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听不见?别错过“黄金救治72小时”
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者覆盖全人群,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也不少见。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副主任、耳内科主任王明明提醒,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治疗无效率,要注意抓住其治疗的黄金72小时。
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升高
青少年儿童也不少见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副主任、耳内科主任王明明介绍,广义的突发性耳聋包括所有突然发生的耳聋,临床上突发性耳聋一般是指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一侧耳或双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由于发病原因不明,出现突发性耳聋就医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比如听神经瘤、脑部占位、脑血管病、中耳炎急性发作等。”王明明说,对于没有其他疾病原因的原发性听力损失,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睡眠障碍、熬夜、失眠、情绪激动、久处噪声环境,但也有些患者发病并没有明显诱因。
王明明指出,以往,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高发人群,多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中年人,但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都有所提高。
其中,年轻人受娱乐性噪声损伤等因素影响较大,老年人在患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如果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以成人发病为主,但儿童及青少年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医生所重视。
王明明介绍,病毒感染是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学习压力过大及其带来的睡眠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突发耳鸣是常见症状
发病72小时内干预最好
“突然耳聋之后,如果及时就诊,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有半数患者可以恢复部分听力,但也有小部分患者听力恢复情况不理想。”王明明强调,一旦发现听力受损,需要积极就诊,检查确诊后,及早干预。对于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而言,发病72小时内属于治疗的黄金期,发病两周内,也可获得较好的有效率。随着时间延长,治愈几率会逐渐下降。
因此,学会识别突发性耳聋的症状,有助于疾病及早发现。王明明介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除了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外,还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
“有相当多的患者并不是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突发的耳鸣其实更为常见。”王明明提醒,90%以上的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会有耳鸣症状。如果在生活中发现一侧耳朵突然出现耳鸣或耳鸣加重,就要关注自己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及时进行听力诊断。
除此以外,由于耳朵除了负责听以外,也是身体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患者可能因为突发眩晕,忽略听力的下降。因此,在感觉天旋地转或行走不稳时,可以捂住一侧耳朵,进行单耳听声的对比,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当然,对老年人来说,出现眩晕时,还要注意脑血管意外的排除。
据介绍,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主要依靠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等检查,当然外耳检查也可帮助观察外耳道、耳廓、鼓膜有无耵聍、异物等。
此外,有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前庭功能检查,还有些患者需要完善头部CT、MRI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通过以上检查,有助于医生分析病因,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听力管理应
贯穿患者全生命周期
根据耳聋分型和听力下降程度,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激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止晕止吐等药物治疗。
王明明坦言,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治疗无效率,有部分患者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如果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一般三个月之后治疗基本无效,没必要再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王明明说,突发性耳聋三个月之后,如果患者有一定的后遗症状,听力没有康复,可根据后遗症状以及听力情况,选择辅助治疗。
例如,遗留有明显的耳鸣,可进行耳鸣的声音治疗;如果患者的听力仍然较差,可选配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耳聋的患者,助听器可能疗效欠佳,建议做电子耳蜗,即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
进行耳鸣的声音治疗、助听器的选配或人工耳蜗植入前,必须到专业医院进行相关评估,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康复治疗手段。
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管理,应该贯穿全生命周期。临床中,不乏有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后,恢复了正常听力,但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休息不好、过度用耳等原因,导致疾病复发,再次治疗,效果较差。
