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唐僧是什么星座?(唐僧是什么星座)

唐僧是什么星座?(唐僧是什么星座)

《西游记》里的十二星座,唐僧被分到这个星座全靠颜值

86版《西游记》作为一代经典剧集,直到今天还占据着寒暑假时的电视荧幕,为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了十分欢乐的童年记忆,然而绝大部分观众直到今天才知道,《西游记》里除了精彩纷呈的取经故事外,居然还藏着西方的十二星座!

白龙马是半人半马的射手座,龟毛啰嗦但十分“臭美”的唐僧是超级难搞的处女座,牛魔王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金牛座。这份看似无厘头的总结,仔细一想却十分有理有据,连两条鱼精凑成双鱼座这件事都一本正经到让人无法反驳。

但也有不少网友不同意以上的观点,认为单凭形态分星座,还不如去分十二生肖更合理一点。那么从性格来看,我们的取经四人组又是哪几个星座呢?

唐僧,在取经途中坚持仪容仪表,十分爱美,遇事犹豫爱纠结,简直是天秤座的完美代表。

大师兄孙悟空本领高强,又自视甚高,思维跳脱还有一点多动症,怎么看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水瓶座。

而贪吃好色,大大咧咧的八戒,一定是天生乐天的射手座。

至于我们勤勤恳恳,闷声发大财,却动不动暗戳戳附和“散伙”的沙僧,自然是腹黑工作狂摩羯座无疑。

作为取经团中唯一的高富帅,白龙马则是无可辩驳的自带玻璃心气场的孤傲处女座。

《西游记》里居然藏着这么多十二星座的秘密,古老东方神话与西方传说的神奇缘分,在这个经典的故事中可以说是融合的十分完美了!

不会法术,但会“灵魂暴击”:唐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本 文 约 7420 字 阅 读 需 要 22 min

唐僧最近又“火”了,听说电视剧中的他“拉踩”能力一流。

电视剧毕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不知《西游记》原著中的唐僧形象是否也这般“毒舌”?

其实,电视剧《西游记》才是唐僧形象的美化版。

作为如来佛二徒“金蝉子”之转世、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甚有功果”的唐僧,在《西游记》原著中更为立体真实。原著中的唐僧不仅一心向佛、慈悲为怀,还比电视剧中的形象更加毒舌,哭鼻子、使性子、“甩锅”等名场面比比皆是。

唐僧之真性情

唐僧一开口,不仅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更是句句戳心的把把“小刀”。

其一,动不动就说人家长得丑。

话说在唐僧取经之初、师徒四人还未聚齐之时,唐僧与孙悟空相伴而行。一晚,师徒二人行至一观音禅院,便想在此留宿。见到孙悟空的脸,禅院里的和尚被吓了一跳,于是问:“那个牵马的是个什么东西?”唐僧听到后,立刻压着嗓子说:“悄声低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和尚听了就纳闷了:“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

按说一个外人当着师父的面说徒弟长得丑,师父可能会出于“护短”之意维护一番。可是,唐僧是这样说的:“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所以,长得丑没关系,有用就行。

唐僧说完了孙悟空丑,还要说猪八戒丑。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越过重山来到了乌鸡国,一晃行至午时,众人腹中空空。八戒见状,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去借宿,不料不仅被唐僧一口回绝,还遭到了灵魂暴击:

八戒遭到的“灵魂暴击”

如此一番,八戒只能暂且遮住自己生动的面庞。不过,在《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可不止“暴击”了八戒一人。师父的“毒舌”,三位徒儿无一幸免:

行者收了法身,道:“师父,这寺里谁进去借宿?”三藏道:“我进去。你们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倘或冲撞了本处僧人,不容借宿,反为不美。”行者道:“既如此,请师父进去,不必多言。”

在师父眼中,三位徒弟皆“嘴脸丑陋,言语粗疏”。不过,此处孙悟空为何要“收了法身”呢?在电视剧中,师徒四人来到“敕建宝林寺”门前时,唐僧主动向大家介绍寺名后,八戒便提出借宿。而原著中,这里的唐僧是颇有些小情绪的:

行者道:“师父,这一座是甚么寺?”

三藏道:“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镫,就问我是甚么寺,好没分晓!”

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为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然后受唐王的恩宥,门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

长老骂道:“泼猢狲!说话无知!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行者闻言,把腰儿躬一躬,长了二丈余高,用手展去灰尘道:“师父,请看。”上有五个大字,乃是敕建宝林寺。

经过这样一番心理活动,估计唐僧说徒儿们长得丑,也有气话的成分在吧!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其二,突如其来的人身攻击。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僧师徒来到了白骨精的地盘。此处“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雾气弥漫的陡峭山峰

唐僧一行人磕磕绊绊地走着,正行至陡峭高崖,唐僧突然说:“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孙悟空看看四周,挠挠头,苦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不料,唐僧勃然大怒:“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孙悟空只是说出了不便化缘的实情,没想到被师父劈头盖脸地大骂为“懒惰”之人,甚至还背上了“忘恩负义”的罪名。见此,孙悟空委屈得不行:“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可是师父正在气头上,话题又绕回了原点:“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不过也是,肚子饿了,是挺难受的。

但是,电视剧改编了这一情节,将喊“肚子饿”的主人公变成了猪八戒,唐僧则隐忍坚毅地走在前面。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八戒喊饿

