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十二地支表示的时辰与现在一日时间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在中国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古时尚有午夜、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间-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72候24小时和60分钟的对应
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
子月:12月份(子子候~子巳候)
丑月:1月份(丑午候~丑亥候)
十二地支与72候:
子子候:大雪前候-闭塞成冬(11月30日~12月4日)
子丑候:大雪日候-鹖鴠不鸣(12月5日~12月9日)
十二地支与24小时:
前子时:23:00 -- 22:57:30~23:57:30
后子时:00:00 -- 23:57:30~00:57:30
十二地支与60分钟的对应:
子分:00分 xx:57:30~xx:02:30
丑分:05分 xx:02:30~xx:07:30
古人十二时辰配图,竟美得如此惊艳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关于时辰的起源,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曾这样记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子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丑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寅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
——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卯时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
——《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辰时
朝晨发兮鄢郢 ,
食时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巳时
至于衡阳,
是谓隅中。
——《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与庄贾约,
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可见“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未时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
——《汉书·游侠传》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申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
——《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酉时
日入而说,
许偃御右广。
——《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戌时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时
晻晻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来源:觉敏,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有侵犯您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如何快速计算哪一年生肖及干支纪年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家喻户晓,尤其是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是儿时回忆。
最近看西游记原著时想到网上关于孙悟空的属相是什么的猜想,我也试了试。在此过程中我发现算出哪一年后推算生肖时比较麻烦,算法比较多,所以我决定找一个比较简单的算法。
其实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弄一张公历与生肖的对照表,想知道哪个直接查表,简单,不过我没有找到免费的表格,有收费的,因为穷所以只能放弃了。
推算哪一年是什么生肖的原理就不说了,因为我也没搞明白,但不妨碍使用。下面直接说方法,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我认为还不错,其他方法就不介绍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费点心思网上查看。
现在国际上通用公元纪年,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要注意的是没有公元0年,公元前1年以后就是公元1年,公元后简称公元。
公元后出生的计算方法
年份除以12,一直除,余数小于12就不在除,不用四舍五入,这是取所得余数,对照下表查看生肖,余数是多少就对应那个生肖
0猴,1鸡,2狗,3猪,4鼠,5牛,6虎,7兔,8龙,9蛇,10马,11羊
比如2021年,2021除以12商168余5,对照表格可知2021年出生的属牛,再比如公元1年,1除以12商0余1,对照表格可知是鸡,再比如公元2年,2除以12商0余2,对照表格可知是狗。
公元前出生的计算方法
方法和公元后的方法一样,同样是年份除以12得余数,不过是对应表格不一样。如下
0鸡,1猴,2羊,3马,4蛇,5龙,6兔,7虎,8牛,9鼠,10猪,11狗
比如公元前1年,1除以12商0余1,查看可知是猴,再比如公元前1299年,1299除以12商1296余3,查看可知是马。对照下表可以知道对错
上面的表要是全部需要收费,所以只有一部分,可以参考参考方法对错
推算哪一年对应那个属相的方法有许多,我觉得这个简单,就推荐大家这个方法。
顺带也把推算干支纪年法也说一说。干支纪年法就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60个组合,大家看下表就可以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六十干支表
上面的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方法如下:
1,求公元后某年的干支。方法是:先以年份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比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年份除以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
2,求公元前某年的干支。方法是:先以年份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1299年的干支:1299÷60余数是39,以57-39=18,查表18对应的是壬午,即公元前1299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壬午年。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
上面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就完全可以推出结果
其实知道了干支纪年也就知道了当年是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的形象,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按照干支纪年法知道是什么年后,只要知道地支是那个就可以知道十二生肖是那个。
一文搞懂“天干地支”是如何配属脏腑经络的
★天干配脏腑经络天干配脏腑经络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在逐日开穴中,按照井、荥、输、经、合的流注次序,根据当时的天干依次取所属脏腑腧穴,所以首先要掌握天干与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这就是古称的“十二经纳天干法”,应记住下列口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心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肝配阴干理自当。
十天干与脏腑的配属关系,是根据十二经阴阳表里关系所决定的。《素问·血志形气》篇载有:“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灵枢·本输》也称:“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此两段经文清楚地说明脏腑经脉原有表里属络配合关系,而干支亦有阴阳之别,两者配合,则阳干配合属阳的六腑、六经,阴干则配合属阴的六脏、六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指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此段经文指出。乙木代表肝脏,肝与胆相表里,阴性的乙和阳性的甲同属东方之木,二者合之,所以有“甲胆乙肝”;丁火代表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阴性的丁火和阳性的丙火同属南方之火,二者合之,所以有“丁心丙小肠”;己土代表脾脏,脾与胃相表里,阴性的己和阳性的戊土同属中央土,二者合之,所以有“戊胃己脾乡”;辛金代表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阴性的辛与阳性的庚同属西方之金,二者合之,所以有“庚属大肠辛属肺";癸水代表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阴性的癸与阳性的壬,同属于北方之水,所以才有“壬属膀胱癸属肾”。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的“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其配属关系,昭然若揭。
