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洪承畴简介(洪承)

洪承畴简介(洪承)

伤心的汉奸—洪承畴(投降的人哪里都不待见)

伤心的汉奸—洪承畴

作者:常山日月

崇祯十五年(1641),明清在关外最后一次决定双方命运的大会战,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松山之战结束。清军大获全胜,而明军十三万人全军覆没不说,崇祯皇帝倚为干城,天下士子向往的楷模,明方前敌总指挥洪承畴大人竟也殉国了。不单皇上专门为洪承畴在京师招魂七天,做了祭文来追悼他,很多名流学子都是眼含热泪的做了诗词文章来纪念洪大人,大明全国上下一派“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凄惨景象。直到数年后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善良的人们才发现洪大人原来没死,此后带领大清灭明的引路人恰恰就是这位洪大人!

明清鼎革之际,洪承畴的确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此人(也是)绝对是个值得一提的角色。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洪承畴虽说出身书香世家,在他这一世家道已经中落。洪承畴童年曾入学读书,十一岁时因家境贫寒辍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此就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天清晨还要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与洪家同宗的洪启胤办私塾,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私塾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这个远房侄子极有天份,慧眼识才的他决定免费收洪承畴为徒。

洪承畴重返学校后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深深赏识此子的洪启胤在洪承畴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万历四十四年(1615),十年寒窗苦读的洪承畴得中进士,被分配到陕西做基层干部。本来像他这样没什么官方背景的人基本上只能埋没在茫茫众人之中,做与刀笔打一辈子交道的小吏,再往上爬只怕比登天还难。适逢明末乱世,出现了大户人家都不愿意为官的情况,除非自己愿意接受要么被造反的老百姓杀死,要么因为镇压失败被朝庭处死这两个风险冒死当官,洪承畴这样平民出身而有才能的小吏终于把握住了机会。

明末吏治本就腐败不堪,为了与新兴的满清作战又大肆加税,在各级贪官污吏的克扣追加下终于导致经济破产,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日益严重。陕西本来就以贫困出名,天时大旱,民不聊生下纷纷揭竿而起;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成为骨干力量。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陕西境内的一百多支农民军逐渐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

洪承畴虽是书生,却以知兵著称,多次以相当老辣的手法绞杀农民起义,他统领的军队名气也越来越大,被明廷称作“洪兵”。崇祯三年,洪承畴被破格提拔为延绥巡抚,次年,升任陕西三边总督,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兼管三边军务,升官的速度在同僚中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不过洪承畴可是有真本事的。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伏,大破李自成部农民军,惨败的李自成仅率百余人逃入商洛山中。南园之战是明末政府军对农民军的唯一一次大捷,也是最后一次。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分两路攻破明兵部侍郎吴阿衡监督的长城防线,入侵中原。身在河北高阳原籍的退休大学士孙承宗全家壮烈牺牲,宣大总督卢象升在巨鹿阵亡殉国。各地明军避不敢战,清军连下华北四十多座城池,甚至攻入济南,俘虏了崇祯皇帝的堂兄弟德王,直到次年三月才带着大量女子财物乐颠颠的返回辽东老家。犹如惊弓之鸟的崇祯皇帝不得不从内战前线急招洪承畴帅所部洪军勤王,到京后,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在一线主持对清军作战事务,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陕西,一直到松山大战兵败降清。

松山之战后,明朝已经完全无法应付明清辽东战局,关外重镇除宁远一地外,全部落入清军手中。皇太极在战后自负地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现在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崇祯十五年10月,皇太极派贝勒阿尔泰率清军入关,大扰河北、山东,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俘人口三十六万,牲畜五十余万头,战果较前次更为辉煌。而中原的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也趁着明军实力大降的良机迅速发展壮大,原本处于攻势的明军失去了主动地位。在清军与农民军两大势力东西交攻之下,明朝已处于覆灭的前夕。由此可见松山之败对于明朝的严重影响,作为此战总指挥的洪承畴似乎难逃其咎。

然而说句良心话,要让洪先生背整个黑锅倒也冤枉了他。洪承畴精通兵法,带兵作战很讲究持重之道,不打无把握之仗,事不万全绝不轻易出击。松山之战洪所率领的明军,是由八个边镇临时调集起来的。兵虽是精兵,但明末的将帅的骄横是出了名的,临阵不一定服从洪承畴的号令,这是洪承畴难以充分发挥指挥才能的最大障碍。因此,洪承畴主张在军中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后徐徐逼近清军,且战且守,待抓住敌人的漏洞后决一死战必得成功。

