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向戌弭兵(向戌)

向戌弭兵(向戌)

【淮北历史名人】向戌

春秋乱象屡纷争,民怨惶惶不得生。

向戌①弭兵铭伟绩,左师佑国隽贤名。

北南四秩无忧事,楚晋周方现太平②。

六十城③池辞赏赐,最该正服谢司城。

【注释】

①春秋时宋国人。大夫,有贤名。宋华元自晋国还,立共公少子成为平公,使向戌为左师,

以安定国人。戌为调解晋楚关系,以弭兵为名,遍告诸侯,会于宋都。

②向戌第二次弭兵运动,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外,其他各国从属于晋、楚,要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开创了晋楚南北四十年无战事的奇迹

③向戌功高,宋平公赏赐其60城封邑,时任司城的子罕对向戌说: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生乱,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听了子罕这番话,向戌羞愧得无地自容,最终推辞了宋平公所赏赐的六十座城邑。

【诗人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玄子。喜易,善烹,好游,乐诗。

责任编辑:张伟

【淮北历史名人】向戌

春秋乱象屡纷争,民怨惶惶不得生。

向戌①弭兵铭伟绩,左师佑国隽贤名。

北南四秩无忧事,楚晋周方现太平②。

六十城③池辞赏赐,最该正服谢司城。

【注释】

①春秋时宋国人。大夫,有贤名。宋华元自晋国还,立共公少子成为平公,使向戌为左师,

以安定国人。戌为调解晋楚关系,以弭兵为名,遍告诸侯,会于宋都。

②向戌第二次弭兵运动,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外,其他各国从属于晋、楚,要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开创了晋楚南北四十年无战事的奇迹

③向戌功高,宋平公赏赐其60城封邑,时任司城的子罕对向戌说: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生乱,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听了子罕这番话,向戌羞愧得无地自容,最终推辞了宋平公所赏赐的六十座城邑。

【诗人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玄子。喜易,善烹,好游,乐诗。

责任编辑:张伟

向戌弭兵:改变春秋战国历史走向的超级强权对话

公元前632年,雄踞北方的晋国因城濮之战而开启霸业。然而仅仅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战的落败又让霸权转到南方的楚国手中。此后,两国以中原腹地为主战场,开启了漫长的全面冲突。

直到公元前546年,精疲力尽的双方才趋于停止。在当年进行的会盟中,晋楚使节在位于彼此之间的宋国会晤,并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关注。

南北对立

位于北方的晋国 上限无疑高于楚国

在两国的实力对比方面,晋人无疑具有更加优越的条件。虽然晋国王族不是根正苗红的西岐直系后裔,却也因此不必承受那些可以压垮任何诸侯的包袱。加上从晋文公时代开始,他们就注意提拔有能力的中下级贵族,非常善于吸引异邦的有识之士。所谓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就是对晋国人才市场活跃度的最好描绘。

从经济上来看,晋国也一直有池盐之利,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由于地理上的表里山河,让晋国的核心区域非常容易防守。中原正北的精妙位置,让他们可以与北方鄂尔多斯地区顺利相通。有利于发展商业和技术引进,并招募许多善战的边境部族。这都对加强晋军战斗力有很大帮助。

晋国的主力军也比楚人更为善战

但体系过于复杂和分散,也是晋国的固有弱点。由于在春秋前期削弱了同姓贵族势力,所以晋国的命脉核心在后期就掌握在那些异姓贵族手里。尤其是在国君缺乏强大能力的情况下,诸如赵薇韩一类的超级大夫就自然成型。有他们支持的君主,可以轻松召集许多资源。而没有大夫们配合,国君也就只能发动小诸侯配自己玩一些象征性的攻伐。

相比之下,楚国的情况就存在不少异同。例如政治方面,楚人本身就不属于西周分封的宗法系统范围,因而受周礼的東缚比很小。楚国国内就如同是一个微缩版的天下,有像若放氏那样守旧的贵族势力维护。但在楚庄王上台后,国家权力已开始趋于集中。所以楚国没有晋人那种独当一面的超级大夫,但还是需要平衡那些分布机广的中小贵族。没有他们的意见集中,很多事情也无法顺利去办。

楚国在南北争霸中大都处于下风

楚国的最大优势还在于自然环境。其国境广袤,受自然灾害威胁较轻。但因为需要沿汉水北上联络关中、河西等地,所以贸易发展比较有限。通往云贵高原和岭南的水陆交通,也因自然限制而规模有限,容易同北方宿敌拉开差距。

这也是楚军虽勇却经常败于强手的根本性原因。他们的军事技术始终更新较慢,无法靠灵活的小队战术来弥补差距。在和晋国的战争中,胜率仅有可怜的1/4,却可以靠汉水流域的地势加以自保。

