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道教祖师庙供奉的是谁(祖师庙供奉的是谁)

道教祖师庙供奉的是谁(祖师庙供奉的是谁)

三月三常熟虞山拜香习俗散记

江苏常熟有座名山曰虞山,亦名海虞山,为常熟邑山。山上有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大庙曰祖师庙,俗称报国院。庙里供着宋元以来常熟民间普遍信仰的真武,或称真武祖师、玄天上帝。自其创建伊始,庙中的真武香火便长盛不衰,祖师庙亦成为三吴地区重要的进香中心之一。当代祖师庙香火的旺盛,除了平时的供奉、上香和宣卷等活动,尤其反映在每年三月初三的真武圣诞庙会。庙会的核心活动为老百姓的进香活动,主要有组织性较强的香会进香和非香会香客进香这两种形式。香会进香,亦称报恩进香、拜香,多来自虞山附近的村落,主要集中在三月初一、初二这两天,而非香会香客的进香则主要集中在三月初三祖师圣诞当日。按,香会进香亦称报恩进香,乃因进香途中所唱诵的经文主要为述说真武祖师报娘恩的《行路卷》;称为拜香概因旧时习惯,上山进香途中走几步之后,不仅需要唱诵经文,还需跪拜。今年三月三,笔者有幸跟随一个来自虞山脚下村子的香会,同上虞山祖师庙拜香,后仍随香会下山前往其村中庙宇拜香,略有见闻,撰成海虞风俗散记一则,以飨阅者。

三月初二早上六点左右,在当地朋友的指点之下,笔者赶往常熟县城西门外的烧香浜,那里位于虞山南麓,为历来香会上山拜香的必经之路,不过尚未出西门,便注意到两组统一着装的香客正在进发之中,于是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才发现他们其实同属一个香会,来自虞山之下尚湖边上的大湖甸村,称为“李王庙香会”。李王庙相当于村里的社庙,曾毁于“文革”期间,重建于1990年代初,而香会的重建和虞山拜香活动的恢复则在1994年。庙里供奉的李王被村人亲切地称为“太太”,据说管着村中的一千来户人家。一般来说,这些人家自然就是李王庙香会的成员,在三月三的拜香活动时要缴纳他们的香会份子钱,今年为每户40元。香会的唯一外地成员或许是一个在村中收废品已有三十余年的安徽人。他在比较早的时候就缴纳份子钱,加入了香会,每逢香会活动亦会到庙帮衬,不过似乎没有跟香会的其他成员上山拜过香。

李王庙

这些香会成员以中老年人居多,尤以中老年女性为最。不过,其中的最年长和年轻者均为男性。前者是一位83岁的老先生,年轻时曾在大西北工作过四十余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后者是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宣卷先生。值得一提的是,初次参加拜香者一般要连续参加三年以上,不能在第一年或第二年之后中断。如果时间回到三月初一,上山拜香的香会成员开始吃素食,不能吃荤,但可以喝酒。当天晚上,大家穿上拜香的专用服装,前往李王庙请圣,或称请佛,主要是请庙中神明和庙外相关神明一同上山拜香。李王庙位于水边,庙与水之间有一块坪地。庙前竖一旗杆,挂着一面红旗,上书“敕封长兴忠正王李”,以及俗称“七星灯”、只有在节庆如三月三之时才悬挂的七盏红灯笼。庙为两进,两进之间的天井中长着一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后一进供奉着李王、一尊被称为太保的神,以及李王的马夫。

一般来说,拜香的会员身穿浅蓝为主色的对襟外衣,对襟处的白衬领上书“玄天上帝”、“朝山进香”等字样,脚上绑腿,头戴浅蓝色头巾和一顶由珠子串成的冠子,若是女士则还要在腰上系一围黑色布裙。冠子的正面绣着“玄天上帝”四字,其中男士所戴者其顶端一般结成龙形,女士所戴者则多作凤凰状。此外,轻便的斜挎布袋亦为拜香者的标配,其上往往有“朝山进香”等字样;亦有些拜香者用其前往浙江普陀山等地进香时的布袋,上有“中国普陀山”等标识。这些布袋用于装水杯等物品。

