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女人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人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大家好,我认为焦虑和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我的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很大。从我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我的母亲经常用贬低和打击的语言来教育我,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比如,她会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头朝下走路”,“你没有任何优点,就像一头猪”。这些话让我感到很受伤,也对我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经常被人嘲笑和套路。这让我感到很沮丧和无助,逐渐变得焦虑和抑郁。

·最后,我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我和我的配偶在很多方面的看法和理念都不同,这导致了我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吵。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婆媳关系、孩子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让我感到很疲惫和无助。

虽然我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仍然坚信善良和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

谢谢大家的观看。

更年期的焦虑,该如何应对?

更年期,医学上专业术语称为“围绝经期”,是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和青春期一样,更年期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一个生理阶段,不同的是,青春期长痘痘,更年期长脾气。一般来说,45岁以上的女性,当开始出现月经紊乱的现象时,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围绝经期”,在这个阶段的女性,会出现许多生理与心理变化。

女性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的身体变化等会增加更年期焦虑症的发病风险。更年期女性家庭生活随着岁月变迁也有许多重大改变:子女长大成人离家独立生活、父母或伴侣衰老或罹患疾病等……这些社会心理学因素都会影响情绪变化,增加焦虑症发病风险。

更年期焦虑症状的识别

1. 躯体性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潮热、出汗)

2. 泌尿系统症状(小便频、阴道干燥)

3. 精神性症状—情绪症状(烦躁、易怒“易燃易爆炸”)

4. 睡眠症状(入睡困难)

更年期焦虑如何应对?

1.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焦虑。作息规律、适当运动。

2. 适应工作生活变化,改善家庭关系。

3. 创造充实的生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有同样问题的更年期女性相互往来也大有裨益。她们面临同样问题,相互商讨、支持和分享战胜疾病体会,就是向闺蜜朋友倾吐一下自己苦恼也能缓解心情。另外,园艺、阅读、冥想、正念和瑜珈锻炼,都是更年期女性放松自己、增强幸福感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4. 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适应能力。

焦虑症状严重的女性,需要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专家名片/

李清伟

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六上午

主要工作方向是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同时关注重性精神障碍。是上海市心身医学重要薄弱学科负责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学科带头人(心理健康方向);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焦虑抑郁障碍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焦虑障碍研究协作组成员。

网上预约挂号

文 | 精神医学科 李清伟傅燚

编辑 | 赵思思

校审 | 谢壮丽

极度恐惧、濒临死亡...这不是恐怖片,而是急性焦虑症发作

很多人可能觉得,焦虑症是心理疾病,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完全可以控制病情,所以没必要把焦虑症当回事。其实不然,焦虑症在严重发作的时候是非常可怕的。

急性焦虑又叫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患者在正常生活中,几乎跟正常人一样,但是一旦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有一种强大的濒临死亡或者完全失去控制的感觉。有的患者会因特定的情境而发作,如在封闭的电梯内等。

六个月前,兰英第一次经历焦虑症的发作。那时她正在办公室准备一份重要的工作报告。突然间,她感到一股强烈的恐惧猛然袭来。然后房间开始旋转,她觉得想吐。她浑身颤抖,胸闷气短,心脏好像要从胸口跳出来一样。她紧紧地抓住桌子,不知过了多久才慢慢恢复正常 。

三周后,兰英的焦虑再次发作。此后,急性焦虑症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她无法知道,这种急性焦虑症的发作,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再次发生。

她特别害怕在公共场所发作。所以,下班后, 她总是呆在家里,不敢和朋友出去。她甚至不敢坐电梯去办公室,因为她担心,急性焦虑症发作的时候会被困在电梯里。

什么因素会导致急性焦虑症的发作?

急性焦虑发作时犹如被一种强烈的恐惧浪潮袭击,通常在10分钟之内达到高峰。大部分在20到30分钟内结束。急症通常是突发性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在商店、在街上、开车时、甚至是在家的沙发上,都没有任何预兆,甚至没有确切的触发因素。这些情况甚至会在你休息或者睡觉时发生。

急性焦虑症发作可以只有一次,但大多数人会反复发作。反复发作通常是由于特殊情况导致的,如过桥、坐电梯、公开演讲等。尽管急性焦虑症发作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但一些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似乎与之有关,如论文答辩、步入职场、结婚生子、亲人去世、离婚或失业等。

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有哪些表现?

