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耀五笔怎么打字(辉五笔怎么打)

耀五笔怎么打字(辉五笔怎么打)

何-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hé hè

注音:ㄏㄜˊ ㄏㄜˋ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亻

简体部首: 亻

五笔86:WSKG

五笔98:WSKG

UniCode:U+4F55

四角号码:21220

仓颉:OMNR GBK

编码:BACE

规范汉字编号: 0771

何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笔 顺: 撇竖横竖折横竖

hé ㄏㄜˊ

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姓。

hè ㄏㄜˋ

古同“荷”,担。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匈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记载: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豁罗剌思氏、火鲁剌思氏、郭尔罗特氏等,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害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当文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过,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罗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这时的部号多称郭尔罗斯。十六世纪中叶,郭尔罗斯部随同孛儿只斤氏迁徙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游牧。明末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布木巴,带领部分部众随科尔泥部首领奥巴依后金。顺治五年,布木受封为札萨克镇国公,掌郭尔罗期前旗。九年之后,哈萨尔的后裔回穆带别一部分郭尔罗期部众归后金,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领郭尔罗斯后旗。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多冠以汉姓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称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据夏日哈(今青海都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有汉姓何氏、夏氏、黄氏等。

⑷.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蒙古族莽努特氏,为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今中国河套以北、蒙古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国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亲军卫队,清朝时期称克什克腾旗,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来氏,为蒙古扎剌亦尔部木华黎的后裔子孙,蒙古语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扎剌亦尔·木华黎氏蒙古著名将领、攻金统帅。他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誉称为“四杰”之一。他的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多冠以汉姓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术赤台同为铁木真的先锋,冲垮了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铁木真转危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随忙忽惕·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现今的内蒙古奈曼、宁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中记载: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

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源流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二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据史籍《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源流十三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四、得姓始祖

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汉《东观汉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谱,以何庶、何瑊为始祖。还有川南、云贵部分地区族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认为,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人在广东二十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为香港、英国、美国、中国社科院清史所课题),未发现明朝时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江大同谱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明末所编。

何允,韩王安之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

五、人口分布

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全国何氏统宗谱,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卢江堂木刻活字印本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高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何氏家谱十六卷,末一卷,何玉堂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何荫松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零陵何氏宗谱七卷,何国相,何国增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敦睦堂木刻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八、字辈排行

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河南扶沟何氏字辈:“国泰肇鸿景祖训守若经作善传继世荷元锡其龄”;十修族谱时后续了四十个字:“佳杰孟祯孝奉容贵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鲁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贯赋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佛山何氏字辈:“从宗成天图秉中元士庆其品乃祖宜敬崇焕丕昭钦若铭鼎”。

湖南何氏一支字辈:“文昌耀万代学明光大朝永直世忠良天命必鸿昭祖德相传远承先启慈祥英才时秀发应运致荣扬”。

河南固始沙岗何氏字辈:“世运除升平祖宗创业成流长源自远本固枝必荣道德为传训永守望贤英留此三十字阖族作派名”。

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字辈:“何万载家学芳名垂世何克敦成宪笃锡庆光何裕培庭树辉联云章”。

何氏一支字辈:“大尚景深文德福万宗友溥俊贵珍法龙海必复有应于廷宏永世其祥元享正义裕瑞孔杨奉天肇庆忠孝贤良”。

江苏盐城何氏字辈:百一天正万,文仁太续语,效世发蓄章

四川珙县何氏字辈:...泽保定启雄...

信阳罗山一支字辈:最近的上下4辈分,-玉长发胜,”胜 正大云开现青天,复原乾坤万世传”。

湖北枝江何家冲正秀公一支辈分:士应长有,一兴万年,永崇圣道,德进名贤,家祥必懋,孝悌为先。

湖北鄂州何氏派行字辈:天地元黄宇宙洪运……希有永大世,齐轩士珍华,启全洪本元,文开福远应,中正立家道,学修名自扬

湖北浠水何氏派行字辈:安邦定国,宰辅栋梁。

湖北恩施 一支字辈:“德天时之宗 大元维进从 养志美行柱 登仁选玉宏”

重庆永川—四川泸州一支字辈:辅元龙海其玉登文正大光耀宗兴。

四川富顺飞龙镇-支字辈:学文聪世昆,廷元大发兴,光宗延德泽,永远应家成

郴州鲁塘何氏字辈:聘材汝世卿,应义叟思必福。文才友德仁忠正,绍祖荣华历代昌。积善纯良恒集祜,安邦治国家增光。道崇孔孟敦名教,学慕程朱秉宪章。希圣继贤启英俊,贻谋式远庆泽蕃。大鹏振翼翔寰宇,春晖恩育赞郴阳。吾嗣一派承其秀,桂子兰孙传万芳。

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何氏宗族字辈排行:国生章世,兴延万年,忠维永邦,孝治长春。

九、姓氏名人

何 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奖称人之善,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归官,以缓和矛盾。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王莽谋诛异己者,君国豪杰坐死者数百人,武自知难免,乃自杀。

何 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出为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有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百姓化其恩礼。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力言为政以节省浮费,赈恤穷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领导人民修治鱼同 阳旧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何 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

何 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车骑将军征之,暴疾,殁于征战军中,熙以忠孝传家,有政能光大家声,曾孙何变夔,字叔龙,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晋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晋,位于太尉,夔孙何劭亦仕晋,位至尚书左仆射,世代卿相。

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何晏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他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

何 休:字邵公(129-182),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东汉杰出经学家。历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何 攀:字惠兴,晋蜀郡郫人,武帝时为廷尉平,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尝断疑狱,申明曲直始叹服,寻以功封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攀让所封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族,后除兖州刺史,固辞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惟以周济贫乏为事。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 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远:字义方,梁,东海郯人,武帝时历官东阳太守,疾强富,怜贫弱,豪右畏惮,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为生祠,终征西谘议参军司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洁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学,每岁一归省视父母不许,间二岁归又不许。居五岁嗣以亲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备揖诸生而去,为诸生坚留而止。初朱污反,诸生将从乱,蕃动以大义,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蕃居太学二十年,有死丧无以归者,必助之。

