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经》道门相心秘术(心记)
出纳官细论(口)
夫口者,名海口,水星,复载,出纳官。宜色丹,开大合小,口角朝上者为宜!忌短促,唇掀,色青,齿露,偏邪。促者,口聚也,短者,横窄也,并主孤!《大统赋》曰,口如吹火似寒酸。口有三聚,一猴口,令人无子。二羊口,令人孤寒,好歌乐,无衣粮。三鹤口,令孤寒,性寡,亲子另房!唇掀者,口唇翻上也,亦主孤克。若去寺观及出家,免得一生见八难!
色青者,言唇气青黑。亦主孤贫。齿露者,凡语笑露齿牙,孤克。偏斜者,口不正矣。亦主孤贫。口斜于左,十七祸至。口斜于右十六灾病。水星不正,骨肉相煎,五十六岁入运,至六十四岁不利骨肉六亲!
阔而不正,虚诈不堪言。偏薄是非谤讪。偏薄者,主好谈人是非,取笑他人过失。此等之人,虽居富贵,亦不脱小人之性也!水星偏陷两头垂不,尖薄无棱是乞儿!
如朱抹嘴,名誉相传。唇里紫,食肉千里。覆载多纹理,掩人过失,得子孙贤慧。
睡中口开者,泄元气,寿不永!低垂两角,常被人嫌!上唇生黑子者,平生酒肉天然。生于口角者,灾滞。生于法令纹者,主饥饿而死。女人唇上生黑子,主无媒自嫁也!
运限者,口管十年,为末主。五十六至六十四。气色红润者,晚贵。黑者贱!青者毒!白者亦然。黄者病!唯口不宜黄,黄主瘟疫!
相面的创作角度:判断性格和命运的方法
相面的创作角度。
社会很简单,人心很复杂,要通过一些手段保护好自己。相心即通过观察人的外表、举止、言谈等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相面即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等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相心即通过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这种方法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婚姻家庭、职场晋升等方面。
在相人方面需要关注人的外表、举止、言谈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等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来看一下相面的创作角度。在相面方面需要关注人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其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等方面来判断其是否受到压力,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以及这些情绪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最后来看一下相心的创作角度。相心是一种通过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相心方面需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中的潜力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等天赋和能力。
总之相人相面相心是一种通过观察人的外表、举止、内心世界等方面的变化来了解人的性格和命运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避免不必要损失。
希望你们遇良人,觅知己,赢巅峰,笑人生。
心心相印
视频加载中...
爱心,暖心,贴心,真心,决心,信心……
关于心,你能想到什么?
当心与心连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奇迹?
记者:李爱斌、程济安、杨琳、姜亮、霍欣玮(报道员)、刘海、杨华,叶含勇、王曦、胥冰洁、余国庆、蔺娟、吴思思、王攀、肖思思、王瑞平、胡拿云、蔺娟
编辑:孙毅飞 肖正强
部分内容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泸州电视台提供
僚人去哪儿了?——探寻中国古代西南神秘族群“僚人”踪迹
来源: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宇飞
一千多年前,在广袤的中国西南大地上,活跃着一个神秘的族群。他们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至今仍有他们的“影子”。
僚人,古籍中多作“獠人”,音同“老”,曾长期生活在川渝、广西、贵州、云南等区域。然而,从魏晋始见到宋元消亡,这个神秘族群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僚人为何消失?他们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在何方?在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下,消失近千年的僚人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是3月22日拍摄的位于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的一处崖墓遗址,据当地专家介绍,这处墓穴不同于别处,不仅一整块大石头上只有一处墓穴,此外墓穴洞口与墓穴洞里都有刻画。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神秘族群:千年前活跃在西南地区
在重庆南部,渝黔交界的綦江区,至今流传着关于僚人的传说。
在大山深处的郭扶镇双河塘,紧邻溪流的崖壁上有一处墓穴,墓旁石壁上刻有一幅线刻画,分别是口中衔着一条鱼的鱼凫,蚂拐和一个妇人形象。
“民间相传,这幅画展现的是僚人对生殖的崇拜。”郭扶镇三塘村支书邓世全说,鱼凫代表男性,鱼代表女性,衔鱼象征男女交合,产卵较多的蚂拐蕴含着僚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妇人被称为长奶夫人,能边劳动边将乳房甩到后背,让背上的孩子吃到奶水。
记者在当地村民带领下,在綦江境内走访发现,类似的崖墓不在少数,鱼凫、鱼、妇人等刻画也多次出现。
这些遗迹是否与僚人有关?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专家学者表示,崖墓是古代很多民族的墓葬形式,且在我国多地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史实佐证,尚无法证明这与僚人有关。
但学界普遍认可的是,僚人族群曾长期活跃于川渝、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其中,在綦江及其周边区域生活的“南平僚”,是僚人的重要支系之一。
