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二月要来了,下一次是2042年
今天是2023年2月20日,农历历法中二月的第一天。如果将日历翻到下一页,你会发现,在3月22日下方,写着闰二月。
二月之后又二月,一年怎么会有两个二月?接下来,小编就与大家一起,探寻闰二月的秘密。
如果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那么第二个二月就会被叫做“闰二月”。闰二月的产生,是为了弥合农历历法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时差。
农历是我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它以月相的变化为依据,将月亮阴晴圆缺的一次变化周期记作一个月,称之为朔望月。十二个朔望月组成一年,总计约为354.3672日。二十四节气与农历不同,它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进行划分,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循环往复。
然而,一个回归年的时间约为365.2422日,与农历一年的345.3672日相比多了10.88日。这就意味着,每隔17年,农历日期就会与季节发生倒错,具体点说,就是人们可能会在炎热的夏天迎来新年。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百姓依靠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耕种,如果历法与节气不相匹配,那么百姓劳作起来也会十分麻烦。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聪明的古人发明了闰月。通过在19个农历年的期限里增设7个闰月,使总天数与19个回归年的总天数基本相等。这7个闰月各有不同,闰二月就是其中一种。
一般而言,每个月的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30.5天,而一个朔望月只有29.5天。由此一来,每个月的节气或中气,总要比上个月的节气或中气晚1-2天。以此不断累积,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所谓“闰月”,就是这样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
因此,在闰二月里,只有作为节气的“清明”,而没有作为中气的“谷雨”。
闰二月的出现,是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同生产生活相结合以适应自然规律的措施,与鬼神精怪无关,而是他们智慧与勤劳的象征。面对闰二月的来临,大家无需疑虑。
研究显示,闰二月在21世纪出现频率一般为19年一次。此后闰二月出现的频率将越来越低,成为罕见闰月。上一次闰二月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两个假期时间确定!
滴滴!你的假期余额已不足!
本周六即将到期
别急,上海还官宣了两个假期
具体什么时候放?哪些人能放?
走!最新放假安排看看去
市教育局发布了
《上海市中小学2023学年度校历》
○ 小学初中放假时间 ○
小学、初中寒假时间为2024年1月22日至2月18日,2月19日(周二)开学。
2024年7月1日,开始放暑假。
2023-2024学年
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历
具体详情
“随申办市民云”APP
【中小学校历】即可查看!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直达服务
○ 中职放假时间 ○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历
凡本市在籍学生或学生家长
皆可通过
“随申办市民云”APP
“学生专版”服务
了解学校动态、招生考试、
查询学籍档案、学区查询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直达服务
资料:市民云
编辑:竺嘉茹
责编:李晶莹
2023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节各地有哪些传统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那么今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2023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今年的重阳节是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
重阳节各地有哪些饮食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时节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发展至今,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祀海神
重阳节是秋季大节,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视在这天举行的祭祀海神活动。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饮菊花酒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来源:闽南网综合百度百科