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什么的脸上常常挂着什么的笑容(什么的脸上)

什么的脸上常常挂着什么的笑容(什么的脸上)

你的脸上,写着你的修养

作者:洞见muye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一位私塾先生带着学生出游,途中去水果摊买水果。

可能是老先生挑选水果的时间长了,小贩不耐烦地说:“你到底买不买,不要这样挑来挑去的。”

老先生笑着答:“要买,要买。”

小贩很不客气地质问:“很贵的,你买得起吗?”

老先生依旧面带微笑,回答说:“买得起,买得起。”

买完水果回去的路上学生不解地问,为什么小贩如此欺凌,先生都不生气呢?

老先生说:“待人礼貌、和颜悦色是我的水准。无礼蛮横是那个小贩的水准,我不能让他的水准降低我的水准。”

一个人的修养都写在脸上,最高级的修养,就是待人和颜悦色。

01

生活中,很多人平日里,见到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

遇到比自己身份低微的人,又露出一张狰狞的嘴脸。

真有教养的人,从不看人下菜碟,对待所有人都温润如玉。

李燕娥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入宋庆龄家做保姆。

一开始李燕娥言谈举止很小心,因为太太是读书人,受过高等教育,出生农村的她,大字不识几个,担心宋庆龄会嫌弃她。

相处一段时间后,李燕娥发现宋庆龄为人温和谦逊,无论对谁都是一副好脾气。

有一次,一个警卫员的孩子,偷拿了宋庆龄放在厨房的美式炸鸡。

宋庆龄没有责怪,而是对着警卫员的孩子笑着说:“你很聪明的,那么多的鸡块你单把鸡腿给拿走了。”

然后又和颜悦色地教导孩子怎么做是对的。

教养和魅力一样,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过:“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对待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做到毕恭毕敬并非难事,而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也能给予百分之百的尊重,才是深入骨髓的教养。

02

《礼记》中说:“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其中,“不失色于人”指的便是,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于颜。

不失色于人,是为人的雅量。

有一次,蔡澜跟人聊天,对方说,做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学会看人脸色就好了。

蔡澜反驳说,不,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没必要给别人脸色看。

后来,蔡澜讲了一个自己和好友倪匡去书店,遇上女学生要签名的故事。

倪匡签过名之后,女学生把本子连翻几页,让倪匡继续签名,一连签了好几个。

一旁的蔡澜便问女学生:“是不是帮同学要的签名啊?”

女生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别的同学有刘德华的签名,我跟她要,她非得让我拿五个倪老师的签名和她换。”

蔡澜听后大惊失色,以为倪匡要生气的,没想到倪匡却笑眯眯地说:

“不错啊,刘德华的名气比我大多了,五个换一个,你可赚大了啊。

来,我再给你多签几个,你可以再拿去换你喜欢的人的签名。”

随后,倪匡果真一口气又帮女生签了十几个名字,女学生拿着签名开心的离开了。

女学生离开以后,蔡澜对倪匡说:“你能不发飙,让我很意外。”

倪匡笑了笑,回答说:“虚名本来不值一提,何必较真?签几个名字,满足别人一个心愿,何乐而不为?”

倪匡的一番话让蔡澜深感敬佩,从此便将他视为一生挚友。

《礼记》中说,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世上风景万千,最好看的是笑脸,最难看的莫过摆给人一张臭脸。

03

渡边和子说:“脸的模样是父母的责任,脸上的表情是本人的责任。”

讨厌看人脸色,也请不要轻易给人脸色。

胡适有两位嫂子,她们经常对着胡适的母亲闹脾气,把脸拉垮下来,叫母亲难看。

每个嫂子一生气,就会折腾上十天半月,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

胡适的母亲只能忍耐着,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房间,躲起来哭。

后来胡适在文章《我的母亲》里写道: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从小看惯了别人脸色的胡适,深知其中滋味,长大成人以后,从不给人摆脸色。

1938年,胡适任命为驻美大使,因为没有外交经验,经常四处求人,每天应酬完身心俱疲。

无论心情再糟糕,面对下属他依然保持温和有礼。

有人深夜前来找他,他也会客客气气开门想迎,从来不给他们甩脸子。

在给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胡适写道:

“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一个有修养的人,时时刻刻心里都装着他人,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

《圣经》中说:“你希望别人怎么样对你,你就应该怎么样对别人。”

当你学会笑脸迎人,自然也会收获他人明媚的笑脸。

饶雪漫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

“管不住自己脾气的人容易被别人的眼色所伤,藏不住自己眼色的人就容易被别人的脾气砸中。

学会没脾气、不摆臭脸色的过程,其实也是长本事的过程。”

强者大多平静如水,只有弱者才会用脸色去伤人。

点个赞吧 ,做生活的强者,别让坏脸色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好的感情最怕这件事,一定要知道

“我来人间一趟,也曾年少轻狂,怎奈世事无常,终难如愿以偿。”

一首大火的网络歌曲《我来人间一趟》掀起了热潮,这首歌不仅广泛传唱,更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人生几十载匆匆而过,留下太多遗憾。

有的爱还未宣之于口,有的遗憾来不及弥补,有的人还没好好珍惜,有的故事永远搁置在中途。

感受过人间烟火,体会过喜怒哀乐,才明白,所有的爱都需要趁早表达。

01

说出喜欢,别让错过成为遗憾

大学毕业的教室里,一个女孩收拾完她所有的物品:各种专业类的书籍,辅助教材,以及一本日记。

女孩拿起日记,又望向那个她偷偷看了无数次背影的座位。

那个座位属于一个高大的男孩,他脸上常常挂着阳光的微笑,与青春一样绚丽夺目,他一直是女孩的日记里的主人公。

从初见面一见钟情,到后来成为朋友,女孩一直默默喜欢,她会为他取得好成绩而开心,也会为他在运动会上受伤而担心。

只是,直到毕业,她也没有鼓起勇气向他告白,只是把这一段感情和这一本日记,一起封锁在过往的青春里。

时隔多年,同学会上二人相见,男孩笑着对女孩说,当年我一直默默喜欢你呢。女孩心里五味杂陈,原来当年的关心与陪伴是双向奔赴,可惜谁都没有把这一份爱意宣之于口。

多年再见,他们已不再年少,经年往事也消逝在过去的青春中。

如果当年能表达出自己的喜欢,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的结局?

如果能再勇敢一点,也许不会擦肩而过,青春的萌芽也未必会无疾而终。

希望我们能爱时,可以大胆地说出口,这样也许青春的遗憾也会少一些。

02

说出原谅,别弄丢珍惜的朋友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中,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痛哭流涕,像个三四岁的孩子。

他止不住忏悔。

原来,他曾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后来由于一些误会,两人分道扬镳。

前不久,他突然接到那个朋友的电话,对他解释曾经的误会,并为以前言辞上的冒犯道歉。

小伙子仍心有芥蒂,便说无法原谅。

发布视频当天,他在其他人口中得知那个朋友已经病故的消息,他追悔莫及。

人生这一路,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朋友。

挫折时,朋友给予我们理解和勇气,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快乐时,朋友给予我们肯定和赞扬,分享我们的喜悦。

但有时,会有分歧、闹别扭。

如果你珍惜自己的友谊,就尽早解决误会,不要让它不断扩大,最后失去珍贵的友谊。

此时,你想到了谁?

如果有,就赶紧趁着此时的勇气,打个电话,寻回那个珍贵的人。

03

说出需要,别在失去后追悔

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曾在节目上落泪,为了事业和工作,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因此错过了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母亲在世时,康辉曾认为和母亲合照的机会有很多,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发现手机里一张母子合照都没有,只好合成了一张自己和母亲的合照作为安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漫漫人生中有很多机会去努力,去拼搏,去爱,去表达,时光却转瞬即逝,在指缝间溜走。

岁月流逝,父母的双鬓早已染上白发,皱纹悄悄爬上他们的脸庞。

他们日复一日地念叨出门在外的儿女们,期盼远在他乡的孩子们能回家团聚,哪怕只是吃一顿家常便饭。

而年轻人忙于事业拼搏,偶尔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也只是安慰自己:我多年的奋斗是为了保障老人们的生活质量,等事业有成了再好好孝敬他们。