何尚之:字彦德,南朝宋庐江人。父何叔度,官历吴郡太守、尚书,恭谨谦洁。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桓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兵,与玄战。玄败走,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国公,后为庐循战败,历声曰:取苏武节来,躬执督战而死,谥忠肃。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齐庐江人。晋豫州刺史何恽六世孙,宋员外散骑常侍何邵之之孙。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初仕齐,为园子助教,后仕梁为尚书左丞。所著文章礼义百余篇传世。子昌寓字严望,少而淳厚,通和讯爱,不杂交游,君子多称之,初仕宋官历司徒东阁祭酒,后仕梁,任吏部尚书。孙敬容,字国礼,齐武帝以女长城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后仕梁,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承天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干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报应问》、《达性论》,宣扬无神论。

何敬叔:南齐,东海郯人,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礼仪,夏节至,忽榜门受饷,数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贫输税。

何思澄:字之静,南朝梁,东海郯人,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抗令。思澄少勤学,工文辞,官历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学博士、迁治书侍御史。思澄辞文典丽,着有文集十五卷,游庐山诗,释典诗等传世。与宗人子朗及逊俱擅文名,时人称为东海三何。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工清言。官历员外散骑侍郎。有文集。

何进滔:唐灵武人,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为本州军校。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马使。进滔承先世荫,赠左散骑常侍,旋任衙内都知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晓畅韬略,军泉尝连声而呼曰:‘‘得衙内都知兵马使何公,则三军安矣。”故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卒追赠太傅。子弘敬字重顺。事母至孝。唐武宗尝怜其连年征战,在军日久,予以定省之假。以功官历东面招讨使,检讨尚书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兼中书令,封楚国公。卒追赠太师。孙全嗥以世袭拜节度使。唐懿宗嘉其平乱有功官迁检校司空。

何易于:唐为益昌令,爱民如赤子,常杭州官横征暴敛,盐铁者,公自焚其诏曰:“吾岂敢爱一身,以移暴于民乎。”观察使素贤易于当民有死丧不能其葬者,辄自于俸余助之。召高年者坐,以问政之得失。凡民在廷者,易于常丁宁指晓其谁枉谁直,公正廉明,故狱中三年无一囚。后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佩其廉约,故世称循吏。

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车轩笔录十四说,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祸福,人称何仙姑。续道藏所吕祖志三部加以附会敷演,说她是零陵人,幼时采茶山中,为吕洞宾所度成仙。她生于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哲宗元佑年)历后晋、后汉、周、宋四朝,共14个皇帝,享年149岁,为武平县有史以来最长寿之人。据典籍记载,她临终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异”。据《武平县志》、《福建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记载,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爱仁慈,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博得民间广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为全国人民所纪念。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称“复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年方十五,举弘治十一年乡试。十九,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追吏部员外郎,擢陕西扩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尚节义,薄荣利,有国士之风。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知名当世。景明所为诗文,不事摹仿,主创造,独树一帜。其诗备载于明诗选,与庆阳李梦阳,吴县徐祯卿,历城边廷实,并称四杰,卓然为有明一代大家。着有太复集,明史载文苑传。

何绍基: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字子贞,清,湖南道州人。父凌汉字仙槎,嘉庆十年廷试探花,授编修。道光间,官历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绍基道光进士,也主试福建,贵州,广东,父子同持文柄,为人物之权衡,时人荣之。咸丰二年,简四川学政,旋主山东滦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实学。绍基,复博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见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论时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嗜金石,精书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于北魏“张黑女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颜真卿。晚年日课尤勤,将篆书笔意,融合行楷书中,风格一变,自成一家。草书尤被举为一时之冠。着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绍京。亦工于书。着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人氏;庐江堂源美公19世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何-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hé hè

注音:ㄏㄜˊ ㄏㄜˋ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亻

简体部首: 亻

五笔86:WSKG

五笔98:WSKG

UniCode:U+4F55

四角号码:21220

仓颉:OMNR GBK

编码:BACE

规范汉字编号: 0771

何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笔 顺: 撇竖横竖折横竖

hé ㄏㄜˊ

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姓。

hè ㄏㄜˋ

古同“荷”,担。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匈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记载: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豁罗剌思氏、火鲁剌思氏、郭尔罗特氏等,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害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当文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过,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罗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这时的部号多称郭尔罗斯。十六世纪中叶,郭尔罗斯部随同孛儿只斤氏迁徙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游牧。明末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布木巴,带领部分部众随科尔泥部首领奥巴依后金。顺治五年,布木受封为札萨克镇国公,掌郭尔罗期前旗。九年之后,哈萨尔的后裔回穆带别一部分郭尔罗期部众归后金,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领郭尔罗斯后旗。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多冠以汉姓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称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据夏日哈(今青海都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有汉姓何氏、夏氏、黄氏等。

⑷.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蒙古族莽努特氏,为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今中国河套以北、蒙古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国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亲军卫队,清朝时期称克什克腾旗,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来氏,为蒙古扎剌亦尔部木华黎的后裔子孙,蒙古语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扎剌亦尔·木华黎氏蒙古著名将领、攻金统帅。他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誉称为“四杰”之一。他的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多冠以汉姓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术赤台同为铁木真的先锋,冲垮了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铁木真转危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随忙忽惕·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现今的内蒙古奈曼、宁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中记载: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

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源流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二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据史籍《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源流十三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四、得姓始祖

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汉《东观汉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谱,以何庶、何瑊为始祖。还有川南、云贵部分地区族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认为,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人在广东二十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为香港、英国、美国、中国社科院清史所课题),未发现明朝时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江大同谱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明末所编。

何允,韩王安之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

五、人口分布

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全国何氏统宗谱,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卢江堂木刻活字印本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高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何氏家谱十六卷,末一卷,何玉堂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何荫松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零陵何氏宗谱七卷,何国相,何国增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敦睦堂木刻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八、字辈排行

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河南扶沟何氏字辈:“国泰肇鸿景祖训守若经作善传继世荷元锡其龄”;十修族谱时后续了四十个字:“佳杰孟祯孝奉容贵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鲁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贯赋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佛山何氏字辈:“从宗成天图秉中元士庆其品乃祖宜敬崇焕丕昭钦若铭鼎”。

湖南何氏一支字辈:“文昌耀万代学明光大朝永直世忠良天命必鸿昭祖德相传远承先启慈祥英才时秀发应运致荣扬”。

河南固始沙岗何氏字辈:“世运除升平祖宗创业成流长源自远本固枝必荣道德为传训永守望贤英留此三十字阖族作派名”。

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字辈:“何万载家学芳名垂世何克敦成宪笃锡庆光何裕培庭树辉联云章”。

何氏一支字辈:“大尚景深文德福万宗友溥俊贵珍法龙海必复有应于廷宏永世其祥元享正义裕瑞孔杨奉天肇庆忠孝贤良”。

江苏盐城何氏字辈:百一天正万,文仁太续语,效世发蓄章

四川珙县何氏字辈:...泽保定启雄...