其三,“看热闹不嫌事大”。

电视剧中,师徒四人入狮驼岭时,唐僧说八戒长得丑。而原著中,想要去一探究竟的是孙悟空,只是唐僧的台词倒是没什么差别:“你的相貌丑陋,言语粗俗,怕冲撞了他,问不出个实信。”虽然这段对话与原著不符,唐僧并未“拉踩”二徒,但他“拉踩”的功夫在原著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西行途中,孙悟空和唐僧吵架的次数相当多,偶尔还会“离家出走”。这其中一次,就让六耳猕猴钻了空子。趁八戒和悟净不在,六耳猕猴假扮成孙悟空的模样打晕唐僧、抢走行李。待八戒和悟净回来,唐僧吃了几口冷饭后,情绪低落地问:“那个去讨行李?”八戒一心要找孙悟空要行李,便答道:“我前年因师父赶他回去,我曾寻他一次,认得他花果山水帘洞,等我去!等我去!”没想到,此言一出,师父再次阻拦了他,八戒又遭“暴击”:“你去不得。那猢狲原与你不和,你又说话粗鲁,或一言两句之间,有些差池,他就要打你。着悟净去罢。”唐长老不仅直说八戒和悟空关系不好,还说八戒说话粗鲁,无形之中甚至要点明八戒打不过孙悟空的事实。而且,唐僧对八戒和悟空的“拉踩”,之后还在继续。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八戒日常被悟空揪耳朵

在狮驼岭与众妖斗法时,八戒遭悟空“整蛊”,被妖怪拖回洞中。孙悟空回去见到唐僧,唐僧便责怪他对自己的师弟没有相亲相爱之心。孙悟空可不愿听唐僧这样袒护八戒:“师父也忒护短,忒偏心!罢了,象老孙拿去时,你略不挂念,左右是舍命之材;这呆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恼,方见取经之难。”

听闻此言,唐僧的语气放软了些,开始实施“拉踩”战术:“徒弟啊,你去,我岂不挂念?想着你会变化,断然不至伤身。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所以,八戒又被说了,这次是与灵巧的大师兄相比,他身材肥硕、动作笨拙。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不过,唐僧说话虽然带“拉踩”之意,可是语境往往是比较危急的关头。而细品说话动机,其实不难看出唐僧对徒弟的呵护之意。

唐僧之划清界限

唐僧虽然始终慈悲为怀、善良仁厚,但是他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电视剧对唐僧这一特质的表现是比较稀少且隐晦的,做了不少美化。

电视剧中,唐僧师徒路遇强盗,孙悟空被他们绑在了树上,留下与一伙强盗周旋。唐僧临走时一再叮嘱悟空“千万别杀生呀”,可是嫉恶如仇的悟空还是打死了一众强盗。当他正要对那强盗头目当头一棒时,唐僧骑马返回,恰好看到强盗人头落地,当即吓得跌落马下。这怎了得!盛怒的唐僧立刻念起了紧箍咒,疼得孙悟空一下子晕了过去。师父一看,悔意漫上心头,心疼地抱着倒在地上的悟空,呼唤着徒儿的姓名。可是毕竟观念不同,孙悟空清醒后又与唐僧大吵一架,之后被赶走,负气回到了花果山。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这个片段将唐僧善恶分明、心怀慈悲的性格特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在原著中,此时的唐僧虽然也有点圣人的光环,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非常自私的一面。见悟空打死了强盗,唐僧责怪徒弟的同时,赶快挖开土堆,将一伙人葬了。随后,他满含悔意地在强盗坟头焚香祷告:

“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八戒听后,当场笑出了声,并直言:“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唐僧一听,觉得有几分道理,毕竟“冤有头债有主”。于是这长老赶忙又补了一句,搓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真可谓思虑周全、行事干净。

唐僧不仅怕鬼怪,还怕妇人发怒。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黎山老母、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四圣”想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心是否坚定,于是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了一户庄院,这庄院的女主人则热情地招唐僧师徒为女婿。面对女施主的一再邀请,唐僧数次直言拒绝,甚至还以“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来贬低凡俗之人。那妇人一听,火冒三丈:

“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

唐僧见自己说错了话,刚才吟诗怼人的气势一下全无;但无论如何,自己肯定是不能留下的,不如依女施主的愿问问徒弟们。于是他扭头转向悟空,小声说道:“悟空,你在这里罢。”悟空一听,怎么这话头到了自己身上,于是机灵地现场学习师父“甩锅”的本事,答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八戒或许心动过,不过此时也不乐意,他建议大家要“从长计议”。看此光景,唐僧瞥向了沙僧,对八戒和悟空说:“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好家伙,这师父不仅找到了解局的人,还分分钟集结了利益小团体。不过,剧中让悟净留下的是悟空,颇带些开玩笑的意味。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唐僧之一言不合就落泪

可以看出,《西游记》原著中的唐僧与电视剧相比,因为有了较多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优缺点,所以更加立体和丰满。唐僧不仅毒舌、会“甩锅”,还喜欢哭鼻子。

《西游记》的一百回中,五分之一的章节都有唐僧流泪,其形态包括“噙着泪”“含泪无言”“眼中垂泪”“滴泪难言”“哭”“放声大哭”等等。只是每次流泪的背后,都有不尽相同的原因。大多数时候,唐僧是被妖魔鬼怪和草莽强寇吓哭的。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让我们再回到狮驼岭,毕竟这是取经路上妖怪最多的一回。话说唐僧师徒不敌三怪,最终被抓。二更天时,唐僧被带进妖怪殿前,发现灯光之下躺着三个徒弟。周围全是妖怪,能保护自己的徒儿们又都被绑在这里,唐僧立刻崩溃了:

老师父伏于行者身边,哭道:“徒弟啊!常时逢难,你却在外运用神通,到那里取救降魔,今番你亦遭擒,我贫僧怎么得命!”八戒、沙僧听见师父这般苦楚,便也一齐放声痛哭。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这等阴森绝望之境地,也只有艺高人胆大的“乐天派”孙悟空能够挤出一丝微笑了,放声大哭乃是人之常情。只是,唐僧的泪点可比这低多了,甚至说来就来。

第六十七回,八戒、悟空仗义出手,帮陀罗庄的老百姓们降灭了蛇妖,欢欢喜喜地在众人的拥簇下再次启程。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只是陀罗庄西南面的稀柿衕有座七绝山,因盛产柿子而又无人采摘,因此常年累月烂在地里的千万颗柿子变成了一条臭气熏天的淤泥河,由此挡住了师徒去路。纵使在前六十六回已经历了数十次劫难、看遍了一众妖魔鬼怪,唐僧也没绷住:

一路上喜喜欢欢,不时到了七绝山稀柿同口。三藏闻得那般恶秽,又见路道填塞,道:“悟空,似此怎生度得?”行者侮着鼻子道:“这个却难也。”三藏见行者说难,便就眼中垂泪。

因道路遇阻、气味难闻,加之孙悟空也感叹“却难也”,唐僧前一秒高高兴兴,后一秒就独自垂泪。不过,这也可从侧面看出唐僧对孙悟空的依赖与信任。

过稀柿衕这个桥段被电视剧略去了,师徒四人在陀罗庄“完美收官”后,接受了乡亲们热情送出的干粮,就又元气满满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其实作为师父,唐僧不仅为自己落泪,也为徒儿落泪。

“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唐僧听八戒这么说,一下子跌坐在地,恍惚了许久,才捶胸顿足地说:“徒弟呀!只说你善会降妖,领我西天见佛,怎知今日死于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众的功劳,如今都化作尘土矣!”想着悟空受难,唐僧心里一阵酸楚。可八戒送来了消息后,就不顾师父的情绪了。他走到一旁,叫沙师弟一起分行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要给师父买棺材:

“分开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长老气呼呼的,闻得此言,叫皇天,放声大哭。

一心记挂着身陷囹圄的大徒弟,可眼前二徒弟又要分家,本就忧伤不能言的唐僧瞬间被八戒气得嚎啕大哭。虽然这一哭也包含了对自己可能不能继续安全前行取经的忧虑,但是也不乏对徒弟的牵挂与关爱。这份爱在之后唐僧向旁人述说自己的经历时,明明白白地展现了出来:“贫僧在路,耽阁的日子多,行的日子少。常遭毒魔狠怪,万苦千辛,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共计一十四遍寒暑,方得至宝方。”

而在电视剧中,哭鼻子的唐僧并未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他正待在孔雀公主家里。当场嚎啕大哭的人,变成了猪八戒一人。只是哭鼻子的八戒还是提议要与沙僧分行李,不过被沙僧严词拒绝了。

嚎啕大哭的八戒

唐僧之善良明理、一心向佛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唐僧毕竟是东土大唐的高僧。既然能够矢志不渝地历经磨难取得真经,那么他一定有坚定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唐僧说出了“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誓言。不仅如此,胸有大志的唐僧并非仅是个爱哭、自私、胆小的弱者,他也时常流露出善良明理的一面。

唐僧心智坚定体现得颇为经典的一回便是“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前文已述,此处不提。而在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中,唐僧既明理又坚定。若说在三打白骨精那回,唐僧还因肚子饿而大骂无处化缘的孙悟空,到了盘丝洞这里,唐僧则通达了很多。别了朱紫国王后,师徒四人“行彀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一行人正在踏青玩景时,看到了一座庵林,唐僧一个翻身,下了马向前远眺。被唐僧骂惯了的悟空以为师父又不想前进了,于是问道:“师父,这条路平坦无邪,因何不走?”八戒借机怼道:“师兄好不通情!师父在马上坐得困了,也让他下来关关风是。”不过,唐僧下马并非“关风”:

“不是关风,我看那里是个人家,意欲自去化些斋吃。”行者笑道:“你看师父说的是那里话。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三藏道:“不是这等说。平日间一望无边无际,你们没远没近的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

理解徒弟、体恤徒弟,唐僧在此处下马,原来是想亲自去化缘。后来,八戒也说应该由徒弟帮师傅化缘,又被唐僧回绝:“徒弟啊,今日天气晴明,与那风雨之时不同。那时节,汝等必定远去,此个人家,等我去,有斋无斋,可以就回走路。”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于是,徒弟们便应了师傅,让师傅自己去化一次缘。唐僧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路愉快前行,见桥那边茅草屋中有座木香亭,亭中三个女子“飘扬翠袖,摇拽缃裙。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正在酣畅淋漓地嬉戏玩耍。唐僧见此状,走上桥头,应声高叫:“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一众女子听到声音后,抛了手中之物,纷纷前来迎接:“长老,失迎了,今到荒庄,决不敢拦路斋僧,请里面坐。”

至此,电视剧的还原度是很高的,只不过亭中的三个女子是在桥后的小树林中玩捉迷藏,唐僧躲在了树后,却还是被她们发现了。这时,唐僧才唯唯诺诺地从树后走出,说出了化缘请求。与原著中一样,她们热情地邀请唐僧进屋就座。

那么,羞赧的唐僧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电视剧里看不出来,而原著则说出了一切:“善哉,善哉!西方正是佛地!女流尚且注意斋僧,男子岂不虔心向佛?”原来,一心向佛的唐僧没有任何杂念,他在这里收获了平凡又由衷的感动。

不止如此,在这之前,纵使有着“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之姿的女儿国国王想嫁给他,唐僧仍然一心向佛:

同携素手,共坐龙车。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一个喜见男身,恨不得白昼并头谐伉俪;一个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二人和会同登辇,岂料唐僧各有心!