经络十二条,天干只有十个,余下的心包、三焦两经为何分别纳入丙丁火内?这是因为三焦属阳,为六腑之一,所谓“焦”是“火气所化”之义,故三焦亦称“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而心属火,所以心包亦称为“相火”。由于心包、三焦为表里,又同属于火,因此,仍配十干中的丙丁火,才有了“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心丁火旁”的配属关系。
★地支配脏腑经络地支配脏腑经络,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经络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子午流注针法中的开穴,分为纳干法、纳支法两种,纳支法又称广义流注针法,它是专以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为主,按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气血周流的顺序开穴治疗的。
人有十二经,正与十二地支相配,气血按十二经顺序循行是固定不变的,而一天十二地支代表的十二时辰也是固定的。人的气血运行,从中焦上注肺为始,然后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周流不息。寅代表开始,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有肺与寅配,大肠与卯配……牢记《针灸大成》所载的歌诀,便可运用自如。歌诀如下:
肺寅大卯胃辰官,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这种配合是根据十二经的走向,先后次序决定的,学起来比较简单,不过多解释。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木火土金水,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收藏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
天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灵 | 青龙 | 朱雀 | 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六气 | 风 | 热、火 | 湿 | 燥 | 寒 |
五促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时 | 日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午夜 |
八卦 | 震巽 | 离 | 坤艮 | 干兑 | 坎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子亥 |
五数 | 三、七 | 一、九 | 五、五 | 二、八 | 四、六 |
地象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臭 | 臊 腥 | 焦 | 香 | 腥 | 腐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气 (食物药物) | 温 | 热 | 平 | 凉 | 寒 |
五谷 | 麻 | 麦 | 稷(梗米) | 黄黍(稻) | 大豆 |
五果 | 李 | 杏 | 枣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葱 | 藿 |
五实 | 核 | 络 | 肉 | 壳 | 濡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鸡 | 猪 |
五虫 | 毛 | 羽 | 倮 | 介 | 鳞 |
五长 | 麟 | 凤 | 人 | 龟 | 龙 |
人象
五脏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三焦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体 | 筋 | 血(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藏 | 血 | 脉 | 营 | 气 | 精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征 | 宫 | 商 | 羽 |
五智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无名指 | 小指 |
五性 | 曲直 | 炎上 | 稼穑 | 从革 | 润下 |
五变动 | 握 | 忧 | 哕 | 咳 | 栗 |
五腧 | 井(出) | 荥(溜) | 俞(注) | 经(行) | 合(入) |
黄帝内经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脏之官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络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 ||||
脏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肺 | 肾 |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
五脏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
五脏所主 五充(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化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脏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关节分布 | 两腋 | 两肘 | 两髀(髋) | 两肘 | 两腘 |
脏热分布 | 左颊红 | 颜面全部红 | 鼻红 | 右颊红 | 两颧红 |
舌分布 | 舌两旁(肝胆)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气血筋脉注入处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诸髓者皆属于脑 |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精气注入 (五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黑眼 | 络 | 约束 | 白眼 | 瞳子 | |
风轮 | 血轮 | 肉轮 | 气轮 | 水轮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络 | 眼睑、眼皮 | 巩膜、白睛 | 瞳孔 |
黄帝内经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色之见死 |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 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 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 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 色见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见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鸡冠者生 | 黄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乌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荣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
色味当五脏 |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黄帝内经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咸入肾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肾欲咸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咸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肾病禁甘 |
五味所伤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黄,宜食咸 | 肺色白,宜食苦 | 肾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
五脏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
五脏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补 | 用辛补之 | 用咸补之 | 用甘补之 | 用酸补之 | 用苦补之 |
泻 |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 辛泻之 | 咸泻之 |
五行系统
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用以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医者搜集概括的五行体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以便将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进来!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