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朱陈联姻典故(朱陈之好的典故)

朱陈联姻典故(朱陈之好的典故)

成语释义:“秦晋之好”与“朱陈之好” 有什么不同?

作者:朱新渝

在中国传统的婚庆文化用语中,人们往往会用“秦晋之好”或“朱陈之好”来表达婚庆祝福之意,恭贺秦晋,贺继朱陈,也是经常被当作结婚贺词来使用。

那么,这个成语中间到底蕴含了什么意思呢?而说到的“秦晋之好或“朱陈之好”,虽然同样是代表婚庆祝贺,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出自春秋•鲁•左丘明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距今两年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各诸侯国间相互攻伐争霸图强的历史时期。数百年间,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先后出现过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等逐鹿中原的春秋五霸。

当时,位于今陝西、甘肃和四川部分地区的秦国,与位于山西、河北南部的晋国,是两个相邻的较大较强的诸侯国家,两国之间既有争夺,又相利用。

为了达到互相联合共同逐利的政治目的,公元前654年,晋献公将大女儿伯姬,嫁给了后来成为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为秦穆夫人,这便是历史上“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死,公子夷吾、重耳避祸出走。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新的国君,并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为妻,是为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虽然这种联姻起初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在内,但是后来人们慢慢淡化了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而将来自民间的两家联姻称颂为“互结秦晋”或“秦晋之好”。

(二)朱陈之好

至于“朱陈之好”的说法,便更加具有了浓厚的民间色彩成份。

历史上“朱陈之好”的说法可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三百四十字的五言长诗“朱陈村”(全唐诗第七函第二册卷十,一O六四页)中见得。诗的开首写到: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有氖氤。

诗句中描写了古代徐州丰县有一村庄朱陈村,那里山峦叠障,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颇似陶渊明笔下描叙的桃花源。村中只有陈姓和朱姓两族人,所以两姓世代联姻,男耕女织,生死都不离村。

田中老与友,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传说村中还长有两株千年古槐,但逢有村人订亲成婚,全村人都要齐聚于槐树下盟誓,共同为新人祈福。

正因为自然风光旖旎秀美,人际关系融洽和睦,古朱陈村人普遍都长寿多福。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到了宋代,王安石写有“相看楚越常千里,不及朱陈似一家”的诗句。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曾在徐州任过知府,对治内朱陈村轶事颇有知闻。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途中遇故人陈季常,老友相见,分外高兴。酒后,陈季常捧出珍藏多年的《朱陈村嫁娶图》请苏轼鉴赏,东坡学士大喜,乘着酒兴,欣然赋七言绝句诗二首。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元好问》

诗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诗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如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因为苏东坡曾任过徐州知府,朱陈村为徐州府管内所辖,而使君为知府的别称。所以东坡学士认为古朱陈村应属萧县,而不是白诗中所言的丰县,一定是白公写诗时将朱陈村的县属搞错了。

这一桩关于古朱陈村应属何地何县的公案,后来沸沸扬扬,倒弄出有好几处地方都争着说自已那儿应该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登基为帝后,想到自已幼时贫苦,几至饿毙,全仗干娘陈大娘庇佑不死,方有今日九五之尊。遂下了一诏: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写道贾政外任江西粮道时,于任内接到同乡周琼一封书信,欲求娶探春为媳,信中有这么几句:金陵契好,桑梓情深,仰蒙雅爱,许结朱陈。

千百年来,“朱陈之好”的典故一直在民间传为佳话,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朱陈”两字已然成为两姓联姻的代称,与“秦晋之好”一样,并列为祝福人们婚姻的中华传统婚庆用语,历久弥香。

2018年8月

【作者简介】朱新渝,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现居重庆。退休以前在铁路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工程师职称,爱好文学,2016年开始自学传统格律诗词,有作品发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朱陈:倾尽一生写赤诚 他说“有任务,我第一个上!”丨江苏最美人物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视频加载中...