信阳罗山一支字辈:最近的上下4辈分,-玉长发胜,”胜 正大云开现青天,复原乾坤万世传”。

湖北枝江何家冲正秀公一支辈分:士应长有,一兴万年,永崇圣道,德进名贤,家祥必懋,孝悌为先。

湖北鄂州何氏派行字辈:天地元黄宇宙洪运……希有永大世,齐轩士珍华,启全洪本元,文开福远应,中正立家道,学修名自扬

湖北浠水何氏派行字辈:安邦定国,宰辅栋梁。

湖北恩施 一支字辈:“德天时之宗 大元维进从 养志美行柱 登仁选玉宏”

重庆永川—四川泸州一支字辈:辅元龙海其玉登文正大光耀宗兴。

四川富顺飞龙镇-支字辈:学文聪世昆,廷元大发兴,光宗延德泽,永远应家成

郴州鲁塘何氏字辈:聘材汝世卿,应义叟思必福。文才友德仁忠正,绍祖荣华历代昌。积善纯良恒集祜,安邦治国家增光。道崇孔孟敦名教,学慕程朱秉宪章。希圣继贤启英俊,贻谋式远庆泽蕃。大鹏振翼翔寰宇,春晖恩育赞郴阳。吾嗣一派承其秀,桂子兰孙传万芳。

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何氏宗族字辈排行:国生章世,兴延万年,忠维永邦,孝治长春。

九、姓氏名人

何 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奖称人之善,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归官,以缓和矛盾。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王莽谋诛异己者,君国豪杰坐死者数百人,武自知难免,乃自杀。

何 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出为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有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百姓化其恩礼。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力言为政以节省浮费,赈恤穷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领导人民修治鱼同 阳旧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何 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

何 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车骑将军征之,暴疾,殁于征战军中,熙以忠孝传家,有政能光大家声,曾孙何变夔,字叔龙,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晋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晋,位于太尉,夔孙何劭亦仕晋,位至尚书左仆射,世代卿相。

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何晏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他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

何 休:字邵公(129-182),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东汉杰出经学家。历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何 攀:字惠兴,晋蜀郡郫人,武帝时为廷尉平,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尝断疑狱,申明曲直始叹服,寻以功封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攀让所封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族,后除兖州刺史,固辞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惟以周济贫乏为事。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 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远:字义方,梁,东海郯人,武帝时历官东阳太守,疾强富,怜贫弱,豪右畏惮,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为生祠,终征西谘议参军司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洁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学,每岁一归省视父母不许,间二岁归又不许。居五岁嗣以亲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备揖诸生而去,为诸生坚留而止。初朱污反,诸生将从乱,蕃动以大义,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蕃居太学二十年,有死丧无以归者,必助之。

何尚之:字彦德,南朝宋庐江人。父何叔度,官历吴郡太守、尚书,恭谨谦洁。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桓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兵,与玄战。玄败走,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国公,后为庐循战败,历声曰:取苏武节来,躬执督战而死,谥忠肃。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齐庐江人。晋豫州刺史何恽六世孙,宋员外散骑常侍何邵之之孙。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初仕齐,为园子助教,后仕梁为尚书左丞。所著文章礼义百余篇传世。子昌寓字严望,少而淳厚,通和讯爱,不杂交游,君子多称之,初仕宋官历司徒东阁祭酒,后仕梁,任吏部尚书。孙敬容,字国礼,齐武帝以女长城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后仕梁,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承天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干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报应问》、《达性论》,宣扬无神论。

何敬叔:南齐,东海郯人,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礼仪,夏节至,忽榜门受饷,数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贫输税。

何思澄:字之静,南朝梁,东海郯人,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抗令。思澄少勤学,工文辞,官历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学博士、迁治书侍御史。思澄辞文典丽,着有文集十五卷,游庐山诗,释典诗等传世。与宗人子朗及逊俱擅文名,时人称为东海三何。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工清言。官历员外散骑侍郎。有文集。

何进滔:唐灵武人,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为本州军校。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马使。进滔承先世荫,赠左散骑常侍,旋任衙内都知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晓畅韬略,军泉尝连声而呼曰:‘‘得衙内都知兵马使何公,则三军安矣。”故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卒追赠太傅。子弘敬字重顺。事母至孝。唐武宗尝怜其连年征战,在军日久,予以定省之假。以功官历东面招讨使,检讨尚书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兼中书令,封楚国公。卒追赠太师。孙全嗥以世袭拜节度使。唐懿宗嘉其平乱有功官迁检校司空。

何易于:唐为益昌令,爱民如赤子,常杭州官横征暴敛,盐铁者,公自焚其诏曰:“吾岂敢爱一身,以移暴于民乎。”观察使素贤易于当民有死丧不能其葬者,辄自于俸余助之。召高年者坐,以问政之得失。凡民在廷者,易于常丁宁指晓其谁枉谁直,公正廉明,故狱中三年无一囚。后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佩其廉约,故世称循吏。

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车轩笔录十四说,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祸福,人称何仙姑。续道藏所吕祖志三部加以附会敷演,说她是零陵人,幼时采茶山中,为吕洞宾所度成仙。她生于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哲宗元佑年)历后晋、后汉、周、宋四朝,共14个皇帝,享年149岁,为武平县有史以来最长寿之人。据典籍记载,她临终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无不惊异”。据《武平县志》、《福建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记载,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爱仁慈,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博得民间广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为全国人民所纪念。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称“复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年方十五,举弘治十一年乡试。十九,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追吏部员外郎,擢陕西扩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尚节义,薄荣利,有国士之风。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知名当世。景明所为诗文,不事摹仿,主创造,独树一帜。其诗备载于明诗选,与庆阳李梦阳,吴县徐祯卿,历城边廷实,并称四杰,卓然为有明一代大家。着有太复集,明史载文苑传。

