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君几画多少笔画(君几画)

君几画多少笔画(君几画)

周三版灯谜乐园,名字加长先安上9笔字20190703

学习头条公开课课代表彭彭和禾页讲师,所讲的《头条推荐机制》和《头条发文规范》,又懂得了一些新知识,审核通过后好的内容可以加权推荐,头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及色情低俗的内容,也鼓励创作者原创好的内容,要求不能踩六条红线,本人获益匪浅。为头条用户服务,今后本人会融入创作之中。灯谜,除了谜面谜目,提示栏与您拉近距离,希望您也爱上灯谜!

1.@把特长做成榜样

空中合拢撇上升,三尺嫌短两头拼,名字加长先安上,前位先生东家亲。

字四,成语一

[提示:前位取偏旁,先生取首笔,东家会意,8笔字搞定]

2.@孤客启明星

青春梦断,山花变,休要移动存高低。

(12笔字一)

[提示:青春扣五行中的一种,山的笔画打乱重组,休字的结构稍微变动一下]

3.@用户宝立11424772875

三月直到江边,绿化西北中原。确用争先不见,让去一半,疏落西边河前。

(五字,诗词一句)

[提示:直即竖;绿找准要明取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消减一些;落字当动作,河前扣偏旁即可]

4.@张玉阁3

①肚像琵琶背像弓,莺莺推我来水中,张生一把来捞起,红娘收船到房中。

/一物件,美食家必用。

②歇时沒有脚,行时八只脚,休怪我脚多,肚内还两脚。

/一物件,多用于迎娶。

③生在高山,立在平地,不读诗书,一身文气。

/一建筑物,有纪念之意。

④有顶沒有墙,有柱沒有窗,里边坐一坐,看景又乘凉。

/一建筑物,景点必有。

5.@蓝天白云永相伴

①无聊之时陪娘子﹤12笔②佳人怀孕产一子→5③演出时间君回家→10④落户上海有一年→11⑤一定用心待头条→7⑥中暑一夜定生死→6⑦丫头翻身爬楼梯→8⑧男女搭配有马骑→3⑨先生头晕一定到医院→8⑩一世糊涂退休前→15

[提示:糊涂有扣]

6.@臧同志1

①大口套小口,口要走上头。走上多一口,口中口有口。里外十四口,名种颜色有。

<14笔字一,末句写特征

②寺前丑,心上音。门有口,女上守。

字四,敬语

③中雄十八口,有是点桥头

(2字成一城市)

7.④手七高头,心眼森头,人小军头,好女一走。

字四,一句话

⑤人躺坐从不安,见上人团外免。老中住三十天,自上钱追西南。西南敢最后边,大小于高头选。三十天上半天,上北京成西南。

字八,俗语

[提示:京的北部,成的西南边,组成一个4笔字]

8.俩月工中连,个人扔了算。先月后没有,后月不见前。北边四方田,南养到东边。

字一

9.小方再三夺爱心<11

[提示:再三夺,余下几画?]

10.转眼泪洒万里山<12

[提示:万明取,泪要散开]

11.缺点,过渡不对<14笔

[提示:后一句删减法,再还原“点”]

12.半口十两不对,先留肚后用汤,春去三日反入。(3字成词)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古人造汉字真讲究,帝王称“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君”,在我们通常理解中就是帝王了,这样的掌权者称作君主,做得好称作明君,做得不好就是昏君。但是“君”就只是帝王吗?现代许多人在读古籍,尤其是儒家的书籍时,说到忠君的思想,就联想到忠于帝王,指责这是封建思想等。但是“君”真的只是指代帝王的吗?我们从最早的文字开始,一起来看看“君”的起源和演变吧

什么是君

《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就是说“君”是一个尊称,从尹,这个尹,就是治理的意思,后面再细说;又因为“君”是发号指令的,所以又从口。这是《说文》的一个解释,我们先根据这个解释来看看“君”字的最早字形

看下图,上部就是“尹”的形态,下面是“口 ”

“君”不是统治者

对于上半部分的“尹”,有说是手拿权杖的样子,也有说是手拿着笔的样子。我这里更认同是执笔的解释,因为是从“尹”,“尹”以手拿笔,表示是治理的意思,一般指帝王低下的王公大臣,到后世就成为了官名,如令尹、府尹等。所以解释“君”字的“尹”部时,依然应该从“尹”。

