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中国古代岁星指的是(岁星指的是)

中国古代岁星指的是(岁星指的是)

2月4号是立春,老传统“躲三人,吃三食”,分别指的是什么?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再过两天,2月4日将迎来立春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到来预示着寒冬已过,万物复苏。

与以往不同,今年因为“闰二月”、“双春年”,立春节气不光来得更早,讲究也格外多,正如民俗所说:立春“躲三人,吃三食”,双春年始万事顺,这些分别指什么?又是啥意思呢?

吃哪三食?

一、韭菜

俗话说“春吃芽”,初春时节刚发出来的嫩韭菜芽,可以说的是最鲜的春菜,可以配豆芽、豆皮简单一炒做春卷,可以搭配小河虾一起炒,鲜嫩营养,一口“咬春”。

推荐做法:【韭菜炒河虾】

1.准备适量的鲜河虾和一把韭菜,把韭菜择洗干净切成段;河虾淘洗干净,加入胡椒粉、鸡粉、料酒去腥、食盐调味,用筷子搅拌均匀腌制10分钟,腌好以后撒上一小把淀粉裹成流水糊。

2.锅里烧宽油,油温四成热时把河虾撒入锅中,用勺子搅搅、把粘一块的打散,河虾定型以后捞出来。然后升高油温至五成热,放入河虾复炸一遍,吐吐油同时把虾炸酥,一直炸至金黄焦酥捞出来控油。

3.锅里留底油,放入韭菜段,加入食盐、鸡粉,大火快速翻炒至断生,然后倒入炸好的河虾继续翻匀,出锅前撒上白芝麻、美味即成。

二、荠菜

荠菜被誉为“初春第一鲜”,虽然是野菜,但营养价值丝毫不输青菜,正所谓“二月三、荠菜赛仙丹”,先甜可口营养高,遇到别手软,一不留神就老了。

推荐做法:【荠菜菜馍】

1.盆中放入500克面粉,加入食盐2克增加进行,一分两半,一半用开水烫,一半用清水和,先搅成絮状再揉成团,面团柔光以后盖上馏布子,放一边醒十来分钟。

2.荠菜清洗干净、剁碎,多加点盐拌匀腌一会,杀杀水去去土腥味。腌好以后挤干水分,加入少许食盐、多淋点油拌匀备用。

3.案板上撒上面粉,把饧好的面取出来,搓成长条,揪成面剂子 ,把面剂子擀成薄面片,铺上一层荠菜,磕上一个鸡蛋,再拿个面片往上一盖,用个圆盘轧一圈,做成饼坯。

4.电饼铛烧热,均匀刷上油,把饼坯子往里面一放,小火烙上两三分钟。时间差不多开盖涮上油,翻个面,再烙上两分钟,饼鼓起来,里面的菜就熟了,烙至饼皮金黄就能出锅食用了。

三、茼蒿

茼蒿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要说最好吃莫属初春时节,脆嫩欲滴、还带有独特的清香,口感和鲜味都极佳。

推荐做法:【蒜蓉茼蒿】

1.首先,我们准备虾米一小把,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会,去除虾米中多余的盐分;一把茼蒿洗干净以后,切成3厘米左右的段;再切一点红椒丝用来配色;大蒜几粒拍扁,放在盆里备用。

2.锅内烧油,油温升至四成热时倒入大蒜,炒出蒜香味之后倒入茼蒿和红椒丝,迅速翻炒一会儿倒入虾米。

3.然后加入一勺食盐,一勺鸡粉调味,开大火迅速翻炒化开调料,茼蒿断生以后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躲哪三人?

一、躲“犯太岁”的人

太岁不是神仙、也不是怪物,就是民间传统中所指的“岁星”,按推算,23年对应的岁星是“卯兔”,犯太岁的生肖有:鼠、龙、马、鸡。立春那天,尽量不和犯太岁生肖的人见面,以免破坏一年运势。

二、躲年龄里带“九”的人

其实就是今年19岁、29岁、39岁等年龄中“逢明九”的人,九为极阳之数、物极必反,新春伊始、都想图个好兆头,尽量躲着点。年龄逢九的人可以穿红鞋、红袜、红衣祛邪避灾。

三、躲年龄是“九倍数”的人

像18岁、27岁、36岁等年龄“逢暗九”的人,道理和“逢明九”差不多,祈愿新的一年诸事顺遂。

传统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带着辩证的思维看待老习俗,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第一美食编辑:小雅

