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全国的红茶菌,为什么很少能看到了?吃了真会致癌?
你吃过红茶菌吗?上个世纪红茶菌曾经作为保健品流行一时,因为味道酸甜又有养生价值而广受欢迎,但现在却很少有人喝了,甚至在市场上都见不到相关制品,这是为什么?听说红茶菌吃了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来自东方的神奇饮料红茶菌,也叫“海宝”“胃宝”,是一种用茶、白糖、水酿成的菌液,也是一种保健的饮料。红茶菌已经有百年历史,最早起源于秦朝时期我国的渤海地区。
据说渤海当时有一间杂货铺,店员随手把洗完蜂蜜罐的水倒进了一个罐子,这个罐子曾经用来装糖,如今闲置了。没想到几天过去,店员把糖罐子打开,竟然飘出了一股清香好闻的酸香味。
吃瓜群众围观过来,发现罐口竟然长出了一层白色的膜。店员心生好奇,舀一瓢子尝了尝,液体的味道酸甜可口,在场每人都喝了几瓢纷纷称赞不已。店主人便命人照着这个方子做出了红茶菌,从此富甲一方。
红茶菌在中国民间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曾经用来治赞王的消化病,之后被苏联带回研究,20世纪50年代又由日本流行出去,全世界都知道了这样一种来自东方的传统饮料。
红茶菌的制作原料非常重要,茶叶并不一定是红茶,像天然的绿茶、乌龙茶、苦丁茶等都可以拿来用。还有菌种的选择,需要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等菌类的共同生长体,还得是新鲜的菌液菌膜。
红茶菌一般是在瓷坛或者玻璃瓶子中接种培养,周边环境温度越高发酵越快,通常保持在30~35度之间。如果发现菌液上层已经结有了白色菌膜,液体也已经发酵成功,就可以喝了。
在电视购物发达的年代,红茶菌频频出现在很多养生节目上,很多所谓“大师”都将红茶菌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它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红茶菌有什么功效?红茶菌确实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多糖等成分,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红茶菌含有咖啡因,能够提神醒脑,缓解疲乏,对上班族来说很有效用。
红茶菌还含有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能调节人体的肠胃功能,清理肠道“垃圾”,促进消化,改善便秘症状。正是因为红茶菌对肠胃的保健作用,因此有了“胃宝”的别名。
为什么喝红茶菌的人越来越少了?从红茶菌自身的角度来说,口感是影响饮用的一大因素,红茶菌的味道酸甜,但有些人尝起来就觉得苦涩不喜欢。同时,就像每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适用人群,红茶菌本身的成分决定了它们并不适合每个人饮用。
首先是过敏性体质的人服用红茶菌,可能出现副作用。红茶菌里包含一些有机酸成分,如果饮用的人正好酸性过敏,就会有生理反应。同时,红茶菌会造成人体细胞的活跃,从而影响免疫系统,有可能造成身体不适。
其次是体质较弱,尤其肠胃或肾脏不太好的人群。如果过量饮用红茶菌,可能增加胃酸的分泌,从而导致胃粘膜刺激,出现胃胀痛、腹泻等症状。喝得太多对肾脏也会造成负担,引发关节疼痛。
虽然适量红茶菌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但饮用红茶菌饮料也有隐藏的风险。红茶菌的制作过程中是有发酵环节的,若是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没有严格管控,很有可能会使细菌、微生物迅速增长。
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保健品种类越来越多。不少经过多重检验有安全资质的保健品占据了人们的购物车,而效果传得神乎其神,却终究算是民间“偏方”的红茶菌就被替代了。
而且,因为红茶菌的制作方法不难,保质期很短,所以不少想喝的人都选择在家自行配制。需求少了,制作的厂商自然也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看到市场上有专门的红茶菌产品销售。
红茶菌真的会致癌吗?红茶菌是一种茶叶发酵饮品,里面含有的亚硝酸盐有些讲究。这些亚硝酸盐在制作过程中与胺类化合物反应,会结合形成一种叫亚硝胺的化学致癌物。
亚硝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一些熏制的腊味食品中就含有很多亚硝胺物质,在部分烟酒里也有,因此平时不建议吃腊味的时候还要大量饮酒,否则会对损害人体健康。
不过亚硝酸盐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成亚硝胺,对pH值、温度等有特殊要求,所以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亚硝酸盐都和尿液一起流出身体了。
如果人体缺少维生素C,或者经常大量吃如泡菜、腌菜等高亚硝酸盐的食物,甚至直接吃有亚硝胺物质的东西,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癌症的患病率会提高。
欧盟专家曾经研究了红茶菌发酵物,发现里面确实存在亚硝胺物质。过量饮用存在一些风险,但并不是绝对的,正确饮用红茶菌本身并不会致癌,还是要根据各人的体质和饮用习惯来判断。
如果厂商在制作中严格控制红茶菌中亚硝酸盐物质的含量,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那么风险会大大降低。而且有研究显示,红茶菌可以清理人体肠道中的腐败物质和致癌物质,因此适量饮用是不会致癌的。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过犹不及,红茶菌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饮用方式,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效用。不过毕竟与人体健康相关,我们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再自行配制或服用。感谢您的阅读。
