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宫相是什么意思(宫相)

宫相是什么意思(宫相)

墨洛温王朝时期,分国体制视野下的宫相政治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墨洛温王朝宫相政治的历史作用及意义必须结合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分国治理体制予以审视,因为宫相一职对于王国政治的重要影响并不是在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初始。

国家一统之际出现的,当时宫相尚为掌管王室田产的国王“家臣”,对于中枢政治并无多少重大的影响。

一、中枢政治影响力

待至克洛塔尔一世崩逝,王国四分,在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个分王国,宫相一职方才变得愈加位高权重,能够对于中枢政治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在国家结构形态方面并不是单一制的结构形态——即一个国王、一个王室宫廷、一个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而是复合型的国家结构形态。

即由三个、四个或两个分王国复合构成法兰克王国,这种复合型的国家结构形态是由法兰克人诸子分袭的继承传统、地方贵族势力地域化、区域化的特点。

具备较为独立的政治意识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促成。在墨洛温王朝早期,法兰克王国有过两次分国而治和两次统一的历史。

即克洛维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提乌德里克、克洛多梅尔、希尔德贝尔特和克洛塔尔一世的分治,最后由克洛塔尔一世实现了统一。

第二次是克洛塔尔一世辞世后,他的四个儿子卡里贝尔特、贡特拉姆、希尔佩里克和西吉贝尔特的分治,最后由希尔佩里克一世之子克洛塔尔二世再度统一了法兰克王国。

关于墨洛温王朝分国体制的特点,国内已有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分国后的二级小王国并非权力对等,而是存在着掌控法兰克的“一级王权”和仅掌控国内部分地区。

其地位类似于王国境内各领一方“诸侯”的“二级王权”,511年第一次分国后的长兄提乌德里克在王国权力的掌控和行使方面就类似于“一级王权”的最高君主的角色。

克洛多梅尔、希尔德贝尔特和克洛塔尔一世类似于“二级王权”的“诸侯”角色。

561年第二次分国后希尔佩里克一世的角色类似于“一级王权”的最高君主,卡里贝尔特、贡特拉姆和希吉贝尔特类似于“二级王权”的“诸侯”。

不过,561年第二次分国后希尔佩里克一世面对的形势远比第一次分国后其伯父提乌德里克所面对的形势要更为复杂,故而他对于局势的掌控能力远不如后者。

在《法兰克人史纪》《弗莱德加编年史》《弗莱德加编年史续编》等记载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史的历史文献中,宫相一职最早出现在克洛塔尔一世分国后的小王国。

如纽斯特里亚国王希尔佩里克一世崩殂后,摄政的王后弗蕾德伽德驾前的宫相兰德里克,邀请纽斯特里亚国王克洛塔尔二世入主奥斯达拉西亚。

出卖摄政王后布隆希尔德并致其被酷刑处死的宫相瓦纳卡尔。自613年,克洛塔尔二世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后,直至687年特里崔战役赫斯塔尔·丕平统一法兰克王国为止。

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法兰克王国分为两个二级王国——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王国和奥斯达拉西亚王国,因为达戈伯特一世以官方协定的形式将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两地合并。

这一时期法兰克王国大部分时间里以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奥斯达拉西亚两地为单位拥有两位分治的墨洛温国王,也有两地共同拥戴一位墨洛温国王的短暂历史。

如673年纽斯特里亚-勃艮第贵族推翻宫相埃布罗安和国王提乌德里克三世的统治后,延请希尔德里克二世国王和伍尔夫阿尔德宫相入主纽斯特里亚-勃艮第执政。

两地由一位国王和宫相统治。但两年后,纽斯特里亚-勃艮第贵族忍受不了希尔德里克二世和伍尔夫阿尔德的统治,杀死了希尔德里克二世,驱逐了伍尔夫阿尔德。

又重新拥戴提乌德里克三世复位。679年,奥斯达拉西亚的达戈伯特二世遭暗杀身亡,奥斯达拉西亚地区王位虚悬。

687年特里崔战役后,赫斯塔尔·丕平在特里崔战役中击败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宫相贝尔卡尔后并没有拥戴新的墨洛温王子为国王。

而是仍旧尊奉原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国王提乌德里克三世为统一的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但此时的王权已经趋近于虚无,实权完全操控在加洛林宫相的手中。

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是同一时期宫相的数目与国王的数目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为宫相的数目有时多于国王的数目。

如613年克洛塔尔二世统一法兰克王国后,应奥斯达拉西亚贵族们的请求。

将自己的儿子达戈伯特一世册封为奥斯达拉西亚地区的“子王”,但整个法兰克王国在行政事务管理方面仍旧按照统一前的地域单位治理。

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地各有自己的宫相。奥斯达拉西亚的宫相是拉多、勃艮第的宫相是瓦纳卡尔、纽斯特里亚的宫相是冈多兰。

