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黄德海:什么是金克木的“剑宗读书法”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今年是金克木诞辰110周年。金克木(1912-2000)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印度文化研究者,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末班车》《蜗角古今谈》《无文探隐》等。传奇的是,金克木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为止,但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无论在武汉大学还是北京大学都极受学生喜欢,而且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能掌握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对天文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亦有浓厚兴趣。
批评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以时日为序,理出金克木一生线索,取其本人文字,佐以考证、参校所得,撰成一本以自述为主、稽核为辅的《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这是金克木先生迄今第一本传记、年谱类作品,今年夏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书封。全书作上中下三编,分别名为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作家出版社供图
9月3日,“一个传奇和他的本事——《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新书分享会”在杭州举行。黄德海与作家、文学评论家李庆西,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来到解放路购书中心,聊起了一代大家金克木的求学、成长、机缘、情感、晚年生活。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新书分享会
“对我来说,金先生最卓越的地方,还不是他在印度和梵文专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他晚年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读书和学习方法。”在黄德海看来,这些方法其实是金先生在现代社会情形下,思考怎么读那些浩如烟海的书。他将金克木的读书方法形容为“剑宗读书法”。《笑傲江湖》里,华山派有气宗和剑宗,气宗是将所有的基础都打好,再开始练高层次的剑术。剑宗则把自己的眼光练得无比锐利,在任何实战里寻找对方的缝隙,然后来决定自己的出剑方式。
“所谓‘剑宗读书法’,其实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把什么都准备好才开始读书。我们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知道书的整体和结构,然后蹒跚着走进书的世界,一点点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活动前后,黄德海就新作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黄德海 摄影 孙甘露
【对话】
澎湃新闻:你因什么机缘接触了金克木先生?
黄德海:说起来真是一个长长的故事。1990年代末,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个一间屋的小书店,守店的是一个有些妖冶的老板娘,长长的卷发,鲜红的嘴唇,涂着黑红色的指甲。很多同学去店里,说是逛书店,恐怕为了看老板娘的居多。店里的书,大部分是小报级别的,游走在色情和暴力的边缘,我们进去买这类书,老板娘冷着脸,一脸嫌弃的样子。有一天,我居然在他们乱糟糟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末班车》,作者有个五行八卦一样的名字,金克木。我一看目录,书里好像天南海北谈了很多东西,便拎过去请老板娘结账。老板娘拿起书,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笑了一下。我现在完全忘记了她长什么模样了,但那个笑我记得非常清楚,心里认定是她对我的鼓励。带着这一笑的能量,我晚上回去一口气就把这本《末班车》读完了,觉得说出了我的很多想说又不能说出来的话,大受启发。
我读书有个习惯,只要读了一个作者的书,觉得好,就会去搜他全部的作品来读。那时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太丰富,我只找到了几本金先生的作品。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了很长的金克木作品的收集过程。那时候没有孔夫子旧书网,收集到作品需要运气。大约七八年吧,我到上海读书快两年了,才差不多收齐了金先生的书。但很奇怪,当时看到有一本《庄谐新集》,却怎么也找不到。有一次听张汝伦老师讲课,他大谈金先生的杰出。下课了,我忍不住问,张老师是否有《庄谐新集》。张汝伦老师说,金克木先生的书,我全有。那么,嘿嘿,张汝伦老师下周上课的时候就带来了。这本书要到后来有了孔夫子旧书网,我才买到的。
澎湃新闻:近些年你陆续编纂了不少金先生的书,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欣赏金先生的人有,但像你这样执着并付出的人并不多见,你为什么认定金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一位大师?或者说,他为什么值得你一再阅读,一再亲近?
黄德海: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很想把自己认定的人跟各种各样的人去比。最早写《书读完了》的前言的时候,我把金先生和陈寅恪、钱锺书一起列为近代的三位大师——那时候大师这个词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还拉扯上了德里达。当年德里达上海行,其中的一站在学校里,我发着近四十度的高烧,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只坚持了不到一个小时,没听明白他要讲什么,读他的书也不多,却就敢来拉拉扯扯地造自己的学术封神榜。到现在,其实已经无心跟别人比较了,就是一个这样出色的人,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不就足够了吗?
对我来说,金先生最卓越的地方,还不是他在印度和梵文专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他晚年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读书和学习方法。这个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其实从他的文章名和书名里就能大体意识到,“书读完了”“读书·读人·读物”“读书与‘格式塔’”“读书得间”“无文探隐”,思考的是在现代社会情形下,怎么读那些浩如烟海的书。我觉得金先生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并足以供我们学习。比如面对众多的书,我们要先有个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知道每本书在系统中的位置,然后学着给书“观相”“望气”,一眼而判断某本书可能的价值,然后像福尔摩斯一样,围绕着书试图解决的问题一路跟踪追查,越读越有兴味。这个读书方法,我称为“剑宗读书法”,非常有意思,越琢磨越有味道。这样特殊的读书法,当然值得我一再学习体会。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本文图文若无特别署名,均由金木婴提供。
澎湃新闻:金先生的学历和学术成就在后人看来非常传奇,他在北大任教简历“学历”栏上填的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但他就能做到学贯古今,博通中西。编撰了《金克木编年录》之后,你怎么理解他何以做到如此?他年轻时的哪些学习与读书经验影响深远?
黄德海:我们心目中的学习,似乎总有个学校在其中,但其实金先生之前,中国长长的教育史,并没有现在这种完善的学校,很多孩子都是在现在看起来不太正规的环境下开蒙的,所谓“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金先生虽然拥有的学历是小学毕业,其实他入学以前即已能背诵四书及部分五经,小学毕业后还从私塾先生接受了两年传统训练,就是怎样用读书来挣口饭吃的训练。后来还曾进过师范学校预备班,不过后来因为学校解散,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来在印度,师从宗师级的憍赏弥,也不是正规的学校,而是一对一的类似师傅带徒弟——一个大宗师口传心授,是不是比学校里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要幸福得多?