李王庙香会的具体组织者,或称香头,是一位已退休的女士,今次乃第八年组织,据说这位女士是被李王选中的,有时会代李王说话,俗称上身。香头无疑是拜香队伍的核心,而队伍的其他成员亦有明确的分工。这次的拜香成员有近五十名,人数较多,故分为两组。每组中,率先的两位队员均为男性,各扛着一面绣着龙、上书“李王庙香会”的大旗,次为两位女士各端着一个盛放香炉和檀香的托盘,托盘前围着上书“玄天上帝”浅蓝色帷布,复次为两位吹竽的成员,再次为两位分别使用二胡和大钹或笛子者,其后为十余名手持经卷、主要负责唱经者,最末则为一敲锣者。香头在第一组,并司大钹。此外,还有两位成员负责抬着供有真武祖师和王灵官画像,以及拜香疏文的纸扎小轿,俗称皇亭,先行上山至祖师庙。

宝岩香会皇亭中的祖师画像

三月初二清早,笔者在县城西门内与李王庙香会相遇之时便没有看到皇亭。当时,香会正列队于西门内左前侧,燃点香烛上于路旁的一个香炉之后,便行唱诵“城隍赞”文,乃因此处为常熟县城隍庙旧址所在。随后,香会出西城门,分乘两辆龙马车沿虞山南路前往烧香浜。下车之后,开始走一小段驻足一次,唱诵《行路卷》经文若干句,至烧香浜的西经堂拜香。和前往其它庙宇拜香时一样,进西经堂前和出西经堂之后,香会均要拜四方。西经堂主祀观音,观音神像之前的神桌上临时供奉着天、地等诸多神明,以及一封西经堂香会将在上虞山拜香时呈报给真武祖师的疏文。因该庙主祀观音,前来拜香的李王庙香会便于庙中唱诵“观音赞”。

西经堂拜香完毕,香会便走走停停并唱诵经文的方式至烧香浜的虞山山门上山,直至抵达祖师庙。一路之上,香会仍以唱诵《行路卷》为主,若经过庙宇神坛,则无论是旧址还是现存香火,如土地庙旧址、灵官庙旧址、上天王神坛、八仙神坛等,均要唱诵与该处神明相应的经文,若遇到没有相应赞文的神明,则拜四方即可。李王庙香会在七点左右抵达山门,彼时已有很多香会先行,亦还有很多香会尾随其后。笔者所见,其它香会有戈墅庵香会、宝岩香会、三塘村马泾香会、徐王庙香会、斜桥树福庵香会、西刘神香会、昙华庵猛将堂香会、花溪猛将香会、小王庙香会、宝树庵香会等等。

藏海寺前的李王庙香会(按,藏海寺正门原为报国院正门)

我们抵达祖师庙之时,无论是祖师庙还是其左侧的藏海寺内,均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笔者并未看到李王庙香会的皇亭。不过,从其它香会皇亭的处理方式亦可想见,先行的李王庙香会成员在抵达祖师庙后,先进殿向真武祖师报疏,后将疏文放回皇亭,再抬着皇亭在殿前台阶上往前冲三次,就像很多地方抬神回殿时那样,之后便将皇亭抬至大殿右前方的大型青砖化库之中焚化。其中,疏文大致为向祖师陈述报恩进香、保安延生祈福之意,并将香会各成员的姓名报与祖师知道。于是,李王庙香会在真武殿前列好队,开始唱诵祖师赞,后又先后至藏海寺的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之前唱诵相应的神明赞文。不少香会成员在此期间还曾至真武殿或藏海寺佛殿之内缴纳一定的费用,为自己或家人上灯名,以求神佑。香会在大雄宝殿前唱诵完毕之时已是上午十点半。稍事休息之后,由香会女性成员开始变换装束,在真武殿前表演舞蹈文艺节目。很快,带管祖师庙的僧人以真武殿前面香客过多,在彼处表演引起围观导致人流不畅,有安全隐患,而建议香会将场地改换至藏海寺门内空地。香会先后表演了十余个节目,如腰鼓舞、向佛献花,还演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正午时分,表演结束,会众收拾行装,原路折返,下山回村中李王庙。

