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陶泓小姑姑(陶泓)

陶泓小姑姑(陶泓)

上海市市管干部任职前公示

  上海市委组织部今天发布,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干部选好、选准,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经市委研究决定,对下列同志进行任职前公示。

  缪京,男,汉族,1971年7月生,大学,工程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共崇明区委副书记、区长,拟任地区党委书记。

  陶泓,女,汉族,1965年10月生,大学,工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拟任市级机关正职。

  王志华,男,汉族,1971年11月生,大学,法律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主任,二级巡视员,拟为地区副区长人选。

  罗华品,男,汉族,1976年11月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拟为地区副区长人选。

  上述公示对象中需执行任职试用期的,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公示时间为:2022年6月10日~2022年6月17日。如对公示对象有情况反映的,可在公示期间向市委组织部反映。联系电话:12380,24021442(传真);联系地址:高安路19号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邮编200031);网上举报:上海市委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短信举报:手机(限上海地区用户)发送短信至1063912380,18802112380。

  市委组织部将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履行保密义务。为便于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请在反映问题时,提供具体事实或线索,并请提供联系方式,以便市委组织部将核实情况作反馈。

来源:上海发布微信公号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人生

#时事热点头条说#“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人生

孙敏财/文

2023年8月1日

摘 要

众所周知,在道教上清派发展史上,名道陶弘景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式的人物。他的前半生在宦海中度过,在年近不惑之年毅然弃官入道隐居山林。而在后半生修道的人生中,以出世的姿态去积极参与世间事务,为当时的朝廷出谋划策,参知政事。故而留下了“山中宰相”的美誉。本文将根据《南史·陶弘景传》与陶翊的《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简要评述其具有入世精神的人生历程。

一、坎坷仕途生涯

陶弘景历经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出身于官宦世家。据《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的记载,其“祖隆,身长七尺五寸,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行参征南中郎军事,侍从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晋安侯,除正佐,固辞。……父讳贞宝,字国重。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辟为侍郎,迁南台侍御史,除江夏孝昌相。亦闲骑射,善藁隶书。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值价四十,……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风仪”。由此可以看出,正是这样的家族背景为其入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陶弘景自小深受家庭影响,在幼年时便开始接触儒家经典,“九岁十岁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杂书等,颇以属文为意。”但同时他也在无意间读到了葛洪撰的《神仙传》,之后他被书中记载的各类神仙的事迹所吸引,乃至在十三岁那年写下《寻山志》,用以表明他向往神仙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强烈渴望。这就是说在儒、道两家典籍的共同熏陶之下使陶弘景兼具了入世与出世的独特品质,而这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长达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做过诸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等官。《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如是记载:“二年正月,沈攸之平,从还东府,公仍遣使侍弟五息絜、六息暠侍读,兼助公间管记事。先生时年二十三,除巴陵王侍郎。明年,侍从高祖登极,还台住殿内,除太尉、豫章王侍郎。世祖即位,以振武将军起侍宜都王侍读。齐世侍读任皆总知记室……年二十八服阕,召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年还都,方除奉朝请,拜竟,怏怏。与从兄书云:昔仕宦应以体中打断,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出为浙东一好名县,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宿昔之志,谓言指掌,今年三十六矣,方作奉朝请,此头颅可知矣!不如早去,无自劳辱。明年五月,遂拜表解职,求托岩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从以上陶弘景入仕履历可看出,他是身怀远大抱负积极入仕的儒者,但在现实中却很不得志,虽然伴随在诸王左右,但都身居一些闲职。而这对他这样一个家族显赫,自小熟读儒家经典,才华横溢的人而言,自然是不得意的。