 “爸爸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顶梁柱倒了。”

  “以后我和姐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我姐姐没有爸爸高大,我也还小,但是我和姐姐叠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大大的爸爸。”

  ……

  这是一篇小学生日记。写日记的女儿是来自盐城市的孙婧涵同学,而日记中写到的爸爸,生前系盐城市纪委监委第九监督检查室(以下简称“九室”)主任——朱陈。

  2022年,春节刚过,因连日奋战在工作岗位、突发心源性疾病,45岁的朱陈倒下了。2月26日,朱陈同志被追授为“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

   带病连续工作多日 他的生命定格在45岁

  时间倒回朱陈殉职前的72小时:

  ·1月29日,腊月二十七,九室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责任问题线索,连续感冒一个多星期、一直未愈的朱陈调取了重点时段大量视频资料,逐帧查看,带领全室同志研讨、调查案情,彻夜未眠;

  ·1月30日傍晚6点,疫情防控监督相关工作基本办结;

  ·2月1日,朱陈给盐城市纪委监委第十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友根去电,了解当时全市疫情防控相关情况;

  ·2月2日,正月初二上午7时15分,因长期重感冒和极度疲劳,诱发急性心脏性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朱陈的生命定格在了45岁。

  朱陈的匆匆离去,留给亲人无尽的悲痛,留给领导同事无尽的缅怀。回望他奋斗在工作岗位的这些年,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

   从教师到纪检监察干部 他留下一个个第一

  1994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朱陈历任东台市新农乡东北小学教师、临海小学教导主任,三仓镇新农中学团总支书记、新农小学教导主任。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朱陈坚持每学期都到所有学生家中做一次家访。做老师时,朱陈白天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做好教学育人的工作;晚上就来钻研教材,他带头研究教学业务,结合实际撰写论文,实现了全校教师在国家级教育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朱陈老师在教导处工作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参加全乡教育联考,有五门学科获得第一,这在以往的联考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盐城市东台市三仓镇原新农小学教师刘爱华回忆。

  2002年,教学业务突出、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的朱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6年,朱陈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盐城市商贸办组织人事处工作。组织人事处的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朱陈总是任劳任怨,并且善于钻研创新。在他的积极工作下,职工自身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改革改制也被推动着向纵深发展。

  2017年9月,朱陈从盐城市商务系统转隶到市纪委工作,担任第二十一组派驻纪检组的副组长。2020年12月,市纪委监委成立九室,朱陈被任命为室主任,他在第一次室务会上许下庄严承诺:“有任务我第一个上!”言必行、行必果。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朱陈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2018年,针对巡察期间发现的公职人员兼职取酬问题,朱陈同志建议并推动开展“清风1号”行动。此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市县两级纪委收缴各类违纪所得一千余万元,“清风行动”也成为盐城市纪委的一个工作品牌。他生前牵头打造的“清风盐城”履责纪实平台,现在还被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广泛应用。

  一年处置上万件线索,平均到每天,是28件。在朱陈的办公桌上,一份份整齐分类摆放的文件资料,一张张密密麻麻写满计划安排的工作记录,一本本被翻到卷边的政策工具书,向人们展示着朱陈生前的勤勉与付出,“朱陈的桌上总是翻着很旧的书,当时我印象很深的,是埋头在100多册的账册当中去找相关的问题疑点。”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陈璐说道。

  他带领下的九室,承担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及医药购销领域专项治理、盐城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在朱陈的带领下,九室成立第一年,累计梳理处置举报件近万件,立案数量、运用大数据查询次数均位居盐城市纪委监委同类部门第一位。

   铁汉也有柔情时 他生活拮据却慷慨解囊

  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于工作是忠诚卫士,勤恳敬业,铁面执纪;于生活,朱陈又是爱的使者,乐于奉献,传递温暖。早年间,为了孩子就读小学,朱陈东拼西借凑齐首付款、贷款买房,生活一度很拮据。

  但当朱陈得知身边的残障人士需要帮助时,他不仅慷慨解囊多次借款,而且持续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直到他去世后,妻子为他整理遗物时,才从办公桌里翻出几张褶皱的借条和一封泛黄的感谢信。

  朱陈,是妻子的丈夫、是父母的儿子、是女儿的父亲、是人民的公仆,是纪检战线的老兵,是一名无论何时都冲锋在前、忘我奉献、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朱陈同志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事业,把一身清白留在了盐阜大地。他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生命,生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担当作为。2022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追授朱陈同志为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

 (我苏网编辑/程梦青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

秦晋之好代表姻缘,那么朱元璋创造的“朱陈之好”又为何意呢?

古代有“秦晋之好”之说。秦晋之好是指,春秋战国,秦、晋两国联姻,即秦穆公、晋国公主伯姬,结为夫妻。那么“朱陈之好”是怎么来的呢?

