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是哪一年天突然黑了(是哪一年)

是哪一年天突然黑了(是哪一年)

15岁华裔英雄少年,身披美国国旗军礼下葬,为救同学身中三枪

15岁华裔少年身披美国国旗下葬,退役老兵赶来为他吊唁,美国陆军授予他英雄主义勋章,就连白宫的官网页面都在为他祷告。

到底为什么让一向排外的美国人对一个华裔男孩儿授以最崇高的敬意?只有15岁的年纪的他究竟做了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他缅怀?本期学生观察将为您讲述华裔少年王孟杰的故事。

危险突发

王孟杰的父母是福建人,2000年二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移民到美国,2003年他们的儿子王孟杰在纽约出生了,在父母眼中他是最贴心懂事、对事情负责的孩子,在朋友的眼中他也是性格开朗,值得深交的好友。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大后的王孟杰,有了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是高中毕业后能进入西点军校。

因为从小就有进入军校成为军人的梦想,所以刚上高一的王孟杰就成为了学校预备役军官训练队项目的一员。在学校里的他也是对训练最刻苦的一个,在老师同学的眼中,他一直是最有希望考进军校的成员。

但这个本该前途无限的孩子,却在2018年2月14日这永远的离开了。这天是美国的情人节,中国的除夕夜,传统中国家庭的他们还保留着中国习俗,等到他放学回家,一家人要团圆,吃年夜饭。

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已经离放学时间不远了,一个头戴着面具、身后背着枪,拿着弹匣的神秘男子闯入了王孟杰所在的高中,他主动拉响警报,看到成群结伴跑出来的学生,他的眼中满是兴奋,看到这么多学生他开始了无情的扫射,仿佛这只是一场游戏。

而王孟杰的教室离事发地点最远,刚开始学校突发警报声,班上的同学都以为是寻常的危难演习,但随着一声声枪响,让所有人都清醒过来,这是危及生命的一场灾难。

舍身救人

意识到危险后,班上的同学都吓坏了,开始恐慌,纷纷找可以躲避的位置。然而躲藏的方式完全不可取,等被危险分子找到,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一网打尽,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朝安全地带逃跑。

而此时座位在教室门口的王孟杰,完全可以趁着混乱自己独自逃走,目标小,不会引起持枪者的注意,但他选择带上所有人一起跑。

他先是安抚同学们的情绪,将他们稳定住后,透过门缝观察外面的情况,找寻合适的逃生时间,察觉到后,他迅速向同学们传递信号。

看到王孟杰率先逃出教室,同学们也陆续向外跑,但教室门每次有人出门他就会自动关上,这样就会拖延时间,但这时,时间便是最宝贵的。

已经跑出去一段距离的王孟杰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折返回来,用身体抵住教室门,为同学逃离现场争取时间。

同学们相继逃离,而殿后的王孟杰,却被杀红眼的凶手连开3枪,当场身亡。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我要成为一名军人”。所以面对恶徒他勇敢抵抗,用生命为同学开辟出通往生的希望之门。

但是等到放学时分,他的母亲却怎么也联系不到他,来到学校她被拦在门外,学校里传来一声声的枪响,仿佛如同打在她心上一般。等待是煎熬的,她只能期盼自己的儿子是幸运的。

但事情总不随人心意,噩耗还是来了,看见儿子尸体的那一刻,母亲的只剩下无声的痛哭,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是大多数幸运的人。

很快王孟杰的事迹被报道,他这种大无畏勇于奉献自己生命精神,感动了全美上下。美国超十万民众,自发向白宫请求,希望能圆这个勇敢少年的梦想,给予他军礼安葬的待遇。

民众的请求很快得到回复,2018年2月20日,二月的佛罗里达州难得晴空万里,王孟杰的棺椁盖着美国国旗,6名预备役军人为他护送棺木,现场是自发赶来的民众,现役、退役的老兵,还有被他解救的学生,纷纷掩面痛哭,歌颂他的事迹和他无私的精神。

得到消息后,他向往中的学校却这辈子都无法到达的地方——西点军校,录取他为2025届学员,将录取通知和荣誉勋章颁发给他的家人。

仪式再风光也消除不了王孟杰家人心中的悲怆,此刻的天无论多么晴朗,对于他的父母来说都是阴沉的。

凶手宣判

而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年仅19岁的尼古拉斯·克鲁兹的结局却令人愤恨,他毫无人性地杀害了17个人,成为美国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的主谋。