解说是手拿权杖的应该是直接从君就是帝王的思想出发,有点望文生义的意思。手拿权杖,一般都是指最高的统治者,虽然说“君”字在后世有最高统治者的意思,但是在早期,“君”并不是指最高统治者。

从一些甲骨文献来看,“君”在早期是指王臣的称呼,而且“君”和“尹”还是经常混用或者同用的,如甲骨文里的多尹、多臣、多公等都是指人臣。那么最高统治者不称“君”称什么呢?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献中,发现商、周时期对最高的统治者都是称“王”,或者是“余一人”,没有发现有把统治者称作“君”的。如在封神榜中纣王的臣子就称其为大王。

在周朝时,周王还有另外一个特定的称呼,就是“天子”,这个称呼也被后世帝王沿用。在周王之外的朝廷官员和诸侯国、方国的首领都可以称之为“君”。

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了,“君”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手下办事的人,如朝廷官员或者分封出去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帮助统治者办事的人。而办事的人手下还有办事的人,他们只需发布命令就行了,所以“尹”下面加了个“口”,有了“尹”、“君”之别。“君”相当于主管,“尹”就是低下的员工。

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解释,后来又引申出了其他的意思,如在和“尹”区分后,“君”也有了统领的意思。

《说文》解释“君”为“尊也”,可以理解为至尊,也可以理解为尊称。理解为至尊,或许许慎并没有如今人这般发现更古老的甲骨文文献,所以在研究时有局限性也正常;理解为尊称,在古代,有称丈夫为君、有称夫人为君的、有称父母为君的、有称兄弟为君的、有下称上为君的等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对人的一个尊称,如某某君,现在日本还保留这样的称呼方式。

“君”的各种书写

字形刚出来的时候总是有些粗糙的,但是经过不断的书写,在书写中不断进行美化,“君”字也由原来甲骨文形态转到了篆文形态,结构上更加平稳匀称了。

后来为了书写的便捷,于是又做了一次优化,主要是将“尹”中间一横真的变为横。

楷书时也只是在笔画的用笔上稍加改变,结体形态还是沿用隶书的样式

下面我们欣赏两张草书的“君”

“忠君”不是封建思想

现在我们说说儒家中的“忠君”思想,这样的思想真的是封建思想吗?

“忠”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愚忠,尤其是和“君”字放到一起,“忠君”就是忠于帝王,但是这是个片面的看法。用曾子的一句话来看这个“忠”字最好不过了,也能正确见识到真正的孔子思想,那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的对象并不是专指有权势的君王,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忠”的对象,这个“忠”就是你做事的态度,有没有尽心尽力和问心无愧,是否心安理得,心正不正。

“君”,最简单的就是你的上级,给你指令的人。

我们除去了“忠于君王”的思维去看“忠君”,难道不是教导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吗?上头发布指令,下头的人按照指令去做,这也是一个团队工作的基本流程。如果有能耐,自己就可以做那个发布指令的人,做那个“君”。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发布了一道指令,下面的人接到这份指令不服从你又会如何呢?

说到“忠君”只是忠于帝王,愚忠的这种思想,只是后人歪曲和利用了孔子的言论,来作为政治的工具罢了。“忠君”本不是封建错误的思想,只是后人用成了封建思想。

趣说

来个趣说,上面解释说君,是从“尹”从“口”。“尹”就是手执笔,也可以象征会写字,是有文化的,古人常说要做个君子,而这个君子也正是多数指那些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也自称是君子;再下面接一个口,象征发布指令,也可以说是君子们要做那个发布指令的文化人。

古代那么多想当君子的文化人,不正是想追求当那个发布指令的人吗?上头发布指令,交由下面的人去做事,轻轻松松。不正是有这不想做事的想法,后来的一些文化人、书呆子,才有了手无缚鸡之力、五谷不分等这些笑话吗?