楚国既受南方气候保护 也被相关地形限制

协议缘由

众多中原小邦是促成议和的最大呼吁者

既然大家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大,那么晋楚争霸就很难存在决定性收尾。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就是双方同时进行战略调整的标志。

由于战区主要在中原,所以对很多当地的诸侯国都造成破坏。包括东周、郑、卫和宋等主要区域势力,都不愿意让自己的本土继续沦为拉锯现场。何况晋楚争霸又不可能舍弃盟友单干,就反过来必须为潜在盟友们的利益考虑。弭兵会盟的场地,也就因此被设置在南北之间。

宋国在促成南北议和方面尤为积极

其次,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发展,让晋楚两国的内部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担任国君的诸侯,必须面对大夫专权问题。虽然双方的内部生态有很大差异,但所面临的问题却如出一辙。前者的问题主要是取而代之者浮现,后者也时常为如何整合众多封君而苦恼。

这个情况在晋国又特别明显。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国君的大权已逐渐为智、韩、赵、魏、范和中行等几家势力操纵。国君多是只能当无能庸人,而成大夫们任意摆布的傀儡。大集团之间也不断进行斗争,让永无止境的派兵南下成为历史。国君权势的衰微,已经达到无法协调所有人的地步。

楚国的内部形势虽不象晋国那么突出,但王权同样面临衰微。一旦有庸人上台,就会造成远方封君们的消极怠慢。这让楚国也越来越难以凑集大量军队。加上拿着晋国增援的吴人崛起,楚国的防御重点也势必直接从北方转向东南。尽早结束漫长的争霸消耗,就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

激烈的内斗 让两国君主都面临内部压力

超级大会盟

晋楚的修兵 实际上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为本次会盟的发起人,宋国大夫向戌也就自动成为主办方代表。同时,他也被授权表达中原各中小国的要和平愿望。为此还经常奔走于晋楚两国之间,宣传弭兵的切实好处。

这时,晋国原来的执政者范宜子病死,并由赵文子接任。赵氏地盘主要靠近北方,对于大举南下态度消极,所以积极主张和楚国结盟。向戌既也和他有密切的私人关系,又和楚国的令尹子木关系很好。于是先到晋国,提出主张和赵孟商量。后者把他的弭兵建议和晋国诸卿大夫商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晋国内部的大夫们 普遍支持休兵

实力相对作为弱小的韩宣子也支持提议:打仗会伤害人民,耗费钱财,给小国造成灾难,如果提出召开休战结盟的会议,即使不能做到,也是不能不答应的。如果我们不同意,楚国倒同意了,用这个名义来号召诸侯,不是诸侯都要跟从楚国了吗?

随后,向戌又去往去楚国,发现后者的内部也倾向于弭兵。大量的领地分散的大夫,都不乐于继续长途跋涉,希望与晋国做出阶段性的了解。倒是在东方的齐国,对于这次会盟表现消极。但这主要是因为齐国经常对外部事物反应冷淡,也害怕晋国将矛头转向自己。因此,在知晓其他两个强权的意思后,也就不再反对派人参与。

楚国的分散走向 也需要休兵给自己以调整期

再往后接到通知的秦国与中原各邦,自然也没有任何反对的意图。虽然他们可能都有各自的战略隐患,却肯定不能错过这个洞悉列国新格局的机会。也都同意了。于是,向戌便顺利约到了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勝等中小诸侯,让规模盛大的弭兵会议得以成功进行。

这年的夏季,列邦代表云集宋国境内。通过一系列会议决定,所有成员以晋楚两国为首订立盟约,尽可能避免战争,但所有中小国家都需要向两位盟主朝贡。至于齐国和秦国,也分别同晋楚联盟,但可以免除纳贡义务。总的来说,这种安排也非常符合当时的诸侯国实力对比与外交惯例。

秦国和齐国 成为这次会盟的最后获益者

这次弭兵会盟的结果,就是晋楚两强平分霸权,算得上古代东亚历史上罕见的平衡制约构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旧矛盾也的确被盟约规定所极力回避。但晋国却因为内部纷争,很快就在实际上无法享有会盟成果。至于结构更加平稳的楚国,也被受到晋人扶持的吴国重创,在一段时间内难有往日雄风。

西部的秦国和东面的齐国,则将不自觉的成为最大赢家。这些潜移默化的变迁,也使向戌弭兵的影响力在最后以一种特别讽刺的方式被终结。

【辨字专栏】戍、戌、戊

戍(shù):①(军队)防守:卫~。~边。②(Shù)姓。

戌(xū):地支的第十一位。戌(·qu):屈戌儿。

戊(wù):① 天干的第五位。②(Wù)姓。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记忆口诀:点戍(shù)横戌(xū)空心戊(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