甚至他还预告了这才灾难,即使有人举报但这17个孩子还是死在他的枪下,王孟杰就是其中一个,和其余16名受害者一样他们是不幸的,在逃跑途中被这个恶魔无情的杀害了。

这个恶魔却在四年后才真正的走上法庭,2022年10月13日,连同王孟杰父母在内的学生家长双手合十低声祈祷,想让这个恶魔得到应有的惩罚。

近七个小时后,做出做出了最终判决,他被判处终身监禁,逃脱了死罪。听闻,现场一片哗然,王孟杰的母亲支撑不住瘫倒在地,这四年是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四年间她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了无尽的折磨,支撑她的是要将这个凶手绳之以法,而如今这个罪魁祸首却还好好的活着,她无法面对死去的儿子。

对于王孟杰的家人来说,在别人都在阖家团圆的时候,自己的家庭只能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剩下的16名死者家属也是难以接受的。

17条人命,长达4年的煎熬,最终只换来的却是一句“尼古拉斯是个脑部受损的孩子,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番说辞。

这令受害人的家属难以接受,为什么加害者的不幸要让他们来承受。而这个恶魔甚至不知道他杀害的那些人是谁,只是寻求这其中的刺激。

只因为再生怀孕期间滥用药物让他有精神障碍,就让他有了“免死金牌”,审判者也为他网开一面,那遇难者家属的痛苦,又由谁来承担呢?

年仅15岁的少年,英勇救人,自己的生命却就此陨落,对于王孟杰英勇救人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记者周圆、樊曦

今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五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2日,在全总举行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马璐表示,推进“产改”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目前各省份均已成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领导机构,有23个省份的省委副书记、6个省份的省委常委担任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各地方制定“产改”专项规划或纳入地方整体规划,把“产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或督查范围。

五年来,产业工人党员队伍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中组部从2018年开始连续4年共下达产业工人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59.1万名,基本实现职工50人以上企业有党员、100人以上企业有党组织的目标。中宣部和全总联合开展“最美职工”等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形成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时代风尚。

此外,推动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培训、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加强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等,围绕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各项措施密集推出。“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马璐说。

截至去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

与此同时,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国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超过350万人。各级工会投入资金9.38亿元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超78000个,服务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外劳动者群体5900多万人。

五年来,产业工人最关心的薪酬、福利待遇有哪些改变?

“总体上,产业工人队伍收入不断增长、福利水平有所提升。即便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5.1%。”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说。

据全总2021年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产业工人最高薪酬水平相当于管理序列中层副职以上,部分企业从提供免费宿舍、免费班车、免费午餐等方面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更多福利。

产业工人地位进一步提高。据了解,目前28个省级工会配备46名产业工人兼职副主席;2018年以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中产业工人比例均超过40%;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达71.1%。

马璐表示,下一步将把深化“产改”工作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做好政策衔接,强化工作合力。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用力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等,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向深入。

来源: 新华社

了不起的伟大胜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特别关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作者:齐德学(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70年前的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停战实现,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各方面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被迫以美国为主要对手在朝鲜进行的一场战争。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历时2年零9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场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抗美援朝战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强弱极为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高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只有60.6万吨……有人用“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形容中美两国的这种巨大差距。中国好比“叫花子”,只有打狗棍,美国好比“龙王”,宝贝应有尽有。

然而,武器装备处于“叫花子”水平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将武器装备处于“龙王”水平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一度打回到三七线,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美国当局调整朝鲜战争政策,通过停战谈判结束了朝鲜战争。

美国政论著作家约瑟夫·格登在其所著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的引言中说:“在美国不甚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而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官说得更为明确:对美国军人来说,如果说朝鲜战争打成了平手,那是自欺欺人。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对美国军人来说,朝鲜战争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而且输得很惨。这是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最强国,到处称霸,不可一世。但在朝鲜战场上,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毛泽东同志说:“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彭德怀同志也说,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45页)。美国当局从朝鲜战争中充分认识到,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中国人民是有力量的,因而对朝鲜战争的教训记忆犹新。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亚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极大的鼓舞。

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除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外,大多是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挨打受欺历史,是任人宰割、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无论当时的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没有正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仍然认为中国软弱可欺。美国当局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命令其侵略朝鲜的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严重威胁中国大陆的安全。