祖师庙真武殿前

大家的午饭即在李王庙中解决,每人一大碗简单味美的素面。午饭过后基本没有休息,虞山拜香的原班人马开始去村中各个庙宇拜香,当天下午去了两个庙,即供奉观音和真武祖师的东经堂,以及供奉“敕封中山永定公”刘王、观音等神的刘王庙。身着同样装束的同班人马,于第二天,即三月初三早晨五点就在李王庙中集合,继续去拜别的村庙,其中亦有部分别村的庙。这些庙有供奉刘猛将、观音等神的猛将庙,供奉观音、如来、祖师、关帝等神的长寿庵,供奉一位传说中当地横死的贤惠妇人之善仙庙,李王庙左侧的土地庙,供奉狐仙的虞山大仙真神庙,供奉药师、观音、祖师等神的药师庵,三官庙,供奉横死而有灵的刘神之庙,主要供奉观音的尚湖庵等公庙。值得注意的是,香会还前往三个私人家中设立的神堂进行了拜香,或为祖传之观音香火,或为近年女性宣卷先生所创供奉观音三姐妹中三公主者,或为被观音三姐妹之二公主上身的女士所设。此外,拜香村庙的过程中,香会还根据此前接受的六七个私人家庭邀请,至私宅唱诵财神赞、《十二月花名生肖灯》等,为其祈福。与香会成员初次上虞山拜香一样,此类私人邀请至家的祈福亦需至少连做三年。

除了李王庙香会,大湖甸村中还有药师庵香会和尚湖庵香会。这些香会虽然以自己的庙为主,但均需在虞山祖师庙拜香之后回村拜村庙。据云,旧时习惯是先拜完所有的村庙再上虞山拜祖师,后因拜村庙耗时亦久而改成先虞山祖师庙再至村庙拜香。三个香会所拜村庙基本一致,故而时或出现拜香路上相逢,甚至出现不同香会先后抵达同一村庙,后至者需等先到者拜香完毕之后再行拜香的情况。例如,三月初三上午当李王庙香会抵达长寿庵之时,药师庵香会正在里面拜香,而稍后不久尚湖庵香会亦抵达此庙。而长寿庵所供神明较多,香会唱诵赞文拜香的时间亦相应较长。结果,李王庙香会等了二十多分钟,尚湖庵香会则等了近四十分钟。当李王庙香会等候之时,不少在庙外银杏树下闲聊者,聊她们每年去苏州上方山、杭州上天竺等寺庙、浙江普陀山等地的进香,聊亲友、时事等等。一位年届六旬的女士提到,其儿子告诉她要打仗了,在叙利亚。

长寿庵前话家常

与午饭相比,初二和初三的晚饭显然丰盛很多,而且就餐者不仅有拜香者,还有没去拜香的香会成员,由每一户派出代表参加。晚饭之时,香头给每桌都发了一把花生,每位就餐者按规矩各食用两颗,概为拜香好事当有好结果,以及好事逢双之意。晚饭之后,每户的代表从庙里带回一张符,以及由这张符捆着的蜡烛和香若干。符上有“朝山进香 北极玄天上帝 家宅平安”字样,并加盖“李王庙香会”印。符将贴于房屋大门之上以镇宅。一位女士在离开李王庙之前还用神前烛火点了一把好烟——南京和云烟等,给庙里的神各敬奉了三枝,像上香那样插在神明前面的香炉之中。

(笔者在考察过程中曾得到尤琴珍、张建中和窦恒等人的帮助,于此谨向他们表示谢忱!)

封神中的鸿钧老祖那么厉害,为什么正统道教很少供奉?

看过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位大神鸿钧老祖,他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一出场就秒杀众位大神,化解了三人的矛盾。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流传速度和范围太广,比《正统道藏》还要普及,所以好多人误以为真,以《封神榜》来衡量道教的三洞经典。认为三清之前,还有一个鸿钧老祖,为三清之师。以讹传讹,尽管道教界多次驳斥,但是人们毫不领情。

鸿钧老祖是出自《封神演义》而非道教的神仙体系。在道教界《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搜神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等《正统道藏》里面,也确实没有找到鸿钧老祖的圣号。玄门早晚

课经里面也没有鸿钧老祖的宝诰,按说这样一位大神,不可能不出现,这足以证明正统道教没有这大神。

道教以\"道\"为本的思想,以三清为最高神。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三洞宗元》云:\"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沌太无元,化生天宝君;第二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第三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大洞之迹,别为化主,治在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其气玄白。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位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故知玉清、上清、太清,皆为大道之炁所化也。

故知老君即是道体,老君即是大道,是以有\"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说法,而这个化三清的正是老君,

许多人用《封神演义》等小说胡编乱造的神话故事,来理解教典,确实令人叹息。

修道要以正统道教经典为本,不可受坊间书籍的迷惑,否则有的人还错误以为太上老君是玉皇的炼丹之臣,鸿钧老祖是三清的师父,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媳妇,岂不笑话?