2015年11月,全国首家僚人文化研究专业机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落户綦江,中心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博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为研究员,目前已出版论文集《僚学研究》共三辑,对此前已成为“绝学”的僚人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史书的记载,均将僚人主要生活区域指向中国古代西南地区。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在其撰写的《博物志》中提到,“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三国志》也提到“平南事讫,牂牁兴古獠种复反,忠令嶷领诸营往讨,嶷内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僚人共有20余个支系,“南平僚”是最为强大的支系之一,活动地带包括重庆綦江、江津、南川以及贵州遵义等地。其来源有几种可能,或是贵州北部的夜郎人北迁,或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
不仅是各类史书的记录,僚人也曾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
“诗圣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生活期间,接触到了僚人,在诗歌中描述了僚人的许多民族风情。”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僚学研究专委会会长鲜于煌说,僚人以夏历十月一日为新年节,杜甫在《十月一日》诗中描绘了僚人新年的喜庆——“蒸裹如千室,焦糖幸一柈。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再如,杜甫在《示獠奴阿段》中描写了僚人阿段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去引水的故事:
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
郡人入夜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
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
另外,刘禹锡写有“竹枝词”反映南平僚人生活。欧阳修也写有“南僚”诗散句:“遽然摄提岁,南獠掠边陲”“吮豪兼迭简,占作南僚诗”。
“僚人是对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是汉、唐宋间西南地区极为重要的民族群体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国祥说。
这是3月22日拍摄的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景区的“僚人文化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灿烂文化:部分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僚人文化痕迹
僚人,这个神秘的古老族群,创造出哪些灿烂的文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僚人的“画像”逐渐清晰。
《旧唐书》记载,僚人“人并楼居,名曰干栏,露发徒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贯其首,名为通裙。生产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丰收时两岸僚人击铜鼓讴歌,摇摆而舞。”
“僚人内部种族较多,服饰多姿多彩,但其中不乏一些共同之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铃说,如包头巾、穿花鞋、喜银饰,妇女多穿右衽或左衽无领上衣下穿长裤或辄裙、男子多右大襟和对襟。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僚人很可能居住于干栏式吊脚楼,此类建筑往往建于崖边、高坡,防潮防虫,以应对西南地区潮湿闷热的环境,至今仍可见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河流两岸。
“僚人作为如今西南各民族的直系祖先,我们推断出僚人的饮食习惯,如喜食糯米、鱼、虫、嗜酸等。”周铃说。
文身、凿齿也是僚人的独特文化,至今仍留存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习俗中。
唐代《酉阳杂俎》记载,“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今南中乡面佬子(僚),盖雕题之遗俗也。”至今,泰傣民族仍保留文身习俗,其先民因而有“乡面蛮”“花脚蛮”等别称。
《动南志略》记载,“男女十四五岁左右各击去两齿,然后婚娶。”《续资冶通鉴长编》载宁军镇压南平僚人,“所获首级多凿齿者”。“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壮族孩子成年有拔掉或包裹犬牙的仪式,仡佬族中有因凿齿被称为‘打牙仡佬’者。”周铃说。
铜鼓是僚人部落中的权力象征。《魏书·獠传》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
研究表明,“鼓”即铜鼓,为僚人部落中权力极高的人所掌控,部落首领用它可以调集部族人马。除用作战争,铜鼓还用于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及用于娱乐等。
更有趣的是,僚人文化中,婚俗是女方陪以重金。《新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婚法:女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
“僚人还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族群,每到传统节日,僚人要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周铃说,僚人的传统节日繁多,可知的就有迎新火、挑新水、鱼花节、霜降节、三月三、蚂拐节等十余个,部分至今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东南亚民族的文化习俗中,仍能看到僚人的影子。”王国祥说。
3月22日,在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景区的“僚人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介绍展品。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寻踪僚人:融合与迁徙之后彻底消失?