面对着新中国成立之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面对着新中国各方面极为严重的困难,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请求中国出动军队进行直接支援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科学分析敌我优劣情况,经过艰难抉择,勇敢地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意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胆略和气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和勇气。这一举动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尤其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军队,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国际威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扫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耻辱。正是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软弱可欺的形象,打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真正大国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可喜变化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不仅如此,还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国内新解放区还有一部分基层政权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也还不巩固;反革命势力和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占全国人口总数2/3以上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刚刚开始。新中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都未走上正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党中央把剿匪、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工作作为与抗美援朝战争相联的中心工作,加速进行。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基本肃清了反革命,消除了匪患,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普遍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力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在此期间,1951年10月和平解放西藏,全国大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新中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全部走上正轨。

经济上,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保证战争的需要,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刚刚确定的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进行了调整。1951年2月,党中央确定,仍按原计划在1952年底前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好准备。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的胜利和国内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至1952年10月,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并有了自己的制造工业。取得新中国经济建设第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1953年,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边打边稳边建,创造的一个奇迹。更为重要的是,为此后的国家建设取得了长期和平环境。

军事上,抗美援朝现代战争实践的刺激,特别是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在这场战争期间有了突破性改善。人民空军在这场战争中迅速成长发展,其航空兵部队从1950年8月的1个混成旅共4个团110余架飞机,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1953年底,发展到28个师共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并且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形成了由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加强,装甲兵和工兵也有明显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5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文化上,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人民的精神状态上,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聚拢成了有力的拳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场战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5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最终赢得了胜利,切实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70年后的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挖掘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新征程汲取历史智慧,继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辛亥革命后满族对剪辫子是什么态度?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成立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辛亥革命后满族对剪辫子是什么态度?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革命军宣布成立,由黎元洪领导的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当然是有抗拒的。

我们首先说一说,为什么满清一定要汉人老百姓剪辫子,也就是“剃发易服”。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识别顺民和逆民以便于肉体消灭,第二是精神上摧残汉民族的精神。

汉人自古以来很重视发饰和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种信念深入人心,上到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都重视头发。

男性汉人成年以后,除了必要的修剪是不能随便剃发的。

汉人男性一般将头发盘成发髻,作为男人尊严的象征。

三国时期的曹操因战马受惊,误踏了农民的麦田。曹操曾下令士兵随便破坏麦田会被斩首,此事虽然是意外,他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在我们看来,割头发又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割发就是非常大的侮辱了,完全是可以自尽的。

对于满蒙八旗兵来说,剃发本来只是生活的需要。

早在匈奴和契丹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多剃发。长发对于骑兵来说是很不利的,如果骑马的颠簸导致头上的长发突然散乱,遮挡住视线,足可以让骑兵坠马丢掉性命。

大家幻想一下,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突然被人遮住双眼,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是极为危险的。

所以游牧渔猎民族大多留着短发,尤其会将前额影响视线的头发剃掉。

同我们一水相隔的日本古代武士,也是需要剃发,目的就是便于格斗。

满清强迫汉人剃发,则不是为了方便骑马或者格斗。

满清早期动辄在中国大屠杀,但很快意识到,汉人老百姓也是重要的资源。

满清夺取大片土地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汉人老百姓为其耕种,就等于是0。

小说《红楼梦》中,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之所以如此豪富,根本上还是在于他们有大量土地,通过土地的收入维持富裕的生活。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我们看到有一个叫乌进孝的大管家,向宁国府上贡。通过贾珍的谈话我们得知,宁国府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每年要给贾家上贡。我们看看乌进孝的贡单,非常惊人: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

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

根据这个单子计算,想要维持这么大数量的农产品,至少需要上万农民全年的艰苦劳作。

而宁国府还有八九个这样的庄子,也就是说有近10万农民为区区一个宁国府劳作,接受他们的剥削。

那么,如果没有这10万农民,宁国府就算拥有再多的土地,也是一分钱也捞不到的。

所以,满清统治者很快就知道汉人老百姓的重要性,不愿意胡乱杀光。

只要投降愿意做顺民的汉人老百姓,就留下来当作奴仆。

识别汉人是否顺民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们是否愿意剃发。

满清在入关之前,就是开始强迫新占领区的汉人老百姓剃发,识别是不是顺民。

如果汉人老百姓拒绝剃发,自然就不是顺民,满清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杀戮。

在1644年,满清八旗兵联合吴三桂,在一片石会战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进入山海关。

