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1964年10月

1964年10月

玮观世界:1964年10月16日,中苏国运的拐点,发生了什么

【秦安点评】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全部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10月16日是个特别的日子,56年前的今天,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挺起了脊梁!同样56年前的今天,也是中苏国运的拐点,请看好友宋玮娓娓道来,陪伴大家度过周末的时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头条号独家原创推出,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10月16日,对于中国和历史上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也恰恰是在1913年10月16日出生,53岁生日这天他见证了亲自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生日礼物。

1964年10月16日,对于前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勃列日涅夫取代,结束了11年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业生涯。

然而1964年10月16日看似不起眼的一天,中苏两国的国运出现了拐点,苏联终结了“赫鲁晓夫时代”,开启了18年的“苏修帝国主义时代”;而中国则迈入了核大国之列。

1964年10月16日:赫鲁晓夫时代终结

1894年赫鲁晓夫生于苏联西部库尔斯克州,一个世代煤矿工人家庭。战后赫鲁晓夫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之路,迎来个大展身手的时代。赫鲁晓夫在参加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见到了斯大林,成为了铁杆的“斯大林主义分子”。

斯大林的妻子阿丽露耶娃才是赫鲁晓夫的贵人。她在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期间,对工业学院发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会向斯大林汇报,而赫鲁晓夫则给她留下了极其难得的好形象。30年代的苏联正值肃反运动,赫鲁晓夫不但没有遭到清洗,反而步步高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干部跃入党和国家的权力核心。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为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于1938年1月到达乌克兰首府基辅。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政治局在前线指挥部的代表,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重大战役。战后除了担任莫斯科州、市委第一书记以外,还进入了中央书记处,进入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层。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苏联一时间陷入了权力的真空。为了能成功执政,赫鲁晓夫曾试图拉拢朱可夫来打击自己的对手贝利亚。1953年7月举行的部长会议主席团的会议上,赫鲁晓夫对贝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当场加以拘捕,于当年12月经过秘密审理后被判处死刑。

赫鲁晓夫自己则于1953年9月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5年2月,又解除了马林科夫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取代。

作为政客的赫鲁晓夫深知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敌人。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刚一回到莫斯科就面临着来自苏共全会严加指责,赫鲁晓夫以“阴谋夺权”之罪公开地免去了朱可夫的职务。1958年3月,赫鲁晓夫接替布尔加宁亲自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最终完成了向苏联最高权力之峰的攀登。

赫鲁晓夫拒绝与主席团其他成员交流沟通,许多对外政策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赫鲁晓夫重视经济建设,大力削减军费,苏联的元帅们对此不满;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赫鲁晓夫拙劣的外交,使得他在国内、国外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如此一来,赫鲁晓夫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即使是那些他曾经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干部,也是十分厌恶他,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谢列平。

虽然被儿子和女儿多次提醒,但赫鲁晓夫不以为然,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一直将他们视为朋友。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10月16日赫鲁晓夫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核大国时代开启

赫鲁晓夫上台伊始,中苏关系呈现良好开局,并且在1956年达到顶峰。但随后赫鲁晓夫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尽显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出现的第一道明显裂痕。1958 年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和炮击金门三大事件是引发中苏同盟关系分裂和瓦解的导火线,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面对面会谈没有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

苏联政府于1960 年7 月16 日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终止《国防新技术协定》,并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它不仅涉及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也涉及两国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尤其是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

50 年代下半叶,苏联对中国国防工业的援助集中于尖端技术和战略尖端武器即原子能工业和原子弹、导弹的研制。1957 年10 月15 日,中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通常简称为《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这一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等。

苏联对中国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始终是在援助与限制中并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苏两党政见的分歧,另一方面是由于赫鲁晓夫不想破坏其时与美国的禁止核试验和核扩散的谈判。在炮击金门和响尾蛇导弹事件之后,苏方开始明显地以种种借口违约。

首先是1958 年10 月拖延根据协议应提供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接着是1959 年6 月又拒绝按协议提供原子弹样品,然后是导弹的技术资料也不按协议提供,直到1960 年7 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撤退全部专家、撕毁协议,致使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和原子弹、导弹尖端武器的研制陷入突如其来的困难局面。

客观地说,在苏联的前期援助下,中国核工业的基本建设已经初步设计和规划出来了,并且得到了部分工艺流程的结论性参数;在各种工程设计中,中方也派出了技术人员参加,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基本常识;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整体框架与基础。

当苏联专家撤退、苏联援助终止的时候,不仅铀235 生产线的主要环节已经建成,设备也基本配套齐全,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装料;而且这个工厂还起到了实验室培训基地的作用。

中国在苏联专家撤退之后,努力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1964 年原子弹试验的成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自身的能力。但是试想如果没有苏联提供的相关设备、图纸、资料以及苏联专家的援助,原子弹试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赫鲁晓夫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几天,曾回答了日本代表关于中国是否有能力进行核试验的问题。赫鲁晓夫当时非常坦率地指出:苏联在核试验方面给中国提供了许多设备和相关技术,并且指导了他们怎么去进行试验,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进行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