而唐僧对佛祖的坚定信仰,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比如,唐僧每到一处便要先自报家门,而每次都以“去西天大雷音求经者”“差往大西天天竺国雷音寺见佛求经的和尚”“差往雷音拜佛求经者”等表述讲明去处。除了明确交待自己的目的地,唐僧因心中记挂着雷音寺所以忧心忡忡的情景在书中也不鲜见。比如他们在寇员外家好吃好住,唐僧帮寇员外做了法事后仍旧“想着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辞谢”;他们在山野中行走,路遇荆棘猛兽,唐僧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是“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

此外,早前在浮屠山,唐僧听闻乌巢禅师在前,一阵快马加鞭。见到禅师后,唐僧更是虚心求教,处处体现着佛家弟子的虔诚: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行十万八千里路程,经一十四遍寒暑。“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乘危远迈,一心向佛。

可以说,《西游记》电视剧和原著中的唐僧都是一个德行高远、修养深厚、没有个人欲求、对佛家态度虔诚、有献身精神的高僧。不过,在原著中,唐僧并非只是个不接地气的“圣人”,他同样是有情绪、有性格的陈姓取经人。也正因如此,《西游记》才在各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中艺术价值非凡;而唐僧这一人物形象跨越千年,仍然鲜活生动、常议常新。

你心目中的唐僧,又是什么样的呢?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

[2] 赵秀红:《<西游记>题材中唐僧人物形象流变的文化意蕴》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北辰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真实的唐僧到底有多强悍?一切真实的故事,从一场考古发现说起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孙悟空真的存在吗?

唐僧取经当真是九九八十一难?

也许《西游记》并不是在瞎编,真实的唐僧比小说更加传奇。

牛魔王是谁?

狮驼岭又在哪里?

这一切真实的故事,我们从1953年的一个考古发现说起……

1953年·敦煌

时间回到1953年,甘肃敦煌。

这天,考古专家们在莫高窟东边100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榆林窟。

洞窟的年代已经确认,是唐朝中晚期到北宋年间的东西,崖壁上一共有41个洞窟,里面是各种雕塑和壁画。

当专家们打开第二窟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有观音、有和尚,还有一匹骏马,和一个猴头猴脑的徒弟,徒弟竟然还带了一个金箍。

这是时空穿越了吧。

这不是唐僧带着孙悟空吗?

还有白龙马和观世音,就连孙悟空戴的金箍都是《西游记》同款。

但《西游记》,这是明朝人写的小说啊,孙悟空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壁画当中?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仅唐僧不是杜撰的,就连孙悟空,也真实存在过。

专家们连夜赶回敦煌,敦煌有两本最原始的唐僧论文《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他们想从这里面寻找线索。

果然,专家们很快还原出这样一个故事。

627年·长安

这年,长安被饥荒笼罩,北方的突厥也虎视眈眈。

大唐皇帝决定打开城门,让长安百姓们去逃荒。

一个25岁的僧人混在逃难的队伍当中,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偷渡出境,前往印度。

这个僧人法号玄奘,正是唐僧。

真实的唐僧并没有什么通关文牒,也不是什么大唐皇帝的把兄弟,就连白龙马都没有,只是靠一腔热血,把自己从僧人,变成了偷渡犯。

离开长安后的第一站是凉州,凉州当时正在被吐蕃和突厥夹击,局势紧张,大军镇守,没有通关文牒,任何人都不能通过。

玄奘也不例外,他只能在凉州城里开坛讲经,结交过往的商人,准备伺机偷渡。

虽然这个时候玄奘只有25岁,但已经是得道高僧,很有名气,同时,当时的西域国家也都信奉佛教,所以,这些往返大唐和西域的商人们都很尊敬唐僧,大概一个多月以后,商人们就把玄奘的故事带到了西域,还传说,玄奘将在不久以后出关,来到西域诸国。

这个传说可要了命了,凉州长官听说玄奘和尚要出关?

那你不就是偷渡犯吗?

赶紧给我抓起来遣返长安。

而就在抓捕当晚呢,玄奘提前偷渡,成功逃离凉州,前往下一站——玉门关。

玄奘一路昼伏夜行,顺利到达玉门关外的瓜州城,瓜州刺史信奉佛教、善待僧人,入城后玄奘总算安心了,还有专门的房间睡觉。

但就在这天晚上,凉州发出的海捕文书,也已经到了瓜州。

玄奘又成了嫌疑犯,被从房间里被直接带走。

一个叫做李昌的官员连夜提审玄奘,他问,你就是偷渡犯玄奘?

玄奘答——是。

结果万万没想到,李昌当场就撕毁了文书,表明自己佛教徒的身份,又说,帮不了大师太多,只能委屈大师赶紧越狱。

玄奘就这样逃出虎口,藏匿到了一个叫做塔尔寺的地方。

考古专家们后来也发现了这座塔尔寺,至今依旧有巨大的佛塔矗立在旷野上。

而孙悟空的故事,就在这座塔尔寺中发生了。

孙悟空的真身

这天,玄奘正在打坐,忽然塔尔寺的主持带了一个胡人进来。

胡人叫做石磐陀,是个商人,前来礼佛。

礼佛就和现在烧高香差不多,当时的丝路商人风险很大,所以,经常就会礼佛求平安,比如,我们看到的敦煌莫高窟,其实是古代人礼佛的遗物,有钱人会花大价钱开凿一个石窟,里面画上自己礼佛的壁画或者佛典故事什么的,然后在洞窟内供养僧人,为自己祈福消灾。

这个商人石磐陀,正是一个过来花钱买平安的商人,长相怪异,毛发浓密。

他先是给了主持一些钱币,然后又跟玄奘说,请大师为自己授戒,这就相当于现在请大和尚给你开光一样,大和尚也是很贵的,不是谁都能请。

但没想到,玄奘二话不说,就帮石磐陀开了光。

石磐陀一下子就高兴地夸起了海口,说师傅在瓜州这一代有什么问题,报我石磐陀的名字就行,保准好使。

没想到玄奘也没推辞,直接握住石磐陀的手说,请帮助我渡过五烽,穿越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是玉门关外的大沙漠,有400公里宽,天然将西域与东土隔开,唐军为了控制这个战略要地,就在莫贺延碛的上设置了五座烽火台,烽火台控制着五个绿洲水源。

石磐陀也是讲义气,一拍胸脯就答应了下来,还让玄奘明天傍晚在荒岭上与自己会和。

到了约定的时间,石磐陀果然来了,还带了一个老汉,老汉牵着一匹枣红马,跟玄奘说,你那匹骏马不行,别看我这匹老马又瘦又小,但它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十几趟,认路。

于是,玄奘和老汉换马,然后就跟着石磐陀走入了大沙漠。

合上《三藏法师传》专家们恍然大悟——原来,壁画上画得正是这一幕故事啊。

看来,孙悟空的原型找到了,不是什么印度的猴神哈奴曼,而是大唐胡商——石磐陀。

而这个石磐陀又会和师傅演绎一段什么样的感情呢?

