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造像的仪轨?
营造佛像并不是艺术家自由的创作活动,而是一项严肃的佛事活动,必须按照佛教经典所规定的标准进行。具体地说,西藏密宗经书中有关佛像、菩萨像的供养仪式与轨则,常用图形和文字来表示,这就是仪轨由于藏密各派都自有一套关于佛像、菩萨像、天部护法像的仪轨,所以有些藏佛像名称相同,但造型却不尽相同。
从信仰角度讲,佛像在佛陀时代就有了,因为造像的尺度是由佛陀公布的,我们所依据的就是《造像度量经》,也称《佛说造像度量经》、《舍利弗问造像度量经》,据说当时世尊正准备去忉利天为母说法,这时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走出来对佛礼拜之后说:“在您离开这里的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人因怀念您老人家而想要造像,但造像得有个法度,这个法度请世尊为我们解说一下。”佛说:“舍利弗,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在我升天讲法未回来期间,或无余涅槃之后,如果有善人想念、瞻仰或为别人的需要做善事而造像的,必须按照标准的尺度造像,下面我就告诉你......”由此由佛所说的造像度量,便是我们凡人铸造佛像时所要遵循的仪轨了。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913431的虚空藏菩萨唐卡:
天台宗传法仪轨
天台宗传法仪轨
螺溪沙门 净旻 编
一、迎 师
传法时至,鸣钟三下。诸师及观礼随喜者齐集法堂(或其他预定殿堂)静候。
引礼师两位各持引磬左右对站。接法者搭祖衣持具站于中央小蒲团,侍者燃香一炷交接法者。
引礼甲呼:“迎请法师”。对面问讯、向上问讯,鸣磬前行,引领接法者赴丈室(或其他预定堂寮)恭迎传法师。
传法师手执如意居中端坐,侍者两位随立两旁。
迎请者至法师座前,引礼师鸣磬问讯站立两侧,接法者站中央(侍者收香)。
引礼甲呼:“问讯”。
引礼乙呼:“展具”(接法者展四折具)。
引礼甲呼:“顶礼法师三拜”。
法师答:“一拜”(接法者拜毕起具、问讯)。
传法师起立(侍者将原香一炷发还接法者),迎请者(含接法者)鸣磬问讯,转身先行,传法师随后(侍者捧香盘、捧具前后随行)。
入法堂,接法者持香在堂内左侧立。
传法师至中央大蒲团前持如意问讯(毕,侍者接过如意),出位拈香三瓣(侍者展对折具)。
礼佛三拜毕,传法师执如意升法座端坐。接法者回站中央之位(大蒲团后之拜垫)。
引礼甲呼:“上香”(侍者收香,敬于香炉)。
引礼乙呼:“展具”(接法者展四折具)。
引礼甲举《传法赞》(接法者出位拈香):
心香一炷 优昙芬芳 佛陇真传又重光 礼请法中王 智者家风 山高复水长
南无香云蓋菩萨摩诃萨(接法者三称三拜)。
二、请 法
引礼甲呼:“问讯”。
引礼乙呼:“长跪”。
引礼甲呼:“合掌”。接法者一一遵行。
引礼甲代为白词请法:
“法缘普遍,发起必有因由;承绍祖位,须遇明师指授。今为汝恭请○○堂上 上○下○法师,为传法本师。请师之语,皆随我道。”
引礼甲至法座前长跪,鸣磬举唱(接法者长跪随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大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三、慈 许
传法师抚尺云:
“诸仁者(如仅传一位则改呼 ○○仁者),汝等志秉天台,心慕圆宗,可喜可嘉!汝今既已殷勤三请,当允所求。此后毕生遵奉《法华》圣典,弘扬天台教观,承担祖道,传续心灯,光前裕后,莫忘初衷!”
求法者答:“依教奉行!”