而另一方面他与道教的机缘却越来越深。在母亲去世守孝期间,他偶遇兴世馆的馆主东阳道士孙游岳。而孙游岳正是上清派的八代宗师。通过几次接触,孙游岳逐渐了解到陶弘景自小就倾慕神仙,且早有修道的意愿。他深知在自己所收的弟子中有虔诚之心修道的倒是不少,但是论及才华方面却没有出众的。陶弘景的出现,令其心有所动,他被陶弘景的才识所深深吸引,于是他决定收陶弘景为门下弟子。之后,他将上清派的符箓倾囊相授。并将他所拥有的《上清大洞真经》悉数传授。孙游岳此举的用意很明显是想将他的衣钵传于陶弘景,更期望他能将上清派发扬光大。其后在做“奉朝请”期间,他潜心研读《上清大洞真经》。通过一段时间的细览,他发觉虽然老师孙游岳传授的确为杨羲与许谧所撰的真本,但是这些真本在经过别人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遗漏,讹误与增饰。于是他打算为了还《真经》本来面貌,决定遍访天下仙山洞府,拜谒道教老前辈,搜集《真经》手稿真迹。在永明六年终于付诸行动,他先到了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他的诚心使得茅山的道教老前辈们放心的将他们所保存的《真经》手稿真迹交予陶弘景。他为能得到这些真迹而感激涕零,兴奋不已。两年以后,他又向朝廷告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手稿真迹。他先往会稽的大洪山,拜谒娄慧明居士,又去余姚的太平山拜谒杜京产居士,到始宁的跂山拜谒钟义山法师,最后到始丰的天台山拜谒诸僧标及附近各地的老道长,并获得杨、许手稿真迹十多卷,这次他在外游历总共二百多天。而正是这几年寻访经历为他日后开宗立派做了充足的准备。

据《南史·陶弘景传》记载,在陶弘景离京的那天,朝中的大小官员都来为他饯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为宋齐以来未曾有过的事。

二、隐居谋划国策

他在永明十年,上表辞禄,退隐茅山,但在退隐后,他却逐渐变成了朝野闻名的“山中宰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将结合诸种文献资料叙述之。

原来萧衍在推翻齐国之后为国号未定之事忧愁,情急之下他想起已隐居华阳的陶弘景来。于是他遣人到华阳,望请陶隐居为其定立国号。而不久,陶弘景便派弟子告于萧衍,建议他将国号定为 “梁”。其理由是齐末流传的歌谣中“水刃木处”成“梁”字,并援引谶语,多处皆为“梁”字,故而定国号为“梁”。到这年的夏初,萧衍又遣沈约往华阳为其择取祭天的吉日。陶弘景经过仔细地推算最终将祭天的吉日定在了四月初八。可就在祭天的前夜,建康城上空乌云笼罩,狂风暴雨,如此糟糕的天气,怎能不令众臣顾虑重重,深感不安呢?但是到了第二天清晨,旭日东升,晴空万里。梁武帝一看龙心大悦,沐浴更衣,登坛祭天,诏告天下。祭天仪式结束后,萧衍起驾回宫,大宴群臣。正在此刻,忽闻大风又起,随后大雨亦倾盆而下,见此情状,群臣皆异口同声称,这可真是天命呀!

正由于此,萧衍对陶弘景是格外的器重,钦佩有嘉,并亲写诏书,希望陶隐居能出山襄理国政,为其出谋划策。诏书写毕,萧衍将其交予信使,并嘱咐他务必要把诏书亲自交予陶隐居之手。

在陶弘景接过诏书,从头看起,见那满篇均是萧衍以同乡友情而言大梁初创,国事很辛苦,为国为民等言语劝说他放弃隐修生活,入朝理政。言辞恳切真诚,竟使得他无辞以谢其邀。忽然文中那“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的一句让他急忙走到放有笔墨纸砚的一方平整石桌前,提笔在白绢以画作答,并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诗文。

在信使回京,呈报萧衍御览。梁武帝展开观看:画上有两只水牛,在那水草肥美的旷野上,一牛自由地食草漫步,极尽逍遥自在;另一牛戴上了金軶头,显得尊贵无比,但一人执鞭驱赶而伺之。

他忍不住大笑起来,说:“此人无所欲求,要效法那老龟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可见再无办法动摇他隐居的志向了。”便不再强勉陶弘景出山做官,但心中暗想:这牛鼻子犟起来,那“山中宰相”也不肯做,可我这皇帝还真少不了这“山中宰相”啊!于是史书记载,梁武帝在位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爲山中宰相。”