何绍基: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字子贞,清,湖南道州人。父凌汉字仙槎,嘉庆十年廷试探花,授编修。道光间,官历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历主广东,福建,浙江,顺天乡试,绍基道光进士,也主试福建,贵州,广东,父子同持文柄,为人物之权衡,时人荣之。咸丰二年,简四川学政,旋主山东滦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实学。绍基,复博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见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论时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嗜金石,精书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于北魏“张黑女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颜真卿。晚年日课尤勤,将篆书笔意,融合行楷书中,风格一变,自成一家。草书尤被举为一时之冠。着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绍京。亦工于书。着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人氏;庐江堂源美公19世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开-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kāi

注音: ㄎㄞ

繁体字: 開

旧繁体字/异体字: 開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廾

简体部首: 廾

五笔86:GAK

五笔98:GAK

UniCode:U+5F00

四角号码:10440

仓颉:MT

GBK编码:BFAA

规范汉字编号: 0076

开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4

笔 顺: 横横撇竖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化。开诚布公。

分割:对开。三十二开本。

通,使通:开导。开窍。

使显露出来:开采(挖掘矿物)。开发。

扩大、发展:开扩。开拓。

发动或操纵:开动。开车。

起始:开始。开宗明义。

设置、建立:开创。开国。开设。

列举,写出:开单子。开发票。

支付:开销。开支。

沸腾,滚:开水。

举行:开运动会。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开。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开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记载,春秋时期,卫国有王族公子开方。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辅助下,采取了一系列

改革,使国家日益强盛,齐桓公也成了诸侯中的霸主。齐桓公身边有一非常得宠之臣,那就是开方。开方是卫国贵族,曾对齐桓公姜小白忠心追随,一连十五年都没有回家。

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管仲在病危时,警告齐桓公说:“您的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卫开方,绝不可使他们掌握政治权力!”竖刁,是齐桓公最亲信的宦官,他本来不是宦官,为了能贴身服侍他所敬爱的国君,自愿接受宫刑。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专家。有一天,齐桓公开玩笑说:“什么肉我都吃过了,就没有吃过人肉。”当天晚餐,就有一盘蒸肉,异常的鲜美。

齐桓公大大地赞赏他,易牙说:“这是我三岁儿子的肉,我听说忠臣不顾惜他的家人,所以奉献给国君。”开方,是卫国贵族,一直追随齐桓公没有回家,史称卫开方。对这三位人物所表演的一脸忠贞,齐桓公至为感动,即位后予以重任和宠信。管仲曾对齐桓公分析道:“人性是这样的,没有人不爱自己超过爱别人,如果对自己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忍心下毒手!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能下得狠心,他对谁下不得狠心?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十五年之久都不想见父母一面,连父母都抛到脑后,对其他的人又有谁不会抛到脑后?”齐桓公问:“可是这三个人在我身边已经很久了,你从前怎么不提?”管仲说:“国君在私生活中,应该享有他的癖好,否则当国君便没有丝毫乐趣了,但这些癖好必须不干扰到国家大事。我死之前,还可以震慑他们。但我死之后,恐怕他们会像洪水一样地溃决。

然而,齐桓公即位后一直都在管仲指导之下行政,只有这件事他大大地不以为然。

两年后的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生病沉重,不能起床。竖刁、易牙发现齐桓公已没有利用价值了,效忠已不能带来利益,便决定杀掉太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诡为君,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取得宰相的高位。于是由开方出面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入国君寝宫。

三天之后,齐桓公仍然不死,竖刁、易牙勃然大怒,干脆把齐桓公左右服侍的人全部逐走。然后又在寝宫四周筑起围墙,隔绝内外,齐桓公最终被饿死在病榻上。一代春秋霸主,竟然如此凄惨亡故。

齐桓公饿死之后,尸体停在灵床上六十七日,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蛆。一直到蝇蛆的数目多到爬出围墙之外,人们才发觉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已死,却一时也无人敢收葬。 随后,太子姜昭逃到了宋国(今河南商丘),竖刁、易牙二人杀群吏,拥立姜无诡为齐国之君,而开方则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为君,同时又有两位公子姜商人、姜元也自称为齐国国君。齐国的四位国君各自宣称是合法继承人,于是就在齐国首府临淄一带争相厮杀混战,一直混战到第二年(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直到宋国军队护送姜昭回国,才结束了乱局。然而齐国的霸权地位却告终止了。但是,齐国仍然依靠管仲建立下来的法治基础,虽然军事力量在内乱中消耗不振,但在整个春秋时期始终是一个政治大国和一等强国。

即便到后来晋国霸权鼎盛时,也只能把齐国当作同盟国,而不敢把齐国当做其他诸侯国那样呼来喝去。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禁锢齐桓公于王室寝宫,筑高墙不准入,到了冬天齐桓公被饿死。齐桓公的蛆出于户外,后易牙、竖刁杀群吏,立公子姜无诡为国君。

在姬开方的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用先祖名字中的“开”为姓氏者,族望于安徽桐城,为皖桐开氏,史称开氏正宗。开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开方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嬴姓,出自南宋朝初期开国将军开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文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宋朝时期,有沂州临沂人(今山东临沂)浙西路总管开赵。开赵原本姓赵,以开国之疆之意而改姓为开氏。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开赵结豪杰起义兵,拥有兵将数万,收复了被金国占领的密州及日照县等处,是一位爱国志士。后被南宋朝廷任命为山东河北路忠义军马都统制,加官濮州团炼使,浙西路总管。

在开赵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开赵为始祖,弃赵改开,族望于山东巨野,史称巨野开氏。

起源三,满族,出自古女真族乌雅、西林觉罗、富达那拉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满族、锡伯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及金国时期女真“兀颜”,又有源于辽鞑靼“乌丸”之说,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氏、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房氏、牛氏、开氏等。

满族西林觉罗氏,满语为Siringiolo Hala,祖籍辽宁凤城,隶属满洲正白旗,后有汉化改姓为开氏者。

满族富达那拉氏,满语为Fodanara mongu,是女真那拉氏的一个分支,世居富达(今辽宁海城),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开氏者。

起源四,子姓,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之后陶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陶青,是汉朝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著名的御史大夫。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农历6月丞相申屠嘉逝世后,汉景帝在农历8月即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再晋开封侯,之后以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上任后即奏议削藩,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叛乱。除了晁错、周亚夫,史书对当时的丞相陶青的评价是:“行为廉谨,仅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着于世者。”

在陶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开封氏,后分衍为单姓开氏、封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五,地名,出自南北朝时期开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开州,秦朝时期为巴郡朐䏰县,在汉朝时期为一个驻军镇名,即今重庆市的开县,其在南北朝时期被北魏王朝改设置为州,这在典籍《集韵》中有记载:“开州镇,州名。本汉朐䏰县地,后魏置开州镇。”