四、宣法卷
传法师起立,拈香四瓣(侍者一一接香入炉):
拈第一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灵山会上,久远实成释迦世尊、多宝如来,十方常住一切诸佛。”
拈第二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大乘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十方常住一切尊法。”
拈第三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天台教主智者大师、中兴教观四明尊者,十方常住一切贤圣僧。”
拈第四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堂上,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祖上○下○得法恩师。”
传法师拈香毕落座,宣读法卷(侍者将法卷捧与接法者展卷跪听):
世尊御宇,以法度生;列祖传灯,应机施教。是以华严会上,知识不分于八部龙天;灵鹫山中,得记均沾于四众弟子。故知佛印、祖印,全凭心印;貫华、散华,尽为慧华。迷心为生,生非定生,生本来佛;了心为佛,佛非定佛,佛原是心。心空也,生佛双泯;心有也,生佛两存。经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度生三百余会。最后于灵山会上,以离言说道,拈花示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唯有金色头陀破颜含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传佛心印,为西天之鼻祖。至第十四传龙树尊者,尊经造论,法水东流。时北齐惠文大师阅《中观论》,豁然大悟,了达诸法实相,彻悟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之旨,遂远承龙树为师。文祖以一心三观授南岳慧思大师,思祖修之,获六根清净,复传天台智者大师。智祖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得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创立两种四教,判定一代五时,遂立宗宏道。诚可谓一家教观,统摄龙藏,为佛祖之命灯,乃尊龙树尊者为东土之高祖也。嗣后祖祖相承,灯灯续焰,或闻法以明心,或读诵而悟道,未可概论矣。直至皇明百松真觉大师,深悟妙宗,以传无尽传灯大师于佛陇幽溪,为台宗第三十世祖,智者道场,中兴恢复。振扬一家教观,行说并宏,可谓法王忠臣、慈父孝子,大有功于当世也。自后灵峰智旭大师续宗宏道,法振中天,至今根深果茂,源远流长,奕世芬芳,真传正受云尔。
余是台宗第四十○世也。今传○○门人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世,为取法名○○。听吾偈曰(以下须以接法者的剃派外名加上天台宗法派法名,共四字冠首,撰成四句传法偈):
○○○○○○○ ○○○○○○○
○○○○○○○ ○○○○○○○
五、授炉拂
传法师抚尺云:
“吾今以祖祖相传之天台教观法脉心灯传付与汝。谨授法卷,以表传承;亲授炉拂,用昭大信。当知持炉以修忏、秉拂而谈经,自行化他,不离炉拂,教观双运,定慧俱圆。唐宋之际,教下传法,炉拂表信,与禅门之衣钵相承,和而不同。今依古风,传汝道器。”
传法师下座亲授手炉、拂尘,求法者跪接。
六、开 示
传法师回座,抚尺云:
“中华佛法,禅开五叶,教创台贤,秉法逗机,传灯化物。
我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华顶降魔,纵辩而说。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定慧,总持十乘三观。赞其人,奉为“东土释迦”;美其教,誉为“一乘圆宗”。盖智祖立教,不离《法华》。《法华》圣典,“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为一代化法之极谈、诸佛降灵之本致。依之创宗,教观双美,妙契佛怀,直承灵山正脉,全彰佛祖心宗。
古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起。是知起信出家,难之又难。既已出家,复能归命《法华》经王,传承天台法脉,可谓稀有难逢也!汝今宿缘所钟,得佩智者心印,既已跻身祖位,端望护惜真灯。为如来之走使,作天台之孤臣,敬顺佛意,追慕祖风,传持教观,弘赞《法华》,莫作最后断法种人!”