那么为什么此时的陶弘景只愿做“山中宰相”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两大原因:其一,隐居后的陶弘景修道之心更坚定,这从他以画明志之举可以看出;其二,隐居前的人生使他当时朝廷腐败所导致的政权频繁更迭伤痛不已,在十几年间,他本人就历经了两次政权交替。因此他梁朝的未来也不抱多大的期望。而他做“山中宰相”的目的其实在于让世人了解,并信奉上清派的教义。宣扬新的道教理论,以致扩大道教上清派的影响力,及其社会地位。如他的弟子中有徐勉、丘迟、范云、萧子云、沈约等人,而这些人不仅身居高位,也是当时的文豪。

三、结语

回顾陶弘景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是一位具有入世精神的名道是由于他深受家族背景的影响与儒家思想对他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至他在《真灵位业图》中汲取儒家中的基本观念。如“忠孝”、“仁爱”、“礼”等伦理思想,记录了一些通过因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孝顺成仙的事迹。

参考文献

1.《南史·陶弘景传》

2.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3.《正统道藏·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一、二

作者简介:孙敏财,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镇江市道协会长。

大师都爱“户外洗砚”,洗的只是砚吗?

安龙县招堤张之洞纪念馆,展览有其手迹书法,其中有一直幅(复制件),系张之洞早年练笔之作,上书“笔塚墨池及羲之”,笔力劲挺,跌宕有致。

▲张之洞“笔塚墨池及羲之”直幅复制件;现藏安龙张之洞纪念馆。

“笔塚墨池”是关于唐代草书圣手怀素和尚的典故。怀素出生贫苦,十岁即在湖南永州零陵绿天庵出家修行,因无钱买纸,便种蕉千株,取蕉叶练字。庵侧有一“笔塚塔”,怀素勤练书法,秃笔成堆,均埋于此。庵北数十步之“墨池”,是怀素专门洗砚之处。少年成名的怀素,书法到底有多厉害,试举一例。

花甲之年的李白,流放夜郎归来,穷途潦倒,在湖南一酒馆偶遇风华正茂、高朋满座的怀素,他估摸这怀素也是个酒肉和尚,但见醉酒的怀素在众人簇拥下,笔走龙蛇,挥毫“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令囊中羞涩的李白嫉羡不已,不仅发出“写诗”不如“写书法”的感叹,同时,吃人嘴软,还造就出“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这样天马行空的千古佳句。

“羲之”当然是指王羲之,张之洞跨越时空,将唐代怀素和东晋王羲之媲美,皆因草书。我们今天看见最早的草书范本之一《十七帖》,其实就是王羲之当年书写的短札信件,而时常借酒挥毫的怀素,则完全摆脱束缚,在王羲之基础之上升华为“狂草”。

巧合的是,怀素有专用“墨池”洗砚,而在绍兴市西街戒珠寺,也有一墨池水,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砚之地。

现在问题来了,方寸之间的砚台,在屋舍中难道不能洗吗?为什么两位大师偏偏都要跑到户外洗砚?在家洗难道不“香”吗?不仅如此,很多文人画家,还潜心绘制《洗砚图》,并且专门挑选些秀丽清幽之地,大师们想表达什么呢?

明代苏州文派画家陈祼(guàn)有名作《洗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书童从山间草堂抱砚而出,门外清流漱石,一文士宽袖长袍,拱手闲立溪边,不顾山中寒意,不为山色所动,而是醉心俯视浸于溪中洗涤的一方砚台,听清泉漱砚,泠泠作响。正如画上落款:“百道飞流下急湍,傲然携砚石崖寒。墨花留伴溪烟濯,盘礴松云袖手看”。此画系陈祼应古砚收藏家、好友陆子垂之请而作,被乾隆皇帝收藏后,又题跋诗:“陶泓三沐更三熏,袖手临流看墨云,便欲买山此长住,由来巢许未曾闻”。