僚人,从魏晋始见到宋元消亡,这个神秘的族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为何消失?到哪里去了?现在又在何方?
“学界普遍认为,一部分僚人与汉族融合,另一部分僚人不堪汉族封建统治者压迫,与统治者爆发数次战争并被镇压后,向南迁徙,‘裂变’成多个民族。”周铃说。
据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考证,僚汉融合早已有之,553年西魏废帝平蜀,558年北周建立,巴蜀各地趋于平稳,统治者在僚人居住的地方重新开置郡县,僚汉交往频繁,融合速度开始加快。晚唐以后,史籍中逐渐不见有关僚人的活动记载。
《通典·边防三》记载,“及后周平梁、益,(僚人)自尔遂同华人类。”《隋书·地理志》记载,“僚户,富室者频频参夏人为婚,殊与华不别。”经过长期历史演进,僚人逐渐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甚至与汉族通婚,融合于汉族中,没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保存至今。此外,汉族统治者以暴力征服和封建压迫的方式使得僚人被迫汉化,也是僚汉融合的途径之一。
“从历史发展眼光看,僚汉融合过程中,僚人逐渐采用汉族文化和生产方式,从奴隶社会一跃成为更发达的封建社会,最终与汉族融为一体,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发挥了推动作用。”周铃说。
与汉族融合的同时,部分僚人不堪汉族统治者的压迫而走上漫漫迁徙之路。
3月22日,在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景区的“僚人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介绍展品。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历史上,僚人不堪汉族统治者剥削压迫,进行了数次反抗。从东晋到五代,四川发生僚人反叛事件在史书记载就有40多次,部分僚人在被镇压之后,遁入深山,向南迁徙。
据初步考证,僚人的迁徙路线,近到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远到中南半岛。与僚人同源异流的民族,中国境内有壮、布依、侗、傣、黎、水、仫佬、仡佬、毛南等,东南亚和南亚有泰、佬、岱、阿洪等。
但同时,学界对僚人的族源和去向也有一些争论。
僚人族源方面,有学者认为濮人就是后来的僚人,两者只是自称与他称的区别;有学者认为巴人就是后来的僚人;也有学者认为僚人与越人、苗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更有学者认为僚人由众多古代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等。
僚人去向方面,除上述僚人与汉族融合,以及向南迁徙的普遍观点,有学者认为僚人是彝族的祖先,也有学者认为僚人随迁徙方向不同而融合于汉、羌、彝等族。
如今,学界对僚人的探寻仍未止步,对僚人的认识也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僚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对多个民族的泛称,目前学界对僚人研究方面有一些争论也属正常现象。”周铃说,另外僚人为何从典籍中神秘消失,僚文和汉字是否有渊源,僚人文化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贡献,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有何重要意义等,都是僚学研究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确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事实,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注:此稿参考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并已经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专家组审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曹雪芹取法《枯树赋》
曹雪芹取法《枯树赋》
——《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之三
作者:刘上生
伟人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晚年特别喜爱庾信《枯树赋》,早已为人熟知(董晓彤《陪伴毛泽东走向生命终点的<枯树赋>》,《党史博览官方账号》2022年1月24日)。在此二百年余前的曹雪芹曾取法《枯树赋》,却极少有人关注。《芙蓉诔》文前所列“远师楚人”以下八篇,《枯树赋》列于非楚人所作四篇《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之首。一篇数百字的短赋,怎么会引起曹雪芹的注意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群树枯灭与整体悲剧构思