“克洛塔尔向瓦纳卡尔保证,只要他瓦纳卡尔还活在这个世上,就永远也不会被罢官。”

这种三地各有其宫相的现象表明克洛塔尔二世虽然统一了法兰克王国,但王权并未深入到地方层面,并未在地方具体事务的治理方面压倒地方贵族的既有势力。

实现王室宫廷的统一集中治理,而是王权顺从于地方贵族的势力,承认了原有地方贵族的实际统治,国王仅仅满足于王室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

二、宫相数目

宫相与国王数目不一致的现象还发生在提乌德里克三世统治的前期,679年,奥斯达拉西亚的达戈伯特二世遭暗杀身亡。

赫斯塔尔·丕平并未拥戴新王,提乌德里克三世由此成为了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国王,但提乌德里克三世的王权趋近于虚无,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奥斯达拉西亚由各自的宫相实际治理。

鉴于墨洛温王朝实行分国治理的国家结构体制,以及这一时期国王分封贵族的制度,宫相政治的存在对于法兰克王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促进了分王国的政治整合和凝聚。

使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奥斯达拉西亚两个分王国没有出现进一步的碎化、分割、析分的现象,没有由于分王国的越分越小,导致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分崩离析。

相反,在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奥斯达拉西亚两个分王国宫相的长期斗争中,世袭奥斯达拉西亚宫相职位的加洛林家族最后胜出。

不仅统一了法兰克世界,保持了法兰克人的固有疆域未曾减损,而且还通过兼并阿奎丹、巴伐利亚、伦巴德等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土和疆域。

墨洛温王朝宫相政治的此种作用倘若通过与加洛林王朝晚期国家结构演变状况的对比或许能够更为清楚地得到某种程度的体认。

法兰克人的两个封建王朝——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都实行“诸子分袭”的分国继承制,传统观点认为墨洛温王朝实行国王向贵族无条件赐予土地的制度。

近些年来这一观点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墨洛温王朝可能也存在某种以土地换取军役的做法,是为后世加洛林家族开始普遍以此确立封土制的滥觞。

也就是说,这两个封建王朝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促使王国不断分解的制度性因素,但最终国家结构演变的结果却大为殊异。

加洛林帝国在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分裂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虽然胖子查理曾一度重新统一了加洛林世界,但昙花一现,为时甚短,三个分裂的王国在独立成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仅如此,三个分裂王国中的西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彻底地封建“碎片化”。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封建公国、伯国盘踞在西法兰克王国的领土上,加洛林国王的实力和实际地位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的封建领主。

编年史家勒斋诺曾这样形容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因众人同等的血缘、权威和权力,无人拥有高人一等的身份而服众,故而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尽管勒斋诺这一评述的语境指的是加洛林王朝晚期,众多王族成员的地位平等。

故而缺乏颇具人望和实力的领导核心作为政治的重心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但这一评述同样适用于这一时期的贵族,他们之间的地位平等导致了王国领土彻底的封建“碎片化”。

不过,因为宫相政治的实行,墨洛温王朝两个分王国都存在着以宫相为核心的“中心权力”,能够整合各自分王国的国家资源并制约贵族的离心分化倾向。使墨洛温王朝晚期走上了不同于后世加洛林王朝晚期的发展道路。

三、分王朝命运

奥斯达拉西亚跟纽斯特里亚-勃艮第两个分王国内部整合团结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也决定了两个分王国不同的历史命运。

首先,从613年克洛塔尔二世统一法兰克王国起,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奥斯达拉西亚两个分王国在法兰克王国国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纽斯特里亚-勃艮第的王权类似于最高君主的“一级王权”,奥斯达拉西亚的王权类似于诸侯的“二级王权”,从“子王”达戈伯特一世统治时期起。

奥斯达拉西亚地区的实权就基本掌握在以加洛林宫相为首的大贵族的手中,西吉贝尔特三世统治期间更是如此。

据《弗莱德加编年史》的记载,“在西吉贝尔特当政的第10年,西吉贝尔特宫廷中的宫相职位以及对整个奥斯达拉西亚王国的控制权都切切实实地成了格雷墨尔德的囊中之物。”