急性焦虑症发作时,病人有不愉快、痛苦的情绪反应,同时会伴有躯体上的不舒服,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躯体症状: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患者有濒死感,好像自己就要死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犹如心脏病发作;

2、情绪症状:患者无缘由地感到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忧虑等;

3、神经运动性症状: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注意力无法集中等。

如果你自己患有急性焦虑症,应该怎么办?

尽管急性焦虑症发作的时候,会让你感到无助和失控,但是你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让自己克服恐慌:

1、了解关于急性焦虑症有关的知识:

多方面了解关于急性焦虑症的信息,可以很大程度帮助缓解痛苦,可以知道在急性焦虑症发作期间,应该如何与疾病战斗,如何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

2、不要吸烟、饮酒,少用咖啡因:

在易感人群身上,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恐慌发作。

3、控制呼吸:

深呼吸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恐慌,在感觉到焦虑来临时,可以通过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4、练习放松技巧并不断练习:

瑜伽,打坐,冥想等练习不仅可以帮助放松,还可以让自己平静,提高幸福感。

5、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经常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会加重焦虑的症状。要经常与关心自己的人互动。

6、经常锻炼:

运动是缓解焦虑的良药,每天做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走路、跑步、游泳或跳舞等。

7、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

睡眠不足、熬夜会加重焦虑,保证每天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急性焦虑症有哪些常用治疗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

校正患者错误的认知,训练患者良好的行为,如对于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心态加快、呼吸急促的患者,应先告知他们:

不要回避这些情境;

不必过于担心;

深呼吸,或者做其他能让自己放松的方法

2、暴露疗法:

在一种安全可控制的环境下,让你体验恐慌的身体感觉,并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如让害怕昏厥的患者坐在可以旋转的椅子上旋转,使他感到眩晕,以此使他知道,在有眩晕症状的情况下,并不会晕厥。

3、药物治疗

虽然药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你的问题,但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焦虑症的作用。对于急性焦虑、恐惧回避以及惊恐发作,许多药物具有预防发作、减轻症状以及减少发作频率的作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如何帮助急性焦虑症发作的人

如果你的亲人或朋友在急性焦虑症发作时,应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当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者呼吸会变得异常快和浅,还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颤抖,出汗,感到恶心。

也会,你会认为他们的恐慌反应太大。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危险是非常真实的。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自己要保持冷静,然后做到以下几点去帮助病人:

1、深呼吸,先找个安静的地方,让病人坐下来,然后引导他们做几分钟的深呼吸;

2、活动四肢,跟病人一起左右摆动四肢、扩胸运动,以放松肌肉、改善呼吸;

3、转移注意力:病人发作的时候往往在思想的死胡同里,陪病人聊一些身边的事情或者共同的兴趣,让他们从死胡同里面出来;

总之,急性焦虑症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医生或药物的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是可以治愈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症状,让患者恢复信心,控制自己的生活。

本文由蓝生脑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手机分离焦虑”是什么,为什么现代人离不开手机?

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最常用的设备。手机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它可以让人们与外界保持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关于社会关系的,例如与其他朋友的联系,也可能是关于信息的,例如获取最新信息或一些八卦或者刷短视频。这些便利属性使人们对手机形成心理上的“条件效应”或“依赖”。一旦手机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自己手中,人们就会联想到他人或新的信息,因为人们依靠手机来获取这些信息。

毫无疑问,手机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当人们做一些不需要手机参与的事情时,手机的出现就是一种干扰。比如,年轻人工作时,突然看到女友恋爱的照片,于是就花时间思考,从而耽误了手头的工作。

相反,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我们就会无所适从。过去,分离焦虑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身上。孩子们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那里得到食物、保护和照顾。因此,孩子依恋母亲。如果他们分开了,他们会有分离焦虑。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依附对象。心理学家认为它满足了我们的三种心理需求:效能感、自主性和归属感。如果我们脱离它,我们会有手机分离的焦虑。

手机在场效应

当人们开车、走路、工作或学习时,使用手机不可避免地会干扰他们的工作。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不是手机使用造成的干扰,而是手机出现(即使我们不使用手机)所造成的干扰,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手机存在”。

