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几月搬家好农历(几月搬家好)

几月搬家好农历(几月搬家好)

搬家禁忌之选择月份的讲究

搬家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关于搬家时间、地理位置,风水讲究等等。

那么关于搬家禁忌大家都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华富康物流就结合一些搬家禁忌来说一说搬家的月份要如何选择,都有哪些讲究。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搬家之言选一个比较吉利的好日子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不是完全是正确的,黄道吉日对于搬家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合适的月份也是大家在搬家之前需要考虑的事情。

先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所说的月份都是属于农历上的月份,一定要和公历区分出来,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

注意点一

从现实考虑不适合的月份

搬家月份有讲究吗?除去风水学方面的观点不谈,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就有几个不适合搬家的月份。

比如说六月和十二月份,六月份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搬家对于全家特别是孩子老人来说都是一件吃不消的事情,所以应当尽量避免这个时候搬家。

除了六月,十二月也不是一个适合搬家的时候。十二月份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天气冷,空气流通较差,因此不利于新装修的房子的通风散味,对于家人的身体也是一种伤害。

注意点二

从风水学角度考虑不适合的月份

除了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之外,风水学的角度也是大家所必须了解的,一般来说一年之中的七月和正月是不适合搬家的,七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看做是“鬼月”,在这一个月当中我们做事要格外小心,更不用说像搬家这样的大事了。

另外,正月是一年中大家团聚的春节所在的月份,这一个月当中,大家都希望能够一家人一起安稳地在家里共享天伦之乐,像动土搬迁这样象征着破裂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够在春节期间做的,就算急需搬家,也需要等到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再考虑。以免破坏了一家人今后的运途和团结和谐的家庭生活。

最后华富康物流想要告诉您:其实不管是适合动土搬迁的黄道吉日,还是不适合搬家的月份,大家之所以这样重视,就是想在搬家之后能够有或者更加美好的生活,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足够用心,每个人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的。

长按关注

居民储蓄增加17.84万亿后,2023年存款搬家何处去?

居民存款高增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日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全年金融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居民部门新增储蓄较大规模的增长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有观点认为,2022年多增的居民存款,如果有1/3拿出来恢复对房屋、装修等购买,中国经济就能顺利恢复。

2022年居民储蓄缘何多增?居民部门真的有“超额储蓄”吗?存款高增能否支撑消费和地产复苏?

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

2022年居民部门新增储蓄有着大规模的增长,引发市场关注。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从居民部门储蓄来看,2021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增长反映出,在收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受到压制、理财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意愿较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受到疫情等影响,居民消费场景有所缺失,一部分消费转向了储蓄,同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大预防性储蓄意愿。

分析居民存款高增的主要原因,国信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王剑也认为,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且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居民信心持续下降,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是居民存款高增的核心因素。在此背景下,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

实际上,从央行此前发布的调查报告也可以看出,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大幅提升,投资意愿和消费意愿均有所下降。

央行《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储蓄意愿持续较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比上季减少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比上季减少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9.1%,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

除了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居民存款高增还与居民被动储蓄增加相关。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等因素影响,直接带来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降。

居民风险偏好下降

“我今天没抢上大额存单,太快了,就放了1000万,一秒没,下周二再给你试试。”家住朝阳区的彭女士收到银行客户经理发来的微信。

根据彭女士介绍,一周前自己在银行咨询理财产品时得知,该行有大额存单产品,3年期3.25%利率,但需要满足资金是新进的条件,由客户经理帮忙预约购买。

大额存单产品额度大、期限长、利率比普通存款产品高,在当前存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大额存单获得了不少储户的青睐。

“现在理财市场这个样子,大额存单都哄抢,但我就算新入了资金,还是没抢到。”彭女士遗憾的说。

这也反映出存款高增的另一个原因: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下降,资本市场表现欠佳。

“2022年债市和股市震荡加剧,理财净值化转型后也出现了‘破净’问题,居民风险偏好降低,‘资产保值’的诉求加大,而存款属于保本投资渠道,需求有所扩张。此外,在存款利率改革的背景下,预期未来存款利息还将继续下行,因此投资者倾向于尽早买入存款类产品以锁定收益。”明明说。

王剑认为,居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货基和理财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理财和货基的规模并没有出现下降,但配置比例有所降低,带来居民存款被动增加。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疫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可分为两类,其一为疫情防控或高感染率出现,无法消费导致的被动性储蓄;其二为源于对经济走势和收入预期悲观,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教培、互联网、地产等)导致的预防性储蓄。

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去哪?

居民存款高增长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市场关注存款高增能否支撑消费和地产复苏。

比如,有观点认为,2022年多增的居民存款,如果有1/3拿出来恢复对房屋、装修等购买,中国经济就能顺利恢复。

但不少分析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明明表示,“从存款增速来说,2022年确实存在一定的‘超额储蓄’现象。我们认为一部分有购买能力的居民购房,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考虑群体间的收入差异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此外,推动经济修复也不是仅仅依靠房地产销售等环节,还需要关注居民消费、企业生产投资等,其他产业以及其他部门也需要共同发力改善。”

王剑指出,2006年以来,单季度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多增规模连续两个季度超过1万亿元共有三轮: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2018年三季度至2019年二季度、2022一季度至三季度(仍在延续),累计新增居民存款分别为5.69万亿元、9.76万亿元和13.21万亿元。以上三轮居民存款大增均对应经济的大幅回落,前两轮存款大增均持续了四个季度,此后消费和房地产呈现复苏态势。

明明认为,存款的高增确实为后续消费以及地产的复苏提供了资金储备支持,但是消费和地产的复苏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例如,进一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意愿;供给端改善,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房地产市场也需要有序处理行业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各方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李超预计,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将分流至实体部门及资本市场,其中,部分“被动储蓄”将随疫情形势改善而逐步释放,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及购房活动的回暖;而“预防性储蓄”主要源自居民悲观预期及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居民超额储蓄在无法大量进入消费、地产领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将是核心外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