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被遗弃的女婴
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小村落里,已是傍晚,也是小学校放学时候,一个小姑娘不顾同伴的召唤,背着书包,提着拾草筐飞快的往家跑。
脚下的干燥的土路被她飞奔的脚步扬起阵阵尘烟,她没有多余精力去看路边是否有可以烧火煮饭的枯草,也没用多余的神情去看山间那肆意开放的野花。
邻家大婶跟她说话她也只是点点头,且不放慢飞奔着的脚步。
飞冲着撞开院门,丢下拾草的筐就往屋子里进,在灶台旁坐着的娘一下子抓住她的衣领,近乎将她提起地面。
“死妮子,草呢?让你拾得草呢?你这么早回来干什么?”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厉声呵斥着,却将手里的煮鸡蛋很温柔的塞进怀里那三四岁男孩儿的嘴里。完全没有和她说话的那份不耐烦和愤怒。
突然,一把把女孩儿揪着脖领子提溜起来。阻止她往里屋跑。
“一会儿就去捡,你放开我。”女孩儿挣扎着挣脱了女人的拉拽,两脚刚踏实的踩在地面就往里屋跑,复又折回来。
“娘,小妹妹呢?”
“扔了。”女人说这话的时候是对着怀里的小男孩儿是笑着的。
“你干嘛扔她。”小姑娘的脸涨的通红。
“我不扔她我扔你吗?你还得给我拾草,她,我得养多少年才能给我干活?一个丫头片子,养了也白养,我们没那个闲钱去捡个死孩子来养。”
“她不是死孩子,她活着,她还吃东西。”小姑娘跺着脚。
“废话,她要是不吃东西我还不扔呢,我没那个闲钱去堵那个无底洞!养你们都没钱养呢!你弟弟将来是要上大学的,你给我拾草去,拾不回草你就别回来。”女人将小姑娘一把推到外面。
“你把她扔哪了!”小姑娘近乎大吼。
“死妮子,她是你祖宗呀!给我拾草去!快走!”女人抓起地上的棍子扔向小姑娘,正好打在她的腿上,那一刻她相信,如果自己出生在弟弟之后,为了养活弟弟,妈妈一定也会将她扔掉,因为她也是要吃饭的。
两千年,某年,某月,某城市。这城市有海,这城市的空气好。
这是蒋雨涵在闭上眼睛,手指在母亲教学用的地图上来回游走,之后那么一停。
没有任何的征兆,没有什么寓意,都是那么的随意,因为心里已经知道自己出去要做什么,而去什么地方都会无所谓。
所以当她睁开眼睛,看到老天替她选择的那个城市的名字,看到它的位置,脑海里迅速寻找出了这个城市有的,她喜欢的东西。
海,是蓝色的,干净的,宽阔的,浪花是美的,壮阔的还像她想象中的男人的胸怀一样。
而她,就是那一艘小船,喜欢在这壮阔的海里航行,游走于海的怀抱,欣赏美丽的浪花,倾听澎湃的波涛。
只瞬间,虽没有进入那个城市,没有对那个城市更多的了解,她已是喜欢上那个地方,开始向往那个地方。
于是,雨涵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告别依依不舍的母亲踏上了她的旅途,浪漫,新奇,美好,蓝色的,白色的,浪花,波涛,海。这些她能想到的词语伴随她踏上旅途,进入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交通工具雨涵自然是选的船,虽然为此要多转折些,可是她愿意,她来这个城市也是冲着这个城市的海而来的。
在船上,雨涵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海的魅力壮阔让雨涵彻底的为之着迷疯狂,那些经常坐船的人是怎么也无法理解雨涵在甲板上又蹦又跳的行为的,可惜航行的时间太短,雨涵还没有感受完船已经靠岸了。
从一个偏远小镇里一下子来到这个繁华的大城市,雨涵站在码头,展望四周,那么多人,那么多车,那么多高楼,所有的都是她没有见过的,最少是没有亲身感受过的,父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静止的,她所感受的是文字间传输出来的热闹繁华,而现在,她将亲自来感受之前所熟悉的这些东西。
雨涵不急去看这些新奇,她拿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走前的晚上,母亲搂着她是那么的不舍,好像她一去再不回一样,那时还不理解母亲的心情,可是当真正远离父母母亲了,虽然踏入这个遥远城市才几分钟,心里马上体会到了那份牵挂的感觉。
