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朱德去世,日记披露一桩50年前的往事,中央下令:立即调查
1976年对于新中国而言无疑是充满悲痛和泪水的一年,三位开国元勋的相继离世,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在周总理辞世之后半年的7月6日,朱德元帅也在北京与世长辞。出于对这位解放军精神领袖的崇敬,数万名百姓自发走上街头为元帅送行,周总理十里长街的场景仿佛又一次重现。
朱德元帅的骨灰安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后,工作人员便开始按例开始清理他生前的一些物品以供人们瞻仰和妥善保存。
然而在清理的过程中,一本泛黄的日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心地翻开这本充满年代感的日记本,上面除了对革命道路一些往事的回忆和自己对工农阶层的一些理解,还记录着一些社交琐事。
其中就有这样一段:“1922年,我遭唐继尧追杀,在金沙江北岸受雷云飞搭救。”
文章中,还有一些关于朱德和这位名叫雷云飞的兄弟结拜的故事,以及建国之后朱德对这位在四川攀枝花结交的兄弟念念不忘,想要重叙旧情的想法。
就这样,一本泛黄的日记,揭开了数十年前的大元帅和一位地方势力头领一段特殊友谊。
元帅日记揭开往事,涉险相救义结金兰1922年春天,金沙江畔。
一名将领神色慌张地到达了南岸渡口陶家渡,衣物上的血迹昭示着他刚刚经历的血战。在他的身后,跟随者零零散散的十几名残兵,个个也都是负伤在身。
看到这样的场景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朱德元帅。
当时西南地区的形势可谓变幻莫测,1922年3月,被当地人成为“云南小皇帝”的唐继尧,趁着滇军总司令顾品珍调兵,云南空虚之际逃回了云南境内。
原本被逐出云南的他,一番招兵买马、收买人心使得他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很快朝着昆明进发。由于备战不足,顾品珍很快落败。
而时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警察厅长的朱德,作为“拥顾派”,自然也在唐继尧的“重点关照名单”上,只能携二百亲信暂避锋芒。
但就算是这样,唐继尧也并没有打算就此作罢。
在朱德沿茶马古道北上,夜间经过盐丰桃花山地块的时候,二百人的队伍遭到土匪的伏击。众人奋力拼杀、死伤惨重,付出了一百多人的代价才最终杀出重围,到达金沙江畔。
眼下若不抓紧时间渡过金沙江,身后增援的追兵就将赶到。真到了那般境地,这位日后伟大的元帅也将回天无力,折戟于此。
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一位当地势力的头领却拍马赶到,将朱德身后的追兵成功阻截,掩护朱德一行人安全渡江
这个人就是金沙江的船老板曾海若。
当时,渡船到达金沙江北岸不久,身后紧追不舍的三百多人骑兵团就拍马赶到。
但船老板曾海若早就得知了这一情况,通知了江防大队前来阻挡,而这支江防大队的领武装首领,正是雷云飞。
起初雷云飞并不知道他今日搭救的那位将领是谁,但随后他就接到部下的飞报,这正是他之前一直有所仰慕的朱德。
为了不打扰已经下榻的朱德,雷云飞等到了第二天,就亲自前往同盟会会员伍祥帧家中,将朱德接回自己的司令部会面。
“久闻朱将军大名未曾相识,今日相见算我雷云飞三生有幸!”一见到朱德,雷云飞就难掩激动之情,双手抱拳对朱德说道。
朱德自然知道当时正是西南地区袍哥文化兴盛的时候,而雷云飞的起家也正是与袍哥组织有关。
于是,他按照袍哥的礼节,遵循了他们的文化问候了雷云飞并知会了他自己来到这里的原因。雷云飞也知晓了朱德如今的艰难处境,并答应全力相助。
几天的盛情款待之后,雷云飞在第五天正式按照当地的习俗与一见如故的朱德进行了接风仪式并拜了把子。
当日,雷云飞邀请了数百名同乡人,席间可谓热闹非凡。
庆典上,朱德与雷云飞共饮结盟鸡血酒,从此成为了把兄弟。按照年龄排序,朱德为弟,雷云飞为兄,二人就此发誓结为了命运共同体。
作为兄弟,雷云飞自然不会亏待朱德,二人不仅互赠了礼物,雷云飞还将朱德安排在了自己的村寨内住下。
在这段时间内,他不仅为朱德提供了丰盛的伙食,还为朱德请了最好的郎中治疗朱德在逃亡过程中的负伤。
两人还常常促膝长谈国家大事,推杯换盏不分昼夜。
在雷云飞这样的招待之下,朱德的身体很快就痊愈了,此时两人的目标就开始出现了分歧。
觉得身体已经无恙的朱德,想要继续自己的革命进程,前往南方与孙中山会合。加之他认为跟随国民党继续革命前途灰暗,想要出国汲取一些全新的思想。
而雷云飞结拜这个消息的初衷,就是想要与这位自己崇拜已久的将军一起留在这里,借用自己现有的势力闯出一番天地。