继续往下看,原来《西游记》也没有瞎编。

石磐陀的计划

当天夜晚,石磐陀就带师傅来到了玉门关的上游,然后用树枝搭桥,渡过玉河,成功偷渡玉门关。

过关以后,两人各找了一片沙地,躺下休息。

不一会儿,玄奘眯着眼,偷偷看到一个人影正拿着腰刀朝自己走了过来,这人正是石磐陀啊。

玄奘心中一惊,但还是假装镇定,继续装睡,没想到,石磐陀在离自己还有十几步的时候,又突然收起腰刀折返回去。

玄奘索性不睡了,坐起来念经,石磐陀也就假装睡着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石磐陀就说,大师傅,实不相瞒,我们这个计划太疯狂了,本来沿着五烽正常穿越大沙漠都是在闯鬼门关,而现在,我们要白天躲避,晚上赶路,还要乘着夜色靠近烽火台,去绿洲里偷水。

这简直是找死啊,无论是被沙漠困住,还是被官兵发现,都是死路一条。

我还有一家老小,所以,请师傅跟我回去,否则,我也不能让师傅单独前行,万一你被官兵抓住,他们一定会严刑拷打,你到时候要供出我来,我也是死罪。

说完,眼看着玄奘没有动摇,石磐陀又急了,抽出刀走上来,又说,师傅如果执意往前,那我就只能灭口消灾了。

听完这话,玄奘看着石磐陀,发誓说,自己即使被千刀万剐也不会把你供出来,你就放心地回去吧。

原来,这就是石磐陀的顾虑,和《西游记》一样,他对师傅的感情也是理想纠葛着现实,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只不过,小说里的孙悟空是来来回回好几次,而现实中,石磐陀这一别,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师傅身边。

这么看来,还是《大话西游》描述得更现实一些,很多情感真的是一别五百年,只能等来世了。

就这样,玄奘孤身一人,牵着老马,独闯五烽。

独闯五烽

刚刚走进沙漠,玄奘就出现了幻觉,他看到有军队在前面行走,还听到各种妖魔鬼怪的叫声。

接着,幻象和叫声在脑海中群魔乱舞,越来越恐怖,直到风中传来,勿怖勿怖的声音,玄奘才算回过了神来。

这很显然就是所谓的沙漠综合征——由于过度饥渴、人体脱水所导致的幻觉现象。

就这样走了40多公里,玄奘远远地望见了第一个烽火台,他停下来埋伏,等到夜晚再悄悄过去偷水。

到了夜晚,玄奘靠近绿洲,还没来得及取水,就有好几支弓箭飞了过来,官兵逮捕了玄奘。

第一烽的校尉叫做王祥,连夜提审玄奘,玄奘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没想到,王祥一看到玄奘的印章就嗖的一下跪了下来。

原来,王祥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就听说过玄奘的故事,这会儿见着了,自然是全力帮玄奘闯关。

王祥给玄奘准备了一个巨大的皮囊,装满了水,又亲自送出去好几公里,还跟玄奘详细说明了如何绕开第二、第三烽,让玄奘去第四烽,那边的镇守是自己亲戚,能接应大师,再帮大师闯过第五烽。

一路顺利,玄奘到达了第四烽,补充完水源以后,玄奘又上路,准备绕道野马泉,穿越第五烽。

这一段行程大约有100多公里,走到一半的时候,玄奘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

而且,又在饮水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没有拿稳大皮囊,导致仅存的水源也全部流失。

这个时候,玄奘准备往东返回第四烽,但是,当他走了几公里以后,突然停了下来。

因为,他曾经发过誓,不到印度,绝不往东一步,自己这是怎么了?宁向西死,不向东生啊。

想到这里,玄奘转身,继续向西北前进。

这个时候,他心里一直在默念《般若心经》这是他战胜恐惧的秘密武器。

几年前,玄奘在四川游学的时候,他救助过一个满身脓疮的老人,老人后来传授了玄奘这篇几百字的经文。

诵读以后,玄奘惊为天人,自己读遍了东土佛经,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精辟的东西啊,正打算向老人继续请教,而这个时候,老人已经不见了。

传说,这个老人就是观音菩萨,而这部后来被玄奘翻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正是观音菩萨的语录。

那观音菩萨的《心经》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般若心经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彼岸的意思,心是核心的意思。

所以,这部经的标题其实是说——到达彼岸智慧的核心要义。

内容是观音菩萨讲述自己亲身验证彼岸智慧的过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他发现,到达彼岸智慧的终极奥义就是悟空,从而了解一切都是空这个原理,于是观音菩萨一步步推理、阐述悟空的过程。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推理到菩萨们的境界,说菩萨们是按照这个悟空的方法到了彼岸智慧,成就涅槃。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而且,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他们也都是按照这个悟空的方法,到达彼岸智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后,观音又教了了大家一段咒语,可以用来战胜苦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就是《心经》的全部内容逻辑——到达彼岸智慧的要义就是——悟空。

佛经这一类的古印度哲学,其实都非常讲究思辨,要是看懂了,你会发现,佛经都是层层推理,非常精妙,一般人驳不倒它。

但是,瞎理解佛经的人也绝对不少,从玄奘的时代就是这样。

比如,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

其实,他就是为了去验证一个非常最根源的学术问题。

那就是玄奘认为,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意识,再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一共八种感官意识,这就是人类的全部东西。