殊不知,光阴易逝,父母等不到子女的爱意,子女也失去了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机会,遗憾终生。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精神上的需要也非常重要。

让父母知道他们仍被需要,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即使只是让他们制作一道小吃,他们完成后都会感到异常满足。

让父母知道你爱他们,勇敢表露自己的爱意,即使是短短的一句话,对他们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

无论何时,都要趁早表达你的爱,让爱情不留遗憾,让友情没有嫌隙,让亲情永远温暖。

然后,当千帆过尽,你会发现,人生这段旅途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侃侃,最好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人生海海》中的5句话,说尽了人生的真谛

麦家少年时,因为同学辱骂父亲,他和3个同学打架,寡不敌众。不但没有得到父亲的安慰,反而换来了两耳光。

此后的17年,麦家没有叫过父亲,离开家乡后27年没有回家。

等他回家时,父亲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再也没有认出他。这成了麦家心里永远的痛。

父亲去世后,麦家沉寂8年,写出小说《人生海海》,寻求与父亲的和解。

小说一经发表,60天内加印6次,两年销量超过200万册,造就了图书市场的神话。

作家莫言是这么评价《人生海海》这本书的:

“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仿佛是我们的朋友,《人生海海》就是这么迷人。”

书中的主人公上校一生坎坷,曾经叱咤风云,后来含冤发疯,但是安度晚年,还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爱情。而他身边的人,也都经历了变幻莫测的人生。

小说饱含着人生哲理,其中5句话,道尽了人生的真谛。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村里有个怪人,大家人前尊他为“上校”,背后骂他为“太监”。

他年少学木工,木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不幸被抓壮丁,不久被提拔为营长。

在一次作战中他不幸伤了根本,住院期间,上校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军医。

因为受到上司赏识,他摇身一变,又成为一名高级特务,潜入敌人内部。

他深入虎穴却惨遭同伴背叛,身陷囹圄,沦为日本女特务的玩物。女特务在他小腹上刺字留名,以示占有。这也成为他一生难以磨灭的耻辱和隐痛。

终于熬到抗战胜利,他逃出魔掌,重回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凯旋归来,眼看升职在望,却又受到因爱生恨的战友林医生的强奸罪诬告。

为了守住腹部的秘密,上校无法当众自证清白,因此被遣返回乡。

后来惨遭批斗,有人要当众扒他的裤子,他当场疯了。

半年后,林医生闻讯赶来,为他治病、陪伴他一起变老,让他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后半程。

来源:全景视觉

上校一生劫难无数,但是劫后重生,长命百岁,还遇见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他的人生充满不幸,也邂逅了最大的幸运。

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不完美,但鲜活。

就像毕淑敏说的:“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鲜花和荆棘并存。”

人生有鲜花遍地,也有荆棘丛生;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你才能看淡风雨,笑傲红尘。

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上校和“我”的父亲,一直情同兄弟。

上校返乡后,流言四起。他置之不理,只管治病救人、接济贫困,但依然未能逃脱被批斗的噩运。

以小瞎子为首的小混混,趁机将上校五花大绑,想揭穿他腹部的秘密。

上校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挑断了小瞎子的手筋和舌筋,然后连夜逃走。

公安局四处追捕,但徒劳无果。

村子里又有传言,说上校和“我”父亲是同性恋。

“我”的爷爷为了自家脸面,向公安局告密,上校因此被抓。

事情败露后,父亲与爷爷反目为仇,“我”全家也遭到全村人的唾骂。

来源:全景视觉

爷爷羞愧难当,几天后上吊自杀。

爷爷一生最爱讲大道理,最后却背信弃义,晚节不保,令人唏嘘。

人生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事情的走向令爷爷始料不及,如果世上有后悔药,他一定愿意以任何代价去取。

可是,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凡事皆有因果,种下丑陋的因,必然结下罪恶的果。

所以,做人不要失去底线,多行善,少作恶。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都覆水难收。

一步错,可能步步错,我们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岁月不饶人,人生难回头”,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谨慎。