但朱德去意已决,向雷云飞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并说明了自己坚定的抱负,婉拒了雷云飞希望和兄弟结伴的美意。
兄弟二人分道扬镳,雷云飞生平何许人知道挽留不住朱德,雷云飞便决定好好给自己这位兄弟送别。
为了确保路途中不会再遭遇围追堵截,考虑周全的雷云飞让自己的妻子刘元珍缝制了商人的衣袍给朱德一行人穿上,将他们伪装成一个商队。
临行前,雷云飞又二话不说掏出几百银元,以保障朱德旅途中的吃穿用度。
朱德自然也知道这个兄弟对自己仁至义尽,他将自己相伴天涯的马匹送给了雷云飞,还送了二十多条德国制造的步枪给雷云飞。
“这些武器都留给你了,一枪一弹都要用在正道上。”朱德对雷云飞嘱咐道。
考虑已经十分周全的雷云飞,最终还是放心不下,派出了自己的亲信队伍将他们一路护送到了西昌才折返。最终还回赠了朱德一匹走山路的马匹。
朱德的路途中的几个接头点雷云飞也是早已打点完毕,首先在会理马道会有袍哥首领孙养斋接应他们,同时金汉鼎将军的好友赖建侯作为当地官员也会给予它们一定的支持。
随后,他们会来到在位于南溪的朱德夫人家中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在进行半个月的停留,将舟车劳顿一扫而空之后,他们启程坐船顺流而下来到上海。
初夏,他们来到上海并从这里去往德国与周恩来进行会合。而正是这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和朱德之前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憧憬。
最终,在周恩来的引荐和帮助之下,朱德在1922年11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与共产党的革命之路。
朱德最终能够与周恩来会面并入党,雷云飞一路的保护和资助自然功不可没。那么这样一个地方势力头领,他有着什么样的生平,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他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受到描写中国农民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的《水浒传》的影响,把农民组织成一支队伍。每逢没有收成不好的时候,他就打进富裕的城市劫富济贫。比起军阀来,他应该算是正直清白的公民。”
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雷云飞被这样描述道。
雷云飞出生在晚清的攀枝花地区,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幼年受尽了父母的宠爱。
所以即使家境一贫如洗,父母还是砸锅卖铁供他读了几年私塾,让他拥有了基本的知识水平。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了四大名著的熏陶,并迷上了水浒和三国人物豪爽的精神。在这些书籍的影响之下,他从小就一身正气,喜欢结交朋友。
此外,艰苦的家庭环境也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力,等到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大汉,在他们家乡也因义气闻名,可谓广交朋友。
雷云飞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来自一个偶然的务工机会。
民国初年,三十岁出头的雷云飞为了补贴家用外出给人做脚夫,在这期间恰巧被当地的袍哥头领江海臣看中并收入麾下。
在这位大哥的组织里,雷云飞从马夫、护卫这些小角色做起,逐渐学习了骑马射箭以及一些武器的使用方法,也对袍哥组织的各种条款和文化渐渐熟识起来。
最终经过两年的时间,雷云飞刀法大成,枪法的准头更是惊人。就这样,他逐渐成长为江海臣的左膀右臂,在大小冲突中屡屡建功。
江海臣也很看重这个后起之秀的义气、忠诚和机灵,认他做了干儿子,在自己身患麻风病之后逐渐把组织内大小事务转交给雷云飞处理。
于是,在民国九年江海臣病故之后,雷云飞水到渠成地成了这个部落的掌权人。
从底层贫苦人家出头的雷云飞,自然格外懂得民生疾苦。加上他对于的崇拜,上任之后,他挂出“杀富济贫、保商保民、靖滇太平”的口号。
事实证明雷云飞也并非空喊口号,每逢荒年他就会在驻地雷云飞很崇拜梁山好汉,经常在住地放赈救灾,荒年在辖区设棚施粥。
据卢茂斋说“他曾打开棉花地胡、高两家大地主的寨子,抢粮救济受灾的老百姓,还在冷水箐、三大湾等地设哨保商”。