南北朝时期,有居于开州镇的住民因避战乱而逃离开州城,相约以故居名称为今后相认之姓氏,称开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爱新觉罗·多尔衮(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与兄阿济格分别持有正白旗15个牛录,阿济格年长为旗主,因阿济格代多铎说亲,被废旗主,多尔衮继而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其子怕被牵连逃亡。史载多尔衮多妻无子,有一女东莪,以爱新觉罗·多尔博为养子世袭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还睿亲王封号,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后人为感谢乾隆不杀之恩。遂改姓为开。意为开恩。

起源七,西羌人姓。汉时有幵羌,其后有幵氏,后人亦书幵为开。一说,后人误书亓、丌为开,三字之姓通作其。亦见《清稗类钞·姓名类》。

四、得姓始祖

姬开方(卫开方)、陶青、开赵。

五、人口分布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贵池,河南之卢氏,山东之鱼台、平邑,辽宁之清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舟曲,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汉族、怒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卫公子开方之后。”此以名为氏,望出陇西。

开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湖南省等地,均有开氏族人分布。

开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并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仅名列第六百三十七位,以皖桐、开封、巨野为郡望。

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有开官屯(有族谱),辈次排列是\"宗应秉继善,加瑞百祥万,来兴益广大,国靖庆长安,有志仁自生,守本光预成,孝德千秋远,忠心似青松。

安徽省桐城市有《皖桐开氏宗谱》,有众多开氏族人,开氏宗祠原在金神镇许嘴村,解放前就作为马宕小学学堂使用,1969年因危房被拆。辈次排列:“诗书宗先哲,文上世国家,昶大增厥祚,绵远耀金华,根深枝发秀,积厚德昭彰,为善多余庆,声名万代扬。”皖桐开姓已发展到本省的有:合肥、安庆、芜湖、铜陵、南陵、淮南等地。发展到外省的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甘肃、河南、湖北、江西等地。

江苏省淮安市有若干个开庄,分布于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其中一支开姓是从合肥分支过去的, 合肥的开姓是从皖桐迁出与陈姓合开的开陈支祠。

清江浦区和平镇字谱其他地方都不相同。族谱1966年后毁失,据口述一共才十四个字,(前六暂缺,后八为:永成步国玉良才万,循环使用,总数约为500人。

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殷韩村有几十户开姓。

江苏省泰兴市有开庄,人数约100多。

黑龙江省延寿县也有开姓,辈份排列与山东巨野排列一致。黑龙江省那边也有一些姓开的此系为满族人,系正白旗。祖籍是辽宁凤凰城。 满语姓是“富达那拉”,为何改姓尚不明确。最初改姓是一辈姓富,下一辈姓开,依次循环。

甘肃省庆阳县有开氏后人,大约20多家,都是由河南迁到此,辈份排列与安徽桐城一致。

湖南省常德市和衡阳市有开氏,广西桂林等地有开氏,据了解,开氏不仅有汉族,还有壮族。

四川省南充市长乐县开家坝有不少开氏,起源何处不清楚。巨野开氏族谱有记载。

河南南阳市西峡县重阳乡石峡河村、开陈村有不少开姓,巨野开氏族谱有记载。

六、家谱文献

皖桐《开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巨野《开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开封府:古称大梁、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魏国,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汉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

南北朝时期,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后梁政权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戊戌,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后周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王朝,开封升为府。北宋时期开封人口曾达一百五十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国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金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国迁都开封。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朝时期,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进行防御,开封城遭道严重破坏,城中原三十七万人口仅剩三万余人。清朝时期设开封府,清朝末期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桐城县:亦称皖桐,夏朝时期属扬州,商朝时期属徐州。周朝时期置桐国。

巨野县:巨野在古代系沼泽地区,因大野泽得名。

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四个县的边界地区。

陇西郡。

堂号

巨野堂:以望立堂。亦称麟州堂、鲁南堂。

开封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梁堂、汴梁堂。

桐城县:以望立堂,亦称皖桐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巨野、黑龙江延寿、吉林通化开氏字辈:

宗应秉继善家瑞百祥万来兴易广大国靖庆长安有志仁自生守本光预成孝德千秋远忠心似青松。

安徽桐城、江苏淮安、江苏东台、甘肃庆阳、河南上蔡、湖南安乡、湖南汉寿等开氏字辈:

诗书宗先哲文上世国家昶大增厥祚绵远耀金华根深枝发秀积厚德昭彰为善多余庆声名万代扬。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大桥村字辈排行尚待考证。

九、姓氏名人

开济,明时河南洛阳人,元末为察罕帖木儿掌书记,洪武初以明经举,累官刑部尚书。开仕,清时连城县巡检

汉代有开章

宋有开赵,英州刺史,尝取肝救父

清代有开仕,任连城县巡检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zōu

注音: ㄗㄡ

繁体字: 鄒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阝

简体部首: 阝

五笔86:QVBH

五笔98:QVBH

UniCode:U+90B9

四角号码:27127

仓颉:NSNL

GBK编码:D7DE

规范汉字编号: 3749

邹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笔 顺: 撇折折横横折竖

〈名〉

(1) 古国名 。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山东省。唐为邹县,历代因之,明清时皆属兖州府

邹,鲁县古 邾国,帝 颛顼之后所封。——《说文》。 朱按, 曹姓。 邹者,邾娄之合音,战国时 穆公改号 邾娄为邹,后为 楚所灭,若今 济南府邹平县之 邹。

邹人与 楚人战。——《孟子·梁惠王上》

(2) 又

邹敌 楚战。

(3) 通“驺” 。如:邹虞(兽名;乐名;古代为帝王掌鸟兽的官)

(4) 姓

邹忌讽 齐王纳谏。(邹忌,齐国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为齐相,封成侯。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喻。纳:采纳,接受。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告。)——《战国策·齐策》

邹君 海滨。(邹海滨先生。邹鲁,字海滨。他早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来反对三大政策,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领袖。君,表示尊称。)——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邹马(汉邹阳和司马相如并称);邹子(指战国齐人邹衍)

〈形〉

(1) 小;狭小的

邹,狭小之言也。——《释名》

(2) 又如:邹查(小语声,悄悄话);邹搜(气势不开阔)

(3) 货物质量低劣的 [inferior]

