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1941年属什么生肖属相(1941年属什么)

1941年属什么生肖属相(1941年属什么)

最新吉林省西部5市县级政区—长春、白城、松原、四平、辽源市

吉林省西部5市:长春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

吉林省简介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吉林乌拉”系满语“沿江”之意。古为肃慎地。秦为肃慎及夫余、沃沮地。东汉为挹娄及夫余、沃沮地。东晋兼有高句丽地及其首都丸都城。南北朝为契丹、勿吉、高句丽地。隋为靺鞨、契丹、高句丽地。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部,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会吉林府。 民国初废府、州、厅,吉林省于1913年改设吉长、滨江、延吉、依兰4道,分辖38县,省会吉林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陷,伪满州国以长春为首都。1934年分本省境置吉林、滨江、三江、间岛4省,设新京(长春)、哈尔滨2特别市。1936年于吉林省省会设吉林市。1937年增置牡丹江省,改哈尔滨特别市为普通市、滨江省省会。1939年增置东安省。1942年于吉林省设公主岭市,三江、牡丹江2省,省会分设佳木斯、牡丹江2市,东安省省会设东安市。1943年由东安、牡丹江、间岛3省组成东满总省。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重划原吉林省境为3省1直辖市:吉林省,省会吉林市;松江省,省会牡丹江市;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哈尔滨市由行政院直辖。  1945年冬,中国共产党开辟东北解放区,以哈尔滨特别市为首府,在原吉林省境内设吉林、松江、合江3省。1946年增设绥宁省;10月改为直属东北行政区的牡丹江专区。1948年设东北行政区直辖的长春特别市。1949年,重划东北行政区,保留吉林省并接管原嫩江省和辽北省部分地区;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吉林省由东北人民政府领导,直辖长春、吉林2市,辖永吉等22县及郭前旗(即郭尔罗斯前旗)、丰满特区。设延边专区,辖延吉等5县。省人民政府驻吉林市。1954年吉林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随后调整了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边界划分。至2021年,全省辖8地级市、1自治州,21市辖区、20县级市、16县、3自治县(合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长春市

土长春名宽城子。清初为内蒙古郭尔罗斯旗地,此地一直为蒙古游牧之地,直至1791年开始招山东农民开垦。1800年于新生城设“长春厅”,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生城迁至宽城子(今长春城区),1881年长春厅升为抚民通判,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隶属吉林将军。1907年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吉林省。民国1913年废府,改设长春县,隶属吉林省吉长道。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1929年废道制,保留长春县隶属吉林省。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立傀儡政权“满州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东北光复后,1947年,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

1948年长春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2年长春县并入长春市。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长春直辖市改为吉林省辖市,同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55年,长春市设10个市辖区。1983年,将德惠地区所辖县划归长春市。1989年,长春市设为国家计划单列市,1993年撤销。至2021年,长春市共辖7区1县,代管3县级市。

南关区:1949年为长春区和胜利区,1957年两区合并为南关区。

宽城区:1948年为长春市宽城区,中山区。1955年中山区改称头道沟区,1957年头道沟区并入宽城区。

朝阳区:1948年长春解放后,将钟华区和安民区合并,改称中华区。1950年改第四区,1955年改称朝阳区。因境内有东、西朝阳路得名。

二道区:1949年为和顺区,1950年改第五区,1955年改二道河子区。1995年,范围扩大,更名二道区。  绿园区:1957年为长春市郊区,1995年市郊区改设绿园区

双阳区:双阳名称来源于双阳河。“双阳河”系满语“黄色”之意。1910年始设双阳县。1942年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通阳县。1945年通阳县分治,恢复双阳县,同年10月改称阳春县,1946年复名双阳县,1947年隶属吉林省,1958年划归长春市,1966年划入德惠(公主岭)专区,1969年复属长春市。1995年双阳县改设长春市双阳区。

九台区:伪满1932年,从永吉县、长春县、德惠县的部分地区析置九台县,隶属吉林省。1948年吉林省直辖县,1956年属怀德(公主岭)专区。1958年属长春市,1966年属德惠专区,1969年复归长春市。1988年九台县改设九县级九台市。2014年,九台市改设长春市九台区。

农安县:1889年始设农安县,隶属长春府。1914年属吉林省吉长道,1929年改为吉林省直辖。1946年曾改长安县,1949年复农安县,1956年属怀德(公主岭)专署,1966年属德惠专署,1969年属长春市。

榆树市:1906年在孤榆树屯地方始设榆树县,1929年隶于吉林省。1946年隶于吉北专署,1948年为吉林省直辖县,1956年属怀德(公主岭)专区。1958年划归长春市,1966年划归德惠专署,1969年复归长春市。1990年,榆树县改设县级榆树市,由长春市代管。

德惠市:1910年始置德惠县,隶属长春府,1914年隶属吉林省吉长道,1929年属吉林省。1946年归吉林省吉北专区。1956年划归怀德(公主岭)专区。1958年划归长春市。1966年重归德惠专区。1968年再归长春市。1994年德惠县改设县级德惠市,由长春市代管。 公主岭市:初名苇子沟,公主岭是公主陵的谐音,因城北土岭上有乾隆之女和敬公主陪陵,故改名公主岭。1877年始置怀德县,属奉天昌图府,1914年属奉天省洮南道,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吉林省直辖,不久,改归辽北省怀德专区。1946年划归辽西省二专区,同年,为发动四平战役,成立中共公主岭中心县委,战斗结束后撤销,6月,划归辽吉区二专区。1948年,先后划归辽北省后方办事处、辽吉区第二专区、辽北省直辖。1949年自怀德县析置怀德县辖公主岭市。1956年公主岭镇从怀德县析出,成立省辖县级公主岭市。1958年,怀德县、公主岭市等划归四平专区。1960年,公主岭市并入怀德县。1983年,撤销四平地区,设立地级四平市,怀德县等划归四平市。1985年,怀德县改设地级公主岭市,辖怀德、公主岭2个市辖区和伊通县。1986年,公主岭市降为县级市,由四平市代管,2020年,改由长春市代管。

