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李文瑾个人资料及简介图片(李文瑾)

李文瑾个人资料及简介图片(李文瑾)

李玫瑾教授讲述三件奇案,告诫世人,举头三尺有神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李玫瑾是我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以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主。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她相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她面带微笑,没有直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而是讲了三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赵志宏,他是内蒙人,犯罪潜逃后被抓。在李玫瑾对他进行访问时,他说道,我这个人就不能去寺庙,我这辈子去过三次寺庙,三次都被警察抓了。

赵志宏最后一次被抓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时他和一个40多岁的人交好,那个人给他提供了工作及经济援助。

同时,他又和一个幼儿园二十多岁的女老师谈起了恋爱。

女老师非常喜欢他,就把他带回家见父母,父母也对他十分满意。后来,女老师就拉着赵志红去佛寺祈福,希望佛祖能够成全他们这段美好的姻缘。没想到,赵志宏从佛寺回来后就被抓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逃犯,他杀了一个女生,犯罪性质极其恶劣。根据他自己交代,在被抓的前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村门口的一棵树,有个老头站在树下对他说:“你作孽到头了。”第二天他回家的时候就被警察抓了。

如果这两个故事都还没有说服力,李玫瑾又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当时,她跟着警察和罪犯一起去指认犯罪现场。

当罪犯下车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罪犯在指认现场后,警察对他说道:“要不是你把女孩捅了,人家女孩还有几步就到家了。”边说边指着不远处受害人的家。

那罪犯一下子就跪下了,痛哭流涕地对着女孩家磕了三个响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天气再次放晴。

在讲完这三个故事后,李玫瑾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发现的能量存在形式仅仅占整个宇宙的4%,对人类来说,96%的宇宙都是未知的。

因此,“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是没错的,因果报应也真的存在。在人类还未发现的磁场中,或许就有这样的能量形式存在。所以作为人类才要心怀敬畏,做一个善良的人。

那么,因果报应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呢?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向人类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合理性。他们针对人类的死亡率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排除了人种、国家、社会地位等多个因素后,那些善良或是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更加长寿。而那些总是做坏事甚至是犯罪的人的死亡率是前者的3到5倍。

你有没有发现,李玫瑾教授讲述的这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基本都是逃犯。逃犯就是在犯罪后畏罪潜逃的罪犯,他们需要隐姓埋名,偷偷摸摸地在社会的阴暗处寻找生存的地方。

他们的外在可能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会正常工作和恋爱。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时时刻刻接受着良心的谴责。即使是那些经常偷盗抢劫的人,也往往是独来独往,因为在正常的社会群体中,他们是异类。

因此,这些人通常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压力会影响一个人的寿命。

这一点在加拿大和美国两所大学的联合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他们发现,那些心理状况良好的人寿命要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平均长4.7个月。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发出疑问,并不是所有的犯罪分子都会产生恐惧或是内疚心理,很多人做坏事都做得心安理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家对此专门做过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做坏事的人在做坏事之前通常会形成一种恶念。

这种恶念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在人体中产生一种毒素,毒素的累积就会影响人的健康水平。

他们还发现,人的恶念是不受情绪影响的。也就是说,无论犯罪分子是否会忏悔或是内疚,做坏事的恶念都会引起同样的心理变化。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情绪的控制。

因此,这项研究也向人们证明,不管犯罪分子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都会因为做坏事本身而对自己的健康产生影响。

人们常说,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这些恶魔并非不会接受惩罚,只是惩罚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作为人,一定要选择善良,要相信“向善”的力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李玫瑾育儿心理学视频百度云网盘资源全方位解锁孩子成长难题!

这个全集包括了52集视频和音频,内容涵盖了李玫瑾教授的亲子育儿知识和一系列心理学讲座。从孩子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到家庭教育,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建议。李玫瑾教授的育儿之道,告诉你孩子的成长需要怎样的陪伴和理解。成长中的心里抚养,让你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孩子的性格比能力更重要,教你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孩子不听劝该怎么办?告诉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接受你的建议。防止孩子自私应该这样培养,让你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和合作精神。孩子的作业拖拉问题也有解决方案,李教授会告诉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效率。

李玫瑾育儿心理学视频+音频全集,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个快乐、健康、自信的孩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那些失败的教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抖音直播节目“老俞闲话”中,李玫瑾教授谈到了有关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她指出,家长不光要了解那些成功的教育,也要了解失败的教育,并且引以为戒。以下是李玫瑾教授讲话的主要内容。

『人的修养和品德是第一位的』

问: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比较特别的学科,您小时候就对这方面感兴趣吗?