满清入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第一次大规模推行剃发易服。

中国已经四五分裂,崇祯皇帝自杀,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对抗满清入侵大军。

没想到,推广剃发易服却导致了很多汉人的强烈反对,不惜武装对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除了底层民众以外,汉人士大夫阶层甚至汉奸们也有较大反应。

满清的发饰被认为是野蛮民族的标志,汉人留这种发型不但是侮辱自己,也侮辱了历代祖先。

即便是少数大汉奸自愿剃发留辫,内心深处也是引以为耻。

眼见汉人因头发四处起义,而满清进入关内尚且立足未稳,被迫暂缓了剃发命令:“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不过,暂缓剃发易服,仅仅持续了1年。

1645年,清军彻底击败李自成,重创张献忠,又占领了南明弘光政权首都南京。

至此,满清认为中国的反抗者已经没什么实力,大局已定。

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下达了非常严厉的剃发令。

六月,满清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立即“杀无赦”。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历史记载称满族将领令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

即便反清力量很薄弱,仍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剃发起义。

江阴县的民众杀了县令,起兵反清,告知天下:“头可断、发绝不可剃”。典史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死大量清兵。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

类似的屠城还有很多起,满清目的就是杀光拒绝剃发的“逆民”。

经过反复的屠杀,敢于拒绝剃发的汉人民众被杀绝,留下的都是顺民。

对于明末究竟有多少人口,学者还有一定的分歧。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葛剑雄、曹树基、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等人都认为是1亿多人口。

那么,清朝初期中国人口是多少?

清顺治八年(1651年)计有人口5300万,到康熙二十四年(1865年),人口增至1亿1000万。

两者对比,明末中国人口减少至少4000多万,甚至近亿。

这么巨大的人口减少,除了明末明军和农民军的混战以及饥荒以外,就是清军的肆意屠杀了。

同时,剃发也是一种精神战,压垮汉民族的精神。

满清攻打朝鲜时,也曾要求朝鲜民众剃发。朝鲜民众极为震怒,认为这是对祖先的最大侮辱,举家拼死反抗,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起义。满清虽然攻破南汉山城,迫使朝鲜国王屈膝投降,却并没有强制朝鲜人剃发。

为什么朝鲜人同汉人有如此区别?

本质上在于,满清对于朝鲜并不重视,仅仅希望它作为藩属小国而已。

满清则把中原当作自己的领土,必须彻底摧毁汉民族的反抗精神,这是古老的精神战。

清朝初年,朝鲜使者到达北京。北京的汉人市民和士大夫看到朝鲜使者穿着大明服饰,多神色黯然,甚至偷偷流泪。

有趣的是,到了满清灭亡以后,剪辫子又出现了风潮。

从实用角度考虑,即便是满族人也愿意剪掉辫子。

留长辫子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辫子太长太重,影响活动。

如果是头发较少的老年人或者孩子,辫子倒还算好说。

青年人和中年人拖着一条沉重的大辫子,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大家看电影,清代武人打架之前,首先要把长辫子盘好或者用其他方法固定,然后才动手,不然辫子就会碍手碍脚。

第二个原因就是,辫子太长需要经常清洗,不然就容易发臭。满清时代,不要说老百姓,就算达官贵人也无法整天洗浴,一个月洗一次是寻常事。即便爱干净的年轻女孩,一周洗浴一次就是非常不错了。这导致辫子比较肮脏,人也显得邋遢。

清代的“脏辫”是很夸张的,尤其那种几个月也不洗头的劳苦大众,长辫子让人无法忍受。

一个在清代陪伴丈夫来中国的英国贵妇,回忆很多中国人的辫子。

她和丈夫同一名中国商人同处狭小的藏室内,商人穿衣考究,然而长辫子却发出一阵阵恶臭,让人无法忍受。

英国贵妇仔细观察,发现此人的头发上有大量的油脂和皮屑,稍微一动就会有皮屑落下。

看起来,他有一段时间没有洗头了,导致辫子非常肮脏,发出恶臭。

英国贵妇认为,相比清洁身体,中国人想要洗干净这么长的辫子,是很困难的。而辫子只要超过一周不洗,就会发出难闻的臭味。即便是比较干净的中国商人,往往身上也会发出难闻的味道。