“陶泓”即砚台,意思是古砚收藏家陆子垂看了此画,仿佛看见自己,完全被画中宁静闲适、乐天自在的意境打动,便欲买下此山长住,过上远离红尘、物我合一的理想生活。

明末清初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有多幅《洗砚图》。其中一幅2016年以近千万元的高价拍卖成交。此画崇山入云,庐舍、草亭、老桥缀于其间,山腰松木耸翠,树下一高士以山石为案,练字读书。一童抱茶罐,从林中而出。山脚溪水潺潺,另一童正临池洗濯笔砚。其实,此山有名字,为画家故乡芜湖之马仁山。画上有诗落款,原诗系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徐杰所作《马仁山八首·洗砚池》,诗云:“翀(chōng)霄姓王氏,云是羲之儿。性洁爱山水,好书复临池。波间洗破砚,墨浪飞玄鱼。羲之写黄庭,名声千载垂。翀霄书涅槃,字画与并驰。二子已仙去,遗迹人间奇。春风翰墨香,秋雨蛟龙悲。飞鸟不敢过,何必高藩篱。”意思是画中高士乃唐代在马仁山筑室讲学的王翀霄,据说是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的后人,腹有诗书,气韵自华。王羲之写《黄庭经》换白鹅,千古留名。王翀霄则擅书《涅槃经》,笔底春风。王氏二人虽然已经故去,但山腰云雾之处,溪水洗砚的画面,仍旧让人无限缅怀。

近现代也有不少大师热衷洗砚,民国中央大学教授傅抱石创作于1941年的《洗砚图》,为画家入蜀之后的作品。其自喻画中竹篱茅舍,“仅堪堆稻草”,屋后“数株老松,杂以枯干”。时值国家危难、抗战最为艰辛之阶段,整体画面色调暗淡,无论是蹲坐溪边石阶俯身驼背的洗砚侍童,还是身处茅舍隐隐无助的束手高士,均能感受到画家内心对时局的一丝不安和迷茫。

▲张大千的《高士洗砚图》

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高士洗砚图》,为其早期山水画代表作品之一。画中景色颇为常见,松下茅屋,山远人寡。小童溪边洗砚,高士促膝语坐相传。特别是画中留白的运用,尽显天地之宽。大千自题:“古人称画能颐情适性,予每执笔,百虑皆净,无异身到极乐国,户外一切尘嚣之声,不能入耳。”

这样看来,文人流泉洗砚,并非因家中用水不便,也非觅一盈池水,鱼吞残墨,便能让人妙笔如花。洗砚并不是目的,洗的是世俗得失,洗的是无忧无虑,洗的是颐情适性,换句话说,洗砚即洗心。(完)(原标题:古人热衷户外洗砚,在家洗不“香”吗?)

作者/龙虎

南北朝南梁篇——奇葩的陶弘景

前言:梁武帝在生前有一个朋友叫陶弘景,不是研究出来六味的黄丸的张仲景,前者比后者小了近两百岁。

一、陶同学荒唐的幼年生活

不知道各位看没看过一个《崂山。道。士》,这是根据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改编创作的动画。里面说的是一个整天摇头晃脑翻看《神。仙。传》不务正经举子业的读书人,被老婆整天数落。 那个读书人看的是一本什么书?是以往的一位道。教徒穷搜道。教典籍,罗列出了一堆“神。仙”记载在书中。就这么一本荒唐的书,吸引了幼年的陶弘景。

小陶同学每天起床第一件不是洗脸刷牙,而是去看着天上的云彩和太阳,傻乎乎的说,啊,这也不怎么远,只要修成。仙就能上去。你要是这样说给自己的家人,下场可以说是,被自己的老爸老妈好好的骂一顿,然后乖乖的去学习,可是陶弘景同学的爸爸妈妈对他只是一笑而过,没有惩罚他。到陶弘景十二岁的时候看了郗愔写的太清。丹法,就高兴地不得了,就想去学道。士。

——这郗愔是什么人呢?是一个东晋时候,信。道信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经常自己折腾自己,画。符放水里,然后就端起来喝,以至于喝符。水喝到肚子疼,拉不出shi。没办法,郗愔去看医生,shi拉出来一看,差点吓到自己,拉出来的全是以前吃进去的。符。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小陶同学给忽悠了大半个人生——跑去山里当道。士。

