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六论是什么意思(六论)

六论是什么意思(六论)

人民日报重磅六论:身边变化看生态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次大会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值此五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结合身边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编 者

努力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身边变化看生态① 田相和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的一名摄影爱好者。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蹲守居民楼顶的田相和,拍摄到了四姑娘山雪顶与温江城区交相辉映的画面。从此,对于雪山的守望,成了他最钟情的事情。 然而,想让雪山与城市同框,太难了。盆地的大气污染物易聚集、难扩散,再加上过去发展重速度、轻环保,灰蒙蒙曾是成都天空的常态,也是田相和失望而归时的心态。 从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田相和发现,自己用相机镜头与雪山“打照面”的频率逐渐高起来:从一年只能拍到几次,到一年十几次,再到2017年突破50次,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均超过70次,“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田相和镜头里的“常客”,蹲拍雪山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成都遥望雪山。田相和摄) 小镜头定格大变化,天空之变折射理念之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到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要求“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大气污染,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 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在北京,蓝天白云日益成为常态,城区就能拍到星轨;在河南安阳,职工过去不敢穿白衬衣上班的钢铁厂,经过环境整治,变身工业旅游景区。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蓝天更多了,人民群众“爱蓝天”的热情被充分激发,“护蓝天”的办法就更多。位于汾渭平原的山西临汾,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空气质量一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里排名垫底。临汾人转变理念、齐心协力,坚持绿色出行,支持清洁取暖,临汾市还在网上开设了大气污染“随手拍”举报平台,有举报“马上就办”。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都为低碳多贡献一点,蓝天成色就会更足一分,美丽中国建设就会更进一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蓝天保卫战是一场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清醒看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才能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春天,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正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勇毅行动,换来了今天的“蓝天指数”。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迎难而上、接续攻坚,我们一定能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身边变化看生态② 一个成功的环保案例背后,往往有一个关于制度或法制的故事。 卢孝华的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离长江只有数百米。白天到江边看风景,晚上去江边跳广场舞,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浩浩江水、绿地花海,让她感到惬意舒心。 遥想多年以前,桥林街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桥林街道的18.9公里长江岸线上,最多时聚集了47家大小船厂,切割、轧钢、除锈、喷漆,既是生产工序,也是污染源头。沿江居民抱怨:“江边呛得睁不开眼,我们是‘滨江不见水,近水不亲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刻转变,制度长出“牙齿”。南京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 不断织密织牢的制度之网,助力船厂变绿地、码头变公园。一段段“生产岸线”变成诗情画意的“生态岸线”,生动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提出“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明确“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建立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天,河长制带来河长治,一幅幅鱼翔浅底、人水相亲的图画徐徐铺展;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也让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共识,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前不久,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公布,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自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释放出“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的强烈信号。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甘肃祁连山由乱到治,陕西打响秦岭青山保卫战,青海木里矿区重披绿装……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进行,既彰显了制度建设成效,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各级领导干部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责。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相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将会更坚实,成果将会更丰硕。让更多山川披绿、林海生金——身边变化看生态③ 站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家的果园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在马雪梅的记忆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连草都不长,别说树了”。 “不是良田,我也要把它变成良田!”专家一个个找,办法一个个试。果树种不活,就先种草。种草、养山,慢慢地,土地有了变化:雨水逐渐往下渗透,土壤里层也变得松软湿润。多年努力下来,她承包的荒山变成了绿山,她也靠着种树和养殖有了不错的收入,还带动了10多户乡亲就业致富。 马雪梅的故事,是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