李玫瑾:我小时候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上大学时,一开始我学的是哲学,后来慢慢接触到了犯罪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我基本上是通过自学的方式研究现代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到现在算是有了一系列成果。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犯罪是不分阶层、不问出身的,有知识、有地位的人也会犯罪。曾经发生一个法律博士杀人的真实事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地位,但同样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一个人有修养、有品行,才不会在欲望、金钱面前不择手段,丧失做人的基本底线。我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修养和品德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问: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主要是父母从小培养的吗?

李玫瑾:是的。这关键在于家教,在于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在孩子6岁以前。而且,这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关系,那些没有念过书的父母,照样可以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品德高尚的下一代。可以说,父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问:具体来说,父母的言谈举止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呢?

李玫瑾:我最近看到一个案例,两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冲突,其中一个孩子受了点轻伤,结果这个孩子的爸爸冲到幼儿园里去打了另一个孩子。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问题需要大人出面解决时,家长首先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作为大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怒气撒在孩子身上。一个家长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孩子全都看在眼里。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聊天。我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从小到大,你父母在你耳边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爸爸常说“人活脸,树活皮”。有的孩子说:“我妈妈说,你怎么淘气都行,但是一不许偷,二不许抢,三不许伤害别人。”这些都是健康的教育。

我也以这个问题去问一些违法犯罪人员,他们对我说什么呢?有个人说:“我有一次把街坊的小孩给整了,我父亲就去跟人谈,把事情了断了。我父亲回来跟我讲:‘儿啊,我能帮你做的就这些了。’”我听了非常震惊,怪不得这个人后来成了系列案的犯罪人,因为他第一次犯事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教育他,而是想方设法抹平这件事。还有一个人说:“我爸爸不爱说话,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到沟里玩,我爸看见了,把我拉上来,就给我一个耳刮子,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

许多成年人的问题是儿童时期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犯罪行为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于是人性混乱了,后来再去教育、再想纠正,已经来不及了。

『6岁之前,要对孩子“恩威并施”』

问:您为什么说孩子6岁之前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李玫瑾: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很多犯罪心理问题都源于人的早期,即6岁之前,最晚可以推至12岁。所以,我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父母各方面都很好,但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通常这种情况是因为父母没有花时间亲自抚养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全社会对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不够重视。尤其是在1岁半之前,孩子几乎听不懂父母的话,那怎么给他讲道理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他一种信任,最重要的是,父母所有的处事方式都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问:年幼的孩子能看懂吗?

李玫瑾:能。有一部电视剧叫《情满四合院》,其中有一个带了3个孩子的单身妈妈。这个妈妈有两个特点:第一,能心平气和地处理所有的事情;第二,她做事总会替别人考虑。所以,她的3个孩子都特别懂事。我想这个妈妈一定是有生活原型的。

我在心理学讲座中经常讲,如果孩子在1岁之内抚养到位,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性情就会很平和。所以,通过看一个人的修养,基本上就能知道他婴幼儿期内的抚养方式。

问:怎么看出来呢?

李玫瑾:比如,不到3个月大的孩子,一个天天在床上哭,一个经常被妈妈抱在怀里,这两种孩子的内脏神经记忆是不一样的。1岁之内的孩子之所以哭,大多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翻身、肚子胀气,或者捂得太热了,他说不出来,只能通过哭来表达。所以,孩子一哭,家长就应该把他抱起来,去帮他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形成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不同的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性情大不相同。

问:那么孩子6岁之前的养育重点又是什么?

李玫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恩威并施”。

一方面,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要陪伴他、照顾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爱的表达方式。有些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好爱你啊”,我觉得更多的应该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怎样去表达爱,而不只是口头上说。

另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有一定的威严,告诉他什么是错的,并且立下种种规矩。我处理案件时发现一个特点,家里谁对孩子最好,孩子就欺负谁,太溺爱孩子的人一定没有威严。

我常常讲,孩子6岁之前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要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能够读懂别人;第二,要让孩子知道规矩,比如,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事情应该自己来做。这两件事做好了,就奠定了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基调。

我认为,所谓观念,就是“观的同时形成念”,孩子平时无意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父母的种种行为,都会进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念。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观念,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榜样。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底线,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投机取巧。第二,发现孩子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时,要及时告诉他“这件事是错的,不能这样做”。第三,在孩子2岁左右时就开始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母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问:您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李玫瑾:我上中学时比较喜欢数学,原来想读理科的。但是在“文革”期间,我高中读了半年就中断了,学校秩序很不正常。我怎么会考上大学的呢?这得感谢我的母亲。