憍赏弥是传奇人物,出身正统婆罗门,早年学佛,熟读全藏,后曾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并曾应聘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只是受不了那里的严寒气候,过了一段时间便回国了。憍赏弥跟甘地是好朋友,随甘地住过一段时期,“交流了不少思想。但甘地的住处是政治活动中心,他在那里无法长期住下去。甘地入狱,他便离开。有人为他在佛教圣地鹿野苑盖了一间小屋,布施给他”。这个鹿野苑的小屋,就是金克木从学的地方。后来,大概是因为耆那教的影响,并可能有病在身,憍赏弥决定通过自愿禁食(sallekhana)放弃自己的生命。甘地建议他到瓦尔达接受自然疗法,并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他听从甘地的建议,搬到印度西部靠近瓦尔达的塞瓦格拉姆去住,每天饮用一勺苦瓜汁。
金克木跟憍赏弥的学习过程,真是近乎传奇。他连续两次去找憍赏弥的时间不对,老人家不让他进门。第三次,“这回我才明白了,临走时把表和他的钟对准。第三次去时,先在门口张望一下那正对着门口的闹钟,才知道我们的钟表快慢不一样,他的钟还差两分。我站在门外等着,看见闹钟的长针转到十二点上,才进门。他仍然睁眼望一望钟,这回没有赶我走了。”这故事真跟张良从学圯上老人一样,金先生自己也说,“适有天竺老居士隐居于此,由‘圯桥三进’谓‘孺子可教’”。我还跟朋友说,张良从学圯上老人的故事,是原型故事,此后的变形是五祖传六祖,再之后的变形是菩提老祖教孙悟空,收尾的就是金克木从学憍赏弥。
除了上面提到的憍赏弥,金克木受过教益的人很多,比如傅斯年,比如邓广铭,他们都对金先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傅斯年把金克木引上了对西方文化追根溯源的路,邓广铭让他有机会见识了现代学术的精彩,憍赏弥传授的则是梵文和对梵文的理解。有时候虽然只是一面之缘,金克木就能抓住其精神核心。跟傅斯年就是这样,金先生大概只见过傅斯年一面,谈了几个小时,然后拿着傅斯年送给他的拉丁文《高卢战记》回去,学会了拉丁文,决心对西方文化追根溯源,我觉得这是他学术“预流”的开始,居然只是来自一次谈话。
所以,我们一直说金克木是自学成才,但在某些时候,他会说,“他是有老师的,而且老师都是最好的”。只是因为他学习的速度太快,我们以为他都是自学的。金先生有一次跟人说,“他在印度求学,也没有在大学正式注册读书,而是探访名家。因为名家之为名家,也就那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找他聊几次也就差不多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听很多课,那是浪费时光”。
说了这些,我们是不是就差不多意识到了,金克木部分的学习和读书经验?轻车简从,在某个情境中直接找到读书和学习的核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也一直贯穿着他的学习和读书之路。
1946年7月,金克木在印度加尔各答校梵本《集论》。
澎湃新闻:编年录也有各种,有的偏重人生经历,有的偏重学术进境……你做《金克木编年录》的时候是否也有所偏重?如果有,背后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黄德海:这个问题正好可以接着上面的问题,这本《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我注重的就是金先生的读书和学习方式,也就是始终围绕着他的思想成长之路。我个人觉得,自孩童时期到晚年,金先生凡有所写,大部分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的。我在写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个问题,即金先生写自己的孩童时期,并不是简单的回忆儿时,更是对儿时的反思,他后来的思考成果一直贯穿在其中。甚至,我很想说,即便是感情生活,金先生也不是停留在怀念和纠葛上,而是从情感开始思考,有很多对人有益的东西。
比如1936年夏天跟女友游莫愁湖。女友说会划船,可船进了湖,女孩子居然不会。“我……拿起桨来向水里一插,用力向后一划,不料船不向前反而掉头拐弯。我忙又划一下,船又向另一边摆过去。她大叫:‘你怎么划的?’……我怒气冲天,又不甘心示弱,便再也不看她一眼,专业研究划船。连划几下,居然船头在忽左忽右摆来摆去之中也有时前进一步,但转眼又摆回头。我恍然大悟,这船没有舵,桨是兼舵的。我也必须兼差。桨拨水的方向和用力的大小指挥着船尾和船头。明是划水,实是拨船。我有轻有重有左有右作了一些试验之后,船不大摆动,摆动时我也会纠正,船缓缓前进了。”真是动人的小儿女情态,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有一个绝妙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当下情景中,仔细观察,立刻找出解决方案。这个可以针对每个具体的学习,也贯穿在金先生一生之中。他学外语,需要用了就学会,跟这里的事情,是一个思路。
澎湃新闻:你昨天也特别提到,金先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者,他其实是一个跟现实无比相关的人,他希望自己所有的学问“能用”。比如同样是教梵文,季羡林先生和金先生的风格很不一样,季先生的梵文是从德国学来的,金先生的梵文是从印度学来的,所以金先生能背很多梵文诗歌,还会摇头晃脑唱梵文诗歌。到了晚年,金先生也特别关注学术动态更新,这里好像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思维在里面?你认为他的“学以致用”和当下功利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黄德海:学以致用一直是中国特别重要的传统,章学诚所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也就是说,古人(应该是先秦的古)没有非要去说一个道理,他说的任何道理,都是针对具体的事而发,或许是因为解决得太出色,或许是因为对很多事的处理有共通性,这才有人记录,有人传播。比如《论语》,很可能是学生们听到了特别动心的话,赶紧记下来才有的,否则怎么会有“子张书诸绅”这样的记录呢?这样的记录,跟人心和人生有关,针对每个可能的具体,或许就是学以致用。有了这样的致用可能,人会越来越开阔,因为真正的事无限繁多。所谓的功利性学习,其实心目中只有自己,为自己的私利而学习,会越来越切断跟开阔的相关性,人可能因此变得狭隘和脆弱,经不起社会风浪具体的吹打。
澎湃新闻:金先生曾自我调侃:“我就是个杂家”。他对各个领域源源不断的好奇和兴趣为人称道,但“杂家”这个词有时会给人一种专业性不够的感觉,类似于“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是很精通”,也有人因此容易忽略金先生的专业性。但昨天李庆西老师说了,我们对金克木的兴趣不在他的主要学问,不是他的学问不重要,而是他的学问太精深,普通人很难进入。你怎么看待金先生的“杂”和他的学术成就?他的“杂”对你的读书学习产生了哪些影响?
黄德海: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谈这个问题,比如,金先生晚年那些看起来像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算专业还是杂学?如果把这些算成杂学,那比例较他的印度学专业大得太多了,所以金先生好像也没什么重要的样子。可换个方式看,谁定义了学术的标准?教人学会读很多种可能的经典算不算得上专业?如果连当时的基本背景都欠缺,专业的程度怎么说呢?是不是引用了十几种外语,其实废话连篇是学问,而说几句人话就是杂呢?所以是不是可以说,其实重要的是我们对概念的判断,而不是概念本身。
对我来说,金先生的专和杂是一体,始终没有离开具体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也因此,他的“杂”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原来所谓的学问可以如此开阔,又如此具体。或者我再说一个故事,吴小如先生肯定是古文方面的专家了吧,可“杂家”金先生跟他说的一些话,吴先生也视若拱璧,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一点专和杂之间的关系?
金克木 绘画 李寂荡
澎湃新闻:金先生晚年有一个重要的提法——“无文的文化”,这类不文或“无文”的文化常被称为民间文化或下层文化。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识几个字也只写信记账,不大读书。但讲中国不能把他们忘了。他认为无文的文化其实在更大面积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在分享会上你也说到,金先生晚年的文章很多是为普通人写的,为不做研究的人写的,那么他这个做法是否也和“无文的文化”这一思路有关?
黄德海:所谓“无文的文化”,照金先生自己的说法,就是过去大多数不识字的人的文化:“不识字人的文化和识字人的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文化的记录是文字的,但所记的文化是无文字的。文字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学。无文字的文化也发展自己的文学。有文字的仍然在无文字的包围中。……有文的和无文的语言符号传达文化信息互相交流。上下内外有别,但堵塞隔绝不了。不要通气和要通气形成许多社会情况。现在有新闻媒介,音像都可以由卫星传播到全世界电视屏幕上,视听信息更难阻隔了。在不多年前,没有广播,更早些还没有报纸,信息流通有些比较集中的地方。家庭除外,宫廷、公堂(连带监狱)都是有文和无文、上下、官民、雅俗相交会之处。此外还有一些场所为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社会由此而血脉流通,生长变化。”
这问题我们转化成现在的情形,考虑电影和电视剧对相对数量较大的人群怎么影响,是不是就可以明白?这个地方是不是雅俗相通的“无文的文化”?如果更大数量的人来思考经典,那是不是说明“无文的文化”在逐渐变成“有文的文化”,这样对社会的发展和空间的开拓是否更有意义?因此,写给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的文章,是否根本就是为了变化“无文的文化”?因为单薄的反面还是单薄,极端的反面还是极端,只有具备了开阔的空间,人的活动和心理弹性才多一些。
“金克木三书”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金先生的哪些读书方法和心态在当下尤为珍贵?