(马雪梅在山上的果园里给脐橙树施肥。周义摄新华社发)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勉励“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绿水青山里藏着怎样的金山银山?作为“两山论”发源地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有发言权。这个“五一”假期,余村村民潘春林又忙得不亦乐乎。从“挖山”的矿工变身“护绿”的农家乐经营者,潘春林靠着余村的绿水青山,在家门口赚钱。安吉县凭借小小白茶叶子富了当地百姓,还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产业产值。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林业工人在护林的同时,围绕“林”字做活“绿文章”,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了“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在山西右玉,林木绿化率从0.26%增至57%,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村民“钱袋子”;在陕西延安,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小苹果”形成大产业,助村民挑起“金扁担”……思路一变天地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关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就能创造更多“点绿成金”的新奇迹。 转化往往需要“催化剂”。生态产品多数属于公共产品,很多时候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方式交换。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尤为必要。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几千亩天然阔叶林如同绿色海洋。村民不砍一棵树,靠卖碳票挣到10多万元。这样的“美事”,源于当地林业碳票制度释放的红利。借助碳票,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给林木所有权人带来“真金白银”,让当地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更坚定、获得感更充实。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绿水青山的颜值必将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定能更足。 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路子选对了就要持续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这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的必然要求。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身边变化看生态④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在沪武高速公路江苏常州滆湖服务区,一辆应急移动电源车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它不仅能同时给两辆新能源汽车充电,还可前往救援现场进行应急补电。 近年来,为缓解高峰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供需紧张问题,全国各地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出行保驾护航。持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业绿色转型提供助力。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场占有率达27%,绿色出行渐成风尚。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从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到要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连续3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90%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事实证明,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图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江苏徐州,徐工集团不断推进供应链绿色管理,通过把稳供应商准入关、将绿色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等方式,带动链上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绿色工艺及绿色精益制造。在云南昆明,云南铝业公司创新铝灰资源化利用技术,将铝灰中的有价金属提取回收,每年能创造价值2000万元以上。在宁夏银川灵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实现了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的转变,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一个个故事,深刻昭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才能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河北沧州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曾一度“车厢一翻转,煤尘飞上天”。如今,依托环保科技,港口实现转型升级,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港务系统建得越来越好了,码头干净、整洁、现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码头,到处都是煤灰,连树都是黑的。”这是对成绩的肯定,也是持之以恒推动绿色发展的号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能错过,也不会错过。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故事——身边变化看生态⑤ 小满过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处处生机盎然。行走其中,流苏树、猬实、四照花等“小众植物”成为热门观赏对象。截至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7万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光是云杉,就成功从世界各地引种24种,占全球品种一半以上。 近2000公里外的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同样万物并秀。2022年以来,该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余种,跻身全球前五名。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植物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库、植物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折射着我们守护多样物种、共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5月6日,游客在中国国家植物园(北园)游览。樱桃沟内,游客欣赏水杉林间的喷雾景观。中国日报记者姜东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1年,云南“短鼻家族”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长途旅行,引起全球关注。最近,它们有了新消息:野象健康状况良好,象群吸收了新成员,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象群不断壮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其实不只是野象,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朱鹮由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9000余只,藏羚羊繁衍迁徙,长江频现“江豚逐浪”……一个个生态故事,既彰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也启示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我们与万物同行,看得我热泪盈眶”“让地球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无穷之路”……纪录片《无穷之路2》把镜头对准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播放后,感动了许多网友。走在前沿的改革者、跨越世代的巡护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无数人共同努力,守护着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激励着更多人了解、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越多样,地球越生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必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更多条件。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万物谋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同心协力,抓紧行动。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定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各地举办的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司法保护宣传等活动精彩纷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凝聚了更多共识。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这是神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看得见的未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身边变化看生态⑥

每一个绿色奇迹的背后,都刻印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坚守。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侵蚀村庄农田。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不甘家园被沙漠吞噬,主动挺进沙海,誓用白发换绿洲,并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绿色承诺。 40多年来,三代人信守诺言,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这是对“六老汉”英雄事迹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共建美好家园和美丽中国的深情号召。 同呼吸、共奋斗,每个人都是美丽中国画卷的书写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1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强调“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越来越多人行动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共同推动美丽中国不断舒展新画卷。

(图为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这样的变化,真实可感。经过精心呵护,神州大地“气质”趋好,“颜值”变靓。这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是“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时代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10年累计超过55亿人次义务植树216.86亿株(含折算),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万个,越来越多普通人成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环保守夜人”;“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渐成风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受到更多中国人的推崇,为守护绿水青山汇聚起澎湃力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参与者。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党员带头、群众自发,全民都参与到保护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行动中来。从“树保姆”到护林员,从河长到路长,林有人护、水有人管,既增强了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也激发了每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靖安不仅在生态建设上大有收获,在经济发展上也后劲十足,以绿水青山撬动了“美丽经济”。实践告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从少废一张纸、少耗一度电、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久久为功,聚沙成塔,就能让各尽所能的小行动带来扮靓美丽中国的大效应。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也需要探索更多激励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不少地方推出个人碳账户,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绿色骑行、驾驶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折算成“减排量”,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为公众参与减污降碳提供重要抓手。从个人碳账户助力绿色新生活,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等让“随愿、随处、随时植树”变成现实,再到各类环保平台汇聚更多生态环境守护者,我们期待有更多创新探索,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便利,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认同感,激励更多人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成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这个基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了山川更绿,为了家园更美。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荐书 |★ ☆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合集》《十九大以来任仲平文章选》《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丨简介丨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合集》《十九大以来任仲平文章选》《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合集》收录了人民日报刊发的关于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的社论、“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以及其他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内容权威、论述精辟,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广大读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学习资料。“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把握大势,必看任仲平。”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简写。“任仲平”署名文章,是人民日报最为重要和权威的评论文章之一,被誉为“理论有高度,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说理有力度,文笔有温度”。《十九大以来任仲平文章选》收录的任仲平文章,包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十四五”全面开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建党精神等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或理论热点,成为读者见证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六个方面用37篇文章进行深刻、全面、准确解读,具体包括总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等。这些评论文章作为时政类通俗读物,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购书请扫下方二维码 —