可惜在财政上已经走入死胡同,全盘陷入加税-逼反农民-为镇压再加税-再逼反更多农民这一死结的明廷可坐不住了。架不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大老板崇祯催命鬼似的逼迫,被迫匆忙出征的洪承畴最终落了个大败亏输的结果。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致命错误,在同年九月又逼迫三边总督孙传庭出师与闯王李自成决战,结果如出一辙的葬送了明廷在中原的最后一只政府军主力,这是后话。

松山之战后,洪承畴的副手辽东巡抚邱民仰,还在陕西时就一直追随的老部下总兵曹变蛟都不屈被杀,而深受崇祯皇帝眷顾的洪承畴却变节降清,当时的人对此是非常不齿的。关于洪先生降清的经过,民间是这么流传的:清帝皇太极深知被俘的洪承畴先生对中原之地理、物情、民俗、世态了如指掌,军力布防也是烂熟于胸,一心想将他收为己用,可是虽然不断派说客辩士劝洪先生剃发易服,洪却一一拒绝并绝食明志。

皇太极头痛之极,下诏谓有人能招降洪承畴先生的大大有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洪承畴的旧仆金升报告皇太极说自己主人性情刚烈,是越顶越犟的毛驴脾气,唯独生平最爱美女,不妨从此处着手。皇太极立刻下令全国搜罗美女送到洪先生面前,谁知洪大忠臣瞧都不瞧,依旧绝食等死。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回到寝宫休息,不停的长吁短赞,心细如发的孝庄后大玉儿见状便上前询问,得知原因后竟毛遂自荐要亲自上阵施展美人计,皇太极本是个豁达大度的英雄,知道国事重于家事的轻重利害,毅然准奏放行。

却说大玉儿打扮一番,换了平常装束,带了一壶参汤秘密出宫来到洪承畴的禁闭之处,见到洪先生正闭目危坐,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便吹气如兰声喉婉转的叫醒洪先生,惊艳的洪承畴见到面前这位倾国佳人立刻放弃本来的矜持,逐步落入桃色陷阱。一口饮尽参汤后,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豪杰,没有裹尸于战场之上,殉节于刀斧之上,竟然堕落在裙带之中。天亮后,为万民敬仰,享受国葬待遇的大明督师洪承畴就与大清皇后含笑携手入朝参见新主子皇太极去了。

这则香艳的段子当然是无稽之谈,最简单的是一代皇后大玉儿是科尔沁部的蒙古人,没有证据表明她会说汉语,洪老先生显然也不会说蒙古语,双方是怎么交流的?难道大玉儿一进去就把灯吹了?或者全凭肢体语言么?

实际上洪承畴在降清之前确与皇太极曾有一番做作,真实情况是这样:皇太极为今后逐鹿中原计,欲收服洪承畴,便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回京,杀同时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这就叫杀鸡儆猴。雄才大略的洪承畴自然没有上当,他可不想把自己卖得这么便宜。到得盛京的软禁处,洪承畴披发光脚,一言不发——这也是故意的,他要试探皇太极的态度,以便讨价还价。等到范文程来劝降,洪承畴发挥表演天赋,大声咆哮只求速死,范文程则不动声色。直到范文程能够客客气气的与其探讨国家大事之际,梁上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看机会来了,一面回答,一面很仔细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唯恐沾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一定不会死。他对他的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他的性命?”其实,洪承畴早就想投降了,只是说不出口,借此机会表露本心且加重砝码而已。于是乎后来就有了清史稿中“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的记载。洪承畴混迹官场数十年,为官之道自然是滚瓜烂熟。从其能在关键时刻大胆抛弃原则的作为来看,是厚黑学中一等一的高手。从这出丑剧很明显就能看出洪先生并不打算用生命来捍卫大义。