当然,疾病的治疗不如有效预防。王明明提醒,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作息、饮食规律、营养均衡、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要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等。 尽量减少饮酒,因为大量饮酒可能使内耳缺血,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再就是注意精神状态的调整,避免大喜大悲。
如何保护好听力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
◎除了听力下降外,还会伴有耳鸣、眩晕等不适症状
◎越早治疗,恢复可能性就越大
◎生活中应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
◎使用药物前,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过敏成分,重点应注意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记者 秦聪聪)
来源: 齐鲁晚报
听声辨瓜、3秒一个、月入过万,这个新职业火了
来源:工人日报
高温天气
酷暑难耐
来一口冰冰凉凉的西瓜
能消去大半燥热
怎么知道西瓜好不好吃,甜不甜
此时,就要请出验瓜师登场了
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
只需3秒
就能帮你辨别出
西瓜有多甜,几分熟
他们也被网友趣称为“拍瓜师”
西瓜热销催生新职业
早上7点,在货车的喇叭声中,一箱箱西瓜正在瓜棚中过秤准备出货,这些西瓜都是刚刚从瓜园里摘下的。半人高的西瓜堆前,一个脸颊红扑扑、额头上还挂着汗珠的高个子姑娘戴上手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拍瓜师张灵慧介绍,拍瓜的声音响亮就说明是熟瓜,生瓜的声音则比较清脆。
1998年出生的张灵慧来自河北邯郸,一年前她来到了北京庞各庄,工作就是靠眼睛和手筛选出合格的西瓜。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好坏的西瓜,她看一眼或听一下,就能知道是不是可口的好瓜,“每个瓜的声音都不一样。”
聊起西瓜,如今的张灵慧可是个行家。生瓜皮硬没弹性,弹得手指头疼;熟过头的瓜声音闷,这种瓜切开后,往往瓜肉出了裂缝,放两天就会变质,不符合销售要求。这几天,北京格外的热,张灵慧所在的合作社也到了出瓜的高峰期。她说,订货量大的时候,他们每天需要拍上万个瓜。
3秒一个,日入五千
“这个是空心瓜!”“这个成熟度达到七成五,可以装箱。”“这个西瓜是生瓜蛋子!”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东方社区“彩虹西瓜”种植基地,一名中年男子对即将上市的西瓜进行检验。随着他“发号施令”,瓜农们将一个个西瓜进行分堆、装箱。他叫葛合君,是一名“金牌”验瓜师。
“验瓜师要确保‘一个西瓜不出问题’。消费者买到手的西瓜如果出了问题,那是验瓜师的责任,而不是瓜农的责任。”葛合君说,“所以说我责任重大,我验瓜的时候旁边鸦雀无声,装车的人连个咳嗽的都没有。”
“一个西瓜一般敲三下,用时两三秒钟。”葛合君说,“一般情况下,在西瓜前头、中间、尾部各敲一下,不能敲太多次,敲多了连验瓜师都会懵。”
葛合君介绍,不同的成熟度,西瓜敲起来震动频率是不一样的:“凭借手感去判断西瓜的震动频率和成熟度,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需要一个积累和琢磨的过程。”
验瓜师验瓜按个数收费,一个西瓜一般收费七八毛钱,出菏泽一般是1块钱。葛合君说,他除了在牡丹区吴店镇周边乡镇验瓜,还去曹县、定陶及河南周口、濮阳等地检验“彩虹西瓜”。
“我一般一天工作5个小时,检验大约4000个西瓜,收入在3000元左右,多的时候每天可以收入五六千元。”葛合君说。
拍瓜,他是专业的
在上海浦东惠南镇,每年的5月至9月,是网红“拍瓜师”朱林杰一年最繁忙的时间。
拍瓜十多年,他的大脑俨然成了“人工智能计算器”:一个瓜,行或不行,在他手里最短一秒就能判断,他甚至能估算出瓜的厚度、重量、黑籽率、甜度、水分……
西瓜旺季,朱林杰每天要弯腰工作七八个小时,一天敲下来,手指关节外的皮都会裂开,甚至有时候还会化脓。
指甲开裂剧痛,但他从来不贴创口贴,他觉得指甲和西瓜有个隔层,贴了,就很难判断了。朱林杰说,每个“拍瓜师”都有五花八门的习惯和风格,有的人还会用棍子来敲瓜。他本人就偏爱“一指禅”:“换只手,或者换根手指,都没有那种感觉。”
就是这种对品质的“痴”,让他成为了《上海市西瓜品质鉴定师资格证》的持有者。在上海,有这份证书的仅有寥寥数人。
让家乡农产品走向全国
河南省夏邑县被称为“西瓜之乡”,当地的西瓜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70万吨,从业人员达到十多万。每年从五月起,当地便会迎来西瓜产销旺季,为了保证每一个卖出去的西瓜品质优良,电商平台的商家争相预订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民来当验瓜师。
今年26岁的朱招招就是其中一位,95后的他已经有6年的从业经经验。凭借着自己的挑瓜“秘诀”,每年他都会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最多的时候一天验过50多吨西瓜。
朱招招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让家乡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目前,在夏邑县共有近百名验瓜师,他们用双手守护着家乡品牌,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尽快制定职业标准
近些年,诸如拍瓜师这样的新职业雨后春笋般出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新职业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一个结果。
首先,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进步给整个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了新的动力;其次,社会需求的不断细化以及消费水平的升级催生了一些更有意思的新职业,拍瓜师就属于这一类;最后,社会需求的完善也会产生一些新职业。
近些年,随着新职业的诞生,与新职业相关的劳动权益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传统的劳动者权益角度来看,以前我国的劳动者权益法律法规是以单位制或者是以企业雇佣模式为基础。现如今,平台商业模式和传统的雇佣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劳动法律体系和现有的平台商业模式不匹配,导致了一些冲突。
对此,张成刚建议,首先可以把平台商业模式纳入到传统的劳动法律体系当中,也要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一块更新制度,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张成刚:另一方面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因为很多新职业是刚刚出现的,它的职业规范、行业规范、进入门槛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果门槛不完善,不同资质的人进来后,有可能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张成刚认为,新职业出现后,应该尽快确认新职业的技能等级、资格资质,包括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等都应在发展过程逐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