涨知识!八水绕京城是哪八水呢?

“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保护古今辉映的水城格局是河道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什刹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

来源: 文旅北京

真实的加沙,“露天大监狱”

巴以新一轮冲突仍在持续。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向加沙地带边境的以色列军队表示,进攻加沙地带的命令将很快下达。

巴勒斯坦总理阿什提耶此前曾警告以色列,不要向加沙地带派遣地面部队,并表示这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与此同时,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状况依然堪忧。冲突升级后,以色列一度切断对加沙地带的水电供应。当地时间17日晚,加沙地带阿赫利阿拉伯医院遇袭,已造成至少500人死亡。18日晚,位于加沙地带汉尤尼斯的一所学校遭到轰炸,造成人员伤亡。

截至目前,巴以新一轮冲突已致双方超过5200人死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廖百智,在长安街知事19日晚推出的“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表示,以色列地面攻势的推进意味着冲突进入第二阶段,冲突的烈度将超出人们的想象。

他表示,加沙地带已经到了人道主义危机的程度。被称为“露天大监狱”的加沙,长期被以色列从海陆空三方封锁,生存受到极大挤压,对他们来说,不反击很可能就面临着“慢性死亡”的状态。

直播截图

一场“非对称战争”

长安街知事:地面冲突意味着什么?一旦开打将把局势带向何方?双方地面部队的军力对比是怎样的?

廖百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地面战争意味着冲突第二阶段的开始,也意味着以色列开始向哈马斯的目标展开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更恰当地说,以色列的进攻现在是处于“隐而未发”的状态,它的战术计划应该已经制定好了。一旦进入大规模进攻的状态,地面冲突的烈度肯定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到那时,加沙地带的伤亡人数,包括平民和战斗人员,必然会大幅上升,这是各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战场状态剧烈演变后,局势可能会变得难以控制,无论是哈马斯还是以色列,都将无法决定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双方以暴制暴很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届时恐怕很难有一个好的收场。

至于双方地面部队的军力对比,从以色列方面看,以色列已经完成了对36万预备役部队的征召,数量空前。加上17万现役军人,总兵力超过了50万。其中,大约30万人已驻扎在了加沙边境,进行战争准备。以色列陆军目前正在持续向加沙附近调集坦克、装甲车、火炮等重武器,导弹瞄准加沙地带一些哈马斯目标,空军还在持续不断地向加沙地带的目标发动空袭。《华盛顿邮报》此前说,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以色列向哈马斯目标所投下的炸弹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在阿富汗一年的数量。

从哈马斯方面来看,可以说是“鸡蛋碰石头”。哈马斯的军事实力远远无法同以色列进行抗争,这是一场“非对称战争”。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猜测哈马斯现役武装人员有1.5-2万人的,也有估计3-4万人的,此外还有预备役人员,数量不详。此外,哈马斯还有一支特种部队,10月7日的攻击当中就有他们的身影。从武器上看,长期处于被封锁状态下的哈马斯,目前的武器以轻武器为主,完全无法跟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以色列作对比。从展示出的来看,有包括机枪、火箭弹、便携式防空导弹等,外界猜测,可能还会有无人机和一些反坦克导弹。

当地时间10月19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城一社区后,居民楼变成废墟。图源:视觉中国

加沙已达人道主义危机的程度

加沙地带持续遭受轰炸,医院、学校、房屋等接连遇袭,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然而,10月16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齐皮·霍托夫利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却表示,加沙地带不存在人道主义危机。

长安街知事:加沙地带到底是否存在人道主义危机?