黄德海:金先生读书方法和心态,最珍贵的部分,就是现在这本书的书名,“读书·读人·读物”。这本书原本可以直接叫“金克木编年录”的,但我实在舍不得这个三读,所以还是坚持用了。哲贵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这个书最后大家都会称呼为“金克木编年录”,忘记掉主标题。我跟他说,可能再多过些年,“读书·读人·读物”会成为一个鲜明的形象,在另外一个方向超越副标题。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我看见过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但读过的书却只能说是很少;连幼年背诵的经书、诗、文之类也不能算是读过,只能说是背过。我是懒人,不会用苦功,什么‘悬梁’‘刺股’说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读不了几个小时的书,倦了就放下。自知是个懒人,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白费,不如去睡觉或闲聊或游玩。我的记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担心读的书若字字都记得,头脑会装不下;幸而头脑能过滤,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记住了。……读得少,忘得快,不耐烦用苦功,怕苦,总想读书自得其乐;真是不可救药。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我读过的书远没有我听过的话多,因此我以为我的一点知识还是从听人讲话来的多。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我从那些东西也学了不少。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做‘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读书真不易啊!”
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物,反过来,读物也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这种读书知世法,破掉了认识的壁垒,书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维,这样做下来,世界处处连通,知识不再是狭隘的,人心也才能开阔。
澎湃新闻:今天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金先生还在世,他可能会怎么读书呢?
黄德海:其实金先生一直在考虑的,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环境怎么读书的问题。你看,这是他1984年写的,跟现在有什么变化吗?“据说现在书籍正处于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硅片就可包容几十万字的书,几片光盘就能存储一大部百科全书;说是不这样就应付不了‘信息爆炸’;又说是如同兵马俑似的强者打败病夫而大生产战胜小生产那样,将来知识的强国会胜过知识的弱国,知识密集型的小生产会胜过劳动密集型的大生产。”尽管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是知识的存储器,若要得知识,书还是要读的”。时移世易,读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读法不能是老一套了”。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读书呢?除了这里提到的《读书·读人·读物》,再加上一篇《“书读完了”》,一篇《谈读书和“格式塔”》,大体可以了解老先生现代社会情形下的读书法。如果足够聪明,其实都不用去读文章,这三个文章名,已经道出了高明读书法的秘密。
所以,如果金先生还在世,我想他还是会用自己的这个读书法读书,只要根据变化的情景微调即可。这个读书法,或许可以再强调一遍,我称为“剑宗读书法”。读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华山派有气宗和剑宗,气宗就是所有的基础都打好,再开始练高层次的剑术。比如说先练紫霞神功,练到第八层,才能练什么剑法。剑宗的认知完全不同,哪里会有人等到你打好所有的基础,任何实战几乎都是一次未知,只好把自己的眼光练得无比锐利,在任何实战里,发现对方的漏洞,上来就是一剑。不是先设想有基础的剑法,而是在具体里处理自己的所学,这跟传统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同。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因此所谓的“剑宗读书法”,其实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把什么都准备好才开始读书。我们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知道书的整体和结构,然后蹒跚着走进书的世界,一点点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施鋆
黄德海:什么是金克木的“剑宗读书法”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今年是金克木诞辰110周年。金克木(1912-2000)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印度文化研究者,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末班车》《蜗角古今谈》《无文探隐》等。传奇的是,金克木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为止,但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无论在武汉大学还是北京大学都极受学生喜欢,而且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能掌握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对天文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亦有浓厚兴趣。
批评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以时日为序,理出金克木一生线索,取其本人文字,佐以考证、参校所得,撰成一本以自述为主、稽核为辅的《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这是金克木先生迄今第一本传记、年谱类作品,今年夏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书封。全书作上中下三编,分别名为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作家出版社供图
9月3日,“一个传奇和他的本事——《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新书分享会”在杭州举行。黄德海与作家、文学评论家李庆西,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来到解放路购书中心,聊起了一代大家金克木的求学、成长、机缘、情感、晚年生活。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新书分享会
“对我来说,金先生最卓越的地方,还不是他在印度和梵文专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他晚年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读书和学习方法。”在黄德海看来,这些方法其实是金先生在现代社会情形下,思考怎么读那些浩如烟海的书。他将金克木的读书方法形容为“剑宗读书法”。《笑傲江湖》里,华山派有气宗和剑宗,气宗是将所有的基础都打好,再开始练高层次的剑术。剑宗则把自己的眼光练得无比锐利,在任何实战里寻找对方的缝隙,然后来决定自己的出剑方式。
“所谓‘剑宗读书法’,其实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把什么都准备好才开始读书。我们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知道书的整体和结构,然后蹒跚着走进书的世界,一点点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活动前后,黄德海就新作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黄德海 摄影 孙甘露
【对话】
澎湃新闻:你因什么机缘接触了金克木先生?
黄德海:说起来真是一个长长的故事。1990年代末,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个一间屋的小书店,守店的是一个有些妖冶的老板娘,长长的卷发,鲜红的嘴唇,涂着黑红色的指甲。很多同学去店里,说是逛书店,恐怕为了看老板娘的居多。店里的书,大部分是小报级别的,游走在色情和暴力的边缘,我们进去买这类书,老板娘冷着脸,一脸嫌弃的样子。有一天,我居然在他们乱糟糟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末班车》,作者有个五行八卦一样的名字,金克木。我一看目录,书里好像天南海北谈了很多东西,便拎过去请老板娘结账。老板娘拿起书,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笑了一下。我现在完全忘记了她长什么模样了,但那个笑我记得非常清楚,心里认定是她对我的鼓励。带着这一笑的能量,我晚上回去一口气就把这本《末班车》读完了,觉得说出了我的很多想说又不能说出来的话,大受启发。
我读书有个习惯,只要读了一个作者的书,觉得好,就会去搜他全部的作品来读。那时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太丰富,我只找到了几本金先生的作品。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了很长的金克木作品的收集过程。那时候没有孔夫子旧书网,收集到作品需要运气。大约七八年吧,我到上海读书快两年了,才差不多收齐了金先生的书。但很奇怪,当时看到有一本《庄谐新集》,却怎么也找不到。有一次听张汝伦老师讲课,他大谈金先生的杰出。下课了,我忍不住问,张老师是否有《庄谐新集》。张汝伦老师说,金克木先生的书,我全有。那么,嘿嘿,张汝伦老师下周上课的时候就带来了。这本书要到后来有了孔夫子旧书网,我才买到的。
澎湃新闻:近些年你陆续编纂了不少金先生的书,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欣赏金先生的人有,但像你这样执着并付出的人并不多见,你为什么认定金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一位大师?或者说,他为什么值得你一再阅读,一再亲近?
