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基辛格简介和评价(基辛格简介)

基辛格简介和评价(基辛格简介)

和中国打了一辈子交道,百岁犹太老人,基辛格是一位怎样的人?

集狡猾、智慧于一身的犹太政客,中美建交的最大推手,这是大众对这位老人的普遍印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受冷战格局的影响,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彼此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大哥,老美自然不愿意看到东方大国的崛起,为了遏制发展不择手段,只为维护所谓的“霸权”美梦。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基本上与白宫那一群狡诈的“老狐狸”们有关。他们将利益建立在无辜民众的痛苦身上,用对外战争不断为自己牟利,亦或者是转移本国内部的矛盾,就连美国人也对这群政客深恶痛绝。

要说到近代以来对中美影响力最大的政客,这一殊荣非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莫属,他为中美关系破冰创造了突破口,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那么基辛格是如何爬上权力的宝座,又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格局走向的呢?

德裔美国人的成长经历

基辛格虽为美国知名政客,可他却并非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原来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犹太难民。在大洋彼岸的德国巴伐利亚州费尔特市,这里是基辛格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他出生于当地犹太人家庭,父母皆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造就了基辛格日后足智多谋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生来便会精明算计,尤其在经商方面天赋异禀,基辛格的祖辈靠此手段积攒了雄厚的家底,让一家人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按照长辈规划的路线,他长大后会继承家业,亦或许成为德国上流精英人士,可直到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崛起,打破了这不切实际的幻想。

自一战结束后,身为战败国的德国内部矛盾激化,上层犹太政客不顾民众的安危,导致物价急剧飙升,甚至出现了“五万马克一块面包”的恶劣情形。再加上激进分子的挑唆,在此情况下,德国民众反犹情绪高涨。

起初,法西斯主义只是限制犹太群体的权益,禁止他们从事各种政治活动,基辛格也因此被迫辍学回家,就连心爱的足球运动也被剥夺。随着德国形势突变,法西斯主义开始大肆迫害犹太人,对他们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这件事给基辛格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身为富裕犹太人家庭,基辛格一家迟早会遭到巴伐利亚州激进分子的洗劫,说不定还会因此白白丢掉性命。父母也不愿坐以待毙,斥巨资买到了逃离德国的船票,带着年仅15岁的儿子远渡重洋,而他们的目的地便是二战中为数不多安定的美国。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绝大部分犹太难民的逃亡目标为美国,其中便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等杰出人才,他们日后也因美国思想环境的影响,纷纷为其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可并非所有犹太人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智慧,所有财富也被战火付之一炬,空有一个难民的身份。那么基辛格来到美国后,他的选择又是如何呢?

他将参军当作人生的新起点,一步步成为享誉政坛的人物

对于初来乍到的外来人员,想要在美国立足最好的办法,除了有足够的才华以外便是参军,按照规定服兵役到一定期限,便可以获得美国公民的身份。此时正值二战白热化阶段,基辛格被家国仇恨冲昏了头脑,他不仅想为惨遭法西斯屠戮的亲友报仇,也想为一家人生存做出贡献,于是便踊跃报名参军,匆匆赶赴犹如地狱般的欧洲战场。

作为毫无经验的新兵,基辛格最早被安排为陆军战士,随部队前往法国前线作战,直到上了战场上后他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好在他似乎得到了上天眷顾,不仅侥幸存活下来,还因聪明才智得到上级领导的注意,不久后便被调到后方从事情报工作,事实证明这份尔虞我诈的工作造就了基辛格狡诈的性格,唯有如此他才能得到晋升,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二战中的突出表现,基辛格被军队高层授予了“优秀犹太人”的荣誉,按照先前规定他和家人成为了合法公民,并且为他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基辛格15岁辍学后便四处逃亡,几乎没有时间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借此机会他选择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就读,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政客。

在哈佛就读期间,基辛格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思考观点,每篇学术论文都能引起哈佛师生的赞叹。其中一篇名为《历史的意义》的论文,让基辛格在哈佛校园一战成名,成为了建校以来极少数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高材生。哈佛校长爱惜人才,便力荐他留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甚至以教授职位作为交换条件,想要将这名人才留在身边为自己所用。可基辛格的野心又怎会仅限于一名大学教授呢?他的目标是进军政界,登上权力的巅峰。

他虽为总统身边的顾问,却有无法想象的精明头脑

凭借政治领域学术研究,基辛格受到了多方势力的关注,就连肯尼迪也对他青睐有加,在1960年成功获选后,便力邀基辛格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惜肯尼迪任职不到三年便遭到刺杀,基辛格的顶头上司换成了约翰逊,从此只能跟在总统的身后,充当默默无闻的智囊角色。

其实基辛格身为一介学者,能够继续留在总统团队工作,得益于他对我国的细致研究,成为了白宫应对我们的理论来源之一。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东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实在令人难以琢磨,特别是无私奉献、集体奋斗的精神,可基辛格却能对此理解透彻,抓住双方差异的关键点。

基辛格说道:西方人喜欢赌博式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喜欢步步为营、运筹帷幄,通过一点点积攒实力,若是让其积累起优势,那么局面或将发生逆转。不可否认,基辛格一针见血指出了中美不同的发展思维,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位大学教授的政治手段并不逊于任何政坛老手,他的每一步研究,都将会对我们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基辛格突然一改往日“威胁论”的仇视态度,反而倾向于改善双方关系。其实这样做并非是他良心发现,而是根据国际形势做出的适当“妥协”,以牺牲一点超级大国的尊严,换取更长远的发展机会。

此时各国之间小规模冲突频发,继续放任下去很可能会重演世界大战的悲剧。基辛格充分运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思想,向我国寻求合作来达成制衡的目的。如此一来,关系不仅能得到改善,自己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和平爱好者”,又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苏联,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

1971年,基辛格冒着风险秘密访华,他的出现轰动了全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迎来了重大转折。此时苏联也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的实力,收缩在全球各地的强权政治。更令人意外的是,基辛格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或许中美苏三国并没有分出胜负,但基辛格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不得不让人佩服他那“精明算计”的头脑,十分符合世人对犹太人的印象。

时隔50余年,基辛格在此期间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研究,就在前不久这位百岁老人再次访华,在国际社会又掀起了不小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