以上都是乱说一下而已,邪不压正,真君子和正经有抱负的文化人还是很多的。

看画说汉字,了解更多汉字的来源与小故事,儿童学字好读本

汉字里的国学,了解更多专业有趣的汉字里的传统文化内涵

统编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大小多少》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多、少”等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小、少”5 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折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知道量词的使用和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有关,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和积累。

二、教材分析

《大小多少》是统编版的一篇识字课文,由于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三、我会写

小:xiǎo(大小、小人、小事)少:shǎo(多少、不少、少有)牛:niú(小牛、黄牛、水牛)果:ɡuǒ(果实、水果、结果)鸟:niǎo(小鸟、飞鸟、鸟叫)

四、我会认

多:duō(多想、多少、多日)黄:huáng(黄牛、黄豆、黄山)只:zhī(一只鸡、一只猫、一只鸟)猫:māo(花猫、小猫、熊猫)边:biān(一边、河边、旁边)鸭:yā(鸭子、鸭蛋、小鸭)苹:píng(苹果、青苹)杏:xìng(杏子、杏花、杏树)桃:táo(桃子、桃花、桃树)

五、多音字

少:shǎo(多少)shào(少年)只:zhī(一只)zhǐ(只有)

六、认识偏旁

犭:反犬旁,和动物有关。鸟:鸟字旁。

七、反义词

大——小 多——少

八、理解词语

大:跟“小”相对。群:用于成群的人或物。颗: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堆:用于成堆的事物。

九、认识量词

量词: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一个人、三口钟、一把茶壶”中的“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等。

十、小结

通过学习《大小多少》,我知道了黄牛、小猫、鸭子、小鸟是动物,苹果和枣是水果;还知道了“大小”和“多少”是反义词。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1.看图写一写。

小____站在____身上。

桃子多,苹____ 。苹____大,桃子____。

2.给字各组两 个词。

牛( )( )少( )( )

果( )( )小( )( )

3.填一填。

“猫”的部首是(  ),“鸭”的部首是 (  )。(2)“鸟”的第四笔是(  )。

4.读一读,选出合适的量词填空。(填序号)

①张 ②头 ③只 ④匹 ⑤颗 ⑥条 ⑦个 ⑧棵 ⑨朵

一( )黄牛 一( )菊花 一( )大马

一( )小鸟 一( )苹果 一( )红枣

一( )大树 一( )桌子 一( )小河

5.读一读,做一做。

①一个 ②一头 ③一只 ④一群 ⑤一条

(  ) (  ) (  ) (  ) (  )

⑥一颗( ) ⑦一堆( ) ⑧一束( )

(  )   (  )   (  )

(1)给加点的“一”字注音。

(2)这些词语中,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   )。

(填序号)

6.读一读,做一做。

一边多,一边少。

一群鸭子一只鸟。

(1)用“______ ”圈 出 一组反义词,请 你再写一组反 义词。

(2)多 的是_______,少 的 是_____。

参考答案

1.鸟 牛 果 少 果小

2.略

3.犭 鸟

4.②⑨④③⑦⑤⑧ ①⑥

5.(1)yí yì yì yì yì yì yì yí

(2)④⑦⑧

6.(1)多 少 大 小

(2)鸭子 鸟

同步练习2

古人造汉字真讲究,帝王称“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君”,在我们通常理解中就是帝王了,这样的掌权者称作君主,做得好称作明君,做得不好就是昏君。但是“君”就只是帝王吗?现代许多人在读古籍,尤其是儒家的书籍时,说到忠君的思想,就联想到忠于帝王,指责这是封建思想等。但是“君”真的只是指代帝王的吗?我们从最早的文字开始,一起来看看“君”的起源和演变吧

什么是君

《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就是说“君”是一个尊称,从尹,这个尹,就是治理的意思,后面再细说;又因为“君”是发号指令的,所以又从口。这是《说文》的一个解释,我们先根据这个解释来看看“君”字的最早字形

看下图,上部就是“尹”的形态,下面是“口 ”

“君”不是统治者

对于上半部分的“尹”,有说是手拿权杖的样子,也有说是手拿着笔的样子。我这里更认同是执笔的解释,因为是从“尹”,“尹”以手拿笔,表示是治理的意思,一般指帝王低下的王公大臣,到后世就成为了官名,如令尹、府尹等。所以解释“君”字的“尹”部时,依然应该从“尹”。

解说是手拿权杖的应该是直接从君就是帝王的思想出发,有点望文生义的意思。手拿权杖,一般都是指最高的统治者,虽然说“君”字在后世有最高统治者的意思,但是在早期,“君”并不是指最高统治者。

从一些甲骨文献来看,“君”在早期是指王臣的称呼,而且“君”和“尹”还是经常混用或者同用的,如甲骨文里的多尹、多臣、多公等都是指人臣。那么最高统治者不称“君”称什么呢?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献中,发现商、周时期对最高的统治者都是称“王”,或者是“余一人”,没有发现有把统治者称作“君”的。如在封神榜中纣王的臣子就称其为大王。

