙着争夺几捆白菜的流量,而是踏踏实实地进行科技创新。

提到马云和任正非的关系,马云曾经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强调过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任正非。

但同时马云也是狂傲的,他对于任正非这位前辈的眼界以及看法完全不放在心上。

任正非也在多个场合谈过对互联网行业的看法,所以马云今天面临的局面任正非曾经也有所预料。

在当时的一场世界性通信大会上,当所有人都在吹捧互联网经济时,任正非却给大家浇了一盆凉水。

任正非当今时代发展实体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若是没有实体经济的存在,又怎么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呢?

并且任正非强调像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这些只是工具,并非经济发展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科学家并非是在这种泡沫下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长期以往处在这种环境下,最后必然被历史所遗弃。

这是任正非对于时代的预测,而他口中能造成泡沫化社会指的则是互联网、金融、房地产这样的行业。

事实上自从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制裁时,任正非就强调现今我们距离美国的科技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与国内的企业都热衷于赚快钱有着很大的关系。

之后蚂蚁金服上市被暂停,各大借贷平台低俗毫无下限的广告,不也正是印证了任正非曾经的判断。

其实在最近的社区团购中,互联网巨头又在运用资本的力量大打价格战,为了就是尽快地抢占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留一丝一毫的生存空间。

曾有记者采访过任正非,而问的问题则是为什么没有将价格定的很低,而任正非给的答案则是为了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

现在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如果华为大打价格战,又有几个手机制造商能够顶得住华为的攻坚呢?

回过头来,现在看看马云的所作所为不正是利用资本的力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砸的是多少人的饭碗。

马云跌下神坛,也正是说明在我国的科技界要多几个任正非一样的存在。

也许有人会问华为将自己的产品价格定的那么高,多赚的钱又会用在哪里呢?

对此任正非的回答则是用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上去,华为近十年来累计超过6000亿元的研发费用也在印证任正非所言非虚。

现在的我们看看,正是华为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才使得在5G技术的基础层面全面领先于美国,才会成为民族企业的标杆。

2007年,马云带着自己创立的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同一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60亿美元,但是在任正非的坚持下华为却始终没有上市。

正如任正非所说的,资本都是贪婪的,也许是在十三年前,两人未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对话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任正非的这3点习惯,最值得我们学习

口述 | 吴建国(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

采访、作者 | 新月

主播 | 吴迪 编辑 | 双双

来源 | 插座学院(ID:chazuomba)

从注册资本2.1万,到年销售额突破8500亿;从仅有6个人、默默倒卖交换机的小公司,发展为拥有19万名员工的世界头部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是怎么崛起的?

1997年,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的一位教授问任正非:“人才是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答:“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春节前,插座学院对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进行了专访。1996年,34岁的吴建国从西安一家研究所空降华为,2003年离职创业。6年间,他历任华为产品策略总监、人力资源副总裁、总裁助理等职务。

37岁时,“跳级过猛”的吴建国被任正非“发配”到内蒙古做基层的市场营销工作,5个月时间,他在最不容易“榨油”的地方拿下了几千万元的订单,做到了该区的业绩冠军。

在此次的对话中,吴建国跟我们分享了他在华为期间收获的成长经验,以及自2003年创业以来,他逐步成为企业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自我精进之路,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示与帮助。

以下,是吴建国的自述:

吴建国 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

34岁成华为人力副总裁37岁降级成销售员基层经历可以颠覆成长观

华为是我唯一的企业经历。1996年加入华为之前,我在西安的一家研究所里设计光学仪器,但开发出来的几款“产品”却屡屡找不到销路。

一天晚上加班之后,我和其他几位研究员聚在一起喝闷酒,突然有人说起:

听说华为的产品在开发之前就收到客户的定金了,不如过去偷师学艺,有了华为那样的销售能力,我们也可以办一家像样的公司。

于是在1996年10月20日,我进入华为“见习”,没想到,这一待就是6年。

我算是空降兵,没有做基层岗位。华为当时成立了一个产品战略规划办,我做华为2号首长郑宝用的助理。一年时间,我主要负责了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国科技大学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我原以为这是华为的技术战略,但实际上,任正非是要做人才战略。华为不仅仅是一家经营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公司,更是一家经营人才的公司,再由人才的不断增值支撑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为华为招的99%都是优秀院校的应届生,任正非觉得我跟这帮年轻人比较熟,所以1997 年底,他把我调到了人力资源部。

当我问及工作职责的时候,任正非只说了一句话:

“让你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年内,选拔并培养出来100个李一男(26岁当上华为常务副总裁)、李二男、李三男,100 个郑宝用、郑狗用、郑屁用。”

2000年,李一男离开华为创业;2001年,郑宝用得了脑癌去美国治病。任正非在失去左膀右臂之后,华为的战舰依然破浪前行。我这才明白他老人家当年的良苦用心。

做了两年人力资源副总裁之后,我被派上前线,到内蒙古乌海、阿拉善做起了销售员。当时我37岁,相比其他负责销售的同事年长许多,虽然一开始心理难免有落差,但没想到这竟成了我的优势。

在跟当地同样比较年长的电信局局长谈合作时,我更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我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客户提高管理效率,这样就比较容易用这种特长建立关系。