雷云飞的这些为民着想的善举,使他受到了穷苦农民的拥护,队伍不断扩大。但同时又引起了军阀、地主的不满,多方对他进行了挟持,企图瓦解他的武装。
为了抵抗军阀、地主报复性的打击,一九二四年春他调集一千多人打盐源县,攻下了县城,并想趁机进攻西昌。
但由于在德昌县驻扎时,被投靠他的该县财主阿七沟刘某、麻扎沟张某出卖,遭到西昌严世堂军队的包围袭击,造成全军溃散。
雷云飞败逃回盐边后,迅速召集旧部,同时联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打垮了盐边县清乡司令杨润田的地主武装,重新进行整顿,恢复了力量,使队伍发展到三、四千人并独霸了盐边南区。
帮派争斗设计被害,中央优待云飞后人在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雷云飞开始慢慢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他与朱德相遇相知,也从朱德身上学习了不少他从未听说过的观点。
加上朱德送他了数量客观的德国步枪,在送走自己的这位兄弟之后,雷云飞的势力扩张速度愈发无法抑制。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一直和自己为了收取烟款、争夺地盘争执不休甚至屡屡兵戎相见的“两盐清乡司令”杨润田。
当地的政府出于想要调节这两股势力的矛盾,让他们和平相处的目的,派出了两个人分别游说二人。
但不料这两人被雷云飞收买,后以游说为名进入杨府之后与早已埋伏好的雷云飞势力里应外合,打了杨家一个措手不及。
最终,吞并了杨家这块肥肉之后,1924年年末雷云飞终于成为了这一块地区的最大势力。一时间无人敢招惹,众人称他为“土霸王”。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之后雷云飞势力扩张的速度已经波及了周边的几个县,这让周围的官僚和地主自然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他们便开始商议如何铲除雷云飞这颗眼中钉。
由于雷云飞的势力扩张之快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所以他们并没有“先礼后兵”,而是直接打了一个直球。
地主们总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愿意出资剿灭雷云飞势力。
就这样,廿四军旅长羊仁庵派团长蒋如珍为司令多次对雷云飞进行武装清剿,但由于雷云飞实力雄厚而且作战经验丰富,他们并没有得逞。
眼看直接进攻没有出路,他们这才开始转变方向,决定擒贼先擒王,设计杀害雷云飞。
他们经过密谋,决定由蒋如珍以重金(据说出了一万多块银元)收买雷云飞的亲信、大队副宋文榜。
有了雷云飞的亲信作为内应,接下来的事也就方便很多了。一九二四年的秋天,蒋如珍以亲率幕僚到棉花地搓谈为由,诱使雷云飞亲自出面。
雷云飞出发之前,他麾下的另一个得力谋士赵鼎山曾经提醒雷云飞此次蒋如珍拜访可能有诈。但雷云飞反驳道:
“我这个游击司令、团防局长是羊司令委任的,再说我曾受他的旨意在5年前将滇军独立营赶出盐边,羊司令也得过我的不少好处,他怎么会起心害我呢?如果让宋副官看出点什么,反倒不好。”
赵鼎山听完又是一番苦劝,然而这两年发展顺风顺水、未曾吃过什么瘪的雷云飞,出于年轻气盛什么防备都没做,只是略带了几名贴身随从就匆匆赴约。
当雷、蒋在鲤鱼坡背刚刚见面时,蒋如珍就假意客气让雷云飞走在前面。
此时的雷云飞哪里会料到这一举动有什么深意,宋文榜见状立刻如约发出信号,早有准备的蒋如珍卫士立即朝雷云飞开了枪。
这一枪精准命中,雷云飞当场毙命。
随后,早已埋伏在山后的蒋团浩浩荡荡冲了过来,将毫无准备的雷云飞部下团团围住,并顺利俘虏了雷云飞的所有武装。
杀害雷云飞后,就连他的家人蒋如珍也没有放过。
雷云飞的两个侄子、参谋彭庆高均被杀害,雷云飞的舅子刘继清带领一支残部在山上盘桓,不久亦被盐边县王识事诱骗解散,刘继清被押送西昌,后为李家钰部枪杀。
遇害的那一年,雷云飞正值壮年,才刚刚42岁。陷害成功之后,蒋如珍还派人将雷云飞的头颅装到竹笼里游街示众,十分可怖。
朱德后来从报纸上获悉了自己远在西南地区的这位兄弟遇害的消息,也十分痛心和惋惜,决意要好好补偿他的家人,妥善处理他的后事。
然而事不遂人意,尽管朱德一直记挂着自己这段萍水相逢的兄弟情,但他却一直没能联系上雷云飞的家人,只得作罢。
直到元帅死后,工作人员整理他的遗物之时,才发现这段尘封的往事和元帅的心愿。这才赶紧派人前往攀枝花地区,调查有关雷云飞的线索。
经过摸排,中央才得知在雷云飞遇害之后,他的妻子刘元珍从家中出逃,一直流落于西南多地,后来迫于生计改嫁。