黄德海: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很想把自己认定的人跟各种各样的人去比。最早写《书读完了》的前言的时候,我把金先生和陈寅恪、钱锺书一起列为近代的三位大师——那时候大师这个词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还拉扯上了德里达。当年德里达上海行,其中的一站在学校里,我发着近四十度的高烧,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只坚持了不到一个小时,没听明白他要讲什么,读他的书也不多,却就敢来拉拉扯扯地造自己的学术封神榜。到现在,其实已经无心跟别人比较了,就是一个这样出色的人,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不就足够了吗?
对我来说,金先生最卓越的地方,还不是他在印度和梵文专业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他晚年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读书和学习方法。这个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其实从他的文章名和书名里就能大体意识到,“书读完了”“读书·读人·读物”“读书与‘格式塔’”“读书得间”“无文探隐”,思考的是在现代社会情形下,怎么读那些浩如烟海的书。我觉得金先生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并足以供我们学习。比如面对众多的书,我们要先有个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知道每本书在系统中的位置,然后学着给书“观相”“望气”,一眼而判断某本书可能的价值,然后像福尔摩斯一样,围绕着书试图解决的问题一路跟踪追查,越读越有兴味。这个读书方法,我称为“剑宗读书法”,非常有意思,越琢磨越有味道。这样特殊的读书法,当然值得我一再学习体会。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本文图文若无特别署名,均由金木婴提供。
澎湃新闻:金先生的学历和学术成就在后人看来非常传奇,他在北大任教简历“学历”栏上填的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但他就能做到学贯古今,博通中西。编撰了《金克木编年录》之后,你怎么理解他何以做到如此?他年轻时的哪些学习与读书经验影响深远?
黄德海:我们心目中的学习,似乎总有个学校在其中,但其实金先生之前,中国长长的教育史,并没有现在这种完善的学校,很多孩子都是在现在看起来不太正规的环境下开蒙的,所谓“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金先生虽然拥有的学历是小学毕业,其实他入学以前即已能背诵四书及部分五经,小学毕业后还从私塾先生接受了两年传统训练,就是怎样用读书来挣口饭吃的训练。后来还曾进过师范学校预备班,不过后来因为学校解散,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来在印度,师从宗师级的憍赏弥,也不是正规的学校,而是一对一的类似师傅带徒弟——一个大宗师口传心授,是不是比学校里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要幸福得多?
憍赏弥是传奇人物,出身正统婆罗门,早年学佛,熟读全藏,后曾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并曾应聘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只是受不了那里的严寒气候,过了一段时间便回国了。憍赏弥跟甘地是好朋友,随甘地住过一段时期,“交流了不少思想。但甘地的住处是政治活动中心,他在那里无法长期住下去。甘地入狱,他便离开。有人为他在佛教圣地鹿野苑盖了一间小屋,布施给他”。这个鹿野苑的小屋,就是金克木从学的地方。后来,大概是因为耆那教的影响,并可能有病在身,憍赏弥决定通过自愿禁食(sallekhana)放弃自己的生命。甘地建议他到瓦尔达接受自然疗法,并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他听从甘地的建议,搬到印度西部靠近瓦尔达的塞瓦格拉姆去住,每天饮用一勺苦瓜汁。
金克木跟憍赏弥的学习过程,真是近乎传奇。他连续两次去找憍赏弥的时间不对,老人家不让他进门。第三次,“这回我才明白了,临走时把表和他的钟对准。第三次去时,先在门口张望一下那正对着门口的闹钟,才知道我们的钟表快慢不一样,他的钟还差两分。我站在门外等着,看见闹钟的长针转到十二点上,才进门。他仍然睁眼望一望钟,这回没有赶我走了。”这故事真跟张良从学圯上老人一样,金先生自己也说,“适有天竺老居士隐居于此,由‘圯桥三进’谓‘孺子可教’”。我还跟朋友说,张良从学圯上老人的故事,是原型故事,此后的变形是五祖传六祖,再之后的变形是菩提老祖教孙悟空,收尾的就是金克木从学憍赏弥。
除了上面提到的憍赏弥,金克木受过教益的人很多,比如傅斯年,比如邓广铭,他们都对金先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傅斯年把金克木引上了对西方文化追根溯源的路,邓广铭让他有机会见识了现代学术的精彩,憍赏弥传授的则是梵文和对梵文的理解。有时候虽然只是一面之缘,金克木就能抓住其精神核心。跟傅斯年就是这样,金先生大概只见过傅斯年一面,谈了几个小时,然后拿着傅斯年送给他的拉丁文《高卢战记》回去,学会了拉丁文,决心对西方文化追根溯源,我觉得这是他学术“预流”的开始,居然只是来自一次谈话。
所以,我们一直说金克木是自学成才,但在某些时候,他会说,“他是有老师的,而且老师都是最好的”。只是因为他学习的速度太快,我们以为他都是自学的。金先生有一次跟人说,“他在印度求学,也没有在大学正式注册读书,而是探访名家。因为名家之为名家,也就那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找他聊几次也就差不多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听很多课,那是浪费时光”。
说了这些,我们是不是就差不多意识到了,金克木部分的学习和读书经验?轻车简从,在某个情境中直接找到读书和学习的核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也一直贯穿着他的学习和读书之路。
1946年7月,金克木在印度加尔各答校梵本《集论》。
澎湃新闻:编年录也有各种,有的偏重人生经历,有的偏重学术进境……你做《金克木编年录》的时候是否也有所偏重?如果有,背后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黄德海:这个问题正好可以接着上面的问题,这本《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我注重的就是金先生的读书和学习方式,也就是始终围绕着他的思想成长之路。我个人觉得,自孩童时期到晚年,金先生凡有所写,大部分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的。我在写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个问题,即金先生写自己的孩童时期,并不是简单的回忆儿时,更是对儿时的反思,他后来的思考成果一直贯穿在其中。甚至,我很想说,即便是感情生活,金先生也不是停留在怀念和纠葛上,而是从情感开始思考,有很多对人有益的东西。
比如1936年夏天跟女友游莫愁湖。女友说会划船,可船进了湖,女孩子居然不会。“我……拿起桨来向水里一插,用力向后一划,不料船不向前反而掉头拐弯。我忙又划一下,船又向另一边摆过去。她大叫:‘你怎么划的?’……我怒气冲天,又不甘心示弱,便再也不看她一眼,专业研究划船。连划几下,居然船头在忽左忽右摆来摆去之中也有时前进一步,但转眼又摆回头。我恍然大悟,这船没有舵,桨是兼舵的。我也必须兼差。桨拨水的方向和用力的大小指挥着船尾和船头。明是划水,实是拨船。我有轻有重有左有右作了一些试验之后,船不大摆动,摆动时我也会纠正,船缓缓前进了。”真是动人的小儿女情态,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有一个绝妙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当下情景中,仔细观察,立刻找出解决方案。这个可以针对每个具体的学习,也贯穿在金先生一生之中。他学外语,需要用了就学会,跟这里的事情,是一个思路。
澎湃新闻:你昨天也特别提到,金先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者,他其实是一个跟现实无比相关的人,他希望自己所有的学问“能用”。比如同样是教梵文,季羡林先生和金先生的风格很不一样,季先生的梵文是从德国学来的,金先生的梵文是从印度学来的,所以金先生能背很多梵文诗歌,还会摇头晃脑唱梵文诗歌。到了晚年,金先生也特别关注学术动态更新,这里好像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思维在里面?你认为他的“学以致用”和当下功利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黄德海:学以致用一直是中国特别重要的传统,章学诚所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也就是说,古人(应该是先秦的古)没有非要去说一个道理,他说的任何道理,都是针对具体的事而发,或许是因为解决得太出色,或许是因为对很多事的处理有共通性,这才有人记录,有人传播。比如《论语》,很可能是学生们听到了特别动心的话,赶紧记下来才有的,否则怎么会有“子张书诸绅”这样的记录呢?这样的记录,跟人心和人生有关,针对每个可能的具体,或许就是学以致用。有了这样的致用可能,人会越来越开阔,因为真正的事无限繁多。所谓的功利性学习,其实心目中只有自己,为自己的私利而学习,会越来越切断跟开阔的相关性,人可能因此变得狭隘和脆弱,经不起社会风浪具体的吹打。
澎湃新闻:金先生曾自我调侃:“我就是个杂家”。他对各个领域源源不断的好奇和兴趣为人称道,但“杂家”这个词有时会给人一种专业性不够的感觉,类似于“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是很精通”,也有人因此容易忽略金先生的专业性。但昨天李庆西老师说了,我们对金克木的兴趣不在他的主要学问,不是他的学问不重要,而是他的学问太精深,普通人很难进入。你怎么看待金先生的“杂”和他的学术成就?他的“杂”对你的读书学习产生了哪些影响?