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别人的眼

林医生和上校是战友,上校曾经对林医生舍身相救,林医生因此心生爱慕。

后来,她在深夜失身,误以为是上校所为,逼婚不成,又受到内科主任的撺掇,便怒告上校非礼她。

事后,她明白自己被人利用,诬陷了上校。

听说上校疯了,她抛下一切,前来赎罪。

她花光了多年积蓄,带上校四处看病,让他的病情逐渐好转。

她专门学了刺绣,将上校腹部的耻辱刺字绣成了一棵巍峨的树。

上校像个幼稚的孩童,躲在林医生的羽翼下,每天画画、种菜、养蚕,单纯而快乐。

照顾上校百年之后,林医生也心满意足地相伴而去。

来源:全景视觉

林医生后半生的唯一寄托就是照顾疯癫的上校,她像个被生活榨干了的老人。

外人看着清贫劳累,她却觉得幸福安宁,饱经沧桑的脸上挂着恬淡的笑容。

幸福是养自己的心,而不是养别人的眼。

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累得死去活来?

婚姻不幸,不敢及时止损,还要费尽心机大秀恩爱;

孩子听话懂事,但是成绩不好,就觉得低人一等;

经济条件一般,但是打肿脸充胖子,人前阔绰,人后辛酸。

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

攀比,只会让幸福逃之夭夭。

幸福不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心态。

幸福是让自己舒心,而不是让别人羡慕。

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刚刚偷渡到西班牙时,“我”曾在鞋厂打工六年,累死累活,身无分文。

生不如死时,“我”开始自暴自弃,女师傅劝“我”好死不如赖活着。

她的身世更凄惨,亲人都被折磨而死,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委身于龙头。

后来,她离开鞋厂,租下店铺卖油条,“我”和她结婚。

为了照顾“我”的面子,她放弃现成的生意,选择搬家。七个月后,她出车祸身亡,连同腹中的婴儿。

临死前,她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敢活才需要勇气。”

来源:全景视觉

“我”带着她的骨灰流浪了3年,终于再婚,发家致富,成立了3家公司。

“我”在生命的至暗时刻遇见前妻,即使自己命运多舛,她也鼓励“我”“敢活”。最终,“我”熬到了生命的高光时刻。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极度艰难的时刻。

但是,人生就像一杯茶,苦过之后是甘甜。

菲茨·杰拉德说:“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

苦难是成功的伏笔,冬天是春天的序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论生活的面目多么狰狞,但只要活着,就有逆风翻盘的希望。

生命最可贵,顽强地活着,才是人世间最大的英勇。

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小瞎子的恶毒谣言,害得上校崩溃发疯,“我”家破人亡。

“我”被迫亡命天涯,大哥上门入赘,爷爷、母亲和二哥二嫂相继离世。

20多年后,“我”衣锦还乡,看见小瞎子的可怜样,依然恨得咬牙切齿。

有一天,小瞎子向“我”乞讨,我丢给他两张一百元。

小瞎子用脚写道:“谢谢你,大人不计小人过。”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饶了他,也饶了自己。

离开前,“我”对开店的伙伴说,小瞎子想吃什么都让他吃,“我”会来结账。

原以为父亲会责骂“我”,结果父亲大加赞赏,还留下遗愿,让“我”想办法治好他的双手。

可是后来小瞎子在网络走红后,依然满怀恶意,污蔑“我”的父亲和上校。

小瞎子始终心存恶意,可怜又可恨,而“我”和父亲却放下了对他的仇恨,也放过了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

王尔德说:“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人。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一个人心中充满仇恨,快乐就很难挤进心房,就像房间里堆满了垃圾,宝贝就没有立足之地。

放下仇恨,才能为幸福腾出空间。

学会放下,看起来是宽恕了他人,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放下过去的是非恩怨,放下心中的满腔仇恨,你才能轻装上阵,拥抱美好的明天。

书中写道:“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书中的芸芸众生,用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人生的道理。

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不完美就是人生;

幸福是为自己的内心而活,而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

世事多艰,好好活着就是我们最大的勇气。

愿你活好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作者:伏琴,读书万卷,笔下生花。公众号“伏琴读书”。

走出舍我其谁的步伐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贵州省清镇市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手持奖状大摇大摆、神气十足地走在回家路上,他的步伐自带节奏、铿锵有力,舍我其谁的气势呼之欲出。网友纷纷留言:“好可爱的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有理由骄傲!”视频虽然只有几秒钟,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生很容易满足,一张简单的喜报就能给他们无上荣耀。作为班主任,我们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