清朝末期,很多国人开始反感辫子。尤其是太平军曾经肆虐过得地区,都被要求剪掉辫子,老百姓反而觉得方便的多。

尤其是满清的新军,更是反感辫子。

清末的新军,采用西洋方式训练,穿西洋军服。

然而西洋的帽子容不下大辫子,而且士兵卧倒、跳跃、奔跑都有辫子碍事。

军人和其他职业不同,搞不好就要送命的。

一些新军士兵甚至军官,主动将辫子剪掉,以保证在战场上的灵活。

1907年5月6日,清中央政府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员、兵丁,均即斥革”。

自古法不制众,随着大量军人剪掉辫子,又要靠他们打仗,满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满清灭亡之前,绝大部老百姓都是有辫子的。

鲁迅曾经写过头发的故事,讲的就是自己因为没有辫子,回国担任公务员以后遭到各种麻烦。

同僚甚至亲戚都认为鲁迅是革命党,大多不敢和他来往。

在1910年也就是革命前1年,鲁迅的几个学生剪掉了辫子,结果被学校全部开除,连书都无法读了。

满清灭亡以后,汉人大多剪掉了不方便的辫子,只有极少数人还留着。

满人则有很大不同,南方和北方也有一定区别。

南方是革命党控制,强制要求剪辫子。

武昌起义第二天,鄂军都督就发布《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第八条指控发辫之罪,说它是“垂狗尾以为饰”。随后,南昌、贵州、广西、上海等地都发布剪辫的命令,呼吁“剪去辫发,还我头颅”。剪辫令在很多地方都是强迫推行的,包括湖北、湖南等地,上海、南京都是这么推行的,剪辫风潮波及全国。

云南军政府于11月5日限令民众5天之内剪掉辫子,违者会被罚款甚至拘禁。

很多城市里面警察拿着剪刀站在那里,看见经过者有辫子就上前强行剪掉;或者是警察、士兵巡逻,看见谁有辫子就剪掉,没得商量的。

这个时期,南方满族人怕被报复,通常主动剪掉辫子。

一些没有主动剪辫子的满人,遇到执法人员通常只是哀求。

当时有人回忆南京街头:一路上,剪发队络绎不绝,街道上、火车中、江岸边,遇有垂辫者,无不立予剪去。尤其是乘船上岸的人,上一个,剪一个。其间有不愿割爱的,多是跪地求免。也有手提断发垂泪而归的,也有摩顶长叹,或大笑的。面对辫子的消失表现各不相同,他认为煞是好看,且大快人心。等他下关返回时,一路上望去,街上已尽是光头。

北方就不一样。北方革命党较少,剪辫子基本都是自愿。有大量满清遗老遗少,还有农村没有文化的人,都拒绝剪辫子。

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已过去了3个月。有意思的是,梅兰芳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也绝对是强于普通人。

很多北方民众由于200年养成的习惯,认为辫子不能随便剪掉,万一皇帝再上位就没办法了。

而在清代,没辫子可是要掉脑袋的。

也就是鲁迅对太平军和清军战争的回忆:(战区的)老百姓才难呢,有辫子的被太平军杀,没辫子的被清军杀!

北京城的满族人又很多,被洋人称为满城,自然格外抗拒剪掉辫子。

如为梅管理服装和处理杂物的“跟班”,无论梅怎么劝,就是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在北方一些闭塞的地区,剪辫子则更是滞后。

直到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村,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

不剪辫子的满族人,通常是比较有地位的,以中小地主为主。这些人没什么本事,主要国家养活,不满于满清政权被推翻。

有意思的是,有官职或者和新政府有挂钩的满族人,剪辫子比汉人还积极,他们不想失去工作或者利益。

有趣的是,受到英国教师庄士敦影响的末代皇帝溥仪,倒是很快意识到辫子的不方便和落后。

庄士敦坦率的告诉他,洋人大多把中国人的辫子当作笑柄,甚至叫做“猪尾巴”!

1922年春天的一天,逊位在紫禁城的溥仪突然叫来专门剃头的太监,提出要剪掉辫子。皇帝要剪辫子?这可如何是好,剃头太监根本不敢动手。溥仪倒是很坚决,自己抓起剪刀,"咔嚓!"剪掉了辫子。得知溥仪剪掉了辫子,宫内乱成了一锅粥,老太妃和宫女们都哭作一团。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这一幕,"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据说北京故宫,就收藏了溥仪当年剪掉的这条辫子。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