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抽签法的步骤(抽签法)

抽签法的步骤(抽签法)

抽签先后顺序真的不会影响中奖概率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抽签来解决问题,一个班级里从学生当中选值日生会使用抽签方法,比赛出场顺序也会使用抽签方法,商场抽奖同样会使用抽签方法,那么抽签先后顺序对抽奖概率有没有影响呢?

假设只有一个奖品,A、B、C、D、E五个人都想得到,那如何公平分配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奖品放到5个外表相同但看不到内部的盒子中,五个人依次抽签选择。对于A来说,从5个盒子中选一个,中奖的概率是P1=1/5 。接下来是B,当B知道A抽奖结果时,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即如果A抽中了,B就没有必要继续抽奖了,所以B、C、D的抽奖概率都为0;如果A没有抽中,B的中奖概率就为P2=1/4,显而易见,当后者知道前者的抽奖结果时,每个人的中奖结果概率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后者不知道前者的抽奖结果,中奖的概率会有不同吗?同样,A先从5个盒子中选一个,中奖的概率同样是P1=1/5 。为了求得B抽到奖票的概率,我们把A、B抽奖的情况做一整体分析,从5个箱子中先后选出2个,可以看成从5个元素中抽出2个元素进行排列,B抽到奖品的概率为是1/5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求得D、E抽中奖品的概率为1/5。所以说抽签原理来自全概率公式,抽签的先后顺序和中奖的概率无关。

经过计算,我们会发现,抽签选择是一种较公平的选择方法,在不公布结果的情况下,抽签先后顺序是不会影响中奖概率的。

关于选拔官员用抽签法,你知道吗?

万历22年(公元1595年)孙丕扬出任明朝吏部尚书,当时他已经62岁。他的工作职责是协助皇帝,帮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并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明朝在名义上是没有宰相,六部尚书之首在当时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且在明史记录中孙丕扬是“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这么一个评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官居一品,为人廉洁清正的人创建了抽签法,让官员无论是不看能力、不看人品、只看自己的手气抽签上岗呢?

原来当时明朝政治腐、皇帝昏庸、官场制度不完善导致宦官专权。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引者注: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在当时孙丕扬谁都不怕,唯独怕太监。千千万万的文官都不敢找孙丕扬走后门,但是就宦官敢。宦官没完没了地托他给亲信安排肥缺,孙丕扬安排又不是,拒绝又不敢,于是就发明了抽签的办法,让那些宦官不要再来走后门。当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当时人们都称赞孙丕扬公正无私。

在古代想当官,除了考试、送钱之外,还有一种奇怪的方法:抽签

万历二十二年,62岁的孙丕杨,陕西富平县流曲镇南街人,担任吏部尚书,主要是替朝廷挑选人才。而当时没有宰相,吏部尚书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大的官了。

孙丕杨天不怕都不怕,偏偏就怕宦官,除了太监,所有文武百官都不敢求孙丕杨,只有太监经常求他帮忙给自己手足谋的好差事。一来二往的,孙丕杨不敢不答应,但是,安排又安排不了,后来,他采用了一个抽签的方式来安排差事,史料记载:“创‘掣签法’,杜绝权贵请谒之弊。”最终,让那些找求他帮忙的太监们都找不到任何理由了。

那么,为什么孙丕杨要创这种奇怪的选官办法呢?这其实跟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孙丕杨官位比太监们的高,太监的老大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比孙丕杨官职低了很多,而且,太监是不允许参与国家大事的,明太祖就曾经有定过规矩,凡是太监参与国家大事的杀无赦。并且,明太祖在开国初期就把宰相都废了,还把宰相的职位取消了,甚至,为了避免后代群臣有人再提议设立宰相,还留下了:“提出此建议者诛其九族。”的祖训。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来说的话,当时孙丕杨是只归皇帝一个人管的,除了皇上之外,他也不需要惧其他人的。但是,事实也不全是这样的,明太祖取消了宰相一职,那么,其结果就是所有国家大事都需要皇帝亲管了,但都知道一个泱泱大国,如果,皇帝一个人事事都劳心劳力肯定是心力憔悴的,朝中群臣百姓中也是有很多擅长管理的高才呀。

