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稀世孤本《三界九地之图》(附细图详解)
敦煌绘卷《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所绘制。
《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全图)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 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三界九地之图(无色界)
无色界:无色界位于“色界一十八天”之上,此图的最顶端。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是三界中最高一界。“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获得的果报。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
三界九地之图(色界十八天)
色界十八天:色界十八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和四禅九天。其图像位于欲界六天之上, 计17 层大庑殿状殿堂,图中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的介绍榜题。另有一层无想天殿堂平行于广果天殿堂,尾顶均有一对鸱吻,殿堂两侧均有云彩。(各殿堂的介绍榜题可沿红线指引找到。)
三界九地之图(欲界六天)
欲界六天:所谓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 和夜摩天、兜率天(睹史多天) 、化乐天(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三十三天)前面已经介绍过,另四天位于忉利天之上,为四层大庑殿状殿堂,屋顶均有一对鸱吻,两侧均绘云彩。(左右二侧有文字介绍,并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
三界九地之图(帝释宫、忉利天、圆生树、善法堂)
帝释宫、忉利天、圆生树、善法堂:位于“四大天王”及“日宫”、“月宫”上方的须弥山顶。相关画面中央下部绘一大庑殿状宫殿,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竖写榜题“帝释宫”,殿前两侧各绘一山峰;殿后中央绘一侧面屋顶,两侧亦各绘一侧面屋顶,另又各绘一较小的大庑殿状的殿堂,屋顶亦各绘一对鸱吻;相关画面上部中央绘两层大庑殿状殿堂,屋顶各绘一对鸱吻,中间竖写两行榜题“忉利天寿命一千/ 秋身长一里”。
九山八海:位于地狱的上方,图像是以须弥山(亦称“妙高山”“苏迷卢山”) 为中心, 周围绘七圈黄色环状以示逾健达罗山、伊沙驮罗山等七金山, 七山之外有一状似围墙的铁围山, 七山与铁围山之间绘四大洲。九山即须弥山、七金山和铁围山, 九山之间即八海。上述画面的中心竖写一行榜题“七金山”。
日宫、月宫:位于九山八海上方,须弥山山腰左右两侧。日宫在右侧,圆形,内绘一三足乌,其上竖写榜题“日宫”;月宫在左侧, 圆形, 其上竖写榜题曰“月宫”。日宫右侧竖写一行榜题“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夜半日没中日出四州等”。
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位于榜题“七金山”之上、“帝释宫”之下的须弥山山脚至山腰之间,在以山形为背景的前面绘四层大庑殿状殿堂,每层殿堂屋顶都有一对鸱吻。殿堂中间均竖写有榜题,从下往上为“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位置与日宫、月宫相平行。
三界九地之图(地狱)
地狱:地狱位于下部金轮之上,九山八海之下。画面中央是一大庑殿形建筑, 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和两侧绘铁门, 殿前铁门上横挂一锁, 殿两侧铁门上各竖挂一锁, 另外绘城墙状的围墙。画面左侧围墙前绘一鬼(已模糊不清) , 上方竖写榜题“鬼趣”; 右侧围墙前绘一马状动物, 上方竖写榜题“畜趣”。殿前铁门下方亦绘一大庑殿屋顶, 上有鸱吻一对。
三界九地之图(虚空、风轮、水轮、金轮)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以示水轮;水轮上有两排图案,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这可能表示金轮。
最后:如果需要这幅地图清晰版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并私信我免费索取。
莒南县洙边镇有个“三界首”村,到底是哪三个县在此交界?
洙溪河,是临沂市莒南县南部的一条大河。这条河主要流经洙边镇(洙边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然后继续向南,出省进入江苏赣榆的地界。
倘若沿着河边自北向南行驶的话,过了洙边镇驻地之后不太远,就会来到一个叫做“三界首”的地方。
在历史上,“三界首”的名气很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这个村庄的规模相当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就超过了3000人口,现在分为好几个行政村);二来,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三界首村的位置示意)
实际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通过它的名字也能猜出个大概。所谓“三界首”,就是三地交界的头的意思。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到底是哪三个地方在此交界呢?
对此,《莒南县地名志》的解释是:“因村地处两省(山东、江苏),三县(莒南县,临沭县,赣榆县)交界处,故名三界首。”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大体准确的。从现在的地图上看,三界首村南距江苏省赣榆县,西南到临沂市临沭县都不远。但后半部分“故名三界首”的说法则值得商榷。
就历史而言,三界首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建村,而莒南县、临沭县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才设立的县,因此,可以说三界首现在地处莒南、临沭和赣榆的交界处,但村庄建村得名之初,在此交界的则是不同的区划。
按照刘姓明代中期从东海迁来建村的说法,三界首的名字应该与当时的区划有关。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在此交界的三个地方分别是山东的莒州、沂州和赣榆县。
到了清代中期,沂州升级为府之后,原来的“沂州”改为兰山县。这里就成为了莒州、兰山县和赣榆县的交界处。
再到后来,莒州改为莒县,兰山县改为临沂县。在这里交界的三个县,又变成了莒县、临沂县和赣榆县。
(清代莒州地图中的三界首)
(民国莒县地图中的三界首)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重修莒志》当中,三界首的位置标注得很清晰。当时,这里属于莒县第九区的辖区。
严格来说,三界首村的南边还有高家庄、胡家岭等村庄,距离交界线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因为三界首村的规模较大,当时这里设立了一个“界首镇”(跟十字路、筵宾平级)。所以,民间在习惯上就把这里视为三县交界之处。
等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莒南、临沭的建县,这一带的区划又有所调整。不过,调整归调整,但“三县交界之处”的特殊位置还是大体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