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坐太岁要注意什么(坐太岁)

坐太岁要注意什么(坐太岁)

“太岁”究竟是什么?犯太岁”?是什么意思

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讲的是到自己的生肖本命年时,皆会遇到所谓的“岁冲”(又称坐太岁)或“犯太岁”(正冲),加上另外两个生肖会有“岁破”(正冲太岁、偏冲太岁),也就是每年会有3个生肖属相受到“太岁星”的冲克,必须要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前到庙里“安奉太岁”、祈求太岁星君庇佑,以免灾祸降临。

然而,“太岁”究竟是什么?照理说“本命年”鸿运当头,怎么又会“犯太岁”呢?这一切都要从太岁信仰讲起。

“太岁”的由来

民间传说“太岁”为凶星,起源自木星(又名岁星),又有称主四季寒暑或十二时辰之神为“太岁”的说法。

中国古代相信“天人感应”,透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认为星体的光晕亮度改变、日月蚀,以及星体的排列方式与运行方向都是事情发生的征兆,对应到人世间的吉凶祸福,逐渐衍生为对星辰的信仰,并加以神格化,岁星亦在其中。

然而,太岁起源的确切时间点已经难以考据,但从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略知一二。《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称:“《王居明堂位礼》曰:‘出五里迎岁’,盖殷礼也”。虽然无法确定东汉学者所言是否正确,但保守估计太岁信仰大概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根据出土于陕西临潼的西周青铜器“利簋”上铭文记曰:“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又商”。“珷”指西周武王,于伐商牧野之战的甲子日这天,因岁星当位而战胜告捷,后世的《国语》、《荀子》、《史记》等典籍都有记载“避岁”一事(攻打岁当之国必败),对于先秦两汉的军事决策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不过此时仍然将太岁和岁星混为一谈,到了战国时代晚期才逐渐将太岁取代岁星,从“避岁星”变成“避太岁”;至汉武帝时太岁才从岁星的观念中分化出来取得独立。

简单来说,岁星就是主祸福吉凶的星辰。

从星辰、小说人物到掌握吉凶的神灵

除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星辰,其实“太岁”离中国人并不遥远。

以宋代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为基础,所发展出的章回小说、又被誉为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书中记述阮氏三雄的老大阮小二,除了后来出任梁山泊东南水寨水军头领、在天罡星中座次为第27的“天剑星”,其江湖浑号“立地太岁”,代表此人凶悍无比,平常人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惹不起,如同地面上的“太岁星”。

再如成书于明代的神魔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书中记载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奉太上老君与原始天尊敕令前往封神台策封众神,其中商纣王之长子、商朝太子殷郊被封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降周阵亡的原商朝上大夫杨任被封为“甲子太岁之神”,所属部下又有10位“值日众星”,如增福神韩毒龙、损福神薛恶虎,任务除了“循周天星宿度数”,亦有“察人间过往愆由”,意即考察人世间的过失与罪过,掌管吉凶祸福,这也代表了明代民间已将“太岁”视为神界对人界的监察神,并与运势相挂勾。然而,《封神演义》中记载的“太岁部神”总计只有12位,与后来依“六十甲子”衍生出的60位值年“太岁星君”,总数上仍有差距。

历史上的“安太岁”习俗

中国传统以农立国,向来相当注重春耕时节以求秋季丰收,若农产歉收,将有可能影响政权的稳固,所以如明清时期帝王每年仲春亥日便会至先农坛祭祀并亲耕(又称藉田),表示皇家对农业的重视。清代时更将春耕礼时用的土牛、祭祀对象芒神(春神)和太岁等三者吉神合而为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的先农坛中就设有太岁殿,代表太岁与春天祭祀农神的直接关系。此外,北京白云观更奉祀有“六十元辰神”。随着中国结束帝制,帝王立春祭土牛、太岁等吉神的仪式成为历史,当太岁信仰再次复兴时,却将太岁视为凶神、认为不可冲犯太岁。

事实上,在清代之前并无“安太岁”的说法或仪式,研究者认为,在意义上与“安太岁”最相近的,乃是北京地区独特的“顺星”习俗(又称祭星或祭顺星),于农历正月初八至白云观祭祀岁星,向本命星祈求未来一整年的庇佑。