而且,自小在皇宫长大的太子殿下,对民间世事也是知晓的不多,而太子在皇宫所受的教育也是跟名家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的,之后,这样的太子在接替皇帝的位子之后,就需要可以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的助手了。一直到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之后,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

所以,当时皇帝批的奏折都是先有皇帝的助手首查阅之后,再给皇帝奉上批奏处理的建议,再后,将查阅后的奏折送到皇帝那里,皇帝便根据建议来批阅奏折。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所以,这期间太监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处理政事的核心势力也在潜移默化地转移,等于是:太监得到了当时皇帝的权利。

可以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丕杨不想听从太监的要求,替他们给亲信安排美差,但是,又不敢得罪他们。最终,孙丕杨只能开始放弃自己替朝廷招纳人才安排工作的权力选择了抽签,所以,太监们也就不能去请求他帮着走后门了。由于,这一切都是通过抽签来决定,通过抽签来安排实施以后,太监们走不了捷径了。史料记载,遇“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

历史上,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但是出现这一情况的前提是:皇帝懒散。否则,皇帝可以收回“批红”的权利。比如:嘉靖皇帝,把太监都当成了奴才,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什么的都不敢胡作非为,一时权势被打压下去。然而,如果这个职位上的人被政敌斗倒,那么,其下场将会是极为凄惨的,因为,如果下台,奏折不归自己管,自己的罪状将会十恶不赦也是正常的。

并且,当时明朝引用了元朝的一直任职制度,吏部官员通过三次考试合格就可以去当候选官员,但是,即使已经是候选官员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官的。官位少,候选官员太多,所以,就有人开始走后门了。

当时,绍兴一带兴做买卖,凡是做生意有钱聪明的生意人,大多会去买官,找个好的地方去做官。还有一些人,自己买不起官位,就几个人一起凑钱买官当,买来一个官位一个人当,剩下的其他人就在后面坐等分红了。

并且,在当时如果你知道有人要退休了,那么,你若是想让他引荐你去接替他的位置的话,不但要够资历,而且,你还要有钱,即使是一般的吏员也要五六万,如果是武职,甚至要超过十万。执行抽签之后那些有钱人都少了一条发财之路,除非你胆大包天,或者有什么把柄被别人抓住了,否则,谁都不会去得罪人,而且自己也会没了财源,谁都不会做这种事的。

如果,要找一种大家都相对可以接受的分配官职的方式,那么,应该就是按照资历加上抽签最合适了。如果,你的资历够了,就没有那么多的异议,因为,资历够的人经营的关系比较多,而且,很多年轻人都是他们的后辈晚生,所以,年轻人大多数不会反对。但是,如果是资历差不多的情况下抽签的话,那么,就只能真的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处理了。

官道上的事情大致就是这样了,那么,下面的黎民百姓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他们每年都要交税,朝廷那么多的官员,他们当然是希望朝廷可以安排更优秀的官员来,要不然的话都会有意见的,但是,有意见也没用,上面的人也听不到下面的意见的。

所以,在官场权衡自身权益的时候不会都不会考虑黎民百姓的想法的,因为,他们对官员没用并且产生不了影响,所以,黎民百姓对于官员来说也只有被欺负跟压榨的份了。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如果可以遇上为民着想的官员的话,那么,这也算是黎民百姓的幸事了。

孙丕扬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但是,在大动乱时期却遭到了当地激进分子的严重破坏,现在,也只是仅存了一点遗迹。

参考资料:

『《明史》、《明朝那些事》』

关于选拔官员用抽签法,你知道吗?

万历22年(公元1595年)孙丕扬出任明朝吏部尚书,当时他已经62岁。他的工作职责是协助皇帝,帮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并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明朝在名义上是没有宰相,六部尚书之首在当时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且在明史记录中孙丕扬是“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这么一个评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官居一品,为人廉洁清正的人创建了抽签法,让官员无论是不看能力、不看人品、只看自己的手气抽签上岗呢?

原来当时明朝政治腐、皇帝昏庸、官场制度不完善导致宦官专权。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引者注: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在当时孙丕扬谁都不怕,唯独怕太监。千千万万的文官都不敢找孙丕扬走后门,但是就宦官敢。宦官没完没了地托他给亲信安排肥缺,孙丕扬安排又不是,拒绝又不敢,于是就发明了抽签的办法,让那些宦官不要再来走后门。当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当时人们都称赞孙丕扬公正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