如何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是我担任班主任后不断实践、坚持研究的问题。我结合班级量化考核项目,在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设置单项奖,奖品就是一张小喜报,这喜报不奖成绩奖行为。每当我把学生高高举起喜报的照片上传到家长群时,家长们便纷纷献花、鼓掌。看到视频里那个走出舍我其谁步伐的小男孩,我就想到了手拿喜报的学生们,想到他们骄傲地走出教室的情景,真像。

每个月我会统计各小组获得喜报的总数,评出冠军、亚军和季军组,邀请相关教师、家长与获奖小组合影留念。

家长也很配合我的工作,为孩子购置喜欢的图书、文具,或者请孩子吃一顿大餐,让他们尽情享受自己努力付出换来的荣耀。

此外,我还设计了“少留一天作业”“多上一节体育课”“与喜欢的同学同桌一周”等多种奖励方案,不拘一格。2014年春季,我带领学生在长方形花盆里种了草莓和韭菜,大家轮流浇水施肥,精心管理。40天后,草莓结果了,韭菜长高了。我将第一颗草莓奖给了当天量化考核获得第一名的白子璇,并与她合影,子璇喜悦的脸上挂满了红晕;我把韭菜奖给了助人为乐的马尔康,他回到家里亲自下厨做了一盘韭菜炒鸡蛋,这些难忘的场面永久留在孩子们的心底。5年过去了,孩子们早已上了大学,每次和我聊天或者回来看我时,总会回忆起那些美妙的瞬间,他们均以“这真是一个甜蜜的班级”来形容当年我们共同建设的班集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的确如此,班主任适时表扬是激发学生自信心、进取心最好的催化剂。只要我们利用好表扬的“武器”,学生就会自豪地迈出舍我其谁的步伐,唱出激情澎湃的自信欢歌,他们的精神世界乃至毅力、意志品质均会得到进一步磨炼与提高。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15日第10版

作者:陈艳华

馥郁的麦香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麦田。赵进利摄

初冬时节,河北石家庄。71岁的郭进考正在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指导种麦。

那片小麦试验田,远在海南三亚。但老人眼前,仿佛已浮现出青青麦田,一棵棵绿油油的麦苗,举着小手向他打招呼。

本来买好机票,要亲自送麦苗到海南,有事耽搁,只好让麦苗独自过去。头一天起苗,第二天上飞机,当天全部栽到地里。这就是郭进考的“小麦速度”。他常说,小麦育种有时间表,错过了,不能补!

郭进考,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一说起小麦,他就兴奋,脸上泛起红光,皱纹也舒展开来。恰好晚饭吃馒头,他拿着馒头说:“一开始,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上白面馒头。”

这白面馒头,勾起他心中往事……

1951年11月11日,郭进考出生在河北新乐车古村。

家穷,人多,小麦品种不好,好地打不下麦。吃不饱,别说馒头,连粗粮也不够。童年和少年的他在穷困中长大,家里榨棉籽油点灯,母亲和姐姐在灯下为一家人缝补衣裳纳鞋底,他在灯下写作业。灯油没了,爱学习的他又跑到生产队牲口棚看书。饲养员见了夸他说:“就娃这股劲,干啥干不成?”

中学毕业,回村当过生产队队长、会计。1971年,郭进考考上石家庄农业专科学校。1973年,石家庄地区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他有幸成为第一批技术员。

背着铺盖卷,走进农研所,眼前不是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刚接管的简陋农场。住的地方没有生活用水,不能取暖,试验田是沙荒地,条件甚至还不如一般农村。

刚出校门的郭进考,主持小麦研究室。农研所是在滹沱河故道上垫土建成的,一没经费,二没试验田,三无设备,四无专家,连试验材料也没有。郭进考和同事们愣是在河滩上用小推车一点一点运土,在沙滩上建试验田,育出小麦种。

1975年,河北辛集马兰村的村支书来考察麦种。郭进考坦诚相告:“想要得到适合推广的种子,最好还是在和大田一样的土里育种。”村支书发出了邀请:“要不,去我们那儿试验?别嫌远!”