而当时,中国有很多法师不知道从那里弄来了一个第九识——真如,又用自创的真如理论,一顿推理,搞得特别混乱。

玄奘从小就有超能力,那就是它对佛经的记忆力、逻辑力和语言天赋都像是上辈子就背过一样,读一遍就能背诵,而且还理解深刻,就连那些音译的梵语词汇也都能解释出正确的道理。

所以,他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读遍了东土佛经,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拜访各地高僧和他们辩论。

到最后,玄奘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要否定第九识,就必须去印度亲眼看一看《瑜伽师地论》的原文。

恰好,23岁游历到长安的时候,和一个印度和尚(波颇)辩论,和尚提到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正在教学《瑜伽师地论》。

于是,玄奘就申请护照,要去印度求学。

但结果好几年护照都批不下来,这才有了25岁这一年的冒死偷渡故事。

死亡降临

无论玄奘内心多么坚定,但终究无法改变脱水会死人的生理法则。

终于,玄奘晕死在马背上,这个时候,老马也摆脱玄奘的控制,调头向东边前进。

玄奘虽然发誓宁死不往东一步,但现在已经无力控制了。

老马越走越快,不一会儿,还把玄奘从马背上抛了下来,玄奘顺着沙丘滚下去,他打算再睁眼最后看一眼这个世界,但结果没想到,眼前竟然是一汪绿洲。

原来,这就是野马泉啊。

果然是老马识途,玄奘就这样得救了。

接着,玄奘又成功穿越第五烽,到达了第一个西域小国——伊吾国。

接下来的好几天,玄奘住在一间寺庙中,当地的胡僧、王公贵族纷纷前来拜访。

玄奘也规划了更详细的西行方案。

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一分为三,南路和中路都有大沙漠,只有北路是大草原。

于是,玄奘选择了北道,但正在他准备出发的时候,一匹跑快又追上了他。

而这匹快马正是现实中牛魔王的使者。

牛魔王

高昌国的特使滚鞍下马,匍匐在玄奘面前,邀请大师前往高昌。

高昌国信仰佛教,又是西域大国,玄奘无法拒绝。

于是改走中线,来到了高昌。

高昌国王在宫门口迎接,态度友好,玄奘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还记载说,玉门关以外汉人就非常罕见,但这个西域最大国家——高昌国的国王竟然是个汉人。

今天的交河遗址被认为属于当初的高昌国,这里是一片高耸的台地,在吐鲁番火焰山脚下,扼守着从城下穿过的丝绸之路,高昌王姓麴(qū),名文泰,是王莽时期来到西域的麴氏家族后裔。

麴文泰靠着在丝绸之路上收关税,把高昌国变得非常富强,文化还特别繁荣。

麴氏王族还在这里开凿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甚至被认为是超越敦煌莫高窟的顶级艺术,只可惜,后来被德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分批切割,割走了90%,德国人割走的最精华,但又在二战的时候被毁,所以,你现在已经只能从复原图当中感受一下当初高昌国的繁荣了——皇族是汉人麴氏,贵族是草原来的回鹘人,百姓则是西域各国的商人和平民。

所以,麴文泰是有野心的,就和《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一样,他是一个有希望一统江湖的西域大哥。

而能帮他完成统一的人,现在恰好出现了,正是眼前的佛教高僧——玄奘。

几十天以后,玄奘也看出了麴文泰的野心,他请自己过来,就从来没有想过让自己离开啊。

于是,玄奘开始绝食抗议,国王依旧是每天举着食物来供奉大师,但玄奘就是闭目入定,一言不发。

眼看着玄奘就要饿死了,据说,这个时候,又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铁扇公主

《西游记》里最后帮唐僧通过火焰山的是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

而现实当中,最后让玄奘开口说话的人,也正是麴文泰的夫人。

这天,夫人来供奉饮食,小声说,师傅,我有办法,让你西行。

说完,玄奘睁开眼,原来,夫人还带了一个老妇人前来。

老妇人姓张,是麴文泰的亲生母亲。

老母亲没有说话,只是一直流泪,玄奘又忍心闭上了眼睛。

而就在这个时候呢,麴文泰也来了,跪在母亲身边一起哭,接着,玄奘就听到麴文泰说,若师傅您执意向西,那我俩就在母亲和佛祖面前发誓吧,我俩结为兄弟,请您在取经之后,返回高昌国,讲法三年。

原来,麴文泰终究是个汉人,他听说母亲也要和玄奘一起绝食求死,就终于松了口。

接下来的一个月,玄奘成为高昌王的弟弟,在高昌国讲法,麴文泰甚至当众充当玄奘的人肉脚垫,这是最高规格的西域礼节。

这一个月当中,麴文泰也为玄奘准备了一支像军队一样的探险队,带足了整整20年的路费,还有几十份珍贵的礼物,一路打点各国国王,让他们帮助自己的弟弟,西行取经。

离开高昌,又经过了焉耆和龟兹两个国家,龟兹也是佛教大国,在这里,玄奘遇到了一个叫做木叉鞠多的大师,大师很傲慢,主张二乘佛,也就是现在东南亚那边类似的小乘佛教,和玄奘主张的大乘佛不一样,于是,木叉鞠多就想用小乘教义来击败玄奘。

结果没想到,玄奘对小乘经典也是信手拈来,一顿辩论下来,木叉鞠多反而成了大乘信徒……

这一段故事,就是《西游记》乌鸡国的原形,只不过,国师不是个道士,而是个小乘教派的大师。

离开龟兹,再往前面就是大雪山——葱岭,今天叫做帕米尔高原。

玄奘说,他们的队伍打算从一个叫做凌山的地方翻越帕米尔。

但在翻越帕米尔的过程当中,队伍损失了一半人口,玄奘也好几次被冻得失去知觉。

队伍在雪山中行走了大概2个多月,终于翻了过去,来到一个叫做热海的地方,这里已经是西突厥王的领地了。

碎叶城

西突厥汗王在碎叶城居住,队伍带着高昌国王的礼物前来拜访,汗王很高兴,还专门派了一位到过长安,通晓各国语言的特使护送玄奘。

玄奘离开碎叶城之后的73年,大诗人李白在这里出生了。

下一站是石国,在到达石国前,路过了一个小孤城,里面居住着300多户中国人,虽然语言衣着都和突厥一样,但行为礼仪还是汉人传统。

石国人善于经商,很多国民都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现在中国的石姓,大多数就来源于石国。

