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孙子兵法》:抓住有利条件,是谋事取胜的主要方式
一、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解决问题背后的危险因素,由此避开祸患的产生,能够将所有负面因素尽可能的消除,这是保证自己处在有利位置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创造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将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否战胜敌人,就取决于敌人是否有机可乘。
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把一件事情当做你的敌人,那你就要保证面对这件事情时,能消除事情背后更多的负面因素,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保证自己抓住更多可能存在的有利条件,这是谋划事情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的对手是生活,那你就要消除能够意识到的任何负面因素,这是保证自己不会因为负面因素而遭受问题的根本。
通俗一些说:不管你要做的是一件事情,还是你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生,抓在自己的手里的有利因素越多,你取胜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存在的危险因素越多,你可能遇到的问题就会越频繁。
所以抱着有备无患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足够谨慎的态度审视人生,这是对待人生最好的方式。
所以《孙子兵法》之中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强求”,“预知”的方式就是以条件决定结果。
唐玄宗当政时期,前半段开创了开元盛世,后半段又出现了安史之乱,这也算是把大唐的江山运气败坏了大半,当时的大唐江山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也得益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守护,才得以呈现表面的安稳。
李光弼是一个胆识过人,性格直率的老将,为了维护大唐江山倾尽了不少心血,而且处理问题时也是铁面无私,不留情面。
当时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性格软弱,治军散漫,皇上一气之下就命令御史崔众接管王承业的军队,接着再把军队转交给河东节度使李光弼。
而崔众则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人,一贯喜欢仗势欺人,崔众去接管王承业军队的时候,有意侮辱王承业,甚至纵容自己的部下全副武装,闯进王承业的府衙耀武扬威。
二、王承业本身就性格软弱,又加上崔众势力强大,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李光弼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非常生气,一直愤愤不平,后来等到崔众将军队交李光弼的时候,崔众以为李光弼也是软弱可欺的人,就想在李光弼面前耀武扬威,所以两军旗帜相遇时也不回避,也没有立即要交出军队的意思。
李光弼见崔众有意为难自己,毫不手软,直接下令将崔众拿下,还要处置崔众。
就在这个时候宫内传出消息,宦官来传旨说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并且还带着诏书前来。
李光弼看了,就对宦官说:“崔众已经犯法,我已经将他逮捕治罪了,崔众不能接受任命,如果我现在斩杀,那么只是斩了一个侍御史,如果接受了命令,那就等于斩了御史中丞,如果以后把他任命为宰相,那我岂不是等于杀了一位宰相吗?”
宦官听了非常害怕,赶忙带着诏书回京了。
第二天,李光弼就将崔众推上刑场斩杀,后来李光弼还让崔众的亲属前来吊唁,这个事情后来威震三军,形成了很大的震慑力。
从表面上看这件事情,会误以为李光弼只是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但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军中的蛀虫。
不管是任何一个公司或者群体,之所以腐败的根源,就是因为蛀虫的存在,有他们的存在,才有后来的逐渐腐坏,这是极其危险的因素,只有快刀斩乱麻,消除这个危险的因素,才是保证这个群体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
在《韩非子》之中有一句话叫:“物之己者,非所靡也”!意思就是说:当事物出现危险的苗头时,是不可以拖延的。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看待那些即将出现问题的危险因素,因为侥幸的想法本身就是人生最危险的因素。
任何一个事件在即将出现之前,也就是在萌芽状态时都可以尽快消除,但是当它逐渐形成气候的时候,再去解决就异常艰难,而且这个时候已经对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生中那些负面因素就是如此。
所以《道德经》之中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早做准备,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这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