于是,中央给予了这位曾经照顾朱德元帅的夫人优厚的待遇,并让她得以结束奔波的一生,安享晚年。
1980年,刘元珍全家乔迁,搬到了县城中心居住,房屋条件也很好。每年过节的日子,当地的政府都会派人上门慰问,可见中央重视程度。
最终,刘元珍享年99岁,安稳地走完了后半生。
结语虽然雷云飞及其武装力量,被军阀、地主用阴谋诡计消灭了,但是其所作所为却仍然留在盐边县群众的记忆中。
当地一位名叫胡恭先老先生就曾回忆道:“一九一四年,我步行从会理到盐边视察住在腊撒田时,当地的教师向我说,雷云飞是盐边的一个豪杰、一条好汉,他人很机智、有魄力、会打仗。他一反土司、二反土劣,打富济贫,伸张正义”。
相信这位元帅结拜兄弟的事迹,将会长存于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双节哪里去,济源让你嗨个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双节哪里去玩呢?去济源吧,为什么呢,因为它能让你一次嗨个够!
记者从济源了解到,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济源各大景区纷纷准备各项优惠及节庆活动,礼献祖国,惠赠游客!
咱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一、王屋山“金秋养生季”
1.“抖来王屋嗨一夏”抖音挑战赛
活动时间:即日起——10月8日
已经上线的“网红三部曲”:彩虹滑道、玻璃漂流、网红吊桥,人见人爱,“高度+速度”带来的激情,魔性摇摆带来的新鲜刺激,拿起手机,拍抖音加上“#抖来王屋嗨一夏”话题就有可能赢得大奖。
2.《黄帝祭天》实景演艺
活动地点:天坛顶
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久战不胜,于是,便在王屋山天坛顶设坛祭天。祭天后的黄帝如有神助,最终战胜蚩尤,一统华夏。为了重现五千年前的恢弘场面。特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推出“黄帝祭天”大型演出。每天四场。11:30、13:00、14:00、15:00
3.登天坛极顶赏紫金太岁
太岁:又称肉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王屋山天坛顶上的又是极其珍贵的紫金太岁。在黄金周期间将开放供游客参观祈福。
4.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演
活动地点:王屋老街
中州大鼓、杂技、舞狮、网红不倒翁等让人赞不绝口地非物质文化大展演将呈现在游客面前,游客还可以体验参与。
5.文化戏曲展演
活动地点:王屋老街
《状元娶亲》巡演、传统曲艺等经典剧目巡演,极具地方文化民俗特色。
二、“中国猴山”五龙口带你寻梦西游
活动地点:景区大门
国庆期间,每天上午10:00到10:20 ,齐天大圣孙悟空会带领众仙家在景区门口进行互动表演。景区内西游秘境广场上午11:00、下午14:00、16:00 共三场西游仙魔团互动表演。在猕猴王国上午10:00、 11:00 、下午15:00 、14:00 共4场老匡说猴。匡师傅将为游客召集猴群与可爱的猕猴们互动拍照。中华猕猴园从上午9:00到下午6点,每个整点都将为游客奉上精彩的猕猴杂技表演(除13:00员工用餐外)。朱德出太行展馆在上午10:00 、11:00 下午15:00、 16:00 共4场为游客免费提供讲解服务,带游客回顾历史,不忘初心。
三、黄河三峡双节优惠多
黄河三峡对市场放送50万份消费券。凭消费券游客可以享受以下优惠:
1.免除价值50元/人门票
2.游船票(80元/人)每人优惠20元;
3.玄天洞索道玻璃桥套票(80元/人)每人优惠20元;
4.桃花岛缆车票(70元/人)每人优惠30元。
消费券领取地址:各地合作旅行社均可领取,或咨询0391-6077888
四、乡村旅游火热来袭
9月30日至10月8日期间,下冶镇韩彦村举办“丹榴硕果·品味下冶”济源第六届韩彦红果石榴文化旅游节、大峪镇王庄村举办“渔樵耕读·秋果采摘·寻宝之旅·红色记忆”济源市2020年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坡头镇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节、栗树沟村举办第二届白狄古城文化旅游节,看孔雀、滑草、划船、卡丁车等游乐项目均有优惠。
王屋镇与王屋山景区合作,在十一期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山货节”,届时曾上过央视的“王屋红”辣椒、高山西红柿、土鸡蛋、野生蜂蜜等纯绿色有机农产品将让游客带回家。五龙口任寨村丰园家庭农场也同期举办绿色富硒葡萄采摘旅游节系列活动,亲子互动、葡萄品尝、入园采摘、各种好玩有趣的项目轮番不停。