投诚后的洪承畴迅速向大清表示忠心,积极为清朝吞并明朝出谋划策。在得知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洪承畴立刻向摄政王多尔衮主张立刻入关,制定了清军入关后首要任务是追剿李自成等农民军,其次才是消灭南明势力的国策;清军入关后,洪承畴的建议被作为上谕公开通令内外;洪承畴利用自己的感召力,把门生故旧都网罗到清政权的旗下;针对顺治皇帝只信喇嘛不尊孔孟的行为,洪承畴循循善诱,使大清皇上了解了团结汉族读书人的必要性,为满汉地主阶级的全面合流打下基础;三个南明政权,更是被洪承畴亲手搞垮了两个:洪承畴劝降了福建地方实权派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导致颇有作为的隆武帝朱聿键惶急逃亡,结果在汀州与清军遭遇遇难;至于永历政权,洪承畴招降了张献忠的义子,南明秦王孙可望,彻底为清军全面扫平云贵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洪承畴的谋划,清朝是很难消灭南明最后的希望,由李定国将军(孙可望义弟)率领的大西军余部的。

由此看来,洪承畴在清朝汉官的开国功劳中可以不做第二人想,其功劳犹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大将军之上!

洪承畴在前明深受宠任,从一介寒士做到了三军统帅的高位;大明朝可能对不起老百姓,但绝对没有对不起洪承畴。洪大人认了新主子后就翻脸不认人,将自己老东家的家业尽毁,后人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特别一点,即使现在看来明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但洪承畴所投靠的满清在明朝而言是异族敌国,明末的中国人视洪承畴为汉奸是天经地义的。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豫亲王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摄政王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大明天下不足平定,悍然下达了伤害汉族人民感情的“剃发令”,“反对者,杀无赦”。这一带有强烈民族征服性质的命令,立即激起本已降清的江南人民的强列反抗,抗清浪潮风起云涌。情急下多尔衮忙派熟悉中原故事的洪承畴取代多铎,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

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后,卖力的镇压屠杀江南抗清义军,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骂和谴责。洪承畴早年的门生,一位叫金正希的读书人来到南京拜见洪承畴,说是“有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岂料洪大人多年兵戎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金正希说:“不妨。学生读给老师听。”于是当众展卷,大声朗诵的竟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洪老师大为羞怒。南明隆武朝大学士黄道周是洪承畴的南安老乡,其时也兵败被俘,关在南京监狱。洪承畴企图依靠旧日情分劝黄道周降清,百般利诱下黄老先生只是掩耳大叫:“你别骗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会投降!你这个洪承畴一定是冒牌货、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样受恩深重的人会投降的!你们一定搞错了!”这两件扫兴事出来,金黄二人同日赴难。像这样或当面辱骂,或暗地恶心洪大人的义士尚有少年英雄夏完淳等多人,恼羞成怒的洪承畴对此毫不留情,一概处以极刑。他下这般毒手,自然引人侧目。有人就悄悄在洪家府门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喻“忘八无耻”,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洪承畴的家人没有洪大人那么高的政治道行,只有把民族大义摆在第一位的朴素思想。南安民间传说:洪承畴曾经特地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奉派迎接的人到达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正派,何以会一改素节呢?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原来,洪承畴自降清后,编入汉军镶黄旗;清朝规定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所以洪老太太这样子借题发挥的开骂。洪承畴的三弟洪承畯是位大书法家,他对大哥降清后杀害同胞的无耻行为极为不满,兄弟俩吵闹反目后洪承畴竟然想杀掉弟弟。洪承畯逃回老家,洪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洪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感到无地自容,才返回南京。据传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畯所写的。

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因送母才回过南安一次。明朝的时候他官务繁忙确实没有多少时间,为什么清朝定鼎中原后,洪承畴在南京当五省经略的高官时还不衣锦还乡呢。由此可推测当时洪承畴在家乡羞于见人的狼狈处境。

尽管洪大人为大清鞠躬尽瘁,而清廷对待这位大功臣却是相当吝啬的。所谓“大功不赏”,洪承畴辛劳多年,顺治皇帝原来答应的“不吝封王之赏”也不兑现,直到顺治皇帝临死前洪承畴才得到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准予世袭四次。这个爵位在清代编制中排在倒数第四,连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没有进去。洪承畴在南京的日子就过的十分憋屈,身边监视他的八旗将领巴山多次捕风捉影的向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打小报告,搞得洪经略苦不堪言,一腔忠心凭谁知的感叹不知发了多少回。