二、成年后的陶弘景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这首诗被人认为陶弘景是既哭朋友,又哭自己。是当时道教活动在梁武帝时期被压制,陶弘景因礼佛受戒而心情郁闷悲苦的写照。

齐梁两朝的兴替过程中,梁武帝原本要网开一面,放掉齐和帝——也就是前面说的齐明帝的儿子萧宝融,陶弘景的朋友沈约偏偏想要多捞点好处,就劝梁武帝说斩草要除根。梁武帝就把这个虚岁才十五岁的少年皇帝给弄没了。

梦见了齐和帝的沈约,吓得要死,不得不求助于内心最为信奉的宗教——道。教。可惜没什么用,最后沈约还是死了。放着自己的朋友陶弘景这杆子大旗不用,去求其他人,他的好朋友陶弘景自然也没有去救他。

荒唐。

周子良,这位十二岁就拜陶弘景为师,二十岁就没了。天监十二年,这个周子良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能和神。仙。交流。亲戚来投靠他一起居住,这位道。教。徒就躲,自己搬到一个更加僻静偏远的角落自己住。就这么过了两年,像是精神疾病病情的加深,就病情加重到昏睡时间延长,每天要睡很久。然后病情渐渐发展加重,人就死了。

三,洗稿子的陶弘景。

道。教的经文,除了先秦传承下来的几本还有点哲。学意思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魏晋南北朝正是道。教自己造。经。文的“繁荣”时期。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佛。教正好给了道。教可供抄袭的对象,来填补自身先天的不足。陶弘景怎么会放过这让自己成名的机会。

《朱子语类》:道书中有《真诰》,末后有道授篇,却是窃《四十二章经》之意为之。

胡适云:“决心把经中要义改成道教高真的训戒,所以他一口气偷了二十章。”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因为那时候的道教距离自张角和张道陵书符咒水蛊。惑百姓造。反的历史还不太远,没有多少干货。中国又没有其他的成熟宗。教可抄,佛。教就在眼前,只能抄佛。教了。顺便把道.教的混乱神.仙.体系给理清楚了。

四 搞笑大师

陶弘景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道。教人炼制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受过初中化学教育的人就不会再吃了。可是那时候哪有化学。受制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就信这一套,相信吃了这些重金属的药能长。生不。老。

东晋皇帝迷信道,教吃了仙,丹,而死,再多的反例也无法制止这些人。现在到了南朝第三个朝代梁朝了,陶弘景就跟梁武帝说:老大,你看我好久没吃饭了,是不是给个项目,让我捞点?老朋友开口了,梁武帝也不好意思拒绝,就说:行,你和你的同行邓郁一块去给我炼俩药丸,让我吃吃。

天监三年拿到梁武帝给的项目款子的陶弘景开头还是装模作样的干活,几天后就开始开小差,到了和皇帝约定好的期限,也就是两年后的天监五年,陶弘景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事你没做,就急忙忙地做,结果连一块砖头都没有炼出来。

眼看着交不了差了,他就打算要跑,就找了个借口说炼。仙。丹,最好是找个人迹罕至的僻静地方。天监七年,跑了,天监十一年,因为没有粮食吃,又跑回去了。就这样来回折腾,到了天监十八年,仙。丹是炼出来了,还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陶弘景自己都不敢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搞的工程,以闹剧的形式收场。

而邓郁却没有陶弘景那么精明了。这位道士显然是葛家。道的信奉者,居然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品行还不怎么样,拿了梁武帝的钱,答应了梁武帝的事,药炼“成”了,居然自己先吃了,吃了他真的飞升了,以灵魂的形式飞升的——中毒死了。

听说陶弘景炼出仙。丹了,一个入世还浅的小朋友——释昙鸾便向陶弘景求了几本书。在路上碰到了高僧菩提流支,便向他请教,菩提流支一口口水吐到地上,拿出了佛。经给昙鸾,说:靠。佛。法修行,才能了长生。释昙鸾接着就把陶弘景给他的几本书给烧了。

