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知识(5)
中国人对“死”是比较避讳的,所以,就有许多代称。而且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够把一个“死”字说得如此众多,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意思却完全一样。之前按身份整理了一部分,其他部分梳理如下:
1、古籍中称“死”曰:卒、殁、疾终、溘逝、作古、弃世、下世等。
又:物故、厌世、弃养、捐舍馆、弃堂帐、启手足、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等已成死词。
2、一般人:辞世、过世、去世、离世、谢世、作古、故去、大去、归西、安息、长眠、永别等。
古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崩、晏驾、升霞、星驾。
和尚:圆寂、坐化、示寂、示灭、升天。
喇嘛:涅槃。
道士:羽化、仙逝、登仙、超生。
3、伟人:长眠、安息、逝世、巨星陨落、与世长辞、永垂不朽。
英雄:牺牲。
烈士:就义。
救人:献身。
因公:殉职、光荣了。
为国为民:殉国、殉难、殉职、阵亡、壮烈、牺牲、捐躯、舍身。
4、意外:遇难、横死、罹难、遇害、溺毙、非命、丧身、遭凶杀、身亡。
病死:病故、病卒、病逝、病亡、疾终。
突然:暴卒、暴毙、猝死、溘逝。
外地:客死。
为情:丧偶、殉节、殉情。
自杀:自裁、自焚、自尽、自戕、自刎、自缢、自绝、寻短见、轻生。
迷信:登仙、升天。
未成年而死:夭折、短命、夭亡、少殇。
高龄而死:寿终、善终、老逝、长逝、百年、登仙。
5、忌讳说法:老了、去了、走了。
婉转说法:香消玉殒、兰摧玉折、呜呼哀哉、撒手人寰、永远闭眼了、永远睡着了、百年之后、仙逝、仙游、升天、归西、归阴、老了、过去了、故去、过世、谢世、走、去。
仇敌死了:丧命、毙命、上天、归天、完蛋、没气了、断气了、见马克思、翘辫子、见阎王了、回老家了、归西天了、玩儿完了、化了灰了、一命呜呼、命归西天、一命归西、一命归天。
讥笑诙谐:命丧黄泉、挂了、上路了、伸腿了、赴黄泉、去阴曹地府了、不吃阳间饭了。
6、现代人对“死”的称谓不像古代那样等级森严,但也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对死者的褒扬:牺牲、就义、殉道、殉国、殉职、殉难、殉情等。
贬义或讽刺意味: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吹灯拔蜡、回老家、玩儿完等。
在语体色彩方面:“逝世”专指长辈或可敬的人死去,带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
而“去世”使用范围较宽,指长辈或同辈的成年人死去,口语、书面都用。
7、“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瘐毙”指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
“寿终正寝”亦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失信”是自言父亲之死,“失持”是自言母亲之死。
享年与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
《乌龙感谢信引发的思考:中文之美与歧义》
曾经有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离开中国的时候给他的汉语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但老师看了感谢信又是欣慰又是无奈,因为这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谢谢您,以后我一定会好好报复您的。”
看了这句话,中文老师感到啼笑皆非,她一下子就想到这位学生可能想要写的是“报答”二字,但仅仅一字之差,就让这句话变了味儿,反倒变成了“威胁”。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就像这封乌龙一样的感谢信一样,有时往往一字之差,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截然不同。
比如“终年”与“享年”,我们经常会在追悼会上和讣告上看到这两个词,其实有很多人从没注意过,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其实也蕴含着很大的区别。
“终年”与“享年”的区别
“终年”与“享年”都是丧葬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用法,一般都是在追悼会、社会讣告上运用,来形容死者去世时的年龄。
别看这两个词用途是一样的,但这其中的区别可大着,万万不能混用。
首先来说“享年”,用“享年”来形容年龄,一般都蕴含着人们对死者的尊敬之情。从字义上来分析,“享”这个字,具有享受的意思,“享年”则可以意指这个人“享受了多少年”。
一般来说只有生活条件优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财富与名气,才会被视为这一生是享受的。享年一般都会形容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尤其是为社会做过一些特殊贡献的人士,比如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杰出商人等等。
而“终年”则不同,相比于带有褒义色彩的“享”字,“终年”里的“终”则是一个更偏中性色彩的字。它可以用来形容普罗大众,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特殊的人士,相当于“终年”这一词的用途要更加广泛一些。
但相比于“享年”,“终年”这个词的使用则要避开“追悼会”或者带有追思含义的“讣告”,不然会引起死者家属或者追随者、喜爱者的指责与不满。
所以“终年”更适合用于一些官方的新闻报道之中,在一些关于明星、知名人士去世的官方新闻讣告中,用“终年”的频率就比较高。
