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景泰寺滩籽瓜(景泰寺)

景泰寺滩籽瓜(景泰寺)

石田农作物你知道多少?甘肃景泰砂田掠影!

砂田也称石田。是我国西北农民创造出的用砂石覆盖于土壤表面,以蓄水保肥、防旱抗旱、提高地温、保护土壤的一项有效的农业增产措施。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免耕法。在甘肃景泰的寺滩、正路、中泉等乡镇都有砂田,由于砂地和尚头小麦面粉被市场认可,辐射种植品种越来越多!

砂地和尚头

砂地籽瓜

砂地西瓜

砂地金瓜

砂地枸杞

砂地油菜籽

砂地胡麻

砂地茴香

砂地葵花(观赏农业种植)

南宋广州第一探花李昴英

#历史开讲#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南宋广州第一探花李昴英的故事。

李昴(mao3)英,又名李公昴,字俊明,号文溪,南宋嘉泰元年(1201 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县一官宦世家,宝祐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墓葬于广州增城区朱村街道神岗村丰湖山上。他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官至吏部侍郎,谥号“忠简”。

曾祖父李仙之官至承奉大夫,其父李天棐,任宋朝的奉直大夫,后来特授循州路通判,皇帝赐他紫金鱼袋,赠龙图阁待制(官职),太子太师。

广州第一探花李昴英

李昴英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菊坡学派的代表。

李昴英在兄弟五人中为长。据说他将生时,李母梦大星降于庭,因名昴英。李昴英小时即显出隽颖绝人。稍长,在广州海珠石结茅屋读书,书史一览成诵,过目不忘,博学多识。

21 岁时,又以《春秋》举乡试勇夺第一,地方诸老读了他的文章,都自认当逊一筹。

宝庆二年(1226年),李昴英到京城参加会试,主考官邹应龙赞其“笔削有法”,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为探花。

据说,李昴英原被初定为状元,因其治学的《春秋》观点未为皇帝赏识,故改取为第三名探花。他也是广东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从此步入仕途。

此时的南宋处在奸佞当道、政治斗争尖锐、国势转弱的风头浪尖,复杂的政治环境使他的仕途充满坎坷。

从二十六岁中进士到五十七岁病逝,其间三十二年,除了待官居里两年外,实际三度出任地方官约计七年,三次入朝任职约计六年,四次退居故里、投闲置散约计十七年。

他一生为官洁正,忧心为民,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入职朝廷,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胆略,曾受到宋理宗的礼遇,擢升为大宗正卿、国史编修、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他忠直敢谏,勇斗权宠,敢于当面指责皇帝的过失,甚至越出君臣礼节而犯颜苦谏,被宋理宗称为:“李昴英,南人无党”。但由于太过耿直,一直被权宠佞臣所嫉恨,多次受到排挤和陷害,甚至被诬陷导致三次罢官还乡。

以后,皇帝虽因军国多务,又想起用他,下诏除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书,他都乞辞不赴。后皇帝理宗又御书大字,赐堂匾曰“久远”、里匾曰“文溪”、涧匾曰“向阳”。

李昴英家居向在文溪之上(今长塘街李家巷),踏上宦途之后,他先后四次闲居旧里共约18年之久,大多时间隐居于此。

据说为了方便行人,他在文溪上修了三座桥:一曰文溪桥,在今中山四路与大塘街交接处,此即清代广州左二脉渠上的明月桥;二曰状元桥,位于今小北路和法政路的西口相交处;三曰狮子桥,在今小北路大石街的西南方双槐洞口,前二桥在文溪干流上,后一桥在文溪西支上。此三桥历尽沧桑,连同文溪已埋地下,只是在地方文献上留下了桥名。

李昴英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光绪《广州府志》谓增城仙村宝田基村外有探花桥,是李昴英在显贵之后为妻家所建的。

宝祐三年(1255年),李昴英与御史洪天锡疏劾巨阉卢允升、董宋臣,再三上疏不报,于是两人俱辞官归里。李昴英回到广州,归隐于城内文溪上,又在城北白云山构筑文溪小隐轩、玉虹饮涧亭,遨游山水之间,渔钓自适,著书行世,从此更没有仕进之意。