西吉贝尔特三世之后,奥斯达拉西亚的墨洛温诸王希尔德贝尔特、希尔德里克二世、克洛维三世、达戈伯特二世,或者是墨洛温王室收养的加洛林家族的儿子。

或者是傀儡幼王,或者处于王位虚悬,没有名义上的国王统治的状态,而在没有国王掣肘的情况下,加洛林宫相们又采取了“和合”教俗贵族的策略。

尤其是采取了与教会重要人士联姻、合作的策略,如梅斯主教与兰登丕平的子女联姻、丕平与科隆主教库尼贝尔特的合作等。

最后使奥斯达拉西亚地区演变成一块完全由加洛林家族实际控制的家族领地,能够集中整个分王国的资源用于与纽斯特里亚-勃艮第方面的争霸。

相反,纽斯特里亚-勃艮第作为墨洛温王室中央朝廷的所在地,宫相的选任不是由一个家族世代长期世袭,而是采取了传统的选任的方式。

实际产生的宫相人选都是大贵族之间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可能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展开,也可能以阴谋暴力的方式进行。

导致的结果就是宫相与其他贵族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其政治权力的集中化程度和资源的控制调配能力都不如奥斯达拉西亚方面,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通常会逃亡勾连外敌。

据《古梅斯年代记》的记载,丕平二世在进军纽斯特里亚,发动特里崔战役的前夕,曾对大军发表了动员演说,表示促使他出兵的第二个原因是流亡至此。

托我庇佑的法兰克贵族们的哭诉和哀叹,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政治就其对于墨洛温王朝政治史的历史意义而言,它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架空了墨洛温王权。

使之趋向于虚无那么简单,从墨洛温王权与贵族互动的视野审视,国王、宫相与贵族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平衡而又稳定的政治结构。

宫相政治的存在起到了延续墨洛温王朝统治的作用。从分国体制的视野予以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宫相政治在墨洛温王朝晚期代表着一种稳定的统治秩序。

代表着一种统一和扩展法兰克王国版图的力量。正是从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政治中走出了新的统治家族——加洛林家族,确立、发展和完善了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开创了法兰克王国,乃至欧洲西部历史的新纪元。

相貌疑云: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有多难看

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公元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皇朝,国号“大明”。正如朱元璋的经历一样,他的相貌也有着相当浓郁的传奇色彩。

丑的朱元璋

帝王相貌引起的历史争议

因为皇帝的脸儿不能随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问题尤其多,有的至今争论不休。

如秦始皇嬴政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史学界争议颇大。《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准”,即古代相书中所言的鼻子,从记载中看,嬴政鼻梁并不完美,有缺陷,眼睛细长,说话声音怪异,是一个五官比例不协调,相貌丑陋的鸡胸男人。有人因此戏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是帝王中的第一丑。

但北宋李昉等人主编的《太平御览》中记载又有所不同,称嬴政是“虎口”、“日角”、“隆鼻”、“大目”,这样说来他又是高鼻梁,大眼睛,相貌堂堂的帅哥级男人了。

因偶然的原因,笔者多年前曾跟着乡下的算命先生作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粗知唐举、皇甫玉、袁天罡诸史上相术名流的故事。有三种骨相之人可贵为帝王,一是“朝天伏羲骨”,二是“日月龙虎骨”,三是“擎天玉柱骨”。

这其实是古代算命先生的玄虚之说,如“朝天伏羲骨”,顾名思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东方大帝的伏羲氏长相。被算命先生一神化就是“奇骨贯顶”,开国帝王的长相。现实有这样面相的人很多,就是方面大耳型,毛泽东自嘲的“大中华脸”应该是此类型(这么一联系也真有点意思)。

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面相原理来看,“虎口”之人与“龙口”之人均为帝王相:“虎口阔大有收拾,须知此口必容拳,若然不贵且大富,积玉堆金乐自然。”可见,嬴政的相貌不是丑,而是奇,贵不可言。

另一个与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严重“相貌疑云”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有史学家称他是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朱元璋才算是中国帝王中的第一丑;但有的人称朱元璋是五官超格、相貌超俗,乃大富大贵的罕见帝王之相。

帅的朱元璋

朱元璋画像造假的民间传说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目前外界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丑一俊,即帅哥朱元璋与丑男朱元璋。 到底哪种版本才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这也是一个历史谜团。 笔者手里收集到了可能是迄今最全的朱元璋画像,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版本达16种之多,有的相貌很滑稽,十分新鲜。其中,有不少是笔者从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藏品中看到的。

过去给帝王画像,就像现在国家领导人有专门的摄影师一样,也有御用画师。民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朱元璋画像故事:说是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进宫的画师十分认真,把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和真人一样。朱元璋看到自己丑陋的形象,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第二个吸取了教训,自作聪明,把朱元璋画成美男,一表人材,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朱元璋一看这哪是自己啊,明明是在忽悠他,自然画师难逃一死。 第三个是聪明人,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追求“神似”:脸型描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他部位跟着感觉走,就如现在影楼给新郎新娘拍婚纱照,处理得模棱两可,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结果朱元璋看到自己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龙颜大悦。不用说,画师获赏,免予一死,被放回了家。

这段“民间故事”真伪成为历史之谜。不过,里面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相貌确实异于常人,可能与秦始皇一样,是不合比例,五官失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讲究威仪的帝王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暗示画师造假的可能是存在的。

朱元璋或丑或美的历史成因

以上传说也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对自己的画像要求极其严格,绝不允许不满意的作品流出。

既然如此,民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流传下来?