春秋时期星象学中,岁星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国家

春秋时期星象学中,岁星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国家

自古以来,就有人在研究天上的星星,认为天与地是对应的,所以,观察星象能够预测人间的事情。据《史记》记载,关于星象学,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之后历代都有发展。不过,关于星象学的记载多半佚失,至今留存最早最完整的,反而是《史记》了,其中的《史记·天官书第五》对中国古时的星象学有非常详尽的记载。

什么是岁星?按古时的星象学,天上的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人物、器具、地方等,决定着人世间的祸福兴衰和喜怒哀乐。因此,星辰的运动,往往就昭示着相对应的人物、地区或者国家将要发生什么。

春秋时期,用的比较多的是岁星。岁星是哪颗星?也就是木星。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木星为最大,其质量是所有其他行星之和的两倍。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于是,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还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

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是“超次”。

春秋时期星象学中,岁星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国家,岁星的运行以及与其他星体的相对位置也就对不同的国家有影响。所以,春秋时期的占星术,多半拿岁星说事。春秋时期,有几位占星术的高手,他们是郑国的裨灶、鲁国的梓慎和宋国的子韦。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春天,鲁国气候反常,异常温暖,各地都没有发现冰。鲁国大夫梓慎断言:“恐怕今年宋国和郑国要发生饥荒了。”凭什么鲁国气候温暖,郑国和宋国就要饥荒?“是这样的,现在岁星本来应该在斗、牛的位置上,可是,岁星已经过了这个位置,到了玄枵的位置。天时不正,就会带来灾荒,本来应该寒冷的时候却很温暖,龙在下而蛇在上,龙是宋国和郑国的星宿,所以这两国必然发生灾荒。”梓慎这样分析。

当年,郑国和宋国果然遭受旱灾。当然,鲁国也遭受了旱灾。

当年秋天,郑国的裨灶也作了一个预言:今年周王和楚王都要死。“为什么?”有人问。“因为今年的岁星不在它本来该在的位置上,到了明年的位置,危害到了象征南方的朱鸟尾(南方七个星宿的总称),所以周王室和楚王都要遭殃。”裨灶的分析,也是按照岁星的位置。

准不准?反正周灵王和楚康王都是那年年底死的。据《左传》记载,此后,裨灶还有几次预言,都很准确。

宋国子韦的职务是司星,专门看星星的。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天上出事了。

那天晚上,宋景公带着小妾赏月,猛然发现火星占了二十八宿之一心宿的位置,术语叫做“荧惑守心”,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在天空中运行,时而从西向东,时而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称为荧惑。这下麻烦了,因为心宿代表了宋国。

宋景公也略通天文,因此,赶紧派人把子韦给叫来了。“你看看现在荧惑守心,主何凶吉?”宋景公急忙问。“荧惑是颗凶星,走到谁的位置上谁倒霉。不幸的是现在到了我们宋国的位置,那就是主公您要倒霉了。恕我直言,你活不长了。”子韦解说道。“什么?”宋景公惊叫出来。

“不过,我有办法让这个灾祸从主公身上移开,让咱们的卿来承担这个灾祸。”子韦轻声说,怕被别人听见。“是吗?”宋景公一时挺高兴,不过想了想,觉得不妥:“卿是为我治理国家的,我却要害死别人,太缺德了,不行。”

子韦一看,宋景公还挺有良心。“那,还可以转嫁给老百姓。”子韦接着出主意。“不行,老百姓死光了,我当谁的国君啊?这主意不好。”这次,宋景公想都没想,拒绝了。

“还可以转移到年成上。”子韦又出主意。“年成不好,老百姓忍饥挨饿,家破人亡。作为国君,自己的灾难要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谁还愿意把我当国君啊?算了算了,该死活不了,我是寿数到了,死就死吧。”宋景公断然拒绝。子韦一看,哇噻,这么多年了,没发现老东西觉悟这么高啊,这简直就是垂范千古了。

子韦向宋景公叩了一个头,说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天虽处在很高的地方,但它能听见地上的话,主公说了三句这么有觉悟的话,上天必定要三次奖赏君王。今天晚上火星肯定要移动三个地方,君王也会延长寿命二十一年。”

“火星移动一个地方要经过七颗星,一颗星相当于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君王的寿命会延长二十一年。”子韦解释道。

当天晚上,宋景公和子韦整夜未眠,盯着星星看。火星真的移动了吗?一切都如子韦所说的那样,火星当晚移动了三次。

宋景公活了六十四岁,等于在那之后。又活了二十七年。这件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史记》。

归结春秋及以前的星象学,并没有科学道理可言。不过,星象学对于中国历法贡献极大,对于考古也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譬如,周武王灭商,周朝史官史佚记录下了在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命铸铜匠在利簋上浇铸下“岁鼎克闻夙有商”的铭文。依据这一记载可以断定,周武王克商的准确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后来,占星术逐渐衰落,被《周易》卜卦所取代。不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常常“夜观天象”,但是,观察得就比较简单,往往是看见“一颗大星坠落到了某地某地”,与春秋占星术相比,就有点小儿科了。

(本篇完)

每日一问:什么是“岁差”

在古时候每逢二月二,龙角(角宿)恰好在日落时露出地面,故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由于岁差的存在,“龙抬头”这个时间也在逐渐后移,现在,要等到清明前后,角宿才能在日落时从地平升起。

那么什么是岁差呢?