我父母都出身于大家族,母亲的祖上是绍兴周氏大家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老百姓颠沛流离。我父亲14岁就到中华书局当印刷工人。新中国成立后,我父母都在北京的印刷厂工作。我母亲经常会给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她还要求我写日记。她给我借来各种各样的书,像《红岩》《欧阳海之歌》等等,这为我的文科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记得恢复高考那年,考试是在12月,恰好那时候我正等着分配工作,我就不想参加高考,想赶快工作。但我妈妈对我说:不行,你得高考去。我说:错过了这次分配,就再没机会了。我要是高考没考上怎么办?我妈当时特别坚定地说:考不上的话,我养你一辈子。于是,我到学校上了一个月的补习班,就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可以说,我的人生之路是我母亲奠定的。

以前看人物传记,我发现很多名人在回忆童年时都会提起女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比如,毛泽东说他的母亲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周恩来是婶母杨氏带大的,他记得小时候婶母经常给他讲很多道理。还有林肯、爱因斯坦也在回忆录中称赞母亲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母亲不仅生养孕育了我们,母亲的品德还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那么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李玫瑾:当然,父亲也很重要,父亲在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对孩子的眼界、胸怀和志向上的影响相对大一些,而母亲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她对孩子的个性、情感、品德等方面影响较大。

现在有父母课堂,教年轻人如何做父母。我觉得,为人父母真的是需要学习的。目前社会上存在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位。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养育孩子特别辛苦,而丈夫几乎帮不上忙,她感到非常苦恼。当时她来听我的讲座,在提问环节就问我怎么让她的丈夫参与育儿。我告诉她,虽然她的丈夫不擅长照料幼儿,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当母亲做饭、收拾房间的时候,父亲可以带孩子下楼运动或者带孩子去公园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长期让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容易使妈妈产生焦躁情绪,失去育儿的耐心。同时,爸爸如果不参与育儿,孩子会缺少爸爸的陪伴和榜样的示范,长大后容易形成行为和性格偏差,比如,男孩子会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子甚至会影响到将来对异性的选择。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双方协作完成的。

『从失败的教育中引以为戒』

问:您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有哪些心得体会?

李玫瑾:很多人认为我研究犯罪心理,又研究家庭教育,我是不是会把孩子当作潜在的罪犯来看待?其实我的工作有点像医生,假如一个人生病了,他会找医生去看病。医生告诉他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怎样才能治好,以后还要注意些什么。同样,我在从事的专业领域中,通过分析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希望向家长和孩子提出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议,从而能够避开这些“雷”。

问:在您看来,犯罪者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们在孩童时期父母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形成犯罪行为吗?

李玫瑾:大多数是这样。最近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件:一对夫妻离婚后,女儿和妈妈一起生活。当时,爸爸创业失败,经济很困难,所以女儿小的时候,爸爸没有掏过一分钱的赡养费,也从未见过女儿。而这个单亲妈妈很能干,自己挣钱养活女儿,给女儿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还经常陪伴孩子。但到女儿16岁时,她的爸爸出现了。女儿和爸爸接触后,发现爸爸的家庭特别美好,她想回到爸爸身边。于是,女儿和妈妈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最后女儿竟然把她的妈妈杀害了。我和这个女孩聊天时发现,她小的时候,妈妈从来不让她去见爸爸,而且妈妈每次提到爸爸,总是说爸爸的坏话。但是,当女儿长大了见到爸爸以后,觉得她妈妈过去都是在骗她,由此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很多夫妻在闹离婚的时候,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其实这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从这个极端的案件中,我希望家长能够吸取教训,能更多地去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影响,这也是我写《幽微的人性》这本书的原因。其实,人性是非常微妙的。我希望家长不光要了解成功的教育,也要去了解失败的教育,并且引以为戒。

问:您觉得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玫瑾:我在家庭教育的讲座中经常对家长讲,你们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不要只关心孩子考试的名次,不要和孩子只聊作业、考试和分数,你们能不能自己先去读几本人物传记,然后和孩子聊一聊钱学森、袁隆平、比尔·盖茨、乔布斯?家长有多大的格局和眼界,孩子才会有多大的胸怀。中国的父母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事实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修养、眼界、志向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正确定位,这些远比成绩更重要。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李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