李昴英一生文彩斐然,著有《文溪集》20卷、《文溪词》1卷,曾修《南海志》。

湛若水曾作《修复李忠简公海珠祠像记》,以“六行皆备”对其一生功绩进行全面肯定,其云:“追斥安石,乞正储贰,去嵩之奸,引裾抗疏,劾卢、董二宦,落职而不悔,曰忠。丧其亲,筑室终制于墓,若终其身,累诏不起,曰孝。乞归制,服心清献之丧,立师傅之道,曰义。幕于汀,奋身谕贼,以其守兔;赞阃清献,缒城入谕贼垒,出白刃下,却摧锋之变,而远之广郊,曰勇。提举于闽,捐奉赈饥,活人之命;守赣置常平、罢官酤、严保伍,以为民安,曰惠。屡进屡辞,早能以其身退,曰廉。夫斯六行者,君子之所以立身也。忠简备焉,足为生人之表,固宜里置血食焉,以彰乡先生之道。”

这段话将其一生主要政治功绩及人品修为尽数道来。其德行在当时就已经被广为称颂,赵汝腾荐其为当朝“八士”之一,冠之以“干将莫邪”之品目,时人誉之有“唐介、刘安世”之遗风。

六行皆备,赞其为千古师表

广州、赣州等地为其建生祠,赞其为千古师表,在其逝世后,更是立专祠以祭拜,可见其对后人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李昴英的曾祖李仙之,自保昌(南雄)来迁(见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九),也就是今日的广东韶关南雄迁来广州。

韶关有座著名的南华寺(可见笔者文章:韶关南华寺),李昴英曾多次去往,并著有《南华寺五首》一共五首诗。

南华寺五首其一

清者何曾饮盗泉,僧盂底饭逆巢田。此疑欲问师无语,风撼长松啸半天。

南华寺五首其二

西方骨董南方宝,留镇曹溪几百年。自是后人当不得,有如翁者亦单传。

南华寺五首其三

从前梵说堕虚空,独有坛经说不同。体用圆明皆宝相,一丁不识却心通。

南华寺五首其四

未参五祖已开山,合下全身此地安。不是香烟忘故里,衣留孔道要人看。

南华寺五首其五

诵经听得入从门,壁上偷他四偈言。毕竟单传端的处,卖新供母是心源。

在以上的五首诗中,可以看得出当时广州第一探花的心境,师无语,亦单传,心相通,参五祖,入从门。

偷他四偈言,指的是五祖偈语也就是就是他传法给六祖时作的四句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作这首偈的时候,五祖告诉慧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正是在黑暗官场的映衬下,登山临水、寻仙慕道成为他平生最爱之事。在我们熟悉的广州白云山上,也留下了他游山玩水的足迹。

白云山多峰,景泰山为其一,旧时峰下有坑,称“景泰坑”,今仍用此名。南梁时此地已建有寺,林木葱郁,幽境称胜,李昴英上白云山,爱到此处驻足,曾在此写下《景泰寺》诗:“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当时,景泰寺的景色尚未在羊城佳景中占一席之位,到了元代,“景泰僧归”才为羊城八景之一,李昴英的《景泰寺》诗则成了解说这一景的经典性诗作,可见李昴英眼光之独到。他对白云寺超尘绝俗的景色十分喜爱,还专门在寺前筑了座云泉亭,自为作铭。

李昴英曾在《与广帅徐意一荐僧祖中书》中说,在广州增城附近的罗浮山上,有他最尊重的道人首推王宁素,头陀首推祖演:“山广大深远不可穷,而山中人绝少。道人有王宁素,年八十余,碧瞳迥然照人。头陀则有祖演,年高过之,发色如黄金。”