康熙四年,洪承畴病死。朝廷给予的丧葬规格相当一般,悼词中还语多讥讽。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编撰《清史列传》,乾隆皇帝竟下令:洪承畴大节有亏,列为贰臣,永为后世警戒。这实际上是告诫大家侍奉朝廷都要忠心,不要向那个名声极坏的洪承畴学习。就这样,在汉高祖刘邦施展赏仇人季布诛恩人丁公之帝王术的两千年后,学会了汉族统治阶级腐朽权术的清朝皇帝再度上演了同样精彩的一出大戏。洪承畴生前因为对大清朝的贡献导致身败名裂,可这个洪大人誓死效忠的朝廷居然还为了拉拢人心,把死人当成反面典型进行批判,洪大人的身后英名也毁于一旦。

洪承畴本来文武双全谋略过人,在明末的大臣中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然而在气节方面的表现实在差劲,以致让后人痛骂至今。在明清易代那样天崩地裂的大时代里,生存还是死亡,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主要参考资料:清史稿,清稗类钞,清代名人轶事,清代野记,奴才小史、啸亭杂录、广阳杂记、蕉轩随录、郎潜纪闻、燕京岁时记

了解紫檀文化,加微信左氏紫檀世家:2591973013,揭秘紫檀内幕

订阅后还有更多更好的文章观看哦!转载请注明转自“战争史”公众号!

【战争史】头条、微信、凤凰最受欢迎的历史、战争自媒体图文公号

请多多支持本公号制作的《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系列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洪承畴:大清贰臣之首的悲剧人生,一世英雄走奸臣之路

文/张屹

悠悠青史上,贰臣贼子名

晚明人物写不少了,但这洪承畴却一直是不敢动笔,原因不言自明,对这铁板钉钉地汉奸,论述之文汗牛充栋,史上早有定论,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他也是被列为《贰臣传》中,如果谁敢为他翻案,自己就必然顶汉奸之名,随即是一堆地板砖拍来,挨骂是必须的。

对洪承畴的评价现在也是在定论的基础上,有了点点地异音,根本是不可能为其翻案的。但我觉得,虽然早有定论,还有商榷之处,之所以对他难以评价,其难点还在于对清王朝入主中原取代大明,究竟是野蛮战胜文明,还是新兴替代腐朽,尽管无论是哪种结论,这过程的血腥也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如果拒绝这个过程,也就意味着洪承畴是永世不得翻身的。

清人的八旗入关时满打满算不过十万,加上什么汉八旗和蒙八旗,总兵力肯定是不超过二十万的,但却打败了远远超过其兵力和财力的大明朝,其中降将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其中尤以洪承畴为最。

先抬出北京满学会长,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阎崇年老师为俺档档枪。他对洪承畴有过这样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多民族的角度出发,把清代看成是历上的重要王朝,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择主而事出乎于人的一种意愿,属人之常情。洪承畴弃明投清,是明智之举,对旧王朝起到了瓦解作用。\"

从阎老师的观点可以看出,他对洪承畴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他以此观点能入讲百家讲坛,说明认可之人也很是不少,当然,反对和漫骂之声也汹汹而来,甚至在签名售书时还被打。因为,这为汉奸翻案之人,必是汉奸一枚嘛,可以理解。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士。崇祯年任兵部尚书,镇压农民义军。俘高迎祥,逼李自成走商洛,后调任蓟辽总督。他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与清军决战于松锦,大败后被困松山城。翌年城陷,俘至沈阳,降清。隶汉军镶黄旗。

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又受命至南京招抚江南各省。他讨伐与招降并用,平定和剿灭了江南抗清义军和南明各个政权。回京后入内院办事。年72卒,谥文襄。

洪承畴是在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大明朝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想要靠他挡住后金的铁蹄。但是松锦战败后,在皇帝还在给他隆重治丧时,他却变节降清。

至于在投降过程中所演绎的庄妃色诱一说,自不可信,正史中的洪承畴作风正派,没有风流好色之记录,之所以有此一说,那是因为洪承畴的降清,违背了汉族传统忠君爱国的士大夫精神,所以文人们要写这么一段事来丑化他。