在周朝时,周王还有另外一个特定的称呼,就是“天子”,这个称呼也被后世帝王沿用。在周王之外的朝廷官员和诸侯国、方国的首领都可以称之为“君”。

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了,“君”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手下办事的人,如朝廷官员或者分封出去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帮助统治者办事的人。而办事的人手下还有办事的人,他们只需发布命令就行了,所以“尹”下面加了个“口”,有了“尹”、“君”之别。“君”相当于主管,“尹”就是低下的员工。

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解释,后来又引申出了其他的意思,如在和“尹”区分后,“君”也有了统领的意思。

《说文》解释“君”为“尊也”,可以理解为至尊,也可以理解为尊称。理解为至尊,或许许慎并没有如今人这般发现更古老的甲骨文文献,所以在研究时有局限性也正常;理解为尊称,在古代,有称丈夫为君、有称夫人为君的、有称父母为君的、有称兄弟为君的、有下称上为君的等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对人的一个尊称,如某某君,现在日本还保留这样的称呼方式。

“君”的各种书写

字形刚出来的时候总是有些粗糙的,但是经过不断的书写,在书写中不断进行美化,“君”字也由原来甲骨文形态转到了篆文形态,结构上更加平稳匀称了。

后来为了书写的便捷,于是又做了一次优化,主要是将“尹”中间一横真的变为横。

楷书时也只是在笔画的用笔上稍加改变,结体形态还是沿用隶书的样式

下面我们欣赏两张草书的“君”

“忠君”不是封建思想

现在我们说说儒家中的“忠君”思想,这样的思想真的是封建思想吗?

“忠”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愚忠,尤其是和“君”字放到一起,“忠君”就是忠于帝王,但是这是个片面的看法。用曾子的一句话来看这个“忠”字最好不过了,也能正确见识到真正的孔子思想,那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的对象并不是专指有权势的君王,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忠”的对象,这个“忠”就是你做事的态度,有没有尽心尽力和问心无愧,是否心安理得,心正不正。

“君”,最简单的就是你的上级,给你指令的人。

我们除去了“忠于君王”的思维去看“忠君”,难道不是教导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吗?上头发布指令,下头的人按照指令去做,这也是一个团队工作的基本流程。如果有能耐,自己就可以做那个发布指令的人,做那个“君”。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发布了一道指令,下面的人接到这份指令不服从你又会如何呢?

说到“忠君”只是忠于帝王,愚忠的这种思想,只是后人歪曲和利用了孔子的言论,来作为政治的工具罢了。“忠君”本不是封建错误的思想,只是后人用成了封建思想。

趣说

来个趣说,上面解释说君,是从“尹”从“口”。“尹”就是手执笔,也可以象征会写字,是有文化的,古人常说要做个君子,而这个君子也正是多数指那些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也自称是君子;再下面接一个口,象征发布指令,也可以说是君子们要做那个发布指令的文化人。

古代那么多想当君子的文化人,不正是想追求当那个发布指令的人吗?上头发布指令,交由下面的人去做事,轻轻松松。不正是有这不想做事的想法,后来的一些文化人、书呆子,才有了手无缚鸡之力、五谷不分等这些笑话吗?

以上都是乱说一下而已,邪不压正,真君子和正经有抱负的文化人还是很多的。

看画说汉字,了解更多汉字的来源与小故事,儿童学字好读本

汉字里的国学,了解更多专业有趣的汉字里的传统文化内涵

每日一字 | 袖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论语》中“色”应理解为“形色”

作者:李伟阳(中国实学研究会客座研究员)

“色”是《论语》的一个重要论题,出现次数达21次。从《学而》篇的“贤贤易色”,到《子罕》和《卫灵公》篇重复出现的“好德如好色”,再到《季氏》篇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历代不少注家将其中的“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这种误读对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的理解与实践造成了障碍。

把“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表面看似乎并无大碍。但细加研究,实际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色”在先秦的基本语义是颜色、神情。《说文·色部》载:“色,颜气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色”字在传世经典和简帛佚籍中多有出现,泛指脸色、神情,强调人的神气的身体面容呈现,《论语》中的21个“色”字总体如此。如“色难”(《论语·为政》),“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乡党》),“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论语·季氏》)等。作为例外的“东里子产润色之”实质也是颜色的延伸义。由此可以探讨“贤贤易色”“好德如好色”“戒之在色”的语义及孔子认知逻辑。