黄德海: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谈这个问题,比如,金先生晚年那些看起来像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算专业还是杂学?如果把这些算成杂学,那比例较他的印度学专业大得太多了,所以金先生好像也没什么重要的样子。可换个方式看,谁定义了学术的标准?教人学会读很多种可能的经典算不算得上专业?如果连当时的基本背景都欠缺,专业的程度怎么说呢?是不是引用了十几种外语,其实废话连篇是学问,而说几句人话就是杂呢?所以是不是可以说,其实重要的是我们对概念的判断,而不是概念本身。
对我来说,金先生的专和杂是一体,始终没有离开具体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也因此,他的“杂”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原来所谓的学问可以如此开阔,又如此具体。或者我再说一个故事,吴小如先生肯定是古文方面的专家了吧,可“杂家”金先生跟他说的一些话,吴先生也视若拱璧,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一点专和杂之间的关系?
金克木 绘画 李寂荡
澎湃新闻:金先生晚年有一个重要的提法——“无文的文化”,这类不文或“无文”的文化常被称为民间文化或下层文化。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识几个字也只写信记账,不大读书。但讲中国不能把他们忘了。他认为无文的文化其实在更大面积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在分享会上你也说到,金先生晚年的文章很多是为普通人写的,为不做研究的人写的,那么他这个做法是否也和“无文的文化”这一思路有关?
黄德海:所谓“无文的文化”,照金先生自己的说法,就是过去大多数不识字的人的文化:“不识字人的文化和识字人的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文化的记录是文字的,但所记的文化是无文字的。文字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学。无文字的文化也发展自己的文学。有文字的仍然在无文字的包围中。……有文的和无文的语言符号传达文化信息互相交流。上下内外有别,但堵塞隔绝不了。不要通气和要通气形成许多社会情况。现在有新闻媒介,音像都可以由卫星传播到全世界电视屏幕上,视听信息更难阻隔了。在不多年前,没有广播,更早些还没有报纸,信息流通有些比较集中的地方。家庭除外,宫廷、公堂(连带监狱)都是有文和无文、上下、官民、雅俗相交会之处。此外还有一些场所为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社会由此而血脉流通,生长变化。”
这问题我们转化成现在的情形,考虑电影和电视剧对相对数量较大的人群怎么影响,是不是就可以明白?这个地方是不是雅俗相通的“无文的文化”?如果更大数量的人来思考经典,那是不是说明“无文的文化”在逐渐变成“有文的文化”,这样对社会的发展和空间的开拓是否更有意义?因此,写给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的文章,是否根本就是为了变化“无文的文化”?因为单薄的反面还是单薄,极端的反面还是极端,只有具备了开阔的空间,人的活动和心理弹性才多一些。
“金克木三书”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金先生的哪些读书方法和心态在当下尤为珍贵?
黄德海:金先生读书方法和心态,最珍贵的部分,就是现在这本书的书名,“读书·读人·读物”。这本书原本可以直接叫“金克木编年录”的,但我实在舍不得这个三读,所以还是坚持用了。哲贵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这个书最后大家都会称呼为“金克木编年录”,忘记掉主标题。我跟他说,可能再多过些年,“读书·读人·读物”会成为一个鲜明的形象,在另外一个方向超越副标题。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我看见过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但读过的书却只能说是很少;连幼年背诵的经书、诗、文之类也不能算是读过,只能说是背过。我是懒人,不会用苦功,什么‘悬梁’‘刺股’说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读不了几个小时的书,倦了就放下。自知是个懒人,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白费,不如去睡觉或闲聊或游玩。我的记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担心读的书若字字都记得,头脑会装不下;幸而头脑能过滤,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记住了。……读得少,忘得快,不耐烦用苦功,怕苦,总想读书自得其乐;真是不可救药。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我读过的书远没有我听过的话多,因此我以为我的一点知识还是从听人讲话来的多。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我从那些东西也学了不少。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做‘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读书真不易啊!”
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就是读物,反过来,读物也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这种读书知世法,破掉了认识的壁垒,书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维,这样做下来,世界处处连通,知识不再是狭隘的,人心也才能开阔。
澎湃新闻:今天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金先生还在世,他可能会怎么读书呢?