编辑:洛分
他一辈子爱吃、做吃、写吃,金庸赞誉他最懂中国味
作家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家阿城说他的文字,“感觉如玉”。
他又是美食家,喜欢逛菜市场,
一辈子爱吃、做吃、写吃,
只做十分家常的菜,但吃过的人赞不绝口,
油条攒肉、大煮干丝、烧小萝卜闻名海内外,
金庸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才子,
20岁开始发表作品,
29岁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60岁之后迎来创作高峰,
1997年逝世后,作品仍旧十分畅销,不断再版。
经过八年的整理收集,
今年年初,全十二卷的《汪曾祺全集》出版,
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汪曾祺的长子汪朗先生,
请他谈一谈眼中的父亲,
“他觉得活着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既然活着,那就尽量活得有滋味一点。”
自述 汪朗 编辑 倪蒹葭
1997年初,云南
我们到了汪朗先生北京的家中,客厅挂着一幅汪曾祺的画,他把父亲书房的物件全部捐给了老家高邮的纪念馆,自己只留了一个小酒壶和梨皮色釉的粗瓷盒子。
“这酒壶是聂华苓(作家)送给他的,你看,打开还有酒香味呢。”汪曾祺爱喝酒。“他是中午偷着喝,晚上正规喝,喝完酒回屋里画画。”
“这个粗瓷盒子,当时沈从文先生上我们家,看了一眼,跟老头儿说了三句话,元代的,民间窑,不值钱。我们就留下这两件做个纪念。”
人们说有一句最贴切形容汪曾祺的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他写“无足珍贵”的草木,写小人物,把日常的食物写得极有滋味。
他经历过人生沉浮,见过大风大浪,但文字里总是悠闲又有兴致。
汪朗先生说话的神情,和汪老有几分神似。他也像汪老一样喜欢打趣:“爸爸其他的本事我没有学到,长得像,证明当时医院没抱错而已。”
家庭合影,左一是汪朗
以下是汪朗先生的自述:
我们家特别随意,说到老头儿,就攻击他一下。有一次吃完饭,瞎聊,他认真地说:你们得对我好一点儿,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我俩妹妹就说:“老头儿,你?别臭美了”!这话一说,他马上就颠颠地跑进小屋,把门一关,生闷气,我们也不理他,一会儿,他自己探头又出来了。
“老头儿”原来是我爸50多岁的时候,我妈这么叫。我们就跟着叫呗,一叫他就答应,最后就变成一个通用名词了,连他的孙女外孙女也一块这么叫,大家都觉得很亲切随意。
他在我们家整体地位是最后一个。他和我妈俩人的时候,他是二把手,生一孩子,他就三把手,生仨孩子,他就五把手,再有外孙女,他就七把手。还好我们家没养猫没养狗,要不然他还得往后排。
但是这也是他自找的。他不是写过《多年父子成兄弟》嘛,他就追求家里头大家都平等相处的一个氛围。“平等相处”在我们家就是没大没小,谁都能批判他,他也不生气。
汪曾祺在家中做饭
但是按厨师排位,他在我们家是第一,这个没有任何争议。我们家买菜、做饭,几十年都是他管的,一直做到70多岁。他对做饭有兴趣,没事就在那瞎琢磨,味道做出来也还行。
他做的最多的,是老家江苏的大煮干丝。老家的做法比较清淡,他进行了一点改良,用鸡架子、猪骨头吊汤,加干贝、冬菇切丝、冬笋、火腿,再点一点酱油,味道就比较厚重。北京没有扬州的那种白干,他就买豆腐片,切细了之后先拿开水煮软,再放进汤里成干丝。
每次请客,他都要做这个菜。请聂华苓吃饭的时候,她连汤带干丝全吃光了。朱德熙(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也是,他本来是很自律、很矜持的一个人,呼啦啦吃了一大碗,还跟他夫人说,你是不是不吃了,你不吃我可都吃了。哗就把剩下的端到面前全吃光了。
汪曾祺画作:苦瓜
他发明的一道菜,油条攒肉,就是油条里头塞了肉再回炸,用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里加盐、葱花、姜末,也可以加点榨菜末或酱黄瓜、川冬菜末,油条中有矾,炸出来酥脆。现在在高邮都已经风行了,成为汪家菜的一个代表作。
平时他做一顿饭,简简单单,也得花一个钟头,家里两顿饭都是他管,买菜他也管,他还能写出那么多东西来。我们一开始没想过这事儿,后来想一想,老头儿确实是不容易。
1987年,在家中
这跟他写作效率高也有关,他写东西一般都是一遍就成型。你看他的手稿,都是特别干净,涂成大花脸的没有,最多就勾那么一两句话,基本都是一气呵成。
