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地正高岗一派西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地正)

地正高岗一派西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地正)

突发!两地地震,最高5.0级;多地震感明显,网友:双腿发软

甘肃酒泉4.7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2日23时14分在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9.38度,东经97.33度。

记者与震中周边的肃北县石包城乡、玉门市昌马镇、肃南县祁丰乡等地联系了解到,震中附近多地有震感,经紧急统计,均未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地震发生后,酒泉市消防救援支队积极响应,第一时间集结1支重型搜救队、100名消防救援人员、4头搜救犬、20辆各类消防车,携带72小时保障物资以及生命探测、破拆起重、顶撑支撑、疫情防护等物资装备2000余件套,随时做好出动救援准备。

甘肃敦煌、玉门、嘉峪关等地网友

表示当地有震感

广东汕头海域5.0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3日3时20分在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3.32度,东经117.39度,距海岸线最近约27公里。

附近村镇:本次地震周边20公里内无村庄分布,100公里内无乡镇驻地分布。

周边县城:震中距南澳县39公里、距福建东山县43公里、距福建诏安县49公里、距饶平县55公里、距澄海区67公里,距汕头市72公里。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1米。

历史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23次,最大地震是2018年11月2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的6.2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124公里),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广东、福建多地网友:

震感明显

愿平安!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地震台网、肃北县官网、网友评论

来源: 新民晚报

同宗同源双城地名故事③:大坑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黄海旋 薛丽珠

今年是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深圳市大鹏新区鹏港青年联合会联合侨港葵涌同乡会、香港大鹏同乡会等共同推出“同宗同源双城地名故事”系列专题,挖掘深圳市大鹏新区和香港两地社区、村落等命名一样或相近且具代表性地点,通过访问在两地工作生活大鹏籍香港乡亲,以地名故事为切口,以小见大,讲述地名背后双城交融的故事,凝聚深港同根同源共识。

深圳与香港同处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水体纵横。因此,深港地名以水体相关的特别多,除“涌”外,“坑”也是个非常常见的地名用词。客家话中有“坑坑沥沥”一词,泛指山涧,因此,“坑”所表达的大多是有山又有水的地方。

香港铜锣湾大坑昔日风貌(来源于:大坑火龙文化馆)

香港大坑,位于港岛铜锣湾区。“前临一处铜锣状的海湾;湾后为陡峭的渣甸山与毕拿山,两山之间有一条大水坑向北倾流入海湾,大坑因为得名。”据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记载,早在1841年香港开埠之前,已有人在此定居。

深圳大坑,地处大鹏半岛最东端,同样背山临湾,也有一条水坑向海而去,村民靠海渔牧,依山耕种。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在大亚湾畔破土动工,大坑村为了支持核电事业发展整村搬迁至大鹏王母片区。

孔木元手绘的大鹏大坑村旧貌地图

“那时,生活真的很简单,村里的成年人上山耕种,孩子下海摸螺。”整村搬迁时任村会计的孔木元回忆起那段半渔半农的生活。“大坑分为上、下大坑两条小村,当时相机是奢侈品,我们都没有留下旧村的照片,这是我根据回忆画的旧大坑地图。”他向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张A4纸,上面清晰地标注出旧大坑及周边地理地貌。在这张手绘地图上,孔木元以蓝笔标注出两条发源于排牙山的山涧,在下大坑处汇合,流入番薯滩,再倾流入大亚湾。

山涧的水是大鹏大坑村民的生命之源,孔木元骄傲地说:“以前鹏城村人去排牙山砍柴,喝过我们那里的水都说很甜。”

可遇到恶劣天气,山水暴涨,一时间险象环生。“大坑小学在下大坑,山涧上没有桥,孩子们上学都要趟水过去,一下大雨,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学校都要停课。”

孔木元收藏的煤油灯

连上学都要“看天”的大鹏大坑村,走路到最近的集市鹏城村要45分钟。村里日常物资供应都靠着一爿小店,“里面有盐、煤油和火柴卖,农村生活简单,够用了。”孔木元说。

1983年,新大坑村开建。1985年11月,大坑整村搬迁至新址。当时31岁的徐金平才第一次用上自来水。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为了安置我们,不仅给我们重建了新的大坑村,按照原有老房子的面积为基数进行安排,建好后产权归村民们所有。”徐金平说,搬出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35岁以下的村民,她有机会进入核电当后勤人员。