廖百智:加沙地带长期处于以色列的全面封锁之下,居民生活用品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外界。本轮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对加沙进行了全面封锁,一度切断了水、电、油等供应,同时不断向加沙地带的目标发动空袭,联合国及一些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无法进入,可想而知,加沙地带的居民现在的情况多么艰难。

还有医疗物资的问题。伤亡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此前又有医院遭袭,这就伴随着一些基本问题——抢救伤员时没有电怎么办?没有床位怎么办?缺少绷带等必要的医疗物资怎么办?其实都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毫不夸张地说,我相信加沙已经到了人道主义危机的程度。联合国秘书长几次都在公开场合强调,现在加沙的人道主义形势已经极其严峻,我想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当地时间10月19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拉法省后,建筑被摧毁。图源:视觉中国

不反击就是“慢性死亡”

加沙地带长期处于以色列的封锁之下,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把焦点聚集在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射的5000枚火箭弹,但也有观点指出,冲突的爆发或许不可避免,实际上这是过去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期政策的一种必然反弹。

长安街知事: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以色列是如何封锁加沙的?

廖百智:我去过加沙地带,尽管没有进到里边,但被允许进去实地参观了附近的口岸,加上当地人员的介绍,感觉是非常震撼的。

加沙地区已经处于人道主义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状态,仅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230万人,人口密度全世界最高。

2007年以来,加沙长期被以色列从海陆空三方封锁,所有的物资基本上都由以色列来提供,国际社会的援助根本就无法进入。

比如此前就有悬挂土耳其国旗的国际救援船队想从海上进入,向加沙地带的老百姓提供救援物资,结果就被以色列强行拦截,造成人员伤亡,导致土以之间关系恶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加沙人的生活水平、生存条件如何改善?他们的工作该怎么提供?联合国2022年的数据显示,加沙地带的失业率超过了50%,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标准在联合国规定的最低贫困线以下,再加上各种资源的匮乏,没有工业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加沙人的生存状态放在全世界都是极端痛苦的。

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是一种全方位的封锁。以色列用11亿美元建造了长达65公里的隔离墙,现场去看是极其震撼的。我身高将近一米八,站在墙下头顶差不多还有10米多高,附近都是机枪点,墙上都是传感器,包括地下60米的震动都能被发现。

为什么隔离墙要探到地下60米?为了解决加沙人的生存问题,哈马斯不得已开辟了一些创新的“地道经济”,据说挖了有上千条地道。这些地道有的具备军事功能,挖到了以色列的控制区内,但更多的地道是为了加沙居民的民生所考虑的,用以走私一些包括粮食在内的物资,但这些地道逐渐都被以色列破坏了。

加沙地带有一部分和埃及接壤,这部分的地道也被破坏了,而且建造了长达10多公里的另外一道隔离墙,分成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是高高的水泥墙,地下部分是深达20米的钢板,这个钢板是很可怕的,相当于把哈马斯的地道给切断了。

2021年12月,以色列国防部宣布,经过3年多施工,沿加沙地带的“智能”隔离墙修建完成。图源:视觉中国

陆路上的挤压封锁使得加沙居民的生存条件极度恶化,而加沙西面是地中海,同样遭到了以色列的严密封锁。加沙北部靠海部分,以色列只允许在6海里之内打渔,靠南的部分只被允许在15海里内打渔。面积其实非常小,这么多年下来,仅仅靠渔业根本无法满足加沙老百姓的生活。

再看空中,加沙原来有一个国际机场,早在2002年就被彻底炸毁了,到现在也完全没有投入使用。

加沙长期被“圈禁”起来,北面东面是以色列建的隔离墙,南面是与埃及接壤的隔离墙,西面则在以海军控制之下。加沙人如果想出去,只能经过陆地上的三个出境点,其中两个在以色列的完全控制之下。

出境点就相当于一个过渡地带,以色列方面的卡车从以方进入一个大门之后,司机下车,出门回到以色列一侧,把车留在中间。这个时候加沙那边再过来一个司机,把车开走拉到加沙境内,卸完车之后,再开回到过渡区,由以色列的司机把车开走。

整个过程,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投喂”。加之水、电等资源也完全被以色列控制,这样一个情况,相当于加沙地区230万人的生活,完全掌控在以色列的手里。所以,加沙真的就是一个“露天大监狱”,加沙居民完全被圈禁在这片土地。

这种长期封锁状态之下,加沙老百姓的生活已受到了极大的挤压,如果再没有反击,很可能就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