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金紫光禄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金紫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金紫光禄大夫)

官职的名同实异——以宋代元丰前后的“三光禄”为例

当现代人提及非现代的官职时,通常会径直问“某官在古代是做什么的?”,抑或径直说“某官在古代如何如何”。

上自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下迄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间都在“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内(且不提“史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之类的历史分期法)。而“古代”一词本身,在一般汉语语境中,更是个非常笼统、宽泛的概念。在部分人的印象里,甚至可以说,只要不是“现代”,那便是“古代”。

然而一则,“古代”长了去了;另一则,“古代”跟“古代”是不一样的。

通常来讲,越是宏观的概念,才越是能够放到大的历史时间跨度之下来进行讨论;而许多相当具体的微观概念,则即便放在一个朝代之下来进行讨论,都会显得粗率。

也就是说,即便是完全同名的事物,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也很可能会是迥然不同的。

我在这儿举一个职官制度上的微小例子——宋代的“三光禄”(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在北宋元丰改制前与元丰改制后,都存在着叫做“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然而这前后两者间,除用了同样的名称外,可谓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一、北宋元丰改制前的“三光禄”,乃是唐代的同样名称的文散官在北宋的延续。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分设“文散官”“散号将军”“勋官”,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文散官”“散号将军”重新厘定为“文·武散官”。【1】之后,唐代的散官制度就基本固定了下来。

【注1:武德七年文散官和贞观十一年文散官都分29阶,其中第3-第5阶的变化为:

3.左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4.右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5.散骑常侍(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我们知道,唐代的散官本来是一套决定着官员“本品”(即官员本身真正的品级),决定着官员最基本的薪酬、福利、待遇、地位的“阶官”体系。

然而随着“散官”的严重贬值,到了安史之乱前后,原本作为实际职务存在的一部分“职事官”,开始了逐渐“阶官化(本官化)”的进程。这一进程经中唐、晚唐、五代,以至宋初,彻底完成。其中的那部分文职事官,与实际职务完全脱离,变成了标志北宋(元丰改制前)文臣级别的“文阶官”(文臣本官)。【2】

【注2: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完全的阶官”与“官职合一的阶官”——北宋前·中期的两种情况》 等文。】

但就在北宋形成新的阶官体系的同时,唐代的散官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不复为阶官的它,几乎已失去了全部的实际功用与价值,只剩最后一个功用——定章服【3】。

【注3:即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一些同“门荫”“赎刑”相关的作用。有关宋代文·武散官,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一文。】

二、元丰改制后的“三光禄”,乃是将元丰前的文阶官重新厘定并改名之后的结果。

具体变化过程如下图:

因难以正常显示,故将本图分割成两部分

上下两图中的“绍圣二年”列,为同一列

亦即是说,元丰改制时设立的新的文阶官体系“文臣寄禄官”。其中“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3阶,最初是由旧有文阶官里的“吏部尚书”“兵、户、刑、礼、工部尚书”“尚书左、右丞”这三部分重新厘定并改名而来的。虽则它们使用了文散官里同样存在的官名【4】,但与之并无联系。

【注4:宋代的文·武散官,在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大体废除了。】

宋朝年间的前三品官职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官职的名同实异——以宋代元丰前后的“三光禄”为例

当现代人提及非现代的官职时,通常会径直问“某官在古代是做什么的?”,抑或径直说“某官在古代如何如何”。

上自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下迄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间都在“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内(且不提“史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之类的历史分期法)。而“古代”一词本身,在一般汉语语境中,更是个非常笼统、宽泛的概念。在部分人的印象里,甚至可以说,只要不是“现代”,那便是“古代”。

然而一则,“古代”长了去了;另一则,“古代”跟“古代”是不一样的。

通常来讲,越是宏观的概念,才越是能够放到大的历史时间跨度之下来进行讨论;而许多相当具体的微观概念,则即便放在一个朝代之下来进行讨论,都会显得粗率。

也就是说,即便是完全同名的事物,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也很可能会是迥然不同的。

我在这儿举一个职官制度上的微小例子——宋代的“三光禄”(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在北宋元丰改制前与元丰改制后,都存在着叫做“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然而这前后两者间,除用了同样的名称外,可谓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一、北宋元丰改制前的“三光禄”,乃是唐代的同样名称的文散官在北宋的延续。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分设“文散官”“散号将军”“勋官”,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文散官”“散号将军”重新厘定为“文·武散官”。【1】之后,唐代的散官制度就基本固定了下来。

【注1:武德七年文散官和贞观十一年文散官都分29阶,其中第3-第5阶的变化为:

3.左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4.右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5.散骑常侍(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我们知道,唐代的散官本来是一套决定着官员“本品”(即官员本身真正的品级),决定着官员最基本的薪酬、福利、待遇、地位的“阶官”体系。

然而随着“散官”的严重贬值,到了安史之乱前后,原本作为实际职务存在的一部分“职事官”,开始了逐渐“阶官化(本官化)”的进程。这一进程经中唐、晚唐、五代,以至宋初,彻底完成。其中的那部分文职事官,与实际职务完全脱离,变成了标志北宋(元丰改制前)文臣级别的“文阶官”(文臣本官)。【2】

【注2: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完全的阶官”与“官职合一的阶官”——北宋前·中期的两种情况》 等文。】

但就在北宋形成新的阶官体系的同时,唐代的散官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不复为阶官的它,几乎已失去了全部的实际功用与价值,只剩最后一个功用——定章服【3】。

【注3:即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一些同“门荫”“赎刑”相关的作用。有关宋代文·武散官,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一文。】

二、元丰改制后的“三光禄”,乃是将元丰前的文阶官重新厘定并改名之后的结果。

具体变化过程如下图:

因难以正常显示,故将本图分割成两部分

上下两图中的“绍圣二年”列,为同一列

亦即是说,元丰改制时设立的新的文阶官体系“文臣寄禄官”。其中“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3阶,最初是由旧有文阶官里的“吏部尚书”“兵、户、刑、礼、工部尚书”“尚书左、右丞”这三部分重新厘定并改名而来的。虽则它们使用了文散官里同样存在的官名【4】,但与之并无联系。

【注4:宋代的文·武散官,在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大体废除了。】

看《知否》学历史:殿前司副都指挥使顾廷烨,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冯绍峰扮演的顾廷烨终于将赵丽颖扮演的明兰娶了回来,当然现实中他们也是夫妻哦。

婚后二叔倚仗自己所立的战功获得了皇家赐予府邸,改建为澄园,与明兰分府别居。此后二叔更是化身护妻狂魔,对明兰呵护备至,时时防备自己的继母小秦氏伤害明兰。

后来,顾廷烨的哥哥顾廷煜去世,顾廷烨袭封宁远郡候,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进入二品官系列,明兰也被封为诰命夫人,一家真是夫贵妻荣,令人艳羡。在最后顾廷烨因为和皇帝一起施苦肉计被关进牢中,明兰前去探监,听到内侍宣读圣旨,先是念了一长串顾廷烨的头衔: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州刺史、上柱国、宁远郡侯、食邑一千九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足足五十四字之多,看着这串头衔,我不禁想顾廷烨一个月能领多少俸禄呢,光做官他一年能给家里带来多少收入呢?

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官员待遇最优厚的一个朝代,官员的收入分为好几块:正俸、职钱、禄粟、公使钱、茶汤钱、厨料、薪炭诸物,甚至还包括供官员雇佣仆役的傔人衣粮。武将还有马匹刍粟。除此之外官员还有职田收入。另外还会发给盐、酒、炭等物。

正俸:是按照官阶来分发的,相当于今天的基本工资。所以在宋朝,有人虽然只有官阶但没有具体职位也能领一份俸禄。顾廷烨的官职中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州刺史是表示官阶的,以此来领正俸。根据《宋史·职官职官十一·奉禄制上》,节度使,钱四百千。春、冬各绫十匹,春绢十匹,冬二十匹,绵五十两。这里的四百千就是四百千铜钱,相当于四百贯铜钱,在当时折合银400两。

职钱:相当于现在的岗位工资,按照不同的岗位来发。顾廷烨属于殿前司,副都指挥使钱三十千。折合银30两。

禄粟:除了钱以外还额外发给禄米。节度使,一百五十石。

傔人衣粮:供官员雇佣仆人的费用,按照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雇佣人数限制。顾廷烨的节度使可以雇佣50人。按每人月粮二石分发,50人每月可领米100石。

茶、酒、厨料之给:节度使、副以下,各给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二斗。

另外还有薪、蒿、炭、盐诸物按照不同级别分发,给马刍粟,按照家里的马厩里马匹数量发给。

如果出差还会有给券,相当于今天的差旅费,但不同于今天的实报实销,当时会给一个固定数目,当然一般都会有盈余;公使钱,相当于今天的办公经费,这需要报销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就是因为多报了办公经费,多花了国家的公使钱而被弹劾的。当然宋朝官员还有很多其他的而外收入,皇帝也会不定期额外的恩赏官员。

所以,二叔一年的俸禄光算银钱的话就有(400+30)×12=4800+360=5160两银子,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了,如果按照今天的银价来算差不多也是百万富翁了。这还不算二叔的禄米,以及职田收入、食邑收入了。所以二叔可以和明兰还有团哥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