朱陈之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内容是说,朱姓和陈姓子孙,要永远相亲相爱,男的要成为好兄弟,女的要成为好姐妹,男女看上了就通婚。朱元璋为何?要对陈姓,许下这样的一个“承诺”呢?这要从朱元璋,还没出名前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母亲姓陈,朱元璋幼时,生活艰苦,还讨过饭,好几次都差点饿死,在那个时候,有一位陈姓的大娘,救了朱元璋一命,朱元璋就认,陈大娘为干娘,承诺将来有出息了,一定会报答她。

后来,朱元璋“十五载而成帝业”,“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天下归顺。他没有找到陈大娘,陈大娘却听说了,朱元璋的事迹,也知道他当了皇帝,主动找上门来了。

一日,朱元璋批阅奏折,用餐等等,突然侍卫通报称,宫门口,有一位乞丐大娘,嚷嚷着要面见皇帝。守卫们把大娘,拦在宫门外,那大娘衣衫褴褛,神志尚算清醒,判断她不是疯子。可大娘要面见皇帝,这就是大事了,他们只是个守门的,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也许这大娘真的是,皇帝认识的人呢,就派人进宫,通报朱元璋,询问到底放不放,这位大娘进宫觐见。

朱元璋小的时候当乞丐

朱元璋思考之时,又一侍卫进来通报:“启禀陛下,老妇人称是您母亲。”朱元璋一听,嘿,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别多哈!我倒要看看她是谁?居然敢说是我娘!遂下令将那妇人,带进来看看。

等了一会儿,人带到了,只见一位步履蹒跚,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娘,走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家都以为朱元璋,会大喝一声问罪,结果朱元璋,一见到那大娘,竟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一个皇帝啊,跪在老妇人面前,还紧紧抓着,老妇人的手,一边流泪一边说:“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了,嘤嘤嘤。”老妇人也抱着,朱元璋的脑袋,哭个不停。

乞丐大娘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朱元璋情绪稳定后,他立刻下诏:“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扑灭朱陈霍乱疫情始末

□ 本报记者 于岸青

1946年8月4日上午10点,一架来自青岛的飞机降落在临沂机场,从飞机上走下来两名外国女士。其中一位身着美军少校军服,分外引人注目的是,她是一位黑人。她的中文名字叫雷黛德,此时的身份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少校医官,另一位是她的护士道义尔。

雷黛德来临沂是受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山东分会之邀,协助扑灭正在临沂朱陈镇流行甚炽的虎列拉传染病疫情。“虎列拉”是英语“霍乱”的译音,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目前仍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雷黛德的到来,使我解放区这场扑灭瘟疫的战役有了些许国际色彩。

“流行病第一杀手”突袭朱陈

朱陈镇位于临沂县城(现临沂市)西南十多公里处,是临沂周边最大的村镇,镇上有10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镇上手工制瓷业发达,盛产黑色碗口白色圈足的大瓷碗,隔一段时间村民就三五成群推着小木轮车装上黑瓷碗四处贩卖。

这年盛夏,当地天气炎热加上阴雨连绵,致十分潮湿闷热。村民周友臣、李洪才等9人相约推车往兰陵一带贩卖瓷碗,7月2日途中打尖(行路途中吃便饭),李洪才贪凉喝了大量冷水,下午发病,上吐下泻,次日夜间不治身亡。

没人知道,李洪才得的正是传染性极强的“虎列拉”。4日,同行的人将李洪才的遗体运回朱陈。当地旧俗,亲人去世至少要停灵两三日才可下葬,于是李家将灵床苫席放在街上,然而天气炎热,尸体已开始腐败,苍蝇四飞,遂形成第一轮污染。第二天提前出殡,前往吊唁的亲朋乡亲达百余人。礼毕,大多数人都吃了李家准备的饭食,导致第二轮污染。下葬之后,李家人还按当地旧俗,将李用过的衣履秽物扔进了村边的河里,再致河水污染。

到8日,李洪才的近邻王哲英突然发病,数小时后即告不治。从这时开始,霍乱在朱陈开始蔓延,短短两三天,全镇5条街均有染病者,许多染病者数日内脱水而死,镇上一家双棺出殡者不在少数,最高峰时一天死亡者竟达十七八人之多。随着死亡人数增多,往河里扔东西、洗洗涮涮的人越来越多,被污染的河水顺流南下,自朱陈镇、朱张桥、赵家坝、傅家庄直到庄坞,沿河造成大面积污染,有十多个村庄千多户人家被传染发病。