电话只响了一声就有人接,是母亲的声音,声音颤抖,问雨涵这,问雨涵那的,好似已经离家几年般。
“妈,我好好的,刚下船不是就给你打电话了吗?不用担心,我是大人了,不会吃亏的。”
“在那边过不惯就赶紧回来,晚上睡觉被子一定要盖严了。对了,你晚上住什么地方呀。”雨涵在这边就已经感受到母亲提到睡的地方心已经跑到嗓子眼了。
“放心吧妈妈,我这就找旅馆去,等安顿好了我告诉你,你女儿不会睡大街上的。”
“女儿,找旅馆是要花钱的,钱够不?不够跟妈妈说,你个小妮子就是掘,干什么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附近的城市不好吗,有妈妈的学生在那里,他们可以照顾你。”
“我知道了,知道妈妈为我好,可是那样我就不能真正独立了,我要独立,放心吧,过不下去我就回去了,你们的宝贝女儿吃不了苦的,更不会虐待自己的。我的钱够,我会尽快找工作的。”
“说找工作,你在那么大的城市里能找到一个什么工作,一个初中生,当初让你好好学习你就是不干!”
母亲的口气里,疼爱中透着些些责备。虽然从小母亲把雨涵当宝贝一样疼,可是在学习上,雨涵却没少挨母亲的打。
可是,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眼睛大大的睁着看着黑板,可是她的脑子里却不在记老师讲的知识。
母亲经常捧着雨涵的脸,看着雨涵的眼,研究半天都研究不出雨涵在想什么,而雨涵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脑子里都是空空的。
像天,有云,有太阳,有彩虹,会下雨,会下雪,也会刮风,就是不会记那些数学公式,不会看那些曲里拐弯的英文字母,自然也更无从记住了。
只是喜欢语文,也不是喜欢背那些语文题,只是喜欢语文课本里老师教的古诗,雨涵可以看一遍就会,每次的考试,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语文的作文题都是拿满分的。
母亲对她下的结论是严重的偏科,而且偏的一塌糊涂,因为除了这两项,让她再记住其它,比登天还难。
“妈妈放心,这么大一个城市难道只我一个人是初中毕业?人家有饭吃,有工作做,你女儿也一样有。”
雨涵边讲电话边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们,看他们身上穿的时髦衣服,和还有周围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店。
“要不,你在那里玩儿几天,玩几天就回来,全当去散心了,真的,让你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妈真的不放心。”
“妈,没事的,等我找了工作就告诉你,好了,不说了,我要找住的地方了,不然晚上我真要睡马路了。”雨涵赶紧挂机了,她相信,如果再说下去,母亲说不定会跑过来把她抓回去的。而父亲活着的时候对雨涵的疼爱让村里的所有同龄小朋友很是羡慕,尤其是那些小女孩儿。
母亲说到工作的问题,雨涵来之前也都想好了,她这个人对金钱基本上没什么概念。
之前在镇子的厂子里的每个月的钱雨涵都不知道该怎么花,基本上是发了薪水就直接给了妈妈,自己留下一百块钱买些日用品,所以这次来这个大城市,雨涵没想过挣大钱。
雨涵在站口买了份这个城市的地图,认真研究了半天基本上弄懂了这个城市的分布情况,所以顺利的找到了一个价格适中的旅馆,价格不贵,干净整洁。
晚上,雨涵没有出去,而是靠着窗子,向下俯看这个城市,那么多霓虹灯在闪烁,车灯,路灯,从上面看,宛若灯海。
这个城市,白天是沸腾的海,是喧哗的海,而夜晚,夜晚就是安静的海。
不知道在这个城市,在这个有海的城市里,在这个让自己充满幻想的城市,自己会有怎样的偶遇,会与怎样的人结识?会和那些现在还是陌生的人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些故事一定都是快乐的还是中间会有悲伤夹杂?