白城市

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哲里木盟,1904年设靖安县,1938年改白城县,1945年属嫩江省,1949年属黑龙江省。1954年属吉林省,设立白城专区,专署驻白城县。原由黑龙江省直辖的白城等7县和原由吉林省直辖的乾安县划入白城专区。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长岭、双辽2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划入白城专区。1958年,将双辽县划归四平专区,析出白城县的城关区设立白城市。

1970年白城专区改称白城地区,地区驻白城市。1993年,白城地区实行市管体制,撤销白城地区,设立地级白城市。至2021年,白城市共辖1区2县,代管2县级市。

洮北区:1993年,原县级白城市改设地级白城市洮北区。

镇赉县:1910年设镇东县,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1914年改隶洮昌道,1929改由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直辖。1934年,划归伪龙江省。1945年划归嫩江省白城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成立赉北县,镇、赉两县先后划归嫩南行政区、嫩江省、辽吉行政区第四专署。1947年,镇东县与赉北县合并设立镇赉县,为辽北省直辖县。1948年由辽北省政府后方办事处管辖,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93年隶属白城市。

通榆县:1904年置开通县。1915置开化县,1917年开化县更名瞻榆县。1929年,通、榆两县均由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直辖。1934年12月划归伪龙江省。1945年两县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953年,先后划归吉江行政区洮南专区、嫩南行政区、嫩江省、辽吉行政区、辽北省、嫩江省、嫩江省白城子办事处、黑龙江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通、榆两县合并设立通榆县,仍隶白城专区。1993年隶属白城市。

洮南市:洮南,因治所位于洮儿河南岸而得名。1913年始设洮南县,隶属奉天省北路道。1929年隶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直辖。1934年划归伪龙江省。1945年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953年,先后改隶吉江行政区、嫩南行政区、辽吉行政区、辽北省、嫩江省、黑龙江省。期间,1946年,自洮北县析置洮北县。1954年,划归吉林省白城专区。1958年,白城县并入洮南县,更名洮安县。1987年,洮安县改设县级洮南市,仍隶属白城地区,1993年,由白城市代管。

大安市:1905年置安广县,1913年置大赉县。1929年,大赉县改由黑龙江省直辖,安广县改由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直辖。1934年两县均隶伪龙江省。1945年两县划归嫩江省。1946年—1953年,两县先后划归吉江行政区、嫩南行政区、嫩江省、辽吉行政区、辽北省、辽北省、嫩江省、辽北省白城子专区、嫩江省白城子办事处、黑龙江省。期间,1946年,大赉县析置赉北县。1954年,两县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大赉县和安广县合并设立大安县,仍隶白城专区。1988年大安县改设县级大安市,隶属白城地区。1993年,由白城市代管。

松原市

“松原"意即松花江、嫩江平原,简称松嫩平原。两汉至北魏为濊貊族部落国家夫余国地,北魏493年为高句丽所据。隋统一中原后,属靺鞨伯吐部。唐626年契丹部在此设立松漠都督府。辽初,松原地属达鲁噶部。北宋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建立金政权。明代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

清代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副都统驻伯都讷城。伯都讷城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清1682年,设立伯都讷站,是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1693年,在伯都讷驿站南20里处建新城,名伯都讷新城(今扶余镇),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1811年,设置伯都讷厅,驻伯都讷新城,同时设分防巡检一员,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隶属伯都讷厅。1906年,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孤榆树屯巡检改设榆树县,由新城府领。翌年4月,裁将军,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1909年,裁撤伯都讷副都统。1913年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改称滨江道)。1914年新城县更名扶余县。1929年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吉林省管辖。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初隶吉江行政区,1946年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56年隶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改隶白城专区。1987年,扶余县改设县级扶余市。

1992年扶余市改设地级松原市,至2021年,松原市共辖1区2县1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

宁江区、扶余市:1906年始设榆树县,1913年改称新城县,1914年更名扶余县,隶属滨江道。1929年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吉林省管辖。1945年抗战胜利后,初隶吉江行政区,1946年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56年隶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改隶白城专区。1987年扶余县改设县级扶余市,隶白城地区。1992年,县级扶余市改设地级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扶余区析置扶余县,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2013年,扶余县改设县级扶余市由松原市代管。  长岭县:1908年始置长岭县,属吉林省长春府,1914年属吉长道,1941年属四平省。1945年属辽宁省辽源专区。1946年先后属辽西省第二专区和辽吉省。1947年属辽北省直辖。1949年为吉林省直辖县。1956年属白城专区。1992年属松原市。

乾安县:1928年始设乾安县,1949年划归吉林省。1954年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区。1979年隶属白城地区。1992年划归松原市。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源于蒙古古部落名“豁罗剌斯”的译音,意为“江河”。前郭尔罗斯位于松花江南岸,故前郭尔罗斯蒙语意为“江南”。清代,郭尔罗斯前旗属于哲里木盟十旗之一,统属于清朝理藩院。1932年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属吉林省辖。1945年—1955年,郭尔罗斯前旗隶属关系多变。1956年,郭尔罗斯前旗改设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隶属吉林省白城地区。1992年改隶松原市。