追本溯源,相传金章宗为了替重病的母亲瑞圣皇太后祈福,于皇太后的本命年、本命日的正月初八、丁卯日祭祀本命元辰神,后来皇太后康复,金章宗便敕建“十方天长观”(白云观前身),主祀丁卯年元辰神,陪祀其余59尊元辰神。到了清初重建白云观时,不再奉祀六十元辰神,取而代之的是六十太岁神,遂成为定制。

无论“太岁”或吉或凶,总的来说,于农历正月期间祈求新的一年得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个人平安健康顺心,不要过度迷信,理解“安太岁”实为老百姓趋吉避凶的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什么是太岁?为什么会说太岁头上不能动土

说起来太岁,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最常听到的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犯太岁等,在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那么究竟什么是太岁?

所谓太岁,本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上地下的神煞领导。在命理学上,借指六十花甲轮值,掌管每一年的运气。每60年一循环,在当值年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太岁(又称太阴、岁阴)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术中虚拟的一颗与岁星(木星)相对并相反运行的星,随着岁月的流逝,后被演化成一种神祇信仰。民间所言的太岁亦称岁神,又名岁星、顺星。六十甲子的每年都对应一个太岁,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岁,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岁。《月令广义·岁令二》云:“太岁者,主宰一岁之尊神。凡吉事勿冲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又如生产,最引自太岁方坐,又忌于太岁方倾秽水及埋衣胞之类。”《协纪辨方书》卷三引《神枢经》云:“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总岁成功……若国家巡狩省方,出师略地,营造宫阙,开拓封疆,不可向之。黎庶修造宅舍、筑垒墙垣,并须目避。”

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北魏道武帝时,已立“神岁十二”(即十二个太岁神)专祀。《春明梦余录》载:“明洪武七年(1374)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择日祭太岁。”太岁神因时而化,原本是凶神,后逐渐成为民间守护神。据《夷坚志》载,宋时常州东岳庙后所供太岁,已俨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征。自元明以后,最高统治者设专坛祭祀太岁神,并常与月将日值之神并祭。因岁神为值年之神,掌人间一年祸福,又称“值年太岁”,俗称“岁君”。后来道家又把太岁称为大将军。《神枢经》云:“大将军者,岁之大将军也。”《正统道藏》中称六十年太岁神均有真名实姓,且皆有神历。

那么,这些太岁神是一些什么人呢?如“丙子神仙郭嘉大将军”,郭嘉为人慷慨,生有大志。从国子生升登为进士,被授林州判官的官职,后任翰林编修、监察御使。在任广宁路总管时,辽东地区盗贼猖獗,社会动荡不安。郭嘉在外无援兵的孤城中与盗贼抗争。盗贼胁迫官府弃城投降,郭嘉亲临督战,最后阵亡,明朝廷封赐郭嘉为“忠烈”。再如“丁卯神仙沈兴大将军”,明时沈兴降生在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身材不高,但是强壮精悍,眼睛炯炯有神。沈兴做事足智多谋,光明磊落。洪武年间,任建宁右卫指挥使司的后所百户。他建造城墙,固守防护。对外挡住了盗贼的侵犯,对内保障了百姓的治安,使建宁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沈兴仙逝后,他的儿子沈亮、沈镛、沈泽和沈重等都继承了他的事业。再比如“庚午神仙王济大将军”,宋时王济降生于深州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市),大中祥符三年(1010),他升任为洪州知府,兼江南路安抚使。当时发生干旱,民众饥荒。王济亲自监督官吏煮粥赈灾,收录灾民为洪州兵士,使许多人得以活命。王济临终时,还进言宋真宗,提出吸收贤良、远离谀臣、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土木工程等建议。