不,我不要悲伤,也不会悲伤,如果会悲伤就回去,回家,回父母的怀抱,自己的童年,直到现在,在父母的身边,有父母的爱呵护,悲伤这只野兽从未欺负过自己。
雨涵在这个城市的第一晚就在这样的冥想中进入了梦里,这一晚,她的梦里依旧是那么的绚烂多彩,依旧是很多的快乐,很多让雨涵开心的事情,所以雨涵在睡里脸上也是笑着的。
雨涵虽然已经二十一岁了,可是还长着一张娃娃脸,雨涵又爱笑,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所以没有一天的时间就跟这里的老板娘混熟了。
“你喜欢什么工作?大姐帮忙给你找个。”
“好呀,谢谢大姐,我在家乡是在工厂上班的,做流水线上的工作。”雨涵从外面回来,老板娘拿了杯可乐给雨涵,雨涵小口小口的喝着。
“那个工作薪水很少呀。”
“我不在乎,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听说这边的厂子包吃包住,这样我的花销就很少了。”
“还真没见过你这样的姑娘的,像你这样漂亮的女孩子在这个城市想多挣钱是可以的。”
“我知道,可是我要那么多钱干嘛,用不完还被贼惦记着。”雨涵调皮的伸伸舌头。
“还是刚出来呀,等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年,你就不这样想了,你这么单纯的姑娘真不该来城市。”
“为什么?”雨涵一直手支着下巴眨巴着大眼问老板娘。“会变坏。”老板娘不怀好意的笑笑。
“我这个旅馆价格公道,来这里住的都是你这样刚来这个城市不久的人,很多人,尤其是小姑娘,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都看得见,等过个几年,她们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老板娘摇摇头没有往下说。
“怎么了,变成什么样了,挣大钱了吗?还是结婚了?”雨涵不依不饶。
“不说了,我见过的那些女孩子的变化遭遇,够写十本书的。是不是还没吃饭?”老板娘收了账本问。雨涵点点头。
雨涵在外面转了一下午,外面的吃食都感觉挺贵的,而且不见得有旅店里的好吃,所以就饿着肚子回来吃,经济实惠。因为家里不富裕,所以雨涵不想再跟母亲要钱,在找到工作之前,除去路费剩下的几百块是不能乱花的。
第二节:进工厂
一个星期后雨涵找到了一个厂子,是加工玩具的,也是流水线,不过是计件的,这里的工人都是雨涵这样的小姑娘,文化水平不高,从乡下来。
只是他们跟雨涵不同,他们来这个城市是有大梦想的,是要挣钱的,而且希望挣很多钱,最少比在家里挣的多。
不像雨涵,是来生活的,是冲着海来的,是冲着海的浪漫来的,在雨涵的梦想里没有什么伟大的事业,也没有钱的概念,所以雨涵生活的比较轻松,最少和那些想挣大钱的人相比。
雨涵的宿舍里住着八个人,两个来自北方小城,其余都是来自更偏远的贫瘠的农村。。
因为来的晚,好的床位都被占去了,雨涵只得睡上铺,雨涵从来没睡过上铺。在家乡的时候,处处有人照顾,因为整个小镇,一半的人都让雨涵的父母教过,雨涵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照顾。
在小镇的厂子里,雨涵也是睡宿舍,但是宿舍里的人大家都认识,也因为父母的缘故,把最好的床位让给雨涵。
所以,第一天晚上睡上铺,雨涵就从上铺摔了下来,把同宿舍的几个姐妹吓坏了。
“咱俩儿换换吧,你睡我的床。”靠窗的张小玲把自己的被子跟雨涵的被子换了过来。
“这怎么好意思?”
