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思君之所想顾君之所虑推一“若人”笑煞古今中外士人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正义
《秦誓》曰: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其)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于国)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之)。以(其)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精义
《秦誓》:《尚书.周书》篇。文言,秦穆公伐郑,到了崤地,为晋国所败,回国后作《秦誓》,以告诫群臣及子孙后辈。
若有一个臣:有一个若臣。若,这样的。另一解为,若,置于句首,以示强调,这是一个假设。
断断兮无他技:精力充沛并无其它长技。兮,表并列连词。
其心休休焉:他为国之心忠诚不息啊。焉,表充分肯定语气。
其如有容焉:他性格随和器量巨大啊。如,女+口,良女口甜随人,引为随、随和。有容:有,凡事;容,可容下;引为,器量巨大。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臣僚拥有的长技,好像他自己拥有一样。言下之意,不妒嫉专长之士。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臣僚处理国事恭谨有状,他心生欢喜言表有加。彦圣,恭谨有状。心好之,心生欢喜言表有加。
不啻若:不仅仅像…一样。犹言未够。
自其口出:其自口出(言),他自己口中说出的话。
寔能容之:确实能够容量人(或事)。寔,实是,确实。容,容量。之,人(或事)。
以能:以(其)能,凭(他)之能。
保我子孙黎民尚:尚保我子孙黎民,尚能保祐我的子孙黎民。尚字后置,言者信心稍显不足。言下之意,尚能保我子孙黎民无虞。
亦有利(于国)哉:也是有利于邦国的呀。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臣僚拥有长技,得了妒病似的抹黑丑化他。媢,女+冒,似女非女男,表蔑称。恶,抹黑丑化,污蔑。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臣僚处事恭谨有状却要离心离德于他,致使(国事)不通畅。违,放离,引为离心离德。俾,使,致使。不通,(国事)不通畅。
寔不能容(之):确实不能容下他(彦圣之人)。寔,实是,确实。容,容下。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以(其)不能,保祐我孙黎民。以(其)不能,凭(他)之不能。
亦曰“殆哉”:也要说“危险呀”。殆,危险。
演义
若臣‖断断兮→休休焉→如有容→有技若己→有圣若好→寔能容→保子民→有利哉
若臣‖媢疾恶技→违俾彦圣→寔不能容→不保子民→亦殆哉
书义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个臣子,他忠诚老实而无一技之长,心胸宽广而能包容一切。别人有技艺,就像自己有技艺;别人有美好德行,他衷心喜欢,一如自己口中说出那样。这种人真的能包容一切,因此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能为我的子孙和百姓谋利益。如果别人有技艺,就嫉妒厌恶他;别人有美好的德行,就压制阻止,使他不能上达于国君。这种人确实不能容人,因此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要是重用这种人,那就太危险了。”
后记一
曾子王学,近王之心,解王之忧,有一若臣:其断断兮,其休休焉,其有容焉,其心好人,其能容人;
然则有之,王终灭之:灭之无胁,灭之无圣,灭之无明,灭之有苟。王学有儒,王学有暗。
后记二
曾子王学,师之高山:句如山断,义如山融,意如山沉,表如山隔。
曾子王学,人之禁学:学如隔岸,习如无地,用如搔痒,传如嚣嚣。
《大学》助企业之十六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为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有一位大臣,指的是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南阳人。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回到楚国宛邑以牧牛为生。
秦穆公闻其贤明有雄才,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迎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断断兮”说话很困难,诚恳衷心的样子。“休休焉”心里平静,心胸宽阔。“容”心里能装事。人家有什么技能,就好像自己有一样。就是证明,不是会妒忌别人。然后“人之言圣,其心好之。”“人之言圣”是什么意思啊?“圣”是圣人,“言”,就说叫德才兼备,人有德有才,“好之。”人呀,就比如说是这一位老臣,他对待对待别人,他能够真心的能够去敬佩,人家有到处来逃窜,到处流浪啊。
这个重耳,就是历史上叫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第一个称霸的叫齐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帮助下。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代霸主;第二代霸主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就是讲这个重耳。就是他无以为宝。他没有说什么能够值得称赞的地方来说,但是他这个人特别仁和亲。其实这个大家也跟大家讲过了,特别亲,他对待别人很仁。就是对着这个同时和他一块儿进行流浪的人回到国家的时候,都是大大犒赏。
然后这个《秦誓》啊,沟通这个情绪如情绪,是尚书里面的最后一篇《秦誓》。秦穆公有一次带兵去打仗,攻打晋国,全军覆灭三万人,他带去的人几乎都死了。秦穆公的夫人用五张羊皮换回来一个百里奚。当时就是百里奚,用五张羊皮换回来,就是进博士五张,就是期末。秦,就是提供的爱人用,就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一个叫百里奚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不擅长于说话,不爱说话,因为有些智者,他把事情看的非常清楚啦,因为有些人,你说了他还要去办,你不说他也要去办,那就干脆不说。对某些人来说的话,他想走过的弯路,你跟他说再多,他一笔笔都不会少。
“无他技”没有什么技能,非洲常谦虚的说法。
听到不让他攻打,结果他非要去,结果。全军覆没,三万人几乎全部死了,他回来的时候做了《秦誓》啊,就是发货顺延以后。这个,这个钱是说若有一介臣。就是若有一个。就是假设有一个老陈啊,有老陈之后就断断续续的,这个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段说话是断断续续的,就是说话不是特别完整。就是说证明这个人不善于讲话,他不是不善于讲话,而是他有时候把事情看得很轻,还有一些那些智者
救赎,好多智者都愿意不说,因为有对某些人来说的话。他想走过的弯路,你跟他说再多,他一米都不会少。盼盼吸毒她记不?她记什么意思啊,没有什么什么技能。没有,什么什么技能也没有,这是一个谦虚的说法,其实这种人都非常智慧的哈,