黄德海:其实金先生一直在考虑的,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环境怎么读书的问题。你看,这是他1984年写的,跟现在有什么变化吗?“据说现在书籍正处于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硅片就可包容几十万字的书,几片光盘就能存储一大部百科全书;说是不这样就应付不了‘信息爆炸’;又说是如同兵马俑似的强者打败病夫而大生产战胜小生产那样,将来知识的强国会胜过知识的弱国,知识密集型的小生产会胜过劳动密集型的大生产。”尽管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是知识的存储器,若要得知识,书还是要读的”。时移世易,读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读法不能是老一套了”。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读书呢?除了这里提到的《读书·读人·读物》,再加上一篇《“书读完了”》,一篇《谈读书和“格式塔”》,大体可以了解老先生现代社会情形下的读书法。如果足够聪明,其实都不用去读文章,这三个文章名,已经道出了高明读书法的秘密。
所以,如果金先生还在世,我想他还是会用自己的这个读书法读书,只要根据变化的情景微调即可。这个读书法,或许可以再强调一遍,我称为“剑宗读书法”。读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华山派有气宗和剑宗,气宗就是所有的基础都打好,再开始练高层次的剑术。比如说先练紫霞神功,练到第八层,才能练什么剑法。剑宗的认知完全不同,哪里会有人等到你打好所有的基础,任何实战几乎都是一次未知,只好把自己的眼光练得无比锐利,在任何实战里,发现对方的漏洞,上来就是一剑。不是先设想有基础的剑法,而是在具体里处理自己的所学,这跟传统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同。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因此所谓的“剑宗读书法”,其实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把什么都准备好才开始读书。我们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知道书的整体和结构,然后蹒跚着走进书的世界,一点点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施鋆
金克木,木克土,宋、金国号的玄妙之处
每一个开国君主都会给自己的王朝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国号。国号对于一个朝代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甚至像宿命一般决定了一个朝代的未来,今天就来聊一聊宋金两国国号的来龙去脉,以及对整个王朝命运的影响。大宋朝是由赵匡胤建立的,之所以建国号为宋,是因为赵匡胤之前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宋这个国号最早来自于周代,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之后,并没有斩草除根,而是将黄淮平原很大一片地盘分封给殷商贵族,国都在商丘,国号为宋,宋太祖赵匡胤的封地宋州其实就是今天的商丘。然而,宋太祖定都中原却以宋为国号并不明智,因为从五行学说来讲,中原五行属土,而宋这个字很明显是宝盖加一木,木在五行里是克土的,众所周知,大宋可以说历代大一统王朝领土面积最小,而且版图不断被蚕食,单单从土地面积来看,的确是被克的很不一般,但是大宋宝盖下有一木撑着盖子,结合历史来看,太宗皇帝得杨业这元超级猛将真可谓是得到了宝木,杨家两代人智勇双全尽忠保国守卫北方大门,使大宋开国之初与辽国争锋不利的情况下能够稳住局势,真可谓是擎天之柱。而北宋灭亡,高宗南渡到临安,从五行学来看,木到了南方,南方属火,木能生火,自南宋在临安建都之后,大量北方人南迁,南方的发展真可谓是如火如荼,然而大宋这颗宝木,最终也在杭州这片土地燃为灰烬,继续滋养这片水土,杭州之所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和大宋遗留下的文化底蕴那是绝对分不开关系的。两宋四百余年可以说倾情演绎了五行里面木的生与克。
而与大宋同时代的金则更是倾情演绎金的生与克金是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原本是辽国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族裔,而辽国从和大宋和谈以后,统治阶级就开启了醉生梦死的日子,官僚日渐腐朽糜烂,百信困苦不堪,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诸部,发动起义,定国号为金,定国号为金是因为金太祖感慨于辽国的腐朽,联想到辽国的国号,辽是镔铁的意思,镔铁生锈腐蚀是一种必然,那么什么不会生锈腐朽呢?这时候就想到了金,金是永远也不会生锈腐烂的,那就定国号为金吧,相信金太祖是绝对没想过金在五行里的属性,很可能他连五行是什么都不知道。
金在五行里的意思是杀伐之气,从后面金国将领的所做所为来看,确实是很有金的味道,另外就是金克木,当时的大宋是以宝木为国号的,虽然阿骨打起初定国号并不是为了克宋,但实际对大宋的克制效果还是相当厉害的,北宋正是亡于金人之手。但阿骨打也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宿命,金本应在西方,女真人却居于北方,原本金国攻克中原如果能好好经营中原,土是能生金的,是能壮大金国的,但是金国随后却搬回了北方并且定都于北方,北方五行属水,金是无法居于水之上的,金气下沉,只会沉于水下,大金忽兴忽灭仅仅用时一百一十九年,就此默默无闻消停了几百年。在五行里水是金所生,但金要生成水是需要借助火的,这叫火销金融生水,历史巧合的是,三百七十年后,日月长时间的照耀大地,催动黄土又生出真金,一名叫做努尔哈赤的酋长再次应运而生,建国号为后金,然而这一次的真金遇到的是神火,火销金融而生水,满清就此应运而生享国祚276年,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巧合。然而更巧合的是大清以真水入主中原并且居于一条土龙之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水上土下的格局,这种格局叫作比,意思是水居于土上,会往下渗,水和土会形成亲密无间的格局,我们反观大清结局,满人在哪里?如果不掏出身份证谁能看出来是满人还是汉人?
历史总是充满了如此多的巧合,总是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算命的告诉你五行属木,被金克,不生财?别天真了
你因为不顺去算命,你因为姻缘去算命
相师告诉你五行属木,被金克,不生财
呵呵,别天真了
没什么五行相克
没什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你就是穷
因为穷,什么都会克你
你以为五行相克让你不顺,你才没钱?
错!是因为你没钱,五行才相克!
你以为水星逆袭,诸事不顺?
错!是因为你没钱,水星才来找你!
你以为星座不合,所以女神不爱你?
错!是因为你没钱,女神才对你爱答不理!
知道什么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么?
知道什么是有钱万事都是道理,没钱什么都是理由么?
知道什么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是人都难过么?
你还在偷懒、埋怨、刷视频?
你没时间了,你快死了!
你还在请女神看电影吃火锅?
你没机会了,女神要出国、要名牌!
你还在拿着每个月几千块的死工资当金饭碗?
你一个月2本书都没看,这辈子就活该没钱!
你只有努力赚钱
才能克天、克地、克人生
你只有努力赚钱
才能人生平顺,爱情美满
你只有努力赚钱
才能知道山有多高、还有多深
怎么赚钱?
不是算命、拜菩萨、摆风水
怎么赚钱?
不是坐在椅子上等机会
怎么赚钱?
不是等着包里的10块钱变成11快!
站起来
每个月看两本书
站起来
每个月认识两个有用的新朋友
站起来
充实自己、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没有人能保佑你赚钱,没有人能保佑你顺利,没有人能保佑你追到女神。
但你自己可以,从今天开始,你的生命里排第一的一定是赚钱
等你有钱了,你才有资格休息、抱女神、养家人!