石国的下一站是国际大都市——撒马尔罕,当时叫做飒秣建国,史称康国,今天的康姓人,祖先就来自这里。

飒秣建国很可能就是《西游记》中最强妖怪之国——狮驼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可能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夹带的一点私货。

在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时候,已经是明朝,当时的撒马尔罕、中亚,已经彻底被伊斯兰同化,而且西域也正在被伊斯兰同化。

这个时候,吴承恩写狮驼岭,其实是在向老百姓们介绍强大的伊斯兰文化。

他把中亚这些伊斯兰斯坦国谐音成狮驼国,还说,狮驼国妖怪众多,狮驼岭的妖王,更是唯一需要佛祖亲自出面才能摆平的妖怪。

所以,这个故事,明朝人是看得懂的,他们就这样通过小说,有了对狮驼国、斯坦国的初步认知。

另外,当时的伊斯兰汗国恰好有两个大汗——狮子汗和公驼汗,正好又是狮驼国的一语双关。

所以,现在知道《西游记》为什么是四大名著了吧,这就是它的厉害,还能当成一本国际政治书来读。

回到玄奘的故事,当他来到飒秣建国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伊斯兰教,民众们信仰的是拜火教。

接着,这里又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拜火教VS佛教

本来从高昌国出发,玄奘手底下有四个徒弟,但在翻越凌山的时候冻死了两个。

达到飒秣建国的时候,剩下的两个徒弟就了解到,飒秣建国曾经也是一个佛教大国。

国都旁边还残存着两座佛教寺院,他们就打算进入佛寺礼拜。

但正当他们打扫佛寺的时候,却被当地的拜火教信徒打了出来,还用火把追着满街跑,差点性命不保。

这个时候,玄奘正在王宫里给国王讲解佛法。

没想到,仅仅一个夜晚,玄奘就说服了国王,改回了佛陀的信仰,第二天,国王就宣布将昨晚闹事的拜火教徒全部驱逐出境,今后全国不得再攻击僧人,很快佛寺又燃起了香火,僧侣开始入住宫廷和寺院,飒秣建国又成了中亚的佛教中心。

玄奘还在笔记中说,飒秣建国一直是胡人世界的中心,它的一举一动,将牵动整个胡人世界的变化。

离开飒秣建国,进入今天的阿富汗,接下来又是翻越大雪山,下山以后,就到了印度。

来到印度

沿着恒河像东,玄奘正在前往那烂陀寺的路上。

突然,一伙强盗将他绑架,他们认为玄奘一表人才,女神一定会喜欢。

原来,这是一伙婆罗门外道,他们信仰雪山女神——突伽。

女神的宫殿在恒河源头的雪山上,也就是西藏的冈仁波齐雪山,她拥有无边的性力,每年春秋都需要用美男子献祭。

就这样,玄奘就被绑到了高台上,献祭仪式开始。

这个时候,玄奘又开始默念《心经》,不一会儿就天象大变,恒河水掀翻了船只,狂风吹断了大树,强盗们以为自己激怒了女神,赶紧释放了玄奘,狂风依旧没停,接着,又归还了行李,恒河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玄奘沿着恒河拜访了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讲学地等等等等。

终于在29岁这年,经过整整4年的跋涉,来到了西天取经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寺院中有一 能读解20部经论的人有1000多个。

读解30部的有500多人。

读解50部的,包括玄奘在内,只有十人。

而了解一切经文的人,只有一个,叫做戒贤法师,是所有人的导师。

在烂陀寺,学生们以辩论、演讲的方式学习,能记住所有经文,并且能说服所有人的辩论高手,就是大师。

玄奘入学,和师兄弟们一路辩论下来,很快就成了十大法师。

而接下里发生的事儿呢,据说直接影响到了今天你去印度旅游的体验。

那就是,我们先问一个问题,印度种姓森严,阶级都是天生的,但是,中国人如果去印度,算什么种姓呢?

中国人的种姓

虽然没有一定的答案,但在印度人的思维里,中国人的种姓反正不低,一般和你的职业有关。

有一个小诀窍,那就是跟印度人介绍时候,就说自己是作家、教授,那么他们基本会把你当婆罗门来对待,千万别说自己是商人,那一下子就降到吠舍了。

据说,这种思维惯性的背后,就是因为玄奘大师当年的一场辩论。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这天,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在寺院门口贴出了四十条论述,要和大法师们辩论。

古印度的这种宗教辩论是非常残酷的,辩输的一方往往不是要割舍,就是要自裁。

前来挑战的婆罗门很自信,扬言辩输的人必须自裁。

其他的九大法师看了看婆罗门论述纷纷若有所思,不敢迎战。

只有玄奘上去就把布告撕了,这完全是印度人没有见过的开场架势啊,一下子就有点懵,然后,玄奘大师就开始一条一条的驳斥婆罗门。

婆罗门被这种乱拳打蒙了,竟然处处答不上来,很快就败下阵来,表示愿意自裁。

接着,玄奘制止了婆罗门,于是,按照规矩,婆罗门就成了玄奘的终生仆从。

有一天晚上,玄奘跟婆罗门说,我最近正在研究一些外道经论,比如《破大乘论》,这是婆罗门大师般若鞠多写的经论,专门攻击大乘,但这当中,有一些论点自己并不熟悉出处,还请你协助我研究论点。

果然,在婆罗门的协助下,玄奘很快就写出了《制恶见论》。

这部经论很犀利,戒贤法师和其他九大法师看过以后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跟婆罗门外道和二乘教派一决雌雄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个意外。

东印度国

由于协助写作有功,那个婆罗门被玄奘恢复了自由身,接着,婆罗门回到东印度,就跟国王极力推荐玄奘。

东印度国王于是写信邀请玄奘来东印度国讲法,玄奘以准备辩论为由,拒绝了。

然后,东印度国王就毛了,写信说,我本是凡夫俗子,沉迷享乐,现在听说了中国僧人的名字,萌生了学法的念头,如果中国僧人不来,那你相不相信我有一万种铲平那烂陀的方法?

