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少阳穴)

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少阳穴)

什么是少阳病,学习笔记分享

什么是少阳病,学习笔记分享

少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阳经脉。

少阳的阳气,在三阳中量最小,所以叫少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我们初学者,可以暂且这么认为。

一些学者认为,少阳的部位与三焦是一样的。因为少阳病可以引起水液的气化功能失常。有时间可以深入研究。

少阳病可以由太阳病传来,少阳是弱阳、是小阳,不能驱邪外出,邪正相争,互有进退,则出现寒热往来。若邪气进入少阳胆腑,则会出现持续的发热。所发少阳病的热型,不单单是寒热往来。

少阳病的提纲: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苦为火之味,口苦一般为胆火,清晨起来口苦口干常常是肝胆有热,胃火引起的口苦常常在午休之后出现。咽干,是少阳郁火伤阴的表现。郁火循经上扰清窍则目眩。

少阳病的本证:小柴胡汤证治: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 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往来寒热:寒邪在经,寒邪胜则恶寒,正气盛则发热。正邪互有进退,表现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少阳经气不利则胸胁苦满。

嘿嘿(mò mò):心中不爽快的一种感觉,表情沉默,是气郁的表现。

胆热内郁,影响脾胃,则不欲饮食,或呕。胆热上扰心神则心烦。

也有按呕不呕来判断邪气的进退,如太阳病,如出现呕吐,提示邪传少阳。

96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条文,下面出现很多或见症:

渴,提示热伤津液;胁下痞硬,提示气郁较重;三焦气化不利,水停心下,则心下悸;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未伤津液则不渴;表有外邪则身热;饮邪犯肺则咳。

少阳主枢机,治法则用和枢机,解表邪的方法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经脉被风邪所伤,邪气随少阳经脉入耳中,出现耳聋,胆脏郁热引起目赤,胸满(读men同闷)而烦。

少阳病不可用吐法和下法。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发热的症状,邪气在经则寒热往来,邪在胆腑则持续发热。

所以少阳病的热型不只是寒热往来。

邪入阳明则谵语。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不可用发汗法。发汗会伤少阳的阳气。如非要发汗,也得与和解法同用。

太阳少阳合病: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胁下满,是太阳传入少阳,不可发汗,用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与阳明病鉴别: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不大便疑似阳明病,如是阳明病则舌苔黄,今苔不黄,应是少阳病。

变证:大柴胡汤证治:

103.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下法,出现变证。

呕不止,心下急,心中痞硬,热结在里,提示邪入阳明,但少阳证还在。

少阳证不可下,阳明里实应下,所以治法应和解与通下并用,用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方合方加减而成的大柴胡汤治疗。

附:热入血室证: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如疟状,与寒热往来相似。加清热凉血活血药如赤芍、丹皮,茜草等。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如见鬼状:会出现夜里说胡话,外人不知她在说什么。

热入血室的治法:

查看期门穴处是否有瘀血的血管,放出瘀血则愈。

十二正经 之 足少阳胆经

胆,与肝相表里,主决断,中正之官。主要功能是贮存、排泄胆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胆汁正常的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足少阳胆经,循行起于目外眦,接续于手少阳三焦经,上行经过额角,紧接着折返下行过耳后,沿着颈项部行至肩部,向下进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目外眦的分支,从目外眦向下沿着面颊部下走大迎,再向上达到目眶下,下行经颊车,至颈部会和于之前缺盆部的分支。两分支会和于缺盆部,从缺盆部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于胆,沿着斜肋部向下循行之腹股沟处,经过外阴器毛际,横入髋关节。直行的主支脉,从缺盆下经腋下、侧胸部、斜肋部,向下汇合前面的分支于髋关节处。再由髋关节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腓骨之前,达到外踝之前方,循足背部,向外循行,止于足部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另有一分支,从足背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外行,止于大趾端,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之别(络脉),名光明,在外踝尖上5寸,下行络于足跗部,联络于足厥阴肝经。

听会穴:位于耳前,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宜张口取穴。具有舒经通络、开窍益聪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耳鸣、耳聋、牙齿肿痛、口眼歪斜、面痛等疾病。

率谷穴: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尤其是少阳头痛。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穴在枕骨之下,局部凹陷如水池之状,本穴是祛风要穴。具有疏风清热、清利头窍、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头痛、目眩、失眠、癫痫、中风、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耳鸣、感冒、热病等多种疾病。

肩井穴:穴在肩部,局部凹陷如井,故而得名。具有疏经理气、豁痰开郁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头晕、肩背疼痛、乳痈、乳汁不下、难产、胞衣不下等。肩井穴对难产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是胆经的合穴,也是胆经的下合穴,同时又是八会穴(筋会阳陵泉),故而可主治关于“筋”的病症。具有疏肝利胆、清泄湿热、舒筋活络等功效。可有效治疗黄疸、口苦、目眩、呕吐、斜肋痛、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等。

光明穴:是胆经的络穴,由名字就能看出来,具有明亮的意思,可以治疗眼病,使眼睛重见光明。在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可调肝明目,对于目痛、夜盲、目视不明等效果较佳,同时还能治疗乳房胀痛、乳汁少。

悬钟穴,又名绝骨穴,是八会穴之髓会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可以坚筋强骨。对于颈项强、偏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痔疮、下肢痿痹、脚气等疾病疗效好。

喜欢经络的小伙伴,别忘了点点关注,给个赞加转发。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谢谢!