十九世纪之前,中国没有霍乱。山东初次发现霍乱是182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全省共发生40多次大的霍乱疫情,包括朱陈这一次。1946年之前的30年间,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前前后后有6次霍乱大流行,死者无数,还不包括不间断的轻微流行。霍乱,可谓那时“流行病第一杀手”。

疫情重大,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7月14日,有群众到临沂县医救会(医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求助,朱陈疫情才为外界所知。县政府立即派七区区长李金涛、政治指导员颜寿山等人奔赴现场,首先采取措施封锁疫区,发动民兵在村各路口站岗,不准走亲戚,也不准赶早集,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打苍蝇蚊子,组织当地医生抢救,并报请省政府。

临沂县医救会主任李鸿慈带领医救会的几位中医率先到达疫区。李老先生年过花甲但职责所在,慨然参战。他们与已经奋战数日的朱陈镇针灸医生陈凤合一起,用中医方法抢救患者,数日间有4个危重患者保住了生命,轻患者数十人渐痊愈。然十几天昼夜辛苦,医生们全都疲惫至极难以支撑,陈凤合和李鸿慈先后染病,陈凤合不幸牺牲在抢救第一线,成为陈家第四个染疫而殁的人;幸李鸿慈被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反迷信是最紧要的任务

7月19日深夜,临沂县的紧急报告递到山东省卫生总局,报告称:“朱陈镇人户一千一百多户,在这五天当中已有二百多人受病,已死大人小孩二十余人,今天正在连夜治疗当中又死四人,此疫病如不再设法防治,将来不堪设想。”局长白备伍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专家们根据报告判断此疫为霍乱。疫情如火情,总局当即决定马上派出医疗防疫队。

抗战胜利前夜,1945年8月12日山东省政府在莒南正式成立,省卫生总局同时成立,山东军区卫生部长白备伍任局长。不久,其下设的巡回医疗队便成立了,在疫病暴发时即被派往各根据地疫区抢救病人,为扑灭疫病、挽救疫区人民的生命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时,巡回医疗队6月初才从各地刚刚返回,据1946年5月25日《大众日报》报道:“第一医疗队在沂源淄博等地抢救;第二队在温河县、赵镈县抢救;第三医疗队在部城抢救;第四医疗队在临沂县抢救,历时约一月之久,四个医疗队共为人民抢治(抢救治疗)回归热一一七四(1174)人,麻疹四二(42)人,斑疹伤寒八九(89)人,脑膜炎三五(35)人,痢疾十人,流行性感冒四六〇(460)人,疟疾二二(22)人,大叶肺炎一人,外科十六人,并治疗其他疾病一二四二(1242)人,总共救治三千零九十一人。在抢救中人民流行着一句话:‘咱们民主政府来了救命,顽固派来要命!’”

天刚亮,队长徐坚率防疫队就出发了,白备伍随队赶到朱陈,坐镇指挥。在朱陈,他们吸收张兰田、许进榜、左新文、马健、孟庄林、李乐善、刘全金等当地18位中医参加,共同施救。

徐坚将所有医务工作者中西医混搭,分成四组,划片救治。实行三天后,感觉病人分布不均,这一方法效率不高,重又调整,将药品集中有针对性使用,药房设专人坐诊,其他医务人员则全部出诊,变仅治疗为治疗与防疫并重。每天晚上汇总情况,徐坚、怡然等省卫生总局专家就每天的施救情况进行专门指导。

省防疫队与区公所配合,通告全区,“灭蛆捕蝇、整理各庄街道(两边挖引水沟)、井边放公罐、禁止卖冷食者(瓜、凉粉等)、断绝向朱陈镇通行及禁止闲人各街乱逛或走亲戚家以防传染、用开水烫洗碗筷并盖好食物防苍蝇、揭发神婆造谣惑众并制止一切敬瘟神的举动。”