“其心休休焉”。修是什么意思啊?修是休息,等到休息了,休息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心如止水,心里非常平静。哎呀,休休。但是呢,有时候很多的人啊,就是你很多的人就说一说有经历一些事儿之后,他都会特别的立马心潮澎湃了,心里面藏不住一点事。“其如有容焉”,什么意思?如有如愿。就是代表这个人如就是特别能有容量,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人特别能够容纳。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什么技能,就好像自己有一样。就是证明,不是会妒忌别人。然后“人之言圣,其心好之”。“人之彦圣”是什么意思啊?圣是圣人,彦是叫德才兼备,人有德有才,“其心好之”。人呀,就比如说是这一届老老臣,他对待对待别人,他能够真心的能够去敬佩,人家有,就像自己有一样。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寔能容之”是真的能容纳。这样才能够保护我的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尚且,高尚。翻开春秋战国的历史,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才,能力得不到展现,甚至国家就会灭亡。比如公孙痤,宁愿自己的国家灭亡,也不愿意让吴起在他之上。撵走了吴起。宁愿国家再次灭亡,也不愿意商鞅做宰相。有些人,他发现一个人很有才能,比如:他发现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师,但是,如果这个优秀的设计师一来,他的位置可能会受影响,他宁愿不推荐这个设计师。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什么意思?就是人家有才华,媢疾就是非常妒忌,还厌恶,“违之俾不通”,“俾”是使的意思,其实,包括孔子在春秋时期,是非常有才华的,但是,有些人就是宁愿不推荐,“违之”就是不让他不通。公孙痤就是冒着国家被灭亡,也不推荐商鞅给魏王。那怕违反自己的内心,违反国家的使用人才的战略。“通”就是通畅的意思。平时会遇到这样的事和人。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因为一些有才华的得不到重用,或者宁愿把有才能的人杀了,宁愿国家灭亡了,也不愿意别人在他之上。(岳飞的命运)。
生活中,在做团队,经营期间,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如果找不到好的人才,有好多企业都不好做下去。
某度有LQ时,多牛呀!
某宝有STY的时候,也是非常牛,某宝就是STY创建的,有什么优点缺点他都知道。
商业里头,如果别人有什么才华,作为领导者应该怎么做呢?
试品儒释道关于心之论断
文/徐友胜
人皆有心。然而,对于人心之理解各有不同。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一般的读者不知其何意。陆九渊这句话不易理解,前人对于心的论述多矣,亦是不能轻解。近日,阅读经典关于心的许多论述浮现眼前,于是我把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佛教经典《金刚经》、道家《道德经》中关于心的种种论述抄录下来,供读者有闲时品味。
一、儒家《四书》关于心之论述
《大学》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诚其意。
5.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7.《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8.《秦誓》曰:“若有一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中庸》
1. 右第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至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天之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学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节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论语》
1.子击馨于卫,有荷蕢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馨乎!”
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3.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孟子》
1.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下焉。此心之所以合王者何也?”
3.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5.“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6.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警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7.公孙丑问曰:“夫了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这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夫暴其气。’”
8.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9.孟子曰:“我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乍见孺子之父母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忍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1.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2.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3.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4.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二、释家《金刚经》关于心之论述
1.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当谛听。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涅槃而来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若心取相,则为著我相人众生寿者。
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4.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道家:《道德经》关于心之论述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国,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比重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不看不知道,前人对于心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若干种解释,远超出我们的认知。从这些经典中得知心之种种情状,我们不知不觉在哲学的世界里远行了一趟,亦是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