不得已,玄奘只能暂时放弃准备法战,来到东印度国。

接着,东印度的法师们也纷纷被玄奘降服,东印度俨然成了一个大乘学术的高地,这件事儿传出去,又引起了另一个印度国王的不满。

当时,分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印度,这个国王就是其中实力最强,统治北印度、中印度和部分西印度、南印度的戒日王。

本来这场大乘VS二乘和外道的终极法战就是戒日王提出的命题,他也好几次邀请玄奘前来见面,玄奘都以准备法战为由拒绝了。

这会儿戒日王听说玄奘去了东印度,一生气就直接大军压境,让东印度国国王立刻带玄奘来见自己,还说法战提前。

接着,他又邀请十八位印度国王到场,各种佛教教派的僧人3000多人,婆罗门及外道僧人2000多人,那烂陀僧人1000多人,所有人来到恒河边的曲女城,在接下来的18天当中,任何人都能挑战玄奘,质疑大乘教派,上台辩论,输者自裁。

结果时间一天天过去,愣是没有一个人敢来迎战,因为他们都看过玄奘的《制恶见论》,找不出任何逻辑破绽。

最终,辩论到期,现场的大乘学者们尊玄奘为大乘天,二乘学者们尊玄奘为解脱天。

玄奘骑上了象征着五印度学术领袖的那匹大象,游行曲女城,戒日王亲自在前面开道。

这是玄奘的人生顶点,也是佛教在印度最后的回光返照。

进入印度14年后,玄奘决定返回中国,从此以后,佛教在印度也就慢慢消失了。

回到中国

本来,当时国王们都推荐玄奘走海路回国,但是,由于玄奘和高昌王有讲法三年的约定。

他就重新踏上了雪山、沙漠的旅途。

回国的队伍中玄奘带了567部梵文佛经、150颗佛舍利,7尊佛陀像,等等等等。

在走到于阗国以后,玄奘听说高昌国已经被大唐灭亡,高昌王去世,他也就停在于阗,给唐太宗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当年偷渡的过错,又将取经成功的功劳归功给太宗皇帝,还表明,自己回国以后只愿专心翻译经文,绝不参与政治。

于是,唐太宗准许玄奘回国,专心翻译经书。

据说,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和玄奘聊天,他人生的最后几天,都是枕在玄奘大腿上度过的。

后来,玄奘又经历了武则天的时代,这期间他点拨了日本和尚道昭,秘密把禅宗传到了日本。

最后,在玄奘62岁的时候,只带着几个弟子,来到了玉华寺,在这里一边翻译,一边走向了圆满。

1980年代,考古学家们曾在玉华寺的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带文字的基座。

后来考证,这几行苍劲的文字,就是玄奘大师留在人间的唯一笔迹。

看着这些字,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说法,那就是,无论是玄奘的一生,还是整本《西游记》其实都是在为《心经》做注解,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空。

也许所有人10来岁的时候都是齐天大圣,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变世界。

而20来岁进入社会又一定会被狠狠的暴击,就像被五指山压过一样,变成了带着金箍的孙悟空,虽然你有盖世神功,依旧是个性情中人,但你已经开始学会畏惧和躲避。

接着,你变成了30多岁中年人,越来越油腻,渐渐就成了划水摸鱼的猪八戒。

取经、打妖怪?猴哥,那是你们年轻人的理想啊。

而到了50岁,你又会变成沙和尚,即使你也曾经是大闹天宫的卷帘大将,但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20来岁的后生仔命令你,你也只会说一句,哎,得勒,然后跟着往前走。

再到了60岁,你会读懂唐僧,读懂他的坚定、强悍和空性。

然后,留下和玄奘一样苍劲的书法,这也就是悟空的过程吧。

真的有点深奥啊。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还差个至尊宝,应该是齐天大圣→至尊宝→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你现在是不是正悟到猪八戒这一层?

(完结)

唐僧是什么星座?

西游记里的唐僧的原型是唐玄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院中心主任、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教授代表中国玄奘研究中心郑重宣布,将玄奘大师诞辰日定为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的农历三月初九。

如果据此,唐玄奘的星座应该是白羊或者金牛座。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到底是公元600年还是602年出生在学术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至于是几月出生的分歧就更大了。

玄奘大师的一生作为文化使者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体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可以想象,从1400多年前的通往西域道路上的坚定而孤独的身影上,我们可以看到玄奘大师的那份执着和追求。那时通往西土的路途是无比艰辛,一路坎坷。但玄奘大师没有任何的畏惧,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险阻,从印度带回经书657部并翻译出来在国内推广,成为中国佛教大家。

从玄奘大师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来看,白羊座比金牛座的更像。

我们看到的西游记里的唐僧,是以玄奘大师为原型的升级搞笑版本。当然,唐僧有玄奘大师的居多优点:他目标坚定,为了取回真经可以过火山过沙河,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他管理队伍井井有条,能够按照部下性格能力分配工作,保证了整个团队最终达到目标,取回真经。但他心地善良,有时候会被狡猾的妖怪所迷惑。有趣的是,作者在悟空的头上安了个紧箍咒,在悟空不服从领导安排时经常让唐僧念一念,表现出唐僧有喜欢絮絮滔滔的一面。

唐僧意志坚定,管理优秀和百折不饶表现出摩羯座的的领导地位。他秀丽君子的外表形象,他心地善良和絮絮滔滔视乎又有处女座的特点。

我们的结论是: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唐僧,是摩羯和处女座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