他的习惯是早晨七点之前就起床,自己做一碗面吃,大概花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坐到沙发里,泡一杯茶,非常浓,跟药一样,就一边喝茶一边在这想事,谁也不理。
想好了以后就写两三个钟头,就到头了,该做午饭了。下午可能写一点,也可能不写,一天的写作时间就那么一点,从来没有说憋得写不出来稿的状态。
他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60岁以后写出来的。他7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七律,“假我十年闲粥饭, 不知能留几囊诗”。当时他觉得自己还能写一些东西,没想到后来突然身体就不好了。
他走的时候,脑子还是清楚的,还是能够写东西的。如果说他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就是写作方面吧。
1947年5月,上海
西南联大肄业的自由才子
1937年,他的老家沦陷为日占区。他不想在日本人的统治区域内读大学,就和几个高中同学商量,大家一起去昆明报考西南联大。
1939年,他19岁,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自此在昆明呆了七年。
他跟我们说,考西南联大其实是稀里糊涂,只是听说这所学校名气大就报了。除了西南联大,他还报了一个国立艺专,准备要是西南联大考不上,就去学画画了。
考试之前,他得了疟疾,发高烧,打了两针退烧针、喝了一碗鸡蛋汤就进考场了。也不知道怎么考上的。
1961年,与老师沈从文在北京中山公园
在西南联大,他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常常晚上不睡觉看杂书,白天逃课,泡茶馆。有的课分很高,有的课就没什么分,主要就是凭着他的才气。
沈从文先生对他格外垂青。沈先生教的是创作课,当时满分是100分,给了他120分。还把他课堂习作推荐出去发表。所以他1939年入学,1940年就已经有作品发表了,才20岁,算是比较得意。
他在上杨振声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课时,写了一份很短的作业《方车论》,杨先生大为赞赏。到了期末,杨先生宣布,班上所有的同学都要参加考试,只有汪曾祺除外。
闻一多先生对他也挺看重的。有一次,闻先生的一门课到了期末要交读书报告,他的一个师弟忙着搞社团活动,没空写,请他代写,他就写了一篇谈李贺。没想到交到闻先生那里,闻先生很满意,说“写得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他知道后就大为得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汪曾祺全集》
后来他跟我们说,他也不记得具体写了什么,就是分析了李贺诗歌的特点,说别人的诗是在白纸上画画,李贺是在黑纸上画画,就抓得比较准确。这篇文章现在被收在《汪曾祺全集》里面,你还能从中看出他当年的才气来。
闻先生上课有个特点,课堂上可以抽烟。他说,闻先生一上课就问大家,你们谁抽烟?还给学生散烟。大家不好意思,说我们不抽,闻先生说,你们不抽,那我抽了,就自己点烟。他这一点起来,下面几个平时抽烟的学生,也都点起烟来抽了。
电影《无问西东》剧照,朱自清先生
也有老师不喜欢他,比如朱自清。朱先生上课要求特别严格,要做笔记,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就不太习惯这套东西,他喜欢偷懒,写一篇东西,有一两处新意,老师认可了,他就能蒙混过关了,在朱先生那他混不过去。
爸爸在西南联大五年,最后也没能拿到一个毕业文凭,因为有几门课过不去。
一个是体育,他是不上课,因为他对体育课没兴趣。但是联大的体育是必修,没有这个学分就毕不了业。最后那年,说要让他一个暑假里面把两三年缺的体育课都补齐,他说我累死也补不了,那就再说吧。
汪曾祺画作:少年不识愁滋味
另外一个是英语。他偏科偏得特别厉害,英语就属于跌跌撞撞,勉强能凑合。大二那年的英语课,临考试前他熬夜恶补,结果太困了,一下子把考试时间给睡过了,于是就没有分数了。
他回忆在联大的生活,只记得三句英文。一句是体育老师马约翰先生让学生站直(keep your body straight),他有些驼背,始终没有straight起来。
一句是一位同学用山东英语演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To save your country, is our duty啊——duty!”