四平市

唐置扶州,治扶余县。辽改扶州为通州,扶余县改通远县,仍为州治,金废。辽1018年置信州,治武昌县,置韩州,明废。清1821年,在梨树设分防照磨,属奉天昌图厅。1877年置奉化县,属昌图厅。1937年设四平街市,直隶奉天省;后为辽北省省会。1947年更名四平市。1954年,四平市、双辽县、梨树县由辽西省划归吉林省,四平市为吉林省直辖市。1958年,公主岭专区改设四平专区,专员公署驻四平市,管辖9个县。1983年,四平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四平地区,设立地级四平市。至2021年,四平市共辖2区1县1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

铁西区、铁东区:原为四平市城区,1983年,分别设立四平市铁东区和铁西区。

梨树县:1877年置奉化县,县治买卖街,属奉天昌图府。1914年更名梨树县,属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2年属奉天省,1941年属四平省。1983年属四平市。

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名伊秃河。1913年始置伊通县。1942年伊通县与双阳县合并,称通阳县。1945年划归吉合区长春地区管辖。1945年为吉林省直辖。1946年通阳县复置伊通县、双阳县,伊通县、划归吉辽省辽北分省管辖。1948年划归吉林省直辖。1956年属怀德专区(10月改为公主岭专区)。1958年属四平专区,1983年隶属四平市。1988年,伊通县改设伊通满族自治县。

双辽市:辽置乌州爱民县,后废。清初系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后旗达尔汗王及勒葛合亲王的游牧处所。1902年,析康平县、奉化县(今梨树县)部分地区置辽源州,1913年辽源州改为辽源县,同年置双山县。1940年双山、辽源两县合并,称双辽县,属奉天省。1941年属四平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直辖,1956年划归白城专区,1958年划归四平专区,1983年隶属四平市。1996年,双辽县改设县级双辽市,由四平市代管。

辽源市

辽源,因位于东辽河源头而得名。清代时为皇家的“盛京”围场。1902年设立西安县,属奉天海龙府。1914年属奉天省,1941年属四平省,1945年属辽北省。1948年析县城置西安市,市、县并存。1949年属辽东省,1952年更名辽源市。1953年西安县更名东辽县。1954年属吉林省,1958年属四平地区。1960、1969、1980年三度撤东辽县并入辽源市,1962、1976、1983年三度复置东辽县。

1983年,辽源市升格为省辖市;设立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恢复东辽县。

至2021年,辽源市共辖2区2县。

龙山区、西安区:原为辽源市辖区,1983年,分别设立辽源市龙山区和西安区。

东丰县:原系清朝盛京围场属地。1902年置东平县,1914年改称东丰县,属奉天省辽沈道,1929年直属奉天省,1941年属四平省,1945年属辽北省,后属辽北省。1954年,与辽源市一起从辽东省划归吉林省。1956年,将省直辖的东丰县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区,1958年划归四平专区管辖,1983年划归辽源市管辖。

东辽县: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灭叶赫部后,将此地(东辽县域)划为大围场,为清皇室打猎用。1902年置西安县,属奉天海龙府,1914年属奉天省,1941年属四平省,1945年属辽北省,1948年划县城区及矿区析置西安市(今辽源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1956年更名东辽县,属怀德专区(后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属四平专区。1960、1969、1980年三度并入辽源市,1962、1976、1983年三度复置东辽县。1983年隶属辽源市。

谢谢各位看官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和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十二属相各有各的命,看看你的如何?

「人各有命」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两种说法既都可信,也都不可信。这个问题不好说,也说不清楚。推荐以下微信算命平台给出的一百岁内属相五行、别称与命运情况,仅供大家查阅对照。

▌甲子年生(1924、1984)五行属海中金,屋上之鼠。

甲子年出生的人,学业上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做事往往会有始无终,男人妻大,女人夫长,女人十分伶俐聪明,乃是贤能之命。