没想到,最后一条措施——揭发神婆造谣惑众并制止一切敬瘟神的举动,竟然遇到最大阻力。人人自危中,镇里谣言四起,“镇西南的桥是龟脖子,因为大家踩了,所以有病”“有五百瘟鬼在南庙开会”;大多数群众家门上贴着纸剪的狗,上写“神狗,神狗,把着门首,瘟神一见,回头就走”;甚至有人相信“阎王爷点了谁的卯簿,一定活不了”,干脆坐着等死……深信谣言的群众对灭蛆捕蝇扫除污秽的要求,不爱听,不去做,即使做也马马虎虎地应付“公事”。最令人着急的是,当地有些干部思想上不通,认为疫病是“天意”“瘟神”,所以根本不向群众传达防疫要求。

反迷信成了最紧要的任务,如果不把迷信反掉,卫生防疫工作难以展开,疫情便难以控制。防疫队当天晚上再次召集全镇干部开会,苦口婆心地指出现在桥不走了,瘟神也敬了,可病还是流行;造谣的神婆病的病、死的死,神婆孙高氏领头敬神也病死了,南庙老和尚拒绝救治,念了一天经后就死了……同时,讲清楚“病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七区区长特别批评了思想顽固的北大街农救会长。事实教育了干部和群众,次日各街民兵及干部分头挨家挨户上门督促。

防疫队列出反迷信工作事项,要求每个上门的工作人员照单去做:“1、广泛向群众说明病是从哪里传来的,是什么病(这点最紧要);2、以敬神之后死的人(挤跪在一块,吃贡品等传染),以及和尚巫婆的死,作为实际宣传教育事例(这点最有效);3、画漫画,揭穿神婆的内心,是为自私自利敲钱的;4、出墙报及写大张的公开信加以揭破,并提出具体防疫法;5、医生一边看病,一边注意宣传。”

经过艰苦的工作,疫情从26日开始缓和。可是不少群众便开始松懈,“卖瓜果的到处皆是,卖粥的共用饭碗,菜馆子开门了,而食物也不盖,苍蝇也不打了,街道也不整理了,门岗也不严格了”,还有的群众讲怪话,认为“卫生忒讲究了”。到8月1日,朱陈十字街因一个二流子串门子吃喝“着病”(感染的意思),全街复又出现大量感染者,疫情出现反复。

采用雷黛德提出的方案

转机在8月4日到来。雷黛德来了,她带来了5万支霍乱疫苗。

雷黛德是受“解总”山东分会的邀请而来。

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总”)和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解总”)先后成立,以二战剩余物资救济中国难民。1946年初,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山东分会成立,白备伍任分会卫生组长,主要负责就医疗卫生事项与“联总”“行总”的官员接洽,这样,他与“联总”派到山东主管医药卫生的工作人员雷黛德和护士道义尔接触频繁,建立了友好关系。

雷黛德来自美国,是医学博士、传染病学专家,在法国求学八年。当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接见她时,二人用法语愉快地交谈起来。陈毅对她说,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是希望早日实现和平的。为了执行人民意志,实现团结建国,我们遵守协议,新四军由南方撤到北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国民党蒋介石背信弃义,反共反人民,发动内战,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肆无忌惮地向解放区进攻。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败的。我们相信美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些话对雷黛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接见后不久,雷黛德获知朱陈暴发疫情,便要求到病区进行调查,主动向“联总”申请了霍乱疫苗。

雷黛德到临沂后,马上与白备伍进行了短暂的情况交流和商讨,决定疫苗优先供朱陈、傅家庄等疫情严重的四个村镇及人口稠多的城关两地群众注射,计划这项工作用七天至十天来完成。

扑灭疫情从来都是大型战役。虽然此时内战已经全面爆发,但“解总”依然与“联总”“行总”携手作战,成立了鲁青区联合防疫委员会临沂分会,方便行政,并加派我鲁中军区医疗队、临沂医院医疗队、滨海医院医疗队等赴疫区,“行总”鲁青分署第三工作队也派员参战。

5日,白备伍与雷黛德等抵达朱陈后,立即与七区政府召开简短会议,决定为防止疫病继续蔓延,立即成立区防疫指挥部,由区长任总指挥,区武装部长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纠察队、宣传队、治疗队。纠察队由各庄调集30至50个民兵组成,将疫区封锁,隔绝病区与外界来往。宣传队由当地干部及小学教员组成,到处进行预防及治疗“虎列拉”的宣传教育。医疗队则由医救会、卫生局及当地中医西医组成,至各庄进行注射、治疗。