有一种原因不可忽视,就是朱元璋杀人如麻,除了残害忠良,还得罪了不少文人,文人怀恨在心而借此泄恨,于是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故意夸张其面部缺点,丑化朱元璋,把本来相貌就一般的皇帝画得更加糟糕了。

但这理由并不很硬实,因为朱元璋是汉人,是他赶走掘陵盗墓,奸妇淫女,无恶不作的外族,推翻了给民间带无尽痛苦的元朝,至少老百姓应该很尊敬他的,怎么可能允许这种丑化大救星式领导人的画像流传下来?再说,明朝的典章是很严厉的,当年到朱元璋孝陵前割猪草都可能被逮起来的,这种画放在家里,那该是什么罪?别说画,想都不敢想!

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后人,特别是清人所为。

自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被逼上吊自缢,历277年的大明王朝结束,清王朝开始了。清王朝是满族人的政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政权易名而来。

1644年清世祖福临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后,清朝在好几个时期或轻或重,有步骤地开始“篡改运动”。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连《明太祖实录》这些书,都安排文人“修饰”,从文字上丑化前朝,歌颂大清万年江山。

可以想见,在这种背景下,本来民间就传说相貌怪异丑陋的朱元璋,就很难逃脱被“恶搞”的结局了。一个王朝都倒下了,开国皇帝能不被嘲弄么?

朱元璋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从目前来看,除了一两幅外,绝大部分版本都系明亡以后民间所绘,有的版本极不严谨,如把朱元璋的皇冠绘成了秦汉制式,和秦始皇、汉武帝戴的是一样的,显然是一幅搞笑画作。 还有将朱元璋的下巴画得大如馒头,从生理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得怪病。如果这种长着奇怪下巴的画像真是明时之作,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确实把朱元璋的奇异相貌当成帝王奇相来理解了;或是朝廷有意授权画师,通过障眼法来愚弄臣民。

从历史上看,在出生、相貌上故弄玄虚,也确是帝王美化自己的一个常用小把戏。如《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是晚上出生的,生下后红光满地,房里异常发亮,邻居以为朱家失火了。实际上这怎么可能呢,说红色满地倒是真的,因为其母生他时大出血了。

还有,朱元璋与哥哥葬父时说是遇到暴雨,于是放下包裹在芦席里的父尸,进庙里躲雨,结果雨停了,奇事也出现了,尸体所在地方自起坟头,于是就传出了朱元璋葬父葬到出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上了。朱元璋称帝后专门在凤阳的“中都”修筑了皇陵,将父母的连棺材也买不起的土坟头,改建成帝王陵,至今尚存。所以,不排除后世或朱元璋本人有意为大明开国皇帝,从相貌上寻找天意的可能。

民间一直认为,朱元璋患过天花而不死,留下了一副麻脸,加上他的下巴可能稍长,额骨稍凸,时人可能觉得太丑了,御用文人则正好附会说这是帝王奇相:“下辅学堂地阁朝,承浆俱满是官僚。如教中辅来相应,必坐枢庭佐舜尧。”一般地阁(下巴)饱满就是官相之人,而朱元璋地阁雄奇,妙不可言,贵不可测,自然是帝王的好命了,相貌异于常人。

文人美饰帝王在历代都这样,翻开24史,每个帝王在文人的笔下都是天子相。如上文曾提到的汉高祖刘邦,本来就高鼻梁长胡须之男子,但《汉书?高帝纪》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连身上的黑痣都成了贵处。

面对朱元璋一脸仁慈、那张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并为南京阅江楼等多个明朝景点悬挂的“标准像”,有不少人觉得与真人不相符,是假的,相信长着怪异下巴的画像与真人最接近。

朱元璋到底长得怎么样,丑不丑,现在谁也说不清,成了一段历史疑云。但估计是不会丑到哪里的,不然在濠州起事的王财主郭子兴,怎么可能把义女马秀英嫁给一个要钱没钱要长相没长相的穷和尚?

再说,相貌会遗传的,朱元璋生有朱标、朱棣等24个儿子,这么多“龙种”当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肥耳、大下巴,与他长得相似?从明诸帝的画像来看,均无此长相啊,相反都与朱元璋的标准像差不多。

所以说,真实的朱元璋与标准像不会差得太远。有朝一日,如果朱元璋的陵寝孝陵地宫被打开了,找到其遗骨,用现代电脑三维复原技术处理一下,真相就会大白了,一切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