▌丙子年生(1936、1996)五行属涧下水,田内之鼠。

丙子年出生的人,胆量较大,有权柄和谋略,早年平平,中年成就晚景大好。女人大多有饶舌絮聒之命,一定要控制言行,因为言多必失,应安分守己才可。

▌戊子年生(1948、2008)五行属霹雷火,仓内之鼠。

为人计算聪明,精通文武,早生儿女客,迟生保平安,夫妻和顺,有财帛之命,晚年大兴旺相,女人贤良,具发达之命。

▌庚子年生(1960、2020)五行属壁上土,梁上之鼠。

为人尊重安稳,一生衣禄无亏,持家有权柄,遇事逢凶化吉,有贵人提拔,女人具兴旺相家之命。

▌壬子年生(1972)五行属桑松木,山上之鼠。

为人幼年有灾,中年已是租用,男招好妻,身闲心苦,多喜多忧,兄弟少力,六亲冷淡,凡事自做自为,女具贤能之命。

▌乙丑年生(1925、1985)五行属海中金,海内之牛。

乙丑年出生的人,非常得慷慨大方,喜爱春风,见事则多学少成,幼灾父母,九流中人,夫妻无刑,儿女不孤,六亲少靠,乃是贤良、纯和之命。

▌丁丑年生(1937、1997)五行属涧下水,湖内之牛。

丁丑年出生的人,为人和气,一生都衣禄无忧,初年财禄常在,晚景有乘骨肉,头见女吉,迟生则好。夫妻和顺,女人往往会旺夫,具有持家贤良之命。

▌己丑年生(1949、2009)五行属霹雷火,栏内之牛。

为人口快心直,通文艺,有才能,衣禄不少,男再娶,而女再婚,均在有花烛重明之嫌。后来夫妻和顺,百年偕老,具晚年发福之命。

▌辛丑年生(1961、2021)五行属壁上土,路途之牛。

为人心性温和,初年有惊恐之厄,虽有衣禄财帛,进退骨肉少力,晚景福寿绵长,女具血财旺相之命。

▌癸丑年生(1973)五行属桑松木,栏外之牛。

为人衣禄不少,财帛早年不聚,一生尊重,不惹是非,父母难依,骨肉少靠,夫妻和顺,儿子见迟,女宜过房之命。

▌丙寅年生(1926、1986、2022)五行属炉中火,山林之虎。

丙寅年出生的人,往往多学少成,心性不容易不定,口硬心软,身闲心直,手足不停,利官近贵,女人乃是贤良聪慧之命。

▌戊寅年生(1938、1998)五行属城头土,过山之虎。

戊寅年出生的人,为人猛烈,性格喜怒无常,反目无情,早年十分勤俭,离祖发达,聪明伶俐,守其和平,懂得以礼待人,晚年会有良机降临,主有幸福之命。

▌壬寅年生(1962、2022)五行属金泊金,过林之虎。

为人口快心直,有时不藏,男女早婚不宜,夫妻刑克,儿女见迟,初年做事颠倒,中年晚年财帛足用,女人持家,牲畜兴旺,具晚年发福之命。

▌甲寅年生(1974)五行属大溪水,立定之虎。

为人诚实,一生利官近贵,家道兴宁,衣食足用,财帛多聚,父母有刑,男人怕妻,女人管夫,命硬三分,切忌过刚。

▌庚寅年生(1950、2010)五行属松柏木,出山之虎。

为人心性急,有口无心,易好易怒,反复无常,衣食丰足,但财物早年耗散不聚,晚景丰隆,女人有内助旺相之命。

▌丁卯年生(1927、1987)五行属炉中火,望月之兔。

丁卯年出生的人,为人手足不停,身心不闲,一生衣禄不缺,性情乖巧,聪明懂事,但做事却经常有始无终,男人是有福之命,女人则天生禀性喜静,一生安然有幸。

▌己卯年生(1939、1999)五行属城头土,山林之兔。

己卯年出生的人,一生衣禄充盈,自然逸闲,不受人欢,六亲冷淡,骨肉难为,妻娶年长,配偶和合,女人与邻相处较和睦,乃贤达长寿之命。

▌辛卯年生(1951、2011)五行属松柏木,蟾窟之兔。

为人心直口快,有志气权柄,利官近贵,身闲心不闲,六亲少靠,自立成家,少年劳碌,晚年大利,女人有操持家庭兴隆之命。

▌癸卯年生(1963、2023)五行属金泊金,山林之兔。

为人酒食不少,福禄有余,凶中化吉,早年财帛不聚,多收多支,晚景兴隆,女人中年及晚年具只有牺牲利益,方能保持之命。

▌乙卯年生(1975)五行属大溪水,得道之兔。

为人志气轩昂,计谋巧妙,一生近贵则百事如意,文武皆通,女人福寿无亏。

▌戊辰年生(1928、1988)五行属大林木,清温之龙。

戊辰年出生的人,喜爱春风,往往可压倒众人,利官近贵,骨肉刑伤,儿女不孤,女人大都温良贤达,略显唠叨,但心事极好,主招好夫之命。

▌庚辰年生(1940、2000)五行属白腊金,恕性之龙。

庚辰年出生的人,为人性格和气,劳碌一生,得官近贵,名利双全,衣食足用,中年十分平顺,晚年则会大兴,女人大都具有勤俭操持之命。

▌壬辰年生(1952、2012)五行属长流水,行雨之龙。

为人劳碌,手足无停时,早年难守,财来财去,不聚财宝,有虚无实,晚景发财发福女有操持旺财之命。

▌甲辰年生(1964、2024)五行属覆灯火,伏潭之龙。

为人衣食丰足,一生清闲,早年平平,中年丰厚有余,骨肉六亲难靠,对自己所想事业经营,甘年间可以发达。

▌丙辰年生(1976)五行属沙中土,天上之龙。

为人聪明伶俐,四海春见,一生衣禄无穷,身闲心劳,好交朋友,中年事业兴隆,晚景财旺,女具贤能命。

▌己已年生(1929、1989)五行属大林木,福气之蛇。

己已年出生的人,聪明伶俐,有功名之分,夫妻相处和谐,感情良好,做事如意,男人大多喜欢出风头,做事善有计谋,英敏之才,乃是福厚之命,女人则一生衣食无忧,待人真诚。

▌辛巳年生(1941、2001)五行属白腊金,冬藏之蛇。

辛巳年出生的人,为人十分有计谋,遇事能随机应变,可成大事,一生衣食足用,命中会有贵人扶助,中年和顺,老年则运财发福大,乃有长寿之命。

▌癸巳年生(1953、2013)五行属长流水,草中之蛇。

为人聪明伶俐,财谷聚而复散,主近贵人,中年风霜,具晚景荣华贤良之命,女人具兴旺相家之命。

▌乙巳年生(1965、2025)五行属覆灯火,出洞之蛇。

为人气象端正,且喜好春风,只是命带指背煞,为善不彰,救人无功,做功不得好,早年子妇刑克,晚得安宁,女人有发达,相夫益子之命。

▌丁己年生(1977)五行属沙中土,溏内之蛇。

为人利官近贵,禀性刚强,不顺人情,兄弟情长,事业显荣,女人容貌美丽,衣食不足,有贤达起家之命。

▌庚午年生(1930、1990)五行属路傍土,堂里之马。

庚午年出生的人,没有城府,心直口快,利官近贵,一生衣禄丰盈,男人权柄传家,性性较固执,是受人敬佩之命。女人则荣夫益子,有秀气之命格。

▌壬午年生(1942、2002)五行属杨柳木,军中之马。

壬午年出生的人,生活勤俭,父母刑伤,灾厄可折,早年即使有财,也难以积聚,晚景尚可,但一定要注意积蓄,以防旱乏,女人大都有兴家贤能之命。

▌甲午年生(1954、2014)五行属沙中金,云中之马。

为人和气,喜好春风,交朋结友,利官近贵,遇凶不为凶,可逢凶化吉,骨肉少靠,女人口快能言,多出风头。

▌丙午年生(1966、2026)五行属天河水,行路之马。

为人清闲,初处财帛耗散,宜作手艺功夫生意,不力求名,兄弟各自成家,后运发财兴旺,女人又清奇巧妙之命。

▌戊午年生(1978)五行属天上火,厩内之马。

为人志高气宽,一生衣禄自然,容貌端正,性格温良,少年多灾,骨肉有刑,女人姐妹少靠,由相夫兴旺之命。

▌辛未年生(1931、1991)五行属路傍土,得禄之羊。

辛未年出生的人,非常有志气,性格宽厚,少年多灾,头见女吉,生男有刑,夫妻和顺,女人懂得持家之道,促进家业兴旺,男人则有建家立业,名显富贵之命。

▌癸未年生(1943、2003)五行属杨柳木,群内之羊。

癸未年出生的人,心直口快,办事利索,虽善救人且不求回报,但却往往因此而招惹是非,最好莫管他人之事,有财无为,财来财会,应重物质,造基础。女人大都是贤德之人,善于持家,万年平安。