六十位太岁神都是古代社会感天动地的道德忠良的化身,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种伦理道德是积极进步还是消极落后,其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明清统治者册封的太岁神,在世界观体系中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但如果我们撩开神灵信仰的神圣面纱,敢于摒弃一切左的、狭隘的思想观念,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因素,比如太岁神中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偷盗”“不与俗争”“父慈子孝”“乐人之吉、恤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慈心于物”等,这些就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得口是心非”“不得绮言狂语”“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这些就有利于反对弄虚作假,杜绝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气;“诚信不诈”“不淫不盗”“慈俭素朴”,这些就有利于提倡诚实守信、诚实劳动的社会风气。这些因素,在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释放着正能量,也正是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太岁神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因。 文章来源:当年明月

正月初八顺星节,别忘“拜太岁”,注意3习俗3禁忌,拜太岁接好运

正月初八“发发发”,它是个吉祥的好日子,被人们称为“顺星节”,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着祭拜顺星的习俗。传说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古人认为他们掌管着人这一年里的运势,在每年正月初八这天,是天上“星宿下界”的日子,因此人们这天要祭祀星君,希望能够得到神明垂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当当。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正月初八“顺星节”这天,要注意3个习俗,3个禁忌,大家别忘“拜太岁”,传统习俗认为拜太岁会接好运。虽然有封迷思想,但也反映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好的民俗传统文化我们是需要尊重的。

习俗一:拜太岁

传说“太岁”是所有星宿中最有权利的年神。民俗中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位“本命太岁”,每年还有一位“值年太岁”,掌管人们当年的祸福吉凶,不可冲撞。

俗话说:“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太岁一词影响了炎黄子孙几千年,相传太岁是有很多种的,比如本命太岁、流年太岁、冲太岁、害太岁、刑太岁等等,不同太岁对命运影响都不同,是很凶的神。拜太岁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然后到其塑像前烧香、叩拜、布施,再到今年当值的星宿跟前祭拜,这样就能接到好运。

习俗二:八仙节

正月初八也被称为“八仙节”,而八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八位神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有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汉钟离这八位神仙,他们解民众与苦难,惩恶扬善,属于正义之神,深受人们的喜欢。

记得小时候,每年正月初八,母亲都会准备好一些吉祥水果,带着我们到永乐宫中的吕公祠里去祭拜八仙,祈求事事顺心,八八大发。如今婚后的我,每年这天还是会去吕公祠烧柱香的。

习俗三:谷日

习俗中认为正月初八是“谷日”,然后古人就把这天安排为谷子的生日,封谷物为自然神。这一天里,人们会到种有谷物的田地里去祭拜,祈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在东北和河南好多地方还流传着这种习俗,可见人们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农业的重视。

一忌:杀生

正月初八这天是顺星节,在以前,也被大家称为放生日,最忌杀生,不打捞、不捕捉动物,而是家家户户都会拿着家养的鱼、鸟儿到野外去放生祈福,以此表达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还能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

二忌:践踏庄稼

老传统“谷日”这天,人们还会“观谷”,“分谷”,“食谷”。观谷就是带着家人来到田间地头,长辈会向孩子介绍农作物,传授农业知识,让孩子从小知道粒粒皆辛苦,要爱惜粮食。在观谷的时候,是不允许孩子们在田地里打闹戏耍,践踏庄稼,很是忌讳。

观谷回到家后,家里人还要教孩子们认识谷物,这被称为“分谷”。再由孩子亲手制作谷物餐,如蒸馒头、熬粥、蒸米饭等,这就是“食谷”。在体验过程中,充分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劳动不易。

三忌:糟蹋粮食

正月初八是不允许剩饭剩菜,糟蹋粮食的,即使馒头掉在地上也要捡起来,喂家畜都行,就是不能扔掉。老一辈人认为糟蹋粮食是对谷物的大不敬,会影响来年收成的。

结语: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好多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有的没见过庄稼,有的不识庄稼,就如前几年,我的一个朋友带着8岁的儿子头一次回乡下,孩子竟然不认识小麦,而且还不在村子里上那种土厕所,嫌脏,最后没法,只有带孩子到县城宾馆住,因此好的传统习俗确实应该传承,让下一辈人“吃水不忘打井人,吃粮不忘种田人”。

在初八这天,好多地方的传统习俗中还讲究吃杂粮面条、包饺子、吃元宵、蒸五谷杂粮饭等,而且都有着很好的寓意,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平平安安,衣食无忧。

#这就是年味儿#

#红红火火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