作为明朝重臣投降,其影响之巨是难以想象的,洪承畴对大明知根知底,政务军务皆洞若观火,了如指掌,清人对明朝的进攻较之前期,均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洪承畴对大 清来说,最大的功绩,除率兵镇压各地反抗力量外,是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他在朝为官多年,清名远播,门生故吏满天下,他出面号召,很多地方是望风而降。一方面是清兵强大,但不得不说,洪承畴的影响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承畴对坚决抵抗的人士是血腥屠杀为务的,在他的屠刀下,黄道周、金正希、陈子龙、夏完淳和王之仁等都就义殉国。但他在杀戮的同时,却做了件很得民心之事,那就是减税,只此一招便稳定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当年的大明朝赋税之重,早已超出人民的承受能力,所以才有李闯张献忠之流的一呼百应,而洪承畴的一个免去苛捐杂税,瞬间就抹平了北方的反抗。

在江南,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的\"剃发令\",除了个别地方,如\"扬州十日\"及后来的李定国,何腾蛟这样朝廷组织的零星抵抗外,清兵所指,望风而降,一路地顺风顺水就打到了缅甸,基本上是没有遇到任何象样的抵抗,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怪现象,这也是洪承畴对清王朝的建立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我只是挂一漏万地说了洪承畴对清王朝定鼎所起的作用,说他是除范文程外最大的汉奸也是名副其实的,但相比之下,范文程是很早就投靠了金人,且没有在明朝出过仕,所以应该还是有所区别的。

国人很多时候是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各种理由来自圆其说的,在说\"良臣不事二主\"的同时,也可搬出\"良禽择木而栖\",在崇尚\"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同时,也能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了。

其实,洪承畴同后来攻下台湾,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施琅做的是同一件事,即帮助满人打汉人,帮助新主打故主。要说汉奸,两人都是汉奸,要说英雄,两人都是英雄。是吧

但,现在很多人却是把施琅作为民族英雄来看待的,一大堆的褒奖之辞,光环耀眼,金衣贯身,而洪承畴则是铁定的汉奸,这个当作何解释呢?看来,此一时彼一时也。所谓\"时者,势也;势者,时也\"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汉奸和英雄,有时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而转变的。

所谓时,也就是洪承畴投降时,是双方对峙,胜负未定之时;而施琅投降时,是满清入主中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言人,所以。政权姓朱姓李姓爱新觉罗,种族是满是汉是其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要有饭吃,有饭吃,天下定,没饭吃,亡天下,至于亡国还是卖国,英雄还是汉奸或是满奸,统统都是不重要的。

郑成功同满人血拼,是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他儿子郑经同满人死磕,是分裂国家的小丑,这就是历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洪承畴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真是不好认定的。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这是被他杀害的忠烈名臣黄道周送给他的对联,两句对联对的好,一语双关,前者\"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含有抗清名臣史可法的名字,虽然史可法抵抗满清失败身死,之后满清的扬州十日屠城,但史可法宁死不降,足显民族气节。而后者\"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也是一语双关,含有投降满清大汉奸洪承畴的名字,\"仇\"'又通\"畴\",用词恰到好处。

不过,这洪承畴虽然为清王朝建立了不世之功,但后期却也很是悲催,直如一只丧家狗般给抛弃了。他以前的部下,如什么吴三桂和耿精忠等等都被封了亲王爵位,而他却在清廷反复讨论之后,不情不愿地赏了他一个三等轻骑都尉,这叫什么事儿啊。

这三等轻骑都尉是个什么鬼?大家知道古代爵位除了封王之外,历来是\"公侯伯子男\"等而下之。轻骑都尉大概是正四品,地位低于将军武官,而且还是三等,连个一等都不给他,可见清廷对这个卖国求荣之人也没什么好感。

洪承畴死后两年,朝廷才为他发下御制碑文,为后世盖棺定论。碑文中不见溢美褒奖之词,而是公然的贬抑和羞辱。康熙给他刻的两行字是:\"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获尔\",就是抓住洪承畴。\"豢养\",这个词用在一个超级重臣身上,怎么看都是侮辱吧!

最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乾隆时,直接把他打入《贰臣传》!其评价词是:\"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而当年被他杀害的张苍水,王之仁,陈子龙等反清义士,都被请进了忠烈祠。永受后世拜祭。

无论哪个朝代都不喜欢变节的能臣,朝代兴替需要的是臣子的绝对忠心!不幸地是,这洪承畴被冷血的清廷作为最好的反面教材,如果他地下有知,一定会肠子都悔青滴。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