《枯树赋》是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名篇。它以“枯树”为题,抒发自己经历战乱羁留异国年华老大的悲凉心情,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和感伤。篇首即借东晋名士殷仲文“世异时移”被贬谪入题: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以下描写各种树木因为树龄、迁移及外力破坏摧残而枯朽的情况,最后引桓温的感叹结尾: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前以树喻人,人命如树;后则以树比人,人不如树。实际上又都是借人喻己。情感不断强化深化,直至推向高潮。
小说第50回薛宝琴《真真国女儿诗》“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显然暗引此赋结语。但真正震撼曹雪芹的其实并不在此,而是赋中描写的以“枯树”为整体意象的有价值生命的群体毁灭:
“白鹿青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消亡?桐何为而半死?”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
可以想到,当曹雪芹构思和描写“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家族悲剧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展示众多生命毁灭,特别是可爱的青春生命的夭亡时,庾信《枯树赋》曾引起他多么强烈的共鸣。
曹雪芹与庾信境遇并不相同,但他的生命意识和感伤心理与庾信相通,并比庾信更加强烈。《枯树赋》的生命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情怀,而曹雪芹的生命意识却不仅来自繁华落幕、理想幻灭的自我经历,更包含关怀众生(特别是闺阁)和哲思本体的博大情怀。他笔下的主人公宝黛都是尚未真正跨进社会大门的少男少女,却因热爱而对生命的变化最为敏感。黛玉怀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伤以泪洗面,宝玉更由此及彼,反复推求斯人斯园斯花斯柳的未来,非“逃大造,出尘网”,无以释怀。(27回,28回)16岁的最美丫鬟晴雯含冤屈而死是小说前八十回最大的生命悲剧,它对贾宝玉的精神打击和对林黛玉未来命运的预示,其分量都是无法估量的。曹雪芹为贾宝玉拟作《芙蓉诔》时,取法《枯树赋》,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槛外海棠预老”与庭槐“生意尽矣”
取法不是简单的仿效,而是曹公依从自我创作需要进行的艺术创新。就整体而言,如果说对《大人先生传》的取法,主要在诔文后一部分晴雯精神生命升华为芙蓉女神的“仙化”想象,那么,对《枯树赋》的取法就显然集中在前一部分哀伤晴雯肉体生命夭折的“悼亡”中。
诔文在叙说晴雯被谗害而死后,自“自蓄辛酸,谁怜夭折”至“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一大段是“悼亡”内容的集结处。从哀叹生命永逝不返,到追寻生前往事,物象、典故大量堆叠运用,形成情感的集束喷发。“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都可以看到《枯树赋》的熏染痕迹。但尤其值得研究的,则是物人对应的艺术手法。在这里,我们发现庾赋枯树与诔文花喻意象的连通。
吕启祥先生指出:“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是以女儿为轴心的情况相对应,作家创造了一个以花为轴心的意象群。”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构想,翻出了新意。”(《红楼梦寻》9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枯树赋》虽然全篇亦树亦人,淋漓尽致,也难以相提并论。但“伤逝—悼亡”的生命主题,却把它和《芙蓉诔》连在一起。
《芙蓉诔》中出现的花喻意象不多。除了“花原自怯”“生侪兰蕙”等概述语,具象只有两个:一是芙蓉,一是海棠。由于晴雯“死辖芙蓉”即仙化芙蓉女神的构思,及作诔时芙蓉盛开的季候,芙蓉花并不具备悼亡的情感寄托功能,而海棠却十分引人注目: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庚辰本在“海棠预老”旁有脂批二字:
“恰极。”
暂不论上联“鹦鹉”的内涵,下联是直接对应于77回宝玉与袭人对话的真事的,晴雯含冤被逐,宝玉说到晴雯病重生命难保,伤心地提起:
“这檐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
接着有一长段议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写“海棠预老”,并非为了证实什么“灵验”,人花感应,实因移情所致。此处脂批“恰极”二字,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词精细。查各版本,庚辰、王府、列藏、戚序诸本均作“海棠预老”,甲辰本及程本则作“海棠预萎”。从版本时序看,后者是后人改的。一般确实用“枯萎”写花残将落之景。但贾宝玉说的是“死了半边”,并非花瓣枯萎,这意味着此花的生命力正走向衰竭。海棠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花瓣枯萎并不意味花树生命终结,因为明年可能再开花,“老”才是对“死了半边”的准确概括。前人以“老”写花者,始见于重抽象思维的宋人。邵雍《花月长吟》诗:“有花无月愁花老,有月无花恨月孤。”方岳《与至能夜话》诗句“吾生如征鸿,岁月如脱兔。江上烟雨寒,花老春已暮。”吴文英《绕佛阁》词:“叹步影归来,人鬓花老,紫箫天渺。”写海棠花老者更少,宋吴潜《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词:“海棠亭午沾宿雨,便一晌、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老去”似乎包含花树已老,故倍加珍惜之意。稍后于曹雪芹的清代词人张琦《南浦》词则有”怅海棠已老,心期难问,何处望高城”之句。比较“落、残、枯、萎”写花之具体生存状态,“老”字更有一种直指生命本体状态趋向衰亡的苍凉和沉重。这正符合贾宝玉追忆晴雯“艳质将亡”,对槛外海棠“死了半边”的特别关注和敏感。脂批在“预老”处特批“恰极”,应是独得曹公之用心。