从这时开始,治疗采用的是雷黛德提出的方案:20毫升至50毫升17%生理盐水一次静脉推注,迅速解除病人脱水症状;再继续给病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进一步好转后改口服淡盐水或糖水,同时口服大剂量的磺胺呱和维生素B1、维生素C。

此方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省防疫队医生怡然马上将这个处方公布在了《大众日报》上,“在临沂县抢救虎疫中,大多是用联总雷黛德氏介绍治虎疫之有效处方抢救的。这个处方的效力很好,大多患者均经此方治愈,如朱陈镇试用十七病案,亡者六人,在傅家庄治二十人中死二人。”这给了其他疫区很好的指导。

在朱陈紧张工作10天后,雷黛德与白备伍转到距朱陈十几公里的唐家沙沟继续抢救。七区区长在欢送会上说:“多亏白总局长亲临现场并带来专家,用了有效方法,救了老百姓,不然我们这个区不知要死多少人,说不定朱陈要断绝人烟了。”《大众日报》记者这时采访了雷黛德,报道中说:“雷大夫是联总或行总人员中,真真深入到解放区农村中去进行救济治疗工作的第一个人。她这次在乡下一共注射了有二三千针,她每天六点钟起身,晚上一直忙到十一二点钟。除了每天三餐饭后的半小时休息外,其余的时间差不多全部都花在工作中,天天在烈日下,自这家跑到那家,不论是怎样窄小的茅屋,病人怎样呕吐了一地的饭水,她也还是亲自至病人跟前,问他病状,细心地治疗。”雷黛德在疫区连续工作了20天,大大延长了行期。临返回青岛前,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接见了雷黛德,“对雷大夫的竭诚帮助与亲自动手不辞疲劳地抢救病人,表示万分感谢”。

雷黛德带来的药品全部投入治疗防疫之中,但仍有缺口,省政府紧急拨款二百万元,通过各种关系购买疫苗,专为群众注射。

参考《大众日报》霍乱专刊

科学方法加上组织得当,到9月26日,“临沂防疫指挥部”在《大众日报》上宣布:“临沂、费县境内虎疫经省卫生总局、联总雷黛德医师及滨海行署、临沂县府之卫生机关等两月余之抢救,基本上已被扑灭。两县发病地域计九十六村,患病者一千八百九十四人,两月来治愈者达一千三百九十八人;注射疫苗者,六八六七四人。陷入虎疫威胁之四十五万民众,遂得解救。”

必须看到,此次疫情得以迅速扑灭,报纸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7月28日开始到9月26日,《大众日报》刊发各类报道18篇,及时通报信息,戳穿谣言,传播科学知识,公布救治办法。省卫生总局用老百姓的语言在《大众日报》发出呼吁:“现在民主政府派去医生正在病区抢救。老少爷们!我们应跳出迷信的苦海,朱陈镇有两个神婆也病死了,所以说没神也没鬼,说有瘟神全是骗人的。传染病好比失火,这里将扑灭,那边又放起火来了,因为大家不注意防治,如向河中丢死人用的东西,使病菌传播,这样永远不能扑灭,只有大家注意下面的事,才可保全大家的平安,扑灭病害,停止再着人(染病的意思)。”

《大众日报》陆续推出两个整版有关防范霍乱的卫生专版。9月7日,刊发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发布的《山东省政府关于防治霍乱的指示》,将防治与治疗的有效办法以政府的指令形式进行宣传,指令中特别指出“其他宣传治疗等办法,参考《大众日报》八月份‘卫生’霍乱专刊”。

宣传有了很好的效果,册山区老沂庄的一位老百姓去傅家庄买酒,回来即得霍乱而死,幸该庄有某机关驻防,闻讯即以迅速之方法督促埋葬,衣服被子碗筷煮沸五分钟,家内院内之排泄物都以石灰掩盖后打扫,并埋入土中。经此措施后,该庄霍乱未得流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防疫范例。

到9月3日,朱陈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这天召开了朱陈首次反内战大会,当场有73名青年报名参军,黎明时,全区各村庄即响起欢送参军的礼炮,此起彼伏,人群潮涌向湖西崖村,锣鼓震天响,识字班、儿童团扭着秧歌高唱,每个人都露着真诚的微笑。

秦晋之好代表姻缘,那么朱元璋创造的“朱陈之好”又为何意呢?

