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西历如何换算,你知道吗?快来学习一下这个国学小知识
中历、西历如何换算
中历一般又叫阴历,亦称夏历或农历;西历一般称之为阳历,即现在通行公历。中历称阴而与阳历相对则不甚确切,世界上的历法虽格式不同,但大致可共分3种,即阴历、阳历、阴阳历。阳历全称太阳历,是以地球围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就是阴历。阴阳历的特点是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署节气,年、月的长度都依据天象而定,我国现在一般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运用的阳历,是自罗马的大政治家儒略·恺散开始的。这是在埃及历学的基础上改订的,因其开始于儒略·恺散之时,故又名儒略历。这一年是公元前46年,其历原定每隔3年为1闰,闰年366天,逢单月大,逢双月小,但双月里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实际周天(即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长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5.6秒,平年365天,隔3年1闰,即第4年为闰年。到了恺散死后,奥古斯都继位,改1、3、5、7、8、10、12各31天,2月平月28天,闰月29天。其余的为30天,每4年1闰,后人一般称之为“旧历”。此后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这样从这一历法实行起,到16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时,因历法不合,又命人重修。乃于1582年10月4日命令以次日即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置闰的法则,则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每4年1闰,即公元纪年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如1600年、2000年。不能被4除尽的,如1700年等不置闰。闰年仍为2月份增加一天。这就是格里高利历,又称“新历”。此后,世界各国的历法才逐渐统一起来。但这种历法的推算仍未尽善,每隔3323年仍相差一日。
这个历法虽称为公元,但公元的开始却是在公元572年,这一年是罗马教士推定耶稣的生年,就把传说中的耶稣诞生这年作为公历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在此之前为公元前,其后为公元后,这一标准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已渐渐使用公元纪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并于1954年9月列入宪法,规定公元纪年为我国的纪年方法。
关于中西历的换算问题
我国历史上,从有了年号以后,都采用年号纪年。但若只看年号,若一年出现两个年号的,很容易产生误会。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已有不少的工具书可供查对。如陈垣先生的《二十四史朔闰表》、文物出版社编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等,知年号可查出公历,知公历可查出我国历史上哪朝哪个年号多少年。但还应该注意,以中历的某年与西历(即公历)的某年相对,实际上只能是大体相同,可以换算,不可能每年都齐头齐尾。往往中历的年末已是西历下一年的年初,即公历的岁首在中历的前一年的岁末,少者差10余日,多者50余日。如今年(中历已巳年)春年是西历的2月6日,相差36天。所以,在进行中、西历换算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农历和公历的生日多长时间才能和出生那一年一样?
上次文章中说过,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阳历)来的,这次说说农历(阴历)和公历的冷知识——农历和公历的生日多长时间才能和出生那一年一样?
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过生日的时候,和出生那一年的日子农历和公历不能同时相符?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农历和公历是怎么来的。简单的说,公历和太阳有关,更确切的说是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有关。而农历和月亮圆缺变化有关。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就是我们日历上的阴历日期,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按照每年12个月来定义,它为了和阳历的节气相适应,隔三差五要加上一个闰月,否则的话,过十几年,通常冬天过的春节,会变为夏天过。
有人说夏天过春节有什么不行?反正怎么过就是一年一次,早晚都要过。
其实夏天过春节还真不恰当,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社会,冬天已经完全收获,而且这时候一般没有农活,有饭吃、有空闲时间,正适合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还可以探亲访友。
试想如果春节在夏天,大家又要夏收,又要秋种,恨不得一天当三天用,谁还有时间欢聚一堂?谁还有时间探亲访友?那年过的什么味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阴历”,其实不是完全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决定的,它加上闰月就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因素,习惯上把这样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所谓“农历”不少人还是叫“阴历”,由于考虑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因素,通常这样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
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和习惯上的说法相一直,把“阴阳历”简单地称为农历,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说“今天是阴阳历初几”这样奇怪的话语。而且即使辛亥革命前,中国人从来不讲阳历,那时候老百姓口里的阴历,其实就是“阴阳历”。
因为现在的闰月规则,在中国是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的,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有时候把阴历称为“夏历”,甚至说这个历法从夏代开始的,其实这是误解,夏代有了“闰月”的历法不假,那时候仅仅是很粗略的设置“闰月”,直到汉朝前期,闰月设置基本上都在秋天以后,甚至有时候干脆把闰月放在年底,没有规律可循,可是说是很随意的,当然几年设一次闰月也是很粗略的,目的还是大体让节气和农事相匹配。
现在的闰月可不是一年加一个月那么简单,至于什么规则,我以后的文章在介绍。
前面已经说过,“阴阳历”和“纯阴历”的区别其实就是因为加上了闰月,并且大家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也还在阳历和阴历并用,像中东北非一些阿拉伯国家,他们也有阴历,不过他们的阴历没有闰月一说,所以他们的开斋节所在的季节总是在变化,尽管一年一次,节日在春夏秋冬都有可能。
现在我们知道农历时间和公历时间是不同的星球运行产生的结果,这完全是大自然的安排,因此,按照不同的星球运行而产生的计算时间方法产生的时间也不可能一致,就是说农历和公历不会每一个月都一一对应,这个月也许公历1号是农历初一,下一个月就不是这样了,第二年差别更大。
为什么要用农历闰月来适应公历而不是相反呢?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东升西落,一昼一夜就是一天,可以非常方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而月亮东升西落时间却看起来很没有谱,有时候早上在东方,有时候晚上在东方,所以通常人们只是把月亮一朔一望定为农历的一个月,其实这也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是一年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同步。
但是不同步不代表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又会相遇,这就像两个人在体育场跑步,一个人十分钟跑三圈,另一个十分钟跑四圈,他们尽管除了起跑时间在一起,其它时间都不在一起一样,但是总有一个时间会再次相遇。
只不过这时候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跑了一圈。
农历和公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也会回到原来一个人出生那一年的相符时间,比如你出生那一年是农历六月初一,公历七月一号,总有一年,这两个日子又会一样。
那么到底多少年这两个日子又会相遇呢?这当然要根据公历和农历各自的运行规律来确定。
现在知道,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59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即使采用闰月的办法,如果每年加一个月,肯定不行,因为一年只有12.368个朔望月,加的太多了;那就三年加一个月行不行?显然也不行,因为三年多出1.104个月,加一个月又少了,经过推算,如果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所以说,人的生日要想和出生那一年农历和公历一样,应该是19年的倍数,例如19、38、57、76.、95……周岁那一年,这样说来,一个人哪怕活一百岁,这样的年份也不超过五次。
尽管这些年份是你两个历法的生日日期相同,但是别忘了这些计算都是带小数点的数据,实际那一年可能相同,也可能差一天,但是如果从天文学的理论来说,那一天24小时之内,地球和月亮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应该是近似一样的。
正像前面跑步的例子一样,在某一个时间点,跑道和他们两个人也会回到他们起跑时间相同的相对位置。
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用万年历查一下,你在那几个年龄年份,是不是和出生的那一年,农历和公历生日又碰到一起了?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