起源中国风靡欧美,PAPP'S TEA 用“恐怖茶”切入益生菌饮品市场
近几年,有一款名叫 Kombucha 的红茶菌饮料在北美走红。Kombucha 又名康普茶,作为一款功能性饮料,富含大量的益生菌(醋酸菌、乳酸菌)、维生素B,有利于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健康属性的加持下,Kombucha 受到不少博主、名人的青睐,连超市里也出现了专门的货架。
据了解,红茶菌起源于中国,又名“胃宝”,150 年前就广泛流传于民间。美国人 Martin 是康普茶的粉丝,2016 年,看到红茶菌在北美风靡,他把这门生意带到中国,创立茶饮品牌 PAPP'S TEA,售卖 Kombucha 和世界各地的茶叶。
Martin 打趣将 Kombucha 称为“恐怖茶”,恐怖茶的饮用场景不受限制,饭前饭后直接饮用,也可搭配水果、饮料、酒水。因为市场空白,他们仍需要做很多市场教育的工作,比如快递中夹带的 FAQ 的答疑卡片、微信公众号关注后的自动回复,都是在科普 Kombucha。
Kombucha 的生产流程和精酿啤酒相似,由茶加上糖和酵母菌发酵制作而成,一个月的发酵后,口感酸甜,像苹果醋。Martin 告诉我们,他们用了 2 年时间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并独立研发配方,最后确定 4 款 SKU,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的生产和灌装线,可规模生产。
由于对 Kombucha 的认识尚未普及,PAPP'S TEA 目前 90% 的销售都来源于合作 B 端商户,包括酒店、西餐厅、酒吧等。据 Martin 介绍,PAPP'S TEA 已经合作了 300 多家餐厅,如 Wagas、Moka Bros 等。To C 端的销售来自于线上,如微信有赞商城、Sherpas、Kate & Kimi 等线上超市,售价 28 元一瓶。除了 Kombucha,店内还销售各种无添加剂的茶叶,SKU 超过 30 种。
谈及获客,Papp's Tea 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一些跨界活动来吸引新用户,目前 Papp‘s Tea 的粉丝超过 9000,线上 C 端的月销量稳定在 5000 单左右,平均客单价 150 元,从去年 7 月至今,营业额已经增长一倍。虽然销售稳定,但 Martin 称,用户以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为主。下一步他们希望进驻京东、盒马等平台,打开 C 端的市场,尤其是中国用户。
Martin 还提到,他们调查发现 Kombucha 的高频客户和瑜伽用户是高度重叠的,因此团队也在积极和瑜伽工作室、健身房等线下场景的零售合作。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健康饮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这个赛道的各个品类都有玩家,果蔬汁我们曾报道过Hey Juice、维果清、PressJuice等项目,防弹咖啡我们写过闪狐狸防弹咖啡、野兽生活、MissZero,茶饮类有黑白罐等。相比同类型的益生菌饮品,如益生菌饮料和酸奶,Kombucha 的含糖量低的多,而且益生菌的种类也更丰富。
总体来看,健康饮品仍然是一门性感的生意。数据显示,Kombucha 的国际市场规模在 2025 年预计将达到 54.5 亿美元。在这个赛道中,北美市场已经出现 Suja、Brew Dr Kombucha、AquaViTea、Buchi等多个品牌,2017 年冷藏康普茶和发酵饮料增长超过 37%,相比之下,国内的 Kombucha 市场仍然是蓝海。
创始人 Martin Papp 是一个在中国生活超过 9 年的美国人,也是活茶菌酿造商国际协会(Kombucha Brewers International) 的亚洲区负责人。2017 年 PAPP'S TEA 曾获得食品孵化器 Bits & Bites 150 万天使轮融资,目前启动新一轮融资,Martin 还希望能招募到中国的合伙人。
PS:Bits & Bites 将于 9 月 26 日在上海举办中国食物 2050 大会,活动当天以上部分初创团队的创始人将出席演讲,大会的主题是食物+科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邮件给 2050@bitsxbites.com 了解详情。
儿时那些找不到答案的东西之胃宝宝
在我小时候,村里有胃病的长辈不知道哪里搞到一种东西。我们方言叫胃宝宝。那东西可神奇了。说盛它的器皿有多大,它就能长多大。儿时的我感觉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长辈说养它也很简单,只需要放水里用白糖养就可以。问题是那东西长得特奇怪,像魔芋豆腐一样一摊肉。并且没嘴没眼没手脚。我当时很怕这东西,不敢碰。长辈说这东西不是直接吃的,是喝泡它的水可治胃病。我当时想谁敢喝它的洗澡水啊。那不得恶心呕吐啊。
等我成年以后,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太岁这东西,又有专家称所谓太岁其实就是肉灵芝。我记起儿时的胃宝宝好像和太岁长得挺像。以为当时的胃宝宝就是太岁。我想村里的长辈可真牛,居然可以找到太岁这东西。可是怎么证实胃宝宝就是太岁呢?村里的长辈可不知道太岁是啥东西。这件事这样不了了之。
再后来,无聊时想起小时候的事,我又记起了胃宝宝。如果是肉灵芝的话那我们长辈不可能那么容易获得。我就在网上瞎搜。最终还是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那东西是红茶菌。我估计是吧,因为百科对红茶菌的描述和我小时候见到的东西大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