5个月之后,我在这块业绩产出相对困难的区域做到了数千万营收,成了该区的业绩冠军。

与此同时,我也更加理解了华为为何要从一线开始培养干部。

因为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话,管理者根本不知道前方将士需要什么,或者真正的客户需求是什么。

所以,正是这段经历,彻底颠覆了我的成长观。

40岁从华为辞职创业只要目标坚定,就无所谓困难

当初选择创业,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我在2000年左右,通过埃德加·沙因的职业锚理论(职业生涯定位工具)进行了一次测评后发现,比起决策和执行,我更适合做管理咨询,给别人做参谋和顾问。

比如说我的表达能力和结构化思维能力特别强,但是我执行力不够强,指导别人去做反而效果会更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在华为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人才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比业务管理更关键,也更加困难,而且许多中小企业都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所以在2003年刚过40岁时,我果断决定从华为出来创业。

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真的很重要,找到自己的长项才能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而且只要你选择对了,挣钱变得很容易。我现在觉得挣钱越来越简单,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没有对手,在变化的时代加速成长才是关键。

不过,最初创业时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商业模式太手工化,效率特别低。所以曾经有3年,我一度纠结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结果有一次,我偶然间读到刘强东的一句话,他说,当你发现这个行业发展很难但很有价值的时候,正是你的机会所在。

这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而且作为曾经的华为人,敢于直面困难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成了一种职业习惯。

我经常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想,如果是任正非,他会怎么选择,如果华为不能这么干,那我们就会放弃。比如我们要干掉一个人,这个人能力很强,但是跟公司价值观特别不符,我就会想华为会怎么做?

依照华为的经验,价值观不符的人,能力越强越麻烦(比如当初被外界揣测将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后来却成为华为竞争对手的李一男)。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干掉”,这时候我会觉得决策并不是很难,把握原则是简化决策的关键。

在我目前为止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教导我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留学时的导师帮我建立了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而任正非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企业,以及如何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基本道理。

在任正非眼里,根本没有困难,他从来不谈这件事情做不了,只要梦想和使命还在,困难就是不存在的。这让我觉得能够在他身边工作,是我最大的荣耀和人生财富。

所以现在经常会有人问我,华为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我的简要答案就是:拥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无论实现的过程多么艰难,也绝不放弃。

吴建国 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

任正非的3点成长路径归根结底是要用心做事

在华为6年,任正非不仅让我从技术研发到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了正确的尝试和转型,也在自我提升方面,给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华为人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总结来说,主要有3点值得大家借鉴:

吴建国新书

1、不断地复盘

任总经常会在内部邮件里强调复盘的重要性,每天完成工作之后,一定要看到底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一方面做得不好,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时间一长,能力就提升了。

比如今天我接受了采访,回去我马上会复盘一下得失,思考下次如何回答会更到位。

你慢慢就会发现,那些成长最快的人复盘能力都特别厉害,因为他善于总结和反思,并且保证每次都比上一次有进步,绝不犯同样的错误。

2、任总特别喜欢跨界学习,从不同领域中吸收新的东西

我记得有次早上刚上班,就听到总裁办传出很大的“噪音”,走近一听才知道,任总正在朗读英语。那时他已经58岁,还在学习外语,不禁让后辈对他超乎常人的学习力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其实,人总是容易固化在自己的已知领域,当你走出去的时候,才会汲取到更多的能量。

过去的一年,任正非被媒体誉为“最佳辩手”,从他回答各路记者的提问中,可以感受到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是商业,还有哲学、文化、历史等,思路清晰、旁征博引,这都是他跨界学习的成果。

3、任正非擅长找人生的导师

华为的管理体系学的是百年企业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而我自从2002年创立管理咨询公司以来,也一直在找我的人生导师。

我的人生导师大致分为两类,分别叫“顶天”和“立地”,什么意思呢?

既然做管理咨询,那我就要找管理方面的最牛的人,比如说讲企业文化最牛的人埃德加·沙因,讲管理实践最精深的彼得·德鲁克和拉姆·查兰,以及最精通管理理论的学者詹姆斯·马奇等等,他们是各个领域里的世界级大师。

他们加起来也就几十本经典著作,读懂读透之后你就不用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了。

我不太看国内讲管理的书,因为如果在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必须看最有价值、对你帮助最大的东西。这就叫“顶天”。

而“立地”就是,我做管理咨询也会找那些牛的企业家,他们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如果我只是帮助他,我就没有收获多少价值。所以,如果这个企业家不够优秀,双方无法产生价值交换,我宁可不做。

交朋友也是这样,任正非交的朋友都是强链接、能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朋友,可以互相学习,交换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用心做事” 这四个字对于自我提升来说太重要了。比如经常有人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我觉得这两个都非常重要,为什么?你不努力,怎么知道你的选择对不对?我的职业方向也是通过用心做事才选定的。

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不光是指努力做事,还要不断地探索方向、目标,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

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到,因为很多人都想撞大运、中彩票,这就不对了,能不能用心力去超越环境对你构成的障碍才是真正的考验。

所以,只有用心做事,抛掉浮躁、不踏实的东西,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有更大的把握接近你所期望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