“远不怕。”

“去人就行,地、种子、人工我们出!”

于是,几个人一路颠簸,到马兰村扎根。这一扎,就是40多年!

40多年后,郭进考回忆当初,特别感谢那位村支书的鼎力相助。后来,在给种子命名时,他起名为“马兰1号”。

辛集马兰村外的麦田,来了专业育种的年轻人。

郭进考在马兰40多年,培育出5个获国家级奖项的优质麦种。马兰农场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业科研“马兰基地”。

但上个世纪70年代,马兰农场就是一片废弃的烧窑地。

农场距马兰村5里地,平日里就几个人。没收音机,没报纸,每天听得最多的,就是杨树上喜鹊的欢叫和麻雀的窃窃私语。“鸟鸣山更幽”,寂静之中,郭进考专心攻读相关书籍,手不释卷;他向村里农民请教,吸收他们丰富的经验。偶有闲暇,赶上村里放电影,郭进考和同事们步行5里地去看,这是他们唯一的文化活动。

广袤平原像是一张考卷,一行行麦垄是填空题,等待着科研人员用优质的麦种填满。农民的需求、虫害的预防、产量如何提升……这些问题在郭进考的脑海里翻滚,他思考着、探求着……

五黄六月,年轻的郭进考在麦地里等麦熟,布谷鸟脆脆的叫声在田间起伏。麦收时,他们的科研成果将得到检验。他心中激荡着一股豪情,情不自禁在地头唱起京剧《智取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他是唱给麦子和白杨树听的,他穿的不是林海,是麦子的海。偶尔有人路过,听到麦田里传出的清唱,禁不住拍手叫好。麦子随风摇曳,白杨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郭进考的歌声。

纵有豪迈情怀,也得直面客观条件的简陋。马兰农场交通不畅,下了班车还要步行十几里才到。去了,一住两三个月。有一年郭进考过节回家,步行十几里到村口,从下午2点一直等到天黑,也没等上班车,只好艰难地迈着快要冻僵的双腿回到农场牲口棚,在那里将就住一宿。

人手也不够。下地、播种、拉耧、送肥、上头茬水浇地……都得他们亲力亲为。在老家,运麦用双轮车,马兰农场的车是独轮。郭进考很快学会用独轮车推麦、运种、运肥料,成了地道的庄稼把式。

没有播种机,人拉耧播种;没有收割机,人割。6月收麦半个月,白天割,晚上打麦,每天只能囫囵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天不亮照样爬起来干,人们每年到这时都要瘦上几斤。麦收时节,忙着抢收,若遇下雨,麦子不干就会发霉。脱完粒,又忙着晒麦。天长日久,手和脚都磨出了厚茧。回到家,郭进考的母亲掰着他的手看:“你这哪是技术员?不和你爹一样种地吗?”成了家,爱人看着晒得黑炭似的丈夫很心疼,每次回来,都要精心给他做几顿好饭补补。有了孩子,他在马兰种地,孩子总闹着哭着要爸爸。孩子有头疼脑热,他也帮不上忙,都是爱人一人操持。

郭进考把汗水洒在马兰农场,马兰农场也实现了他育种的第一步——培育出高产早熟麦种冀麦26号和38号,都获得国家嘉奖,更受到农民欢迎。看着农民来马兰拉麦种,郭进考的心里别提有多畅快。

麦苗青青黄黄,黄黄青青,郭进考也在成长,从技术员成为院长,从农研所所长成为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退休后还“退而不休”,担任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的站长。他带领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奋战,所研制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到8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在河北出产的麦子中,平均每公斤小麦中有0.4公斤用的是郭进考培育的品种。

培育一个小麦品种,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每年前后历经8个月,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脱粒、考种,一个流程都不能少。

从进入农研所开始,一年四季,郭进考每天从早到晚盯着麦田,一株一株观察,从分蘖、抗寒、抗旱、抗病,到长相、高矮,逐项研究记录。上百个环节,一个环节有疏漏,一年的汗水就可能付之东流。他说:“农业科学研究,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坚持、一点一滴积累。”他就像图钉一样钉在麦田里,坚守为国家培育优良麦种的初心!