▌乙午年生(1955、2015)五行属沙中金,敬重之羊。

为人容貌端庄,少年勤于从事,初年平顺,兄弟少靠,子息不孤,立家兴隆,晚年大有财聚,女人有持家相夫益子之命。

▌丁末年生(1967、2027)五行属天河水,失群之羊。

为人喜怒不常,一生口舌灵便,名利有分,衣禄尚足,骨肉疏远,子息见迟,女人晚景兴旺,有助夫益子之命。

▌己末年生(1979)五行属天上火,草野之羊。

为人口快舌硬,衣禄自来,前程贤达,得贵人所钦敬,则财款相旺,百事荣昌,强公胜祖,朋友尊重,乃旺相之命。

▌壬申年生(1932、1992)五行属剑锋金,清秀之猴。

壬申年出生的人,聪明性巧,有机谋但善变,和气春风,功名有分,男人招贤德之妻,姿性英敏,多受不爱,女人则大多相貌艳丽,具有富贵之命。

▌甲申年生(1944、2004)五行属井泉水,过树之猴。

为人衣禄不少,心性温柔,出入压众,初年颠倒,晚年利达,邢家丰隆,夫妻和顺,儿女见迟,女人操持兴旺,有荣禄之命。

▌丙申年生(1956、2016)五行属山下火,山上之猴。

为人衣食足用,交易买卖,利路亨通,生财有道,牛田有分,早年劳碌,晚景兴旺,女人具持家旺相发达之命。

▌戊申年生(1968、2028)五行属大泽土,独立之猴。

为人性急,做事反复,一生劳碌辛苦,利官见贵,儿女刑伤,财帛足用,女人贤良晓事,具子息不孤之命。

▌庚申年生(1980)五行属石榴木,食果之猴。

为人一生手足不停,名行清高,利官近贵,明矾指背煞,做好不得好,救人无功劳,立志姓贾,六亲冷淡,女具晚景兴隆之命。

▌癸酉年生(1933、1993)五行属剑锋金,楼宿之鸡。

癸酉年出生的人,心直口快,为人公正,处事公平,一生口便去利,命藏衣禄,平稳足用,六亲冷淡,为人平和,不贪不取,晚景时会时运兴旺,女人大都有旺夫兴家立世之命。

▌乙酉年生(1945、2005)五行属井泉水,午唱之鸡。

为人心直口快,志气轩昂,衣禄足用,福寿双全,兄弟虽有,难为得利,六辛和睦,女人兴财绵远,平稳之命。

▌丁酉年生(1957、2017)五行属山下火,独立之鸡。

为人好春风,多情重恩,利官近贵,除年劳碌,身闲心苦,晚景家道兴隆,女人具清秀命格,伴夫伴财,老岁吉昌。

▌己酉年生(1969)五行属大泽土,报效之鸡。

为人心性聪明,衣禄有足,六亲难靠,儿女早见,做事如意,百事皆通,凡事宽量,女人计较多变,无灾厄之命。

▌辛酉年生(1981)五行属石榴木,笼藏之鸡。

为人一生伶俐,精神清爽,口舌能辩,高人敬重,财帛足用,六亲冷淡,骨肉情疏,女人贤德,有操持兴家之命。

▌甲戌年生(1934、1994)五行属山头火,守身之狗。

甲戌年出生的人,心直口快,经常处于忙碌之中,不权柄智谋,名声远播,福禄有余。女人大都有旺夫和生财之命。

▌丙戌年生(1946、2006)五行属屋上土,自眠为狗。

为人豪杰和顺,招财得宝,自立家业,前运辛劳,晚年荣华,女人具血财旺相之命。

▌戊戌年生(1958、2018)五行属平地木,进山之狗。

为人和气,自营自立,早年颠倒,财谷耗散,晚景得财,宜拜师学艺术,方能业立而成功,财源广进,利路亨通,女人具养育中平之命。

▌庚戌年生(1970)五行属钗钏金,寺观之狗。

为人快活,丑年有灾,利官近贵,做事敏捷,百事如意,勤俭励业,福在晚年,只是犯之被杀,救人无功,女举贤能兴旺之命。

▌壬戌年生(1982)五行属大海水,顾家之狗。

为人一生好行善事,东来西去不住不停,多劳多管,衣食不缺,贵人提拔,谋事称意,早年平常,晚年兴旺,女性善良,具贤良之命。

▌乙亥年生(1935、1995)五行属山头火,过往之猪。

乙亥年出生的人,性格温顺,然幼年多灾,父母有刑,但并无大害,夫妇和顺,可携手到老,存心中正,中年末岁会财谷兴旺,于女有克,应以见迟为好。

▌丁亥年生(1947、2007)五行属屋上土,过山之猪。

为人性巧聪明,自立自营,儿女有刑,见运方好,生平好做善事,财源旺相,女人衣禄平稳,主有天才之命。

▌已亥年生(1959、2019)五行属平地木,道院之猪。

为人巧计伶俐,衣食安稳,骨肉少力,六亲冷淡,而女早见刑克,夫妻和顺,女人清闲,具晚年发达之命。

▌辛亥年生(1971)五行属钗钏金,圈养之猪。

为人不惹闲事,百事谋求皆顺,但早年不聚财物,晚景多遇良机,可谓荣华富贵之命。女人具发福立业之命。

▌癸亥生人(1983)五行属大海水,林下之猪。

为人刚直,不顺人情,财谷不缺,六亲疏远,自立权衡则晚景胜前,乃兴家创业之命。女人持家,牲畜兴旺,具福寿绵长之命。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哲人追“思”⑥】

王明(1911—1992),字则诚,别号久思,是海内外知名的道家道教研究学者,也是我国近现代以来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所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概言之,王明对道家道教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杰出贡献:第一,他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整理并研究了《太平经》《抱朴子内篇》《无能子》等几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尤其是《太平经》和《抱朴子》,分别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和魏晋神仙道教的重要典籍;第二,他在考据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道家道教经典的思想义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更是较早研究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这些研究开创了现代道教学;第三,他喜欢提携后学,影响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同行和学生,学生们又培养了一批批的学生,使他开创的道家道教学术研究在当代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潜精研思:王明的学术探索之路