古代有“秦晋之好”之说。秦晋之好是指,春秋战国,秦、晋两国联姻,即秦穆公、晋国公主伯姬,结为夫妻。那么“朱陈之好”是怎么来的呢?

朱陈之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内容是说,朱姓和陈姓子孙,要永远相亲相爱,男的要成为好兄弟,女的要成为好姐妹,男女看上了就通婚。朱元璋为何?要对陈姓,许下这样的一个“承诺”呢?这要从朱元璋,还没出名前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母亲姓陈,朱元璋幼时,生活艰苦,还讨过饭,好几次都差点饿死,在那个时候,有一位陈姓的大娘,救了朱元璋一命,朱元璋就认,陈大娘为干娘,承诺将来有出息了,一定会报答她。

后来,朱元璋“十五载而成帝业”,“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天下归顺。他没有找到陈大娘,陈大娘却听说了,朱元璋的事迹,也知道他当了皇帝,主动找上门来了。

一日,朱元璋批阅奏折,用餐等等,突然侍卫通报称,宫门口,有一位乞丐大娘,嚷嚷着要面见皇帝。守卫们把大娘,拦在宫门外,那大娘衣衫褴褛,神志尚算清醒,判断她不是疯子。可大娘要面见皇帝,这就是大事了,他们只是个守门的,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也许这大娘真的是,皇帝认识的人呢,就派人进宫,通报朱元璋,询问到底放不放,这位大娘进宫觐见。

朱元璋小的时候当乞丐

朱元璋思考之时,又一侍卫进来通报:“启禀陛下,老妇人称是您母亲。”朱元璋一听,嘿,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别多哈!我倒要看看她是谁?居然敢说是我娘!遂下令将那妇人,带进来看看。

等了一会儿,人带到了,只见一位步履蹒跚,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娘,走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家都以为朱元璋,会大喝一声问罪,结果朱元璋,一见到那大娘,竟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一个皇帝啊,跪在老妇人面前,还紧紧抓着,老妇人的手,一边流泪一边说:“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了,嘤嘤嘤。”老妇人也抱着,朱元璋的脑袋,哭个不停。

乞丐大娘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朱元璋情绪稳定后,他立刻下诏:“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成语释义:“秦晋之好”与“朱陈之好” 有什么不同?

作者:朱新渝

在中国传统的婚庆文化用语中,人们往往会用“秦晋之好”或“朱陈之好”来表达婚庆祝福之意,恭贺秦晋,贺继朱陈,也是经常被当作结婚贺词来使用。

那么,这个成语中间到底蕴含了什么意思呢?而说到的“秦晋之好或“朱陈之好”,虽然同样是代表婚庆祝贺,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出自春秋•鲁•左丘明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距今两年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各诸侯国间相互攻伐争霸图强的历史时期。数百年间,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先后出现过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等逐鹿中原的春秋五霸。

当时,位于今陝西、甘肃和四川部分地区的秦国,与位于山西、河北南部的晋国,是两个相邻的较大较强的诸侯国家,两国之间既有争夺,又相利用。

为了达到互相联合共同逐利的政治目的,公元前654年,晋献公将大女儿伯姬,嫁给了后来成为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为秦穆夫人,这便是历史上“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死,公子夷吾、重耳避祸出走。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新的国君,并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为妻,是为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虽然这种联姻起初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在内,但是后来人们慢慢淡化了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而将来自民间的两家联姻称颂为“互结秦晋”或“秦晋之好”。

(二)朱陈之好

至于“朱陈之好”的说法,便更加具有了浓厚的民间色彩成份。

历史上“朱陈之好”的说法可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三百四十字的五言长诗“朱陈村”(全唐诗第七函第二册卷十,一O六四页)中见得。诗的开首写到: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有氖氤。

诗句中描写了古代徐州丰县有一村庄朱陈村,那里山峦叠障,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颇似陶渊明笔下描叙的桃花源。村中只有陈姓和朱姓两族人,所以两姓世代联姻,男耕女织,生死都不离村。

田中老与友,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传说村中还长有两株千年古槐,但逢有村人订亲成婚,全村人都要齐聚于槐树下盟誓,共同为新人祈福。