为了培育出优良麦种,他选择到南方“加代”。但直接到南方种也不行,要把麦苗移植过去。在哪育苗?他们选择了河北平山县驼梁。在海拔1000多米的驼梁,9月份下种,11月份起苗,把麦苗移植到三亚。每年起麦苗,郭进考都要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亲赴现场,对他们心爱的麦苗说:“咱们去海南了!”

成千上万株麦苗坐飞机,为的是赶时间。当天飞机落地,当天麦苗下地,一刻也不能耽误。否则一旦苗坏,就会前功尽弃。农业试验不像工业试验,一年只有这一次机会。春节前收麦,再回北方种一季。几十年来,郭进考就靠这样“争分夺秒”,为国家育出33个良种。

“认真”是郭进考一生育种的精神写照。不认真,囤里无粮,就要挨饿,这个道理他从小就懂。所以,他对小麦认真,对课题认真。

“大田是农业育种的第一实验室。没有好的试验田,有再好的实验室也不行。没有大田,种子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就解决不了!”在马兰40多年,郭进考坚信一个理儿:农业科研的课题在农民。农民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课题,农民中有专家,他们与土地相处的时间最长,最懂得土地需要什么样的种子。

因此,他舍不得离开马兰这块热土,仍然一口地道的乡音。

2022年,他们最新培育的“马兰1号”小麦单产863.8公斤。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这个单产量可谓振奋人心。一位农民激动地说:“我种一辈子地,也没打过这么高的产量,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麦种!种麦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坦!”

“马兰1号”很快得到推广。

一次,郭进考去邯郸,种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的农民拉着他的手,像招呼自家亲戚。他知道农民为什么和他亲——一定意义上,他和麦子都算是农民的亲人!有好收成,吃上白面,盖房,供孩子上学、成家,就是乡亲们眼中有福气的好日子,而这都是麦子和“老郭”们带来的,怎能不亲?

多打粮食,既是为家,也是为国。郭进考和同事们把小麦亩产提高到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最新提高到800多公斤,单产纪录不断刷新。农民们高兴,郭进考更高兴。他一有空,就到地里看那些活力十足的麦苗,心情如蜜。

如今,郭进考的小麦“三步走”目标正在一步步地实现:从“吃上”到“吃好”,还得节水、健康、绿色。讲起未来的目标,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此刻,他就像一位诗人,麦苗就是分行排列的诗,在他的构想下,将要成就一部农业史诗……

河北是小麦种植大省。种小麦,耗水多。面对华北地区日益下降的地下水位,郭进考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也燃起了挑战的斗志。经过不断钻研,他推出“耐渴小麦”,育成节水高产的新品种,解决了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的关键性问题。

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只能靠实干。“农业科研要有思路,有了思路还要实干。光有思路,不实干也不会有收获。必须调查研究,到田间去!”

小小的马兰农场,为什么会育出如此多的优良麦种?郭进考总结出了一句话:“上连天,下连地!”——“天”,是向全国知名大专家学习;“地”,是农民和大田,要拜农民为师、向土地要答案。农民是种子的用户,他们最懂土地,最懂种子。育种是为农民服务,第一试验田必须在大田,育种人要腿脚有泥!

郭进考始终和麦子在一起。他的荣誉也像麦粒,层层叠叠、粒粒饱满地摆满书柜: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中国好人”、“燕赵楷模”……

有生之年,郭进考还想在祖国的小麦种子谱系上多加几个品种。他现在的育种方向是超高产和优质专用,他还要继续育成少用水、少用肥、健康环保的高产小麦。小麦增产,就像百米赛跑,达到高水准之后,成绩每增加一丁点儿,都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艰辛。难,但他不怕!

“一个育种专家培育一个品种并不难,难的是让老百姓们认可。要让每一寸土地生产出更多小麦,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

他讲给我,也是讲给大地,讲给麦子。

金色麦田,天空高远,空气中弥散着馥郁的麦香。麦子欢快起舞,而他则像是麦田中的歌者,他为丰收的大地而歌,而那一粒粒种子,正是歌中的音符,是大地的珍宝。(陈 晔)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2023年01月16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