我们先来说说“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岁即年的意思,不过它的由来还是和天文有关,“岁”在古代特指木星,所以木星也叫岁星。

为什么木星叫岁星呢?木星在太阳系中是仅次于太阳的第二大天体。对于在地球上的人来来说,木星的亮度仅次于太阳、月亮和金星,且一般很容易被人们看到,所以古人对它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人们发现每经过十二年,木星便走完一轮出现在最初的位置上,而且发现木星的运动轨迹基本和太阳运行轨道(黄道)基本相同,总结出了木星的运行规律,根据每年出现的位置把这一个轮回划分为十二星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寿星、大火、析木”。木星走完一星次就叫做一岁,木星走完一圈轮回,地上的人就过完了12年。

这种岁星纪年法非常古老,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与古巴比伦人把黄道分成十二宫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实际上木星的运行周期并不是严格的十二年一个轮回,而是11.86年一个轮回,这样木星走着走着就会与十二星次错位,86年就会错位一次。在战国中晚期,古人睿智的发明了一种替代木星纪年的假想天体纪年方法即太岁纪年法,假想天上有一个严格遵照每十二年一轮回的天体即“太岁”,运行方向和岁星相反,用它来纪年更加精准方便,太岁纪年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后称为“太阴”,而十个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称作“太阳”,后来这种纪年演变为“干支纪年法”。

大书法家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开篇:“暮春之初,岁在癸丑……”意思说太岁运行到了癸丑,即癸丑年,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一样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后来太岁的叫法在民间慢慢演变成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婚丧嫁娶等都要避开太岁所冲之地,相传太岁运行到哪儿,相应的方位地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不能动。唐《酉阳杂俎》中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这个实际是一种真菌、黏菌复合体,后来也被叫做“太岁”,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岁差里的岁是指回归年的意思,从春分再回归到春分所经历的时间单位,即一岁。我们还要提到另外一个年的时间单位叫做恒星年。

小伙伴不经会问:啥是回归年,啥是恒星年,还有岁差!傻了傻了,分不清楚!

我们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回归年:啥回归了,谁回归了,回归到哪儿了

答: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行,当太阳从春分点再次回归到春分点的时间长度就是一个回归年。

恒星年:参照物从春分点变成了其他恒星,以第三方作为参照物,即上帝视角,当太阳和某一颗恒星重合算起,再次回到重合位置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最真实的时间。

小伙伴不禁要问:这两个年不一样吗?

回答是:当然不一样,人和上帝能一样吗。其实,如果地球稳定的绕着自己的中心自转轴安安静静的转,这两个时间就是一样的,但是……但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球体,而是在赤道部分突出的椭球,太阳、月亮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绕自己的自转轴旋转的时候自转轴会有一个非常缓慢的画圈运动,这就好比地球从躺着的姿势慢慢的站起来,然后再躺回去,周而复始,导致上帝在看地球公转的时候发现地球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起来,实际上这种变化非常微小并且也非常缓慢,大约26000年一个周期,这样回归年和恒星年就有了一点点微小的差距,这个微小的差距就是岁差。岁差经过长年累月的累计导致节气点推迟时间越来越大。

小伙伴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每年只有这么一点微小的差距,最开始古人是怎么发现的。

这个就要归功于古时候的天文学家和天官了。在西方大约公元前200左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绘制星表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天体相比于150年前先人绘制的星表中的对应天体都向西偏移了一些,这是地球人首次发现岁差,而且还是通过之前二月二龙抬头提到的角宿一相对于埃及底比斯神庙位置的微小变化发现的,不过当时测量出来的精度和真实值之间相差较大,无独有偶,我们在将目光转移到公元400年左右的中原大地,晋代天文学家虞喜也是在研究前人星图时发现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并提出“岁差”的概念,祖冲之在公元463年编著的《大明历》里,明确将岁差的影响计算在内,这是人类首次将岁差的影响融入历法的推算中。

这下大家明白岁差是怎么回事了吧,就是这么微小的变化经年累月的累加最终影响我们的历法和生活。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王翔 排版☞沈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来源:国家授时中心

编辑:zhenni、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