徐金平是下大坑村人,经人介绍与上大坑村人孔木春结婚,生下了3个孩子后,丈夫南下香港谋生。“我背着两岁多的小儿子,既要下地耕种,又要照顾家中孩子、老人。”徐金平说,刚到香港的丈夫也是咬紧牙关拼命干活,因为路途太远,假期又少,难得回内地探亲,都不敢回大坑村。“我一大早带着家婆、小儿子到龙岐搭巴士,经葵涌绕道坪山、横岗才能到罗湖东门。”跟丈夫难得一次的见面,是一家人的大日子,相聚一夜后,丈夫匆匆返回香港上班,徐金平又舟车劳顿地回到大坑。

搬出来后,不仅交通便利了,孩子们上学也更方便了,工作也比以前轻松多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比以前多了。

“以前为了谋生,我们村基本上有近半的人去了香港或海外。”孔木元说,这几年,越来越多在香港定居的乡亲回到大鹏大坑村居住。

大鹏大坑村

大鹏大坑村果实累累的果树

大鹏大坑村牌坊

如今坐落于大鹏办事处繁华地段的大坑村,占地40亩,地正方圆,小楼井然,村中央配套了党群服务站、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与寸土寸金的香港比较,这里的房子非常宽敞,基本每家都是单门独户,院前房后还种着龙眼、荔枝、黄皮等果树。7月,正是龙眼、黄皮即将成熟之时,果树上挂满了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巧的是,香港大坑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该处的中秋舞火龙活动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体现,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香港大坑中秋舞火龙活动(吴家豪 供图)

2017香港大坑中秋舞火龙活动(吴家豪 供图)

大坑舞火龙起源于1880年,相传有一条巨大蟒蛇于中秋节前夕在大坑出没,捕杀了所有禽畜,最后被村民消灭,村子里却随即发生了瘟疫。村民们中秋节连续3晚舞动火龙、燃烧鞭炮,驱走瘟疫。随后,舞火龙便成为大坑每年中秋节的保留节目,祈求合境平安。

香港大坑火龙文化馆(吴家豪 供图)

“多年前,我曾到大坑看过舞火龙,现场气氛很好,观众们很雀跃。”78岁港籍大鹏乡亲何维芳(在港的第三代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高圳头人)说,“当年很多葵涌人在港做海员,我爷爷何秋明就在香港一间会馆里帮他们处理一些事务,寄钱回乡”。对于何维芳和太太来说,香港大坑是一处休闲的好去处,那里有很多世界各地特色食肆,还有大球场,经常上演高水平的足球赛、橄榄球赛。

香港大坑街景(吴家豪 供图)

香港大坑街景(吴家豪 供图)

而现在,因为小红书等社交APP的流行,何维芳夫妇他们也开始谋划“回乡度假”,“我们见到很多介绍大鹏民宿的推文,有的民宿像希腊的小白屋,海滩也很漂亮,而且新开的莲塘口岸就在深圳东部,我们回大鹏更方便了”。

近日,就在距离香港铜锣湾大坑村不过5分钟车程的香港湾仔润维创坊,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专题联展正在举行。“其中就有我们联合会与大鹏新区博物馆共同策划的特展,非常有意思,值得大家一看!”大鹏新区鹏港青年联合会会长何健说,展览期间,现场还将开展多场“迈向碳中和 湾区少年行”深港青少年纪念新安县450周年主题共绘活动。

本就同根同源的两地,常来常往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了解越来越深入。

审读:谭录岗 田君

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 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真实天地会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提到了“天地会”,实际上天地会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天地会最初只是产生于福建的一个民间秘密结社,后来发展到台湾、两广、江西、云贵、湖南、江浙等省,并由华侨中的洪门成员传到海外。

但关于天地会创自何时、何人、何地等颇有争议,有十多种不同说法。如今都形成一门研究门类“洪学”。

但据长期从事社会史、中国会党史与秘密社会研究的蔡少卿教授在《关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中提出了洪门天地会起源于福建漳州地区,乾隆二十六年由漳浦县洪二和尚即万提喜所创。

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秦宝琦教授在《试论天地会》与刘美珍的《关于天地会历史上的若干问题》等文中提出天地会创立于乾隆中期,创始人是僧人提喜即洪二和尚。