张三丰:一位虚无缥缈的邋遢道人,缘何被朱棣推为武当派祖师爷?

张三丰,当代公认的道教武当派的开山祖师爷,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大概也要得益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此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面世后,广泛流传,书中的张三丰和“武当七侠”也被世人所熟知。

在此前,知道张三丰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道教界人士,因为张三丰被尊为武当派的祖师爷;一类是武术界人士,因为张三丰被认为是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古代的一个武林高手。

经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渲染后,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张三丰的形象大多是鹤发童颜、白须飘飘,一幅仙风道骨的样子。

那么,历史上的张三丰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说,张三丰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邋遢道人,真正有没有这样一个道人还两说呢,你相信吗?

这似乎是一个很让人不理解的答案,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吵的话题,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真相就是如此。

近代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经过考证,大胆地断言张三丰是明代以后“层累地编造”出来的,即使他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也足以成为一家之言。

关于张三丰的事迹,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正史是《明史·方伎列传》:“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在上面这段记载中,说张三丰可能是金人,元人,然而都不可考,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说得让人产生很大的疑惑:“终莫测其存亡也”,也就是说不能肯定是否有这个人!

在现有的史料中,张三丰又名彭俊、全一、君宝等等,字玄玄,号三丰,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被人称为“张邋遢”,也被称为“邋遢道人”。

在《明史》里的记载中,关于张三丰的事迹模糊不清,但在《明史》里却也明确地记载了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都曾派人寻访张三丰,但都未成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道教的控制,派遣一些道士出使全国各地道观,还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结果没人能找到,也就没了下文。

到了明成祖朱棣一朝时,朱棣又派人找了张三丰许多年,也是没有找到。

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朱棣在没有找到其人的情况下,还花费巨资,在武当山上为张三丰和真武大帝营建宫观,最终使武当山成为明代地位最高的道教圣地,而张三丰也随之成为道教武当派的开山祖师。

朱棣在没有真正见到张三丰其人的情况下,竟然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道人而营建宫观,这一切是所为何故呢?

如果说,张三丰在元末明初时真正是一位道教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么,即使他的事迹不在正史中记载,也应该在道教的一些典籍里有所记载,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元朝及朱棣朝之前的道教典籍里,并没有张三丰的任何记载。

在金庸先生的另一部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中,全真道的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等人,虽然在正史里的记载不多,但在道教文献的记载里可是丰富详细的,张三丰与之相比,压根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游仙。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张三丰开始出名,因为,朱棣派大臣胡濙(yíng)找了他二十多年也没找到,这样一个隐身道人,还不得大名远扬吗?

按理说,朱棣以举国之力寻找一个道人,还怕找不到吗?但就是找不到,说张三丰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道人,也不为过吧?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张三丰呢?

将《明史》中的《方技传》、《胡濙传》、《郑和传》里关于张三丰的记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朱棣以寻找张三丰为名,实则寻找在“靖难之役”中被他击败后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比如在《胡濙传》中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朱棣以皇叔的身份,起兵打败了侄儿皇帝建文帝,但没想到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建文帝一日不确定生死,他一日不安心啊,因此,他派人以寻访张三丰为名,遍行天下,其实就是为了探访建文帝的下落。

在《郑和传》中也有相似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那么,朱棣为什么偏偏要以寻访张三丰为名呢?那是因为在此前,他的父皇朱元璋就曾派人寻访过张三丰,他顺着继续派人寻访张三丰,看上去名正言顺,不会引起朝野的怀疑。

而且,之所以选择以寻找张三丰为名,大概也是只有这个人的传闻,没有实际的踪迹,不太好找,否则一下找到了,那还怎么继续暗访建文帝呢?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朝廷,连夜就进宫面见朱棣去了,说是这么多年也没有建文帝的任何踪迹,估计建文帝肯定是死了,朱棣才“至是疑始释”。

但是,朱棣大张旗鼓地寻找了张三丰这么多年,却没有任何消息,这该如何收场呢?

朱棣为了不让天下人笑话,就自诩自己是真武大帝化身,在传言张三丰修道的武当山上大肆营建宫观,并敕名“大岳太和山”,这就是史称的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朱棣还钦派各地道士几百人驻于武当山,皆以张三丰为祖师,于是,在明代朱棣之前未有任何记载的道士张三丰,在明朝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包括道士,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个虚无缥缈的道士张三丰,就成了道教武当派的开山祖师爷。随后,关于张三丰的一切,都是后人的“传言”!

