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王阳明的个人资料简介(王杨明)

王阳明的个人资料简介(王杨明)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0句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0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08.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0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0.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王阳明:善恶之分,皆由心生?

王阳明,这位明朝时期的哲学家,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他曾言:“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这段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但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善恶之分,真的只是我们内心的主观判断吗?

在这个问题背后,他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区分事物的善恶。

在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以城市绿化为例,城市中的公园、街道、学校等场所的绿化带,通常会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草、花、树木等。这些植物在人们眼中,往往被划分为“好”与“坏”两个类别。例如,人们会认为草坪上的草是“好”的植物,而野花野草则被视为“坏”的植物。

然而,王阳明可能会问:这些“好”与“坏”的判断,真的符合事实吗?难道因为我们的喜好不同,事物的本质就发生了变化吗?同样是一株植物,为什么在有些人眼中是“好”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坏”的呢?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好”与“坏”,往往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观念和经验所作出的主观判断。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喜欢干净整洁的草坪,认为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自然野趣的花草树木,认为这样的环境更富有生机。

然而,无论是喜欢草坪的人还是喜欢自然野趣的人,他们所钟爱的植物都是生命之美的体现。这些植物无论是被种在草坪上还是野地里,都同样拥有生命力与美感。正如王阳明所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花草之美是自然界赋予生命的一种独特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对于善恶的误解并不少见。比如在美食街上,我们可能会因为某种食物的香气而认为它是“善”的,而对于那些没有味道的小菜,我们可能会认为它是“恶”的。然而,当我们因为吃了太多美食而感到身体不适时,我们又会意识到那些没有味道的小菜才是真正的“善”。

再比如在购物商场里,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衣服的价格标签而认为它是“善”的,而对于那些价格低廉的衣物,我们可能会认为它是“恶”的。然而,当我们因为买了太多高价衣服而感到经济压力时,我们又会意识到那些价格低廉的衣物才是真正的“善”。

王阳明的教诲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善恶所迷惑。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不是用好恶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界定善恶的情况。比如,职场上的勾心斗角、生活中的欺骗行为、甚至社会上的不公现象,这些在我们心中该如何判断呢?如果我们以王阳明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的善恶或许就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好恶。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那它们就是善的;你认为它们是恶的,那它们就是恶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善恶标准是否过于主观和片面?当我们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事物时,是否忽视了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然而,这种主观的善恶判断真的合理吗?如果我们一味地将善恶归咎于主观好恶,是否会忽视掉一些客观存在的善恶行为呢?比如,偷窃、杀人等行为,这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认为是不道德、不善良的行为。如果只是根据主观好恶来判断善恶,那这些行为可能就会被视为善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在面对这些难以界定善恶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呢?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仅要考虑到个体的主观感受,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出行为的善恶。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场景——站在花丛与草地的交界。现在,你会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恶”的草地也在阳光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像王阳明所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善”或“恶”,只有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接纳、去欣赏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价值。

总之,王阳明的这段话虽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但也引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善恶之分,真的只是我们内心的主观判断吗?在面对一些难以界定善恶的情况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标准来做出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出行为的善恶。让我们记住王阳明的话:“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让我们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吧!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