王明1941—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学习工作期间,学术重点是对重要道经的训诂考据。1949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0年,他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回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还参加了艾思奇主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学习班。这种改造旧观念、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对王明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学术观点像那个时代的学者一样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读者不难从他这段时期的文章中发现这点。1979年后,拨乱反正,学术研究逐渐走上正轨,他的思路也更加开阔,其研究从哲学史扩展到了文化史,思想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王明有生之年经历颇多坎坷曲折,但并没有影响他对学术的追求。在北大和西南联大上学时,他就广涉文史哲诸领域。这些学府的丰厚学术滋养,加上自身的勤学苦读和好问好思,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和独立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广袤的文化田园里驰骋一番后,他把自己的研究聚焦到了道家道教研究上,这成了伴随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的学术旨趣。早在1939年,他就在汤用彤先生的指导下研读《道藏》。从1941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直到1949年,这期间他发表了几篇很有分量的道教研究论文。194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他的研究还涉及了中国造纸术。1957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他得以继续从事其心仪的道家道教研究,出版了重要的道教研究著作。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工作,涉猎了先秦之部、两汉之部、魏晋隋唐之部、宋元明之部、清代之部和近代之部的哲学史资料。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整理道经

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时间,王明读了大量的道书,其研究“走的是历史学和文献学的路子”。随后,他陆续在《史语所集刊》和其他报刊上发表《〈周易参同契〉考证》《〈老子河上公章句〉考》《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黄庭经〉考》《元气说》《论种民》《儒释道三教论报应》《论老子与道教》《曹操论》等文章。俄罗斯汉学家谢尔盖·菲洛诺夫对这些研究的评价是“才华横溢的文本分析”。下面将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四篇,它们奠定了王明在道教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

《道藏》卷帙浩繁,计5485卷,512函,是收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型丛书。从初唐开始编撰,至今已历时1300多年。其中收集了大量的道教经典、论集、科仪、戒律、符图、法术、宫观山志、神仙谱录、道人传记等,还有一些失传的诸子百家著作,是一部珍贵的宝典。但直到1911年刘师培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读道藏记》以前,一直无人对这部丛书进行研究。因为《道藏》中很多经典,既无作者,又无年代,真伪混杂,篇章残缺和错乱,简直无从下手。四顾无依之时,王明只有凭着自己深厚的历史文献学功底、娴熟的训诂考据功夫、敏锐的学术眼光,开始整理道经。

清人董德宁曾提及:“道书之古者,《道德》《参同》《黄庭》也。”王明也认为,“《道德经》为玄教经典之鼻祖,下分《参同》论外丹,《黄庭》说内丹,并为古典,甚可宝也”。于是他从这三部最重要的道教经典入手,逐一进行考证。《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注本,其成书年代(大致有先秦、秦汉和魏晋晚出三种说法)、作者(有河上公或后人伪托两类说法)历史上争议很大。在仔细考辨史籍记载和原书的基础上,王明完成了《〈老子河上公注〉考》。在厘清《老子河上公注》的成书时代(东汉)、作者(汉人伪托河上公)的基础上,他发现西汉至三国老学经历了三变,一为西汉初年以黄老为政术,主经国治世;二为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以黄老为长生之术,主治身养性;三为三国之时,习老者既不治国经世,也不治身养性,大率为虚无自然之玄论。《老子河上公章句》就标志着哲学性道家向宗教性道教的转变,是道教形成时期的重要文献。