寥寥几笔,给我们勾画出两位德高望重、鹤发童颜的高人形象。两位高人都曾与李昴英有过谈玄论道的交往。王宁素曾给李昴英送过药瓢、共同讨论过养生之道。

《罗浮洞长宝谷王宁素送药瓢》“久矣深山炼鹤形,闻呼峒长又逃名。断崖怪木人稀迹,乱石奔泉涧有声。剑定通神收古匣,棋聊供玩戏纹枰。药瓢解赠宁无意?重到孤庵论养生。”诗中记载王宁素久居深山老林修炼长生之道,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早已抛之脑外,所以常年混迹于山林泉石,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平静,无论是练剑还是下棋,都充满了闲适之情。

罗浮山

在《赠云峰演庵主》中,李昴英也再次刻画了祖演的形象:“一庵移向白云堆,桧柏参天少日栽。颇怪发如金线样,想曾眼见铁桥来。佛粘土壁煎茶供,客对蒲团取芋煨。却笑老卢怀钵走,只因说出镜非台。”

诗中首联描写了云峰庵地处白云深处,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尾联则借用六祖惠能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而得五祖弘仁传其衣钵,为避法难不得不连夜逃走的典故,说明两人谈禅论道之情。

最后来欣赏下南宋广州第一探花给我们描绘宋代广州形胜的不可多得之佳作,观山览海,胸襟旷远,气概豪迈:《水调歌头之题斗南楼和刘朔斋韵》

万顷黄湾口,千仞白云头。一亭收拾,便觉炎海豁清秋。潮侯朝昏来去,山色雨晴浓淡,天未送双眸。绝域无烟外,高浪舞连艘。风景别,胜滕阁,压黄楼。胡床老子,醉挥珠玉落南州。稳驾大鹏八极,比起仙羊五石,飞佩过丹丘。一笑人间世,机动早惊鸥。

#今日头条##广州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老长城上飘来的曲调——景泰寺滩小曲子

景泰寺滩小曲子以中华孝道文化为根本,以甘肃农村生活为背景,唱词健康向上,以寺滩土味土气为特征,文字质朴纯真,表现直白大方。演唱曲调,以黄河上游文化为基调,以甘青回汉小调为起承,以寿鹿山雅致调为主旋律,以昌林山松林韵为曲风,旋律婉转昂扬,风格调独具民风。

视频加载中...

景泰县寺滩村民间小曲子,创始于400多年前的明朝晚期,之后在寿鹿山、昌林山、梧桐山等地广为传唱。寺滩村是小曲子主要发源地之一,寺滩村的王氏家族,相继产生过3位民间小曲创作艺人。寺滩王氏创作的小曲子传承民俗风情使古老长城上飘来的曲调,十分接近地气,或歌颂英雄,或宣传美德,或营造乡村和谐氛围,或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准。

寺滩小曲子,风煜方华,光影流韵,作词文笔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健康向上,作曲格律整齐,旋律高亢婉转,曲调悠扬它具有通俗性、继承性。原生态原创性时代性的草根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有些小曲子曲调一致,但歌词丰富多变。特定的旋律表达相应的情趣。拖腔的曲调,悠扬缠绵,悦耳动听;凄凉的唱腔,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急促的旋律,激昂铿锵,刚健有力。小曲子的演唱形式多样,每逢集会,茶余酒后,劳作之余,田间地头,红白喜事,大家都可以尽情歌唱,翩翩起舞。一首曲唱出热情豪迈,一段舞跳出真情挚爱。演唱者吐字清晰,节奏准确,声情并茂;伴舞者姿势优美,动作协调,表情饱满。充满乡土气息的小曲子,涵蕴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容易引起共鸣,听众常常与演唱者融为一体,大家齐声同唱连扭带跳,场面壮观,动人心魄。既陶冶了情操,又受到弃恶扬善,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

憨厚、善良、勤劳、勇敢、朴实的寺滩父老乡亲,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唱曲内容,赋予小曲子新的内涵和活力。小曲子爱好者寺滩王氏传承人王得枢自编自唱的《老人十二拐棍曲》、《十六劝人心》育人教化,后续《金绣匾》歌颂领袖风采,深爱群众喜爱。新时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唱小曲子,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村与村的文化交流,人与人的情感沟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寺滩小曲子形成更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更加丰富多彩景泰民间小曲子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