脂批“恰极”的第二重含义,当然是肯定诔文字句贴合77回小说叙事。按《芙蓉诔》在回忆往事时,多用虚笔,极少实写,甚至如撕扇补裘等关目都未提及,唯独“海棠预老”与本事相应。这并非因为事件何等重要,而是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恰极”地表达了对晴雯悲剧命运的浓厚伤感。在这里,人们看到了“海棠预老”意象与庾信赋起首叹庭槐“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意象的关联。而贾宝玉海棠“死了半边”的描述,何尝不令人联想到庾信赋“桐何为而半死”的伤感?这些,都证实着《枯树赋》浓烈的生命意识和隐喻手法对曹公的启示。
海棠意象链的终端
曹公的取法,实现了对原赋的超越。因为《芙蓉诔》蕴藏着比《枯树赋》个人失志抒情丰富厚重得多的意义内涵。仅就“海棠预老”意象而言,人们就可以看到它与全书“悼红”情结整体构思的深层联结,这一联接是通过前八十回的海棠意象链实现的。
“海棠预老”是贾宝玉发现和强烈感受的生命异象:“这檐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相信人花感应,关注女儿命运的“绛洞花主-怡红公子”当时就惊恐担忧:“我就知有异事”,只是他未必想到有魔爪会伸向他挚爱的晴雯,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并非偏私的。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里,“海棠花”与女性美的联系源远流长。曹雪芹也接受了这个隐喻传统。但在《红楼梦》中,它又有自己的特色。海棠花并不是晴雯的独有符号,而是他所钟爱的“清净女儿”的普泛性符号。在宝玉心中,晴雯是女性美的最高代表,这从《芙蓉诔》的赞颂无以复加可以看到。只有黛玉可以并列,但黛玉又是爱情美的最高代表。所以黛玉与晴雯在芙蓉花意象上有所重叠,并隐含着作者“诔晴雯即以诔黛玉”的用意。而海棠花意象与晴雯的连接,则隐含着作者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由此,我们看到“海棠预老”与“艳质将亡”不仅是属于晴雯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女儿世界的。它向前延伸,与作者的“悼红”情结、与女儿悲剧的整体构思相关联,成为前八十回海棠意象链的终端。
《红楼梦》中海棠花出现的频率很高。“海棠预老”之前,前八十回的关节点有三个:
一是“海棠花”作为怡红院代表景物的意象。17至18回贾宝玉对“西府海棠”人称“女儿棠”解释说:“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怡红院遂成为女性美崇拜者怡红公子的居处。这是强调海棠之“色”。
二是“海棠花”作为女儿诗社的名称。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第一次写诗便是以白海棠花为题:“玉是精神难比洁”(湘云),“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这是“水做的骨肉”清净女儿们为海棠赋“魂”。
三是以赏海棠作为女儿欢乐的高潮。63回宝玉生日抽花签游戏,史湘云抽到“海棠花”,”香梦沉酣”,诗是苏轼的《海棠》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怡红夜宴”是大观园欢乐的高潮。“香梦沉酣”就是这一高潮的顶点,海棠花签虽然是史湘云一人抽的,却反映了女儿们在这难得的有限的自由时空中沉醉解脱的心理状态。酣梦终将醒来。紧接着麝月抽的荼蘼花,花签诗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暗示欢乐的结束,所以宝玉当即“愁眉,把花签藏了”。后续情节随即转入宁府贾敬之丧及二尤之死。
随后,就是导致大观园女儿世界毁灭的抄检、搜阅、逐司棋、入画、晴雯、四儿、芳官等一系列事件,至“俏丫鬟含屈夭风流”达到顶点。而《芙蓉诔》则成为系列悲剧的最强音。
这样,“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就从哀悼晴雯个人悲剧,纳入全书海棠意象—女儿世界的整体构思之中,成为大观园女儿群体悲剧命运的预示。
由此看来,在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定稿的前八十回里,《芙蓉诔》“海棠预老”处于海棠意象链终末端的特殊地位和预示意义绝不可以忽视。也正因此,第94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颠覆海棠意象的续貂拙笔也就不值得讨论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链接》》》
曹雪芹为何“远师”《大人先生传》——《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之二
曹雪芹为何看重《大言赋》——《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