《周易参同契》号称“丹经之祖”,其说杂以天文历数。朱熹评说它读之“艰深”,其辞多取比喻,“使人难晓”。其成书情况,前人亦有所疑虑,张心澂的《伪书通考》中甚至将《参同契》列为伪书。王明是近现代以来最早研究《周易参同契》的学者之一。据屈燕飞所述,近代以来研究《周易参同契》者可分为“科学派”与“思想派”两类。王明为“思想派”之开风气者,其文立论谨严,考证精审,影响甚大,直至今日,依然被各研究者所重视。他首先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上为《周易参同契》作了题解。在此基础上,他考察汉代学术之流变,指出魏伯阳以《周易》会通其他经典,秉承《京氏易》《易纬》和黄老自然之道,旨在修大丹、服大丹而已。与汉人学《易》以推究灾异与占候吉凶不同,《参同契》开启了以《易》作丹的先河,对后世内外丹派的影响极大。

另外一部经典《黄庭经》分内外《玉景经》。从晋至宋,诵读、注释、研习《黄庭经》的非常多,几乎形成黄庭之学。然此书源流、作者均无准确记载,有传帝喾时降世者,有传太上大道玉晨君作《黄庭内篇》者,皆不足信,均为宗教神异之说。王明从《魏夫人传》考其来源,认为“黄庭思想,魏晋之际,已渐流行,修道之士,或有秘藏七言韵语之黄庭草篇,夫人得之,详加研审,撰为定本,并予著述;或有道士口授,夫人记录,详加诠次”,指出了《黄庭经》与老子无涉,而与魏夫人有关。在该经的成书时间上,他指出魏晋之际,已有秘藏《黄庭经》草本,武帝太康九年,魏夫人得《黄庭内景经》,而《黄庭外景经》则传世于成帝咸和九年左右。《黄庭经》为内丹派养生之书,将早期道书中的脏腑之论扩充为五脏六腑五官诸神,甚或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对中医脏腑理论进行了神学化处理,成为道教内修的重要经典。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发前人所未发,为现当代的道教研究立下了开山之功。

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王明还考证了另外一本重要的早期道经——《太平经》。《太平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十七卷,全书共一百七十卷,内容庞杂,自成体系,后世道教各派教义均受此书影响,被学界誉为“道教第一经”。然《太平经》传至近代,已散佚大半,仅在《正统道藏》中残余了五十七卷以及抄自唐代的节本《太平经钞》。王明通过校对《太平经》残本和《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使残缺不全的《太平经》恢复了一百七十卷的原貌,并以《太平经合校》为名于1960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后又在再版时加入了敦煌出土文献的有关内容。王明晚年自己总结其治学的经验教训时,认为编订《太平经合校》的方法“比较客观而周到,有的同志深恐搞乱原文的顾虑完全可以打消了。这一点似乎是可取的经验”。对《太平经》这部道教大书的断代是道教史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成果,为道教史和道教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这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力作,是开创现代道教学的标志性成果,自问世以来始终得到学人们的充分肯定,初版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好评。日本学者吉冈义丰说:“此书在付印现存《道藏》本《太平经》全文的同时,收集了各种文献中引用的残存的佚文,将全文进行精心的校订和断句,《太平经》号称难读,王明氏校本的句读虽然还有问题,但作为指标是很有益处的。王本一出,为《太平经》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划时期的工作。”荷兰汉学家马恩斯对王明的工作高度赞扬,他认为:“王明除了给《太平经》加上西式标点符号外,还纠正了15世纪编写《道藏》时的错误,并从各种古籍和百科全书中搜罗资料完善《太平经》,还补齐了一些宗教图片。”法国学者郭艾斯认为:“《太平经合校》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标点错误),但王明最大程度利用各种典籍完善了文本。这也成为之后所有《太平经》本子的典范,被广泛使用。”国内外学者自此以后涉及《太平经》的研究,必以王明的合校本为基础。

以《太平经》的合校本为基础,王明完成了多篇关于《太平经》的论文。往常学界尤其是国外多怀疑《太平经》是伪作,有些学者甚至不敢引用这部著作。王明认为,汤用彤先生已经基本解决了《太平经》的成书时代问题,但仍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太平经》甲部的真伪。因《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首先被人们接触到的就是《太平经钞·甲部》,而这一部分是存在问题的。因此,他完成了《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通过对文献本身的比对、文体的分析以及文本内容的考证,认为《太平经钞·甲部》非原本《太平经》之卷一至卷十七的内容,而是抄自魏晋《灵书紫文》的伪作。在此作的基础上,他又完成了《论〈太平经〉的时代和作者》,通过研究《太平经》中用词特点、社会风尚和思想内容,判定现存《太平经》除甲部外,当为汉代典籍。王明对《太平经》的研究,自其20世纪40年代整理《太平经》为始,至1987年发表《〈太平经〉和〈抱朴子〉在文化史上的价值》,可谓贯穿其学术生涯。除了对《太平经》的整理和文献断代研究,他还对《太平经》的思想、经中包含的道教义理进行了研究。王明通过《从〈墨子〉到〈太平经〉的演变》一文,从阶级基础和思想内涵等方面探讨了墨家学说对《太平经》思想的影响以及《太平经》对此的继承和流变;又通过《论〈太平经〉的思想》一文考察了《太平经》的思想旨趣。在这篇文章中,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当一个文献中出现前后思想的矛盾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研究,而不应随意大而化之地贴标签。汉代是道教形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的关键时期,这些经典的考证勾勒出了道教发展演变的大致面貌和各自的特色,成为道教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使他赢得了“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这一美誉。