正因为自然风光旖旎秀美,人际关系融洽和睦,古朱陈村人普遍都长寿多福。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到了宋代,王安石写有“相看楚越常千里,不及朱陈似一家”的诗句。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曾在徐州任过知府,对治内朱陈村轶事颇有知闻。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途中遇故人陈季常,老友相见,分外高兴。酒后,陈季常捧出珍藏多年的《朱陈村嫁娶图》请苏轼鉴赏,东坡学士大喜,乘着酒兴,欣然赋七言绝句诗二首。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元好问》

诗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诗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如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因为苏东坡曾任过徐州知府,朱陈村为徐州府管内所辖,而使君为知府的别称。所以东坡学士认为古朱陈村应属萧县,而不是白诗中所言的丰县,一定是白公写诗时将朱陈村的县属搞错了。

这一桩关于古朱陈村应属何地何县的公案,后来沸沸扬扬,倒弄出有好几处地方都争着说自已那儿应该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登基为帝后,想到自已幼时贫苦,几至饿毙,全仗干娘陈大娘庇佑不死,方有今日九五之尊。遂下了一诏: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写道贾政外任江西粮道时,于任内接到同乡周琼一封书信,欲求娶探春为媳,信中有这么几句:金陵契好,桑梓情深,仰蒙雅爱,许结朱陈。

千百年来,“朱陈之好”的典故一直在民间传为佳话,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朱陈”两字已然成为两姓联姻的代称,与“秦晋之好”一样,并列为祝福人们婚姻的中华传统婚庆用语,历久弥香。

2018年8月

【作者简介】朱新渝,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现居重庆。退休以前在铁路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工程师职称,爱好文学,2016年开始自学传统格律诗词,有作品发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嬿婉俦侣《玉辰诗文》

【原诗】

嬿婉俦侣

良辰侑酒新婚颂,吉日缔缘粉黛归。

一纸婚书天作证,八方喜宴地为媒。

三生三世爱无悔,一笑一颦誓必随。

往者绰刀朝漠踏,从今执笔为君眉。

【注释】

本诗作于癸卯年三月十五日(二〇二三年五月四日)

嬿婉[yàn wǎn]:欢好;和美。《文选·苏武<诗>之三》:“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吕向注:“嬿婉,欢好貌。”《文选·刘琨<答卢谌诗>》:“郁穆旧姻,嬿婉新婚。”吕延济注:“郁穆,嬿婉,和美貌。”明·沉鲸《双珠记·吉筵叙故》:“秦晋同休,成两姓绸繆之好;朱陈媲美,缔百年嬿婉之欢。”

俦侣[chóu lǚ]:伴侣,眷侣。

侑[yòu]酒:助酒,为饮酒者助兴。

缔:订立,结合。

粉黛:原意指白粉和黑粉,后代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归:《说文解字》对“归”字的解释是:“女嫁也。从止妇省,[duī]声。”

一笑一颦:指忧和喜的表情。出自 《韩非子·内储上》。

往者:过去,从前。

绰[chāo]:抓起,拿起,提起。 [grab]。绰枪上马。——《水浒传》

漠:大漠,边境异族。

眉:名词活用作动词,画眉毛。

【译文】

和美眷侣,共订婚约。

吉日迎,良辰到。歌舞助酒,辞赋压场。绮宴之上,小小天才,信口诗词歌赋,举手才华尽显。金童随口即诵满江红、沁园春,玉女脱口便吟阿房宫赋。三童侑酒,各有千秋。羡煞旁人,艳惊举座。人皆叹道:不愧为他家之子。美景方当时,佳期正如约。司仪诵读二人甜蜜订婚书,并寄予美好愿景。今朝订立婚约,此夕缔结良缘。佳人身着凤冠霞帔[pèi],玉郎胯下宝马青骢[cōng]。

二人共同订立婚约,苍天作证。相濡以沫,不渝白首。八方来客,喜宴盈室。大地为媒,约为婚姻。

三生石畔,白马寺里。三生三世,共誓菩提。相爱无悔,恩爱不疑。乃今而后,无论对方是喜是忧,是笑是哭。誓当相随,不离不弃。

当年从军绰起大刀,扛着长枪。远征大漠,直奔边疆。英姿飒爽,豪气干云。保家卫国,跃马扬枪,直踏漠北而去。如今对视心上人含情脉脉,柔情似水,只想拿起眉笔为眼前之人轻轻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