埃塞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志愿者参与一项手机在场实验。实验是成对进行的。研究人员让两个人把他们所有的私人物品存放起来,然后走进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1代表手机;2代表书桌上的书;3代表椅子。两个人坐在椅子上,聊了10分钟。谈话是关于过去一个月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谈话结束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志愿者与受访者之间关系的质量和亲密程度。当然,一半的志愿者一边聊天一边把手机放在书上,另一半的志愿者书上没有手机。

研究结果显示,当手机放在桌子上时,双方的质量和亲密度相对较低。后来,研究人员重复了一个类似的实验,结果与这个实验一致。这说明手机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虽然不知道手机对人们的影响是什么。

这些在手机上发现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扎伦茨就发现,当别人在场时,人们的生理唤醒更强烈,因此他们在简单的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困难的任务中却受到阻碍。比如,如果孩子觉得做简单数学题时父母在关注他,他可能会做得更好,但如果他做的是奥数等难题,他就会心烦意乱。手机扮演着“他人在场”的角色。

除了唤醒,其他人的存在也可以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资源。人们会被其他人分心,把注意力分散在任务和其他任务之间。因此,手机的出现可能反映了手机对我们情绪的波动,也可能反映了对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的占用。

如果人们只是在做简单的工作,那么手机的出现不会影响到人们。但是,在复杂的工作中,只要有手机,人们的工作表现就会打折扣。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讨论有意义的话题时,手机的出现会影响人们讨论的效果。不过,聊天时手机是否出现并不重要。这似乎提醒我们,在路上走路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是可以的。不过,如果我们在开会或者想找个朋友敞开心扉谈论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最好“收拾一下”(不用手机),认真交谈。

手机分离焦虑

如上所述,手机给人一种“连接”的感觉,即通过手机与自己的朋友圈和信息源相连。这种联系感使人们习惯于整天查看手机上的新消息。直到他们上床睡觉,人们仍然看他们的手机。很多人整天都离不开手机。如果手机与人分离,人们会感到焦虑。

南缅因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学生在进入教室前必须交出手机。另一部分可以将手机带进教室,但应保持安静,不得使用。在这个案例中,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正常的手机使用情况,并跟踪了他们的情绪变化。

研究发现,那些不能随身携带手机的人会感到更焦虑,而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左右变得更加焦虑。温和的手机用户没有焦虑。对于适度的手机用户来说,当他们交出手机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焦虑,但如果手机能随身携带,就不会有焦虑。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两种情况下做一个单词搜索任务。在第一种情况下,当他们完成任务时,手机就在他们眼前,只是静音。在第二个案例中,手机被放在房间的另一端,借口是会干扰实验设备。他们必须做一个与手机分开的单词搜索任务。此外,研究人员会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故意拨打参与者的手机,让他们在挂断电话前响6次电话。一半的参与者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另一半经历了相反的过程。

结果显示,不能拿起电话会使参与者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在单词搜索任务中的表现更差。因为心率和血压是压力和焦虑的生理指标,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参与者在第二种情况下更焦虑。

为什么人们会有手机分离焦虑?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害怕错过美好的时刻和与人交往的感觉。这可以追溯到我们一开始所说的。手机满足了社会的联系感或归属感。现在,如果周围没有手机,我们会感到失落。此外,有学者认为,由于手机能够满足人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手机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丢失手机就像拿走了画家的画笔、音乐家的乐器或宠物爱人的动物。失去一部手机就像是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丢了。

警惕无手机恐惧症

由于人们对于手机分离的焦虑感非常普遍,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Nomo”指没有手机,而(no mobile phone),而“phobia”是指恐惧。这类似于一种行为成瘾现象。这使得人们一整天都在看手机的想法让他们分心,以至于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处理其他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现在觉得自己的生活和时间“碎片化”的原因之一。人们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而且总是被其他新闻短视频打断。

你上厕所、洗澡或游泳时一定要带着手机吗?你经常担心你的手机电池坏了吗?您是否随身携带便携式充电宝,以避免手机断电的“悲剧”?无论你走到哪里,是否有必要检查信号或网络接入信号(WiFi等)?你是否有时会误认为手机在振动,但实际上不是振动的?你有时会找一部手里拿着手机的手机吗?你睡觉的时候手机在哪里?这些都是关于检查你对手机依赖性的问题。

显然,在这个碎片化和个人注意力下降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几乎耗尽。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如何避免成为手机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