“没事,我在这里年纪最大,理应照顾你。”
“是呀,咱们宿舍就你个小不点儿,照顾你是应该的。”同是上铺的王燕儿说。她是北方人,虽然来这个城市很多年了,但是一口的家乡话一点儿没有改。
“褥子什么的白天再换吧。快上床吧,不然着凉了。”张小玲把雨涵拉到自己的床边。
“我也想睡下铺。”另一个在上铺的女孩儿探出头来,嘻嘻笑着说。
“行了,你又没摔下来,快睡觉吧。”
“就是,睡觉,明天要加班呢。”看来这个宿舍里的人是都听张小玲的。
“雨涵,你还看这样的书呀?”张小玲爬上雨涵的床,发现雨涵的枕边一本书。
“啊,随便看看,看不懂,已经看第二遍了,还有些意思不理解。”雨涵不好意思的接过张小玲手里的书。
“什么书?”王晶也醒了。“红楼梦。”“妈呀,头疼。”王晶躺下将被子盖到头上。
“你也喜欢看书呀?”雨涵问。
“喜欢,尤其是那些情情爱爱的。”张小玲不屑的说。
“不准亵渎我喜欢的书。”王晶在被窝里说。
因为开朗,待人和善,又张了一张甜甜的娃娃脸,雨涵的人缘儿非常的好,一个月下来一个车间的人都跟雨涵成了朋友。
本科的意思其实是,毕业后你基本上是个人了
来源丨喜马拉雅FM精品课《清华教授吴国盛:科学简史》
编辑丨羊吃花七朵
今天很多人反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是没有理解大学本来的含义。大学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学生和教师的自治组织。
今天我们所说的教授治校、师生治校,都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从自己的文化中长出来的,是直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
因此,我们往往是舍本而逐末,忘掉了大学特有的学术体制的本来的含义。
最早的大学,就是一座城市我们知道最早的几个大学中,最古老的一个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另一个就是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两个大学略有区别。
博洛尼亚大学本质是一个学生大学,也就是说学校的最高领导都是由学生组成的,换言之当时博洛尼亚大学的老师要进入这个大学里当教授,必须要向校长(也就是学生)宣誓,遵守学校里面的宪章。
相反,巴黎大学更多是一个教师大学。
无论是博洛尼亚大学还是巴黎大学,他们都拿到了教皇或者国王的特许证,就跟建设一个城市一样的。
所以大学有时候就是城市的另外一个样貌,因为欧洲的很多大学,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的,它整个城市就只有这一所大学。
我们中国的大学,它是在既有的城市格局下划出一块地,造一个围墙,所以我们就很难理解怎么像德国有些大学,一个城市就只有一个大学。而这个大学里面的教学场所、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早期的大学,要向城市当局讨价还价,享受物质上的一些优惠,比方说住房、伙食,同时它也会向城市当局或者教皇申请享受教师待遇。
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自己享受教师的权利。
比方说,你和普通市民发生了纠纷,因为你享受教师待遇,所以就可能要到教会法庭去受审,那样就很可能对你有所照顾,这也是早期大学所要求的。
大学培养“高级人才”最早的大学里面一般都有三大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这三大学院是当时基督教欧洲人们所认为的三个最重要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
所有的人都可能生病,所以医生是一个高贵的职业;所有的人都会遇到社会纠纷,就难免诉诸法庭,所以律师法官是一个高贵的行业;所有的灵魂都需要拯救,都要考虑死后的问题,因此神职人员又是一个非常高贵的职业。
所以这三大学院,其实是当时为了满足基督教世界迫切的社会需求所设立的。
但是欧洲的大学之所以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就在于它并没有把大学只变成这三类人才的培训场所。
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处于一个过分使用的立场,尽快培养教师、医生和法官,而是要把这三种类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奠定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文化基础上。
就是说首先大学入学者不能够直接进入这三大专业学院学习,他必须进入一个基础学院。
不同高级人才的相同初级阶段这个基础学院也叫做艺学院,学的主要是来自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艺术。特别是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学所谓的自由七艺——由文科三艺和数学四艺构成。
文科三艺就是文法、逻辑、修辞。数学四艺就是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既然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教师、法官和医生,为什么不直接对现有的这些教师、医生和法官来进行高强度的培训回炉,尽快生成这些高级人才,而非要从艺学院开始呢?