求法者答:“依教奉行!”(一拜而起)
七、回 向
传法师云:“传法功德圆满,大众念佛回向”。
引礼甲举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大众随念)。传法师持如意下座,至中央大蒲团前站立(侍者接过如意)。
引礼甲举唱(传法师与法子同唱同拜):
传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一拜)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一拜)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拜)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讯)
引礼甲呼:“求法者至诚礼谢法师三拜”。
法师执如意答:“一拜”(侍者捧香、起具)。
引礼乙呼:“迎请者送法师回寮”。
传法师答:“不消送”。
侍者捧香盘、捧具前后随行归寮。
法事圆满,功德周隆。
天台宗传法仪轨
天台宗传法仪轨
螺溪沙门 净旻 编
一、迎 师
传法时至,鸣钟三下。诸师及观礼随喜者齐集法堂(或其他预定殿堂)静候。
引礼师两位各持引磬左右对站。接法者搭祖衣持具站于中央小蒲团,侍者燃香一炷交接法者。
引礼甲呼:“迎请法师”。对面问讯、向上问讯,鸣磬前行,引领接法者赴丈室(或其他预定堂寮)恭迎传法师。
传法师手执如意居中端坐,侍者两位随立两旁。
迎请者至法师座前,引礼师鸣磬问讯站立两侧,接法者站中央(侍者收香)。
引礼甲呼:“问讯”。
引礼乙呼:“展具”(接法者展四折具)。
引礼甲呼:“顶礼法师三拜”。
法师答:“一拜”(接法者拜毕起具、问讯)。
传法师起立(侍者将原香一炷发还接法者),迎请者(含接法者)鸣磬问讯,转身先行,传法师随后(侍者捧香盘、捧具前后随行)。
入法堂,接法者持香在堂内左侧立。
传法师至中央大蒲团前持如意问讯(毕,侍者接过如意),出位拈香三瓣(侍者展对折具)。
礼佛三拜毕,传法师执如意升法座端坐。接法者回站中央之位(大蒲团后之拜垫)。
引礼甲呼:“上香”(侍者收香,敬于香炉)。
引礼乙呼:“展具”(接法者展四折具)。
引礼甲举《传法赞》(接法者出位拈香):
心香一炷 优昙芬芳 佛陇真传又重光 礼请法中王 智者家风 山高复水长
南无香云蓋菩萨摩诃萨(接法者三称三拜)。
二、请 法
引礼甲呼:“问讯”。
引礼乙呼:“长跪”。
引礼甲呼:“合掌”。接法者一一遵行。
引礼甲代为白词请法:
“法缘普遍,发起必有因由;承绍祖位,须遇明师指授。今为汝恭请○○堂上 上○下○法师,为传法本师。请师之语,皆随我道。”
引礼甲至法座前长跪,鸣磬举唱(接法者长跪随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我作传法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正法眼。大慈愍故。”引礼乙呼:“就地一拜”。
三、慈 许
传法师抚尺云:
“诸仁者(如仅传一位则改呼 ○○仁者),汝等志秉天台,心慕圆宗,可喜可嘉!汝今既已殷勤三请,当允所求。此后毕生遵奉《法华》圣典,弘扬天台教观,承担祖道,传续心灯,光前裕后,莫忘初衷!”
求法者答:“依教奉行!”