今人言物之不佳或薄小者曰邹。——《直语补正》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

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史称邹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其后代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

当今的河南族邹氏,多尊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

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

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

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

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

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

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

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四、得姓始祖

蚩尤、微子启、曹挟、正考父、勾践(姒驺、姒菼执)。

五、人口分布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清)邹衍庆、邹衍斯等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清)邹宝霖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肇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清)邹永福主修,邹士俭、邹士勤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云阳正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邹德大主修,邹德怨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云阳正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邹云如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松卜乡皇庄村。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宗谱十一卷,(清)邹濬川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仁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宗谱八卷,(民国)邹焕炳等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仁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邹氏赵墅宗谱十六卷,(清)邹瑞发、邹松南主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显忠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赵墅邹氏重修宗谱二十卷,(民国)邹培耕主修,潘伯康、邹幼航编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显忠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邹氏家乘四十八卷,(清)吴敏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睦堂铅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清)邹仁溥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山邹氏世谱,(明)邹武修,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清)邹冠瀛重辑,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范阳邹氏家史,(清)邹梦同、邹漪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范阳邹氏家谱,(民国)邹大贵等续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吹律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范阳邹氏家谱,(民国)邹氏族人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吹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邹氏宗谱四卷,(清)邹兰君、邹铭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永邑邹氏宗缯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灵洞乡弗龙口村。

浙江常山邹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江昇墀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毛良坞乡塬头村。

浙江常山邹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杜亭坂村。

浙江常山范阳邹氏宗谱,(民国)程继尧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杜亭板村。

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民国)邹鲁臣、邹开益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安徽怀宁皖怀邹氏宗谱七卷,(清)邹全宗等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闽南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邹昌钰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江西南昌省会邹氏祠主录,著者待考,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修水邹氏族谱,(清)邹公瑞等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袁郡邹氏族谱,(清)邹腾蛟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铜鼓邹氏宗谱一卷,(清)邹述堂、邹传瑞等纂,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江西奉新邹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邹光繁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邹氏庆户家谱三卷,首一卷,(清)邹晓窗纂,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新化清谿邹氏庆户续修族谱三卷,(清)邹孔衍、邹文苏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南新化邹氏庆户续修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湖南新化邹氏才户五修族谱十八卷,首二卷,(清)邹煜南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爱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中山沙湖邹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广东大埔邹氏族谱初基,(清)邹荫棼撰,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清)邹宗彦撰,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沙溪乡三青村。

四川台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清)邹文灿补,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台江县图书馆。

四川内江邹氏族谱一卷,(清)邹应楠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县杨家乡。

四川丰都增修邹氏宗谱,(民国)邹集之、邹南陔等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半都邹氏宗祠石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建昌邹氏家谱,(民国)邹永铭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邹氏族谱二卷,(清)邹守增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东鲁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邹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邹传云主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柏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邹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巫溪县书馆图、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邹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加拿大人类历史与发展史学会。

邹氏四修支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戊辰年(公元1916年)广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邹氏族谱,(清)邹允祥等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揭西邹氏联宗族谱,(现代)邹氏联宗族谱编辑部编修,199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虞山邹氏谱,明朝年间始修,(清)彭汝、彭汝球等增修,木刻活字印本。注:记事止于清道光年间。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邹氏家谱,(民国)邹永铭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元恺堂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邹氏族谱二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范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株州黄龙桥邹氏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邹树潭等倡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近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七、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秦皇赵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从范阳迁出的族人,一般姓氏前会加范阳两字以念先祖故地。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州)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堂号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西汉邹仲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东鲁堂:据邹氏宗谱记载:汉武帝时,仲俊公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与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晋秩赐封东鲁侯,东鲁是邹氏仲俊的封地,东鲁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驺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驺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南阳堂:2013年湖南新化敦睦堂、睦亲堂合修宗祠,因都是33世祖邹湛(字闰甫,南阳新野人,大学博士,晋国子监祭酒,称南阳杰人)的后代,定名为“中华邹氏新化南阳堂“。

南谷堂:南宋邹应龙后人修建。

此外,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三古堂“、“敦睦堂”、“睦亲堂\"、’承启堂”、”序伦堂、”太和堂“、”显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晋德堂”等。

八、字辈排行

山东莱芜莱城邹氏一支字辈:“青而玉复法、志学笃忠正。”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东支字辈:“尚云国发文王廉凤天景学元恒利贞祥”。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西支字辈:“尚云国发文王廉凤天景学丕显忠功大德承世继长”。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东一承宏显龙文通大(明凯)风令长振世德润永广嘉天开瑞光吉熙兆登芳升”。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一志喜永云书世祖”。

山东烟台龙口邹氏一支字辈:“同书世兆”。

山东威海邹氏字辈:“居恒立本、积德存良、守先延嗣、庆余绪昌”。

山东莱阳邹氏字辈:“克(立)学(本)世(积)德广仁敬宗裕嗣庆成绪昌”。

山东莱西邹氏字辈:“发振明元西王允克金国(曰)水殿土”。

山东邹氏一支字辈:“本仁吉永远”。

山东临沂邹氏一支字辈;“圣公民之起,方能立谟训,允为文学士,芳名斯可钦,尔若修广大 ,锡善曰天心,欲希孔子道,承德高秉仁,求克正世纪,朝廷有贤君,永光我宗者,特望於后昆。(六十字自十世起)”。

山东泰安东平邹氏一支字辈:“桂兰承家业,开典庆国恩。”

山东夏津、高唐邹氏一支字辈:“纯诚尊祖法,孝友纪宪传”,再续:“昭德达至善,修齐臻治平”。

江西进贤邹氏字辈:“守法加文节循常绍本宗”。

江西寻乌邹氏字辈:“吉仕奋兴观上国”。

江西红土地庙、湖北邹氏字辈:“天元孟世民居国君龙之长守忠厚维善必昌永传家德万代发祥”。

江西赣州邹氏字辈:“习思文拔章华邦经纶佐国忠厚联芳”。

江西邹氏一支字辈:“世启国正辅朝兴邦忠良志士显大清定安泰全在尚德传芳荣耀宗祖景膺永昌”

江西都昌邹氏字辈:“文孝之若士益子明国伯淑道世永远存正光天德邦本曰万民太平时可必全乐景贤良智义安常则”。

江西信丰大阿川风 邹氏字辈:“……日昌隆庆长征志德”