著名历史学者胡珠生在《天地会起源初探——兼评蔡少卿同志“关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一文中,认为郑成功是天地会创始人,它创立于清初康熙年间,地点为福建、台湾,然后传入广东和四川等地。

知名清史学家、中国秘密结社史研究专家赫治清在《天地会起源“乾隆说”质疑》一文中,反驳了天地会起源于乾隆年间、创始人为洪二和尚的说法,认为天地会成立于康熙十三年。

根据洪门流传的问姓名诗“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及问年月日诗“义兄问我何生辰,岁次排来是甲寅,良时吉月念五日,时逢子丑我出生”来推断。清代的甲寅年有如下几个:即康熙十三年(1674)、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咸丰四年(1854)等。

目前很多天地会研究者认为天地会成立的时间应为康熙十三年,并在木杨城举行了入会仪式。

有个名为“西鲁故事”的著名传说。说康熙帝征调福建莆田南少林武功比较高的一批僧人远征西藏,凯旋后,有人诬告这些僧人意图造反,于是康熙帝派兵火烧南少林。有五个少林俗家弟子逃脱,从此痛恨清廷,请万云龙做首领,陈近南做军师,成立洪门,以“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复明为己任,故称天地会,尊郑成功为开山祖师,这五人被称为“洪门五袓”(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蔡德忠、李式开)。

还有一个郑成功创立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仍矢志恢复中原,所以建立了秘密组织洪门,以“汉留”为代号,派驻于大陆广招反清义士,秘密反清。具体听候台湾参军陈永华(即陈近南)的命令。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就采用了这个说法加以演义。

史料可据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有僧人郑洪二,化名万云龙,在福建搞天地会,反清复明,白日诵经礼佛,夜间聚众赌博,累聚银钱,预谋起事。有子郑继,部下陈彪、陈丕、张普、张狗(破脸狗)、卢茂、李少敏、赵明德等数百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万云龙派手下卢茂等率领会众三百余人进攻漳浦县衙门。但部众还没到齐,事即败露,被杀数十人,会众三百余人皆被俘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万云龙又派李少敏奉明朝宗室朱振兴为“振兴大王”,不料官府听闻风声即行抓捕,又失败。众人被捕时,畏惧万云龙报复他们的家人,都不敢供出万云龙。万云龙佯作僧徒,依然于庙中饮酒狎妓,安居行乐。万云龙死后,其子郑继接管天地会,法号“行义”。

台湾林爽文起义后,清廷敕命严查闽台天地会。万云龙得以暴露,其子“行义”被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徐嗣曾的奏折内容:“臣等查提喜于乾隆二十六年倡立天地会…….该犯俗名郑开,僧名提喜,又名涂喜,又名洪二和尚”。

本人小说《白羽红尘传》即采用此段史料加以演义。

为了纪念万云龙,天地会会众常自称为“万家兄弟”,甚至把“万”当作姓氏的暗语:“您老哪个万儿?”

最早的天地会成员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而来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

天地会自乾隆时期以“顺天行道”,“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嘉庆以后,又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到清末又增加了反满的内容。

嘉道以后,天地会甚至发展到海外,在东南亚与美洲华侨中广为传播,曾组织华侨多次举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活动。

国内的天地会为对付清廷镇压以及便于吸收会众,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演衍出乾坤会、添弟会、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圈子会、汉流(留)、八卦会等等。

天地会在清代多次发动武装斗争,比较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鸦片战争后天地会更加活跃。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地会首领洪大全(焦亮)﹑罗大纲等都曾直接率领会众参加太平军,在两广地区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升平天国﹑延陵国等短期政权,极大配合了太平天国。另外还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

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及其分支积极参加和支持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海外的洪门组织不仅在经费上对革命党人给予支持,而且还派人回国参加革命。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谭人凤在《社团改进会意见书》中写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实种于二百年于前之洪门会党”,“在运动之初,惟洪门兄弟能守秘密。发动之后,亦惟洪门兄弟能听指挥。”,“人无论远近,事无论险夷,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卒有武昌起义,各省回应,不数月而共和告成,军队之功,实亦洪门兄弟之功”。

民国以后,国内的天地会组织大多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海外的洪门组织则大多数仍继续作为团结华侨的重要纽带,比如中国致公党即由近代天地会在海外的分支,20世纪初成立于美国的美洲致公堂发展而来。