还有就是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说的一句玩笑话。爸爸懂的英文全是犄角旮旯的东西,与正课无关,他觉得好玩,就记住了。
1948年,与夫人施松卿在北京
我妈妈也是西南联大毕业,原来学物理,后来转到生物系,又转到外语系。以前在学校,他们没有什么太多交往,据妈妈说,外语系的人看不起中文系的,但汪曾祺的名字还是听说过。
结束学业后,他们都在昆明的一所中学教书,接触就比较多了。当时,地方上龙云的军队被打散了,一天早上,爸爸妈妈出校门,看见两匹无主的军马在外面,有一人多高,他们觉得好玩,就牵了回来,养了一阵子,给马喂胡萝卜,牵着溜达。后来怕招惹是非,还给军方了。
其实我爸爸本来是要去服兵役的。那个时候,所有联大的男生都要去服兵役,给当时的美军顾问当翻译。他没去,原因之一是体检的时候,他没有一条完整的裤子,裤子后头都是大洞,实在不好看。
我们问妈妈,他那时候穷成那个样子,你怎么还跟他有意思?她说他有才啊,一看那眼睛亮亮的,就知道有才。
《寂寞与温暖》手稿
他把感情都放在心里
爸爸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会有什么很亲密的动作。但是呢,他对他周边的这些人,心里头都有。表现出来的是挺平淡的。
他对他父亲的感情很深。《钓鱼的医生》里的王淡人,有一部分是他父亲的原型,包括名字也是。他父亲是重阳节出生的,取名叫汪菊生,他取“人淡如菊”的意思,所以在小说里变成了王淡人。他父亲会一些医术,主要是眼科,小说里王淡人发大水的时候去救人、替人治病,其实都是他爹干的事。
爷爷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张家口下放,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没有及时赶回去奔丧,这可能是他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隐痛。《寂寞与温暖》那篇小说里可以看到这一点,主人公也是父亲去世,没有及时赶回去。
西南联大期间,与同学朱德熙(右)李荣(左)合影
他还有一个关系最好的同学朱德熙,两人西南联大的时候就认识,后来相交几十年。每年春节预备年货,老头儿都要特意多买几条黄花鱼或一两只鸡,细细地拾掇干净,用花椒和盐暴腌一下,“风”起来,高高兴兴地计划着:“过年看德熙去!”
我们家,什么都是东倒西歪的,朱家是整洁和明亮的,朱伯伯与爸爸总是坐在小书房里谈天说地。爸爸的字画在我们家没有被托裱起来或装进镜框的资格,但是朱家装饰不多,却挂了爸爸的一幅墨菊和一幅字,那幅字抄的是爸自己写的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后来看老头儿的散文《昆明的雨》,才知道诗写的就是他们在昆明时候的生活。
关系比较近的人去世,老头儿都会写一些回忆文章,朱德熙肺癌在美国逝世,他一个字都没写,我们觉得挺奇怪的。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外边聊天,就听到他在房间里哀嚎,在那吼,进去一看,他画了一个昆明的花,泪流满面的,画上都有泪痕,就说当年他和朱德熙一块在昆明,曾经坐在那个地方,一块躲雨、喝酒。现在他最好的朋友都不在了。
老头儿把感情都藏在最深的那个地方,不轻易流露出来。
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 1991年
他写故乡高邮的那些文章最为出名。但他其实很早就离开高邮,19岁走了之后,直到61岁才再回来。
好多亲戚朋友问我,说你爸小时候是不是有一个小本本,东抄抄西抄抄,要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来啊?
实际上他什么笔记都没有,全凭19岁以前的记忆,写高邮的风土人情和各色人物。
他的小说基本都是有原型的,凭空编造出来的,很少很少,他没有这本事。《异秉》里面的药铺,就是他们家开的。他说他小时候放学,就一路走一路看,布店、五金店、首饰店、各种各样的小店铺,进每个店里仔仔细细地看人家干什么,而且兴致盎然。
他3岁其实母亲就没有了。也许是因为在这种氛围内成长,所以他比较敏感,看东西比较细致。
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1991年
1990年代,江苏电视台给爸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周末回家,爸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我妹妹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
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插科打诨,说爸爸“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看爸爸,一下子惊呆了:爸爸直直地盯着荧屏,眼中汪汪地包含着泪,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爸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 汪曾祺。
1961年,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小的时候我们看老头儿的文章,常常觉得没什么印象。包括我闺女上小学的时候也说,老头儿的东西写得一点儿也不好,原因是老师让他们去一些经典名著里摘抄好字好词,结果她翻完老头儿的好几本书,一个能摘抄的都找不出来,就抱怨说“爷爷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好,没词儿!”