重庆秀山邹氏字辈:“邦应世大家用本方如其以德祖泽愈光乃为上兆宏学丕昌同宗兴广元由吉安子能自立定可绍先咸中有庆荣华长延”

重庆涪陵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大贤文章光上国万事九重天”。

重庆奉节邹氏字辈:“金皇必见判子非坦全心为祖灵见洪元立祖国”。

重庆綦江邹氏字辈:“思世章崇仕振文绍开华云升登科第铭扬永安宗”。

重庆忠县邹氏字辈:“......永茂庭院,世仁应启,孝发朝官,定国安邦,万代长久......”(部分)

重庆合川邹氏字辈:“良孟明孔天,世代文芳传,忠孝为仁本,国朝得利先.....”(部分)

重庆石柱邹氏字辈:“应友千祥,治忠万士,永发文学,正国安邦 道明孔圣,书启大贤,张光习尚,世代荣昌”

重庆邹氏一支字辈:“开文云红安康”。

重庆邹氏一支字辈:“学高家升正”。

重庆黔江区邹氏一支字辈:“大仕永进学,万胜显云杨,福禄如东海,富贵与天长”。

重庆綦江永新一支字辈:克 绍 龙 登 绪,弘 开 景 盛 基,文 章 昭 世 德,中 正 辉 先 贻。

贵州遵义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达贤文章高尚国富贵永朝天”。

贵州思南邹氏字辈:“学道明先圣习书启大贤文章光上国万事九重天”。

贵州铜仁邹氏字辈:“文笔思自定富尚炳国正廷天元世德贤大学祖宗”。

贵州邹氏一支字辈:“学高家生振 品修贤义皇”。

湖南新化、祁阳(东)、衡阳、长沙邹氏字辈:”学高家声振 品修贤誉洪 一生存美德 多福自全逢“,以宣靖父为开姓祖繁衍至今有103世代。

湖南长沙邹氏字辈:“克振铭崇大,永廷岳益尊,德洪(派后定)。承先怀义训,忠孝树家声。科甲联延远,英才定显荣”。以宣靖公为第一派计算“克”为第77派(或第76派)(1920年八修谱记载,从衍公派起算“克”为第55派)。

湖南宁乡邹氏一支字辈:”宗启省绍昂 再传效舆瑞九一正文邦 福寿永吉祥 盛世欣康乐 明廷重淑良 本仁成大德“。

湖南宁乡邹氏一支字辈:”广国景堂永 谛都之汝光 忠孝传家大 勋名继泽长“。

湖南宁乡邹氏一支字辈:”优继学甲道 国安邦政允本勋垂锡 求荣炳型 锺鸿业烈 在钧润根“。

湖南宁乡邹氏一支字辈:”祖宗如今洪 重扬孔盛世 元开万意名 庆袭陶唐治忠孝永传流 诗书恒继立 国勋敦礼让 家政存仁义“。

湖南宁乡邹氏一支字辈:”思绍英明祖 廷和本首忠 学高家声振 品修贤誉洪 一生存美德 多福自全逢“。

湖南株州邹氏字辈:“德时荣思友怀常明儒启添征世泽家声茂文名国运昌傅经崇宝训笃学绍书香”。

湖南新化洋溪和槎溪邹氏字辈:“新序今联定 同修洽族亲 敦纯徵至性 履敬笃常伦”。

四川巴中邹氏字辈:“国正天心顺,预见世其昌,文章为学本,申锡永鸿光”。

四川乐山犍为县邹氏字辈:“文明国正天心顺,仁孝家敦世泽长,兴志克诚思远大,夏余兰桂庆联芳”。

四川射洪县邹氏字辈:“乾坤义帝康,时美忠奇玉,富贵显文章”。

四川宜宾宗场邹氏字辈:“道德学应永绍宗志从斯新朝政祖诚愈昌顺世代承恩有振起基先盛”。

四川金堂竹篙邹氏字辈:“善佩瑶琨尊凤祥,万贤盛玉国正兴,德昭前代钟灵秀,光耀先宗启俊英,大业建成维汝翼,书香继世永标名”。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以及龙塘金竹塆邹氏字辈:“朝大仲廷仕,文运正昌洪,祖德贻谋远,宗恩庆泽隆,忠孝广谟列,礼义振家风,继述咸熙绩,垂统建伟功,裔嗣亨肇起,选拔显尊崇”【明末清初经过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在康熙年间离开今湖南娄底新化洋溪入川(湖广填四川),听老辈人说,有的还是绑着来的,不愿意离开故土,有的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自愿入川。后来在20世纪初期,在字辈贻(祖父辈)这一代有离开迁移去今什邡市以及广安武胜县.】

四川省攀枝花仁和邹氏一支:一至方学礼,引子三尚天,兴道明孔胜,世代显林阳。

四川成都双流邹氏字辈:“炳兴永富贵,护民国安康。\"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邹氏一支字辈:育淳思时民,之克永昌荣,忠孝传家国,兰玉满阶庭。

安徽枞阳邹氏字辈:“宗应之后世其孙永自昌定有贤贵士振国安朝邦忠孝传家国读书择孔章”。

安徽合肥邹氏字辈:“培本多芳,传家尚任”。

安徽双堆集镇邹圩村邹氏字辈:“克XXX长 秉承启贤良”。

广东湛江邹氏字辈:“国家秉忠贞才优颖异学演科名”。

广东汕尾邹氏字辈:“鸿拥振世同锦茂念本丁荣昌”

辽宁沈阳邹氏字辈:“太和华青海甸”。

云南邹氏一支字辈:“进思世德符纯全忠正发”。

云南昆明禄劝县邹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内蒙古邹氏一支字辈:“世洪文利业武全振家生”。

湖北恩施龙凤邹氏一支字辈:“始文良正世,大国元邹忠,朝政永天龙,闻开应席中,敬恭辅名胜,显耀必光宗,传家为孝友,一心希孔孟,远绍先祖发,万代长兴隆。”