金克木:逃犯的剃刀
公元十四世纪前期,大约是一三二八年,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了一个囚犯。那时正 是欧洲的中世纪,在历史书中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一个犯人越狱算不了什么大事。可是这 个人非比寻常,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士,绰号人称“驳不倒的博士”。他出生于英国奥卡姆,所以大家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一二〇〇年正式成立巴黎大学。不久又成立了牛津大学。他曾在那两处学习研究,属于方济各会教派,后来发表言论,有许多意见 和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遭到囚禁。在狱中过了四五年,居然逃出来,跑到现在是德国一邦的巴伐利亚去找那里的王爷。据说是他讲了一句话:“你用剑保我,我用笔保你。”正在和教廷闹别扭的王爷立刻收容了他。随后他著书立说,名声大振。可是留到现在还没有被人忘记的只是传说是他说的一句话,也就是他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这话被称为“奥卡姆剃刀”,指的是在辩论中锋利无比。可以形象化的说,这把剃刀出来以后,不但剃去了争论几百年的经院哲学,剃秃了活跃一千年 的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分离出来,而且从此开始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就是全世界现代化的第一篇章或说是序,曲。这正当中国的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引过这把剃刀,意思不过是说,“思维”也要讲“经济”,讲效率,避免重复别人,别拖泥带水,是劝人少说废话。以后看到有人写文介绍这把剃刀,仿佛是说 不要怕冒犯权威。我引用时已经不是原意,那篇文离得更远。于是我想不能不谈谈原来用意 ,否则会对不起那位博士。
一句结论,一条语录,很容易随时随地随人引用而改变意思,这把剃刀就是证明。所以 最好是追寻这句话的思路,也就是说话人当时怎么想的,他的可能的思维路线,迹轨,程序 。这又要问到他想的是什么问题,因为他的想法是针对问题来的。思想千变万化,但往往是 围绕着一个共同问题。问题若是明白了,为回答问题而产生的各方面的种种思考也就比较容 易探讨了。因此不妨先考察引出这把剃刀的问题。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士所辩论的神学问题未必现在还有人感兴趣,可是用现在的普通话 一说,也许就不一样了。我们平常看到和讲到的人不过是张三、李四、王五等一个个具体的 人。他们都是人。那么,人,也就是包括他们和男人、女人、老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 ,也就是说,一切人,人类,作为一个总体,有没有?是不是和张三、李四一样的实际单独 存在?有些人说,有,概括的人是实在的。这种说法称为实在论或简称实论(唯实论)。有些 人说,没有,只有一个又一个的人,概括的人是虚名,不像张三、李四那样真实存在。谁能 见到整个人类?这种说法称为名论(唯名论)。承认有的也就承认人性、物性等等表示一般、 概括的抽象概念都是实有,而且比个别的人、物先有,更完全,永恒,因此真实。个别不过 是全体的局部的暂时的体现。例如,总体的人是实体,人之所以为人的原理,人性,表示实 体,所以也是实体。个别的人是这个实体的分化,具体化。不承认有的就说这些所谓实体全 是虚名(话语),不是实在,离开个别就没有全体,不说全体,个别照样存在,个别是实,全 体是虚,是名,是话语。这两种理论,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或说是经院哲学中互相对立 。两派学者、教士,大约从十一世纪辩论到十四世纪,仍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的结论。有趣 的是,在中国,在大致同时期的南宋和元朝,也有人主张万事万物莫不有理,理在事先,格 物穷理等等仿佛回答同样问题的意见。直到二十世纪还有人说,未有桌子之前已有桌子之理 。大桌、小桌、方桌、圆桌,同是桌子一理的分别体现。这至少是不承认名论而有实论倾向 。在欧洲,到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贝克莱主教还质问:谁能见到包括各种各样三角形的 一个总的实体三角形?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是在名论一边的,不过推论下去就不同了。但他讲 的哲学也是神学。由此可见,这个问题,总体、全体、一般概念是不是实体,是实,是名( 话语),本来出于神学辩论,又是哲学问题,还是实际思想问题,个人和集体的问题,更实 际的说法就是私和公的问题,现在也未必得到解决,就是说,还没有一个大家在思想上而不 是在口头上一致认同的意见。十四世纪,中国的元朝,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天主教方济各会 教士、一个逃犯,他的那把剃刀正是为此而发。他见各种实体愈来愈多,要剃掉那些只是虚 名、话语、并非实体的所谓实体,所以说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此译文未查对拉丁文原话。)
插一段话,稍长一点,但不一定是闲话,是为了说明这个实体问题从哪里来的。什么是 实体?说来很有趣。原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所用的术语,经过来到西班 牙的阿拉伯人路西德(他有个欧化名字是阿维罗伊)翻译古希腊书成阿拉伯文并加注释传过来,作为阿拉伯哲学上了巴黎大学讲坛。那时欧洲人把这说法当作洋货新玩意,竟不知本来是自家祖宗的老古董。原因是,自从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国以后,跨欧亚非三洲的东罗马继续 希腊语文化,欧洲的西罗马发展拉丁语文化,毁了希腊语科学文化中心、北非的亚历山大城 ,让雅典的希腊语古籍完全散失,后来连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字都少有人知道了。只有 柏拉图仗着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被吸收进基督教神学还有变相的学说留下来。五世纪末西罗马 帝国崩溃,成为大大小小的王国和贵族领地。可是王权分裂,教权仍然统一而且强大。所谓 教父神学独尊,内容其实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发展。十一世纪中教会也分裂为东西两系。西 边的是公教(天主教),教廷在罗马。东边的是正教(东正教),教廷在拜占庭。这时信奉伊斯 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伊朗)人、土耳其(突阙)人的势力大盛,传教经商直达印度、中国, 向西占领了非洲的埃及和欧洲的西班牙。本来庞大的拜占庭帝国版图缩小了,可是希腊语文化并没有断。阿拉伯人把许多希腊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经西班牙传进欧洲的拉丁语世界。于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进入基督教神学,开展了名实之争。说穿了,几乎可以说,欧洲中世纪 神学是古希腊正统哲学的继续发展,只可惜其他一些极有价值的思想家的学说和著作仅剩下 零篇断句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直达欧洲边境,欧亚交往频繁,思想接触 自然比较以前更多。现在看起来,阿拉伯、波斯(伊朗)、印度的,可能还有中国的哲人思想 在欧洲哲学中隐隐现现,越来越多。例如,九世纪一位神学家爱留根纳,英国爱尔兰人,懂 拉丁、希腊、也许还有阿拉伯的语文。从哲学史所引看来,他的有的说法简直可以直接翻译 成梵文,好像是印度古代思想家说过的原话。当然可以是暗合,不是直接影响,但人类思想 的传播并不一定需要文字书籍,只要是共同问题,思想上就会通气,哪怕是只言片语,传到 解人耳边会如同当头棒喝,互相不见不闻也可能同样想到一个问题,走同一思路。思想不分 高低,都有这种情况。历史上的例子还少吗?不但欧洲哲学思想从未断气,神学可以说是哲 学的化名或本名,现代哲学仿佛是神学的继续,而且国际间民族间从很古时代起就有思想交 流和呼应,包括神学哲学思想在内,这也不是稀罕事。
话说回来,再谈那把剃刀。知道持刀人要剃的是什么,就可以追查他的想法,以后再看 剃的后果是否和前因相合,效应是否和动机一致。当时的罗马教廷和教会的迫切问题和一切 宗教教会在内外发生思想混乱时一样,单靠信仰不够,必须有系统的统一思想支持,才能巩 固宗教组织的权力。起先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帮忙就够,后来维持不住了,又请来了逍遥学派 大师亚里士多德。这部百科全书开头很能照顾教会,可是他的书越多出现就越出问题。原来 这位大师本身不是一个,而是两面,一对。有形而上学(后物理学),还有形而下学(物理学)。前者有益,后者危险。教廷和教会所要对付的,一是势力日见壮大的王权和财权,二是含 有理性和自由倾向的分歧思想。举起剃刀的人是方济各会教士、虔诚的信徒。这位奥卡姆的 威廉,虽被教廷定为异端,但对宗教是耿耿忠心的。他是为纯洁教会才提出自己的理论的。 他的想法并不复杂。上帝,神,是不能由人用理性、感觉、直觉、知识等等来认知的,只能 信仰。教会是传宗教信仰拯救人的灵魂的,不应该去过问世间俗事。人所能认知的只是神的 创造物,一个一个的具体对象,不是什么抽象的概括的笼统的所谓实体。为了坚定信仰,思维必须经济,不要纠缠、辩论那些日益增多的所谓实体。重要的是灵魂,不是王国的政治财 政、社会的贫富差别。他所属教会的创始人方济各已被尊为圣人。圣方济各是艰苦朴素游行 教化的托钵僧。他的教会和当时其他几个著名教会一样,都是以传教开始,以后才建立修道院,讲经,辩论,然后办大学,以神学教育为主。所以他的言论虽然激烈,反对当时的教皇 的意见,却决不是要对宗教造反。他要求的是对上帝,神,无限崇拜、绝对忠诚。可惜教廷 和教会不赞成、不欣赏他这一套,不但把他关进监狱,还不许传播他的学说,禁止巴黎大学 讲他的理论。历史证明,教廷没犯错误。掌权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是好心办坏事,给教会 帮倒忙。他只见其一,未见其二,是直线的线性思维,不是多面的立体思维,经济得过分了。最后他只好托庇于一个国王,靠王权保护。这证明他主张教权脱离王权以保宗教纯洁的实 际意义和作用是保王伤教。执掌实权的人看的很清楚。在信仰、思维、辩论的圈子里打转的 这位虔诚的学者、思想家反而没有想明白。历史发展是有自己的道路,依照自己的逻辑的。不幸有的思想家想超越时空而轻视历史,以致往往出错,自己还不知道,不相信是自己有错 。
另一方面,这把剃刀虽快,却没伤到科学,反而替科学脱离神学开了路。照他的说法,神学不管具体事物,那是人的知识范围,这一领域就划归科学了。他说,只有个别是真实的,抽象的概念是名(话语),于是单纯演绎往往会落空,分析、归纳、实验上场了。科学研究 方法堂皇亮相和神学分庭抗礼。十四世纪出现剃刀,十五世纪大艺术家兼大科学家达·芬奇 出世,十六世纪近代大科学家哥白尼等人出场了。 这把剃刀在思想上还引出了宗教改革。凭信仰和神直接打交道,可以自己读经,不是只 能背诵祈祷文,更不需要买进入天堂的赎罪券了。据说马丁·路德的新教神学中有一些是来 源于思维经济原则的。还有一点更是奥卡姆的威廉教士预料不到的,他的剃刀还帮助了基督 教中神秘主义思想,也就是凭精神经验直接与神对话。这种思想是世界性的。剃刀一挥,它 随后抬头。这就不必多说了。
“驳不倒的博士”的一把剃刀结束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开辟了科学的道路,这完全是他预想不到的。他无意中做了时代的先锋。
一九九八年七月
转自:爱思想网
夫妻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大人常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因为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们也该告诫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女人们,婚姻也能改变命运。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你的人生是幸福还是悲情,大多取决与你牵手的那个人。
夫妻婚姻五行相生相克查询表~看看你们适合不适合在一起五行相生相克是周易中的理论,下面参照下表看看你和你深爱的他(她)是否真的适合吧!