四、宣法卷
传法师起立,拈香四瓣(侍者一一接香入炉):
拈第一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灵山会上,久远实成释迦世尊、多宝如来,十方常住一切诸佛。”
拈第二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大乘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十方常住一切尊法。”
拈第三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天台教主智者大师、中兴教观四明尊者,十方常住一切贤圣僧。”
拈第四瓣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堂上,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祖上○下○得法恩师。”
传法师拈香毕落座,宣读法卷(侍者将法卷捧与接法者展卷跪听):
世尊御宇,以法度生;列祖传灯,应机施教。是以华严会上,知识不分于八部龙天;灵鹫山中,得记均沾于四众弟子。故知佛印、祖印,全凭心印;貫华、散华,尽为慧华。迷心为生,生非定生,生本来佛;了心为佛,佛非定佛,佛原是心。心空也,生佛双泯;心有也,生佛两存。经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度生三百余会。最后于灵山会上,以离言说道,拈花示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唯有金色头陀破颜含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传佛心印,为西天之鼻祖。至第十四传龙树尊者,尊经造论,法水东流。时北齐惠文大师阅《中观论》,豁然大悟,了达诸法实相,彻悟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之旨,遂远承龙树为师。文祖以一心三观授南岳慧思大师,思祖修之,获六根清净,复传天台智者大师。智祖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得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创立两种四教,判定一代五时,遂立宗宏道。诚可谓一家教观,统摄龙藏,为佛祖之命灯,乃尊龙树尊者为东土之高祖也。嗣后祖祖相承,灯灯续焰,或闻法以明心,或读诵而悟道,未可概论矣。直至皇明百松真觉大师,深悟妙宗,以传无尽传灯大师于佛陇幽溪,为台宗第三十世祖,智者道场,中兴恢复。振扬一家教观,行说并宏,可谓法王忠臣、慈父孝子,大有功于当世也。自后灵峰智旭大师续宗宏道,法振中天,至今根深果茂,源远流长,奕世芬芳,真传正受云尔。
余是台宗第四十○世也。今传○○门人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世,为取法名○○。听吾偈曰(以下须以接法者的剃派外名加上天台宗法派法名,共四字冠首,撰成四句传法偈):
○○○○○○○ ○○○○○○○
○○○○○○○ ○○○○○○○
五、授炉拂
传法师抚尺云:
“吾今以祖祖相传之天台教观法脉心灯传付与汝。谨授法卷,以表传承;亲授炉拂,用昭大信。当知持炉以修忏、秉拂而谈经,自行化他,不离炉拂,教观双运,定慧俱圆。唐宋之际,教下传法,炉拂表信,与禅门之衣钵相承,和而不同。今依古风,传汝道器。”
传法师下座亲授手炉、拂尘,求法者跪接。
六、开 示
传法师回座,抚尺云:
“中华佛法,禅开五叶,教创台贤,秉法逗机,传灯化物。
我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华顶降魔,纵辩而说。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定慧,总持十乘三观。赞其人,奉为“东土释迦”;美其教,誉为“一乘圆宗”。盖智祖立教,不离《法华》。《法华》圣典,“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为一代化法之极谈、诸佛降灵之本致。依之创宗,教观双美,妙契佛怀,直承灵山正脉,全彰佛祖心宗。
古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起。是知起信出家,难之又难。既已出家,复能归命《法华》经王,传承天台法脉,可谓稀有难逢也!汝今宿缘所钟,得佩智者心印,既已跻身祖位,端望护惜真灯。为如来之走使,作天台之孤臣,敬顺佛意,追慕祖风,传持教观,弘赞《法华》,莫作最后断法种人!”
求法者答:“依教奉行!”(一拜而起)
七、回 向
传法师云:“传法功德圆满,大众念佛回向”。
引礼甲举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大众随念)。传法师持如意下座,至中央大蒲团前站立(侍者接过如意)。
引礼甲举唱(传法师与法子同唱同拜):
传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一拜)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一拜)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拜)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讯)
引礼甲呼:“求法者至诚礼谢法师三拜”。
法师执如意答:“一拜”(侍者捧香、起具)。
引礼乙呼:“迎请者送法师回寮”。
传法师答:“不消送”。
侍者捧香盘、捧具前后随行归寮。
法事圆满,功德周隆。
在寺院如何吃饭?看寺院过堂仪轨图解
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初到寺院体验过堂的同修们来说,不有所准备的话,难免会不知所措。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在寺院过堂的仪轨。从容用斋,让内心生起欢喜,吃饭也是一种修行。
1. 打叫香
2. 大众排班、念佛依次进入斋堂
3. 开始行堂
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关闭手机,端身正坐,翻开碗。
4. 念诵《供养偈》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过堂(用斋) 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5. 表示不要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6. 端碗当胸:龙含珠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
“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7. 示意多少
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感恩惜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须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8. 表示少量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9. 需要稠的
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
10. 需要稀的
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11. 用斋完毕
三遍行堂之后,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
12. 大众念佛到大殿回向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次序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
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
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文章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