湖北建始邹氏一支字辈:“思养英宗孔,世代永兴隆,敦伦首孝友,行一重贤良,尚继先人绪,贻谋亿万光。

湖北红安、麻城邹氏一支字辈:千庆普惠希,来瀚骐崇辂,思承惺琬涉,桂盛德开基远,丰功永世传,常怀光大志。

湖北随州邹氏字辈:正有明德,世守宗传,广绣红云,忍言家学。

邹氏广佑堂一支字辈:“太峯应美德程 清扬明隐山 汝派系绵长 日印吉玉开 文章本秀才 孝友恢先绪 诗忆启后来 道乡绵骏业 理学定鸿魁 盛世名儒富 邦家贵有培”。

邹氏一支字辈:“世启国正辅朝兴邦清定安泰全在忠良志士显大尚德传芳荣耀宗祖景膺永昌”。

邹氏一支字辈:“万世绍荣光刻昌”。

邹氏一支字辈:“百世其昌”。

邹氏一支字辈:“官清民自安子孝父心宽”。

邹氏一支字辈:“居恒立本 继(积)德倡(存)良 守先延嗣 庆余绪昌”——此家谱在山东至东北一带很常见,但由于常年口耳相传有些不同支脉已发生变化,但总体还是以如上读音为基准的。

九、姓氏名人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后被任为相国。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衍:亦作驺衍,春秋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阴阳家、士大夫。他学究天人,雄于辩口,号“谈天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卷七十四》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第十》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奭:齐襄王至西汉时期(前283-205) 频采父之术以纪文,”称谈天衍,雕龙奭“,与慎到、田骈齐名。驺奭著《驺奭》12篇,战国“三邹子”之一。

邹阳:西汉散文家,藩王太傅。齐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邹阳是汉代著名文学家,也是雄辩的政治家,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这种文化传统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兴盛,无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邹仲俊:西汉上谷刺史、幽州统制,封东鲁侯。

邹牟王:也称作朱蒙(音转),是古代高句丽国家的第一代王。以高为氏。邹牟王开创基业,营建城池,发展生产,壮大势力,合并周围部落方国,为高句丽国家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死后被尊为始祖东明圣王。关于邹牟王的神话传说,古代文献《论衡》、《魏书》、《北史》、《三国史记》中均有记载。详略不同,文采各异。集安市东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开头也简略地记述了这段美好的传说。实际上,朝鲜学者搞不清邹牟的来历,因此将其神话。有许多学者考证其为西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著名的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文学家邹阳之后。邹阳一族就是古邹国贵族后代。山东胶州《邹氏宗谱》记载邹牟是西汉邹仲俊二夫人所出。

邹(驺)靖:籍贯荆州长沙(今湖南湘阴),东汉末年时期的北军中侯,刘焉之校尉。

邹全哲:唐初幽州统制。

邹思道:讳函字志儒,唐贞观年间举孝廉,除江阴刺史,迁杭州刺史。

邹沨:字起泓,号绿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间临川刺史。

邹天经:字云祯,别号阿蛮,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阳统制。

邹天纬:字云祥,行重二,唐天祐袭封荆南节度使,屯兵范阳。

邹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固始县。闽国尚书左仆射协镇闽疆,加封威武军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至今仍尊称他为“开泰公”。

邹望龙:字辉,北宋干德甲子二年钱粮助石守信兵护宋太祖有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殿前检校国子监酒兼监察御史。

邹义甫:太平兴国二年(997)登进士,初授河东军中节度判官,泉州知府,转授龙图阁学士与侄子轼卿同寓金陵。

邹安卿:醇化元年(990)进士,泉州知府。

邹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读,(1021)敕诰命御史。

邹锡守: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间先后任麻城、泰和县尹,转任云南大理签判。邹补之:北宋学者,著述颇丰,有《春秋语孟注》、《兵书解》、《宋朝识略》等。

邹浩:常州晋陵(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大臣、诗人,自号道乡居士。曾两起两落,历吏部、兵部侍郎、宝文阁大学士等职。著有《道乡集》诗集。

邹应龙(隆):南宋官员,字景初,泰宁城关水南街人,状元,官至尚书、参知政事,理宗亲书“南谷”两字送他,并封他为太子少保,开国公。

邹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将,兵部侍郎。

邹普胜:铁工出身,元末红巾军领袖,天完政权太师,后仍为陈友凉太师。一说他后来战死,一说他隐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为何野云。

邹应龙:明朝陕西省西安(长安)人。嘉靖进士。曾上书揭发严嵩父子,言辞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严嵩致仕,将严世蕃下诏狱治罪。嘉庆时任云南巡抚。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邹元标:江西吉水人。明万历进士。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后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而归。著有《愿学家》。

邹守益:江西安福人。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

邹亮:明代学者,工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书,著有《鸣珂》、《漱芳》等书。

邹政(1425-1506),别号淳溪,明英宗天顺年间,参加丁丑科会试,取得会元,被钦点为探花,官至两广总督,举家入籍广东高州府,居茂西顿梭贵牌,成为贵牌邹氏开基祖,后代分布高州、廉江、茂名及广西防城等地。

邹一桂:江苏省无锡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画家,累官至礼部尚书。工绘事,尤工花卉,间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邹宏义: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始祖。

邹复胜:清代爱国将领,光绪年间陕甘提督,与老将冯子材并肩取得镇南关大捷。没有他率队及时赶到,炮台就失手。

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精通天文、历法、算术。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中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另 外还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

邹炳泰(?-1820)字仲文,江苏无锡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兵部、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请立国学辟雍。先后督山东、江西学政。屡被贬降。嘉庆中,因林清事变罢官。嘉庆二十五年卒。

邹汉勋(1805—1854),清著名学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绩。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

邹杰:字汉卿(1875-1915),原酉阳后溪乡长园村邹家堡人。少年练就一身武艺,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澜之志”,蜀军总司令属下第四标标统,后被袁世凯杀害,追认为“蜀中先烈”,后代分支有龙潭水、九溪、沿溪木塘、大溪等支系。

邹容:近代革命先驱。原名邹绍陶(1885-1905),四川省巴县人。1903年加入爱国学社,组建中国学生同盟会,写成著名的《革命军》一书,倡言反清革命,号召推翻清廷,创建中华共和国,颂扬革命为世界之公理,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当局的迫害,《苏报》案发,章太炎被租界当局拘捕,邹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狱于提蓝桥的公共租界监狱。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追授大将军。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常委,青年部长。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1946年,任监察委员。1946年,为监察院委员,1949年7月,去香港,移居台北,后任中央评议委员。

邹作华(1894-1973),字岳楼,吉林永吉人。国民党炮兵总指挥,二级上将。

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 长乐县。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2年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至苏联参观。1935年回国。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变后,再度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为中共党员。辑有《韬奋文集》。

邹云彪:民国初年孙中山委任福建闽西警备司令,追赠陆军上将。

邹鹏振:民国第四十四军中将军长。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