只有少数成了黑社会组织。比如现代的三合会即脱胎于以前的天地会。但在民国年间,三合会等积极参与革命,协助孙中山、黄兴、陶成章、杨衢云、郑士良、陈其美等进行起义。

早在孙中山创建反清的兴中会时,其成员有很多就是洪门中人。不过那时的孙中山尚未加入洪门。后来为了增强势力,孙中山也有意进一步联络洪门,于1903年正式加入洪门,并被封为“红棍”。

秦宝琦教授通过官书、档案与洪门秘籍结合研究,认为洪门天地会为福建云霄高溪僧人万提喜即洪二和尚郑开所创立,洪门天地会发祥地是福建云霄高溪。

洪门天地会创立于福建云霄高溪,与洪门秘笈的记载相符合。在《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一图像部分,绘有一个“素珠牌”,旁边就写有:“始祖居住福建云霄高溪”。

从洪门秘笈中可知,洪门始祖为万云龙即万提喜,与官书、档案相一致。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的“上谕”中写道:“据行义供,父提喜即洪二和尚,在观音亭为僧”。

伍拉纳也奏称“该犯等(按:指行义与陈彪)供称,提喜于乾隆二十七年即在高溪观音庙传布天地会。”可见,洪门秘笈中所说居住在福建云霄高溪的“始祖”,便是官书、档案中所记载的在高溪观音庙为僧的洪二和尚万提喜。

正因为云霄高溪是天地会的发祥地,所以在洪门秘笈中,无论西鲁传说、图像还是诗句、对联,均把高溪庙奉为圣地。

后来查获的姚大羔抄本中,提到高溪、高溪庙者不下十余处。并提到万提喜与五僧结盟后和清兵交战身亡。“尸首葬在高溪庙三层楼脚下粪箕湖子山午向”。高溪庙、三层楼均在今云霄高溪村附近。

还有诗句有:“一盏明灯在佛前,五祖开旗拜祖先,祖灯点来不可食,留转高溪奉祖先。”等句,也说明了洪门始祖确在高溪。

在洪门秘笈杨氏抄本中,也说万提喜住在“丁山之上的高溪庙”。在《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中,提到众人拜万云龙为大哥,在“高溪起义”。

在《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图像部分,绘有高溪庙之图,门上对联:“一派溪山千古秀,三河峡水万年流”。在诗句中有“地镇高岗,一派江山千古秀,门相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所描绘的景观,极似高溪观音亭。

高溪观音亭、高溪庙位于福建云霄东厦镇高溪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代档案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僧人提喜在高溪庙创立天地会,乾隆皇帝责成两广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等封疆大吏全力缉查,花了两年半时间,最后由闽浙总督伍提纳、福建巡抚徐嗣曾查出来,与洪门秘籍所传的完全一致。

高溪庙依山傍海,向前是海湾,往后是梁山,可进可退,地理位置十分险要隐蔽,因而造就了天地会这个庞大的民间秘密组织。1993年4月,秦宝琦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昭、郝治清、陈祖武教授以及瑞士、德国、美国等国家二十多名专家和学者专程到高溪庙实地考察,进一步确认了该庙是洪门天地会创始地。

目前认为高溪庙是清朝康熙年间天地会前五祖结盟地点;高溪观音亭则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提喜云龙禅师正式创立天地会(洪门)的地点。这两座寺庙均被视为“洪门”诞生胜地。

除了天地会,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还写了一个“红花会”。但据金庸自己承认,红花会是他创造出来的,历史上没有,而天地会是历史上存在的。

另外,《鹿鼎记》中的陈近南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下期:“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究竟是何人物?

附:天地会暗语

红单:加入天地会填写的志愿书。

入圈:加入天地会,泛称入会。又作拜正、出世。

宝:会员入会的证书。

腰平:会员凭票。又称八角招牌、八卦。

衫仔:会中秘密文件。

开抬:集会。又称放马。

风:外人。

新丁:新入会的会员。

草鞋:会内基本徒众。

香:会员。又称洪员、豪杰。

白扇:天地会三头目。又称三哥。

香主:天地会二头目。又称二哥。

红棍:会内负责执掌帮规帮纪的人。

元帅:天地会会首。又称大总理、大哥。

接头暗号: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

切口有“明大复心一”,即“一心复大明”的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