在《太平经合校》出版20年后,王明的另一部力作《抱朴子内篇校释》也问世了。他认为《太平经》和《抱朴子》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道教,他将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创立的道教团体划为“早期道教”,魏晋时期求长生和精神修养的道团为“神仙道教”。这种划分为以后的道教研究厘清了方向。《抱朴子内篇》是神仙道教的代表作。这本书包含系统的道教理论和众多的方术,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虽然《抱朴子内篇》传本甚多,注本却少(据《华阳隐居本起录》记载,陶弘景有《抱朴子注》二十卷,《云笈七签》亦有载,惜已散佚),校释起来非常困难。他以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十数家版本,加以校勘、标点和注释,成为该书的最佳注本和首个集校本,是研究道教史、思想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太平经合校》和《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后不断再版,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王明还于1981年整理出版了《无能子校注》。这是他以《正统道藏》中的《无能子》为底本,结合景明刻子汇本等四种本子整理出的注本,被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戴卡琳誉为三本《无能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无能子是一名唐代的隐士,晚唐重要思想家。“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而饥,嗟吟者相从焉。”《新唐书·艺文志》说:“《无能子》三卷,不著人名氏,光启中,隐民间。”除此以外,典籍中对此记载极少,例如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也只是照抄《新唐书·艺文志》的说法。王明以《无能子校注》为基础,对无能子及其思想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完成了《无能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现存无能子本身的资料仅限于《无能子·答通问》和《无能子序》两种文本内。他通过少量材料复原了无能子的大体情况和阶级属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无能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和元气自然论思想。他认为,无能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上继老庄而有所变化。无能子之无为思想,是顺应环境的自然变化和随着时势推移而行事,并不绝对排斥有为。他高度评价了无能子的朴素唯物主义,也指出了其中缺乏辩证法的漏洞。《无能子》的相关研究前人很少做,王明的研究可谓是开创之功,发人所未发。后来者的相关研究,也基本没有超出王明的范畴。

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思文化

国内学术界关注文化史始于20世纪初,例如吕思勉、丁山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但王明是国内较早把道家道教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学者。在1979-1992年期间,王明从道教文化研究扩展到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上,将道教史与整个文化思想史联系起来,视野更加开阔,很多问题看得更清楚,道家道教研究的意义也显得更加深远。

晚年从哲学史到文化史的扩展是王明多年研究和思索的心得所致,是他学术思想的一次新的升华。在他高瞻远瞩的视域中呈现出超越道家道教文化的宏大文化景观。向宏观的文化史的扩展,使得王明的道教研究多有创获,道家道教中一些长期被遮蔽的价值也彰显了出来。在此举出几篇文章加以说明。在《周初齐鲁两条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再论齐文化的发展》中,他把儒、道两个学派的起源追溯到了西周初年的姜太公和周公旦,并且理出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周初分封到鲁国的周公用“亲亲上恩”治鲁,被后来儒家所宗。这种文化具有虚心求知和审美教育的优点,但其流弊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家庭成员犯了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层层包庇,姑息养奸,遗毒蔓延,至今仍未弊绝风清”。另一个严重的弊病是缺乏国民生计的功利观念。而分封到齐地的姜太公则用“尊贤上功”治齐,尊贤才、尚功利、重效率,不重宗法情感和血缘亲疏关系,因而成就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的霸业,形成了以齐都临淄为中心的稷下学术中心,促进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齐文化主要是道家文化,也包括兵家、法家、墨家的一些理论。而这几家都和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开创齐国的太公望吕尚著有《太公兵法》,属道家类,显示出道家理论与兵家的相通。法家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作过《解老》《喻老》。黄老帛书《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有“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之说,把“道”视作“法”产生的本体论根据。《太公六韬》也强调“不以私害公”,体现了道家和法家的基本精神。秦汉以后,墨学中绝,黄老道家继承其社会政治思想,将墨学融入早期道教。可见,齐文化的道家既具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也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实用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鲁文化成为历代的显学。学术界重视对鲁文化的阐发,而对齐文化的注意则很少,甚至受到压抑和歧视,齐文化只能“潜伏逆流于整个思想文化的深渊”“在遇到适当时机和气候时,就以道家的面目出现,直接向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发动挑战与抗争”,如东汉王充倡导“元气自然”批判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组织教民建立新政权;晋代鲍敬言倡导“无君论”;唐代的无能子发挥道家自然观,审视君臣名分、贵贱等级、贫富差别和尊卑礼节;宋代的王安石、近代的魏源和严复等都希望从道家寻求思想资源。在王明同时或稍后,齐文化和黄老道、道家、神仙道教、方士等相关问题研究层出不穷,至今未息。王明可以说是这一热潮的首倡者之一。在《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他总结出“贯穿道教理论和方术的总的思想是变的观念”“道教的宇宙观是变的哲学”。崇尚变化的道教虽有怪诞的幻想,但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兴趣。

总之,在我们今天看来,王明所开创的道家道教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之间形成了对立、互补的关系。后来佛教传入,道家道教又与儒家和佛教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近现代,道家道教融入世界文明,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多元文化之一元。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家道教高度的形上智慧、法天贵真、超然自适、与物为春的审美情趣会让沉浸于日常忙碌中的人们产生新的精神憧憬,其“贵柔”“上德”的理念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圭臬,道家道教对自然的亲近和兴趣会继续激发着人们去探索自然、宇宙的奥秘。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大对道家道教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深入研究、阐发;通过弘“道”之路,释放人们的创造性和活力,化解生态危机、转变生存方式、实现世界和平,引导人们活得更为本真、幽默、风趣、睿智、平淡、柔和,助力人们更加自信地追求美好生活。

(作者:陈霞 严一钦,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