我想这就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制度架设,它认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人才,你必须要拥有一些基本的人性培养的一些过程,它的目标就是要先培养人。
我们知道,大学的出现本来就是希腊学术复兴和大翻译运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因此,那个时期人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要先经过希腊学术的训练,所以艺学院成了大学里面的基础学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就是本科学院。
本科代表着什么本科这个词其实是由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本科的意思是什么呢?并不是高级低级意义上的“本科”,而是“基本之科”的含义。
在蔡元培先生看来,文科理科就是基本之科,蔡校长这个想法其实跟世界上,特别是欧洲的大学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的艺学院其实就是本科学院,也就是基本学科的训练。
按照欧洲大学的一个制度设计,你在艺学院毕业之后才能够进入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接着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这种高等专科学院,它是不能直接培养学士学位的,这一点我们从现在美国的很多名校也能看出来。
美国哈佛大学,它的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都是没有本科生的,不允许本科生,医学院也如此。
所有到哈佛读本科的同学,都是进入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就相当于中世纪的艺学院。这些人出来以后再慢慢进入我们今天认为炙手可热的热门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
中国则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医学本科生、法学本科生、工商管理本科生,这个完全不符合古典欧洲的大学精神,也不符合我们中国早期大学的精神。
这显然是受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把大学生一步到位,当作人才来培养,而不是首先培养人,再培养他的专业方向。
大学的这样一种基本架构,其实已经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正是大学这样一个中世纪特有的教育制度,完成了希腊学术向基督教世界的一个全方位的进入,我想这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关于主播:
吴国盛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关于科学史,你大概找不到比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口中更有趣的了。一听到科学,第一反应是枯燥乏味的数理化知识大杂烩;一听到科学史,联想到的是一串串拗口难记的人名、每个字都懂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的玄乎理论和技术发明——你是不是也对科学有这样的刻板印象?科学不是非得高门槛高烧脑度。科学走过的历程异彩纷呈、惊心动魄到超乎你想象。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
什么是基本农田?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差别有多大
18亿亩红线、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这些看似耳熟能详的词汇,你真正了解个中内涵吗?今天让我们来把这些词汇的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
这首先得从土地分类说起,根据我国土地政策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根据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中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而我们要揭秘的那些词汇均与耕地有关,因此,我们抛开其他,仅聚焦于耕地来一步步分析。
那些与耕地有关的知识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二级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公顷左右,人均耕地0.26公顷。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这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18亿亩红线”。
具体到广东,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耕地253.22万公顷(3798.33万亩),人均耕地0.39亩。
基本农田是什么?
农田又称为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与基本农田对应的是一般农田,也叫一般耕地,是指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的主要区别在于基本农田属于重点保护的耕地种类,非特别情况不得占用,一般农田可以没有基本农田保护严格。
因为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此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既不是在原有基本农田中挑选一定比例的优质基本农田,也不是永远不能占用的基本农田。现在的永久基本农田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农田。加上“永久”两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高度重视,体现的是严格保护的态度。
2001年,中国各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共划定基本农田16.32亿亩。200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基本农田的底数及变化情况。检查后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在册基本农田面积为15.89亿亩。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46亿亩以上。
2016年12月16日,国土资源部通过《广东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按照要求,广东将划定不少于31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的数据显示,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214万亩并实行严格管控。
高标准基本农田又是什么?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为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将基本农田整理列为土地整理重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逐渐进入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并重轨道。200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农业农村部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339万亩。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