穴位图解——足少阳胆经经穴

足少阳胆经经穴

GB四十四足少阳,起瞳子髎止窍阴,

头侧耳目鼻喉恙,身侧神志热妇良。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耳前珠陷详。

上关下关上一寸,以下五穴细推商,

头维胃经连颔厌,悬颅悬厘在下方,

曲鬓角孙前一指,头维曲鬓串一行,

五穴间隔均相等。率谷入发寸半量,

天冲率后斜五分,浮白率后一寸乡。

头窍阴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后下方。

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量。

入发五分头临泣,庭维之间取之良。

目窗正营与承灵,相距寸寸寸半良。

脑空池上平脑户,粗隆上缘外两旁。

风池耳后发际陷,颅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大椎肩峰间,渊腋腋下三寸见。

辄筋腋前横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现。

京门十二肋骨端,带脉章下平脐看。

五枢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维道见。

居髎髂前转子取,环跳髀枢陷中间。

风市垂手中指尽,其下二寸中渎陈。

阳关阳陵上三寸,小头前下阳陵泉。

阳交外丘骨后前,踝上七寸丘在前。

光明踝五阳辅四,悬钟三寸骨前缘。

外踝前下丘墟寻,临泣四趾本节扪。

侠溪穴与地五会,跖趾关节前后寻。

四趾外端足窍阴,四十四穴仔细吟。

1.瞳子髎(Tóngzǐliáo)(GB1)

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2.听会(Tīnghuì)(GB2)

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张口取穴。

3.上关(Shàngguān)(GB3)

在面部,下关穴直上,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4.颔厌(Hànyàn)(GB4)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

5.悬颅(Xuánlú)(GB5)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6.悬厘(Xuánlí)(GB6)

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

7.曲鬓(Qūbìn)(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8.率谷(Shuàigǔ)(GB8)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9.天冲(Tiānchōng)(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

10.浮白(Fúbái)(GB10)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与完骨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11.头窍阴(Tóugiàoyīn)(GB11)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

12.完骨(Wángǔ)(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13.本神(Běnshén)(GB13)

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

14.阳白(Yángbái)(GB14)

在头部,眉上一寸,瞳孔直上。

15.头临泣(Tóulínqì)(GB15)

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16.目窗(Mùchuāng)(GB16)

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

17.正营(Zhèngyíng)(GB17)

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

18.承灵(Chénglíng)(GB18)

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瞳孔直上。

19.脑空(Nǎokōng)(GB19)

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GB20)直上。

20.风池(Fēngchí)(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1.肩井(Jiānjǐng)(GB21)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22.渊腋(Yuānyè)(GB22)

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

23.辄(Zhéiin)(GB23)

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前1寸。

24.日月(Rìyuè)(GB24,胆经募穴)

在胸部,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25.京门(Jīngmén)(GB25,肾经募穴)

在上腹部,第12肋游离端下际。

26.带脉(Dàimài)(GB26)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27.五枢(Wǔshū)(GB27)

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

28.维道(Wéidào)(GB28)

在下腹部,五枢内下0.5寸。

29.居髎(Jūliáo)(GB29)

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30.环跳(Huántiào)(GB30)

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上的外1/3与2/3交点处。

31.风市(Fēngshì)(GB31)

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32.中渎(Zhōngdú)(GB32)

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

33.膝阳关(Xīyángquān)(GB33)

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34.阳陵泉(Yánglíngquán)(GB34,胆经合穴,筋会,胆经下合穴)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35.阳交(Yángiiāo)(GB35,阳维脉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36.外丘(Wàiqiū)(GB36,胆经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37.光明(Guāngmíng)(GB37,胆经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38.阳辅(Yángfǔ)(GB38,胆经经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

39.悬钟(Xuánzhōng)(GB39,髓会)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40.丘墟(Qiūxū)(GB40,胆经原穴)

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41.足临泣(Zúlínqì)(GB41,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在足背,第4、第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42.地五会(Diwǔhuì)(GB42)

在足背,第4、第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43.侠溪(Xiáxī)(GB43,胆经荥穴)

在足背,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4.足窍阴(Zúgiàoyīn)(GB44,胆经经穴)

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