除此之外,这两个词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根据使用者与死者的亲属关系变化而变化。如果撰写讣告或者主持追悼会的人与死者感情比较亲厚,那么就要用“享年”,如果关系不那么亲密,就要用“终年”这两个字来形容了。
关于死亡的几种说法
丧葬文化,总是绕不开一个“生老病死”,但中国人往往对“死”这个字讳莫如深,人们不轻易将“死”挂在嘴边。就怕祸从口出,万一一语成谶,那可真的是荣华富贵都抛于身后。
细看中国在细微之处显现出来的文化痕迹,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浪漫就在于会用各种词语来修饰原本残酷且令人痛苦的现实意象。
人们在形容这个人活了多久都不会明说,还要用“享年”、“终年”这样的词语来代替,所以这承载着悲欢离合的一个“死”字,就更是要费劲心思去掩饰了。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便是“去世”、“逝世”这样的代指方法。“去”和“逝”都代表离别或者告别,“世”则代表人间,中国人相信在地下还有另一个世界,那是所有人灵魂的归属地,所以人们便用“去世”、“逝世”这样的词语代指“与人间告别”的意象,来形容人们不愿说出来的“死亡”二字。
想必大家都听过“羽化登仙”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被化用于形容死亡,但却用一种浪漫的手法将死亡比喻成修行成仙,即使形容的是这世间最残忍的离别,但却能从这四个字中品出飘逸绝尘之感。所以后世也衍生出了“仙去”、“驾鹤西去”等词,亦用来代指死亡。
中华语言的含蓄美
曾经有很多人调侃过学习中文的难度很高,因为中文的语言体系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果只靠字义来理解的话往往会误解其意。
就像“终年”与“享年”一样,熟悉中文的人一眼便会知道这是丧葬文化中的用词,但如果是一个刚开始学习中文的人,保不准就会用“您享年多少”这样的问候语,容易闹成消化不说,更容易引起误会。
在某些地区,在谈起离世的长辈时还会用“百年”这个词。比如“我家祖父百年后……”这样的形容,但这个百年代指的并不是这个人真的活到了100岁,而是寄托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怀念。
归根结底,这类特殊用词所体现的更多是中华语言的含蓄美感。
中国人对于“死亡”等寓意不好的字眼避之又避,同时也会用喜庆的修辞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比如婚姻嫁娶等等。但这种逃避象征的也是中国语言的浪漫之处,它们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巨星陨落,思念成河: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
图/本刊 文/林木
▲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北京机场。
从1976年到现在的2021年,在这四十五年间,毛泽东纪念堂前始终流淌着一条由人民群众汇成的思念之河,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今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四十五年前的1976年。
这年,举国悲痛,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共和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悼念他们心中的伟人。
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1月11日下午4时45分,周恩来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首都百万群众自发走上街头为周恩来送行,长安街上一片悲泣声。遵照周恩来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北京市民向周恩来遗体告别。
▲邓颖超哀悼周恩来。
▲天安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的人群。
▲运送周恩来遗体的灵车驶过天安门广场,北京百万群众街旁相送。
7月6日下午3时01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7月9日、10日,首都各界群众怀着崇敬和沉痛的心情,到劳动人民文化宫悼念朱德。7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在年底中央特别会计室的存款结算单上,朱德存款的结余是:20306.16元。
▲七月十一日,朱德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朱德遗体告别仪式上。
▲朱德夫人康克清,女儿朱敏(左),儿媳赵力平(右),护送朱德的骨灰。
▲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悼念朱德。
9月9日零时10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9月18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9月18日这天,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收听了北京追悼大会的实况后,接着举行了追悼大会。从9月9日到18日,全国城乡一律下半旗致哀。
▲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近百万人参加。
▲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各族群众悲痛不已。
▲华国锋在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首都人民向毛泽东遗体告别时的悲伤情景。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