后来他搬家了,再后来又学佛了,但是他道法学的很好, 因为当年没吃道教的仙丹,陶弘景活到了八十多岁。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总的来说,陶弘景这个南京人,颜值挺高的,有多高?琅琊榜里的梅长苏的原型,是个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虽然人称“山中宰相”,梁武帝也重视陶弘景。有什么大事,都会亲自派遣人马将其送往陶弘景处,让他给建议,因此陶弘景也有“山中宰相”之称。但是——他的主要兴趣是是当个道。士,然后一辈子就在搓药丸搓啊搓的,结果搓出来了,自己不敢吃的奇葩。

————————————————————————————————————————

最近一直在说三国两晋南北朝里的南朝的事

谢谢你的观看,喜欢的话可以点个关注,我是#伊圆钱#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隐居生活

南朝有一位风云人物,此人是史上第一个茅山道士,一生历经南朝宋、齐、梁三朝,他的名字叫陶弘景。所谓牛人,必然有一段不凡的出生传说,不管是后人杜撰也好还是自己炒作也罢,总要有一段传说。话说陶弘景出生之时,他母亲在怀孕之前梦见一条无尾青龙从怀中飞出。

陶弘景小时候就凸显了牛人的潜质。从小熟读精通从儒家经典到道家经典。十几岁时便以他的才学闻名于世,同时闻名于世除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高颜值。气宇轩昂,身材伟岸,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学霸型男神,高智商配高颜值。由于他的才学出众,先后担任过多位诸侯侍读,但是此人不爱与人交际,虽说一直处于权贵之府,但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和外人交往。用现在的话说比较高冷。

这样的性格导致他不喜欢官场生活,在朝做官几年后,彻底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想一个人独自归隐山中,去读他的圣贤书,去研究他喜欢的东西。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不辞职直接走人,但是还是被好友拦下劝他还是应该向皇帝报告一声不然皇帝怪罪下来谁也当担不起。

于是,陶弘景写了一封辞职信给皇帝,大概意思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自己不愿意在朝做官,想要归隐山林。”没想到,皇帝不仅不怪罪他而且还赏赐了很多东西刚给他,让他在山上修身养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众男神的离去自然让很多人舍不得,在离去之前很多人为他来送行,据说场面之大是空前盛况啊,可见陶弘景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从此,陶弘景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选择了当时传说有神仙出没的洞天福地——茅山积金岭,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他喜欢的道家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中。每天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凝神静气,抚琴伴月,如神仙般的日子被世人所羡慕,当时他也被人称为仙“仙人”。

很多官员敬仰陶弘景的才学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后来他的好友萧衍登基为帝,取国号为“梁”,当时也是萧衍请陶弘景帮忙确定。萧衍登基后想请陶弘景出山辅佐他,但是还是被陶弘景拒绝了。萧衍曾问他“山中何所有?”在萧衍眼中,感觉陶弘景一个人山中隐居生活艰苦,独自一人孤单寂寞,为何不出山帮他呢?

陶弘景回复了一首诗给萧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岭上多白云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对山中的喜爱,话虽简单但含义颇深。山上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是有淡淡的白云,在迷恋功名利禄的人看来,“白云”不算什么;但在陶弘景心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唯有品格高洁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趣,一首回应了萧衍,道出隐居妙不可言,只会意会不可言传。

萧衍还是不死心仍旧执意要陶弘景出山,陶弘景再次婉拒,画了一幅《二牛图》,一牛在草间自由自在的吃草,另一只牛头戴金络头但是任人驱使劳作,眼神忧伤。萧衍深知其意,只好放弃了请他出山的念头。

但是,萧衍还是对陶弘景信赖有加,每次有什么难题或者国家大事都会询问陶弘景。两人书信来往频繁,陶弘景虽不在庙堂之上,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济世的抱负。据《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国家没有凶吉征讨之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的称号由此而来,据说每次萧衍收到陶弘景来信后,读信之前必须沐浴更衣,对陶弘景很是尊重。

陶弘景的一生并不是只是在山中隐居,他做了很多事,他专注于养生、医学、道教、文学等多方面,并且在各领域都有著作,他继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但又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思想,整理出了很多道家典籍,为道教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