老头听了还特高兴,因为他追求的就是“没词”。我们后来写文章也向他学习了,尽量不用形容词。
他写东西,其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小说《异秉》他写了三遍,每一遍的角度都不一样。
他写过一篇小说《黄油烙饼》,写一个小孩眼中的干部开会和吃饭。有人觉得语言太大白话了,建议他把“吃饭”改为“聚餐”,老头儿想了想就摇头,不改。因为他觉得,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词汇里头,不可能有“聚餐”这样的表达。
1987年,在作家海明威出生地
我喜欢他一肚子坏水,经常要冒一冒。但是冒的时候,又很平和,不露声色,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他有一篇小说《晚饭后的故事》写一个京剧导演一生的经历,他和这个导演是很好的朋友,写得也很正面,但是里面又透着一点点很温和的讽刺,就像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异秉》也是这样。他对这些人都持有一种同情心,同时又不经意地点上两笔,来反映他们很微薄、又很庸俗的愿望。这个可能是他受了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写普通人,写小事情,贴着人物写,这些教导他是记了一辈子的。
沈先生还对他说过,要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看待生活,千万不要冷嘲。这一点他这一辈子是做到了。他自己最后说,他的作品是要做到“人间送小温”。
汪朗在玉渊潭公园
就有一次,他在文章里没控制住自己,直截了当地进行了谴责,就是那篇《天鹅之死》。
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玉渊潭旁边,每天早上他都要起来遛弯。那一年,玉渊潭来了两只野天鹅,那段时间他遛弯回来,总要兴兴头头跟我们讲天鹅怎么了,结果没多久一个人偷猎,把天鹅给打死了。
他对这个事情特别愤怒,简直接受不了,就写了这样一篇小说,发在《北京日报》上。文章其实很短,四千多字,后来收到集子里的时候,他还注明了,哪天哪天改定,“泪不能禁”。
他不能忍受这种对美的破坏和亵渎。他曾经写过,如果一个人能懂得齐白石的画,能听懂交响乐的话,是不会有这种行为的。他认为美的东西需要珍惜,需要呵护,如果失去了这种对美的珍视态度,那一个社会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汪曾祺画作
他一辈子追求一个生活情趣
老头儿做菜,讲究荤素搭配、咸淡搭配,讲究要选择应时当令的食材。春天做菠菜墩,到了秋天,就是苞谷炒肉末,市场上刚有鲜玉米,他专拣嫩的买,一定要苞谷的芯不是很实,带一点白浆,一咬那个浆能“吱”地冒出来。
我最喜欢他那篇散文《葡萄月令》,写的是下放劳动时,对一年之中葡萄的种植、生长、采摘、贮藏的观察,文笔非常安静,非常平和。
因为我也插过队。每天出工、干活、收工、挣工分,累得很。累到那种程度,什么都不想思考了,只想好好歇一歇,最多想想怎么吃顿好的,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去观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去观察人性中的善良。
但是老头儿在那种情况下,还保留着观察美的能力,还记得那么深,隔了十多年把当时的记忆写出来。这可能也是“汪迷”喜欢他的地方吧。
除了写作,他还喜欢画画。我们家有一个小房间,是他的书房也是卧室,他的习惯就是晚上喝点酒,在里边画画。
他的颜料时常不凑手,有一次要画带点绿的,实在没有颜料了,他就挤点菠菜汁给涂上。可是那玩意放不住,菠菜汁慢慢地氧化了,看着像小孩尿过的痕迹,现在看还挺好玩的。
还有一次给谁画了一幅画,白颜料没有了,他就挤点牙膏在上面。他这方面都是随心所欲。
专业画家肯定不这么干,可是他这么一干,好像他的画还挺有味道似的。而且他的画有一个特点,题画的那些内容,有时候比画本身还耐看。而且他特别注重这一点,哪个画家不会写诗、不会题画,那他就看不上。
很多时候,我觉得他的作品其实是对生活的美化,但是这个美化不是虚化。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美好的东西,他发现了这些美,提炼出来,整理、剪裁、放大。
他曾经说过,他写这些东西,就是想告诉大家,活着有多好,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生活中尽管存在种种的不如意,有种种的艰难和压力,但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既然活着,那就尽量地活得更有滋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