《论语·学而》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按照一般理解,子夏似乎不当把“不贪恋美色”置于君子德行的首位。但是,“重德慧,轻容貌”作为后世常见的理解,已积淀为隐秘的民族文化心理。注家多高举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的旗帜,将“色”解释为“女色”“美色”,把文意疏解为“重德轻色”或“改易好色之心”,如清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按此说法,首先是表达的一致性无法成立。依照下文“父母”“君”“朋友”的行文风格,“色”指向妻子,当点明“妻子”。其次思想上,子夏将对待妻子的改易好色态度置于侍奉父母、君主之前,于理实难理解。因此,对“贤贤”与“易色”的理解,需要从通行注解的并列关系变为统属关系。第一个“贤”是动词,意思是尊敬;后一个“贤”是名词,指贤人;“易色”是改变脸色神情,尊重贤人,内生尊重之心而外显尊敬神情。“亲亲贤贤”是周代礼治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就是“亲亲贤贤”。依照礼治语境,子夏将“贤贤易色”放在首位,表达的正是“尊贤为大”。

其实经典中“色”字的这种用法甚为常见。如简帛《五行》多次提及“色然”,“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色然”是变色之貌,是见君子贤人的内心所动而形之于外的形色面容,即《大学》的“诚于中、形于外”。

再来看《论语》中的“好德如好色”。不少注家认为孔子表达的意思是“我从未见过喜好美德就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将其中的“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但是,“好德”与“喜好美色”之间并不能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好德如好色”,并非孔子的偶发议论,而是关涉孔子思想体系理解的一个核心命题,直接影响对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的认知与实践。郭店竹简《语丛一》对“色”进行过内容性界定,“容(色),目也”,“目”之所视,皆与“色”有关,是形色实存之“色”。因此,“好色”的意涵是多向的,容色、女色、神情等都包含在内,强调的是人自发的本能反应,是对外部刺激的当下形色呈现。“好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君子“正名”、人之成“人”的本质规定。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好德”才能修养成为君子自发自觉的近乎本能的内在追求,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经由后天的学习教化,“好德”当同“好色”一样,成为君子的本能反应和自发自觉,一如人遇“迅雷风烈”而自然“色”变,也即现在语境的“习惯成自然、自然如天成”,如此方能“好德”成“人”。“好德如好色”的认知逻辑,实源于日常的生命体验。只有在人的内在意愿能够近似本能地自然形发为外在的形色之“色”的意义上,“好德”与“好色”之间才能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大戴礼记》载:“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絜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色”作为形发于外的形色情状,其根源均指向“性”“心”之类的人之内在。这一点在孔子之后得到了更多的讨论。《成之闻之》指出,“形于中,发于色”。帛书《五行》的“玉色”之说亦将“色”视为“德”的外在呈现。孟子认为“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认为内在的德性会形发为外在的形色,同样与《五行》等篇的“形色观”一脉相承。“以情应物,即情显性”,实可用来概括早期儒家的形色主张。人喜好“女色”,显然无法做到无时不“喜”、无处不“好”。而“好德”于人是如影随形,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拿喜好“女色”作比君子“好德”实不恰当,也无逻辑。

分析至此,对“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疏解,也容易恢复正解。“少之时,血气未定”是孔子对青少年情气特征的总结。年少之人“血气未定”,情绪控制能力差,“戒之在色”注解为“戒除对女色的贪恋”实非正解。这里孔子是强调年少之时要特别警惕情绪不受控制,这会导致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人至壮年,有了事业和地位,则容易相互攀比。所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是孔子对壮年之人情气特征的总结。“戒之在斗”,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斗殴斗狠,孔子强调的是人至壮年,血气方刚,容易争强好胜,要警惕相互攀比。盲目攀比,就容易行不知耻。孔子为数不多地公开表扬子路,就是强调“不攀比”这一点。“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人至年老,“血气既衰”,自觉时日无多,就容易想多抓住一点什么,所以要警惕贪求、“戒之在得”。《淮南子·诠言训》曰:“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今之学者多认为本于孔子三戒之说,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总之,《论语》中的“色”字正解,需要回到形色之“色”的基本语义来加以把握,如此方能领会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方能理解《论语》的真精神。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