洛阳洛宁程卫东:大原古代之十——祖师庙

大原祖师庙,始建於清乾隆八年,位于洛宁县大原村西北侧,座北朝南,在碧云阁和大关庙东北,这里绿竹环绕,古庙林立,苍柏满山,四季香火旺盛,空气清新,供奉主神真武大帝。

祖师庙中间主殿供奉真武大帝,在庙内左侧两个神殿分别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如来佛祖。在庙内右侧供奉无极老母、灵官、财神。在祖师庙,“儒教”有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其标志是在庙内右侧第一个神殿供奉着孔子像。祖师庙外围另有两个神殿,分别是地母殿和地藏王殿。

大原祖师庙,儒、释、道三教的神灵共享信众的香火。“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诸神皆烧香。”前来拜谒祖师庙的信众以道教徒居多,但是他们也礼拜护佑学业顺利的“书神爷”孔子、保佑生意兴隆的“财神爷”关公、保佑家庭和睦的观音菩萨。其正门有一副石刻对联,“善来此处心无愧,恶过此门胆自寒。”祖师庙劝人向善。儒教讲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框架中实现善。佛教讲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讲求承负,善恶之报,殃及子孙。儒、释、道三教以其深刻持久的稳定性为祖师庙植入了向善的价值元素。

根据史料记载,大原祖师庙,最初供奉老子,后改奉真武大帝。老子在道教中一直被尊为“祖师”。老子和洛阳也颇有渊源,居洛时间长达数十年,和洛阳结下不解之缘。文圣孔子曾入周(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西去归隐,过洛阳的函谷关留著了千古名篇《道德经》;这些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河洛地区,为河洛的历史写下浓重的笔墨。

老子于公元前571年出生在河南鹿邑,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的母亲吃了一颗李子后,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生下老子,白眉白发白胡子。幼年拜商容为师,学习天文地理、古今盛衰之变。三年后,由商容推荐,老子辞家入周,向周太学博士继续求学。再过三年,博士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老子身处其间,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博览泛观,通礼乐明道德。后任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孔子从鲁国历经千难万险,来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询问礼仪,获益匪浅。唐代文宗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就是指这段事。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老子辞官西行经过函谷关,把守关令尹喜看见一团紫气东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只见老子骑青牛徐徐走来,尹喜纳头便拜,拜老子为师。老子终身讲道,但并未成为宗教。道教之成立是张天师,即东汉丰县张道陵所为。他创立五斗米教,七岁能诵道德经,奉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道教从形式上从此确立,老子成为膜拜的对象。

到了唐朝,皇帝姓李,奉老子为始祖,道教更加盛行。唐高宗亲自到鹿邑,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封其为“太上老君”。道教遂得到飞速发展。

困扰后人最大的疑问是老子终老于何处?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按史书记载,老子晚年在终南山讲道,享南山之寿。应该已得到升仙。据原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德龙长期考证,老子终老埋于洛阳西80公里处的洛宁县城郊乡曾名相凤郡、鹿桥驿、余庄镇余庄村北寿安山环抱。那四周有东西南北四条龙沟围绕,呈四棱台覆斗状,海拔345.6米,相对高度10余米,底边长宽各20余米,占地400余平方米的夯土古冢祖师墓(又名宗师圪垯,1987年被定为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所述“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老子的寿终安息之所。

大原祖师庙中,北边正中就是正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灰琉璃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正殿塑老子神像,威风凛凛,八面生风,鹤发童颜,得道成仙。正殿两旁各有耳殿,西边有廊房。正殿旁为耳殿三间,单檐硬山。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聪明智慧。

大原祖师庙最盛大的集体法会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祖师爷生日。前来朝觐的信众来自洛阳、灵宝、卢氏、宜阳、渑池、嵩县、栾川等邻近县市,参与集会的人员约数千人。法会期间,寺庙为拜谒者提供集体素斋。届时,寺庙会邀请当地的传统民间乐队在庙前的广场敲锣打鼓,庙内音响会播放佛教和道教音乐,以活跃节日气氛。祖师庙并没有精通儒、释、道三教仪轨的专门工作人员,也没有专人组织集体法会。法会也并不是按照传统的道教仪轨来进行,而是旌旗浩荡、鼓乐齐鸣,一些民间艺人也会来这里展示才艺、杂耍等。除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集体活动外,每月的初一、十五,当地许多信众也会来此上香。

大原祖师庙久负盛名,于解放初期的1953年被拆毁。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