男金女金:好处多夫妻恩爱乐呵呵,儿女随心又满意,晚年康乐福寿多。
男金女木:合得来二人合好笑言开,如果成双在意起,五男二女有续延。
男金女火:不相当半路相离克找乡,二人吵架不安康,互相原谅呈吉祥。
男金女土:多美好荣华富贵白头老,一生幸福多快乐,夫妻相伴走到老。
男金女水:志高强夫妻相和寿命长,五男二女金银满,手中有钱又有粮。
男水女水:共平衡二人欢乐在一处,各水溪派虽是浅,虽不吉利但又钱。
男水女金:好夫妻二人欢乐在一处,男女穿金多富宜,皆把福德传儿孙。
男水女火:不成双水火相逢似虎狼,男火女水便可成,有事钱财受损伤。
男水女土:不相配夫妻言语斗争强,生儿育女多辛苦,相互原谅成吉祥。
男水女木:多相好华财五弟自然亲,同床金发相合好,田园垛码满仓顶。
男木女木:两相当两亩相比不一样,若是夫妻随心愿,心然相克受损当。
男木女金:不相配半路吵架奔它乡,结合一处不安康,子女希少不妥伤。
男木女水:同和愿一世双双如水鱼,男女相合宜安康,金银财宝足钱粮。
男木女土:不合心牛马相合不安分,出外朋友费口舌,夫妻之间不安心。
男木女火:能成双木火相烧似旺运,儿女双全好风光,夫妻之间都安康。
男火女火:喜洋洋两火之间有高强,人人都说相应好,到老总是不安康。
男火女金:亦不良二人针尖对麦王,男女到老无依靠,离合悲惨悔断肠。
男火女土:是守财福禄鸳鸯笑颜开,夫妻共床红维帐,青梅竹马总是强。
男火女木:似可成相互愿谅福终生,有了贵子贵孙旺,富能鸳鸯保安康。
男火女水:相应好相戏两鱼两鸳鸯,财粮好衣多多进,二女双全好风光。
男土女土:好夫妻婚姻和好与齐全,男女穿金又带银。百年夫妻不离分。
男土女水:不成行牛马相争不可应,口舌常犯多吵闹,影响家中儿女郎。
男土女金:合得来二人合好与齐全,男女两当富贵府,前生配对好成双。
男土女木:似不昌夫妻相克不妥当,金宅不安儿要少,财来财去不安康。
男土女火:发大财金银财宝满仓宅,举开贵子贤孙旺,福禄双全保容积。
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
甲子年生海中金命(1924,1984)乙丑年生海中金命(1925,1985)
丙寅年生炉中火命(1926,1986) 丁卯年生炉中火命(1927,1987)
戊辰年生大林木命(1928,1988) 己巳年生大林木命(1929,1989)
庚午年生路旁土命(1930,1990) 辛未年生路旁土命(1931,1991)
壬申年生剑锋金命(1932,1992) 癸酉年生剑锋金命(1933,1993)
甲戌年生山头火命(1934,1994) 乙亥年生山头火命(1935,1995)
丙子年生涧下水命(1936,1996) 丁丑年生涧下水命(1937,1997)
戊寅年生城头土命(1938,1998) 己卯年生城头土命(1939,1999)
庚辰年生白蜡金命(1940,2000) 辛巳年生白蜡金命(1941,2001)
壬午年生杨柳木命(1942,2002) 癸未年生杨柳木命(1943,2003)
甲申年生泉中水命(1944,2004) 乙酉年生泉中水命(1945,2005)
丙戌年生屋上土命(1946,2006) 丁亥年生屋上土命(1947,2007)
戊子年生霹雳火命(1948,2008) 己丑年生霹雳火命(1949,2009)
庚寅年生松柏木命(1950,2010) 辛卯年生松柏木命(1951,2011)
壬辰年生长流水命(1952,2012) 癸巳年生长流水命(1953,2013)
甲午年生砂石金命(1954,2014) 乙未年生砂石金命(1955,2015)
丙申年生山下火命(1956,2016) 丁酉年生山下火命(1957,2017)
戊戌年生平地木命(1958,2018) 己亥年生平地木命(1959,2019)
庚子年生壁上土命(1960,2020) 辛丑年生壁上土命(1961,2021)
壬寅年生金薄金命(1962,2022) 癸卯年生金薄金命(1963,2023)
甲辰年生覆灯火命(1964,2024) 乙巳年生覆灯火命(1965,2025)
丙午年生天河水命(1966,2026) 丁未年生天河水命(1967,2027)
戊申年生大驿土命(1968,2028) 己酉年生大驿土命(1969,2029)
庚戌年生钗环金命(1970,2030) 辛亥年生钗环金命(1971,2031)
壬子年生桑柘木命(1972,2032) 癸丑年生桑柘木命(1973,2033)
甲寅年生大溪水命(1974,2034) 已卯年生大溪水命(1975,2035)
丙辰年生沙中土命(1976,2036) 丁巳年生沙中土命(1977,2037)
戊午年生天上火命(1978,2038) 己未年生天上火命(1979,2039)
庚申年生石榴木命(1980,2040) 辛酉年生石榴木命(1981,2041)
壬戌年生大海水命(1982,2042) 癸亥年生大海水命 (1983,2043)
辩证生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销熔生水;水生木:水润泽生木;木生火:木干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
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嗨恰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
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
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
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